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湿沉降对太湖水质及叶绿素a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大气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引言:大气污染是一个严重影响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
虽然大气污染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排放进入大气层,但它们最终会通过沉降进入水体,给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气污染对水体的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沉降到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伤害。
例如,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会通过酸雨形式降落到水体,导致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通过降雨进入水体,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大气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表层水体外,大气污染也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雨水渗透到地下层时,携带着大气中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特别是一些水溶性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随降雨渗透到地下水中,不断积累,最终威胁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大气污染对农业水源的影响大气污染会对农业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影响。
农业是水资源的主要使用领域,而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通过降雨沉降在农田及周边的水源上。
这些污染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增加农田灌溉用水的处理成本,并可能进一步污染灌溉用水,影响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四、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挑战针对大气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必须加强污染治理措施。
但大气污染治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污染物的传输和沉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气象因素、地理条件和大气稳定度等因素。
其次,大气污染治理需要跨行政区划的合作和协调,因为污染物的排放和沉降具有地域性差异。
再次,治理大气污染需要技术手段和资金投入,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结论:大气污染对水资源产生深远影响,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保护水资源至关重要。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测和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进入陆地和水体的过程。
氮沉降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例如工业排放、农业施氮和交通运输导致的氮氧化物排放等。
随着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也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大气氮沉降可以改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从而影响土壤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
一些研究发现,氮沉降会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和铵盐的积累,从而抑制一些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活动,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这对土壤的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分解过程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
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元素之一。
大气氮沉降使得陆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发生改变。
持续的氮沉降可以导致土壤中氮素积累过高,从而改变植物的氮磷比例。
研究表明,在高氮沉降条件下,植物更多地吸收氮而减少对磷的吸收,这可能导致土壤磷的损失和植物的营养失衡。
此外,氮沉降还可能导致水体中氮的过度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3. 植物生长和生产力:氮是植物生长和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适量的氮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但过高的氮沉降则可能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高氮沉降可以引发植物的氮饱和,导致植物对氮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还可能导致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和叶片的老化加速。
这些变化可能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生产力产生直接影响。
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氮沉降的变化不仅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植物群落造成影响,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高氮沉降可以导致一些特定物种的繁荣,从而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太湖流域的GDP总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已导致太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情况日趋严重。
本文简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发展与现状,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
前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流域包括苏州、无锡、湖州等38个市县,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淡水资源,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 2338km²,平均水深只有 1.9m ,湖水滞留期约 300 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20世纪60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1981年时仍属于中营养湖泊,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北部的梅梁湾开始频繁暴发蓝藻、水华。
而后,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太湖现在已变得腥臭远扬。
一、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一)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1.农业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流失成为农业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折纯)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00 kg·hm-²提高到目前600 kg.hm-²左右.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药用量达25 kg.hm-²至30kg·hm-²。
但是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却没有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
人们用的化肥和农药逐渐增多,水体的氮磷含量明显升高。
雨水冲刷不当和灌水不当,带有超含量氮、磷的水体就流入河道。
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农药和化肥施用的广泛、分散、不合理等特点,使之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摘要】根据2003年至2006年太湖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总氮、总磷和Chl.a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COD Mn 在2005年出现一个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年内变化方面,总氮浓度峰值在春季3月份,此后便稳步下降,到8-9月达到年最低值;Chl.a年内峰值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9月份;CODMn和总磷年内变化不明显。
太湖目前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呈逐年增高趋势,部分湖区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
【关键词】富营养化太湖现状分析治理太湖地区位于东经119°21′-122°00′,北纬30°19′-32°00′,由上海市、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组成。
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太湖污染日益严重。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再一次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太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来无锡太湖的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对无锡太湖21个监测点近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无锡太湖水环境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和水环境参数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3~2006年太湖21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水环境参数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化学耗氧量(CODMn)。
2 结果与分析2.1太湖水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太湖月水温最高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32.2℃,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4.3℃。
水体透明度成逐年降低的趋势,2003年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为0.35,到2006年则降为0.25(如图1b所示)。
由此可推知,无锡太湖水体中的悬浮物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总氮的变化趋势如图1a所示,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0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河
