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1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交往与空间》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不免用专业语汇阐释他25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公共生活”这样的语汇,而读者只需3个小时便能通过丰富的图示、文字叙述对这些专业术语产生深刻理解。
然而在学校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交往与空间》,内容上绝对是丰富多彩,结构上严谨,可以说是一本惊天地泣鬼神的好书。
这一本书我们只需要3个多小时即可阅读完成,但是我们可能花一辈子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他的意义。
言简意赅,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规划视角。
全书共有四个章节,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第二章从规划的先决条件的问题出发。
第三章从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出发。
第四章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交流与互动。
物质环境自身可以设计成阻碍乃至扼杀所要求的接触形式。
相反,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
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观,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
扬•盖尔把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日常生活中的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也就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
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
在各种活动之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
经过调研与观察,在中铁一局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户外空间中,中青年人一般进行着必要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五花八门的活动产生于不同的空间环境。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徘徊、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如半场休息的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改善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就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在居住区中人们与邻居交谈、打招呼、带小孩,神情是悠闲的,放松的。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1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1《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本书简介本书由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扬·盖尔写于1971年,何人可根据1987年的英文版翻译,于1992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
“户外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种种户外环境条件,就是本书的主题。
”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最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二部分:书中内容第一章主题:“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本章以户外活动为基点,从宏观层面概述了物质环境和户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章首先讲述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及每一种类型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指出建筑师和规划人员能通过适宜的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这种机遇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和起点。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即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然后,作者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建筑取向是如何影响户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户外活动的,这些阶段包括强调物质与社会方面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方面的文艺复兴时代、生理及功能方面的功能主义时代以及“晚期现代主义”的规划思想,并指出当代社会状态下室外空间生活要求仔细规划物质公共空间,以适宜于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的进行。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国内外住区案例
PART THREE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风景与道路最有 益于所有居民
街道与步行道可通向 海滩和城镇中心
社区服务半径 0.4—0.6KM
规划设计原则
鼓励社区间相互联系, 明确社区中心
城镇格局,遵循”五 分钟“步行原则
优先布置公共空间 和文化教育机构
道路交通体系的综合,看似杂乱但是能够 和谐共处,为人们得到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的街道。 同时道路系统鼓励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划的先决条件
公共关系建立的触发点寻找一种或多种有意义的共同点,如共同经历,共同兴趣,共同活动。
住宅、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不同层级建立起来,是希望加强社区感,和整个组团的各项
自主活动; 由不同的心理感受、个人基本需求,形成不同的建筑布局; 因此,不同领域安全、从属感的建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2016-03-07汇报
1
《交往与空间》节选
C
ONTENTS
2
《交往与空间》启示
目 录
3
国内外住区案例
《交往与空间》节选
PART ONE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包括了那些不由自主地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日常 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
社区主干道实行人车分行,车辆可从入 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社区内部商业 街区次要道路采取人车混行与步行两种 形式。 人车混行街道布置与可移动景观盆栽相 结合,在满足人行车行的前提下,控制 街道尺寸,约18m。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扬盖尔将我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归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第一类好理解,就是生活中你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例如上学上班等不太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活动,第二类则是人们在有参与的意愿并且时间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等自发性活动,而第三类则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有其他人参与”。
