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基层学术组织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学术质量

一是做“实”学科、做“活”专业,以学科为支撑,集成学术资源办专业。“学科组织”和“系”都是基层学术组织的具体实现形式,绍兴文理学院在形成了新的以学科组织为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体系的同时,不设系。学校设立专业主任或专业管理委员会。各学院依据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组织,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组织基础上设专业主任。专业主任由学科主任或者副主任兼任,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担任。专业主任的基本职责是在学院领导下负责专业建设,负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科组织完成学院交给的各项教学工作,承担本学科组织的课程群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负责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负责向所在学院推荐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评价和教学奖励项目。由此形成了学科“实”、专业“活”的体系。学科和专业二者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从学校发展战略上讲,两手都抓,而且两手都硬。学校先后修订了《绍兴文理学院教学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绍兴文理学院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稿)》,确立了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专业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适应基层学术组织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实现学术人员和课程的归属划分,使课程群、学术人员与学科组织相对应,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按学术隶属关系把全校三千余门课程全部划归学科组织,使课程与学科组织研究方向相一致,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不能交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相关学科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各自学术领域范围内的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教学服务,形成多个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的网状关系。2010年3月出台了《学科组织设置和课程归属方案》,完成了对全校课程的学科归属划分。2011年、2012年又分别完成了学科组织设置和课程归属方案。

三是把课程与学科相对应,教学管理的重心在课程,促进了课程建设,做“活”了专业。高校传统的制度是专业由学院所有制。在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本科专业的实体性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人财物等学术资源都按照专业来配置。这种实体性的专业管理模式,使本科专业难以调整,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教学与科研脱节,造成科研难以支撑本科教学;导致学科的碎片化,学科资源被人为分割在不同的专业,学科建设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导致跨学院专业的协调比较困难,不利于专业调整和专业发展。绍兴文理学院将所有课程与学科相对应,教学管理由过去的“专业管理”转变为“课程管理”,专业设置权归于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在课程。一个学科组织负责一个对应的课程

群,不同学科的教师不能交叉承担课程教学,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在学科组织。学校鼓励学科和学院多开课程。这样,打破了专业的静止和固化,做“活”了专业。学校能以不同的课程组合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快速变化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学科则相对稳定,为专业提供课程,也促进了课程建设。

(三)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把学院做成管理和服务平台,优化学术环境

绍兴文理学院启动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工作,核心是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在这一组织架构中,行政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把学院做成一个行政管理平台,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到学院,进一步强化学院一级的党政管理、教学管理职能。二级学院承担党政管理、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管理与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对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正常教学秩序负全责。在学术权力的运作上,学术重心下移到学术组织,由校院共同为学科提供服务,共同进行学术评价与协调。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同时,强化学科主任的职责。学科组织成为具体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

这一组织结构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学院层面得到分离,保证了各学科在学术评价和学术资源分配上的平等和独立。使学科组织及其负责人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学术活动,发挥了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科研、服务中的学术功能,充分体现了学术为本、为学术服务的理念。

(四)改革校内管理机制,建立体现学术业绩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服务学术发展

一是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了重点学术工作量化办法,2011年4月出台了《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学术工作量量化办法》,将科研、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校聘岗位进岗的考核内容和学术人员业绩考核、学术奖励、学术组织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校内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是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学校资源配置由按照学生数量进行调整为按照学科组织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而配置。人事编制调整为主要依照教学、科研、学科工作量而确定,充分体现学术绩效,2011年4月公布了《绍兴文理学院2011年各类人员编制》。

三是改革经费划拨机制。2010年3月出台了《学科管理办法》,对学科组织实行绩效管理,每年末对学科组织进行业绩考核,根据其上一年度的绩效确定当年度的建设投入经费。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科组织在科研、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中所取得的标志性业绩。将教学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中的标志性成果,如

