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论文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及防治【论文】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及防治摘要:湖泊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氮(N),磷 (P) 等无机物大量进入湖泊,在合适的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湖泊中的生物及植物迅速繁殖,水系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湖泊中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是当前许多城市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由富营养化导致的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湖泊的景观娱乐等功能的发挥。
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磷;生活污水;生物防治一、湖泊富营养化概述富营养化 (eutraphication) 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基本含义是营养盐过剩,湖泊等水体由于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性物质,使生产力水平异常提高 [1]。
富营养化现象通常表现为藻类以及其他生物的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等变化导致水质变坏,影响湖泊供水、养殖、娱乐等社会服务功能。
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加速湖泊淤积、沼泽化的过程。
藻类代谢产生的藻类毒素,具有较强的独立作用,危害水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
从环保部门统计的数据得知,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非常严重,一些被污染的湖泊严重影响周围经济和环境情况,因此,搞清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筛选出一种较好的治理措施非常必要。
二、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城市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水污染问题之一。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泊所致。
(一)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增加湖泊中磷的含量我国大部分湖泊流域内人口平均密度较大,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湖泊富营养化污染,其中洗涤剂所含的磷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指出,在城市生活废水中有 50%的磷来自合成洗涤剂的使用。
我国人均排入生活污水中的磷为 1.11g/人 ? 天,其中使用合成洗涤剂排放的磷约占 40%[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合成洗涤剂的用量将不断增大。
《2024年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范文
《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扩展,富营养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水质管理难题。
由于过度施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人为活动,大量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藻华等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生态友好等优点,成为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改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富营养化是导致湖泊、河流等水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引发藻类大量繁殖。
这种大量繁殖的藻类可能形成水华,导致水体透光性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进而破坏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传统的水体修复方法如物理吸附、化学除藻等,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一定效果,但往往存在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水体修复技术,通过在富营养化水域设置浮动式平台,种植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的植物如美人蕉、香蒲等,实现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还能提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生态平衡。
此外,水生经济植物还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选取了多个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水域作为实验区域,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在实验组中采用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进行修复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适宜的水生经济植物种类并种植在浮床上;2. 将浮床放置在实验水域中;3. 定期监测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质变化情况;4. 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质变化数据;5. 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的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
水体富营养化论文
水体富营养化摘要: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是水体中含有过多的溶解性营养盐类(主要是NH3-N、NO3-N、NO2-N、PO4-P),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质,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现象。
关键词: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生态平衡绪论一、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天然的湖泊都有一个从贫营养向富营养的发展过程,从贫营养过渡到富营养,进而发展到沼泽,直至死亡,是湖泊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人类活动会大大加速这个进程。
1.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自然界的许多湖泊,在数千年前,或者更远年代的幼年时期,处于贫营养状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
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
按照这样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千百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湖泊就逐渐演变成为富营养湖泊。
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2.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加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地区。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最终输送到水体中。
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地区输出量的10倍以上,而城市径流中的总磷量又可以是农业集水区径流量的7倍左右,城市农业森林地带的地表径流都可能是某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对策毕业论文
蚌埠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对策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1引言 (3)2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污染物的来源 (3)2.1水体富营养化 (3)2.2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3)2.2.1非点源污染 (3)2.2.2点源污染 (5)2.2.3内源污染 (6)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对策 (6)3.1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6)3.2水体富营养化的对策 (7)3.2.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7)3.2.2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7)3.2.3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8)3.2.4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8)3.3防治主要的方法有 (8)3.3.1工程性措施 (8)3.3.2化学方法 (9)3.3.3生物性措施 (9)4小结 (10)参考文献 (11)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对策摘要: 从外源( 面源和点源) 和内源的角度分析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的来源,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的危害,并根据不同污染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富营养化、污染物来源、危害、对策。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utrophication Abstract:From outside source (point source and point source) and endogenous point of view ofnutrition that led to the source of eutrophication, nutrient eutrophication hazards,and presen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urces with the targeted response. Keywords: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ources , hazards and solutions.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对策1引言水是人类地球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介质,它是环境中能量和物质自然循环的载体和必要条件,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础。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一种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还会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藻类死亡后,其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藻类大量繁殖会使得水中的浑浊度增加,影响饮用水的质量。
