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以阿多诺社会批判思想为背景

合集下载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阿多诺(Theodor Adorno)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讨其对于“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理解、批判及其背后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当代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阿多诺及其文化工业理论的基本框架,然后重点分析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观点,最后探讨这一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对大众文化的细致观察基础上形成的。

他认为,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标准化的文化产品,操纵和控制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商品化、标准化和操纵性等方面,他认为这些特点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堕落和文化的贫瘠。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出发,分析他对文化工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揭示其背后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

我们也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文化工业理论对于理解和应对现代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阿多诺(Theodor Adorno)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文化工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造和传播,而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高度标准化和机械复制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以大众消费为目标,通过大规模复制和传播相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阿多诺强调,文化工业产品的特点是其均一性和缺乏原创性。

文化工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倾向于生产那些易于被大众接受和消费的文化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一、阿多诺简介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 - 1969)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在20世纪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上半叶,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兴起,传统的西方文明价值观遭受重创。

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工业化和商品化,人的异化现象严重,大众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操纵民众的工具。

阿多诺试图通过哲学思考来揭示这种社会现实背后的逻辑,并寻找反抗这种不合理现实的理论依据。

2. 哲学思潮背景- 当时西方哲学界实证主义盛行,强调科学方法的唯一正确性,试图将哲学科学化。

同时,传统形而上学依然有一定影响,但在应对现代社会问题时显得无力。

阿多诺既反对实证主义对经验事实的片面强调而忽视社会批判,又不满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性和对本质的简单追求。

他试图开辟一种新的哲学路径,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

1. 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 批判传统辩证法的同一性原则- 传统辩证法(如黑格尔辩证法)强调同一性,认为矛盾最终会走向同一。

阿多诺认为这种同一性是一种虚假的概念,是对差异和非同一性的压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一性思维表现为商品交换原则的普遍化,一切不同的事物都被抽象为可交换的等价物,人的个性和多样性被抹杀。

- 例如,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中,工人被视为一种劳动力商品,他们的独特个性、情感和创造力被忽视,仅仅被看作是与其他生产要素相同的可量化的存在。

- 批判传统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 传统的总体性概念往往将社会或事物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部分服从整体。

阿多诺认为这种总体性概念容易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压抑个体和差异的工具。

他主张一种非总体性的思考,关注个体的特殊性和被总体性所掩盖的矛盾。

- 在法西斯主义的极权统治下,国家被视为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总体,个体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所有的社会元素都被强制纳入到法西斯政权所设定的总体框架之中。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背景和文化工业的概念入手,探讨他的批判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背景与文化工业概念阿多诺生活在二战后的德国,目睹了战争的破坏和大规模媒体的出现。

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一起探索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娱乐工业的发展。

阿多诺对于娱乐工业和文化产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文化工业指的是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音乐、广告等,它们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

文化工业的兴起使得文化产品越来越商业化、标准化和泛滥化,丧失了原创性和审美价值,成为消费社会中的商品。

二、批判思想的核心观点阿多诺的批判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商品化的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使得文化形式和内容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节。

文化产品不再是为了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审美和思辨能力,而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商品化导致了文化产品的质量低下和普遍化。

2. 标准化的文化文化工业追求大众化,将文化产品标准化,使得大众接触到的是同质化、平庸化的文化产品。

电影、音乐、广告等都笼统地追求流行和商业利益,而忽略了审美和创新的追求。

这种标准化也使得个体与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敷衍。

3. 虚假的文化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它们追求的是效益和吸引力,而非真实性和深度。

娱乐工业通过制造虚假的幸福和满足感来控制大众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对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缺乏批判性思维。

4. 文化功利化文化工业的目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享乐和迎合,而非人的自由和解放。

文化产品的普及和流行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推广,而忽略了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狄奥多·阿多诺

狄奥多·阿多诺

瓦解的逻辑与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简介编者按:阿多诺(Th. W. Adorno,1903-1969)可以被看作受到现象学运动直接影响但却处在现象学运动边缘的一个人物。

他早期的博士论文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主题:《胡塞尔现象学中事物与意向对象的超越性》(1924)。

此后,发表于1956年的《认识论的元批判——关于胡塞尔和现象学二律背反的研究》一书,至今仍被视作关于现象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在今天,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分别代表了二十世纪德国哲学最重要思潮的流派之间交融的趋势占主导地位。