(也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性活动和非必要性活动)第一章的核心就在于“在良好的户外空间中非必要性活动会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城镇活力的现象下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致力于对户外空间进行良好规划”.其原因很简单,户外活动由交往需求产生,而良好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需求的膨胀,(吸引更多人参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与人相处共同参与的非必要性活动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在此条件下,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便是加快上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扬盖尔再三强调的创造或改造物质条件来促进公共活动无疑是正确的。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第一章中便已点明,建筑或规划只是促进交往的催化剂,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引导活动的发生。
(当然,也能极大地阻碍乃至于断绝活动的发生)在这一章以及之后的几章中,扬盖尔提出的问题更偏向技术性。
他提出:“真正好的建筑和规划必然满足理想社会结构和物质结构完美结合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户外活动的产生。
”而一旦活动产生,在物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活动更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反过来,没有发生活动的街区里,人们倾向于不出去参加活动。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规划好的规划师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他又说明了一些人类生理上的规律,。
例如,水平方向的视线比竖直方向更宽广;人们行走时视轴线向下偏移10度;100米的社会性视域;0~3.75以上的社会距离等等,规划师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对于人的活动的影响。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小区规划这一张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卡尔林(Erving Goffman)所著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这种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卡尔林从实地调研、观察和对话中提取真实数据和案例,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交往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交往与空间》中,卡尔林首先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指的是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保持的一定距离范围,这个距离范围受到文化、性别、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卡尔林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规则,违背这个规则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悦和抗拒。
同时,卡尔林还强调了个人空间对于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并且合理地处理自己的个人空间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此外,卡尔林还讨论了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中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
在公共场合,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冲突和产生不适;而在私人场合,人们通常希望与亲密的他人保持更为密切的接触,以增进亲密感和互信。
卡尔林通过对不同场合下人们对个人空间需求的揭示,展示了个人空间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不同场合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除了对个人空间的研究,卡尔林还深入探讨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展示的各类行为和表现。
他指出,个人在交往中通常会通过言行、姿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同时,他还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所展示的不同行为。
这个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期望或保护个人隐私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表演。
通过对这种前台和后台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角色和身份。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感谢聆听
水平视域比竖向视域要宽广得多。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各自近90°水平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向下 的视域比水平视域要窄得多,向上的视域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得更多一些。为了看清行走路线,人们行走时的视轴 线向下偏了10°左右。人们在街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当时发生的事情。 因此,观看的对象必须是在与观众大致在同一水平面的前方
3.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集中或分散
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也 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自我强化的过程便由此而生。 建筑布局以及入口安排与人行道和户外活动区域的关系是活动集中与否 的决定性因素。 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 能看清别人和活动过程的距离在20~100m的范围之内。 在尺度问题上 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 短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
《交往与空间》读书汇报
• 《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 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 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1
怎么找到一队玩捉迷藏的小伙伴——《交往与空间》读后感1 “如果小孩能从他们的家中看到街道或游戏场,他们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并看清谁在外面玩耍,与那些住得太高或太远而不能看到外面情况的孩子相比,激起他们出去玩的机会要多得多。
”——《交往与空间》小朋友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游戏的记忆。
