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年6 月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3

DOI : 10 . 3785/ j . i

ssn. 10082942 X. 2009 . 03 .

191

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

题和对策

(浙江大学教育学

系 , 浙江杭州 310028)

[ 摘要] 高等学校是一种正式的学术组织。高校基层学术组织致力于学术研究 ,追求自由、自主和自治的管理目标。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目前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类型单一化 ,管理职权相对缺乏 ,研究功能有所弱化。今后有必要设置多样化的基层学术组织 ,赋予基层学术组织及其学术带头人更大的权力 ,创新学术组织。在中层和基层组织关系方面 ,中层机构数量过多 ,权力过大 ,责、权、利界定不清。当务之急是扩大中层学术组织的学科覆盖面 ,在管理上实行简政放权 ,促进院系设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引入学院式管理模式。高层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区分不明晰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未能落实 ,行政主导权不断强化。今后应力求增强高校制度化的学术权力。

[ 关键词] 高校; 基层组织; 学术组织; 组织创新

On the Issues of and Countermea sures f or Innova t ion of G ra ssroots Leve l

Organ i za t ions

of HEIs in Ch i na

Ya

ng Mi

ng

( D e p a rt m e nt o f E d uc at i on ,

Z he j i a n g U ni v e rs i t y , H a n g z ho

u 310028 , C h i n a)

Abstract : Hi gher e ducatio n i n stit utio n ( H

EI) i s a mo ng t he fo r mal aca de mic o r ga nizatio n s i n societ y. Ho wever , at p re se nt t here e xi st so me p ro ble ms co nce r ni ng gra ssroo t s level aca de mic o r ga nizatio n s. A s f a r a s t he st r uct ure a nd f unctio n of gra ssroo t s level aca de mic o r ga nizatio n s of H EIs a re co nce r ned , i ssue s i ncl ude t he mo no to ny of ki nds of o r ga nizatio n s , i n sufficie ncy of a ut ho rit y o n t he si de of t eachi ng a nd re sea rch unit s a s well a s ge neral p rof e ssio nal s , poo r a r ra nge me nt a nd lo w p erfo r ma nce i n t he ca se of t eachi ng a nd re sea rch unit s. In o r der to deep e n t he refo r m of gra ssroo t s level aca de mic o r ga nizatio n s , di scip li na r y unit s wit hi n t he gra ssroo t s o r ga nizatio n s sho ul d ha ve evi de nt a nd acclai me d p

ri macy i n a f ro nt2li ne t a sk . Sp ecial st at u s sho

ul d be give n to u nit s a nd t hey beco me a ut ho rit ative unit s wit hi n t he o r ga nizatio n a nd i n t he

fiel d of

lea r ni ng . In t he ca se of relatio n ship bet

wee n gra ssroo t s a nd mi ddle level o r ga nizatio n

s , t here

[ 收稿日期] 2009 03 19 [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

ht tp :/ / www . jo ur nal s. zj u . edu . cn/ soc

[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 2010 06 22

[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 06 C GJ Y03 Z)

[ 作者简介] 杨明,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教育

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研究。

e xi st so me p ro ble ms suc h a s e xce ssive numbe r o

f college s , too much po we r fo r colle ge2level a dmi ni st rato r s , o b scure defi nitio n of ri ght s. To a ddre ss t he se p ro ble ms , it i s nece ssa r y to ma ke goo d develop me nt st rat egie s decrea se t he nu mbe r of college s , t ra n sf er so me aca de mic po we r to lo wer level o r ga nizatio n s , a nd re ga r d t he law s a nd re gulatio n s a s t he ba se fo r set ti n

g t eachi ng a nd re sea rc

h u nit s. In t he ca se of h

i gh level o r ga nizatio n a dmi ni st ratio n , dere gulatio n a nd devol utio n a re nece ssa r y.

