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2.11.22•【文号】教政法[2012]9号•【施行日期】2012.11.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教政法[20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我部在全面总结各地依法治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面推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各地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在依法治校实践中取得的进展,形成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和经验,请及时报我部政策法规司(法制办公室)。
附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育部2012年11月22日附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发挥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深化校内管理综合改革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深化校内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作者:黄汉升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04期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
我国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根据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来看,具有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必然包含着对真理的追寻、对学术自由的坚守、对各类人才的尊重、对人才成长的包容、对民主管理的向往等,并因此形成了崇尚学术和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能最大限度激发大学中各个主体活力的内部治理结构。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要求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现代大学制度。
二、福建师范大学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包括规范大学内部的关系(内部治理结构)和大学外部的关系(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在此,我结合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实际,就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构建依法办学治校的制度支撑制度变革是改革的关键,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我们着眼于依法治校、明确权责、自主管理、科学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一所大学的“宪法”,于大学外部法律关系而言,它是政府引导支持大学改革和发展的依据和边界,也是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载体;于大学内部法律关系而言,它是规范大学内部秩序的“组织法”。
我们从2012年正式启动章程制定工作,形成了《福建师范大学章程(草案)》,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现在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
第 3期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V0 L 7 NO . 3
M av 2 01 3
2 0 1 3年 5月
J o u r n a l o f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a n a g e me n t
地 方 高校 内部 治理 结构 的构 建 与 完 善
化 ~—一 学生、 教授 、 管理》 一 书 中 列 举 出 与 大 学 相
是 可 以彰显 高校 发展 的传 统精 神 。大 学能
够成 为人 类 历 史 上 成 功 延 续 千 年 的社 会 组 织 之
一
,
原 因就 在 于其 组 织 形 态 保 存 和 延 续 了人 类 白
有 文 明以来 最有 价值 的精 神 追求—— 探索 未知 世 界, 追 求真 理 。虽 然 近 现 代大 学 的形 态 在 欧 洲 中
世 纪才 产生 , 但 大 学 的传 统 精 神 哲 学 在 西 方 的古 希腊 时期 、 中 国 的先 秦 时代 就 催 生 过 人 类 智 慧 的 辉煌 。但 是 , 大 学 最原 初 的精 神 哲 学仍 然 是 大学
保持 其超 越性 的永 恒价 值 的根本 所在 , 所以 , 现代 大学 治 理制度 的建 立仍 然 要在制 度创 新 的 同时 紧 紧 围绕 大学 传 统 价值 的核 心 。思 想 自由 、 学术 自 由、 学者 治学 等 原 则 是 现代 大学 治 理 所 要 坚 守 的 基本 原 则 。我 国地方 高校 大 多是在 2 O世 纪 9 0年 代 由几 所大专 院校合 并升 格为本 科 或 由几 所 中专 学校 合 并升 格 为 高 职 院校 的 , 这 部 分 高 校 占到全 国地 方 高 校 的 9 0 以上 。无 论 是 原来 的 专科 院 校还 是 原来 的 中 专学 校 , 都 大 多具 有 半 个世 纪 的 历史 , 并 在各 自的办 学过 程 中形 成 了具 有 自身 特 色 的大 学文化 和传统精 神 。
高校内控体系建设与完善治理结构
贯彻执行的作用。而高校治理结构是保障内控体系发挥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能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控体系
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 在高校治理中处于内部管理监控的位置。
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
系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 化,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暴露出下列问题:一是权力配量不
事件。
当。党政组织权力过大,学术组织声音微弱“,人治”特征十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是指高校的各项管理部门,为了保 分明显。二是党委和行政责权界定不明。对党委与校长的
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 “领导”与“负责”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在现实中极易产生 靠,利用单位内部分工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 “踢皮球”现象。三是民主决策不够。强调了“党委”与“校
2.1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阻碍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校招生、培训、人事任免、工程建设、设备物资采购等方面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最终确立为
拥有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确认在《中化人民共和国
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建立健全高校内控体 高等教育法》中。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互之间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协调高校与 异化,学术权力弱化,以及学校衙门化、职能官位化、学术
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机制安排,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化等现象严重。上述问题导致高校难以遵循大学自身
不仅能使高校的资源合理配量,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发展规律,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办学的整体效率。只有进一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文章作者:顾海良文章来源:《学习参考》(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现在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以三个基本规定为前提的: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
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本文涉及的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
治理结构是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规定为前提的。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的前提和方向。
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
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大学根本任务是大学功能的中心坐标,大学功能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必须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作风。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体制的基本特征。
大学依法治校制度
大学依法治校制度法治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依法治校制度,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依法治校制度995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我国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综合性规章。
2005年教育部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近期,教育部再次对其修订并将于2017年9月1日起实施。
这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而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的重要举措。
总的来看,2017年修订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与2005年修订的《规定》(以下简称原《规定》)相比,具有以下新内容和新特点。
一、学生管理法治精神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要求我国各国家机关、各社会领域的治理都要符合法治的要求。
大学生管理是高校对学生群体进行的管理,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高校对学生事务也必须做到依法管理。
2005年修订《规定》时提出一项修订原则,即体现依法治校精神,依法制定《规定》。