此外,某些藻类(如蓝藻)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微囊藻毒素等,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肝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农田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等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
同时,过多的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降低水资源的质量,使得农田灌溉受到限制。
三、防治对策1. 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1)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确保企业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3)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1)增加水体的复氧能力,如通过曝气、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2)控制水体的藻类数量,如采用物理方法(如蓝藻捞收)或生物方法(如利用生物抑制剂)控制藻类大量繁殖;(3)改善河流湖泊的水流条件,提高自净能力。
3. 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责任和措施;(2)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加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统筹和协调。
四、结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论文
水体富营养化摘要: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是水体中含有过多的溶解性营养盐类(主要是NH3—N、NO3—N、NO2-N、PO4-P),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质,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现象.关键词: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生态平衡绪论一、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天然的湖泊都有一个从贫营养向富营养的发展过程,从贫营养过渡到富营养,进而发展到沼泽,直至死亡,是湖泊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人类活动会大大加速这个进程。
1。
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自然界的许多湖泊,在数千年前,或者更远年代的幼年时期,处于贫营养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
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按照这样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千百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湖泊就逐渐演变成为富营养湖泊。
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2.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加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地区。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最终输送到水体中.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地区输出量的10倍以上,而城市径流中的总磷量又可以是农业集水区径流量的7倍左右,城市农业森林地带的地表径流都可能是某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引发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本文旨在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地质、气候等也会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地区的湖泊由于地质原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容易发生富营养化。
此外,气候因素如降雨量、水温等也会影响水体的营养状况。
2. 人为因素(1)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三、防治措施研究进展1. 控制外源污染(1)农业活动:通过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同时,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2)生活污水: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3)工业排放:严格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对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确保有害物质得到有效去除。
2.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产物对水体进行修复的技术。
通过投加生物制剂、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促进水体中藻类的吸收和降解,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恢复水体的生态环境来改善水质的方法。
包括湿地修复、湖泊生态修复等。
水体富营养化
1 绪论1.1 水体富营养化1.1.1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1]。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正在许多地区相继出现,而水污染又使得本己极为有限的水资源不断遭受污染,造成水资源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尤以水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环境中一种常见的且危害极为严重的污染现象,其主要发生于湖泊、池塘、水库、海湾等相对“静水”水域,尤以湖泊最为典型。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接纳过多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引起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从而使其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水体的富营养化常表现为“水华”、“赤潮”等现象[2 ]。
湖沼学家认为天然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其过程及其缓慢,所谓的沧海变桑田,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最终结果[3]。
但当过量的植物性营养元素氮、磷排入水体,在光照和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大大加速这一过程,使水体在短时间内呈现水体衰老的状况,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和水生态环境的结构破坏,严重的使湖泊变成沼泽甚至湿地。
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时造成水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1为我国几个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含量。
表1.1我国几个城市污水中氮磷含量水质项目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哈尔滨pH 7.0~7.7 7.0~7.5 7.3~7.9 7.1~7.6 6.9~7.9 悬浮物(mg/L) 100~320 300~350 —60~330 110~450BOD5(mg/L) 90~180 350~370 —320~340 80~250氨氮(mg/L) 25~45 40~50 23~33 15~60 15~50磷(mg/L) 30~35 —4~21 11.5~34.5 5~10由表可见,我国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均已超过了国家颁布的生活污水排放指标,也就是说生活污水必须进过处理才能排放,我们将就此展开深入的研究。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分析及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分析及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也称为“水华”,是水体污染的一种形式,其特点为水体中营养元素如氮、磷等含量过高,导致水生生物的过度繁殖。
这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原因,并探讨植物修复的机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原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影响。