道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ຫໍສະໝຸດ 19921996富营养化状况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_吴雅丽
J.Lake Sci.(湖泊科学),2014,26(1):19-28http://www.jlakes.org.E-mail:jlakes@niglas.ac.cn2014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吴雅丽1,2,许海1**,杨桂军2,朱广伟1,秦伯强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2: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无锡214122)摘要:氮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要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氮缺乏时,湖泊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生物固氮作用从大气中获取氮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认为淡水湖泊水体的生产力主要受磷限制.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氮限制与氮和磷共同限制更为普遍,且氮的限制常常伴随着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了解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氮素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太湖水体氮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从外源、内源两大方面介绍了太湖水体中氮素的来源,着重分析和比较了河道输入、大气输入以及沉积物释放不同污染源的输入比例.太湖水体氮素污染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其中西部和北部污染较重而东南部相对较轻,入湖河道输入的外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水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染在太湖外源污染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释放也是氮素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目前对释放量的估算主要是基于底泥悬浮引起的总量估算,关于这些释放量能有多少比例可以被浮游植物利用还不清楚,尤其是有机颗粒物在水体中停留期间的矿化再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氮素的生物转化过程中,生物固氮目前对太湖氮素输入的贡献很小,反硝化作用是太湖水体氮素自净的主要途径.关键词:太湖;氮素;污染来源;迁移转化;氮素平衡Progress in nitrogen pollution research in Lake TaihuWU Yali1,2,XU Hai1,YANG Guijun2,ZHU Guangwei1&QIN Boqiang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210008,P.R.China)(2: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214122,P.R.China)Abstract:Excessive nitrogen load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eutrophication of lakes.The traditional views show that when nitrogen deficiency occurs,lake ecosystems can obtain nitrogen from the atmosphere through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to meet their nitrogen needs,so according to this assumption,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water bodies is phosphorus availability.However,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nitrogen fixation does not meet ecosys-tem demands,and nitrogen o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imitation are generally accepted.Furthermore,eutrophic lakes often exhib-it nitrogen limitation,meaning that they are sensitive to additional nitrogen inputs.In this paper,research on the polluting effects of nitrogen in Lake Taihu was reviewed.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adings of nitrogen to the lake were considered.The nitro-gen inputs from the three main sources,i.e.input from rivers,precipitation from atmosphere and release from sediments,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nitrogen pollution of Lake Taihu.The pollution is relatively heavy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lake and relatively ligh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River input is a major source of ni-trogen loading to the lake.Internal load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itrogen pollution.However,to release a quantity esti-mat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mount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and about the release quality,how many percentage can be used by phytoplankton is still not clear,especially the particulates mineralization rates.The cycling nitrogen in lakes mostly mediate by n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3043)、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2ZX07101-0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一三五”重点项目(NIGLAS201213500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2895)和青年启动基金项目(Y1SL011025)联合资助.2012-11-12收稿;2013-06-14收修改稿.吴雅丽(1987 ),女,硕士研究生;E-mail:wuyali0823@163.com.通信作者;E-mail:hxu@niglas.ac.cn.20J.Lake Sci.(湖泊科学),2014,26(1)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nitrogen fixation and anammox.In Lake Taihu,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has been found to contribute little to the total annual input of nitrogen and denitrification is the main process through which nitrogen is re-moved from the lake.Keywords:Lake Taihu;nitrogen;pollution source;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nitrogen balance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化学肥料使用量的增加以及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氮、磷元素污染日趋严重.研究表明,目前我国66%以上的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使得富营养化成为我国湖泊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1].太湖是我国第3大淡水湖,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蓝藻水华频繁发生,给环境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1970s,Schindler根据加拿大实验湖区227号湖长期的大规模实验结果,认为磷是淡水湖泊主要的限制因子[3],该研究结果使“削减磷负荷”成为北美和欧洲进行湖泊管理的主要策略,并由此提升了水质.但此项策略的实施也出现了大量失败的例子,如仅控制磷的策略在美国的Apopka湖、George湖和Okeechobee湖,中国东湖及日本的霞浦湖似乎都未获得成功[4].由此,生命活动的另一基本元素氮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氮也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在许多湖泊中无机氮的消耗伴随而来的是固氮蓝藻“水华”的发生[5-7].新近的很多研究显示,在一些淡水湖泊中,氮也是限制因子[8-9],而且氮的限制常常伴随着水体的富营养化[10].在我国,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氮或氮和磷是湖泊水体生产力的限制因子[11-13].近年来,随着流域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暴发频繁.过去,在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是:光和磷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氮不是太湖的限制因子.但新近在太湖梅梁湾开展的营养盐富集原位实验显示,春季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氮是充分的[14];而在蓝藻水华多发的夏季和秋季,氮和磷是蓝藻水华生长的共同限制因子,并且氮是第一限制因子[15].此时湖泊中水华蓝藻群落仍以不具备固氮能力的微囊藻为主,而不是具有固氮能力的种属占优势.因此,太湖水体或许还有其它氮源补充途径,能够快速补充藻类生长所需的氮素.本文重点对太湖水体中氮素污染的总体状况、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及季节差异性、水体氮素的污染来源、氮素的迁移转化及平衡等进行综述,有利于正确认识太湖水体中氮素的来源和污染状况,为有效控制太湖蓝藻水华提供参考.1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1.1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的长期趋势太湖在早期污染程度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速度逐渐加快.太湖在1960年仍处于贫营养阶段,总无机氮(TIN)浓度为0.05mg/L[16],到1981年,TIN比1960年增加了18倍,达0.89mg/L,已经呈中营养状态[17].太湖在1987年左右进入富营养化阶段,TIN浓度达到1.26mg/L,1990s后富营养化日趋加剧,且速度越来越快.太湖治理从1990s后期得到了高度重视,1998年底对重点污染工业实施的“零点达标行动”使流域污染物的输入得到一定控制[18].但从2000年以来太湖并没有进入明显的水质恢复期,反而呈现出一定的恶化趋势.有研究显示,19922001年,太湖湖心区夏季水体总氮(TN)的平均值为1.706mg/L(范围为1.238 2.266mg/L),而20022006年这5年间TN平均值为2.344mg/L(范围为1.924 2.717mg/L),明显高于前10年的含量[19].太湖污染源所携带的氮负荷以溶解态为主,占80%以上,其中无机氮又占可溶性氮的80%以上,说明外源性TN中有64%以上的氮可作为浮游植物等水生生物生长的氮源[15].