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

合集下载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话题:交往与空间,心理学家《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类型: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高强度亲密的朋友必然性朋友↓熟人随机性偶然的接触↓低强度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组织性结论: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活动与行为的习惯: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

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看别的人。

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

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扬盖尔将我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归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第一类好理解,就是生活中你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例如上学上班等不太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活动,第二类则是人们在有参与的意愿并且时间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等自发性活动,而第三类则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有其他人参与”。

(也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性活动和非必要性活动)第一章的核心就在于“在良好的户外空间中非必要性活动会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城镇活力的现象下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致力于对户外空间进行良好规划”.其原因很简单,户外活动由交往需求产生,而良好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需求的膨胀,(吸引更多人参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与人相处共同参与的非必要性活动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在此条件下,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便是加快上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扬盖尔再三强调的创造或改造物质条件来促进公共活动无疑是正确的。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第一章中便已点明,建筑或规划只是促进交往的催化剂,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引导活动的发生。

(当然,也能极大地阻碍乃至于断绝活动的发生)在这一章以及之后的几章中,扬盖尔提出的问题更偏向技术性。

他提出:“真正好的建筑和规划必然满足理想社会结构和物质结构完美结合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户外活动的产生。

”而一旦活动产生,在物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活动更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反过来,没有发生活动的街区里,人们倾向于不出去参加活动。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规划好的规划师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他又说明了一些人类生理上的规律,。

例如,水平方向的视线比竖直方向更宽广;人们行走时视轴线向下偏移10度;100米的社会性视域;0~3.75以上的社会距离等等,规划师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对于人的活动的影响。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小区规划这一张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人的行为尺度决定着公共空间的设计摘要: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类活动、物质环境、心理行为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收获。

书的开篇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作者没有花大量心思在学术词藻的堆砌上,而是花了25年的时间调研采集写完了这本书,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心理学和问卷调查分析。

把目光集中于最朴实的我们身边的城市,街道,广场,让读者自身去体会建筑所带来的尺度感和空间体验,他在书中提出的“空间的集中和分散”就是用最基本的几个街道住区和广场的例子给予读者一种对小空间的有形遐想。

对于街道和立面的设计,他认为给人的应该是一种吸引的感受,由此来活跃这个社区。

还解释了“沿城市街道立面的集中或分散”、“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地下通道”与“架空人行道””,由此来阐释平行和立体空间中人的行为和需求,从而给人们创造停留和享受的良好条件。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

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这是唯一标准。

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

认识到这点,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即:为什么步行街的背靠背的座椅中,朝向道路的总是坐满人,而背向道路的没有人?为什么你走在马路上接连100米,旁边是摩天大楼一面水泥涂墙,你觉得厌烦,把衣领竖起来,只想快点走完?为什么人们是如此不愿意走过街天桥以致于经常要跃过围栏?为什么有些广场上总有停留的人群,而有些广场空空如也?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为什么的根源,我认为主要还是由于人的行为尺度来决定的。

马路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这一地区,人们便会毫不迟疑地从画上踏过。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的城市、建筑及规划设计是如何影响户外生活乃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提到户外生活,突然有点落寞了,好像越长大,我们的户外生活好像越少了,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的缘故。

想想小时候,印象中外面的世界总是比家里精彩,可以走几步,拐个弯随意地去朋友家串串门不用预约时间;可以和附近的朋友在家门口玩一下午的烤地瓜都觉得趣味无穷;可以在路边玩耍,新奇路上发生的有趣的活动,随时的加入他们;可以跟父母晚上出去散步看热闹,吃吃糖葫芦,舔舔糖人,把玩面人,看看耍猴,听听唱戏,街不宽,人潮涌动,串来串去,好不热闹。

我会陶醉在老爷爷耐心地捏可爱的面人时他的一举一动里;会紧张糖人转盘上自己能不能中一条龙,这样就又可以看老爷爷给我用糖水给画条龙;会耐心地在一旁蹲着等待熟悉的一声爆炸,然后去美美地品尝期待已久的爆米花;会带一袋子毛豆跟母亲去河边乘凉,看着母亲和邻居们边吃毛豆边聊天,我们小孩子则去滑草地,玩累了躺着草地上去仰望星星。

可以说,记忆里的家门外总是有各种富有人情味的色彩,味道,声音,熟悉的自然和人文关怀,还有各种的新奇和未知的美好。

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里的城市里,我们依然有交往的需求和激情的需求,但好像是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我们困在了方方正正的水泥盒子里,也困在了四四方方的电子盒子里(手机),我们离不开手机,不断地刷微信,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也许只是变相地满足了我们交往的需求。