例如,某些地区的地质条件可能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较高。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水体温度、光照等条件变化,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氮、磷等元素,随着农田排水和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
其次,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营养元素,这些物质随着废水排放进入水体。
此外,城市生活污水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营养元素,如生活洗涤剂中的磷等。
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及其相关微生物来去除或减轻污染的方法。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收与转化营养元素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植物还能通过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部分氮、磷等元素转化为不易被水生生物利用的形式,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 抑制藻类生长一些植物能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某些植物能分泌出对藻类有毒的物质,从而抑制其生长。
此外,植物还能通过竞争光照、养分等资源来抑制藻类的繁殖。
3. 改善水质环境植物的存在可以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的场所,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元素的转化。
四、结论综上所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而植物修复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024年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范文
《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
富营养化水体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藻类大量繁殖,甚至引发水华等生态问题。
如何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改善水质,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中,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因其独特的生态修复功能和经济效益,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改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二、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概述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工程技术。
通过在富营养化水域中设置浮床,种植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吸附、降解等生物作用,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同时,这些水生植物还可以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三、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水质的作用机制1. 吸收作用: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2. 吸附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分泌黏液等物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3. 降解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
4. 生态修复:通过种植多样化的水生植物,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以某富营养化湖泊为例,通过设置水生经济植物浮床,种植苦草、凤眼莲等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藻类繁殖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这些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进行收获和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法。
通过种植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利用其吸收、吸附、降解等生物作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改善水质。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尤其是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藻类等生物过度繁殖,从而影响水体质量、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环境、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就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等生物过度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某些藻类会产生毒素,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危害。
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水中的藻类毒素含量超标,人类饮用或接触后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如腹泻、呕吐、皮肤过敏等。
此外,富营养化水域的鱼类可能携带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对环境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景观美感。
同时,大量藻类的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加速水体底泥的氧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此外,富营养化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等。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污染: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量。
同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达标排放。
2. 科学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施肥是防止农田养分流失的重要措施。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确定施肥种类和施用量,减少化肥使用量。
同时,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 生态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食藻鱼类等,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藻类的生长;食藻鱼类可以捕食藻类,控制藻类的繁殖。
此外,还可以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湖泊清淤等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分析及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分析及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它主要是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的过度积累而引起的。
这种现象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藻类过度繁殖,产生大量藻华现象,影响水质的可持续性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农业活动加剧,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愈发严重。
本文将就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植物修复机理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应用。
二、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气候、地形等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影响。
如,持续的高温天气可能导致水体中的微生物活动加剧,促进营养物质释放;同时,水流缓慢、地势平坦的水域易导致水体滞留,营养物质难以有效扩散。
2. 人为因素(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直接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农业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随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
此外,水产养殖业产生的残饵、粪便等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城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尤其是含磷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的使用,导致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
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植物修复作为一种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其机理主要包括吸收、吸附、共代谢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具体而言:1. 吸收作用: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从而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这一过程需要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适应性。