Key words : H EIs ; gra ssroo t s o r ga nizatio n s ; aca de mic o r ga nizatio n s ; o r ga nizatio nal i n no vatio n

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1 ]16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必要完

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就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而言 ,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促进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而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之一。

高校通常被视为经济的发动机、文化传统的保护者、国家声望的象征、个人潜能的开发者、公正社会秩序的创造者、知识的源泉。高校是研究学术的机构,是生产、传授和应用知识的殿堂。从组

织学的角度看,高校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哈佛大学校长N . M . 普西指出“:

每一个规模

较大的现代社会 ,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 ,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 ,并探究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 ,凡是需要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和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高校。”[ 2 ]8 作为高等学术机构 ,高校担负着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术进步的职

责。高校学术组织整体可被视为一个有机体 ,高校学术组织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 ,而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则构成高校学术组织的细胞。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否有活力 ,直接决定着高校学术组织整体效能的高低。学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须进行各项改革 ,其主要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学术生产力最活跃的部分不在高校的上层 ,也不在高校的中层 ,而在高校的基层。基层学术组织在高校的纵向结构中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等职能 ,是处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第一线的生产车间,是知识加工的源头活水。

从现实的角度看 ,我国高校内部等级森严的行政结构和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基层学术组织在科层结构中地位不高。一些行政人员认为决策来自高层 ,指导、监控来自中层 ,而基层的任务就是贯彻执行。这实际上是无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独特性。从总体上看 ,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这势必制约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现行的以知识传递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这种状况也亟须改变。本文力图阐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属性 ,剖析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划分的方法 ,

揭示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基本特点 ,说明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冀对优化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及增强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有所裨益。

一、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含义和学术属性

组织是一种社会建制。《朗曼词典》是这样定义的“:

组织是指将各个部分予以组合,以便形成

一个有效的整体。组织是一群有特定目的的人。”[ 3 ]767 袁亚愚、詹一之指出“:

组织表示一种处于较

高有序状态的实体。”“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群体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而且其区别是主要的,不

能简单地而将其归入社会集团、群体范畴。”[ 4 ]99 在古典组织理论中,组织经常被视为一个围绕任务

和职能将若干个职位或职能部门联结而成的整体。社会组织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 : ( 1) 确定的组织原则、宗旨、目标和章程 ;

(2) 相对固定的成员 ; (3) 领导和管理体系及执行系统 ; (4) 传递和沟通信息的渠道; (5) 必需的物质条件。

《朗曼词典》对“学术( aca de mic) ”这一条目作了界定“:

学术一词有四个

含义。第一‘,

术’主

要与学院和大学里的教和学有关。第二‘,

学术’是指通过学院和大学里的教学提供心智技能的各

门学科。第三‘,学术’是指学院或大

学的属性。第四‘,

学术’是一个贬义词, 它是指不切合实

际。”[ 3 ] 5 在上述四个含义中,前三种含义直接界定学术的内涵,它们均指向学院和大学的教学职能

和科研职能,最后一个含义是一种引申义。简言之“,

学术”主要指学院和大学的活动过程、方法和

结果。《辞海》

是这样解释的“:

学术是指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 5 ]1296从哲学的角度看,学是指知识、学问、科学,它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术是指技术、方法、手段、

途径和技巧等,它属于改造世界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

取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即沉,以木投水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 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治疗疾病,则医术也。”[ 6 ]297 与一般的经验性知识相比,学术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

术是一种普遍的知识。只有揭示出普遍意义的知识 ,才是一种学术。郭树清指出“:无普遍

性则无科学。”[ 7 ] 14 第二,学术是系统的知识。只有出自理性思考的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知识,

才是学术。第三,学术是高深的知识。它是人类在不同时代认识客观世界所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知

识,它不是常识性的知

识。布鲁贝克指出“:

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 8 ]2高校作为一种正式的学术组织,与自觉承担科研职责密不可

分。高校科研职能的制度化产生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德国

大学。1810 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原则。洪堡指出“:

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最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

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 9 ]38 在洪堡看来,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 是学术机构中的顶级机构。他指

出“:大学总是把科学当做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 它

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

中。”[ 9 ] 38 洪堡认为 ,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介进行学术活动并创造学术成果的机构 ,大学放弃科研职责会产生严重后果。一旦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 ,或者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 ,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 ,那么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 ,不仅具有学术属性 ,还具有行政属性和产业属性。但在这三种属性中 ,学术属性是高校的根本属性 ,因为高校的根本目标是传播文明、发现知识、追求真理。离开了学术这一要素 ,高校就失去了灵魂。高校之所以成为古老而恒久的社会机构 ,就是因为高校具有传播、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本质与功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学术组织中处于知识生产一线的学术团体 ,它具有四个学

术属性方面的特点:

首先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学术组织。没有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和专业,高校就无法完成各专业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是以学科、专业为

基本单位的从事高等专业教育的机构。范富格特指出“:

