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的修复名词解释
病理习题集-损伤的修复复习思考题
【损伤的修复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修复(repair)2.再生(regeneration)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4.瘢痕组织(scar tissue)(二)填空题1.组织损伤的修复包括①_________、②_________两种不同过程。
2.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组织细胞分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三类。
3.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①_________,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②_________,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例如③_________细胞。
4.胃肠黏膜上皮缺损后通过①_________修复,纤维组织的再生是通过②_________修复,毛细血管以③_________方式再生,心肌损伤破坏后一般发生④_________修复,皮肤附属器损伤后发生⑤_________修复。
5.伤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包括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6.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创伤愈合可分为2种类型: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三)选择题【A型题】1.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A.表皮细胞B.平滑肌细胞C.肾小管上皮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软骨母细胞2.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是:A.表皮细胞B.呼吸道黏膜被覆细胞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D.原始间叶细胞E.内分泌腺上皮细胞3.前臂断肢再植手术成功后,下列哪种愈合属于完全再生:A.动脉吻合口愈合B.皮肤伤口愈合C.骨折愈合D.肌肉断端愈合E.肌腱断端愈合4.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A.主要是网状纤维增多B.炎症细胞消失C.胶原纤维增多D.毛细血管闭合、退化E.纤维母细胞减少5.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6.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A.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B.胃肠道黏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C.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D.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E.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7.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拆线?A.第3天B.第5~6天C.2周D.3周E.以上都不是8.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A.严重感染B.电离辐射C.含硫氨基酸缺乏D.局部血液循环不良E.手术缝线9.月经期后的子宫内膜变化属于A.肥大B.增生C.化生D.再生E.机化10.肉芽组织抗感染能力增强是由于:A.大量新生毛细血管B.纤维结缔组织增生C.大量炎细胞浸润D.病原体减少E.出现大量肌纤维母细胞11.头皮血肿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A.肉芽组织形成B.机化C.肉芽肿形成D.血栓机化E.纤维化12.下列哪种新生的细胞是机化时出现的特征性细胞:A.平滑肌细胞B.成纤维细胞C.类上皮细胞D.横纹肌细胞E.上皮细胞13.下列哪种病变的发展与肉芽组织无关:A.胃溃疡B.血肿C.血栓D.静脉石E.肺脓肿(四)多选题【X型题】14.下列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是:A.神经细胞B.神经胶质细胞C.骨骼肌细胞D.心肌细胞E.平滑肌细胞15.肉芽组织镜下可见:A.内皮细胞B.神经细胞C.炎性细胞D.纤维母细胞E.肌纤维母细胞16.下列可发生完全再生的是:A.所有的生理性再生B.骨折的修复C.断离的大血管经手术吻合后D.皮肤附属器完全被破坏后E.断裂的肌腱经手术缝合后17.下列关于瘢痕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B.与腹壁疝有关C.脑液化性坏死后通过纤维瘢痕修复D.瘢痕的抗拉力强度可与正常皮肤相同E.瘢痕的抗拉力强度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18.肉芽组织可出现在:A.手术切口修复过程B.血栓机化的过程C.溃疡底部和边缘D.胸膜炎胸腔积液E.脓肿壁形成过程19.瘢痕修复可引起哪些不良后果:A.胸膜腔粘连B.肠腔狭窄C.心瓣膜变形D.关节僵直,运动障碍E.瘢痕疙瘩20.关于伤口愈合下列正确的是:A.下肢静脉曲张时伤口愈合迟缓B.神经的损伤与否对愈合不产生影响C.感染的伤口可以缝合以缩小创面,促进愈合D.伤口感染时,局部张力增加,可导致感染扩散而加重损伤E.清创缝合术可以使有较多坏死组织的伤口达到一期愈合(五)问答题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与作用。
病理学作业答案
病理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及损伤的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致器官或组织缩小;2.化生: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已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如鳞状上皮化生;3.变性: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内外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着增多;4.营养不良性钙化:变性、坏死组织有钙盐沉积;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结构可见,肉眼呈灰黄,干燥,质地坚硬,多见于肾、脾梗死;6.干酪样坏死:坏死组织结构完全消失,肉眼呈淡黄色,松软似奶酪;多见于结核;8.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块、异物等的过程,称机化;9. 凋亡:基因调控的单个细胞或成团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细胞膜不破裂,核固缩,胞浆浓缩,细胞不自溶,形成凋亡小体;10. 肉芽组织: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形似鲜嫩的肉芽. 二.问答题:1.简述坏死病变特点、分类及各类病变特点、结局;病变特点: ①肉眼;②光镜;③核固缩;④核碎裂;⑤核溶解;分类:①凝固性坏死特点;②液化性坏死特点;③坏疽特点;④纤维素样坏死特点;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④包裹和钙化;2.细胞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怎样鉴别凋亡坏死①细胞固缩肿胀②核、染色质边集絮状或边集③细胞膜及细胞器完整溶解破坏④凋亡小体有无⑤周围反应炎症反应无有3.简述肉芽组织的病变特点、功能和结局;病变特点:1肉眼:鲜红、颗粒状`、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2镜下: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生长, 毛细血管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心衰细胞: 左心衰竭时,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2.肺褐色硬化: 左心衰竭时,可致慢性肺淤血,红细胞可渗出至肺泡腔内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巨噬细胞分解血红蛋白为含铁血黄素成为心衰细胞,肉眼见为散在的褐色颗粒,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纤维化,肺质地变硬,该种病变称为肺褐色硬化;3.槟榔肝: 左心衰引起的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呈现红黄相间的条纹,似药用的槟榔核;4.血栓形成: 活体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5.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侧支循环不能讯速建立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两类;6.羊水栓塞: 羊膜破裂、子宫强烈收缩致羊水被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进入肺内血管引起的栓塞;在母体的肺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内可检出胎儿脱落的角化上皮、胎毛、胎粪等;常导致死亡;二.问答题:1.试用槟榔肝的镜下改变, 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左心衰引起的慢性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呈现红黄相间的条纹,似药用的槟榔核;2.试用肺褐色硬化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左心衰竭时,可致慢性肺淤血,红细胞可渗出至肺泡腔内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巨噬细胞分解血红蛋白为含铁血黄素成为心衰细胞,肉眼见为散在的褐色颗粒,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化及胶原纤维增生,肺质地变硬,该种病变称为肺褐色硬化;第三章炎症一.名词解释:1.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坏死溶解,形成一个充满脓液的脓腔;2.绒毛心:心包发生的纤维素性炎时,在心脏的搏动下在心外膜形成大量绒毛状物质,称为绒毛心;3.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为特征;如阑尾炎;4.假膜性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构成假膜;5.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如结核结节;6.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还有多处小脓肿;二.问答题:1.简述脓肿和蜂窝织炎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病因:细菌种类不同;病变好发部位不同;病变范围:局限性还是弥漫性;2.纤维素性炎症常发生在哪些部位各有何特点① 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即假膜性炎,其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与白细胞,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这种膜状物称假膜;②浆膜: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即绒毛心;③肺:大叶性肺炎, 以纤维素为主的渗出物充满了肺泡腔——肺质地变实肝样变;3.试以皮肤疖肿为例,分析炎症的转归与结局;1痊愈;2迁延为慢性炎症;3蔓延扩散:①局部蔓延;②淋巴路蔓延;③血行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第四章肿瘤一.名词解释:1.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区别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2.转移: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肿瘤的过程;3.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4.