书上提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一句古老的谚语:“人往人处走”,说的太好了,我们确实要走出盒子,走向人群。

『户外生活比任何建筑构思的组合都更丰富、更激动人心,也更有价值。

P15』『户外空间活动——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

P23』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有足够的适宜的公共空间,但『随着功能主义的到来,街道和广场被认为是多余的,代之以公路、行人道和无际的草地。

P37』其次,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质量,从而为更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方便而自信地出入;能在城市和建筑群中流连;能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和空间设计的书籍,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交往和空间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交往与空间》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人际交往1.1 人际交往概述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人际交往是人们相互影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过程。

人际交往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交际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交际技巧这一节介绍了一些提升交际能力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表达清晰、善于沟通等。

这些技巧对于改进人际交往非常有帮助,我会尽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第二章:空间设计2.1 空间的定义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空间设计不仅仅是指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

空间设计要考虑人的需求和舒适感,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因素。

2.2 空间布局原则这一节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空间布局原则,比如功能布局、流线布局、尺度比例等。

这些原则对于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我会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加以应用。

第三章:人际关系与空间环境的关联3.1 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一节介绍了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包括空间的开放程度、私密性、舒适度等。

合适的空间环境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而不合适的空间环境可能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

3.2 空间设计中的社交区域在这一节中,我了解到社交区域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社交区域应该具备开放、舒适、自由交流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交往与空间》书籍封面、部分章节截图、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事法:民事法是指调整个人和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以个人之间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

2、建筑法:建筑法是指规范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管理和行为的法律法规。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惊喜。

它开宗明义地、理直气壮地、大言不惭地在第一章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

这是唯一标准。

不是是否宏伟,是否有意义、有象征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所以这个宣告是理直气壮。

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

认识到这点,你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为什么步行街的背靠背的座椅中,朝向道路的总是坐满人,而背向道路的没有人?为什么你走在马路上接连100米,旁边是摩天大楼一面水泥涂墙,你觉得厌烦,把衣领竖起来,只想快点走完?为什么人们是如此不愿意走过街天桥以致于经常要跃过围栏?为什么有些广场上总有停留的人群,而有些广场空空如也?因为人的最大兴趣是看其他人,所以面朝人行道的座椅面(可以看到人来人往)总是座无虚席,而面对空荡道旁树的没有人。

在人的步行经验里,高度是非常大的障碍,人会愿意走更长距离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

实在要改变垂直高度,缓慢的地下通道也比天桥容易接受,用先下降再上升高度的也是可接受的方案。

或者是上升高度时,采用错落的方式,例如分阶段的台阶,在每段台阶提供不同的景观,缓解爬高带来的焦虑。

合适的距离也是以人眼为判断尺度的。

2-3米能看清两侧摊位的商品。

在威尼斯,街道的平均宽度正好3米,这个尺度可以每分钟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

而80米是人能够辨识出另一个人轮廓的最大距离,所以一个广场最大的边长(或者对角线)不应该大于80米。

足球赛场的半径是80米(这个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步行者需要景观,街道两侧景观的可用性是以橱窗、门的密度来计算。

“为了解决里面枯燥和缺乏生气的问题,15座丹麦城市通过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一层设立银行和办公机构。

其他丹麦城市允许银行和办公机构建在城市街道上,但沿街立面不得超过5米。

”——因为银行的立面没有任何橱窗和景观可言,只是水泥墙面而已。

(完整word版)《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完整word版)《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人的行为尺度决定着公共空间的设计摘要: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类活动、物质环境、心理行为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收获。

书的开篇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作者没有花大量心思在学术词藻的堆砌上,而是花了25年的时间调研采集写完了这本书,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心理学和问卷调查分析。

把目光集中于最朴实的我们身边的城市,街道,广场,让读者自身去体会建筑所带来的尺度感和空间体验,他在书中提出的“空间的集中和分散”就是用最基本的几个街道住区和广场的例子给予读者一种对小空间的有形遐想。

对于街道和立面的设计,他认为给人的应该是一种吸引的感受,由此来活跃这个社区。

还解释了“沿城市街道立面的集中或分散”、“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地下通道”与“架空人行道"”,由此来阐释平行和立体空间中人的行为和需求,从而给人们创造停留和享受的良好条件。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

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这是唯一标准。

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

认识到这点,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即:为什么步行街的背靠背的座椅中,朝向道路的总是坐满人,而背向道路的没有人?为什么你走在马路上接连100米,旁边是摩天大楼一面水泥涂墙,你觉得厌烦,把衣领竖起来,只想快点走完?为什么人们是如此不愿意走过街天桥以致于经常要跃过围栏?为什么有些广场上总有停留的人群,而有些广场空空如也?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为什么的根源,我认为主要还是由于人的行为尺度来决定的。