阿多诺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实现的,无非就是变换方式弥补童年的尝试”特奥多尔.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Adorno 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1903年9月11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1921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

1924年在科奈留斯的指导下,以一篇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物和思的先验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阿多诺到维也纳学习作曲两年。

1928-1931年成为维也纳音乐杂志《破晓》的编辑。

1931年,在蒂利希的指导下,阿多诺通过了授课资格论文——《克尔凯郭尔:美学的建构》(1933年发表),并开始在法兰克福大学讲课。

在那里,他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联系密切起来。

希特勒上台以后,阿多诺先到英国,直到1938年才应霍克海默之邀赴美。

在美国期间,阿多诺先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所任音乐指导,后加入在纽约重建的社会研究所。

在1941—1949年期间,阿多诺住在加利福尼亚,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的辩证法》。

在与美国社会科学家研究偏见问题的紧密合作中,他参与撰写了《权威人格》一书。

1949年,阿多诺返回法兰克福,协助霍克海默重建社会研究所,并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

1950年8月,阿多诺任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

《传播学史》——罗杰斯罗杰斯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

这门学科是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开展起来的,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心课题是:如何运用传播拉促进国家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特别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改革和发展道路有关,它集中探讨大众媒体在实现社会变革,或在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罗杰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体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体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创新与扩散》是他的成名作,他赋予传播已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而社会变革的过程就是创新与发明的传播推广过程.他提出议程设置研究中应该加以补充和重视的方面:开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议程设置的对比研究;重视对传媒议程的分析,研究议程设置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于传播学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传播学‘是建立在石油提供的基础上的’"。

欧洲起源、三个学派、四个先驱者和作为集大成者的施拉姆,是《传播学史》的主线。

第一章施拉姆的口吃直接影响了他对传播学的关注,导致传播学的最终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传播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战争努力要求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它往往是以传播学问题为中心.它从欧洲为美国带来了勒温、拉扎斯菲尔德、阿多诺、霍夫兰、拉斯韦尔等美国学者从事传播研究。

将那些将要开创传播学领域的学者连接成一个密集的网络拉斯韦尔(1948)的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首次发表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传播研讨班的一份报告上(1940年11月1日),这个研讨班1939至1940年期间,每月在纽约举行.备忘录成为正在出现的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开创性文献。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
1961年,他的教授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马堡大学沃尔夫冈·阿本特欧特教授(Wolfgong Abendroth)这里获得了通过。从这一年起一直到1964年,哈贝马斯作为副教授执教于海德堡大学,同年下半年,他来到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直到1971年。
60年代中期,哈贝马斯发表的许多政论性文章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加上他经常向学生讲演,同他们一起讨论,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讲堂内总是座无虚席。他的思想和理论成了1968年学生抗议运动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运动初期,哈贝马斯是同情和支持学生的:“当‘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被德国社会民主党开除时,我同阿本特欧特等几位教授一起,成立了社会主义联合会。
在普朗克学会任职期间,他常因人事和行政工作中的问题同科学和技术世界生活条件研究所的另一位领导人卡尔·弗利德利希·魏茨泽克××不断,于1981年4月辞去该研究所所长职务,到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所致力于他的研究工作。
1983年,他重新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直至199年退休。
第二阶段的特点,按照联邦德国一些评论家的说法,政治上属倒退,理论上是悲观失望,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某些墓本原理,为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作论证。这在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中表述得甚为明显。
哈贝马斯本人则认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马克思所分析的古典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杜会,而是进入了由“国家管理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这种变化,人们不应该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去运用马克恩主义的某些墓本范畴,而应根据情况重新考虑,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他认为,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待一种从某种方面需要修正,但它的鼓舞人的潜力永远没有枯渴的理论的正常态度”。所以,他在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之后指出,在这个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直接运用于生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实际上决定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长,已经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成了“独立的变数”和“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马克恩本人在考察中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直接生产者的劳动愈来愈不重要”,“.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条件不存在了”。在此基础上,他对马克思的阶级、阶级斗争学说、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重新作了解释。他在论述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时,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也作了新的解释。在他看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经济危机仍然发生,但是这种危机可以通过国家干预加以控制;发展所遇到的干扰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加以排除,还可以越过政治系统放到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得到解决。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韦伯,其名声为中文读者所知晓远比马克思和涂尔干要晚。

