不耻下问的典故

合集下载

孔子不耻下问的典故

孔子不耻下问的典故

孔子不耻下问的典故孔子,这位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学问大得能装一火车皮,但你知道吗?他老人家可从不摆架子,见谁都能聊上几句,碰到不懂的,更是能放下身段,虚心求教。

这事儿,说的就是孔子“不耻下问”的典故,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子。

话说有那么一天,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坐着马车,悠哉悠哉地在路上晃荡。

那时候的路啊,可不像现在这么平坦,坑坑洼洼的,马车颠得跟坐过山车似的。

就在这么颠簸的时候,孔子突然眼前一亮,嘿,路边有个小孩,正蹲在那儿,用泥巴堆城堡呢,玩得那叫一个专注。

马车慢慢靠近,小孩愣是没抬头,好像这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和他的泥巴城堡了。

孔子一看,乐了,心想:这孩子,胆儿够肥的,车来了都不知道躲。

于是他开口了:“小朋友,车来了,你怎么不躲躲啊?”小孩抬起头,一脸天真地说:“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车让城,没听过城让车的。

我这城堡还没建好呢,你总不能让我给你让路吧?”孔子一听,心里头那个佩服啊,这孩子年纪不大,道理讲得还挺溜。

于是他赶紧让马车停下,下车跟小孩聊了起来。

这一聊可不得了,小孩肚子里的学问可不少,什么火无烟、水无鱼、山无石的问题,答得那是一个溜。

孔子心里头那个惊讶啊,心想:这孩子不简单,我得好好跟他学学。

聊了一会儿,小孩突然问孔子:“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您知道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吗?”孔子想了想,说:“那是因为它们的脚蹼大,能划水。

”小孩摇摇头:“不对不对,鱼鳖的脚蹼也大,怎么没见它们浮得这么高啊?”孔子一听,愣住了,这孩子问得有道理啊。

他赶紧收起那副圣人的架子,诚恳地说:“小朋友,你说得对,是我疏忽了。

那你说说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小孩得意地笑了:“那是因为鹅鸭的身体轻,而且它们的羽毛防水,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孔子一听,连连点头,心里头那个佩服啊,简直比吃了蜜还甜。

他拉着小孩的手说:“小朋友,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老师啊,我今天算是学到不少东西。

”从此以后啊,孔子更加谦虚了,碰到不懂的问题,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是学问高的还是学问低的,他都愿意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的来源

不耻下问的来源

不耻下问的来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文化典故不耻下问,希望对你有帮助!不耻下问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

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

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

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不耻下问态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不耻下问态

【导语】写好作⽂的核⼼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的观念的材料。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作⽂历史典故素材》供您查阅。

⾼考作⽂历史典故素材:不耻下问态 出处: 《论语·公冶长》 原⽂: “敏⽽好学,不耻下问。

” 译⽂: 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

典故: 春秋时代,孔⼦被⼈们尊为“圣⼈”,他有弟⼦⼆千,⼤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向别⼈求教。

有⼀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问这问那。

有⼈笑道:“孔⼦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孔⼦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

”弟⼦们想:“⽼师常向别⼈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好学,肯向⼀切⼈,包括向⽐⾃⼰地位低的⼈学习,叫“不耻下问” ⽰例: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残游记》第七回) ⼈物介绍: 孔⼦: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华夏族,孔⽒,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县),春秋末期鲁国陬⾢(今⼭东省曲⾩市南⾟镇)⼈。

孔⼦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开创了私⼈讲学的风⽓。

孔⼦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宣皇帝、⽂宣王,是“世界⼗⼤⽂化名⼈”之⾸。

相传他有弟⼦三千,贤弟⼦七⼗⼆⼈,曾带领部分弟⼦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去世后,其弟⼦及其再传弟⼦把孔⼦及其弟⼦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

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典故关于成语的典故(精选9篇)成语的典故篇1不耻下问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的典故篇2梁上君子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

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

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成语】:不耻下问【拼音】:[bù chǐ xià wèn]【解释】: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出处】:《论语》【举例造句】:不耻下问是我们都需要学习的精神,这也是勇敢正确的表现。

【成语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

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

’”(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

)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耻下问典故

不耻下问典故

不耻下问典故不耻下问典故1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释读】耻:羞耻,耻辱。

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典故2【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

【释义】不耻:不以为可耻。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他门下弟子众多,相传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人”。

他与他的弟子经常就一些事情或言行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孔子及时地对他的弟子进行教育和点拨。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而且还非常谦虚。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并不会不恰当。

关于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

关于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

不耻下问历史典故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他门下弟子众多,相传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人”。

他与他的弟子经常就一些事情或言行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孔子及时地对他的弟子进行教育和点拨。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而且还非常谦虚。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并决定要向孔圉学习。

不耻下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移樽就教
反义好为人师
成长心语
学问,乃是“学”与“问”的结合。