马路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这一地区,人们便会毫不迟疑地从画上踏过。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位丹麦的建筑师杨盖伊着重从人的活动来研究公共空间的质量,详尽地分析了怎样的公共空间才吸引人们产生交往,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曾经以为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休息空间就只是随意安排一把椅子这么简单,然而面向或背对活动空间的椅子对人群都具有不同的吸引效果。

《交往与空间》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解室外空间活动的类型和人与活动的关系,城市规划的发展和现状。

第二章讲规划的历史发展,第三章从宏观上讲如何规划城市和小区。

第四章从细部提出了一些提升城市活力的建议。

作者把户外活动的类型分为三类: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前两种类型很好理解,而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游戏,交谈、各类公共活动。

前两种活动类型会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展。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有不同。

如图1(15)。

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在建筑物内还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

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

在欧洲,数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市。

自由形成和经过规划的中世纪城市很多,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的城市、工业革命早期的城市、受浪漫主义启发的花园城市以及过去50年来以机动交通为主的功能主义城市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由于这些城市迄今仍在运转,所以就在同一时间存在两种极端室外空间的例子,一个极端是建筑层数较低,高密度路网,适于步行交通的镇,城中沿街处以及住宅、公共建筑和工作单位周围都有供户外逗留的良好场所。

在这里可以见到建筑物和活动其间的人群。

这是一种充满活力与生气的城镇,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与宜人的室外环境相辅相成,公共空间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另一个极端是由高楼大厦、地下停车场和繁忙的机动交通构成的城市。

在这种城市中,只见房屋和汽车而很少见人,因为步行交通很困难而且建筑物外公共空间供户外活动的条件差。

室外空间大而无当,失去了人的尺度。

原创《交往的空间》读书笔记

原创《交往的空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建筑类图书,对建筑师来说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级的好书。

以下便是我在读此书时对一些感触较深的段落的摘抄和自己的议论。

“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 但由于物质条件更好,它们显然有延长时间的趋向。

然而在另一方面, 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的各种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

在质量低劣的街道和城市空间,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人们匆匆赶路回家。

在良好的环境中,情况就绝然不同,丰富多彩的人间活剧都在此上演。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五花八门的社会活动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场合:住所;私有户外空间、庭园和阳台;公共建筑;工作场所等等。

但这里所要考察的,是发生于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中的社会性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

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徜徉、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

这就意味着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

”这一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作者将街道的空间与人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解释了街道的好坏对人们日常行为,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影响。

好的街道,例如拥有整齐干净的砖石人行道,平整的柏油路面,井然有序,而有功能齐全的店铺,供儿童嬉戏的小广场,少量的健身设施,以及平整的草坪和茂密的行道树,都能给人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这样的街道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微妙而不可言说的;因为,他包含了一个现代人几乎所有的梦想,而且隐隐透出这样一种暗示:这里就是我一直想来的地方,我的孩子将会在这里健康成长。

相反的,在不好的街道,人们大都行色匆匆,不好的坏境让人没有安全感。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解析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解析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扬。

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入门教程,本书内容并不深奥,却可以教会我们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书中的研究方法——行为心里学和问卷调查分析也是我们以后进行地形调查,创作设计的必要手段。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

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

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

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

书中涉及的是社会性活动。

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混合,提倡完善的步行交通和广场设计.在现在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更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

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

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

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

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正是这样公园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往往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看人的活动。

(全)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全)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街道与广场的感悟——《交往与空间》读书分享1空间源自于生活空间活动的关注街道与广场的设计注重的是室外空间的活动,室外空间的生活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性,规划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街道与广场上的户外活动和其空间的质量的联系。

街道和广场的出现,其目的是为人驻足交谈、饮食、游憩、参与各类公共活动等提供一个开放的交往空间,使城市富于生气,人生富于激情。

可以发现,拥有好的户外质量的广场与街道的设计,各种活动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导致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延长,邂逅的频率增加,交谈也增多,才能够达到交往的目的。

环境质量吸引所谓的好的户外质量不仅仅在于周围体型优美的建筑效果,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人往人处走”,在场地内部花心思,规划出一个能够尽可能吸引和聚集足够多的人流参与活动的场地。

比如街道或广场中的设施布置和装饰,应当考虑内部怎么样的布局结构和绿化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号召更多过往人流愿意停留驻足和观赏,合理规划适宜或别致的活动场地,将整个空间连接在一起,而不是零零散散的布局,强调空间布局的紧凑性,能够让整个空间内活动的所有人都能够关注到所发生的事情。