2. 吸附作用: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和生物膜等物质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其在水中游离的浓度。
此外,植物的生物量也会对水中的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物理吸附作用。
3. 共代谢作用:植物通过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利用自身分泌的酶等物质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将其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
4.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修复过程中,植物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场所,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一种因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度积累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其主要是由于过度排放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利用,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以及防治对策,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影响水质: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水质变差,透明度降低,水质变浊。
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 生态失衡:富营养化导致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会使某些物种大量繁殖,形成藻华现象。
这些大量繁殖的藻类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人类健康威胁: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某些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这些藻类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受到污染的水源可能影响饮用水质量,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4. 景观破坏:富营养化水体的藻类大量繁殖,可能会形成浮游藻类水华或底泥藻类水华,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三、防治对策1. 控制污染源:控制污染源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这包括减少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等。
对于农业污染源,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等环保农业模式。
2. 科学施肥:在农业生产中,应科学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磷等营养物质。
同时,应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等环保肥料。
3. 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养殖鱼类等生物措施,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例如,种植一些能够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植物,或者养殖一些能够消耗藻类的鱼类等。
4. 强化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和评估。
同时,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5.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让公众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共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2024年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范文
《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之一。
富营养化水体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寻求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治理手段,因其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方面的效果。
二、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原理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工程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设置浮床,将具有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元素含量,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善水体的氧气状况,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的应用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广泛应用于湖泊、河流、池塘等各类水域的富营养化治理。
在应用过程中,需根据不同水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品种和浮床材料。
同时,还需要合理配置植物密度和定期维护管理,以确保浮床技术的效果。
此外,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还可以与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手段相结合,提高治理效果。
四、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效果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
首先,通过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元素,降低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其次,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改善水体的氧气状况。
此外,浮床技术还能提供栖息地给其他水生生物,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践证明,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含量等指标。
五、案例分析以某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为例,采用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后,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被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
本文旨在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以期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过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水体,导致水中的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
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排放、工业废水等。
具体来说,氮、磷等元素是藻类生长的主要营养源,当这些元素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进藻类的快速繁殖。
此外,气候因素、水体流动性、水生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等也会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过量的藻类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其次,一些藻类会产生毒素,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质恶化,降低水的使用价值。
在景观水域,富营养化还会影响景观美感,降低旅游价值。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首先,从源头上控制营养物质的排放,减少生活污水、农业排放和工业废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
这需要政府加强法规制定和执行,确保各类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加强水体的流动性,通过引水冲刷、底泥疏浚等方式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
此外,可以采取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吸收和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
同时,加强水体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五、结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源头上控制营养物质的排放,加强水体的流动性,利用生物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
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积累,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
这种现象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阐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在生长过程中消耗大量氧气,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过量的藻类也会阻挡阳光,影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饮用水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产生异味和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生态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影响景观美感。