癌肉瘤:一个肿瘤既有癌成份又有肉瘤的成份;5.单纯癌:又称实性癌,为低分化腺癌,癌细胞呈实体结构,不形成腺腔;6.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7. 非典型增生: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可分为轻、中、度三级;8. 原位癌:上皮内癌变累及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9. 镜影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性细胞,具有诊断价值, 细胞大,胞浆丰富,核大、核仁明显,两核对称面对面排列,似镜影;10. 白血病: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特征是髓内异常白细胞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侵入周围血、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各组织和器官;11. 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类;绝大多数为B细胞源性,次T细胞源性; 二.问答题:1.试举例说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2.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发病率:多见于40岁以上,发病率高多见于年轻,发病率低大体特点:灰白色,干燥,质硬灰红色,质软,湿润,鱼肉状镜下特点: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弥漫性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血管丰富网状纤维:瘤细胞间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有网状纤维转移:多经淋巴道多经血道免疫技术:上皮标记间叶标记3.一患者颈部有一5×3cm大小肿块,根据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考虑有哪些疾病的可能淋巴瘤,转移癌,结核,炎症等;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冠心病 : 由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常见的病因;2.向心性肥大: 高血压引起左室代尝性肥大, 心室壁厚~2 cm,心腔不扩张,重量增加;3.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由风湿细胞、纤维素样坏死等构成,风湿细胞呈单核或多核,核大、核染色质聚集在中央,分别呈毛虫状或枭眼状;二.问答题:1.试以二尖瓣狭窄为例,简述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主要脏器可能发生的病理变化;①心脏——瓣膜,风湿病变,心脏病变;②肺褐色硬化;③槟榔肝;④脾淤血肿大;⑤胃、肠淤血;⑥其它;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肺肉质变 : 大叶性肺炎时, 肺泡腔内纤维素多,中性粒细胞渗出少,溶蛋白酶不足,致肺泡内纤维素渗出物不能被完全分解吸收清除时,则由肉芽组织加以机化,病变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2.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由于慢性肺疾病,肺血管病变,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扩张、右心衰竭的心脏病;3.硅结节: 硅肺的特征性病变, 肉眼呈圆形、椭圆形,灰白、质硬、砂粒感,镜下呈同心圆状或旋涡状排列的、巳发生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结节;4.泡状核细胞癌: 鼻咽癌的一种, 癌细胞境界不清呈合体状,核大圆形,染色质少呈空泡状, 癌细胞间常见淋巴细胞浸润;对放射治疗敏感;二.问答题:1.简述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①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显着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②肉眼:病变肺叶肿胀,重量↑,色暗红,质实如肝,切面呈粗糙颗粒状;③临床: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及紫绀,肺实变体征,大片致密阴影,可检出多量肺炎球菌;2.试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发生、发展关系;慢性支气管炎: 1呼吸道粘膜上皮的损伤与修复:炎性渗出及粘液分泌↑→纤毛粘连倒伏、脱落,上皮细胞变性、坏死;2呼吸道腺体的变化:粘液腺大量增生和肥大,分泌亢进;浆液腺化生为粘液腺;粘液上皮杯状细胞增多,粘膜变薄,腺体萎缩; 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管壁充血,慢性炎细胞浸润;肺气肿: 肉眼:肺体积增大、边缘钝圆、灰白质软、弹性降低, 切面海绵状;镜下:肺泡扩张,间隔变窄、断裂,肺泡孔扩大,肺泡壁毛细血管显着减少, 肺小动脉内膜呈纤维性增生、肥厚;肺心病: 心脏病变: 右心室肥大、扩张,重量增加,肌壁增厚,肺动脉圆锥膨隆;右心室肥大的病理形态诊断标准:肺动脉瓣下2cm处在心室壁肌肉厚度≥5mm正常约3-4mm;肺部病变:①肺小动脉的变化:肌型小动脉中膜肥厚,内膜下出现纵行肌束;无肌性细动脉肌化;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显着减少;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和机化;②肺组织原有病变;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气肿, 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至肺心病;3.肺癌的组织发生及常见组织学类型和肉眼类型是什么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肉眼类型: ①中央型肺门型;②周围型;③弥漫型;常见组织学类型: ①鳞癌;②腺癌;③小细胞末分化癌;④大细胞未分化癌;⑤腺鳞癌混合性癌;⑥多形性肉瘤样癌;早期诊断:刺激性呛咳、痰中带血、胸痛、>40岁、长期吸烟者,需做X线、痰细胞学、支纤镜、活检;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出现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及小肠吸收上皮称为肠上皮化生;2.早期胃癌: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面积及是否有局部淋巴结的转移;3. Krukenberg瘤:粘液腺癌浸润到胃浆膜,脱落到腹腔,种植到卵巢,形成卵巢的转移性粘液腺癌,称Krukenberg瘤;4.气球样变:肝细胞水变性致肝细胞变大变圆,胞浆透亮如气球状;5.肝硬化:各种原因→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损伤与修复反复交替→肝小叶结构改建、肝血液循环途径改建, 肝变形、变硬;6.假小叶:肝硬化时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细胞团;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7.原发性肝癌: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二.问答题:1.试述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镜下特点:1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为主;2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3肝细胞再生;4汇管区及肝小叶内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肉眼:肝体积↑,被膜紧张;临床病理联系:1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2黄疸;3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等;4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2.试述慢性胃溃疡的病变及其合并症;肉眼:多位于小弯侧,胃窦部,溃疡通常为1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周围粘膜可有轻度水肿,粘膜皱壁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镜下: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成:最表层由一薄层纤维素渗出物和坏死的细胞碎片覆盖;其下层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再下层是新鲜肉芽组织;最下层是纤维瘢痕组织;并发症: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恶变;3.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所引起的病变有哪些门脉高压征:脾肿大,胃肠淤血,腹水,侧支循环形成;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蜘蛛痣,黄疸,睾丸萎缩,出血倾向;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新月体: 是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特征性病变,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堆积,形成新月状或环形结构时,称新月体或环状体;2.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见肾脏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弥漫性分布的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镜下见入球小动脉玻变,肾小球玻变,相邻肾小管代偿性肥大扩张;3.大红肾: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肉眼表现, 肾体积轻-中度增大,表面光滑,肿胀充血,切面:皮质增厚;4.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二.问答题:1.试述急性弥漫性增生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大体:大红肾, 蚤咬肾;镜下:肾小球体积增大, 细胞数目增多,有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有管型;肾间质充血、水肿;电镜: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引起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量减少→滤过率下降→少尿或无尿;水肿:血管通透性增高,以晨起时眼睑处最明显;高血压: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2.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哪些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等;3.试比较慢性肾盂肾炎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异同;从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 病变特点,临床与治疗等方面比较;第九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一.名词解释: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将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统称为CIN;2. 葡萄胎: 是滋养层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肉眼呈水泡状胎块,灰白透明、似葡萄状; 镜下绒毛高度水肿,间质血管消失,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增生;3.乳腺单纯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呈实体片状,无腺腔形成,称为单纯癌;4.粉刺癌: 是一种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含有灰黄色软膏样物质坏死物,挤压时可由导管内溢出,状如皮肤粉刺,故名; 二.