内地学术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引介韦伯思想固然和当时社会学刚刚复出这一契机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其重要的现实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学术原因。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大陆社会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年代,经济改革由农村向城市逐步深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伴随有阵痛和风险,改革旧有体制涉及众多方面的既得利益,需要人们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新安排和调整人际关系。

加之,由于中国南北方和东西部自然条件及开发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改革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新的不平等,还有随着分配差距的拉大社会分层化开始显露,以及公务人员贪污腐化不正之风蔓延开来为虐日烈,这些都会导致社会问题丛生,致使社会矛盾渐趋激烈。

如果处理不当,最终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失范。

苏联和东欧一些民族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失败和最终政权解体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面对这些新问题学术界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

撒开其他因素不论,单从民族国家长远发展上考量,当时中国思想界可以从韦伯论述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著作中受到许多启迪。

当时德国容克地主专制,主张走农业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德国中产阶级是经济上升的力量,但是领导和治理国家又缺乏政治上的成熟。

韦伯基于审慎的观察和思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出于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使命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他自称在国家利益上是“经济的民族主义者”,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我期许“以政治为志业”。

联想到韦伯有时将自己认同于古代希伯来先知耶利米,并把他视为政治上的民众领袖,亦即政治鼓动家,他在街市上面对民众或批判内外政策,或揭露特权阶层的荒淫腐化,只是出于将神意传达给民众的使命感,而非由于对政治本身的倾心。

然而韦伯又清醒地认识到,现时代是一个理智化、理性化和“脱魅”的时代,已没有任何宗教先知立足的余地,作为一个以政治为志业的人,只能依照责任伦理去行动。

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批判理论

• 学生造反运动 爆发 • 主要代表人物
相继去世,学派 开始走向解体 • 法兰克福学派
的历史基本终结, 但社会研究所还 依然存在,哈贝 马斯等人作为单 独的思想家而活 跃于国际学术界
4
法兰克福 学派批判 理论经历 三个发展 时期
第一期发展(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末) 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 代表,侧重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
6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 1、法兰克福学派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马克思主 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的,它的理论构建首先 马克思的著作。
· 2、该派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联系。它继承了黑格 尔关于真理的学说和辩证法理论,还吸取了黑格 尔的理性原则,把理性当做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
· 3、它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卢卡奇、柯尔施的观点, 但它极端重视个体性。
•1922-25年,结识 阿多诺
•1930年,就任法 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所长
二战期间的研究生涯 (1933—1944)
•1933年,社会研 究所被关闭,流 亡瑞士,后迁往 美国
•1937年,写作 《传统理论和批 判理论》
8
二战后的思想转变 (1945—1973)
•1947年,与 阿多诺合写 《启蒙辩证法》
➢ 西德时期(前):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 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 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 西德时期(后):
·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 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 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
20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芝加哥学派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3>.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

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

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

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目录编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目录编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目录编选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卢卡奇(Lukacs,Georg 1885--1971)匈牙利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

一生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前马克思主义阶段(1885—1918)生于犹太血统家庭,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然而兴趣在哲学和文学。

1909年从布达佩斯获哲学博士学位。

作品:《心灵与形式》(1910)、《现代戏剧发展史》(1911)、《审美文化》(1913)、《小说理论》(1916)等(二)救世主式的、“左”的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919—1929)1919年10月流亡维也纳,创刊《共产主义》,1928年化名“勃鲁姆”替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了著名的“勃鲁姆提纲”,遭到匈共党内和共产国际的严厉批评,为了继续留在党内,违心的作了自我检讨。

同时决心离开政治舞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品:《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列宁:对他的思想的一致性的一个研究》(1924)。

(三)斯大林主义阶段(1930—1945) 1930—1931年,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认真研读(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后回到柏林,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再度去莫斯科,一直呆到二战结束。

与斯大林的关系微妙。

作品:《青年黑格尔》*《歌德和他的时代》《托马斯•曼》《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等(四)批评的、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45--1971)战后再次回到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大学任哲学、美学教授,并当选科学院院士,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开始批判斯大林主义的错误。

期间巨著《审美特征》(1963年)、《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罗歇•歌德曼(Golsmann,Lucien 1913--1970)生于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