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教学研究获奖和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等都列为重点学术工作量化内容,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的内涵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有效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建设、教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人事分配机制。将科研奖励调整为科研工作量,学术岗位人员的绩效津贴由单纯的教学工作量调整为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量,充分调动学术人员的学术积极性。着力完善相关的管理基础平台和配套政策,建立了学术工作量化考核体系。2010年3月出台《绍兴文理学院校内津贴分配实施办法》,完成了校内分配体制改革。同时出台《绍兴文理学院岗位聘任实施办法》,完成了岗位聘任工作。

(五)完善学术、行政决策权力体系,建立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术民主管理

一是学科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在学科组织内部建立学科专家组,在学院层面建立教授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和学院教授委员会成为基层学术民主管理组织。学科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学科研究特色确定、经费使用、学科成员引进和调整、津贴分配等重大问题必须经学科专家组和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

二是重建学术委员会,完善校内决策机制。2011年11月,出台了新的《绍兴文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在学校层面重建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的学术评议、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学科组织成员中民主推荐、民主选举产生,校部行政机关人员不以行政职务身份入选委员。学术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学术委员会不设主任和副主任,校长担任秘书长,负责召集并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但不参加投票。根据工作需要,学术委员会分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才工作、学术道德工作等若干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分管副校长和相应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门工作委员会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但不参加投票。以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为行政权力的运作提供有效规范的制约。

二、改革成效显著,优化学术环境,提升育人质量

(一)整合了碎片化的学科资源,把学科建设纳入到有组织的轨道,提高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效率

学科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和凝聚了学术团队,将个体、分散的研究行为转变为整体和有组织的研究团队,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和团队协同作战的意识。学科组织实行绩效考核,竞争与激励相结合,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调动了学术人员的积极性。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学术成员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学术讨论,增强了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整体力量,同时能培养、成长一批学科带头人,有效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做活了专业,把专业转变为一个课程组合,回归到专业的本质

学校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学科资源,以不同的课程组合不断地快速地构建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开设了酿酒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品设计与外贸、临床医学专业下的医学影像诊断等复合型的专业,开通了跨学科的主辅修平台,2010年的选修课比上年增加约25%。2011年学校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新增加了3个专业,还增加了6个专业的招生数量,同时停止了1个专业的招生,减少了2个专业的招生数量。2012年停招了3个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对口也进一步提升了就业率,2011年就业率为97.53%。

(三)统一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按学术领域的分类,实现了学术人员的唯一学科归属,把课程划归学科组织,课程建设的责任落在学科,使课程群、学术人员与学科组织相对应,学科成为开展教学、课程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教学与科研在学科这个平台上得到统一。促进了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所有的学科资源都可以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服务于教学,学科也更加关心专业建设,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不交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促进了课程建设。学校调整了约300门、占全校课程总数10%的课程的学科归属,逐步消除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领域不一致现象,更加有利于学科、科研支撑教学。

强化了课程群与学院的利益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校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资源配置由按照学生数量进行调整为按照学科组织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而配置,学院和学科都希望自己的学科能够开出更多的课程,以在专业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这促进了“课程超市”的建设。

