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基层学术组织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学术质量

一是做“实”学科、做“活”专业,以学科为支撑,集成学术资源办专业。“学科组织”和“系”都是基层学术组织的具体实现形式,绍兴文理学院在形成了新的以学科组织为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体系的同时,不设系。学校设立专业主任或专业管理委员会。各学院依据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组织,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组织基础上设专业主任。专业主任由学科主任或者副主任兼任,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担任。专业主任的基本职责是在学院领导下负责专业建设,负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科组织完成学院交给的各项教学工作,承担本学科组织的课程群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负责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负责向所在学院推荐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评价和教学奖励项目。由此形成了学科“实”、专业“活”的体系。学科和专业二者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从学校发展战略上讲,两手都抓,而且两手都硬。学校先后修订了《绍兴文理学院教学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绍兴文理学院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稿)》,确立了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专业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适应基层学术组织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实现学术人员和课程的归属划分,使课程群、学术人员与学科组织相对应,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按学术隶属关系把全校三千余门课程全部划归学科组织,使课程与学科组织研究方向相一致,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不能交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相关学科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各自学术领域范围内的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教学服务,形成多个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的网状关系。2010年3月出台了《学科组织设置和课程归属方案》,完成了对全校课程的学科归属划分。2011年、2012年又分别完成了学科组织设置和课程归属方案。

三是把课程与学科相对应,教学管理的重心在课程,促进了课程建设,做“活”了专业。高校传统的制度是专业由学院所有制。在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本科专业的实体性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人财物等学术资源都按照专业来配置。这种实体性的专业管理模式,使本科专业难以调整,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教学与科研脱节,造成科研难以支撑本科教学;导致学科的碎片化,学科资源被人为分割在不同的专业,学科建设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导致跨学院专业的协调比较困难,不利于专业调整和专业发展。绍兴文理学院将所有课程与学科相对应,教学管理由过去的“专业管理”转变为“课程管理”,专业设置权归于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在课程。一个学科组织负责一个对应的课程

群,不同学科的教师不能交叉承担课程教学,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在学科组织。学校鼓励学科和学院多开课程。这样,打破了专业的静止和固化,做“活”了专业。学校能以不同的课程组合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快速变化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学科则相对稳定,为专业提供课程,也促进了课程建设。

(三)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把学院做成管理和服务平台,优化学术环境

绍兴文理学院启动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工作,核心是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在这一组织架构中,行政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把学院做成一个行政管理平台,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到学院,进一步强化学院一级的党政管理、教学管理职能。二级学院承担党政管理、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管理与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对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正常教学秩序负全责。在学术权力的运作上,学术重心下移到学术组织,由校院共同为学科提供服务,共同进行学术评价与协调。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同时,强化学科主任的职责。学科组织成为具体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

这一组织结构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学院层面得到分离,保证了各学科在学术评价和学术资源分配上的平等和独立。使学科组织及其负责人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学术活动,发挥了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科研、服务中的学术功能,充分体现了学术为本、为学术服务的理念。

(四)改革校内管理机制,建立体现学术业绩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服务学术发展

一是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了重点学术工作量化办法,2011年4月出台了《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学术工作量量化办法》,将科研、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校聘岗位进岗的考核内容和学术人员业绩考核、学术奖励、学术组织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校内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是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学校资源配置由按照学生数量进行调整为按照学科组织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而配置。人事编制调整为主要依照教学、科研、学科工作量而确定,充分体现学术绩效,2011年4月公布了《绍兴文理学院2011年各类人员编制》。

三是改革经费划拨机制。2010年3月出台了《学科管理办法》,对学科组织实行绩效管理,每年末对学科组织进行业绩考核,根据其上一年度的绩效确定当年度的建设投入经费。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科组织在科研、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中所取得的标志性业绩。将教学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中的标志性成果,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