太湖水体溶解态氮主要以硝态氮(NO-3-N)、溶解态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形态存在,一般情况下,NO-3-N>DON>NH+4-N,而亚硝态氮(NO-2-N)含量很低且不稳定,易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氮[20].朱广伟[21]分析了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的监测数据,发现太湖水体溶解态氮平均占水体总氮的79%,且以NO-3-N污染为主.1.2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的空间差异太湖作为一个大型浅水湖泊,连接200多条河流,包括较大河流几十条,导致太湖水质存在很大的空间吴雅丽等: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21差异性[22].19982006年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平均浓度均为劣Ⅴ类,常州河流入湖水质最差,无锡次之,苏州、湖州河流入湖水质较好,直湖港、武进港、漕桥河、太滆运河、陈东河、南溪等河流入湖水质最差,带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较大.太湖北部梅梁湾有主要入湖口梁溪河和直湖港,来水流域多为平原和城镇地区,工农业发达,水质差;西南部多林地,人口密度小,城镇少,水质相对较好;南部地区的苕溪河是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东部的太浦河是太湖的主要出水,这样造成了南部湖区水流交换较快,水质相对于北部较好[23].张晓晴等[24]的研究表明,20052007年太湖水体TN浓度在梁溪河、直湖港、大浦口和竺山湾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梁溪河的TN平均值为6.892mg/L,直湖港为5.379mg/L,大浦口为6.758mg/L,竺山湾为5.219mg/L,而东部湖区仅为2.772mg/L,湖心区为2.981mg/L,仅为入湖口的1/3.可见,入湖污染源是造成太湖水质空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朱广伟[21]在分析了20052007年太湖不同湖区的营养盐数据后也发现太湖水体TN浓度在入湖河口区明显高于其他湖区.太湖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持续升高导致夏天蓝藻暴发以及在太湖西、北部水域大量聚集而出现水华.水华吸收了水体中的可利用氮,在风浪的影响下在局部区域堆积也会导致氮浓度产生区域差异.邓建才等[25]的研究表明,梅梁湾、竺山湾、贡湖湾、西岸区和湖心区水体中的总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湖区,碎屑态氮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总氮基本一致,即总氮高的水体碎屑态氮的含量也高.1.3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的季节变化太湖水体中氮素污染不仅存在空间差异,也存在季节差异性,且湖体的水质变化季节特征与流域河道一致.Xu等[15]的研究发现,梅梁湾和湖心区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变化趋势均是冬季升高,夏季降低.同样,许梅等[26]对太湖入湖河流的观测也显示出冬、春季节氮含量高,夏、秋季氮含量相对低的特点.冬、春季,太湖水体氮浓度处于全年的高峰,其原因一方面是冬、春季湖泊水位较低,进入湖泊的营养盐被浓缩;另一方面是由于春季春耕农田大量施肥[21].夏季湖水氮浓度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夏季降雨量比较大,湖泊水位较高,使得营养盐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15];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夏季高温季节反硝化作用引起水体氮素损失[27].雨季的到来也往往意味着污染物输入的高峰,原因可能是太湖周围有无锡、苏州、常州和湖州等城市,城镇路面大部分是不透水地面,由人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所携带的氮、磷营养物易随地表径流进入太湖水体,造成水体的氮源污染,虽然氮污染的总量是增加的,但绝对浓度并没有增加,降雨总体上还是以稀释作用为主.2太湖水体氮素污染来源2.1太湖水体氮素的外源输入2.1.1入湖河道的输入河流是湖泊与流域生态环境联结的主要纽带和通道,尤其是入湖河流,直接影响湖泊的整体水质状况.研究表明,整个太湖出入湖河流水质状态以氮污染为主导因素[28].据统计,1980s河道TN的输入量占入湖总量的比重为72.02%,1990s TN由河道的入湖量已占总量的90%以上[29].通过分析计算,20092010年内太湖全年氮素河道输入总量约为7.00ˑ104t,湖西区和浙西区环湖河道是太湖氮素的主要来源,其入湖量分别占河道总输入量的71.2%和22.6%[30].太湖外源氮污染中,农业面源污染占的比重最大,达56%[31];其次是生活污水(<25.1%)[32-33]和养殖污水(17.2% 26.5%)[34].人工合成肥料(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农业营养盐产生量增加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最直接的原因.在1970s至1980s初期间,太湖流域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例为6ʒ4,但到1980s后期及1990s 中期,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3ʒ7及1ʒ9[34].以无锡为例[34],化肥投入对水稻、小麦产出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10.3%和34.9%,每年化肥使用量已由1980s中后期的25kg/hm2增加到2000年的45kg/hm2,仅水稻田约12% 17%的氮素会随径流流失.据李恒鹏等[31]的研究,太湖上游面源污染输入太湖的总氮量为7632t/a,其中来自农业面源的为4289t/a,占面源量的56.20%.太湖流域地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铵态氮,其中57%的铵态氮都来自农业面源污染[35].除农业污染外,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是太湖重要的污染来源.目前,太湖流域结构性污染十分严重,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依然是重点污染行业.由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多变性及其初级粗加工,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境内原本清澈的大小河道因大量工业废水的污染而变黑[36].根22J.Lake Sci.(湖泊科学),2014,26(1)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统计数据,1994年太湖地区入湖总氮30635t,其中工业污水占16%,即4902t;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0年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排放NH+4-N达6500t,占入湖总氮的5%.太湖流域城市化已超过51%,年生产生活污水已达50ˑ108t/a,而污水处理率不足20%[17].以太湖流域无锡市[30]为例,19802000年生活用水总量从8.03ˑ104t/d提高到30.1ˑ104t/d;同期生产用水量就从1980年的4116ˑ104t/d增加到2000年的8519ˑ104t/d,而无锡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仅42.9%(2000年),包括郊县在内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7.5%.根据许朋柱[37]的估算,全太湖流域城市系统在2000年的N排放量分别约为7.40ˑ104t,而1980年的排放量约为3.31ˑ104t.据李荣刚、熊正琴等估计[32-33]:全太湖流域每年生活污水带入水体的总氮量占25.1%.另外,太湖地区农村用水量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大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没有完整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大多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到处泼洒,而厕所污水则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据史龙新等[38]的调查,在宜兴,有24%的农户生活废水选择了直接排入村河,50%的农户排水采用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25%的农户选择排入沟渠.因此,太湖上游地区农村居民区河流水体铵态氮负荷也较高[34].“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指出,2000年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NH+4-N产生总量为2.34ˑ104t,而农村生活污水NH+4-N产生量为2.6ˑ104t.而且,夏季降雨和城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太湖沉积物的硝态氮含量有较大影响[39].随着渔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水体的氮素污染也逐步加剧.许海等[40]的研究也表明鱼塘养殖产生的不仅是无机氮污染,更严重的是产生了大量有机氮污染.太湖地区的渔业发达,每年因水产养殖带入水体中的氮占总氮量的17.2% 26.5%[34].2.1.2大气沉降的输入大气氮素的沉降也是极为重要的外源性因素[41].Galloway等和Holland等[42-43]指出全球大气氮的沉降量已经达到109kg/a.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湖面大气沉降是重要污染来源[44-46].宋玉芝等对2002年7月2003年6月大气降水的研究[47]表明,太湖流域大气降水已呈富营养化水质的特征,每年由湿沉降直接进入太湖水体的TN约为6562.2t,TN占入湖河道年输入污染物总量的13.6%,大气湿沉降中,TIN对TN的贡献比较大,平均约为78.78%.1990s以来,太湖大气湿沉降的总量不断升高.杨龙元等[48]的研究表明,20022003年太湖水体大气TN沉降率为4226kg/(km2·a),TN的大气年沉降负荷为9881t/a,湿沉降中的TN为7852t/a.Xie等[49]指出20032005年大气湿沉降中N的年均沉降量为2700kg/km2.罗潋葱等[50]研究了湿沉降对太湖氮、磷营养盐输入的影响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湿沉降占太湖外源氮输入的16.5%,其中主要集中在太湖的北部和东部,季节上春、夏季要明显高于秋、冬季.20092010年大气湿沉降中TN的年沉降量为10868t,为同期河流入湖负荷的18.6%,可见湿沉降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容忽视[51].2.2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的内源输入输入湖泊水体的营养性污染物一部分会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累积在沉积物中成为湖泊氮素内负荷的源[52].在外源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内源性污染成为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对于太湖这样一个浅水湖泊而言,除了外源营养盐的输入之外,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释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53].2.2.1内源氮的释放形式关于太湖的内源释放,目前主要关注的是底泥释放问题,其释放形式主要有静态释放和动态释放两种.沉积物在没有风浪的情况下营养盐的释放主要依靠从沉积物孔隙水中与上覆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差而释放,当风浪较小、不足以悬浮扰动水土界面的情况下,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将由于水柱复氧而略有下降,当风浪较大,导致沉积物悬浮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将伴随沉积物的悬浮而大幅度释放,水柱的颗粒物和溶解性的营养盐浓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但是当动力扰动撤除后,颗粒态的营养盐又沉入湖底,埋在沉积物中的有机颗粒物质继续降解析出,并按照静态释放的规律进入上覆水.当下一次大风浪来临时,又按照动态释放的规律而释放.