问答题:1.试比较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变的异同点;共同: 滋养层细胞来源肿瘤,出血,肿大,HCG分泌增多等;不同: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有绒毛, 绒毛膜癌无绒毛. 葡萄胎是良性病变, 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是恶性肿瘤,可远处转移等;2.简述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1非浸润性癌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1导管内原位癌:①粉刺癌:多位于乳腺中央区,质地较硬,癌细胞导管内生长,异型大,容易发生坏死;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含有灰黄色软膏样物质坏死物,挤压时可由导管内溢出,状如皮肤粉刺,故名;② 非粉刺性导管内癌;2小叶原位癌:起源于乳腺末梢小导管或乳腺腺泡,局限于腺泡内,腺泡内基底膜完整,小叶结构存在癌细胞小,较一致异型性较小,约25-30%可发展为浸润性小叶癌;2浸润性癌:1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约占所有乳腺癌的70%,由导管内癌突破基底膜发展而来;临床特点:无痛性肿块,质硬,固定推之不动,乳头内陷因癌间质中成肌纤维细胞增生并引起纤维组织收缩所致,乳旁皮肤橘皮样外观;肉眼特点:肿块灰白或灰黄色、质较硬、砂粒感,蟹足状生长,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多为单纯癌,呈实体片状、条索状,无腺腔形成,根据癌实质、间质的比例,又分为硬癌及髓样癌两类;2浸润性小叶癌约占5~10%,由小叶原位癌突破基底膜发展而来;,临床可触及明显肿块,质地较硬,癌细胞呈单行浸润于纤维间质中,癌细胞大小,形状较一致,此种类型预后较差;3典型髓样癌:癌实质明显多于间质,且间质中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预后比非典型髓样癌好;第十章内分泌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结节性甲状腺肿: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的一个时期, 有多个结节,无完整包膜;2.甲状腺髓样癌: 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属于APUD瘤;细胞为多角形或梭形小细胞,排列成簇或条索状,常见淀粉样变性;二.问答题:1.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与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有何区别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双侧弥漫肿大, 质较软,切面灰红, 胶质含量少.切面呈牛肉样外观,; 滤泡增生,上皮多呈高柱状,常有乳头形成, 滤泡腔内胶质稀薄, 在紧靠上皮的胶质内出现很多吸收空泡, 间质血管增生,明显充血,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淋巴滤泡;2.如何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①甲状腺腺瘤多见于非单纯性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②腺瘤多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常为多个结节;③腺瘤有完整包膜,压迫周围组织,瘤内组织结构比较一致: 结节性甲状腺肿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第十一章传染病一.名词解释:1.伤寒肉芽肿: 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 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2.结核瘤,: 由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厘米;3.原发综合征: 原发性肺结核的特征性病变,由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核共同形成;4.筛网状软化灶: 乙型脑炎的特征性病变, 神经组织坏死软化呈筛网状;5.嗜酸性脓肿: 即急性血吸虫虫卵结节,虫卵周围有红色放射状火焰样物质,周围有大量变性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似脓肿,称嗜酸性脓肿;6.假结核结节: 即慢性血吸虫虫卵结节,由死亡或钙化的虫卵, 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等组成, 似结核结节;7.树胶肿: 是梅毒的特征性病变, 质韧,有弹性,似树胶,似结核结节, 中央为凝固性坏死,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少, 富有淋巴细胞,浆细胞;8.结核结节: 是结核的特征性病变,由上皮样细胞、干酪样坏死、郎罕氏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组成.二.问答题:1.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那些常见疾病可引起肠道溃疡病变,其典型病变特征分别是什么1肠道阿米巴病烧瓶状溃疡,检见阿米巴滋养体2肠伤寒溃疡与肠道长轴平行,溃疡深,可见伤寒肉芽肿3肠结核溃疡与肠道长轴垂直,可见结核结节4肠癌火山口状溃疡,边缘不整齐,可见癌组织5细菌性痢疾溃疡呈地图状,可见假膜6血吸虫病溃疡表浅,不规则,可见嗜酸性脓肿或假结核结节2. 本学期学过的能引起肉芽肿的疾病有哪些这些肉芽肿的鉴别要点是什么1伤寒—伤寒小体;2风湿病—阿少夫小体;3血吸虫病—虫卵结节;4结核病—结核结节;5梅毒—树胶肿;写出这些肉芽肿的特点;。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损伤和修复是生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受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原因,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本文将解释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的相关名词。
1.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是指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细胞和组织遭受破坏或改变的过程。
组织损伤可以是机械性的,如撞击、割伤或拉伤;化学性的,如酸碱等化学物质的侵蚀;或是生物性的,如微生物感染。
组织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并触发组织修复的过程。
2. 细胞损伤: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因素破坏的过程。
细胞损伤可以是可逆性的,如细胞受到轻微的热、辐射或化学物质刺激;也可以是不可逆性的,如细胞遭受严重的烧伤、缺血等。
细胞损伤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组织损伤后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当细胞或组织受到损伤时,机体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的残留物,并为后续的修复过程提供必要的环境。
4.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指损伤组织重新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组织修复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再生和修复。
再生是指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受损组织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修复是指通过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蛋白填充损伤区域,形成瘢痕组织,但无法完全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5. 细胞凋亡:当细胞受到不可逆性损伤时,会发生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被程序性激活的细胞死亡过程,具有清除受损细胞和维持组织稳态的作用。
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细胞收缩、细胞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
6. 瘢痕组织:当损伤较大或再生能力有限时,修复过程往往会形成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蛋白组成,具有嫩粉色或无色的外观,但不具备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7. 再生能力:再生能力是组织和细胞损伤修复的关键指标。
再生能力指的是细胞或组织在受损后能够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组织则是由细胞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在生物体内,组织和细胞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损伤,然而,生物体拥有一套精细的损伤修复机制,可以迅速启动并促进组织和细胞的修复过程。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或变化,从而导致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机械创伤、热伤、化学物质作用、病原体感染、辐射等。
当细胞受到损伤时,它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以保护自身或启动修复过程。
组织损伤是指整个组织或其各个组成部分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或变化。
组织损伤可以是细胞损伤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在细胞损伤基础上引起的更大范围的损伤。
常见的组织损伤包括创伤性损伤(如刀伤、撞击)、烧伤、化学物质作用、感染、缺血和缺氧等。
组织损伤导致组织结构的解体和功能的丧失,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损伤修复是指生物体对组织和细胞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
损伤修复包括多个阶段,如炎症反应、再生和修复。
炎症反应是组织和细胞损伤后启动的一种生理防御反应,其特征是发热、红肿、疼痛和功能受损等。
炎症反应通过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凝固和白细胞浸润等一系列反应,为修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和细胞通过分裂和增生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在组织损伤后,某些细胞,如干细胞和再生细胞,可以经过增殖和分化,替代受损的细胞,并重新建立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再生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修复是指组织和细胞在无法完全再生的情况下,通过产生瘢痕组织或纤维组织来填补受损区域,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当组织损伤严重或失去再生能力时,修复是一种重要的修复方式。
修复过程包括创伤面外伤血凝块形成、细胞增生和分化、细胞迁移和分泌基质、新生血管生成等。
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内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制,它保证了生物体的完整性和正常运作。
深入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修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修复指的是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后的恢复过程。
本文将从细胞层面解释修复的病理。
在人类体内,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
当组织或器官受到创伤、感染或疾病的侵害时,机体会启动一个复杂的反应来修复这些受损的结构。