高等教育并非一项统一的只有一个目标的

事业 ,而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学科和专业的集合体 ,每一个学科和专业都追求它自己个别的目标、目的和利益。学科是高等教育内

部基本的、组织的和政治的单位 ,每一个单位既构建它自己 ,又被知识所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术劳动分工,给高等教育提供它特定的特征 ,并且既在高校的层次 , 又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 ,提出专门的有关管理和协调的问题。”[ 10 ] 412 由此可见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依据学科结构进行细分 ,隶属的学科不同 ,基层学术组织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也有所不同。高校整体学术组织是由许许多多学科层面的亚层次组织单元组成的。毋庸置疑 ,高校学科和专业的基本

支点是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高校之所以是一个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机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

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的基本组成要素。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是高校不同于其他事物、其他学校的内在规定性。高校之所以称为高校 ,首要的、最直接的判断标准不在其有多少教师、多少学生、多少宿舍 ,而在于其有多少学科和专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一所大学必须具有三个以上主要学科和众多专业。第二,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的基本工作单位。高校成员从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学术工作 ,都是以一定的学科和专业为单位进行的,都是在一定的学科和专业范围内开展的。依托一个个学科和专业 ,高校生产出不同种类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研究成果。第三 ,学科和专业是高校成员基本身份的依托。高校的成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身份归属 , 但他们首要的身份归属是某一方面学科和专业的人员。

其次,从组织活动上看,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研究并传递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伯顿·克拉克

指出“: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之中的共同要素:

科研创造它; 学术工作保存、提炼

和完善它 ;教学和服务传播它。自高等教育产生以来 ,处理各门高深知识就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并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

是一群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一门门的知识称为学科 ,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因此 ,学者们的最大相同之处就表现在他们都一心一意地钻研学问。”[ 11 ]8 布鲁贝克指出 :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 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的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 ,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 , 以至于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 ,或者虽然已知 ,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 8 ]8

再次,从组织人员上看,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以教授为主体力量、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学术组织。一方面,教授是高校的主体力量,因为高校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传播、创造、运用的学术组织,教

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梅贻琦指出“: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而谓有大师也。”[ 12 ]10 一个小故事也

许能说明教授对高校的意义。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到任时召见学校的教授,并称他们为哥伦比

亚了不起的雇员。一位资深的教授马上站起来反驳说“: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党员发展制度建设、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活动机制等途径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标签:高校;基层组织;对策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fe16355192.html,ki.1672-3198.2016.29.092 1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情况。 1.1 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符的观念有所抬头,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使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有所降低。具体体现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欠缺,做学问急功近利,更甚者理想信念动摇,不能很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在学生身上具体体现为入党动机功利化,入党不是为了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光环,为找工作增添砝码,或者是入党动机模糊,在符合基本条件下盲从入党。 1.2 基层党组织活动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对党员的教育上,主要是集中教育,缺乏长期规划,难以形成规范化、长期化的教育形式;在组织活动上,由于受到场地、经费等因素限制,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以组织生活为主,在内形式上主要是集中学习文件等为主,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开展调研,这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脱离了学校中心工作之外,也抹杀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在学生党支部因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任务繁重,往往使组织生活被发展党员大会所取代,有时又因支部书记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不能很好的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所需所求,没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及后续教育,这也必然使组织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1.3 组织活动机制不健全 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基本都存在几个校区,党支部跨校区设置就

最新 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分析-精品

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分析 一、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问题 (一)缺乏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目前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主要以高校为主,尽管高校的科研人员有将学术成果转化成产品的愿望,但由于高校自身缺乏成果转化的资金实力,而且也不具备开拓市场的优势,加上高校的评价体制也没有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开展协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而以高校为主的协同创新模式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协同发展的又一重要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由于高新技术创新需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因而在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和勇气开展科研创新,再加上我国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企业主动开展协同创新的意识与动力不足。因此,当前高校与产业集群中各类主体普遍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急需解决协同创新动力机制问题[2]。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当前,协同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的梯度、层次及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难以培养出行业需要的各种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集群人才支撑力度孱弱。另外,由于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不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客观上存在产学脱离的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尽管高校与产业集群都认为需要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互动共赢,但目前的合作还处于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较低层面,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够根据双方的投入程度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影响了双方共同合作的积极性。这是导致协同合作难以持续开展的重要原因。 (四)缺乏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由于国人重情感轻制度的传统习俗,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缺乏科学、详细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习惯了被动服从,产学研合作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迈入深度合作和发展阶段的时候,还会涉及风险投资、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问题,这方面的体制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五)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高校与产业集群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二者合作的目标、层次、效果及收益都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科学评价,没有科学的评价,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激励,协同合作的持续和深入开展便存在诸多潜在的问题。 (六)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的介入是协同创新顺利开展的重要维度,是影响自组织系统运动发展的重要序参量,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是提高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能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两极化现象严重,要么管得过死,使各类机构都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意愿开展自由合作;要么疏于管理,不能及时有效地协调和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由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 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 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摘要:随着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拓宽工作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服务教学、科研和育人各项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创先争优高校基层党组织 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要求来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党员汇聚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地,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发源地,高校师生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要把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认清形势,加快发展,坚持“争高校党建之先、创先锋引领之优;争教育教学之先、创立德树人之优;争知识创新之先、创服务社会之优;争服务师生之先、创和谐校园之优”的目标,