铵态氮是氮素内源释放的主要形态,其释放程度与溶氧量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54],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湖泊内部异养生物矿化、分解有机物再生;二是在厌氧环境中反硝化细菌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亚硝态氮转化为铵态氮.在沉积环境中,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矿化、分解作用转变成铵态氮,然后,进吴雅丽等: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23入孔隙水,再进一步通过分子扩散和浓度梯度扩散重新进入湖泊水体中[55].研究表明:沉积物在氧化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作用,将有机质分解和矿化,可产生大量NH+4-N进入孔隙水[56].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含氮有机物分解的难易程度,主要与O2含量、氧化还原电位、沉积物中C/N比值、阳离子交换量、温度、生物扰动、细菌的作用等有关.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太湖底泥虽然较薄,对氮素的吸附、聚集能力却较强,风浪会导致底泥扰动,频繁的动力悬浮使得沉积物表层的数厘米或数十厘米的底泥发生悬浮,底泥孔隙水中的营养盐也因此得以释放[55].对铵态氮而言,悬浮作用(悬浮+扩散)造成的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增加可以达到单纯由扩散产生的营养盐浓度的数十倍[57].此外,死亡的浮游植物可被细菌和浮游动物重新矿化,或者自溶产生溶解性有机氮,再被细菌降解为NH+4-N[58].太湖蓝藻水华期间,蓝藻容易在局部大量堆积、腐烂.朱梦圆等[59]的研究表明,上覆水NH+4-N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藻类死亡后残体堆积分解,本身氮含量造成了水体氮浓度增加.而且,厌氧条件下,硝化作用减弱,NH+4-N的消耗减少,反硝化作用增强,NO-3-N或NO-2-N可转化为NH+4-N或N2[60].另外,包括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在内的生物代谢也促使部分营养盐以溶解态形式直接释放进入水体,同时生物残体与粪便等颗粒物质的降解也使颗粒有机物再生为铵态氮.2.2.2内源氮的释放通量浅水湖泊的内源释放量是国内外均无明确定论的一个问题,它不同于深水湖泊靠浓度梯度释放营养物质.有关太湖的内源释放问题,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的静态释放方面或者是假定条件下的营养盐释放估算.在实验室进行静态模拟实验,采集太湖水域未受扰动的底泥柱样,去除藻类及悬浮物后加入30cm的水柱(以不扰动沉积物表面为要求),保持采样时的水体温度,避光培养,定时采样测定上清液中的营养盐浓度,估算出在静态条件下,太湖全湖一年的NH+4-N释放量达1ˑ104t左右[61].在动态释放条件下,动力扰动导致的释放量目前仍有争议.秦伯强等[61]根据室内动力扰动摸拟实验和太湖的风速分布频率,估算出太湖每年约有8ˑ104t的总氮从沉积物释放至水体中.但这种估算只反映了底泥的悬浮量,没有考虑颗粒物的沉降部分,导致估算结果偏高.逄勇等[62]根据太湖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风速的相关关系,对太湖年均内源氮素释放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太湖内源总氮年释放量只有约7700t,为外源输入的25.7%.浮游植物能直接利用的氮素主要是溶解性的NH+4、NO-3、尿素和其它小分子的有机氮.目前,风浪扰动情况下太湖内源氮的释放主要是对包括底泥颗粒物在内的总氮释放量进行估算,关于这些释放量能有多少比例可以被浮游植物利用还不清楚,尤其是颗粒物在水体中停留期间的矿化分解速率值得重视.虽然对于太湖内源释放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对太湖氮素污染的重要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太湖内源产生的NH+4-N 能否满足蓝藻水华的氮需求,维持蓝藻的持续发生,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3太湖水体氮素的迁移转化及氮素平衡氮素的迁移转化是一个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复杂过程.氮在湖泊水体中的迁移主要指可溶性氮或颗粒氮受水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以紊动涡漩的水团运动形态与水体进行交换,从而得到扩散的过程.氮在湖泊水体中的转化过程主要包括生物固氮、氮的吸收同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这一过程与水体中微生物、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等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63].3.1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N2还原成NH+4-N的过程(图1).此过程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必须要有固氮酶的催化,目前自然界仅原核生物中的根瘤菌、放线菌和一部分具有固氮能力的蓝藻.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生物固氮是补偿湖泊浮游植物氮需求的重要途径.Schindler等[64]根据加拿大实验湖区227号湖37a的大规模实验结果,认为当水中富磷而缺氮时,会出现具有固氮功能的蓝藻,固氮作用可以弥补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缺少的氮,并由此提出控氮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富营养化的观点.然而,很多研究表明,由蓝藻固氮作用输入到水生态系统中的氮,远不足浮游植物氮需求的50%[9,65].除了氮磷比外,还有很多因子控制这个耗能的固氮过程[66].太湖夏季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是没有固氮能力的微囊藻,能固氮的鱼腥藻只在早春季节出现,关于太湖水体是否存在固氮作用,其对湖泊氮素输入的贡献有多大,目前的研究较少.根据张波的研究[67],太湖水体年固氮量只占外源TN输入量的0.11%,说明目前太湖水体的生物固氮作用较弱,24J.Lake Sci.(湖泊科学),2014,26(1)对氮素输入的贡献很小.图1湖泊生态系统中氮素转化示意图Fig.1Conceptual diagra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in the lake ecosystem3.2氮的吸收同化湖泊中的藻类、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等能将氮素转化为自身生物量,经人工捞取或收获后离开湖泊生态系统(图1).藻型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占优势地位,可食性藻类的生物量被浮游动物和鱼类捕食,最后通过渔获物输出湖体.但富营养化湖泊的优势浮游藻类为食用价值比较低的蓝藻,所以正常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氮营养物质循环发生改变.湖泊处于草型清水状态时,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食物链结构.大型水生植物通过自身对氮营养元素进行吸收同化、收获输出、沉积输出等过程,使氮素脱离湖泊内的营养循环.太湖具有藻型湖区和草型湖区共存的生态特征.藻型湖区的蓝藻主要通过在无锡、宜兴和常州武进区沿太湖岸线下风区设置打捞站进行打捞,这样不仅有效防止蓝藻水华堆积死亡造成的水体污染,也将大量蓝藻吸收的氮素从水体去除,有效降低水体的氮素污染.根据江苏省水利厅的数据,2011年共从太湖打捞蓝藻97ˑ104t,相当于直接从湖体取出氮500t.3.3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将氨氧化为硝酸盐,这个过程称为硝化作用(图1).硝化作用可分为两个连续而又独立的阶段,即由亚硝化菌完成氨氧化的亚硝酸盐阶段和由硝化菌完成的亚硝酸盐氧化的硝酸盐阶段.硝化作用是需氧反应,受溶解氧含量、微生物的繁殖和硝化活性等因素制约[68].湖泊中硝化作用最重要和最强烈的地点是有氧沉积物,原因是沉积物上表层存在大量的硝化细菌[69],但是在NH+4-N浓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同样也具有较高的硝化速率.目前关于太湖硝化作用的研究主要涉及硝化细菌的分布及铵态氮浓度对硝化作用的影响[70-72],而其它方面较少,尤其是硝化作用对于铵态氮释放量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3.4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指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转化为N2的过程(图1).反硝化作用是厌氧反应,只有当氧气浓度足够低时才会发生,但并不是氧的分压越低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含氧量[68].反硝化作用主要在沉积物中进行,通过沉积物厌氧层内的反硝化作用,可以以N2O、N2等气体形态去除内源氮负荷.反硝化速率与上覆水中的NO-3-N浓度呈正比.徐辉等[73]的研究发现,梅梁湾内及湾外开敞湖区的水土界面反硝化脱氮速率为(6.34ʃ22.74) (46.36ʃ13.26)μmol/(m2·h),梅梁湾北部河口区水土界面总脱氮能力明显高于梅梁湾南部及开敞湖区.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水体中,藻团内形成的好氧-缺氧的微环境,以及蓝藻衰亡过程中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加剧了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导致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大幅度下降.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将有利于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使水体中氮素赋存数量降低.所以,对蓝藻水华暴发和衰亡过程中硝化和反硝。
大气沉降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大气沉降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在当今世界上,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虽然大气沉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但它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却备受关注。
大气沉降是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在大气降水的过程中沉淀到地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大气沉降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包括其产生的原因、对水资源的危害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大气沉降的原因大气沉降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
颗粒物可以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它们包括尘埃、烟雾、颗粒状化学物质等。
而大气中的气体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等。
这些颗粒物和气体通常由工业排放、交通尾气、能源燃烧等活动产生。
二、大气沉降对水资源的危害1. 水质污染:大气沉降中的颗粒物和气体会污染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
颗粒物的沉降会使水体浑浊,影响景观,甚至威胁水生生物。
而大气中的气体则会形成酸性物质,导致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
2. 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大气沉降的颗粒物和气体会附着在植被、土壤和建筑物表面,阻塞水资源的自然蓄水和入渗。
这将导致地表水供应不足,加剧水资源的紧缺问题。
3. 农业和食品安全:大气沉降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在农作物、水果和蔬菜上沉积,进而进入食物链,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此外,长期大气沉降的影响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应对措施1.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通过设立监测站点并实施有效的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大气质量数据,及早发现和解决污染源,减少大气沉降的颗粒物和气体。