修复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建期。
炎症期是修复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炎症反应的发生。
当组织受到损伤时,机体会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性细胞。
这些物质的释放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使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能够快速进入损伤区域。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清除病理废物和死亡细胞,并产生一系列生长因子和细胞信号分子,为细胞增生和重建提供必要的环境。
进入增生期后,机体会启动细胞增殖和扩散的过程,以填补损伤区域。
在这个阶段中,干细胞和其他修复细胞会被激活,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以重建损伤的组织结构。
这些细胞会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细胞层次结构,以适应受损区域的需要。
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是修复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确保了损伤区域的充分修复和再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复过程进入重建期,即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和重建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新生的细胞开始分化和成熟,并逐渐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和结构。
重建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结果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有些情况下,修复过程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原始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这时可能会出现修复过程的异常或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修复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损伤的组织和器官,它也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疾病治疗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修复机体受损组织或器官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心脏病治疗中,干细胞移植和心脏支架植入等手术技术都是通过修复和重建受损心肌组织来改善心脏功能。
dna损伤修复名词解释
dna损伤修复名词解释
DNA损伤修复是指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生物学过程,通过此
过程能够修复DNA分子所遭受的不同类型的损伤。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因此对其完整性的维护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DNA会遭受不同的损伤,包括化学
物质的作用、辐射、自然代谢产生的错误等。
DNA损伤修复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修复机制,能够检测、识别和修复DNA中
的损伤。
常见的DNA损伤包括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碱基损伤和交联等。
DNA损伤修复分为直接修复和间接修复两大类。
直接修
复主要通过特定的酶酶活性,例如光解酶和甲基转移酶,能够直接修复某些损伤,如嘧啶二聚体和甲基化。
间接修复则通过复杂的修复机制,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同源重组修复和非同源末端连接等,能够修复更广泛的DNA损伤。
DNA损伤修复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遗传完整性的重要过程。
当DNA损伤修复机制受到破坏或不工作时,会导致细胞功能
失调、突变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研究DNA损伤修复
机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名词解释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的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
2、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3、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肥大:由于功能活跃、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增生: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6、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细胞水肿(水变性):由于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胞浆疏松,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脂肪变性: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浆中。
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
9、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蛋白蓄集。
13、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14、淀粉样变:细胞间质中出现淀粉样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淀。
15、粘液样变:细胞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集。
16、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的钙化,见于结核病、动脉粥样硬化。
17、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如一些骨肿瘤。
18.坏死(necrosis):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局部组织、细胞死亡所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19.坏疽:坏死组织由于腐败菌的感染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改变。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导语:修复在病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涉及到组织和器官的恢复与再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修复的概念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一、修复的定义1.1 修复的概念修复是指受损组织或器官进行恢复和再生的过程。
当人体组织或器官遭受疾病、外伤或其他因素的损害时,机体会主动启动修复机制,以恢复受损结构的功能和完整性。
1.2 修复的分类根据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和组织类型,修复可以分为两类: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
再生修复(Regeneration)是指在受损区域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能够分裂并具备再生能力的细胞上,如肝脏和皮肤等。
瘢痕修复(Scar formation)则是指受损区域恢复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瘢痕组织与原有组织结构和功能相比具备明显差异,它由胶原纤维组成,通常缺乏原本组织的弹性和功能。
二、修复的机制2.1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身体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方式。
当组织遭受损伤后,机体会释放细胞因子,激活附近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填补受损处。
2.2 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血管的重建能够为修复区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帮助排出废物。
在修复过程中,机体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因子(VEGF等)的表达来促进血管新生,从而为修复提供必要的条件。
2.3 细胞外基质沉积修复过程中,由于细胞活动和分裂增多,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这些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胶原纤维的沉积使受损组织逐渐恢复结构和功能。
三、修复在疾病中的应用3.1 心肌梗死修复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或缺氧导致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目前,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恢复受损心脏组织。
3.2 肝脏再生与修复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备出色的再生能力。
不过,当肝脏遭受大面积损伤时,其再生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干细胞移植、体外培育肝细胞等方法来促进损伤肝脏的修复与再生。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它主要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而修复则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疾病或损伤后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一、修复的概念及分类修复是指在组织受到损伤或病变后,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使受损组织恢复到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根据修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类型和分子机制,修复可以分为再生性修复和纤维性修复两种类型。
再生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受损组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皮肤和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可以在受损后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受损组织无法通过再生来进行修复,只能通过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来形成疤痕组织,使组织恢复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心肌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差,一旦损伤,只能通过纤维性修复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修复的过程及机制修复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基质重建等多个阶段。