在这里学完法学后于30年代流亡维也纳、巴黎等地就学。

二战中被德军关进集中营,后逃亡瑞士成了皮亚杰的助手,深受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影响。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现代文化中的重大问题,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现代文化产业化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1. 文化工业的定义阿多诺和其合作者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的边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逐渐被工业化的方式所支配,文化产品成为一种商品,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所控制和生产。

这种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使得文化变得标准化、大众化和商业化,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受到了威胁。

2.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商业化阿多诺提出了“标准化的大众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趋向于标准化,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文化产品为了适应大众的需求,往往过于通俗和平庸,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律生产和销售,缺乏思考和深度。

这一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倾向也导致了商业化的问题。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大量的资本和劳力投入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商业商品,其价值被货币化和商业化。

文化产品的创作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益,过度商业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文化变得空洞和浅薄。

3. 娱乐文化和思辨文化的对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生产和推广了一种以娱乐为导向的文化,娱乐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形式。

娱乐文化强调即时满足、肤浅的消费享受,而忽略了人们对于思考和深度体验的需求。

阿多诺批判了这种以娱乐为核心的文化,认为它让人们变得愚蠢和被动,剥夺了人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相对于娱乐文化,阿多诺提出了思辨文化的概念。

思辨文化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追求真理和深度,推崇艺术和哲学的精神。

在文化工业化的时代,思辨文化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文化的泛滥和壮大。

4. 文化工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文化工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是阿多诺非常关注的问题。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理论研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凌海衡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阿多诺的总体思考角度———如何抵抗同一化思维、最终达致“完整的自由”———出发,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本文解读了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图式化运作及其对消费者心理操纵的分析,剖析了阿多诺关于个体意识抵抗文化工业和物化世界的可能性的思考,指明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始终犹豫不决的原因。

关键词 阿多诺 文化工业 抵抗 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中国学界来说,似乎是耳熟能详的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以精英主义的高姿态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标准化及其对受众的操纵和欺骗,揭示了受众所处的消极被动、任其摆布的地位。

但是,阿多诺作为始终坚持非同一性的否定辩证法的哲学家,他对文化工业的思考远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复杂,更为辩证。

事实上,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态度有时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其间有诸多的犹豫、含糊,乃至矛盾。

如今,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正方兴未艾,重新阅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那种犹豫、矛盾心态的根源,一定会对我们的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在正式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之前,有必要先对“文化工业”这一术语略作分析。

阿多诺选择“文化工业”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他的考虑的。

他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说,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的初稿中,他们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但后来又采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其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当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①在这里,阿多诺明确界定了他的研究对象。

很明显,他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所有的大众文化。

西方文艺理论 哈马贝斯的简单了解

西方文艺理论 哈马贝斯的简单了解

基本观点
• A.对老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改 造
• B.关于公众舆论结构的理论 • C.论现代性乃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对后
现代注意的反驳 详见书本p532
西方文论选550有很多关于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资料
《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
简介:《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是哈贝马斯 于1961年完成的教授资格论文,也是他在 思 想发展前期所研究的主题。 《公共领域的结 构变化》是哈贝马斯进入学术殿堂、开拓学 术空间和构建理论立场的开山之作,更是其 交往行动理论的肇始。他充分运用经济学、 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建筑学的综合思维 方式,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 及其衰落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3、后交往期(1982-1989)
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历史 清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 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后形 而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和横向(形而 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证。
4、反思期(1990-2000)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 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 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的 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 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他在自传演讲中说:“1945年之后,大门被打 开了,我们知道了表现主义艺术、卡夫卡、托马 斯·曼、赫尔曼·黑塞, 知道了用英语写作的世界文 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法国天主教义,知道 了弗洛依德和马克思,还有约翰·杜威 ,他的学 生对德国再教育影响深远。同时期的电影也给我
们传递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信息。现代主义的解放
众留下轻松亲切的印象。在讲桌边坐下时他伸展双腿,犹 如在自己家里般放松。不管有没有讲桌,在公众面前演讲 和交流观点已经成为了这位老人一生的职业。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9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什么?(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霍格海默与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2)

霍格海默与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2)