为保证依法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①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首次在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②为保证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并保障学生的权利,明确了学生处分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③对于学生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等规定了明确的制度要求。
因此,2005年对《规定》的修订确定了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对于约束和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规定》承继了上述法治精神并进行了制度创新。
(一)完善了立法目的原《规定》对于立法目的做如下表述:“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分析。
在引言中,介绍了背景情况,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并分析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在分析了当前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状,探讨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措施和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在结论部分进行了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措施、路径、重要性、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问题提出、意义分析、现状分析、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逐渐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对外竞争力。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指出我国高校治理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如决策权过于集中、缺乏透明度、学术权威受挑战等。
同时也要提出我国高校治理能力现状不足的问题,比如管理粗放、决策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完善高校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当前,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有高校治理体系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机制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部分高校领导层决策权过于集中,导致高校治理效率不高,决策不够科学合理。
高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容易造成腐败现象的滋生。
完善治理结构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伐
行、 监督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 , 价值 取 向上 由
职 能 导 向 向服 务 导 向转 变 的局 面 ,为 建 立 行
为规范 、 运转 协调 、 办事 高效 、 绩效 显著 的管
理 体 系 和 逐 步 实 现 学 校 内部 的 民 主 管 理 和 科
学 管理 奠 定 基 础 。
出 研 究 型 大 学 的 特 色 ,有 利 于 在 基 层 有 效 地 消 除 学 术 组 织 与 行 政 组 织 二 元 化 倾 向 ,有 利
现 代 大 学 是 一个 巨 型 组 织 ,学 科 众 多 、 结 构复杂 、 功 能多 样 , 处 于开 放 的 、 复杂 的 、 多 元 的环 境 ,面 临着 一 系 列 前 所 未 有 的 问 题 和 挑
构 ,有效 推 动 中 国特 色 现代 大 学 制 度 的建 设 , 我 们认 为应 注 意把 握 以下 四个 问题 。 第 一 ,大 学 治 理 结 构 的 变 革 首 先 要 处 理
好学பைடு நூலகம்组 织与行政组织 的关系 。要 通过治理
结构 的变革 , 形 成 这样 一 种 制 度 安 排 : 行 政 系 统 辅 助学 术 系统 , 共 同服 务 于学 校 发 展 的 整体 目标 ; 学 术 系 统 为 大学 发 展 提 供 动 力 , 行 政 系 统 确 保 大学 的 良性 运 转 。 为此 , 我 们 首 先 从 教 学 科 研 基 层 组 织 的结 构 性 改 革 人 手 ,逐 步 完
策划部 : w 。 r l d @m e d u - c n
世 界教 育 信 息
港 澳台聚 焦
总第 3 3 7期 2 0 1 4 年第 1 期
控 制 与 目标 管 理 并 重 ,运 行 机 制 上 决 策 、 执
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
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是指各高校为了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
它涵盖了高校内部各个层级和部门的权责分配、决策流程、监督机制等方面。
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通常由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教师团队、学生会等组成。
校长作为学校的重要领导人,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以确保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实现。
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配备、课程管理等工作。
研究生院则负责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管理。
各学院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负责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
教师团队是高校的核心力量,他们负责授课、科研和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会则是代表学生利益和参与学校内部事务的组织。
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通过一系列机制来实现有效管理。
这包括校长办公会、教务会议、学术委员会、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等。
校长办公会由学校的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讨论决策学校的重大事项。
教务会议由教务处、各学院院长、教师代表等组成,主要讨论和决策教学管理方案。
学术委员会则由高校的专业领域教授组成,负责评审学术成果、制定学术标准和规范。
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和监督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合理、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通过权责明确、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等举措,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需要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注重开放性、透明度和参与性。
高校应倡导多元化的决策和广泛的参与,鼓励教师、学生和员工的积极参与,以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的内部治理体系是一个关键的组织机制,它结合各种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确保高校内部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通过建立合理的权责分配、科学的决策流程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校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水平,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摘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对于激发办学活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动权责重心下移,完善教授治学模式,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动发展机制。
关键词:高校;改革;治理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抓手,在内部治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制订实施学校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改革背景下,依法治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
高校要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一要坚持将章程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法。
大学章程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大学治理中的具体体现。
要通过章程制定,弘扬大学精神、规划未来远景、突显办学特色,同时完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的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巩固和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同时,应根据章程规定,积极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以及汇编公布工作,着力加强学校法律事务机构的建设,重视学校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前的专业把关和各类文本签发前的依法审读,充分保证章程规定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要依法完善学校领导体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同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要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规则,明确党委全委会议、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的职责定位、议事规则和议事范围,党委重在把好方向、抓好大事、用好干部、出好思路,行政负责贯彻落实各项重大决策。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
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
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
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
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
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