(四)实现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合理分治,发扬了学术民主,保障了学术权力

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学科组织成为实体型学术组织。在学科组织内部建立学科专家组,在学院层面建立教授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和学院教授委员会成为基层的学术民主管理组织。学科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学科研究特色确定、经费使用、学科成员引进和调整、津贴分配等重大问题必须经学科专家组和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主管理。完善了学术决策权力体系,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评议、咨询机构,委员由民主推荐、民主选举产生,发挥了学术组织应有的功能,保障了学术权力,有力推进了“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也规范了行政管理,提高了服务效能。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党员发展制度建设、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活动机制等途径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标签:高校;基层组织;对策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1d2020845.html,ki.1672-3198.2016.29.092 1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情况。 1.1 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符的观念有所抬头,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使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有所降低。具体体现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欠缺,做学问急功近利,更甚者理想信念动摇,不能很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在学生身上具体体现为入党动机功利化,入党不是为了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光环,为找工作增添砝码,或者是入党动机模糊,在符合基本条件下盲从入党。 1.2 基层党组织活动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对党员的教育上,主要是集中教育,缺乏长期规划,难以形成规范化、长期化的教育形式;在组织活动上,由于受到场地、经费等因素限制,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以组织生活为主,在内形式上主要是集中学习文件等为主,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开展调研,这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脱离了学校中心工作之外,也抹杀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在学生党支部因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任务繁重,往往使组织生活被发展党员大会所取代,有时又因支部书记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不能很好的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所需所求,没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及后续教育,这也必然使组织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1.3 组织活动机制不健全 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基本都存在几个校区,党支部跨校区设置就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 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校长负责制】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学校,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按照本章程自主管理学校。 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协助校长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德育、后勤等具体工作。 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校长职权】 校长依法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指示; (二)组织制定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 (三)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常设机构,完善岗位设置,提议副校长人选,聘任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维护学校秩序; (四)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主持校务会议审议重大事项并作出决策; (五)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六)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职工专业发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七)负责规定范围内学校财务、基建及重要设施设备购置的审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八)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九)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发挥教职工积极性; (十)组织协调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关系,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党团组织】 学校依靠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民主党派等组织的作用。学校为党群组织和社团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和经费。 学校成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组织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监督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 学校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少先队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活动,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的成立和作用】学校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学校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作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教职工代表大会日常工作,保障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责】 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主要职责如下: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听取学校年度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广大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摘要:随着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拓宽工作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服务教学、科研和育人各项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创先争优高校基层党组织 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要求来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党员汇聚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地,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发源地,高校师生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要把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认清形势,加快发展,坚持“争高校党建之先、创先锋引领之优;争教育教学之先、创立德树人之优;争知识创新之先、创服务社会之优;争服务师生之先、创和谐校园之优”的目标,

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推动继承和创新,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创先争优活动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在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巩固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集中性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伸。之前,在高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更加牢固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全面加强了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有力促进了高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现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把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落实和巩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基层的贯彻落实。 (二)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所在、生命所在、力量所在,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长期任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等内外环境考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加迫切与艰巨。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当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而构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如何協调并处理好以上三种权力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均属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端就是政治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泛化以及学术权力弱化。为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做出一系列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希望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标签: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内涵 现代大学制度不同于以往大学制度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规范权力的结构,同时涉及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其实质是在政府和市场的约束下,由学校自我建设发展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均涉及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后续推进工作中,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然作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核心。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为了保证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高校内部的权力做出合理的分配及制衡的机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质上是高校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间对这三种权力的分化与配置,追求主体间对于权力、利益、义务的相互均衡。 2 我国现阶段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历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长期探索实践中,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大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权力关系问题:政治权力的强化、行政权力的泛化以及学术权力的弱化。高校内部政治权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权力边界很难界定,常常交叉在一起,而且还有利益纠纷。如作为政治权力代表的学院书记与作为行政权力代表的校长,二者的职责分工等。 第二,行政效能问题。要想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完善内涵建设,不仅要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鼓励社会群体和学院内部群体积极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2020845.html,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作者:胡增荣牛明艳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年第09期 [摘要]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人才培养的根据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建的必然要求,对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具有决定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现状;改进措施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包括经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所以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决定着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要确保高等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就必须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一直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而且党中央发布并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教育部发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各省也分别有相关指导性文件出台,说明党从思想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而现实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部分高校情况却很不好。当前的总体情况是,高校党员数量日益庞大,基本都建立了党委和教工及学生党总支,高校基层党组织数量较多,并且有一套组织部门主导形成了学工部门及相关部门分工、相互协作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各种制度。如:支部和党员考评制度、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制度等,党建工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组织生活基本没有,高校中由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一些基层支部基本没有或很少有组织生活,不开会,不学习,没有“三会一课”,没有民主生活会,没有党员汇报,尤其是教工支部,很多都是年终填个表,就算做了党员评议,除此之外,党员之间一年都没见过几次面。党提倡反对形式主义,但并不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形式的东西都完全取消,有时候形式也是必须的,是内容的必要保证。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文章作者:顾海良文章来源:《学习参考》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现在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以三个基本规定为前提的: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本文涉及的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治理结构是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规定为前提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的前提和方向。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根本任务是大学功能的中心坐标,大学功能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必须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作风。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0大高校组织结构图