要从一个一无所知的懵懂小儿变为一个明晓事理的人,学习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问”也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曾经以“每事问”为世人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也成为“不耻下问”的一个典范。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你就应该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甚至有些时候还要听听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擅长的科目可能刚好是你的弱势学科。

无论你想做什么,你都有必要及时地向别人请教,毕竟学海无涯,别再把向别人提问当做是一种羞耻了,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一定是充满智慧的,绝对与耻辱无关。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

“不耻下问”在句中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不耻下问出自哪本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是《论语·公冶长》。

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的典故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

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

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不耻下问造句1、小刚遇到一个问题,老师讲了好几次但是小刚没明白,就不耻下问问老师呀!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在学习上一定要不耻下问。

3、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4、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_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典故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_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典故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_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典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去赞扬不耻下问的人,那么你是否知道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说说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不耻下问的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典故

不耻下问典故

不耻下问典故孔子设教于鲁国之西。

一日率诸弟子御车游赴秦国之地,路逢数儿嬉戏,中有一儿不戏。

孔子驻车问曰:“独汝不戏,何也?”小儿答曰:“儿戏无益。

衣破难逢,上辱父母,下及门中,必有斗争。

劳而无功,岂为好事,故乃不戏。

”遂低头以瓦片作城。

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乎?”小儿答曰:“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

”孔子乃勒车论道,下车而问焉:“汝年尚幼,何多诈乎?”小儿答曰:“人生三岁,分别父母,兔生三日,走地畎亩,鱼生三日,游于江湖。

天生自然,岂谓诈乎?”孔子曰:“汝居何乡何里何姓何名何字?”小儿答曰:“吾居敝乡贱地姓项名橐。

”孔子曰:“吾欲共汝同游,汝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家有严父,须当事之;家有慈母,须当养之;家有贤兄,须当顺之;家有弱弟,须当教之;家有明师,须当学之。

何暇同游也?”孔子曰:“吾车中有三十二棋子,与汝奕博,汝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天子好博,四海不理;诸候好博,有妨政纪;士儒好博,学问废驰;小人好博,输却家计;奴婢好博,必受鞭扑;农夫好博,耕种失时。

是故不博也。

”孔子曰:“吾欲与汝平却天下,汝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

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候,或有奴婢。

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候,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子使谁……。

天下荡荡,岂可平乎?”孔子曰:“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小儿答曰:“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

”孔子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终始,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何为父,何为母,何为夫,何为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千万里?”小儿答曰:“九九还归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十二,是阴阳之终始,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皆有寄耳。

不耻下问的典故

不耻下问的典故

不耻下问的典故
传说秦始皇及其大臣们曾看到一只猴子在把竹竿拿在左手里,然后用右手去抓苹果,但又失败了,秦始皇深感惊讶,问大臣们:“它怎么做到的?”大臣们都只得答曰:“我们不知道!”秦始皇又问:“它要怎么做才能成功呢?”大臣们又只得答曰不知道。

于是秦始皇对大臣们说:“不耻下问,无所不闻,无所不知!”
秦始皇的话反映了他的谋略和勇气。

他不仅知道如何拿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不怕丢脸,勇于问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这也正是“不耻下问”的精神所在。

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句话反映了“不耻下问”的意义,那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不惭愧的态度获得知识,而不必害怕露出愚蠢的一面。

“不耻下问”的道理并不只能用在学习上,也可以用在实际生活中。

比如,有时当你不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关系到你的财务、职业、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时,别怕丢脸,不要害怕问别人,因为问起来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东西,相反,你可能会获得有用的答案。

另外,“不耻下问”的精神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一位贤明的人,不仅会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会认真解答别人的问题。

他不仅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还可以展示出他的礼貌精神,以及对他人表现出的尊重。

以秦始皇的精神,“不耻下问”,让我们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习能力,让我们的实践能力更上一层楼,进而成为有思想有责任感、有胸怀有爱心的人。

其实,不耻下问也是一种礼貌,它不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知道所有答案,而只要我们把它当成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大胆尝试,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也许就能让我们发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不耻下问的用法与成语典故

不耻下问的用法与成语典故

不耻下问的用法与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不耻下问这个词要怎样使用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不耻下问的用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不耻下问的用法1、你如果要学习,就要不耻下问。

2、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3、不仅要多学,还要多温习,甚至要不耻下问才能考出好成绩。

4、连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能不耻下问,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5、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6、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8、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9、当我们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10、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11、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12、不论是学习什么,我们都要抱着不耻下问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好13、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虽然开放了,但很多想法在我们脑子里还是根深蒂固,现实中高傲的人为谋生而孜孜不倦地学习,却又总是不屑于不耻下问,最后只能是一事无成。

15、在认识论上,主张学而知之,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实事求是。

16、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17、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18、不耻下问,学识才会加深,因此肯去寻找的人才能有所发现!19、斯特恩表示他已经意识到了别的联赛在这里获得的成功:“我们将会时刻关注与我们的计划相关的方案。