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
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心。
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高校治理体系是指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权力运行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安排。
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完善治理结构。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包括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构建权责清晰、协调有序的治理体系。
2. 强化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高校规章制度体系,明确各项制度的内容和依据,确保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增强高校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加强内部监督。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等,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
4. 推进权力下放。
高校应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权力下放和责任下移,营造积极、开放、活力的管理氛围。
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1. 健全管理团队。
高校管理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懂得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协调和领导团队,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2. 加强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的高校决策机制,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培养高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3. 拓展合作交流。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和管理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4. 推动信息化建设。
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服务,为高校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有助于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增强高校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能力。
教育部第35号令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1)
教育部第35号令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高等学校规范和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学术委员会在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高等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并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实施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与运行等,适用本规程。
第三条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和规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并为学术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四条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学术平等,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学术质量;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履行职责,保障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第五条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依据本规程,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或者通过学校章程,具体明确学术委员会组成、职责,以及委员的产生程序、增补办法,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及其他本规程未尽事宜。
论章程实施中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等几个关键环节 , 构建 一个机构 合理 、 制度完备 、 事权清晰 、 权 责明确 、 运转高效 与和谐统 一的高校 内部 治理体 系。
关键 词 : 大学章程 ; 内部治理结构 ; 创 新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8 8 4 ( 2 0 1 6 ) 1 2— 0 0 9 8— 0 4
d o i : 1 0 . 1 3 5 8 2 / j . c n k i . 1 6 7 4— 5 8 8 4 . 2 0 1 6 . 1 2 . 0 2 9
论 章 程 实施 中高 校 内部治 理 结构 的创 新
刘 大 禹
( 湖南科 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充分 自主权 , 被动应付学校各种会议 、 报表与考核 , 失去了人才培养的主动眭、 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改 变治理模式 , 合理划分事权 , 厘清院系权责清单 , 成为 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的重要思考 。
三是行 政制 约 与师生 自我管 理 的冲 突 。高校办学 应 以教师 为 中心 , 教 学 以学生 为 中心 , 培养 符合 国
第 8卷 第 1 2 期
2 0 1 6年 1 2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 h e o y r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Co n t e mp o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o 1 . 8 NO . 1 2 De c .2 0 1 6
构 有序 运转 的重 要保证 。由于 高校 长期采 取集 权管 理模 式 , 专业设 置 、 学科 发展 、 教 师职称 推荐 、 人 才 引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与法制改进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与法制改进作者:刘冰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摘要: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办学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办高校为主体,以民办高校为有益补充的健全体系。
两类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均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在细微制度设计上存在差别。
此种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造成了公办高校的行政化现象和民办高校的私益化现象,应当作出法制改进。
未来应当形成学术与行政分权制衡的新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公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均应当充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职权,形成与校长之间的分权制衡;而营利性民办高校则应当直接采用公司制企业法人的内部治理结构。
关键词:中国高校;内部组织;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6.0026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①这为我国未来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健全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同时,其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因应和变革。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法律规定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办学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办高校为主体,以民办高校为有益补充的健全体系。
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也依照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前者主要依照《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而后者则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进行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
两类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都遵循着“校长负责制”原则,但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别。
总体来说,由于我国公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而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性,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定基本上依托于公办高等教育的现有体制,民办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定仅进行了微弱的调整和变动,二者差距不大。
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
善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高等 学 校治 复旦 大学 、上 海 交通 大学 、南 开 理顺 政 府 与学 校 的关 系 .明确 高 理结 构 和学校 制 度基 本 形成 当 大学 、中 国人 民大 学 等高 校 的自 校 独 立法 人地 位 .改变 大 学对 政 前我 国高 等教 育 已经站 在 了新 的 主招生 名额 比例可 以扩 至 l % 0 历史起 点 上 。为 提 升我 国高 等 教
00 l l
言 资政群议 I
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
刘 承 波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从 面 ,拥 有 办 学 自主 权 。近 年 来 .