最开始的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宿舍楼,是沿着路边的一排排多层宿舍楼中的一栋,那时候周围似乎并没有小朋友住,我的童年玩伴唯有哥哥一个,又或者说同龄的玩伴只有哥哥一个;后来搬家到一个小区,是很常见的排列式小区,住在七楼,小区只有一排排居民楼,并没有花园,因此我还是没有玩伴,每天和哥哥在七楼的家中大喊大叫,调皮捣蛋;再后来,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买了一楼位于另一个公司宿舍小区的房子,那是我最初拥有玩伴的时光,那个小区只有三栋楼,四面围合形成一个比篮球场大一点的院子,居民楼每栋都是八层,小区有值班室,家长可以清楚的看到小孩子在操场上捉迷藏、孩子们也可以在院子里大声呼喊在家中的小伙伴们,从我加入这个小团体,到如今每年放假回家,小区里玩耍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一批,但是人数依旧没多大变化;再到后来,我去了舅舅家小住,舅舅家的新房子是高层建筑,顶层是32楼,中间围合一个大花园,设施完备,带游泳池,但是从23层向下看,要辨认孩子的位置变得比较困难。
让家长放心孩子出去玩耍的条件在我看来有那么几个,可以轻易的观察到,可以听到孩子的呼叫,有持续的看护者(值班人员或者是老人),就如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说的“连续不断的使用者”和“街道的观察者”。
吸引孩子们出去玩的因素则是那么几个:可以看到别人在玩,听到伙伴们的欢呼声,容易到达又安全的环境,热闹的气氛,以及上次一起玩的快乐。
这个又符合了《交往与空间》中提及的吸引因素: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短接而方便的道路,有事可做。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姨妈家小区的花园,那是一个比较大的花园,也是四面被居民楼围合,周围的楼也是八层的居民楼,但有一点不同:花园里种植着茂密高大的乔木,当孩子们——比方说我的弟弟在楼下玩耍的时候,我很难在楼上观察到他的位置,尽管我姨妈家就住在二楼,正对着花园。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和空间设计的书籍,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交往和空间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交往与空间》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人际交往1.1 人际交往概述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人际交往是人们相互影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过程。
人际交往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交际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交际技巧这一节介绍了一些提升交际能力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表达清晰、善于沟通等。
这些技巧对于改进人际交往非常有帮助,我会尽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第二章:空间设计2.1 空间的定义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空间设计不仅仅是指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
空间设计要考虑人的需求和舒适感,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因素。
2.2 空间布局原则这一节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空间布局原则,比如功能布局、流线布局、尺度比例等。
这些原则对于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我会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加以应用。
第三章:人际关系与空间环境的关联3.1 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一节介绍了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包括空间的开放程度、私密性、舒适度等。
合适的空间环境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而不合适的空间环境可能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
3.2 空间设计中的社交区域在这一节中,我了解到社交区域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社交区域应该具备开放、舒适、自由交流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交往与空间》书籍封面、部分章节截图、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事法:民事法是指调整个人和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以个人之间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
2、建筑法:建筑法是指规范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管理和行为的法律法规。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与社交空间的书籍,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和空间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际交往和空间的理解有了新的层次。
首先,书中强调了空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才能够让彼此感到舒适。
书中提到了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三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指每个人都有的私人领域,它可以是家庭、办公室或者个人工作区域等;社交空间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空间,例如餐厅、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而公共空间则是大家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如公园、广场等。
这些不同的空间对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不必要的摩擦。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空间的非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除了通过语言表达外,还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来传递信息。
而这些非语言信息中,空间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面对面的距离及角度可以传递出亲近与疏远的信息,而不同的坐姿和姿态也会对交流产生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并认识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此外,《交往与空间》还提到了空间的塑造力。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概念,它同时也可以被个体主观地塑造和利用。
例如,一个良好的家居环境可以营造出舒适、和谐的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而在工作环境中,合理规划的空间布局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和塑造空间,我们能够改善人际交往的品质,创造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的环境。
最后,《交往与空间》给了我很多关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启示。
书中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和交际者,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个人空间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惊喜。
它开宗明义地、理直气壮地、大言不惭地在第一章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
这是唯一标准。
不是是否宏伟,是否有意义、有象征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所以这个宣告是理直气壮。