我们会注意每一个好的创意,并会不不耻下问的借鉴一下。

”20、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我们应该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解释【汉字简体】不耻下问【成语注释】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的成语典故

不耻下问的成语典故

《不耻下问》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成语,叫“不耻下问”。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孔圉的人。

他可聪明啦,学问也特别高,还在朝廷里做了大官。

可是孔圉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向比自己地位低或者学问少的人请教问题。

有一次,孔圉的一个朋友就问他:“你这么有学问,又做了大官,为什么还向那些不如你的人请教呢?”孔圉笑了笑说:“我呀,虽然有些学问,可总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那些人虽然学问可能没我多,但是说不定他们知道一些我不懂的东西呀。

向他们请教,我就能学到更多啦。

”后来呀,人们就用“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来称赞那些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低、学问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的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孔圉一样,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哦!《不耻下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典故吗?让我来给你们讲讲。

从前呀,有个很厉害的人叫孔圉。

他读书可多啦,懂得的知识也特别多。

但是孔圉没有因为自己厉害就骄傲。

他经常找一些普通人请教问题。

有一天,孔圉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种地。

他走过去问:“伯伯,这种子要怎么种才能长得好呀?”农民伯伯告诉他一些种地的小窍门。

还有一次,孔圉看到一个小孩子在玩游戏,他好奇地问:“小朋友,你这个游戏怎么玩呀?”小孩子给他讲了游戏的规则。

孔圉就是这样,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他觉得能从对方那里学到东西,就会虚心请教。

后来,大家都称赞孔圉不耻下问,说他是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多问问别人,不要不好意思哦。

《不耻下问》小朋友们,今天来讲“不耻下问”的故事。

有一个叫孔圉的人,可了不起啦!他很有学问,还当了大官。

不过呢,孔圉可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有一回,他看到一个小木匠在做木工活。

孔圉走过去问:“小师傅,这个木头怎么才能削得又平又光滑呀?”小木匠认真地告诉他方法。

又有一次,他碰到一个小商贩在卖东西。

孔圉就问:“你怎么知道哪些东西大家喜欢买呀?”小商贩给了他答案。

不耻下问典故_名人不耻下问的例子

不耻下问典故_名人不耻下问的例子

不耻下问典故_名人不耻下问的例子不耻下问是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大家清楚不耻下问有什么典故吗?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不耻下问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不耻下问的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意思【拼音】bù chǐ xià wèn【释义】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用不耻下问造句一、虚心求艺,不拘门派,博采众长,不耻下问。

二、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三、聂先生是常向他上小学的儿子请教的,不耻下问的精神可嘉。

四、一个人要做到时时事事都能够谦虚谨慎并非易事,尤其是要做到如曾子所说的不耻下问,更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才有可能达到的。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成语故事:不耻下问1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

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2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在他死了之后,卫国就封了个谥号“文”给他,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用简洁的几个字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有盖棺论定的意思。

一个“文”字,当然是很高的评价,就相当于今天说某个人是文豪一样。

孔子的爱徒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听说孔圉得到“文”的谥号后就不服气了,认为孔圉有些事做得不光彩,至少在品德上有违“文”这样儒雅而高尚的封号。

卫国的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子朝落难逃亡后,孔圉就让太叔疾休妻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后来,太叔疾又与前妻的妹妹私通,孔圉大怒,想攻打太叔疾。

但在孔子的劝阻下,就想办法把自己的女儿夺了回来。

在子贡看来,这个孔圉多少有点乱七八糟的感觉,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后世人的标榜呢?!于是子贡就不以为然地问孔子:“孔圉怎么配得上‘文’的封号呀?”孔子不动声色但却是十分肯定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孔圉虽然十分聪敏却仍然勤奋好学,并不因为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这就叫‘文’。

不耻下问故事简短概括

不耻下问故事简短概括

“不耻下问”故事简短概括:
在春秋时期,出了一名圣人,名叫孔子,他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

孔子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

有一次他去孔庙参加祭祀,孔子一直在请教别人问题,为什么祭祀的东西要这么摆放等等。

别人看了十分不解,认为他知识那么渊博为什么还会向我们请教,孔子就说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这么多的,不懂就要问。

后来有次给学生上课时讲到了卫国的大夫孔圉,卫国的君王在得知孔圉去世之后,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孔子的学生感到疑问也不理解,孔子说因为孔文子他虽然知识渊博,但是他还是肯虚心的向知识不如他多的人请教,不并以此为耻,学生听了以后大悟。

[作文素材]关于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关于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关于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关于不耻下问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

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

'”(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

)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拓展延伸】【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解释】: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丢人或者感到耻辱。

【近义词语】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反义词语】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错误用法:常误用为同学朋友同事之间讨论问题或请教长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耻下问的典故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
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
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
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
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
字作为他的谥号。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