在炎症反应阶段,损伤组织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吸引各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进入损伤组织,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基质重建阶段,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修复的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迁移和基质重建等多个方面。
在细胞增殖方面,干细胞会通过分裂和增殖来产生更多的细胞,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细胞分化方面,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细胞迁移方面,细胞会通过细胞外基质的支持,沿着化学梯度向受损区域迁移,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基质重建方面,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1章概论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增生),即肥大与增生并存。
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肥大与萎缩相对应。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主要发生于上皮组织,亦可见于间叶组织。
5.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细胞或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7. 再生(regeneration):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
如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性再生,否则为不完全再生。
8.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
肉眼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9. 瘢痕(scar):是指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表现为纤维细胞稀少,小血管减少消失。
肉眼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韧并缺乏弹性。
二、选择题【A型题】1、营养不良萎缩多累及全身多器官,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或器官是:BA. 肌肉组织B.脂肪组织C. 肝、肾D. 脑E. 心肌2、属于病理性增生和肥大的是:AA. 妊娠期子宫肥大B. 哺乳期乳腺肥大C. 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D. 运动员肌肉肥大 E 长期体力劳动者的心室肥大3、心肌细胞不会发生:DA.萎缩 B. 变性 C. 坏死 D. 增生 E. 肥大4、支气管上皮鳞化属于哪种改变?EA. 分化不良B. 异型增生C. 不完全再生D. 癌前病变E. 适应性改变5、肠上皮化生的概念是:DA. 原来无上皮的部位出现肠上皮B. 肠上皮转变为其它上皮C. 肠上皮转变为胃粘膜上皮D. 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上皮E. 呼吸道上皮转变为肠上皮8、脂肪心和虎斑心的区别在于:CA. 脂肪的质不同B. 脂肪的量不同C. 脂肪存在的部位不同D. 脂肪的质和量均不同E. 以上皆不是10、细胞水肿好发生于肝、心、肾,这是由于这些脏器:EA. 容易发生缺氧B. 容易发生中毒C. 容易发生感染D. 实质细胞富于溶酶体E. 实质细胞富于线粒体,代谢旺盛14、下列组织未见发生化生者为:CA. 结缔组织成分B.胃肠道C. 中枢神经系统D.胆道系统E. 泌尿道上皮15、脂肪坏死常见于:AA. 急性胰腺炎B. 糖尿病C. 肝脂肪变性D.脂性肾病E. 脂肪心18、细胞坏死主要表现在:DA. 细胞膜B. 细胞质C. 细胞器D. 细胞核E. 细胞连接19、与液化性坏死无关的是:EA. 脑组织坏死B. 化脓菌感染C. 乳房外伤性脂肪坏死D. 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E. 肾梗死20、关于干性坏疽正确的是:DA. 实质脏器凝固性坏死后细菌感染B. 阑尾坏死伴腐败菌感染C. 肺组织坏死伴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D. 糖尿病所引起的肢端坏死E. 肢体动脉闭塞,静脉回流受阻21、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BA. 凝固性坏死B. 湿性坏疽C. 气性坏疽D. 脂肪坏死E. 以上都不是22、下列哪一项不是肉芽组织的特征?CA. 新生的毛细血管B. 新生的成纤维细胞C. 再生的上皮细胞D. 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E. 新生的内皮细胞25、关于肉芽组织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A. 是不完全修复的必由之路B. 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C. 常伴有炎性水肿,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D. 当它老化时血管和胶原均见增多E. 最后被大量的纤维细胞取代26、组织创伤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CA. 化生B. 完全性再生C. 瘢痕修复D.不典型增生E. 异型增生27、良性高血压病可发生CA.脂肪坏死 B.凝固性坏死 C.液化性坏死D.干酪样坏死 E.溶解坏死【B型题】28、再生过程中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属于B29、再生过程中的神经细胞属于C30、再生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属于CA.稳定细胞 B.不稳定细胞 C.永久性细胞D.与疤痕修复后抗拉力较正常组织弱有关 E.与疤痕收缩有关【C型题】A.细胞间质物质沉积 B.细胞内物质沉积 C.两者均无 D.两者均有31.细胞水肿C32.玻璃样变性 D33.脂肪变性B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化生的病理学意义。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病理学的研究中,修复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修复?在病理学中,修复又有哪些具体的含义和作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修复是指修补、恢复的意思。
在病理学中,修复的含义也是如此。
当机体遭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损伤时,它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来尝试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和结构。
这个过程就是修复。
修复在病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一些疾病中,如心肌梗死、肝硬化等,机体会通过修复来尝试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从而缓解病情。
另一方面,修复也可以成为疾病的发展机制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的修复反应并不完全,导致受损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完全恢复,从而形成疾病的病理改变。
在病理学中,修复还有许多具体的含义。
其中,最常见的是纤维化。
纤维化是一种病理过程,它通常发生在机体受损部位的修复过程中。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它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诱导成纤维细胞移行到受损部位,并开始产生胶原蛋白等基质分子,从而形成纤维化。
纤维化的过程虽然能够修复受损部位,但长期的纤维化会导致组织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丧失,从而形成疾病。
此外,在病理学中,修复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
例如,再生是指受损组织的细胞能够重新分化和增殖,从而恢复组织结构和功能。
再生通常发生在一些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肝脏等。
而再生的过程通常需要受损组织的干细胞参与。
再生的能力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种类的动物中也有所不同。
总之,修复在病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修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对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是指当身体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导致其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变化时,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来修复受损组织和细胞的过程。
本文将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组织:组织是由一群相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常见的组织类型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当组织遭受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时,其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受到损伤。
2.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基本单位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量代谢、遗传信息传递和功能表达等基本特征。
细胞损伤与修复主要指细胞结构或功能受到损害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机制来恢复正常状态。
3. 损伤:损伤是指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变化。
损伤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病理性损伤等多种类型。
机体受损后,会启动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和修复机制来恢复受损组织和细胞的正常状态。
4. 修复:修复是指在组织和细胞损伤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使受损组织和细胞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再生和修补。
炎症反应旨在清除受损细胞和引起炎症的因子,创建良好的环境促进组织修复。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通过增殖和分化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修补是指受损组织不再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而是以瘢痕组织替代。
5.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组织和细胞遭受损伤后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之一。
炎症反应的特点是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等。
炎症反应旨在清除损伤组织和细菌等致病因子,为修复过程创造有利条件。
6. 再生:再生是指受损组织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再生通常发生在具有高度再生能力的组织或细胞,如皮肤、肝脏、骨骼肌等。
再生过程中,干细胞或分化细胞能够重新进入细胞周期,通过细胞分裂来恢复受损部位。
7. 修补:修补是指受损组织在无法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的情况下,以瘢痕组织替代的过程。