?组织机构是组织活动的存在形式,组织活动则是组织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组织机构就无从开展组织管理活动,更谈不上实现管理目标。就组织这一概念有人解释为: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管理学家巴纳德则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多个人活动或力量的系统。任何一所学校要想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学校各类人员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有机的系统就是学校组织机构。学校组织机构就是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而将学校各个部门按一定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 ?管理学家孔茨认为:组织机构的设计应当职责分明,使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谁对什么成果负责;应能够排除由于工作分配的混乱和多变所造成的故障;并能提供反映和支持组织目标的决策沟通网络。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在设计学校组织机构时应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专门化、部门化、指挥系统、控制幅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因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任何人都无法独自承担学校的所有工作,因此必须对学校工作进行分工并采取专门化、部门化,建立指挥系统,根据部门职能给予一定的权力,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实现管理目标。 ? ?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两大类: ?(一)行政性组织机构,是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而设立的。 其形式为校长办公室、教导(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各部门有各部门的职责。 (二)非行政性组织机构,是为配合、监督、保证学校的各项活动而设立的。一般包括党、群、团组织和各种研究性团体。 十所大学组织结构图 ?青岛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青岛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南开大学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质是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复杂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的运行机制,利益相关主体在遵循内部发展逻辑和契合外部环境的互动博弈中实现力量平衡。单就参与治理的主体权力本身来看,就存在着政治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异化和民主权力虚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高校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绝对领导地位,以学术权力为代表的符合新时代高校治理精神的权力主体被退到了次要的位置。面对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任务,无论是社会期许还是高校自身发展需求,都呼吁高校对内外部权力的位序进行重新划分,在高校建立一整套利益平衡机制。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出现了诸如复旦章程在内的革新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奠定了经验基础。 然而由于当前的改革举措受到行政化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内部改革进程缓慢,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及长期形成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普遍表现为深化改革的文本要求和表面形式多、行动落实和可持续性举措少,内部治理结构效率低下。如何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兼顾国情的中国式道路,构建有利于我国高校发展的长效治理机制,成为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治校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首先围绕国内有关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成果、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型文件、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公布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等内容进行文献分析,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却鲜有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背景下,高校亟需提升自主办学能力这一现实趋势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研究国内高校的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了治理结构优化设计的背景、现状、理念及思路;并通过比较国内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具体案例,进一步发现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在治理主体、组织设置、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方面的共通点与不同点。 再次,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不是关起门来单纯通过挖掘历史线索就可以完成的,故而本研究以制度演进过程中共时性与历时性为着眼点,通过分析美国、德国以及英国等典型国家高校治理结构的生成及演进,梳理出各国

高校基层党组织情况汇报汇报

高校基层党组织情况汇报汇报 篇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外语系党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近几年来,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系认真贯彻“ⅹⅹⅹ”的工作思路,围绕学院的工作重点,结合本系的实际,大力加强我系党建工作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争创党建先进单位带动我系各项工作更上台阶,增强我系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我系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我系按照学院党委组织部评估方案的要求对检查项目进行自查,注意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差距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力求做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现将我系基层党组织建设自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外语系党组织基本情况: (一)、党总支现状 我系设立党总支委员会,党总支配备党总支书记ⅹ名,总支委员ⅹ名,在岗学生辅导员ⅹ名,下设2个支部,分别为教工支部、学生支部。(二)、党员现状 我系党总支现有党员ⅹ人,其中教工党员ⅹ人,在岗教职工ⅹ人,党员比例为ⅹ%;在校学生党员ⅹ人,现有学生ⅹ人,党员比例为ⅹ%。