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
认识到这点,你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为什么步行街的背靠背的座椅中,朝向道路的总是坐满人,而背向道路的没有人?为什么你走在马路上接连100米,旁边是摩天大楼一面水泥涂墙,你觉得厌烦,把衣领竖起来,只想快点走完?为什么人们是如此不愿意走过街天桥以致于经常要跃过围栏?为什么有些广场上总有停留的人群,而有些广场空空如也?因为人的最大兴趣是看其他人,所以面朝人行道的座椅面(可以看到人来人往)总是座无虚席,而面对空荡道旁树的没有人。
在人的步行经验里,高度是非常大的障碍,人会愿意走更长距离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
实在要改变垂直高度,缓慢的地下通道也比天桥容易接受,用先下降再上升高度的也是可接受的方案。
或者是上升高度时,采用错落的方式,例如分阶段的台阶,在每段台阶提供不同的景观,缓解爬高带来的焦虑。
合适的距离也是以人眼为判断尺度的。
2-3米能看清两侧摊位的商品。
在威尼斯,街道的平均宽度正好3米,这个尺度可以每分钟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
而80米是人能够辨识出另一个人轮廓的最大距离,所以一个广场最大的边长(或者对角线)不应该大于80米。
足球赛场的半径是80米(这个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步行者需要景观,街道两侧景观的可用性是以橱窗、门的密度来计算。
“为了解决里面枯燥和缺乏生气的问题,15座丹麦城市通过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一层设立银行和办公机构。
其他丹麦城市允许银行和办公机构建在城市街道上,但沿街立面不得超过5米。
”——因为银行的立面没有任何橱窗和景观可言,只是水泥墙面而已。
《交往与空间》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关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我花了大概三天时间看完,时间有些零散。
这本书呢,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规划的先决条件;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书中主要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一点不由自主的活动,然而这类活动多都与步行有关,对外界的环境关系不大,因为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是一种需要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活动对外界的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在外界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一定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特别有赖于外界的物质条件。
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
对于这种活动来讲,由于这类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前两种活动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叫“连锁性”活动,这种活动对于物质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作者介绍了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对于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因素,首先是要有能够停留的空间,人们活动是需要一定空间和环境的。
那么户外活动的质量也和外界的物质条件有着很大的联系,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以及大部分的社会性活动都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
当条件不佳的时候,有些活动就会消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就可以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时间以及类型。
另外,建筑的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外活动的产生。
然而最引起重视的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对它所依赖的空间的最广泛的要求就是为各种活动提供事宜的条件,户外空间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当我翻开《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城市与社区生活本质的大门。
作者扬·盖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交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空间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交往行为。
在书中,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人类交往的必要性。
交往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关系的建立。
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空间,作为交往发生的场所,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交往的质量和频率。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许多城市的空间设计过于注重功能分区,将居住、工作、休闲等区域严格划分,导致人们的生活轨迹变得单一和孤立。
街道变得仅仅是交通的通道,而失去了其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匆匆而过,很少有机会停留和交流。
与此相反,那些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空间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它们具有良好的步行可达性,人们能够轻松地到达并在其中自由活动;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这些空间往往有适宜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书中提到的“慢速交通”的概念让我深受启发。
当我们过于依赖汽车等快速交通工具时,城市空间被道路所占据,人们的步行空间受到挤压,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而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更多人与人相遇和交流的可能。
另外,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于交往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安全、舒适、美观且具有吸引力的。
它需要有足够的座椅供人们休息,有良好的遮阳和遮雨设施,有丰富的绿化和景观元素。
同时,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其整洁和有序,才能让人们愿意在此停留和交往。
在思考如何创造促进交往的空间时,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交往需求和习惯,因此空间的设计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的需求。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这本书让我对人与空间的关系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作者扬·盖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与建筑环境中那些影响人们交往行为的因素。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视角走进了一个个不同的城市空间,亲身体验着那些或促进、或阻碍人际交往的环境设计。
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不断反思自己所身处的空间以及在其中的行为。