医学生 病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适应、损伤、修复1、肥大: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3、肠上皮化生:由于炎症、溃疡病、肿瘤或其他原因,使胃黏膜上皮或腺体被肠上皮或腺体取代;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内出现了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吸收绒毛上皮,这种现象称为“肠上皮化生”。
4、变性:由于细胞非致死性损伤导致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状态,常伴有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一般是可恢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是不能恢复而发展成坏死。
(可逆性损伤)5、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中脂肪的过度蓄积,出现了异常的脂滴和正常脂滴数目显著增多,这种形态学改变称为脂肪变性。
常出现在肝肾心等组织。
6、虎斑心:心肌严重贫血、脂肪变性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脂变的心肌纤维),与正常心肌纤维(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7、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的钙盐沉积,其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间质。
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主的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其主要表现是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碎裂、溶解等细胞和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组织周围常有炎症反应。
9、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是风湿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状、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
10、坏疽:伴有腐败菌感染的较大块组织坏死,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11、干性坏疽:常继发于肢体、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组织坏死。
动脉阻塞、经脉通畅,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较轻,故坏死部分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12、凋亡:主要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其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
2.肥大: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3.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增多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在环境改变时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虎斑心: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脂质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条纹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
6.心肌脂肪浸润:心包脏层脂肪组织增生,并沿心肌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7.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8.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原组织轮廓消失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肉眼观状似奶酪、质地松软、呈灰黄色,HE染色呈红染、颗粒状无结构物,常见于结核病。
9.坏疽: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出现的特殊形态学改变,分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
10.糜烂: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
11.溃疡:皮肤、黏膜较深的组织缺损。
12.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深在性盲管,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
13.瘘管:两个脏器之间正常时不存在的,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具有两个开口的异常管道。
14.空洞: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后形成的空腔。
15.凋亡: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特定的基因及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16.脂肪变: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胞质内甘油三酯蓄积,主要见于心、肝、肾等器官。
17.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在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血管壁等处,于 HE 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8.纤维素样坏死:又称为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形似纤维素(纤维蛋白),故而得名。
多发生于结缔组织或小血管壁。
19.修复: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的细胞分裂、增生,在结构和功能上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02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名词解释1.修复(repair)2.再生(regeneration)3.完全再生(complete regener’ation)4.不稳定细胞(1abile cell)5.稳定细胞(stable eell)6.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7.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8.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9.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10.疤痕组织(scar tissue)11.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12.一期愈合(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13.疤痕疙瘩(keloid)二、填空题14.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进行()的过程,称为修复。
15.根据各种组织再生能力强弱,将各种组织的细胞分为:()细胞、()细胞和()细胞。
16.毛细血管以()方式再生,由毛细血管的()细胞的分裂和增生形成。
17.肉芽组织是由()及()和()组成;肉眼观为:(),(),(),形似()。
18.肉芽组织的作用有:()、()和()。
19.肉芽组织逐渐改建成熟而形成()称为瘢痕。
20.由于瘢痕组织的收缩,在关节附近能致关节运动(),在胃、肠等腔、室器官引起()。
21.创伤愈合是包括了:()的再生,()增生,()形成,等过程的协同作用。
22.皮肤创伤愈合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创伤愈合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23.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愈合(),老年人的组织再生能力()、愈合()。
24.创伤愈合过程中维生素C缺乏时()难以形成,从而影响()的形成。
三、选择题A型题25.下列哪项属病理性再生?A.血细胞的更新B.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更新C.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D.皮肤损伤后由周围的被覆上皮增生修复E.以上均不是26.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B.肝细胞C.心肌细胞D.唾液腺E.神经细胞27.不稳定细胞是指:A.损伤后不容易完全再生的细胞B.损伤后可以完全再生的细胞C.损伤后不能再生的细胞D.不容易受损伤的细胞E.修复后细胞有化生28.下列哪种细胞是稳定细胞?A.皮肤表皮细胞B.移行上皮细胞C.造血细胞D.肝细胞E.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29.关于稳定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生理状态下,这类细胞增生现象不明显B.这类细胞受损后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C.这类细胞一旦受损后就不能再生D.汗腺腺上皮细胞属这类E.生理状态下,这类细胞处于G0期30.关于永久性细胞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易受损的细胞B.损伤后不能再生,成为永久性缺损的细胞C.损伤后能完全再生的细胞D.不断衰亡、更新的细胞E.修复后细胞无化生31.再生能力最弱的细胞是:A.肝细胞B.汗腺细胞C.骨细胞D.内分泌细胞E.心肌细胞32.下列哪种损伤不能发生完全再生?A.骨折B.肝细胞坏死但网状支架未塌陷C.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D.腺体仅有腺上皮受损E.腺体及基膜都受损33.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比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鳞状上皮细胞>横纹肌>外周神经B.脂肪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C.骨组织>平滑肌组织>神经细胞D.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组织E.软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34.毛细血管再生的最初改变是:A.内皮细胞游走B.内皮细胞穿出血管壁C.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幼芽D.内皮细胞分泌Ⅳ型胶原E.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出现毛细血管腔35.肉芽组织与下列哪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无关?A.血肿B.血栓C.静脉石D.胃溃疡E.肾脓肿36.软骨再生时起始于:A.软骨膜的增生B.软骨母细胞C.软骨细胞D.软骨基质E.软骨陷窝的形成37.新生的毛细血管的外膜细胞来源于:A.血管内皮细胞B.血管周细胞C.成纤维细胞D.纤维细胞E.未分化间叶细胞38.下列哪种因素与细胞再生增生无关?A.细胞因子B.生长因子C.肿瘤坏死因子D.细胞接触抑制E.细胞外基质39.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最初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提纯的B.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C.能促进创伤愈合时血管的增生D.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其受体.E.对成纤维细胞的促进作用是直接的40.肉眼观察肉芽组织呈颗粒状是因为:A.大量炎细胞灶性聚集B.新生的毛细血管灶性聚集C.表面的毛细血管网呈袢状弯曲D.感染、炎性水肿引起,E.成纤维细胞灶性聚集41.在肉芽组织内具有收缩功能,又能产生基质和胶原的细胞是:A.成纤维细胞B.巨噬细胞C.血管内皮细胞D.肌成纤维细胞E.中性粒细胞42.