2. 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减少能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对大气沉降的负面影响。
3. 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包括建设人工湿地、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减轻大气沉降对水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
结语大气沉降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沉降的负面影响。
大气干湿沉降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影响的评价
大气干湿沉降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影响的评价徐竟成;王宇;傅婷;李光明【摘要】选择上海城市化地区的绿地、水体、道路、工地及空中5个类型的环境区域,定期收集大气干湿沉降.测定其大气沉降通量及C0Dcr.、TN、TP的沉降量,并计算分析了其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仅受大气干湿沉降影响的条件下,水质处于地表水V类中值、水深为0.5m、1.0m、1.5m和2.0m的城市景观水体,经过28d、54d、83d和214d即可转变为劣V类水体.通过实例分析,提出了应对大气干湿沉降影响的水质保持措施.研究成果为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保育提供了评价依据与借鉴.%Atmospheric dry/wet deposition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regularly at sites including greenbelts, waters, roads, worksites and atmosphere in urban area of Shanghai city. Th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flux, depositions of CODCr, TN and TP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impacts on urban landscape water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ith only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dry/wet deposition, for the water of urban landscape with surface water quality values in class V, in depth of 0.5, 1.0, 1.5 and 2.0 meters, the quality may turn into poor level of class V in 28, 54, 83 and 214 days respective. Based on analysis of case study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dry/wet deposition for keeping good quality of water. These conclusion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maintainance of urban landscape water.【期刊名称】《四川环境》【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大气降尘;污染物沉降;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作者】徐竟成;王宇;傅婷;李光明【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4城市公园绿地、建筑小区等场所内的景观水体,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元素之一。
YC湖区叶绿素a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环境·植保
YC 湖区叶绿素 a 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茂嵘 刘 帅 吕 文 杨文晶 杨 惠 姜 宇 孙瑞瑞 蔡晓钰 杨金艳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苏州分局,江苏苏州 215011)
摘要 本研究基于 2021 年 YC 湖区水质逐月监测,分析了湖区生态系统响应参数(叶绿素 a)及氮、磷营养盐的
关键词 叶绿素 a;时空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077-07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phyll 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YC Lake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年 09 期 关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的研究还处 于 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 2021 年 YC 湖区水质 进行监测,分析其各水质因子的年内变化趋势,探 究叶绿素 a 与相关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 其响应关系,为中小型浅水湖泊的治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站点布设 湖 体 水 域 总 面 积 为 117.4 km2,分 为 西 湖
和底层的混合水样,保温箱保存带回实验室分析水 质参数。实验室内用 Whatman GF/F、GF/C 玻璃纤
括 高 锰 酸 盐 指 数(CODMn)、TP、TN、Chl-a、氨 氮 (NH3-N)和 SD。
- 78 -
谢茂嵘等:YC湖区叶绿素a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软件处理湖区 21 个监测点位的逐月
水质监测数据,绘制叶绿素 a 与环境因子的时间变
叶绿素a浓度变化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研究
叶绿素a浓度变化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研究叶绿素是一种人们常常提到的生物色素,它能够赋予植物绿色。
而叶绿素a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在光合作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叶绿素a浓度变化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滋养着所有生物,也承载着各种物质的运输。
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对水质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叶绿素a正是水体中常见的一种营养物质,其浓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水环境的健康。
叶绿素a作为一种光合色素,在光合作用中能够吸收太阳光,促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制造出能量。
然而,在过度营养化的水体中,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会升高,导致植物过度生长。
这时,植物摄取光合作用所需的叶绿素a也会增加。
虽然这可能会让水体中的植物看起来更加茂盛,但实际上却给水环境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高浓度的叶绿素a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过量的叶绿素a会促使藻类的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不仅会使水体呈现出绿色或蓝绿色,还会导致水体浑浊,光线无法穿透,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藻华中的某些藻类还会释放有毒物质,对水中生物造成伤害。
其次,高浓度的叶绿素a还会导致水体缺氧。
藻类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在夜晚或清晨,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水体出现缺氧现象。
缺氧不仅会对水中生物造成直接伤害,还会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使得其他生物种群减少或消失。
此外,高浓度的叶绿素a还会对水体的可见性产生影响。
当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过高时,颜色变得浑浊,可见光的穿透能力降低。
这会使得水下的景观变得模糊,对于水下观察和研究产生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水下生物的觅食和互相间的觅食行为。
叶绿素a浓度变化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
除了了解导致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原因之外,水域的流动性、水体温度、光照条件以及其他生物对叶绿素a的吸收等因素也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保护水环境的健康。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供应基地。
然而,多年来太湖水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居民和政府。
本文将探讨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和管理不善,这些废水常常直接排入太湖,导致水体污染。
其次,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太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被农田使用并随降雨冲刷入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造成了水华暴发和蓝藻繁殖。
水华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还释放出有毒物质,对当地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大气污染也对太湖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工业排放物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可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水体,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这些污染物在太湖中蓄积和生物放大,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针对太湖水污染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政府应该提高对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才排放入太湖。
其次,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和管理措施,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和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流失。
另外,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该加大对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监管力度,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此外,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也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保护湖泊周边的湿地和河流,加强河口管理,防止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太湖。