启蒙的自我摧毁
• 理性和技术启蒙精神没有能够兑换自己的承诺,人类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迄今为止受自然和神话奴役的历史,超越自在自发和异化受动的存在 状态,没有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一致 的理性的世界。启蒙精神并没有完全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们认为,在理性 普遍统治的世界中,“人类不是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 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启蒙的世界不是一个人性全面发展的世界, 而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他们指出了启蒙精 神的异化现象,即启蒙的“自我摧毁”的具体表现。
• Ⅰ、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万能,理性至上,用知识取代神话,把人类 • 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救出来。 • • 启蒙精神认为,人们想从自然界学到的东西,都是为了运用自 然界,完全掌握自然界和人的,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 • 《启蒙辩证法》强调了理性原则在启蒙精神中的核心地位,在 书中,他们指出,“过去启蒙的纲领曾今是使世界清醒,启蒙想消 除神话,用精神来代替想象”
启蒙的辩证法
• (1).技术理性批判: • Ⅰ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 Ⅱ启蒙的自我摧毁
• (2).大众文化批判: • Ⅰ本真的文化(艺术):自由与超越 • Ⅱ大众文化:欺骗与操控
技术理性主义

作为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主义, 直接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 兴的人本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构成了理性主 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
古典理性主义在中世纪解体后,通过与自然科学联盟,转换出支撑现 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技术理性主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万 能论,它根植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潜力与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它 不再关心宇宙的起源是神创的还是天然的。它相信,人不仅可以通过理性 和科学而把握宇宙的理性结构,而且可以通过日益改善的技术手段去征服 自然。 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推动了人类社会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的面貌。然而,以功利目 的和技术手段的技术理性却孕育着内在的深刻危机。科学技术开始走向自 律,走向异化。开始成为独立的制约人的统治力量。人从自然的主人沦为 技术的奴隶。技术理性主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连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 迷信,无可挽回的动摇了。

传播学学派概述

传播学学派概述


③ 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区别

加拿大批判学者D〃W〃司迈斯,从三个方 面总结了两大学派的差异:
① 双方选取的研究问题不同;
② 双方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③ 双方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所表现的
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
美国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E〃M〃罗杰斯
经验学派的特征 经验的 定量的 功能主义 具体实证的 注重效果研究 批判学派的特征 批判的 定性的 马克思主义 广泛联系的 注重控制分析
传播学学派
传播学流派
由于各国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演变的 差异,在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 学术观点和流派。现在传播学界比较公认的有两 大泾渭分明的主要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验学派一统天下。后 来,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才打破了这种一 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了两家分庭抗礼之势。
总结

几十年来,传播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就其 方法论而言,主要是 美国以主流传播学派为代表 的实证、定量、经验戒行为主义的研究斱法和以欧 洲人文主义学者为代表的思辨、定性、批判范式的 研究斱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媒介技术的
发展和全球化态势的日益明显,为其他传播学派的
出现提供了机会。不管是传统的两大学派还是新出 现的学派,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当下丰富和复 杂的传播现象,需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才能使 今后的传播学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实质上是“文化工 业”,也就是以批量化、复制性、标准化的工业 生产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在标准化的条件 下,制作以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生产规模大、 高效、成本低;产品是同一的、无差别的、缺乏 个性的和千篇一律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从创造变 为制作,本质上与物的生产过程没有区别,艺术 家在市场经济下沦为文化匠人,在利润的驱动下, 其所生产的产品不管其形式变化如何层出不穷, 都具有大工业“批量生产”的特征。