2规划的先决条件创造交往机会注意尺度感受活动群体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3集中和分散——论不同尺度视角下的街道与广场集中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别人和活动的距离在20—100m范围之内。

大、中、小尺度上的集中与分散:大尺度上(城市):经常性地集中人和活动这种类型的城市,街道和广场重新成了主要因素,其他功能设施都围绕他们布置。

(这种结构在所有老城可以发现,目前是功能分区的结构)例子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卡普纳克。

中等尺度上(小区规划):例子一个广场的城镇:现代类似的布局有组团式住宅小区。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广场布局的住宅组团住户不能太多。

如果人口过多,就无法使所有的住宅绕广场布置,否则就难于使广场保持合理的尺度,满足活动在视觉上集中的要求。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读《交往与空间》有感——人的行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相互影响曾有位评论家评论该书说:“幸运的是,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

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践;又或者,在这3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而真正的设计思想。

”在静静地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于人与环境的认知又加深了一些,但却并不能理解很多,只能从其中提炼到一点点的信息,或许正如古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每读一次才会加深一些体会吧!本书从四大章来对交往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第二,规划的先决条件;第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第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以下就以读完本书的读者身份谈谈本书所引发的思考与自己的见解:正如书名所表达的一样,本书所阐述的是户外空间规划设计对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的影响。

书中指出,户外空间中的生活是应精心考虑的一种建筑学要素。

以人为本是本书从一而终所强调的观点。

从仅仅满足遮风避雨到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到形式主义再到功能主义以及现在的各种综合性空间的设计无一不是以人为中心的。

我们评价一个空间设计的好与坏很多时候的标准都是是否有较多的人使用,但书中也有提到: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从本人角度来说是并不完全赞同的:从书中所提到的户外活动分类角度来看,必要性活动的存在反驳了这种观点。

人们需要上班、需要购物、需要候车……不可能由于某条街道沙层太重而不去上班,因为某个站牌太过老旧而不去候车。

在必要性活动中这些都是排在次位的,因为人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然而通过书中的多个实例分析发现,除开必要性活动,在质量不理想的户外空间中,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人们都匆匆赶路回家。

正如书中第一大章所主要表现的一样,户外空间的质量好坏决定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形式与时间-----户外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扬。

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入门教程,本书内容并不深奥,却可以教会我们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书中的研究方法——行为心里学和问卷调查分析也是我们以后进行地形调查,创作设计的必要手段。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

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

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

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

书中涉及的是社会性活动。

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混合,提倡完善的步行交通和广场设计。

在现在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更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

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

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

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

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正是这样公园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往往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看人的活动。

而广场的存在则是一种功能更加复合的设施,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绿地,但它的复杂性足够保证它的人气。

我时常憧憬着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广场,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坐在广场的一边,手里拿着从小贩那买的珍珠奶茶,无聊的扯着闲段子,听着街头艺人跑掉的音乐和周围人流的嘈杂。

在中观的尺度,主要是指小区的设计上。

在小区设计上,作者的观点是小区的结构要与社会的结构的一致。

因此作者鼓励的是分级组团的设计思想。

把一个小区分为若干组团,组团共用大的社区公共设施,而每个组团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公共设计。

我认为这是一种空间层级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的划分,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对领域空间的把握,而不是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更多的是理解为阶级一类的构成吧。

现代的小区设计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种理念,但好的小区能把组团区分的更加明确,领域感更强。

书中谈到的一个旧城更新的例子很有意思,把原有的小区的单一住宅功能,部分用作没有污染的工厂、办公等。

这是可以改变住区内单一的构成,提高小区的多样性,增加交往的可能,但是过多的引入可能会造成小区内居民生活的不安全感,存在一个度和管理上的问题。

这个有点像loft的逆过程,有点意思。

在微观层次上,涉及的主要就是一些城市家具的设计和人的一些习惯。

边缘效应对于城市家具的布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意思是活动的人们更倾向于再广场的边缘停留,因为在边缘人们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可以较好的观察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而在内部往往视野不够开阔同时也没有安全感。

因此休息座椅布置在边缘会有更高的上座率。

书中还谈到一些人的生理习惯,包括人的线性行为——街道,100米人能区分人群的极限,20米人看清面部表情的距离等。

书中还有很多有见解的思想,因为城市的沿街立面是吸引人的部分,同时由于人的眼睛观察习惯,基本是对一层的观察,不会抬头望向高处或者地下,所以作者提出把沿街的商业立面划分的更小,进深更长,把那些银行、办公等没有人气的立面隐藏起来,把这些就机构搬到二层,或者通过入口引入搬到内部。