最后,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太湖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公众采取实际行动,减少对太湖的污染。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一、污染物沉降过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沉降过程是指污染物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或水体表面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物质的性质、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
首先,污染物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或颗粒态存在,其中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颗粒态污染物则包括悬浮颗粒物、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可通过燃烧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等方式释放到大气中。
其次,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沉降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风速、风向、湿度和降水等因素都会对污染物的传输和沉降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速较大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能力增强,降低其沉降到地面或水体的可能性;而风速较小时,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
最后,地理环境也会对污染物的沉降过程产生影响。
地形高低、地面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状况等都会影响污染物的沉降速率和分布。
例如,山地和河谷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容易形成温度逆转层,污染物在这些地区的沉降相对较慢;而草原和湖泊等覆盖植被较多的地区,由于植被的吸附作用和地表粗糙度增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
二、污染物沉降的影响污染物的沉降会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污染物的沉降会污染土壤和水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沉积在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甚至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对于水体而言,污染物的沉降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其次,污染物的沉降会加剧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沉降过程中会形成酸雨,进一步加剧土壤的酸化,危害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同时,颗粒物的沉降会影响大气的能见度,增加雾霾天气的发生概率。
此外,污染物的沉降还会引发城市气候变化。
大量污染物的沉积会改变地表的热平衡,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气温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沉降过程及其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加强污染物来源控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都是解决污染物沉降问题的有效途径。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以太湖为例的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
文章简述了蓝藻的构成及对蓝藻水华的定义;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引起蓝藻爆发的原因;详述了如何以控污截源、生态修复、流域管理等手段控制蓝藻水华的持续爆发;并概括了蓝藻水华对当地水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有效利用蓝藻水华。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爆发机制,控制对策1.蓝藻1.1基本特征1)细胞壁由纤维素(内层)和果胶质(外层)组成,细胞外有的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
色素成分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
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Allophycocyanin)等。
3)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和核膜。
属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4)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
1.2繁殖方式主要为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未发现有性繁殖,可产生的孢子有:内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壁孢子(休眠孢子)、藻殖孢。
营养繁殖常见为细胞分裂,特殊为藻殖孢繁殖。
(1)段殖体是蓝藻藻丝上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凹面体)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短的藻丝分段,又称藻殖段或连锁体。
图1 繁殖方式图(2)厚壁孢子系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营养,然后细胞壁增厚而成。
厚壁孢子有极强的生命活力,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长期休眠。
(3)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
具有异形胞的蓝藻能固氮,当水中氮缺乏时,异形胞的数目显著增加。
2.蓝藻水华蓝藻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绿色的一种现象。
关于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分析
环工10-2班詹雪 101324221关于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分析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亦是整个太湖流域水调节与水生态系统的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流域需水量将持续增长, 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恶化, 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相当突出。
十一五规划以来, 提出了很多治理太湖水质污染的理论与方法( 包括引江济太工程、细菌改善局部水域水质技术等) , 太湖水质整体得到了一些改善。
2011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为Ⅳ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其中,西部沿岸区为Ⅴ类水质,五里湖、梅梁湖、东部沿岸区和湖心区均为Ⅳ类水质。
湖体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营养状态无明显变化。
其中,五里湖、梅梁湖、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为轻度富营养状态,西部沿岸区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87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5.6%、56.3%和8.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0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太湖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88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3.0%、33.0%、12.0%和12.0%。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石油类。
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
2009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太湖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88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0%、11.4%和19.3%。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
2008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
湖体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一、本文概述二、太湖水污染现状分析工业废水排放:太湖流域的纺织、化工、造纸等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废水的排放对太湖的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经过雨水冲洗进入河道,最终流入太湖,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污染。
生活污水排放:太湖周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也是导致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太湖后,不仅会恶化水质,还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植物过度繁殖等问题。
富营养化问题:太湖西部水域营养过剩,出现了营养型污染,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绿色“水华”,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质退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流域水质逐年下降,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根据相关数据,太湖已有较大面积的水面水质受到轻度污染,并且有部分水域的水质已经达到中一富营养和富营养化水平。
太湖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改善水质,保护这一宝贵的淡水资源。
三、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工业污染:随着太湖流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充分处理直接排放至太湖,导致水体污染。
工业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溶剂、酸碱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农业污染:太湖流域农业活动频繁,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径流中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进入太湖后,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华,破坏水生态平衡。
生活污染:随着太湖流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和病原体,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加剧了水污染问题。
水土流失:由于流域内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带走了表层土壤,还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进一步加剧水污染。
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
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一、本文概述基于现有文献资料,《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这一主题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太湖区域大气中氮、磷两种重要营养元素通过干湿沉降途径进入湖泊生态系统的过程与速率。