二、加强班子建设,造就精干的党组织工作队伍 我系历来重视党务政工班子建设,按照我系现有师生规模,配备了一名专职党总支书记,并选拔配备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兼职党务政工干部,造就了一支精干的党组织工作队伍。 (一)、组织设置齐全、分工负责 我系党总支委员由ⅹ名委员组成,配备党总支书记1名,在岗专职学生辅导员ⅹ名。系党总支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各个委员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总支委员会,交流思想,研究工作。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情集体讨论决定。 (二)、运行机制良好 1、工作思路明确 党总支认真贯彻校党委的相关指示精神,并认真及时落实。党总支有明确的 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党总支不定期召开支委会,研究重大问题。经常按工作需要召开总支委员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专题研究本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考察以及支部委员、班主任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以及换届工作,专题研究系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各支部落实党建计划的情况,研究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生活的情况等问题。坚持发展党员工作的预审制度,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把好质量关。 2、党建工作有计划,分党校按部就班 我系党总支结合科学发展观,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指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推动学校现代转型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推动学校现代转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在教育改革领域,《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凸显了执政理念的升华。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它要求学校建立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协调的治理体系,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学校现代转型。 一、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目的意义 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以及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求学校创新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一)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治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校也要明确认识到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意义,坚持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适应社会和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依法自主发展和自我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权力“放而不乱”,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办学主体。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学校只有不断优化内部治理,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并且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才能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三)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是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和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在旧有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框架之内,学校的改革创新可能会遇到瓶颈性的问题。比如,推进课程整合实验,学校内部组织部门如何重新架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评价标准如何确立?学校与家庭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诸如此类问题,都要求对现有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学校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实现对权力合理分配,明确各自职责,在学校内部形成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治理结构。这样才可能保障学校调动各方主体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让学校改革符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

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冲突及其治理_祁占勇

教育学心 理学学报 二○一五年第二期 高等教育研究 201 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的权力 冲突及其治理 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不同权力主体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基于不同权力主体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存在权力冲突,权力冲突表现为政府强势与高校弱势的不平衡状态、高校与社会间的高等教 育过度社会化或市场化、高校与社会间的边界模糊不清晰的状态。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权力冲突的根源主要 是因为政府事无巨细的行政调控方式依然大行其道、社会不确定性的追求效率思维依旧根深蒂固、高校行政权 力主导的权力寻租本性仍然没有改观等缘由造成的。要改变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冲突,需要从转变政 府的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与科学确立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建立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与彰显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 入、弱化高等学校的行政化色彩与建构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等学校;治理结构;权力冲突;权力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5)01-0160-08 收稿日期:2013-06-0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3JHQ046) 作者简介:祁占勇,男,宁夏彭阳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 38条规定,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 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 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第 40条进一步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事实上,高校治理结构中存在着 诸多的权力主体,不同的权力主体代表着不同的 利益相关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基于不同权力 主体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存在权力冲突。而解决权 力冲突的基本方式就是要合理界定不同权力主体 的权力边界、科学探寻对不同权力主体进行约束 与规范的治理之策。权力配置、约束和规范不仅 是科学建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的基础,是现代大 学健康、快速、高效运行与发展的保证,而且也是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更 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 权力冲突的表现 在本真状态下,高等学校治理结构的目的是 要实现权力间的相互制衡,这是从目的性价值、应 然层面对高等学校治理结构权力配置的理想诉 求。但在现实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中却存在着严 重的病态和权力冲突情况,突出表现为高校与政 府、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内部的权力冲突。 (一)高校与政府间的权力冲突 高校与政府间的权力冲突总体表现为政府强 原发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60-167页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重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 (试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不断完善学院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更好适应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的迫切需要,特制订以下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及相应运行机制实施方案。 一、基层学术组织的性质与任务 1.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是以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为目标,按照知识具体分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学术组织。 2.基层学术组织(以下简称“学科”)的基本职责是:在学院领导下,承担和完成学院安排的学科建设(含学位点建设,下同)、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任务。。 3.学院每位教学与科研人员(包括在学校各级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参加一个“学科”,且归属于该“学科”。“学科”成员应参加“学科”学术活动,使用“学科”学术资源,以“学科”名义申报项目、发表成果,并通过“学科”安排承担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等任务。 二、建立基层学术组织的基本原则 4.全面实施两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学院管理职能,推进学术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积极性; 5.努力促进学术组织与行政管理平衡和谐,突出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地位,保障学术本位不缺位、行政到位不越位。 6.强调因地制宜及稳步推进,注重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 7.学院“学科”设置方案(含学院拟建立“学科”的名称、研究重