阿多诺音乐美学中的社会批判观探析

阿多诺音乐美学中的社会批判观探析

思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是通过他对 现代 音乐所作的社会批评体现 出来的,
在 其 代 表 作 《 音 乐 哲 学 ( 9 9 、 乐社 会 学 导论 》 1 6 ) 新 14 ) 音 (92 、 《 定 的辩 证 法 (9 6 、 美 学 理 论 (9 0 否 16 ) 1 7 )等论 著 中 ,鲜 明 地 展 示 了 他 的 文化 哲学 、音 乐 以及 美 学 的思 想 。
而是 历 史 的 、社 会 的存 在 。
应 ,这 种 回应 不单 单 是 对素 材 当 前状 态 的 反 映 ,同 时也 是 对 它 的一 种 批 判,在 对 预 先 形 成 的 、流 传 下来 的素 材 的否 定 中创 造
出新 的形 式 。
阿多诺认 为,包括音乐在 内的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现象,把
代表提 出的音乐理论强调 “ 自然法则” ,坚持音调 的自然特性, 认为艺术家可 以直接接近艺术的原材料 ( 素材 ) 这些素材是 自 ,
然 的 一 部 分 , 受 历 史 、 化 和 社 会 的影 响 。 这 个 基 础 上 , 不 文 在 他 们 认 为 观 众 对音 乐 的心 理 学 反 应 是 普遍 的 ,一 些音 程 属 性和 色 彩 也 是 永久 不 变 的 。而 阿 多 诺 则 认 为 素 材 自身 是 业 已被 历史 影 响 而预 先 形成 的 , 没 有 一 个 和 弦 本 身 是 不 适 当 的 , 为 孤零 零 “ 因
阿 多诺 音 乐 美 学 中 的社 会 批 判观 探析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 奥多 ‘ 特 阿多诺 ( h o o Tedr
A o n ) 2 世 纪 最 重 要 的 文 艺 批评 家 之 一 ;作 为 著 名 作 曲 家 dr o 是 0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ld War ⅡHistory Education i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作者: 孙文沛[1]
作者机构: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比较教育研究
页码: 8-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德国;非纳粹化;历史教育;大屠杀教育;媒体教育
摘要:联邦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受冷战形势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二战”历史教育偏离了历史事实,德国大众试图逃避历史罪责。