该研究综合运用实地监测、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太湖周边不同地点多年来的干湿沉降物中氮(TN)、磷(TP)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估算了氮磷的年际与季节性干湿沉降通量。
文章首先回顾了太湖作为中国大型淡水湖泊,近年来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其中外来氮磷负荷是导致水体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研究团队针对此背景,详细记录并剖析了2002年至2018年间太湖流域多个站点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的特点,包括其时空分布、沉降速率及其与气象条件、污染源排放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概述”部分将概述这项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方法,突出其科学价值与实际意义,指出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大气沉降在太湖氮磷输入中的显著作用,还为进一步理解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制定有针对性的湖泊保护与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量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对太湖富营养化进程的影响,有助于指导未来减少入湖营养物质负荷、改善湖泊水质的策略设计与实施。
二、文献综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排放和沉降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关注的焦点。
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生态环境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太湖大气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干湿沉降率,对于理解太湖生态系统的营养动态、评估人类活动对太湖水质的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于大气中营养元素的干湿沉降,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一营养元素的沉降规律,如氮或磷的沉降量、沉降速率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多种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氮、磷等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营养元素的沉降量来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等。
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对东江湖水质的初步研究(精)
浅析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对东江湖水质变化的影响曹俐李跃(湖南省资兴市环境监测站,郴州423400摘要:本项目参考国内外一些中、大型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在东江湖沿岸设立了4个雨水系统收集点,采集了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一年来382个雨水样,通过分析东江湖流域大气湿沉降中pH,TN和TP对水质富营养化的影响,以期对东江湖的水质保护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东江湖;大气湿沉降;营养盐;富营养化Analysis of nutrient in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effect to thewater quality of Dongjiang LakeCao Li Li Yue(Zi X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henZhou 423400, ChinaAbstract:The project reference the research of TaiHu lake about eutrophication, from April 2010 to March 2011, 382 wet depositi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4 rainwater system point,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DongJiang Lake coast. pH, TN and TP in the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were analyzed, and expect this scientific data can influence DongJiang lake’s protection.Key words:Dongjiang Lake;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nutrient;eutrophication1. 前言东江湖位于湖南省资兴市境内,湖泊总面积160km2,平均水深约50m,常年蓄水量81 亿m3,水质一直保持在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二级标准及以上,按未来规刬东江湖将向珠三角和长株潭等地区供应饮用水。
东太湖主要污染物贡献量及三大污染源营养状况研究
东太湖主要污染物贡献量及三大污染源营养状况研究根据历年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氮磷比研究东太湖主要污染物对东太湖水污染的贡献率及三种污染源的营养状况。
结果表明: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_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四种污染物中,总氮(TN)、总磷(TP)是影响东太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其中总氮的贡献量在50%以上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入湖河道(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过往船只排放废水)、围垦围网养殖以及底泥污染这三种污染源中,入湖河道及围垦围网养殖的营养状况均为中营养接近富营养状态,氮磷比在10-30之间,处于极适合藻类生长的区间。
底泥的氮磷比低于10,对藻类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标签:污染物污染源贡献量营养状况东太湖东太湖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业资源,自20 世纪70-80 年代网围养殖实验获得成功后,网围养殖的大力发展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环保意识,网围养殖的盲目发展对湖泊环境和水利、航运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湖泊环境质量下降,湖泊沼泽化和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2-3]。
网围养殖已成为东太湖重要污染源之一。
因此,确定东太湖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对于控制东太湖水污染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着眼于污染物及污染源方面,讨论分析污染源营养状况与各污染物对东太湖水污染的具体贡献量,为东太湖规划与治理提供依据。
1污染物及污染源的确定1.1污染物的确定影响一个水体的污染物种类十分繁杂,全部研究分析会使工作量变得十分庞大,且没有必要,因此只需选取其中主要的,对水质影响大的几种污染物来进行分析。
根据历年资料和实地调查汇总出自2005年至2012年四种污染物的浓度。
高锰酸盐(mg/l)分别为4.38、4.64、4.49、3.94、4.64、4.31、4.01、3.87。
氨氮(mg/l)分别为0.16、0.19、0.17、0.19、0.20、0.16、0.09、0.09。
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太湖流域ꎻ 蓝藻ꎻ 水环境ꎻ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 ̄2469(2021)02 ̄0004 ̄03
障了治理成效 [1] ꎮ 太湖流域经过十二年的综合治
1 研究背景
理ꎬ 已取得显著成效ꎬ 但与治理目标相比ꎬ 仍有一
河( 湖) 污染物总量远超太湖纳污能力ꎬ 是太湖水
质难以达到治理目标的根本原因ꎮ
蓝藻水华与湖泊总磷循环之间存在反馈机制ꎬ
即水体中总磷升高有利于蓝藻生长ꎬ 同时蓝藻水华
也能加快湖体磷循环ꎬ 使得水体总磷浓度进一步升
高ꎬ 两者相互促进ꎬ 导致恶性循环
体水质的影响有限ꎮ
3 2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尚未全面稳定达标
其中ꎬ 氨氮、 总氮已达到« 总体方案» 确定的 2020
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ꎬ 水资源短缺、 水生态
标 12% 、 74% ꎮ 与 2007 年相比ꎬ 高锰酸盐指数下
环境仍然存在水质不达标、 生态风险高等问题ꎮ
[4]
湖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总氮等主要水质指标持续
带、 长三角一体化等多个国家战略交汇区ꎬ 水利支
摘要: 经过多年治理ꎬ 太湖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ꎬ 但由于入河湖氮磷营养负荷仍远超河湖纳污能力ꎬ 加之气象
因素等多重影响ꎬ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风险仍然较高ꎬ 流域水环境面临形势依然严峻ꎮ 文章阐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
现状ꎬ 分析了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ꎬ 研究提出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ꎬ 以期为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ꎬ 行政区划分
定差距ꎬ 在治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情况和新
属江苏、 浙江、 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ꎬ 是我国最具
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对太湖流域水安全影响及对策初探