同时,死亡的藻类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变得更加缺氧,进一步加剧水生生态系统的恶化。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性污染源控制外源性污染源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农业和城市布局,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于工业排放,应加强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对于农业排放,应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于城市排放,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2.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通过在水体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藻类的生长。
同时,可以放养适量的食藻动物,如螺类、贝类等,通过生物链的调控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3. 科学管理水资源科学管理水资源是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
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评估。
同时,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对于已经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定期换水、底泥疏浚等。
四、结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024年乌梁素海富营养化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富营养化及其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乌梁素海位于中国内陆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淡水湖泊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乌梁素海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库等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水质恶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现状、成因及机制,为湖泊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现状乌梁素海富营养化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超标,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
这些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进而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此外,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影响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三、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成因及机制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外部输入和内部过程两方面。
外部输入主要来自于周边农业活动、城市污水排放以及大气沉降等途径。
其中,农业活动是主要的营养盐来源,农田中的化肥、有机肥等营养物质随径流进入湖泊;城市污水排放也可能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气沉降也是不可忽视的输入途径,特别是在工业区和城市地区。
内部过程主要包括水体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理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营养盐的吸收、转化和释放等过程,这些过程受到水体中微生物、藻类等生物的影响。
物理过程则包括水体的混合、分层、对流等过程,这些过程影响着营养盐的分布和迁移。
四、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机制研究针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机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要研究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湖泊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营养物质在湖泊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其次,要研究湖泊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微生物、藻类等生物对营养盐的吸收、转化和释放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此外,还要研究物理过程对营养盐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如水体的混合、分层、对流等过程对营养盐的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一种因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大量排放,使得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迅速增加,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破坏水生态平衡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植物和藻类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从而破坏水生态平衡。
2. 影响饮用水质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会产生异味,影响饮用水的口感。
同时,部分藻类会释放有毒物质,如微囊藻毒素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3. 损害渔业资源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过多的藻类也会阻碍鱼类的游动和呼吸,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
4. 污染环境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死亡后,会在水底沉积,形成“藻花”,这些“藻花”会消耗底泥中的氧气,使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排放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对于工业废水,应加强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农业废水,应推广科学的施肥方法,减少化肥流失;对于生活污水,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2.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等生物措施,以及调整水体的流速和深度等物理措施,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抑制藻类的生长。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技术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的释放。
3. 法律和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水质要求。
同时,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摘要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38km²,年吞吐量约53亿m³,出入湖河流224条,其中入湖河流70多条,出湖河流150多条。
太湖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太湖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具有蓄洪、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多项功能,同时也是无锡、苏州两市的主要饮水源及上海与浙东地区主要水源供给地。
近年来不合理开发与大量污染物排放入湖,使太湖水质污染严重,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制约流域经济发展。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多的氮、磷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而大量的浮游植物正是为水体带来了丰富的营养氮、磷等元素,并且伴随着周围的影响因素如:COD、水温等,更加剧了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要控制太湖的富营养化,必须从源头下手。
有效控制含有水体富营养化的“元凶”,氮、磷等。
即有效控制周边工业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不规范的湖面开发利用及湖底污染淤泥的长期累积。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影响因素1 绪论太湖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体,由于流域内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及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并已危及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07年5月29日,当无锡市的居民一大早起来,准备接水漱口洗脸时发现管道中流出来的是散发着强烈腥臭味的自来水,顿时全城大部分区域陷入了不同程度的水荒中。
事件很快引起了全国上下和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无锡市委和市政府立刻启动了应急方案:请来专家对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确定产生臭水污染的原因,加大引江济太和梅梁湾调水力度,加大纯净水供应,实施增雨作业,组织人员进行蓝藻打捞等一系列措施。
直至6月初,自来水供应趋于正常。
此次无锡市饮用水危机的爆发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根据危机事件爆发后野外采样调查发现:位于取水口东部沿岸有历史上围湖造田遗留下来的低矮围堤,围堤东部散布着一些芦苇等挺水植物。