书中强调了公共空间对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吸引人们自愿走出家门,融入其中。
它应该具备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比如,有适合老年人休憩的长椅,有适合儿童嬉戏的游乐设施,有适合年轻人运动的场地等等。
这样的空间能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从而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同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难以到达或者交通不便的空间,即使设计得再完美,也无法发挥其促进交往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城市中的公园,虽然景色优美,但是由于周边交通不便,或者被繁忙的马路所阻隔,使得人们望而却步。
相反,那些位于居民集中区域,周边道路畅通,并且与周边建筑有着良好衔接的公共空间,往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另外,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也会对交往产生影响。
过大的空间会让人感到空旷和孤独,过小的空间则会让人感到压抑和局促。
一个合适尺度的空间能够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从而更愿意停留和与人交流。
例如,一些传统的小镇街道,宽度适中,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恰当,走在其中,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人们更容易相互打招呼、交谈。
书中还提到了户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与空间的关系。
必要性活动,比如上班、上学、购物等,往往是人们不得不进行的,对空间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
但自发性活动,如散步、晒太阳、休闲娱乐等,以及社会性活动,如聚会、交谈等,则更多地取决于空间的质量和吸引力。
如果一个空间能够激发更多的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那么它无疑是成功的。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读后感正文: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与此同时,空间设计在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本文将就交往与空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并深入探讨其对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交往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本章将介绍交往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首先,交往可以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其次,交往的要素包括语言、非语言和环境。
语言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而非语言则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等。
而环境则是交往过程中的背景环境,包括物理空间、时间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章:空间设计与交往的关系本章将探讨空间设计与交往之间的关系。
首先,空间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和交往方式。
例如,开放的空间设计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封闭的空间设计则会限制人们的交往。
其次,空间设计也可以通过布局、色彩和灯光等方面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行为。
第四章: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本章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空间设计对交往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空间设计,如餐厅、会议室等,并分析它们的布局、色彩和灯光等设计要素对交往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空间设计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
第五章:交往与跨文化空间设计本章将探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往与空间设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交往的理解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设计跨文化空间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习惯和规范,以确保设计的适应性和易用性。
第六章:结论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交往与空间设计密切相关,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布局、色彩和灯光等方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情感。
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交往需求,并与空间布局相结合,以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2、空间设计:指为特定的活动和功能而规划和设计空间的过程。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摘要:《交往与空间》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类活动;物质环境;心理行为Abstract: Life between buildings from the people and their activities on this Angle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in city and residential areas, from residential to all space of the city level to attract people to the public space was analyzed in detail in walk, a nap, stop, games, so as to contribute to people's social intercourse method, put forward a lot of original ideas.Keywords: public space; human activities; physical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behavior本书英文名为“Life between buildings”,顾名思义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在buildings(建筑)间的life(生活),建筑的人文价值。
因为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的日常需要构成了生活与城市的主要内容,所以城市规划不仅要满足空间景观等要求还要考虑人们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的实用性。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豪尔编写的心理学著作,该书通过对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人际关系和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探讨让我对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度和距离感,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交往方式。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和情境来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距离感。