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对太湖流域水安全影响及对策初探李蓓【摘要】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风暴潮、洪涝、海水倒灌和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相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海平面上升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所构成的威胁.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对流域防洪、排水、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上海市位于太湖流域东部,紧临东海和杭州湾,是流域内受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以上海地区为代表,在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相关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对流域的影响,从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初步提出减缓影响的对策措施.【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对策;太湖流域【作者】李蓓【作者单位】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4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海平面上升及其产生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沿海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我国沿海部分地区风暴潮、洪涝、海水倒灌和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相叠加,对于沿海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1]。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4年上升速率为3.0 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杭州湾,位居全国海岸线的中部,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对流域防洪、排水、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海平面上升一定程度抬高了流域周边口门的低水位,减少了流域排水时间,降低了流域及区域洪涝水外排能力;同时,海平面上升后海水上溯距离会更远,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将导致更严重的盐水入侵问题,对流域沿江引水及水源地供水造成较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湿沉降对太湖水质及叶绿素a的影响杨凡;余辉;李莉【摘要】在太湖梅梁湾近岸水域进行了大气温沉降原位围隔研究,分析并对比了湖泊水体和围隔内的溶氧量、温度、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和叶绿素a(Chla)等指标在降雨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湿沉降以N沉降为主,P沉降浓度相对较低,其中N沉降中NH3-N含量较高;接收湿沉降围隔内水体TN与TP通过雨水的稀释作用分别有59.9%和29.9%的下降,远高于未接受湿沉降围隔内水体TN和TP分男为16.1%和13.3%的下降幅度,而太湖湖体在降雨前后TN和TP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上升42.3%和19.3%;降雨结束前后,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程度为太湖湖体>围隔组1(接受湿沉降)>围隔组2(不接受湿沉降),表明太湖北部水域在秋季高水温期的湿沉降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3)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太湖;湿沉降;原位围隔;营养盐;叶绿素a【作者】杨凡;余辉;李莉【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北京10001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X131大气湿沉降是指自然界发生的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是大气化学、环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气湿沉降来源的氮、磷等营养盐的输入是引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过程之一[1],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大气污染严重的太湖和巢湖等大型浅水湖泊中表现尤为明显。
杨龙元等[2]测得2002年太湖流域大气氮、磷的平均表观总沉降量分别达 4 226和306 kg/km2,占环湖河道等点污染源输入氮和磷总负荷的 48.8%和 46.2%。
余辉等[3]计算出2009年在环太湖流域湿沉降中TN和TP的年沉降总量分别为10 868 t和247 t,为同期河流入湖负荷的 18.6%和 11.9%,较 2002~2003 年有所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太湖流域地区降水增加,暴雨出现日数增多,降水对湖体水域富营养化的短期效应更加突出[4],对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事件,在短时间内即可改变湖泊表层水体的理化性质、营养盐结构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同时也将对湖泊生态系统尤其是藻类增殖产生重大影响。
在海洋生态系统上相关的研究较多,例如Zou等[5]在黄海海域进行了现场培养试验,证明了大气湿沉降的刺激作用,在培养瓶中加入相当于海水体积10%的雨水,24 h后海水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了2.6倍,远远高于未添加雨水的对照组。
而关于大气湿沉降携带入湖的N、P等营养元素负荷对湖泊水体营养盐结构的影响和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在太湖梅梁湾近岸设置原位围隔试验,隔绝了水体间的平移流动带来的其他外源性污染的输入,监测了一场强降雨,观测当主要外源性污染源仅为大气干湿沉降携带的N、P营养物质时,围隔内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TN、TP等营养盐浓度的时间响应及变化规律,同步监测围隔外湖水的变化情况作为对照,以期为太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围隔采样点设在位于太湖北部梅梁湾的近岸边水域(31°29′30.25″N,120°13′46.34″E)中。
该点离岸约150 m,平均水深1.7~2.3 m。
每次观测采样工作都是采用船只往来,避免周边闲杂人员捕鱼、游泳、观光等人为活动对观测水体的影响。
在北太湖水浒城近岸布设6个2.5 m×2.5 m围格,有效水深约为1.8 m,用三层斜纹防水布隔离上覆水,底部压实沉入底泥。
试验共设3组,其中围隔组1为3个无顶盖围隔,使其正常接收湿沉降;围隔组2的3个围隔在未下雨时保持围隔开放,降雨时加上顶盖,不接收湿沉降;太湖湖体为围隔外附近的太湖开阔水体中所设的2个采样点,用于与围隔形成对照。
试验开始前,将围隔袋沉入水下1个星期,使得两组围隔中的水与围隔外水体充分交流。
1.2 采样与分析研究以2012年9月12~14日的一次强降雨过程为研究对象。
试验数据收集为9月12~18日,除13日外共进行6次样品采集。
采用聚乙烯塑料瓶收集水样,分别采集6个围隔和围隔外湖体2个采样点的水样,并在现场迅速测定所采水样的温度和溶解氧(DO),然后立即过滤保存。
同时在试验点附近使用APS-3A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收集该场降雨,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可由该机器提供。
水样在实验室测定总磷(TP)、总氮(TN)、硝酸盐氮(氨氮(NH3-N)和叶绿素 a(Chla)等指标。
其中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NH3-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测定主要包括4个步骤:抽滤、提取、离心、四波长比色。
叶绿素a的浓度按下式计算:Chla={[11.64×(A663 nm-A750 nm)-2.16×(A663 nm-A750 nm)+0.10×(A663 nm-A750nm)]·V1}/(V·δ),式中V为水样体积;A为吸光度;V1为提取液定容后的体积;δ为比色皿光程。
DO和温度均使用便携式仪器于现场测定,溶氧仪型号为HANNA-HI9142/20。
1.3 数据分析方法所有数据使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湿沉降特征此次试验期间的降雨量为32.5 mm,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 24 h 内的降雨量25.00~49.90 mm 为大雨,所以此次降雨强度较大。
表1 试验降雨基本情况降雨量mm 32.5 pH 3.84 TN mg/L 1.24 TP mg/L 0.04 NH3-N mg/L 0.38 NO3--N mg/L 0.28 DIP mg/L 0.01测定结果(表1)显示,此次收集到的雨水pH 3.84,以 pH 5.00 作为判断酸雨的标准,则此次湿沉降为酸雨[6]。
N沉降是此次湿沉降的主要方式。
此次降雨中TN 浓度为 1.24 mg/L,TP 浓度为 0.04 mg/L。
在 N 沉降中,NH3-N 和NO3--N 的浓度分别为 0.38和 0.28 mg/L,分别占 N 沉降的 30.6%和22.6%;在P 沉降中,可溶性无机磷(DIP)的浓度为 0.01 mg/L,占P沉降的25.6%。
2.2 湿沉降对水体水质的影响2.2.1 水温(T)、溶解氧(DO)的变化特征围隔内水体降雨前后的水温和DO指标见图1。
由图1可知,3个试验组温度变化保持一致,降雨结束时都呈现下降趋势;围隔组1和太湖湖体的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12日降雨前的溶解氧分别为8.4 和 7.5 mg /L, 14 日降雨结束后溶解氧总体都呈上升趋势,至 18 日分别为 11.8 和 13.1 mg/L,恢复至平时常规检测水平;反之,围隔组2在12日溶解氧为 6.4 mg/L,降雨结束时急剧下降,15~18 日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最后恢复到11.1 mg/L。
图1 各组T和DO随观测时间的变化曲线2.2.2 总氮(TN)、氨氮(NH3-N)、硝酸盐氮的变化特征水中的氮主要以溶解的氮气N、NH3-N以及有机氮等形式存在,其中溶解的无机氮是可被植物直接吸收的最重要的形式,而对的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湿沉降对水质污染的影响。
围隔组1降雨前后比较,TN有显著性的下降,从降雨前的1.52 mg/L到9月15日降至最低,仅为0.61 mg/L,降幅为 59.9%,随后缓缓回升,最后稳定在1.66 mg/L。
围隔组2总氮在降雨结束时的9月14日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43 mg/L下降为1.20 mg/L,降低幅度仅为16.1%,降雨结束后呈缓慢上升,9月18日恢复至 1.48 mg/L;与前两组不同的是太湖湖体在降雨前后TN浓度从1.11 mg/L上升至 1.58 mg/L,增加了 42.3%,而后下降再缓慢上升,9 月18 日升至 1.87 mg/L(图 2A)。
从无机氮中各类氮形态来看,3个采样点的硝态氮浓度在降雨前后保持了相同的变化趋势,降雨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而是在9月15日后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围隔组 1从 0.20 mg/L降至 0.12 mg/L,降幅为 40.0%;围隔组 2 从 0.17 mg/L 降至0.12 mg/L,降幅为 29.4%;太湖湖体从 0.22 mg/L 下降至 0.18 mg/L,降幅为 18.2%(图 2B)。
对于氨氮浓度的变化,围隔组1在降雨前后从0.44 mg/L迅速下降至 0.26 mg/L,降幅为 40.9%,变化十分明显;围隔组2降雨结束后的9月14日达到 0.34 mg/L的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太湖湖体在降雨结束时呈现小幅度的上升(图2C)。
图2 各组中不同形态N浓度随观测时间的变化曲线2.2.3 总磷(TP)的变化特征对不同处理围隔内降雨前后的TP浓度进行比较(图3)可以看出,围隔组1和围隔组2在6次采样中的浓度并没有大幅度的波动,围隔组 1 为 0.13~0.19 mg/L,围隔组 2 为0.13~0.20 mg/L,太湖湖体的 TP浓度在 6 次采样中呈现上升的趋势,浓度从9月12日的0.21 mg/L上升至9月18日的0.35 mg/L。
但是通过对比各组降雨前9月12日与降雨结束9月14日的数据可看出,降雨对3个采样点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围隔组1和围隔组2均表现为小幅下降,太湖湖体则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19.3%。
图3 各组TP浓度随观测时间的变化曲线2.3 湿沉降对水体叶绿素a的影响浮游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水体叶绿素a是评价浮游植物含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研究以叶绿素a浓度指示被研究水体内的藻类生物量。
从图4可以看出,围隔组 1叶绿素 a浓度维持在 45~60 mg/m3,降雨结束时的9月14日与降雨前的9月12日相比有21.6%的小幅升高,围隔组2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41~55 mg/m3,降雨结束时的9月14日与降雨前的9月12日相比反而有16.0%的下降,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围隔组2内藻类生长状况稳定。
与围隔组不同的是,太湖湖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较大,为41~144 mg/m3,叶绿素 a浓度 9月 14日比 9月12日升高28.6%,至18日增幅高达251.2%。
对比3组处理在降雨前后叶绿素a浓度变化,水体生物量的变化程度大小顺序为太湖湖体、围隔组1、围隔组2。
图4 各组中叶绿素a浓度随观测时间的变化曲线3 结论与讨论3.1 结论1)试验湿沉降 pH 3.84,属于酸沉降,TN 浓度为 1.24 mg/L,其中以 NH3-N 为主,TP 浓度为 0.04 mg/L,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