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推动继承和创新,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创先争优活动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在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巩固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集中性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伸。之前,在高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更加牢固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全面加强了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有力促进了高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现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把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落实和巩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基层的贯彻落实。 (二)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所在、生命所在、力量所在,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长期任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等内外环境考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加迫切与艰巨。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有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 1引言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 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 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云技术的 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 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 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 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 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 作主体所存有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 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 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 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 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Google公司从经 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 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 相对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陈劲提出基于整合维度、互动强度探索构建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6355192.html,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田雪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提高高校竞 争力与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也彰显着高校的发展生机。高校是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基础,更是各个领域创新成果的产生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用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让技术转变成为生产力,为社会进步而服务。 【关键词】高校创新力科技现状发展 一、引言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高校师生的整体创造力。积极利用高校内的各项教育资源创造新的技术与成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的重任。我国大部分科技研究人员都工作于高校,产生于高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明确高校的创新优势,认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前景,才能让高校的教育作用呈现出来。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创新性论文还是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果不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一)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优 目前,社会上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两大问题,两大问题同时出现证明高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有问题。高端人才的流失,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发展的高端人才数量更少。高校中缺少关于创新的高端科技人才,会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质量。除了人力资源,我国高校的科技研究设备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条件的改善,让大部分高校都有充足且先进的科学仪器,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使用科技创新仪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在传统科研理念的影响下,SCI核心论文是评价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过于重视短期科研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写出核心论文,以此获得个人级别调整与工资待遇提高的福利,也就是说,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

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王燕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执行的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灵魂,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高校并不能承担此重任,未能发挥协同创新的核心作用,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协同创新环境氛围以及缺乏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普通存在的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多年来,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创新来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的转型升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已变得越来越紧迫。 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来自创新。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围绕着创新目标,在多主体和多种创新资源的相互补充、协作配合下共同完成既定创新目标的一种协作方式。这种组织模式是以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科技平台和中介机构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一体的动态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辅助要素间的资源整合和深入合作,形成系统的效用叠加。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容及意义 1.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机制体制障碍,我国的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各成体系,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创新效率极低,为推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整合,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探索促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新的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石。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创新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潜能

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有重要意义。在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设备、全新的知识和高新技术的高等学校,对新世纪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

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热点思考 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李素矿《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0日 14 版) 资料图片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功能特性,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担当。高校要科学把握协同创新的四个维度,积极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和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 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于高校内涵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融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大科学时代特征,决定了协同创新必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也是创新型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是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在于大力彰显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两个“主体”,注重发挥自身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大科学、大工程、大项目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20171204093138)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高校在完成教学、 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当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全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手段培养人才,为社会 做贡献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以及使这些工作达到最优表达的管理体系。具体到高校的科技创新, 其基本理念则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自我封闭,在学校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素质,为高校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而且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保证。 我院为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现总 结如下: 一、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国内外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创新环境已刻不容缓。事实上,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期待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通过制度创新 和政策创新,如科技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调 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使高校科技创新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当前,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的 滞后是科技创新种种表象产生的内在根源。 我院解放思想,积极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 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新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和科研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考核评估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体现知识与人才应有的价值,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允许失败、包含失败和鼓励不怕失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以及不拘一格选用年轻人才、推陈出新的环境。 二、成立创新领导小组,加大院科研经费的投入。 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导致了科技基 础条件建设进展缓慢,水平较低。为此,学院每年都投入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教科研条件的改善、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建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以期不断提高院科研综合水平。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就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就是实施科教兴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就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就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与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就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与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就是人格,而不就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就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就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就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就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就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与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就是单一的与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与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