的管理 手段 管 理 学术 机 构 .带来
18 年 起 拉 开 了 序 幕 经 过 我 们进 一 步扩 大 了高 校 自主招 生 的 弊端 也是 毋 庸 质疑 的 .与 现代 95 19 9 0年代 以来 的改革 .高 等教育 的权 限 .在批 准设 置 的专 业范 围 大学 所 倡 导 的学 校 自治 、教 授 治 管 理体 制 发生 了深刻 的变 革 .高 内高 校 可 自主 调 整 专 业 方 向等 校与政 府 、社 会 的关 系进 一 步 改 如 2 0 0 9年 北 京 大学 、清华 大 学 、 学等 办学理 念相 背离 未来 改 革 的方 向 .应 进 一 步
社 会 的关 系 .明确 高 校 的独 立法 系 .其 主要 负 责 人 由政 府 直接 任 中的行 政化 色 彩 .赋 予大 学 更 多
人 地位 .使 学术 权 力 发挥 应 有 的 命 .其 社会 地 位 、所 能 获取 的经 权 利 . 同 时 健 全 大 学 的 自我 监
作 用 .并建 立健 全 社会 参 与 高校 费 资源 也都 与其 行政 级 别 直接 相 督 、 自我 约束 机 制 ,真 正建 立起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确保高校持续发展和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一个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提高高校的决策效果,加强管理层与教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这包括设立合适的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权责清晰、分工合理。
此外,还应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学院、学部等学术组织单一管理的模式,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和教学,提高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应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改革。
培养和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任务。
应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的人才,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还需要着力推进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高校决策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注重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及时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公布相关信息,保持信息畅通和沟通渠道的畅通,增强高校内部治理的公正和公平。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还需要加强对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学术研究和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
同时,还应建立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的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满意度。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还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应注重培养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倡诚信、责任和创新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高校提高管理效能和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改革,推进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加强对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以及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打造出高效、高质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组织部•【公布日期】1996.04.16•【文号】•【施行日期】1996.04.16•【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六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二章党组织的设置第四条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以下简称党的委员会)。
党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党的委员会对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五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学校,根据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党的委员会可设立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由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对党的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设常务委员会的党的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如遇重大问题可随时召开。
第六条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七条党的委员会应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等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配备一定数量的组织员。
第八条党员50人以上的系级单位成立党的总支部。
改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四大着力点
改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四大着力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优化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当前,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面临的制度执行、权力运行等困境,自主治理理论对于改进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加强制度设计、用好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术事务去行政化,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和优质化的四个重要着力点。
标签:自主治理;高校;组织结构;内部治理优化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推进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如何加快高校善治进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设计的重点。
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展缓慢。
在当前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剖析我国高校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寻求优化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之提出1.有关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政策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这是关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的国家层面最早的政策表述。
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办高等学校治理结构,《规划纲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三是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四是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是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六是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
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
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
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
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
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
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
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心。
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
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
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
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
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学术质量一是做“实”学科、做“活”专业,以学科为支撑,集成学术资源办专业。
“学科组织”和“系”都是基层学术组织的具体实现形式,绍兴文理学院在形成了新的以学科组织为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体系的同时,不设系。
学校设立专业主任或专业管理委员会。
各学院依据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组织,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组织基础上设专业主任。
专业主任由学科主任或者副主任兼任,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担任。
专业主任的基本职责是在学院领导下负责专业建设,负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学科组织完成学院交给的各项教学工作,承担本学科组织的课程群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负责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负责向所在学院推荐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评价和教学奖励项目。
由此形成了学科“实”、专业“活”的体系。
学科和专业二者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
从学校发展战略上讲,两手都抓,而且两手都硬。