点、学科主任候选人、组成人员名单等内容)在经充分调研、讨论及论证的基础上,由学院负责提出,报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8.学院基层学术组织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录及本院主要、特色或优势研究方向为主,设立3-5个基层学术组织。在初始实施阶段,先设立以下三个基层学术组织(“学科”): (1)企业管理(简称企业管理学科,含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三个研究方向)(2)技术经济学(简称经济学学科,含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一个研究方向) (3)中小企业会计学(简称会计学学科,含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一个研究方向) 四、学院管理运行机制 9.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最高决策机构,凡涉及学院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措施、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干部人事调配、年度分配等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应提交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10.学院党务党建工作由学院总支委员会会议研究决策,由所属支部、工会、团委等贯彻落实。 11.学院行政重要事项由院长办公会议决策,由学院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检查及反馈。 12.学院设学术与教学委员会等常设组织,负责日常与学科、学术及教学工作相关重要事项的协调与决策。学院学术与教学委员会主任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成员7-13人,由学院内部专家组成。 13.依托“学科”,学院目前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分设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五个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学科秘书。学院内建立“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并设一级学科秘书。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由各学科主任、学科研究方向负责人组成,组织、协调有关一级学科建设事宜。

如何做好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

参训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思路和做法,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广大教师党员拓展、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推动教师党支部整体功能提升,撰写1篇学习成果。撰写要求:主题鲜明、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不少于1000字。 如何做好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 一、充分发挥好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如何,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团结和谐、务实进取、群众信任的支部班子,而在支部班子中,党支部书记又是“班长”,处于重要位置。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党支部书记要坚持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业务知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带头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带头严格履行职责,及时了解上情和下情,把上级政策措施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意见、要求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广大党员服务;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讲操守,重品行,不谋私利,无私奉献。其次,支部工作的开展要能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支部党员的特色。作为高校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模范带头作用,而支部工作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开展相关活动。 二、注重发挥好支部的协调联动作用 首先,要加强支部组织建设,书记作为“一班之长”负责党支部的全面工作,但不可能包揽一切、面面俱到,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支部委员的协调联动作用。不定期地和他们一起学习党的理论和支部工作方法,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重大问题,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时与支部委员商量,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工作优势,做到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这样,每个支部委员都会牢记自己的职责,动脑筋关心整个支部的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完成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形成党支部工作的长效机制。基层党支部一定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党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党员目标管理、党员鉴定、党员活动日等一系列组织生活制度,把制度落实到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当中,并通过自我评价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将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提拔聘用、评先创优等挂钩,变制度约束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解放思想,更好地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服务。 基层党支部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本单位业务工作,就需要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切入点”。首先要增强参与意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明确“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思路,把党支部工作延伸到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去,把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圆满地完成业务目标任务有机结合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摘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对于激发办学活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动权责重心下移,完善教授治学模式,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动发展机制。 关键词:高校;改革;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抓手,在内部治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制订实施学校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改革背景下,依法治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高校要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一要坚持将章程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法。大学章程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大学治理中的具体体现。要通过章程制定,弘扬大学精神、规划未来远景、突显办学特色,同时完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的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巩固和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同时,应根据章程规定,积极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以及汇编公布工作,着力加强学校法律事务机构的建设,重视学校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前的专业把关和各类文本签发前的依法审读,充分保证章程规定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要依法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同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规则,明确党委全委会议、