高校基层党组织情况汇报汇报

高校基层党组织情况汇报汇报 篇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外语系党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近几年来,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系认真贯彻“ⅹⅹⅹ”的工作思路,围绕学院的工作重点,结合本系的实际,大力加强我系党建工作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争创党建先进单位带动我系各项工作更上台阶,增强我系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我系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我系按照学院党委组织部评估方案的要求对检查项目进行自查,注意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差距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力求做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现将我系基层党组织建设自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外语系党组织基本情况: (一)、党总支现状 我系设立党总支委员会,党总支配备党总支书记ⅹ名,总支委员ⅹ名,在岗学生辅导员ⅹ名,下设2个支部,分别为教工支部、学生支部。(二)、党员现状 我系党总支现有党员ⅹ人,其中教工党员ⅹ人,在岗教职工ⅹ人,党员比例为ⅹ%;在校学生党员ⅹ人,现有学生ⅹ人,党员比例为ⅹ%。

二、加强班子建设,造就精干的党组织工作队伍 我系历来重视党务政工班子建设,按照我系现有师生规模,配备了一名专职党总支书记,并选拔配备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兼职党务政工干部,造就了一支精干的党组织工作队伍。 (一)、组织设置齐全、分工负责 我系党总支委员由ⅹ名委员组成,配备党总支书记1名,在岗专职学生辅导员ⅹ名。系党总支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各个委员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总支委员会,交流思想,研究工作。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情集体讨论决定。 (二)、运行机制良好 1、工作思路明确 党总支认真贯彻校党委的相关指示精神,并认真及时落实。党总支有明确的 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党总支不定期召开支委会,研究重大问题。经常按工作需要召开总支委员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专题研究本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考察以及支部委员、班主任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以及换届工作,专题研究系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各支部落实党建计划的情况,研究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生活的情况等问题。坚持发展党员工作的预审制度,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把好质量关。 2、党建工作有计划,分党校按部就班 我系党总支结合科学发展观,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指

高校创新体系及其建设

中国高教研究!""#年第$"期 李辉生 摘要:高校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体系主要由教育观念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子系统组成。建设高校创新体系,必须着力抓好目标体系建设、教育观念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制度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开展创新工作;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组织领导,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高校创新体系;内涵;建设措施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可大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有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内涵 准确、全面理解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内涵是建设好高校创新体系的前提。从总体看,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体系建设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地说,高校要大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从微观层面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创新体系的建设有着不同的目标。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定位等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体系,形成符合自己定位的创新体系,以保证国家创新体系目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任务有效落实。应围绕学校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制定好观念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创新目标、科技创新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等子目标。 (二)教育观念创新体系建设 教育观念创新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先导,高校创新体系建设首先必须以观念创新作为突破口。一是提高对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高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其紧迫性和艰巨性。二是树立开放型办学观。高校应积极促进办学观从传统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加大开放式办学的力度。在办学实践中,要大力推进开放式培养人才、开放式科学研究,加强同国内外企业、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以既服务社会发展,又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三是树立“创新导向”的教学观。要在充分吸收传统教学积极因素的基础上,突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要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依靠人才办学,依靠人才治校,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校创新体系建设。 (三)组织制度创新体系建设 组织制度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学术组织结构创新、教师评价制度创新和学生评价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一是学术组织结构创新。新型学术科研工作的组织结构应遵循动态、开放、灵活、多样和共享的原则进行改革,要从深化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改革入手,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的学术活力,提高学术创造能力。要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学科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二是教师评价制度创新。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科研工作质量的考核,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鼓励合作研究,倡导团队精神;同时要兼顾统一性和差异性,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鼓励个性发展。三是学生评价制度创新。评价制度要体现全面性,在突出重要指标的同时,尽可能从多层面、多视角评价学生的素质状况。另一方面,评价制度要突出个性化。要凸现学生的特长、优势和个性,鼓励学生既养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又发展自己的个性。要完善评价结构,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高校创新体系应着重抓好两个平台建设:一是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探索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模式。这类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创新队伍、构筑创新基地等方面。二是建设好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究平台,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这类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应当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本着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持续创新能力,能广泛吸纳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高校技术中心,等等。 (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重点是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 高校创新体系及其建设 !"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05010158吴礼健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4.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