1966年,阿多诺发表“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演说后,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出现转折,树立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德国统一后“二战”历史教育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媒体、展览和纪念馆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功的“二战”历史教育帮助德国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二战’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 界 史 国 别 史 与 文 化 史 研 究 679
2014 年第 2 期第 86 - 92 页 原发期刊 -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二 期
, ( 什 维 克的 正 当 演 习 ” 第三帝 国是 和 苏 联一 样 的 “ 极权 主 义 ” 政权, 德国的战 败 是 因 为 “ 背弃了上帝” A b -
①。 ) f a l l v o n G o t t
除了 政 府 层 面 的 肆 意 歪 曲 , 这 一 时 期 的历史教育 还受 制 于 德国民 众 面 对 纳 粹 历 史 时 麻 木 逃 避 的 心 态 。 经历过战 争痛苦 的德国人 希 望 “ 强制 忘 却 ” 二战历史 , 不愿 意反 省 共 同 背 负 的战 争 罪责 , 而 是 努 力为 自己 在战 争 中 的 行 为 辩解开脱 。 成年人甚至在 家里故 意 向 孩 子 传递 错 误 的 历 史 知 识 , 以掩盖自己过去 对纳粹 的 支 持 或追随 。 此 时 的历史教 师都 是经历过二战的一代人 , 他们对于讲述纳粹历史怀有本能的 恐惧 , 只 想以 最便捷 的 方 式完 成教学 任务 , 甚至 有 教 师 在 私下里 对纳粹 抱有同 情 和 好感 。 学 生 因此 对 犹 太 大屠杀之 类 的 事 情 知 之 甚 少 。 这种 政 府 和 社会 对 历史罪责的 集 体无视最终 导致 1 9 5 9 年联邦德国 发生大规模 反 犹 事件 。1 9 5 9年 圣诞节 前 夜 , 反犹分子在科 隆 市 犹 太 教 堂 外 的 墙 壁 上 涂 抹 纳 粹 “ 卐” 字 标 志 和 反 动 标 语, 诸如“ 德国觉 、 “ 、 “ 醒” 希 特 勒 德国 永 存 ” 犹 太 人 滚出去 ” 等 ②, 并且 毁 坏 犹 太 人 墓 地。 德 国 反 犹 分 子 在 各 地 群 起 效 仿, 到1 对 德国 纳粹 死灰 复 燃 的 质疑铺天 盖 地 9 6 0年2月引发约5 0 0 起 骚乱 。 此 事 造 成 了 恶 劣 的国 际 影响 , 而 来 。 联邦政 府 随 后 追 究 责 任 时 , 一 再 强 调 这 种 行 为 抹 黑 了 德 国 的 形 象, 而不愿揭露德国人的反犹 倾向 。 阿多诺 对这 一 时 期 的德国社会 感 到深深失 望 , 并且敏感地意 识 到 了 危 机。那 时 的 德 国 教 育 家 都 致 力 于 批判 纳粹 政 权 的罪 恶 , 唯 恐自己 在 纳粹时 代 不 光彩 的过 去 被 揭露 出 来 , 而 阿多诺 则屡次 在 公 开 演 讲 中 探讨 德国的人 性 与 社会 。 进 入 6 阿多诺 对大众文 化的 悲观 情绪 愈 发强 烈 。1 法兰克 0 年代后 , 9 6 5年, ( ) , 福 刑 事 法 庭 对2 奥 斯维辛 审 判 ” 这 是联邦德国 第 一 0 名 党卫 军 罪 犯 进行了 著 名 的 “ A u s c h w i t z P r o z e s s 次 向全 世 界 传 达 纳粹 迫害 犹 太 人的 真实 情 况 。 在 此 次审 判 期间 , 阿多诺在 他 的 “ 形 而 上学 ” 哲学课上说, “ 我 们 过 去 经历过的 那些 事 情 , 没 有 亲身 经历过的人在 今天依 然 感受 得到 。 曾经 导致 了 奥 斯维辛 的 那个
① 他把对大众文 化的 悲观论断带进了 教育 领域 , ” 斯维辛之 后 写诗 是 野蛮 的 。 发表了以“ 奥
( ) 斯维辛之 后的教育 ” 为 代 表 的 系 列 演 说, 对2 E r z i e h u n n a c h A u s w i t z 0世纪6 0年代之 g 后的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 产生了颠覆性 的 影响 。
一、 2 0 世纪 5 0 年代联邦德国的逃避性二战历史教育
美、 英、 法作为 占 领 国 在 西 德 地 区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的 “ 非 纳 粹 化” 和 1 9 4 5 年至 1 9 4 9年, “ ” , 、 民主化 改造 但这种强制性改造 并 未从根本 上 清除 德意志民族 残存 的 军 国主 义 种 族主 义 思想 。1 一 项 民 意 调 查 显 示, 9 4 9 年 9 月 联邦德国 刚 刚 成 立 的 时 候 , 2 3% 的 联 邦 德 国 人 仍保持 反 犹 立 场 ② 。5 虽然 联邦德国政 府坚 持对纳粹 政 权 进行 批判 , 但此时的 0 年代 期间 , 二战历史教育 却倾向于逃避 德国 应负 的 罪 责 , 用 各 种 借 口 掩 饰 罪 行。 历 史 教 育 的 导 向 性 错误导致 5 0 年代 末 联邦德国在 纳粹 历史 问题 上 陷入 了严 重的社会 冲突 。 5 0 年代的 冷 战 形势 对 联邦德 国 的 历 史 教 育 产 生 了 很 消 极 的 影 响 。 阿 登 纳 政 府 全 面 倒 向 以 美 国为 首 的 西 方阵营 , 宣扬 反 共 政 策 和 民族 复仇情绪 , 为 了 重 整 军 备起用 大 批 纳粹 残 余 分 子 。 此 时 的二战历史教育 集 中 批 判 希 特 勒 等 纳 粹 头 目 的 邪 恶 , 但若干重要历史问 题 的 描述却被 严 重 歪 曲 了 。 例 如 , 希特勒 在 1 防御布尔 9 3 9年之前的一系列阴谋被写成“