肉芽组织内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的细胞是:A.浆细胞B.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D.纤维细胞E.中性粒细胞43.肉芽组织中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A.毛细血管B.成纤维细胞C.炎细胞D.细胞外基质E.肌成纤维细胞44.关于肉芽组织的结局,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填补缺损的过程B.纤维化的过程C.抗感染的过程D.产生细胞外基质的过程E.分泌大量生长因子,调控细胞增生的过程45.关于疤痕组织特点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由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B.纤维束常发生玻璃样变C.组织内血管稀少D.纤维细胞稀少E.纤维细胞增多46.疤痕组织逐渐缩小、软化的主要原因是:A.胶原酶的作用B.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C.水分被吸收D.毛细血管逐渐减少E.机体抵抗力增强47.疤痕疙瘩的形成可能与下列何种细胞有关?A.巨噬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肥大细胞48.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中能调控细胞生长的是:A.表皮生长因子B.转化生长因子C.胶原蛋白D.生长抑素E.肿瘤坏死因子49.创伤愈合过程中2~3日后伤口收缩的主要原因是:A.纤维细胞的作用B.水分的吸收C.胶原纤维的作用D.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E.胶原纤维玻璃样变50.手术切口一般5~7日拆线是因为:A.伤口内肉芽组织已长满B.伤口两侧出现胶原纤维连接,C.伤口内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形成D.伤口内成纤维细胞增生达高峰E.炎症基本消失51.在一期愈合时,疤痕抗拉力强度达到顶峰的时间大约是:A.5~7天B.30天C.60天D.90天E.180天52.维生素C缺乏时,伤口愈合延缓主要是因为:A.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B.原胶原蛋白难以形成C.胶原纤维不能交联D.因感染,炎症反应加重E.氧化酶不能活化53.维生素C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催化下列哪种酶的作用?A.氧化酶B.羟化酶C.交联酶D.溶解酶E.合成酶54.微量元素锌能促进伤口的愈合的作用机制可能是:A.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B.促进胶原蛋白交联C.是细胞内一些氧化酶的成分有关D.促进前胶原分子合成E.促进胶原纤维合成55.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是:A.全身营养不良B.年龄较大C.身体体质有关D.局部感染较重E.缺乏维生素C56.关于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神经纤维细胞增生B.神经纤维断裂变性C.神经鞘细胞增生形成带状的合体细胞D.再生轴突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E.神经鞘细胞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57.麻风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主要是因为:A.局部血液循环不良B.局部神经性营养不良C.局部形成不健康的肉芽组织D.局部缺损较大E.局部有感染58.电离辐射对创伤愈合的影响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能破坏细胞B.损伤小血管C.抑制组织再生D.抑制瘢痕疙瘩形成E.促进瘢痕疙瘩形成59.胶原纤维的形成需要下列那种维生素?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D.维生素D E.维生素E60.疤痕修复可见于下列哪种病变?A.十二指肠溃疡B.胃粘膜糜烂C.肝细胞点状坏死D.子宫颈糜烂E.急性细菌性痢疾61.关于胶原纤维的形成,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由胶原纤维分裂增生形成的B.由成纤维细胞固缩后形成的C.在成纤维细胞内合成胶原纤维,分泌到细胞外集合而成D.在成纤维细胞内合成前胶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交联而成E.由纤维细胞融合而成62.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因素中,下列哪项除外?A.感染与异物B.局部血液循环C.神经支配D.电离辐射E.年轻人B型题(63~65)A.单纯性外伤性骨折愈合属于B.瘢痕组织的形成属于C.鳞状上皮化生D.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与修复E.肠上皮化生63.生理性再生64.完全再生65.纤维性修复(66~68)A.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B.富有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C.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D.毛细血管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E.出现炎症反应66.肉芽组织的特点67.瘢痕组织的特点68.创伤愈合过程中伤口的早期变化是:(69~70)A.组织缺损少,有感染B.组织缺损少,无感染C.组织缺损大,有感染D.组织缺损大,无感染E.创口整齐,有感染69.可形成一期愈合70.可形成二期愈合(71~75)A.不稳定细胞B.稳定细胞C.未分化细胞D.永久性细胞E.内分泌细胞71.间皮细胞属于72.神经节细胞属于73.表皮细胞属于74.平滑肌细胞属于75.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X型题76.属于不稳定细胞的有:A.间皮细胞B.表皮细胞C.淋巴造血细胞D.肾小管上皮细胞E.肠粘膜上皮细胞77.生理状态下细胞增生周期是由下列哪些组成?A.G0期B.G1期(DNA合成前期) C.S期(DNA合成期) D.G2期(分裂前期) E.M期(分裂期)78.下列哪些是不稳定细胞的特点?A.不断增殖的细胞,以替代衰亡或破坏的细胞B.损伤后容易再生的细胞C.再生能力弱的细胞D.再生能力强的细胞E.常见于消化道粘膜被覆上皮细胞79.就组织细胞再生能力而言,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的组织细胞再生能力弱B.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的组织细胞再生能力强,c.幼稚组织比高分化组织再生能力弱/D.幼稚组织比高分化组织再生能力强E.平时易受损组织再生能力强80.下列哪些属于稳定细胞?A.鳞状上皮细胞B.肝细胞C.粘膜柱状上皮细胞D.汗腺上皮细胞E.骨细胞81.稳定细胞是指:A.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生现象明显B.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生现象不明显C.受损伤刺激时,这类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D.受损伤刺激时,这类细胞没有再生能力E.神经节细胞属于这类细胞82.在纤维组织再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是:A.未分化的间叶细胞转化而来B.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C.血管内皮细胞转化而来D.结缔组织的化生而来E.纤维组织化生而来83.下列哪些是成纤维细胞的特点?A.细胞体积大,胞浆略呈嗜碱性B.胞核大、染色淡C.细胞成熟后可演变为纤维细胞D.可以分泌前胶原蛋白E.电镜下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84.参与新生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基板形成的成分有:A.层粘连蛋白B.纤维连接蛋白C.Ⅲ型胶原D.Ⅳ型胶原E.基质85.成纤维细胞分泌的哪些物质组成毛细血管基底膜的网板?A.层粘连蛋白B.纤维连接蛋白C.Ⅲ型胶原D.Ⅳ型胶原E.基质86.下列哪些是与再生有关的生长因子?A.EGF B.FGF C.TNF D.VEGF E.PDGF 87.组成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有:A.纤维连接蛋白B.层粘连蛋白C.蛋白多糖D.胶原蛋白E.纤维细胞88.肉芽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能分泌哪些生长因子?A.PDGF B.FGF C.TGF-βD.IL-1 E.TNF 89.光镜下,肉芽组织内可见:A.大量毛细血管B.成纤维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90.肉芽组织的主要功能有:A.抗感染B.保护创面C.填平创口D.机化坏死组织E.包裹坏死组织91.下列哪些是健康肉芽组织的特点?A.鲜红色B.颗粒状C.表面湿润D.表面污浊E.灰白色、高出皮肤92.肉芽组织逐渐成熟的主要形态标志是:A.间质内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B.炎细胞逐渐增多C.毛细血管部分改建成为小动脉、小静脉D.胶原纤维越来越多E.成纤维细胞逐渐演变为肌成纤维细胞93.关于疤痕组织收缩的机制可能是由于:A.纤维细胞增多B.纤维细胞消失C.疤痕内水分丧失D.含大量肌成纤维细胞E.炎细胞消失94.疤痕疙瘩形成的机制可能是:A.肌成纤维细胞增多有关B.毛细血管通透性大有关C.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有关D.肥大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有关E.患者体质有关95.在再生过程中能使细胞停止生长的因素是:A.肿瘤坏死因子B.白介素工C.细胞接触抑制D.纤维连接蛋白E.层粘连蛋白96.下列哪些是二期愈合特点?A.伤口大B.坏死组织多C.形成的疤痕大D.愈合快E.对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影响小97.下列哪些是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因素?A.局部血液循环B.神经支配C.年龄D.缺乏维生素C E.感染与异物98.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有:A.血肿形成B.纤维性骨痂形成C.软骨性骨痂形成D.骨性骨痂形成E.骨痂改建或再塑99.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A.全身营养状况B.年龄C.及时正确的复位D.骨折断端牢靠固定E.早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血液供应四、问答题100.叙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包括肉眼与镜下)。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名词解释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名词解释
1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是指DNA片段中发生损伤而被切除的一种过程,该过程有助于恢复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的损伤可能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导致,并且损害的程度会影响机体的正常机能。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是一种自我修复机制,可在DNA受到损害时发挥作用,保护和修复受损的DNA片段和真正的基因表达。
DNA受损通常会影响基因表达,导致 DNA序列发生变异。
DNA损伤切除修复过程被分为三个步骤:识别并定位损伤,切除损伤片段以及标记切除的片段。
首先,通过DNA痕迹分析和修复蛋白识
别DNA残坏片段,然后,根据该片段损伤的程度切除相应的DNA片段,最后,修复被切除的损坏片段,通过DNA合成和修正技术将正确的碱
基对重新插入DNA序列中。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机制,它的精准、有效的工作使DNA受损的ost被修复,保护了DNA的稳定性,使DNA对生物有
用的功能得以保持。
虽然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是一个自动过程,但是
由于它的重要性,也使得科学家们变得越来越关注,所做的研究将会