有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对方有空间和自由;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更加亲近和热情。
这种灵活的交往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也能够让自己更加舒适和自在。
其次,书中对个人空间的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个人空间的概念、种类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意识到个人空间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他人对我们个人空间的侵犯,这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甚至愤怒。
而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
因此,通过对个人空间的理解,我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空间,也更加尊重他人的空间。
最后,书中还对人际关系和空间的心理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引用,解释了人际关系和空间的心理机制,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心理机制的理解,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空间需求。
总的来说,交往与空间这本书让我对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保护自己的空间。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空间的管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感到舒适和愉快。
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和帮助,我会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3. 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 动(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 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 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5
•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
30
居住环境中的社会结构
住宅群再划分在新建的斯堪的纳维亚住 宅区相当普遍。 • 15-30户的小型组团使用效果特别好,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网络。
左:丹麦斯卡德住宅群,1985年建(建 筑师:C.F.莫勒斯·特格雷斯图 /C.F.Mollers Tegnestue)
31
私密的程度
• “带有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空间的分级化组织的住宅区。这 种清楚的结构加强了自然的监视,有助于居民们了解谁“属于”这一 区域,并有利于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一致决定。” ——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可防卫的空间》
摘自《关于城市规划》
21
直到20-30年后,大型的功能主义多层住宅新城在50、60 年代建设起来,与此同时,与功能主义的多层建筑群平行 发展的是随着汽车普及而兴起的独户住宅区。伴随着这两 种新形式的快速发展,我们才能够开始对这种片面追求物 质功能的规划思想进行评价。
22
问题:
1. 功能主义者对公共空间本身不感兴趣,忽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 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活动、交往类 型及聚会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可以说,完全是一种着眼 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
2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 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 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本书简介本书由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扬·盖尔写于1971年,何人可根据1987年的英文版翻译,于1992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
“户外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种种户外环境条件,就是本书的主题。
”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最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二部分:书中内容第一章主题:“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本章以户外活动为基点,从宏观层面概述了物质环境和户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章首先讲述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及每一种类型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指出建筑师和规划人员能通过适宜的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这种机遇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和起点。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即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然后,作者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建筑取向是如何影响户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户外活动的,这些阶段包括强调物质与社会方面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方面的文艺复兴时代、生理及功能方面的功能主义时代以及“晚期现代主义”的规划思想,并指出当代社会状态下室外空间生活要求仔细规划物质公共空间,以适宜于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的进行。
第二章主题:“规划的先决条件”。
本章主要讲述建筑布局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关系以达到促进人们交往的目的,并且从人类行为心理学方面分析了适宜性交往空间的条件。
作者指出,聊天和交谈并不是交往,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
虽然社会关系和空间没直接关系,但是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的规划以及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空间处理能够拓展或扼杀发展的机会。
例如用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可以丰富住宅群;通过安排穿过公共空间的住宅通路和合理的建筑布局等方式,可以引导居民形成某种活动模式;设计含有各种空间和设施的物质环境结构,可以吸引所有的居民或居民群体。
对于社会关系和建筑布局间的联系,一方面,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考虑到存在于每个地区的现有条件以及该地区不同居民的各种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物质结构,也就是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
此外,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渡,居住组团中的半公共空间,有助于居民更好地相互了解,形成领域感、安全感和从属感。