世 界 史 国 别 史 与 文 化 史 研 究 680
( ) 。按照 诺 认 为 关 于 教育 方 式 的 讨 论 都无 益 于 阻 止 奥 斯 维 辛 重 演 ,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 野 蛮” B a r b a r e i 弗洛伊 德的 理 论 , 人类文明本身会衍 生 出 反 文 明 的 黑 暗 一 面 并 不 断 加 以 强 化, 如果文明自身播种了野 蛮, 反 抗 就 显 得 绝 望 。 阿多诺 认 为 , 野蛮 扎 根 于 大众文 化 之中 , 奥 斯维 辛 就 是 人 类 倒 退 到 野 蛮 状 态 的 象
③ ” — —《 世界, 到今天 并 没 有 多 大改 善 。 他 在 自己最 重 要 的 学 术 成 就 — 否 定 的 辩 证 法》 一 书 中, 对 1 9 6 6年,
“ 这 一 时 期 的德国 文 化 做 了 最 犀 利 的 点 评 : 奥 斯 维 辛 之 后 的 一 切 文 化、 包括对它的迫切的批判都是垃
⑤ ” 演。 相比 纳粹时 代并 没 有 多 大 改 变 。 因 为 认 知 缺 失 或 非 理 性 行 为 6 0 年代的德国社会结 构及 其 成 员 ,
导致 暴 行 再 度 发生 的 可 能 性仍 然 存 在 , 奥 斯维辛屠杀中隐藏 的 那 种 阴 暗 性 格 并 没 有 远 离 德 国 人 。 阿 多
, h e o d o r A d o r n o . K u l t u r k r i t i k u n d G e s e l l s c h a t I I, E i n r i e. S t i c h w o r t e. A n h a n S u h r k a m 1 9 7 7, S. 4 9. ①T p f g f f g. : , l a u s A h l h e i m, A k t u a l i t t e i n e s K l a s s i k e r s, v o n T r i b ü n e Z e i t s c h r i f t z u m V e r s t n d n i s d e s J u d e n t u m s F r a n k f u r t ②K a m M a i n, H e f t 1 9 7, 2 0 1 1, S. 1 6 2.
④ ” 圾。
二 、阿多诺针对教育领域的社会批判理论
( 从1 阿多 诺 在 黑 森 州 广 播 电 台 发 表 了 一 系 列 关 于 “ 走 向 成 熟 的 教 育” 9 5 5年开始, E r z i e h u n z u r g ) 的 电台 演说 , 其中 以 1 奥 斯维辛之 后的教育 ” 演说 最 为 轰 动 。 他从 社 M ü n d i k e i t 9 6 6年4月1 8 日 题 为“ g 会学 和 心 理 学 角度 对 导致 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维辛 灾难 的德国 大众文 化 进行了 剖析 和 抨 击 , 强调教育对于避免奥斯维 辛 灾难 重 演 的重要意 义 , 并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政 治 历 史 教 育 的 理 论 和 手 段 。 总 结 阿 多 诺 在 5 0、 其 针 对 教育 领域 的社会批判 理 论 主要 包括 以 下 几 个 部分 : 6 0 年代的 系列 电台 演说 , ( 一 )教育的任务和德国社会潜藏的危机 “ 阿多诺在 “ 奥 斯维辛之 后的教育 ” 演 说 一 开 始 就 提 出, 教育的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的灾难重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二 期
2 0世纪6 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
— — 以阿多诺社会批判思想为背景 —
孙文沛
摘 要 :受冷战形势的影响 , 2 0 世纪 5 0 年代的 联 邦 德 国 二 战 历 史 教 育 偏 离 了 历 史 事 实 , 德国大众试图逃避历史罪责 。 阿多诺不满于战后德国社会的大众文化 , 在2 0 世纪五六十 年代发表以 “ 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 ” 为代表的系列电台演说 。 他批判德国大众文化中暗藏 , 、 “ 、 “ 、 “ 的“ 野蛮 ” 诸如 “ 冷漠 ” 坚强 ” 集体性 ” 权 威 人 格” 和“ 物 化” 等 阴 暗 面, 呼吁对儿童的 教育和大众的 启蒙 。 阿多诺 “ 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 ” 思想激起 了德国 青 年人对 父辈 历史的 质疑 , 并对6 0 年代以后的德国 政治 历史教育 产生 了 深远 影响 。 关键词 :阿多诺 ;联邦德国 ;奥斯维辛 ;历史教育 二战历史教育是联邦德国政治历史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也是德意志民族战后反思 历史罪责 、 走上议会民主化道路的重要 推 动 力 量 。 联 邦 德 国 的 二 战 历 史 教 育 并 非 一 帆 风 顺, 在2 法兰 克 福 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特奥 0 世纪 5 0 年代曾 经 历 过 曲 折 甚 至 倒 退 。 作 为 “ ) 多 · 阿多诺 ( 在1 日益关注二战中发生 T h e o d o r W. A d o r n o 9 4 9 年结束流 亡 返 回 德 国 后 , “ 的 惨绝 人 寰 的 大屠杀 并 对其 背后 隐藏 的 大 众 文 化 进 行 了 严 厉 的 批 判 , 正 如 他 的 名 言: 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