学校先后修订了《绍兴文理学院教学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绍兴文理学院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稿)》,确立了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专业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适应基层学术组织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实现学术人员和课程的归属划分,使课程群、学术人员与学科组织相对应,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
按学术隶属关系把全校三千余门课程全部划归学科组织,使课程与学科组织研究方向相一致,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不能交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相关学科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各自学术领域范围内的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教学服务,形成多个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的网状关系。
2010年3月出台了《学科组织设置和课程归属方案》,完成了对全校课程的学科归属划分。
2011年、2012年又分别完成了学科组织设置和课程归属方案。
三是把课程与学科相对应,教学管理的重心在课程,促进了课程建设,做“活” 了专业。
高校传统的制度是专业由学院所有制。
在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本科专业的实体性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人财物等学术资源都按照专业来配置。
这种实体性的专业管理模式,使本科专业难以调整,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教学与科研脱节,造成科研难以支撑本科教学;导致学科的碎片化,学科资源被人为分割在不同的专业,学科建设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导致跨学院专业的协调比较困难,不利于专业调整和专业发展。
绍兴文理学院将所有课程与学科相对应,教学管理由过去的“专业管理”转变为“课程管理”,专业设置权归于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在课程。
一个学科组织负责一个对应的课程群,不同学科的教师不能交叉承担课程教学,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在学科组织。
学校鼓励学科和学院多开课程。
这样,打破了专业的静止和固化,做“活”了专业。
学校能以不同的课程组合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快速变化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
而学科则相对稳定,为专业提供课程,也促进了课程建设。
(三)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把学院做成管理和服务平台,优化学术环境绍兴文理学院启动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工作,核心是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
在这一组织架构中,行政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把学院做成一个行政管理平台,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到学院,进一步强化学院一级的党政管理、教学管理职能。
二级学院承担党政管理、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管理与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对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正常教学秩序负全责。
在学术权力的运作上,学术重心下移到学术组织,由校院共同为学科提供服务,共同进行学术评价与协调。
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同时,强化学科主任的职责。
学科组织成为具体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
这一组织结构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学院层面得到分离,保证了各学科在学术评价和学术资源分配上的平等和独立。
使学科组织及其负责人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学术活动,发挥了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科研、服务中的学术功能,充分体现了学术为本、为学术服务的理念。
(四)改革校内管理机制,建立体现学术业绩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服务学术发展一是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建立了重点学术工作量化办法,2011年4月出台了《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学术工作量量化办法》,将科研、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校聘岗位进岗的考核内容和学术人员业绩考核、学术奖励、学术组织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校内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是健全资源配置机制。
学校资源配置由按照学生数量进行调整为按照学科组织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而配置。
人事编制调整为主要依照教学、科研、学科工作量而确定,充分体现学术绩效,2011年4月公布了《绍兴文理学院2011年各类人员编制》。
三是改革经费划拨机制。
2010年3月出台了《学科管理办法》,对学科组织实行绩效管理,每年末对学科组织进行业绩考核,根据其上一年度的绩效确定当年度的建设投入经费。
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科组织在科研、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中所取得的标志性业绩。
将教学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中的标志性成果,如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教学研究获奖和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等都列为重点学术工作量化内容,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的内涵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有效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建设、教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人事分配机制。
将科研奖励调整为科研工作量,学术岗位人员的绩效津贴由单纯的教学工作量调整为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量,充分调动学术人员的学术积极性。
着力完善相关的管理基础平台和配套政策,建立了学术工作量化考核体系。
2010年3月出台《绍兴文理学院校内津贴分配实施办法》,完成了校内分配体制改革。
同时出台《绍兴文理学院岗位聘任实施办法》,完成了岗位聘任工作。
(五)完善学术、行政决策权力体系,建立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术民主管理一是学科组织实行民主管理。
在学科组织内部建立学科专家组,在学院层面建立教授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和学院教授委员会成为基层学术民主管理组织。
学科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学科研究特色确定、经费使用、学科成员引进和调整、津贴分配等重大问题必须经学科专家组和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
二是重建学术委员会,完善校内决策机制。
2011年11月,出台了新的《绍兴文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在学校层面重建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的学术评议、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学科组织成员中民主推荐、民主选举产生,校部行政机关人员不以行政职务身份入选委员。
学术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学术委员会不设主任和副主任,校长担任秘书长,负责召集并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但不参加投票。
根据工作需要,学术委员会分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才工作、学术道德工作等若干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分管副校长和相应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门工作委员会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但不参加投票。
以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为行政权力的运作提供有效规范的制约。
二、改革成效显著,优化学术环境,提升育人质量(一)整合了碎片化的学科资源,把学科建设纳入到有组织的轨道,提高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效率学科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和凝聚了学术团队,将个体、分散的研究行为转变为整体和有组织的研究团队,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和团队协同作战的意识。
学科组织实行绩效考核,竞争与激励相结合,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调动了学术人员的积极性。
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学术成员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学术讨论,增强了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整体力量,同时能培养、成长一批学科带头人,有效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二)做活了专业,把专业转变为一个课程组合,回归到专业的本质学校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学科资源,以不同的课程组合不断地快速地构建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
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开设了酿酒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品设计与外贸、临床医学专业下的医学影像诊断等复合型的专业,开通了跨学科的主辅修平台,2010年的选修课比上年增加约25% 2011 年学校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新增加了3个专业,还增加了6个专业的招生数量,同时停止了1个专业的招生,减少了2个专业的招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