在今后的DNA分析和基因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损伤的修复_真题-无答案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损伤的修复(总分9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瘢痕组织2. 胶质瘢痕3. 纤维性修复4. 痂下愈合5. 骨祖细胞6. Myofibroblast7. Keloid8. 接触抑制9. 稳定细胞10. granulation tissue二、判断题1. 骨折时骨膜下原始间叶细胞转化为骨母细胞称为化生。
A. 正确B. 错误2. 心肌细胞属于稳定细胞。
A. 正确B. 错误3. 神经纤维断裂后两断端相隔1.5cm以上则不能完全再生。
A. 正确B. 错误4. 一期愈合是完全再生,二期愈合是不完全再生。
A. 正确B. 错误5. 肉眼观察肉芽组织呈颗粒状是由于新生毛细血管呈袢状弯曲所致。
A. 正确B. 错误6. 组织损伤修复后都可以完全恢复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A. 正确B. 错误7. 黏膜糜烂常通过瘢痕修复来完成。
A. 正确B. 错误8. 组织损伤一周后,伤口内开始出现肉芽组织。
A. 正确B. 错误三、选择题A型题1. 损伤后伴细胞丧失,下列哪一种可能完全再生?A.肝实质细胞B.神经节细胞C.横纹肌D.心肌E.中枢神经细胞2.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A.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肝细胞B.软骨>肌腱>肾小球C.骨>平滑肌>神经细胞D.鳞状上皮>横纹肌>周围神经E.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3. 伤口一期愈合的特点A.多量的肉芽组织B.炎症反应C.创面大D.见于手术缝合的切口E.创面不洁易感染4. 细胞再生过程中,生长停止的调控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肿瘤坏死因子(TNF)B.生长因子C.白介素D.细胞接触抑制E.神经生长因子5. 下列哪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健康肉芽组织?A.淤血较重,水肿明显B.生长速度快C.触之易出血D.鲜红色E.表面呈颗粒状6. 除下列哪一项外,都可能影响创伤愈合?A.感染B.可的松治疗C.维生素缺乏D.伤口边缘非常接近E.缺血7. 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是由于A.神经纤维断端变性B.神经纤维断端的施万细胞坏死C.再生轴突与增生的施万细胞和神经束衣的成纤维细胞混合在一起弯曲成团 D.施万细胞的过度增生E.施万细胞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合在一起弯曲成团8. 下列哪项不是瘢痕组织的特点?A.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B.纤维束常常已透明变性C.组织内血管稀少D.含大量纤维细胞E.纤维细胞稀少9. 下列成分中能调控细胞生长,但属细脆外基质的是A.转化生长因子B.表皮生长因子C.胶原蛋白D.肿瘤坏死因子E.生长抑素10. 经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的组织缺损称为A.一期愈合B.二期愈合C.伤口愈口D.再生E.纤维性修复11. 下列细胞中哪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A.肝细胞B.唾液腺C.心肌细胞D.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E.神经细胞12. 毛细血管再生的最初改变是A.内皮细胞分泌Ⅳ型胶原B.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幼芽C.成纤维细胞分泌Ⅲ型胶原D.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连接蛋白E.毛细血管腔出现C型题A.完全再生B.纤维性修复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 骨折愈合2. 急性普通性肝炎3. 脊髓前角灰质炎4. 灶性心肌梗死5. 正常肝外伤破裂6. 横纹肌细胞损伤X型题1. 肉芽组织在修复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作用?A. 抗感染及保护创面B. 修复表皮C. 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D. 机化异物E. 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掳2. 属于不稳定细胞的有A. 表皮细胞B. 淋巴造血细胞C. 肠黏膜上皮细胞D. 汗腺上皮细胞E.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3. 二期愈合与一期愈合比较,其不同点是A. 坏死组织多B. 伤口大C. 形成的瘢痕大D. 炎症反应明显E. 愈合时间较长四、填空题1. 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期。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名词解释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名词解释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是生物体在遭受损伤时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DNA损伤的切除修复不仅仅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和外遭受物理或化学损伤时,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且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同样重要。
DNA的损伤切除修复过程也称为保守修复或基因修复,它在细胞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涉及三个主要的基本步骤:损伤的确认、损伤的切除和修复。
首先,在损伤的确认阶段,蛋白质参与细胞中多种信号通路,真核细胞中具有多种DNA损伤信号接收器,用于识别DNA损伤,以便采取后续措施,补偿损害。
其次,损伤的切除阶段,当DNA周围有损伤发生时,DNA聚合酶就会将损伤部分切除,以便修复。
最后,在修复阶段,DNA聚合酶能够根据损伤部分所获得的信息来帮助DNA的修复,修复受损的DNA并用于细胞的正常运作。
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可以捕捉到几乎所有的可能对DNA有损害的外界刺激因素,如电离辐射、化学毒素、抗药性物质、抗病毒药物以及药物废物,以及细胞内DNA损伤的原因,如多余的双链断裂、苷基携带甲基、少量的氧化应激等。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维护细胞的正常运行和增强细胞的适应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有效的维护和保护细胞的正常运行,因此它在细胞的多种功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的失活,可能导致细胞出现质变或基因突变,从而使细胞易受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侵袭,进而导致发育性疾病、衰老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病症的发生。
另一方面,细胞的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的失活,也有可能导致一些重大的疾病,如早产、精子质量下降、慢性疲劳症等,这些疾病由于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发挥不足而导致。
因此,人们应该特别重视DNA损伤的切除修复。
一方面,应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减少对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的损害,防止环境污染,减少致癌物质的排放,减少电离辐射等;另一方面,应该从健康的角度,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增强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的活性,以避免细胞的损坏,保护人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伤的修复名词解释
引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损伤,无论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是心灵上的伤痛,都需要经过修复过程才能恢复原状。
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理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解释损伤的修复的相关名词,并探讨其意义以及各自的作用。
一、自愈力 (self-healing capacity)
自愈力指的是生物体在受到损伤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能力。
这种能力存在于许多生物体中,包括人类。
当我们遭受身体或心理上的损伤时,自愈力会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作用,促使受损部分的细胞和组织修复并重建。
这种自愈力的存在,使我们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并重新找回健康和幸福。
二、再生 (regeneration)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或器官恢复其原有形态和功能的过程。
在某些生物体中,如蜥蜴和水螅等,再生能力非常强大,它们可以重新生长失去的尾巴或四肢。
对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来说,再生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一些情况下,如肝脏和皮肤的损伤,我们的身体仍然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再生是一种关键的修复机制,它可以显著改善损伤区域的功能和外观。
三、愈合 (healing)
愈合是指受损部位或组织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愈合通常发生在无法进行再生的情况下,如骨折或心脏肌肉损伤。
在愈合过程中,身体会以产生新的细胞和组织的方式填补损伤区域。
愈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本组织类型的愈合,二是瘢痕愈合。
原本组织类型的愈合是指受损组织恢复到与原始组织相似的结构和功
能,如骨折愈合后的骨骼恢复。
而瘢痕愈合则是指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瘢痕组织,这种组织通常与原始组织的功能和结构存在差异。
四、再建 (remodeling)
再建是指在愈合过程完成后,身体对受损区域进行进一步的重塑和调整,以使其恢复更接近正常状态。
再建通常涉及到细胞和组织的重塑,以及血管和神经网络的重建。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再建的结果往往是损伤区域逐渐恢复到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五、再适应 (readaptation)
再适应是指身体在损伤修复过程中重新适应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
损伤的修复不仅涉及受损组织的修复,还涉及到整个身体系统的重新协调和适应。
例如,当我们恢复运动能力时,我们的肌肉和关节不仅要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还要重新调整和适应新的负荷和运动方式。
再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身体和大脑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结论:
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其中涉及了自愈力、再生、愈合、再建和再适应等多种机制。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协调身体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了解和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促进健康和幸福的回归。
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都要相信自身的内在力量,并相信通过适当的修复和治疗,我们能够重整旗鼓,重新获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