大部制视域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大部制视域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008年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成为了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本文在对大部制内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部制与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及我国目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并从大部制视角出发,提出其改革的基本路径。 标签:大部制;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大部制改革”并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及,“大部制”俨然成为高频词汇。自200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政治机构改革,而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初步成效,人们开始设想如何运用大部制理论来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年来,“大部制”先后在山东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大部制”改革是高校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相比于政府的“大部制”改革,这种改革显得任重道远。探索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必需打破行政束缚,突破原有体制,如此,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更快发展。 1 大部制及相关概念界定 1.1 大部制内涵 大部制,顾名思义,即大部门体制,就其内涵的界定,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1] 具体的说,大部制是要实现在合并职能交叉部门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相互分离但有机统一,使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2 治理与治理结构 “治理”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ubemare”,在希腊语中与“舵手”同义,最初被广泛用于经济学、政治学领域。对于治理结构,最先被运用在企业中,严格地说,与治理的概念是不同的。治理更侧重于强调动态制衡的过程,为了实现组织的使命,通过一系列策略与方式动员资源。而治理结构可以被看做是达成治理状态的手段,更侧重于静态制衡,强调组织内部分权与制衡的关系,确保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使组织长期健康的发展。 1.3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一般说,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对内部利益相关者都有关的决策结构和过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年6 月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3 DOI : 10 . 3785/ j . i ssn. 10082942 X. 2009 . 03 . 191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 题和对策 杨 明 (浙江大学教育学

系 , 浙江杭州 310028) [ 摘要] 高等学校是一种正式的学术组织。高校基层学术组织致力于学术研究 ,追求自由、自主和自治的管理目标。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目前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类型单一化 ,管理职权相对缺乏 ,研究功能有所弱化。今后有必要设置多样化的基层学术组织 ,赋予基层学术组织及其学术带头人更大的权力 ,创新学术组织。在中层和基层组织关系方面 ,中层机构数量过多 ,权力过大 ,责、权、利界定不清。当务之急是扩大中层学术组织的学科覆盖面 ,在管理上实行简政放权 ,促进院系设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引入学院式管理模式。高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区分不明晰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未能落实 ,行政主导权不断强化。今后应力求增强高校制度化的学术权力。

[ 关键词] 高校; 基层组织; 学术组织; 组织创新 On the Issues of and Countermea sures f or Innova t ion of G ra ssroots Leve l Organ i za t ions of HEIs in Ch i na Ya ng Mi ng ( D e p a rt m e nt o f E d uc at i on , Z he j i a n g U ni v e rs i t y , H a n g z ho u 310028 , C h i n a) Abstract : Hi gher e ducatio n i n stit utio n ( H

心得体会:构建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最新) 传统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理事务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失灵窘境,其功利化的治理理念、碎片化的治理结构、落后的治理手段都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时代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进行现代化重构,是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 革新治理理念,回归人本与公共性 理念是行动的原始驱动力和持久推动力,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进行现代化重构,必须进行理念革新,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理念。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高校内部治理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侧重于规模、数量等外在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治理理念解决了部分高校底子薄、基础差、规模小等现实问题,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新时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对人

自身发展的满足。党和国家也开始更注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强起来”已经变为高等教育新的时代任务。 对高校内部治理理念进行现代化革新,必须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理念回归人本和公共性,在高校内部治理中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满足,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内部各治理主体转变观念。 创新治理结构,形成党委领导下多元共治的网络治理格局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高校内部权力关系运行的基础,是权利分配和利益诉求的重要考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活力和发展方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在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影响下,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在强调竞争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和专业化分工建立的条块结构,一定时期内满足了高校内部治理对于专业化的需求,但也带来了各自为政、项目重复、沟通不畅等问题。 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创新,要充分运用制度和机制手段,弥合“结构碎片”,构建党委领导下高校内部治理多元共治的网络治理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