这个方式我还真没有见过,不过像银行那种机构的前面没有人气的确是事实,而且像谭木匠那种小面阔的小店好像很有人气,不过就是挤了点,这种沿街商业的合理构成的却是个问题。

花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扬。

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直就想读这本书,很早就听说过,有人说这是建筑学的入门教程,书中的内容不是很深奥,但是却可以教会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很有北欧一贯的风格。

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心里学和问卷调查分析。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

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

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

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

书中涉及的是社会性活动。

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混合,提倡完善的步行交通和广场设计。

在现在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更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

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

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

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

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正是这样公园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往往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看人的活动。

而广场的存在则是一种功能更加复合的设施,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绿地,但它的复杂性足够保证它的人气。

我时常憧憬着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广场,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坐在广场的一边,手里拿着从小贩那买的珍珠奶茶,无聊的扯着闲段子,听着街头艺人跑掉的音乐和周围人流的嘈杂。

在中观的尺度,主要是指小区的设计上。

在小区设计上,作者的观点是小区的结构要与社会的结构的一致。

因此作者鼓励的是分级组团的设计思想。

把一个小区分为若干组团,组团共用大的社区公共设施,而每个组团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公共设计。

我认为这是一种空间层级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的划分,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对领域空间的把握,而不是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更多的是理解为阶级一类的构成吧。

现代的小区设计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种理念,但好的小区能把组团区分的更加明确,领域感更强。

书中谈到的一个旧城更新的例子很有意思,把原有的小区的单一住宅功能,部分用作没有污染的工厂、办公等。

这是可以改变住区内单一的构成,提高小区的多样性,增加交往的可能,但是过多的引入可能会造成小区内居民生活的不安全感,存在一个度和管理上的问题。

这个有点像loft的逆过程,有点意思。

在微观层次上,涉及的主要就是一些城市家具的设计和人的一些习惯。

边缘效应对于城市家具的布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意思是活动的人们更倾向于再广场的边缘停留,因为在边缘人们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可以较好的观察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而在内部往往视野不够开阔同时也没有安全感。

因此休息座椅布置在边缘会有更高的上座率。

书中还谈到一些人的生理习惯,包括人的线性行为——街道,100米人能区分人群的极限,20米人看清面部表情的距离等。

书中还有很多有见解的思想,因为城市的沿街立面是吸引人的部分,同时由于人的眼睛观察习惯,基本是对一层的观察,不会抬头望向高处或者地下,所以作者提出把沿街的商业立面划分的更小,进深更长,把那些银行、办公等没有人气的立面隐藏起来,把这些就机构搬到二层,或者通过入口引入搬到内部。

这个方式我还真没有见过,不过像银行那种机构的前面没有人气的确是事实,而且像谭木匠那种小面阔的小店好像很有人气,不过就是挤了点,这种沿街商业的合理构成的却是个问题。

《交往与空间》一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能从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本书中文第四版是根据2001年的最新英文版翻译出版。

本书英文原版初版于1971年,从整个西方社会形态来讲,1971年处于从现代主义时期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转折阶段,这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的机械理性法则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不适用;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元的生存方式及行为准则:多元、人性化、美学的追求、混乱、模糊、虚构、分裂、拼贴、折中等等关键词都与一元、理性、刻板、功能、原则、机械的现代主义尖锐地对立着。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而不过是再一次求同存异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社会转折的历史时期,建筑作为社会活动的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转折的影响同时也参与其中。

在近现代西方建筑史中,1971年也正值现代主义开始遭受广泛质疑,后现代主义(注: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有明确的风格和理论体系,而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涵义则十分丰富且含糊不清)、地域主义、新都市主义、文脉主义等等接踵而至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指出建筑设计不只是功能至上的理性规划,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原则来设定人的生活;而应该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心理,从而创造更加宜人舒适的生活环境。

对“人性化”和“日常生活”的考虑是在众多声音中较为高昂的,《交往与空间》正是这高昂和声中的一员。

一,Life & Buildings《交往与空间》一书的英文原文是”Life between Buildings”,直译的话是“建筑间的生活“,从书名上便能看出作者对”生活“的强调!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基本上包括两部分:建筑内部空间和建筑与建筑围合而成的外部空间,人在由建筑构成的空间中进行日常生活必然受到建成环境的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与建成环境的质量直接相关:好的建成环境可以为人提供好的生活质量,同样好的生活质量也反映出好的建成环境,从中不难看出”Life”与“Buildings”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