恰遇今年暖冬,蓝藻水华爆发得较早,在岸边堆积死亡的蓝藻水华在风向转变的情况下,漂到取水口周围堆积,造成此次水污染事件。
2007年6月1日下午调查采样发现,在此水域附近,仍然漂浮着许多腐烂发臭的水华团。
采样分析发现,其中总氮、总磷、COD Mn浓度分别高达23.4mg/L,1.05mg/L,53.6mg/L,叶绿素a的浓度高达0.98mg/L。
这些参数是太湖正常情况下的10~20倍。
这已经是危机事件即将结束时的水质数据。
可见在危机事件爆发初期,水源地的水质受到的污染有多严重。
要研究太湖水华爆发的机制,除了研究物理、化学、气象、地质和社会等因子外,生物因子应是研究的重点。
在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尤其是浮游植物历来都是研究的重点。
浮游植物的变化不仅受外界因子的影响,而且受自身生理机制的制约,因此应从这两方面对太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周期性及其机理进行研究。
1.1 湖泊富营养化概述富营养化现象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
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的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以致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在海中叫赤潮。
我国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最近对我国67个主要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的调查和评价结果得出[1]:大约有近20%的湖泊水质较好(II-III 类),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IV-劣V类),湖泊水质污染的问题十分严峻。
按照湖泊水体以氮、磷含量为代表的营养化程度来看,属贫营养性的湖泊数量为零;属中营养的湖泊有18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26.9%,面积为7,013.11km2,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37.6%;属富营养型的湖泊为49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3.1%,面积为11,632km2,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2.4%。
从湖泊数量上来看,有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所占的面积也接近总面积的2/3,表明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迫在眉睫。
湖泊富营养化不仅与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湖泊的自然地理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
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有一定的自然背景,但流域内人类活动导致营养盐加速进入湖泊,对加快湖泊富营养化起着主要的作用。
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使产业、人口、物质急剧集聚,同时污染物也不可避免的随之增加和集聚。
工业化初期,人们往往把发展经济作为重心,而忽视对环境的维护与治理,即所谓“先污染、后治理”。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莱茵河几乎成了臭水沟,鱼虾不长,许多河段丧失了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功能[2]。
德、瑞、奥交界的博登(Bodensee) 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盐也急剧上升,威胁到德国南部地区的供水[3]。
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的巴拉登湖同样因湖水富营养化引起蓝藻爆发等等[4]。
1.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营养盐、光照、湖泊形态、水温等因素都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1.2.1 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的关系氮、磷、有机物质等这些元素都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根据生态学原理, 在正常情况下, 氮、磷等元素在湖泊中的存量很少, 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限制因子, 使湖泊各物种间在数量比例上形成平衡。
目前由于人为的影响而使外来的营养物质大量输入湖泊, 使湖泊营养盐在短时间内大量蓄积, 藻类的生长限制因子被解除, 从而导致藻类的过量繁殖。
1.2.2 浮游植物与光照的关系湖体浊度的增加使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光能总量减少, 部分藻类( 特别是蓝藻) 由于在光能利用上占有优势而形成优势种群。
蓝藻的生物有机组成不利于其他动物对它的摄食, 从而使蓝藻在湖泊中大量富集, 破坏湖泊水体, 扰乱了湖泊内食物链的循环。
藻类的大量繁殖使湖泊中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影响湖泊植物物种的组成, 并使水生动物的组成发生改变, 最终导致湖泊的可利用率降低。
1.2.3 浮游植物与湖泊形态的关系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及其中的生命物质所组成的, 这三个要素组合就构成了湖泊这个整体。
如果湖盆是外高内底的碟形形态。
那么就会形成非常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的场所。
因为,供浮游植物生长的养分易聚集,湖水流动慢,不易换水,湖水自净能力差。
在浅水区,表、底层不断循环,养分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1.2.4 浮游植物与水温的关系处在温带地区的湖泊,水温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引起湖水分层和对流,由于热分层效应,使得湖泊水体的表层水在夏季光照充足,温度较高。
若这时供给水体的营养物质充足,藻类的光合作用便随之加强,生长旺盛。
同时,水体的底层往往处于缺氧状态,很容易加速底泥磷的释放,从而导致湖水磷浓度的增高。
到了秋季湖水对流,底层的内源性磷对流到湖表层,提高了湖表层水中磷的浓度,为藻类第二年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使得湖泊持续保持富营养状态。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太湖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具有蓄洪、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多项功能。
目前太湖流域因浮游植物过度生长而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严重影响湖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就必须揭示其发生机理,分析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氮、磷,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控制由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爆发,分析藻类的生长因素。
从而有效制约其过度生长,以最终达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的目的。
2 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2.1 太湖水环境概况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38km²,年吞吐量约53亿m³,出入湖河流224条,其中入湖河流70多条,出湖河流150多条。
太湖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1994年流域内总人口3468.9万人,密度950人/km²,是全国人口密度的7.5倍。
同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410亿元,占全国总数的14.0%。
太湖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具有蓄洪、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多项功能,同时也是无锡、苏州两市的主要饮水源及上海与浙东地区主要水源供给地。
近年来不合理开发与大量污染物排放入湖,使太湖水质污染严重,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制约流域经济发展。
2.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2.2.1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历史与演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1960年湖泊的总无机氮(TIN)仅0.05mg·1-1,硝酸根(PO43--P),水质良好[5],直至1981年时,TIN 达到了0.894mg·1-1,较1960年上升了49%[6],1988年TIN和TN分别为1.115mg·1-1和1.84mg·1-1[7],1998年分别为1.582mg·1-1和2.34mg·1-1。
1988年总磷(TP)和COD Mn分别为0.032mg·1-1和3.30mg·1-1[8]。
1998年分别为0.085mg·1-15.03mg·1-1分别上升2.66倍和1.53倍。
因此,太湖水质平均每10a下降一个等级。
伴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湖泊的蓝藻水华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水华爆发的范围从20世纪60年代的五里湖,逐步扩展至整个北太湖。
2.2.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从2007年5月25日开始,江苏无锡市城区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29日市区内大批市民家自来水出现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
导致全市发生饮用水危机,一时间,市面上的矿泉水、纯净水被抢购一空,超市内各种桶装水一度脱销。
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造成自来水变质、发臭的直接原因是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所致。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太湖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虽然现在太湖蓝藻事件已经平息,但给予我们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