作者分析了知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的人体工学和行为学心理内容,尤其是一些距离、尺度、时间方面的数据,提出了规划中打造适宜性交往空间的条件。
还介绍了“一加一大于三”“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的规律,指出改善户外逗留空间条件是改善户外生活条件的关键性所在。
第三章主题:“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本章着重讨论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重点是在城市层面和小区层面分别提出了集中人们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在城市层面,集中的条件有各种功能设施都围绕街道或广场,出口面向街道;沿街单体建筑立面要窄、留出众多的门;公共空间尺度合理把握,亲切宜人,以防过大空旷;尽量避免下沉公共空间等。
在住区层面,出入口面向同一条街道,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短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作者介绍了一些细节处理,如将将一部分无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居住区中,可以使不同的人们使用共同的公共空间而建立关系;再如街道设计成步行区,小汽车只能在确定的逗留及游戏区域之间缓慢行驶,以使交通和户外逗留有关的活动综合起来。
最后作者指出,能看到正发生的一切、有地方可走、有事情可做,这些都是吸引人们走进户外、在户外停留活动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主题:“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本章主要讲述了如何从细节部分提高公共环境、逗留场所的质量,以使人们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
步行空间方面,要注意老人和儿童的特殊需求,步行空间尺度、铺装材料、路面条件、步行距离、步行路线、空间的连续、坡道与台阶等方面也都要仔细考虑。
合适的步行距离不仅与街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道路的质量有关,包括道路的防护情况以及道路给人的感觉;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
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路;空间方面应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线路。
蜿蜒或富于变化的街道可以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弯曲的街道比笔直的街道通常在减少风力干扰方面也有好处;步行交通和高差变化的主要原则是尽可能避免高差,在不得己要引导人流上下时,也应采用坡道而不宜采用台阶。
逗留场所方面,作者讲了驻足停留对空间的要求。
首先分析了边界效应,依据边界效应,城市空间中沿街的柱廊、雨篷和遮阳棚很有吸引力,它们使人们既可停留和观察,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中。
对居民来说,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门廊、回廊以及前院的树木都起着同样的作用,既可以提供防护,又有良好的视野,这些设置也正是吸引人们停留的因子所在。
而场所中的小坐方面,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等。
作者认为,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作者分析了座椅的布局、位置、类型、朝向及视野等方面的规律,并指出除了凳子和椅子这样的基本座位,还要设一些能应一时之需的辅助座位,如台阶、基础、梯级、矮墙、箱子等,其中多功能的城市小品、有趣的外墙细部设计等塑造出的“坐席景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辅助座位。
之后作者从距离、视野和照明三方面讲了公共空间中的观看规律,从噪音对交谈影响、交谈行为类型和交谈心理三方面讲了交谈规律,还详尽描述了聆听特征。
交谈景观也很重要,设计师应尽力使座椅的布置有更多的灵活性,例如曲线型的座椅或成角布置的座椅就常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座椅成角布置时,如果坐着的人都有攀谈的意向,开始搭话就会容易一些;如果不愿交谈,从窘况中解脱出来也较方便。
此外,打造各方面宜人的场所也很重要。
作者认为:所有自发性的、娱乐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在逗留与步行的外部环境相当好,从物质、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优越条件,并尽量消除了不利因素,使人们在环境中一切如意时,它们才会发生。
所以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要注意防护问题、安全问题(包括交通安全和治安安全),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和人们喜好合理设计,避免不利天气的影响,创造良好微气候。
如通过低矮连续的住宅,将大部分风势导向上空;除美学特质外,在小尺度上下功夫,采用风障、林木、树篱以及在最需要的地方加上顶盖等方式来改善环境条件。
那么对于住宅建筑单体,怎样处理其与街道关系,才能大大促进人们间的户外活动和交往呢?作者提出对住宅周围的户外活动的范围与特点起重要的作用的三大物质因素是“出入方便;紧靠住宅前有良好的逗留区;紧靠住宅前有事可做,并有一定的设施”。
这要求住宅、户外区域的许多细节要精心设计。
例如住宅户内户外之间的入口处要无障碍、方便通行,中间走廊、多余的门、尤其是室内外的高差都应避免;在住宅出入口有合适的户外逗留场所,如摆有遮阳、风障、舒适的座椅、灯具等设施的场所;如果在住宅与邻近街道之间的过渡区设置一种半私密性的前院,只要半私密的小院尺度适宜,设计合理,并且有事可做(如浇花除草等),就为户外逗留创造了条件,那么建筑户外空间中的生活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其实这种区域就是能加强人们户外活动和交往的柔性边界。
第三部分:个人评价首先,这本书值得一读。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细微日常生活入手,通过观察人们行为活动特点和户外公共空间的关系,引导设计师和规划师对物质空间环境如何正确把握,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这种“以人为本”的细节考虑、行为心理学研究并重和问卷调查方法都值得我们在做设计过程中借鉴学习,其中提到的一些人的行为距离有助于设计中对空间尺度和比例的准确把握。
尤其是一些案例中的细节处理,如把汽车停在城市外围或住宅区边缘,然后在邻里单位中步行50~100~150m到家,这一原则使得地区性的交通与其他户外活动综合起来,也为邻里间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再如哥本哈根市街道按一定间距比如每隔100m,设置一处合适的歇息场所,这给人们步行空间提供了舒适和方便,从而增加人们停留和交流的机会;威尼斯的交通原则是在城市外围使快速交通过渡到慢速交通,使得地区性的交通与其他户外活动综合起来,活跃城市;还有一个交往活跃的街区犯罪率会降低,因为四周居民对街道上社会活动的关注会减少潜在的犯罪行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思考的。
但是,作为学术性著作,个人认为本书的逻辑性不是太强,一些内容比较混乱,缺乏有条理的整合。
其次,我认为作者的视角有失偏颇。
作者的目的很唯一,就是怎么打造适宜的物质空间环境来促进人们的交往,这种单视角的研究方法,很可能会顾此失彼。
例如作者心中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入口面向街道的两排联排式住宅,低层,入口处有停留空间,且建筑和街道之间是种有花草的前院,有篱笆围挡,作者没考虑到住宅的朝向和日照问题,而且城市用地紧张,低层和前院是不容易实现的。
再如,对于街道,作者推崇中世纪的尺度感,但是在汽车时代的今天,在人口拥挤的城市,真的适合吗?最后,还需要我们思考一些问题。
按照作者想法,四合院应该是很适宜交往的居住形式,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现在的菊儿胡同,院子就比较冷清。
因为四合院里每户人家都有完善的户型,院子变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自然失去了传统的活跃气氛,更重要的可能是大家不愿意交往。
所以在网络时代,吸引人们走出房间,需要更有利的吸引因素。
还有,将一些无污染的工厂放入住宅区,确实能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机会,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管理治安等问题。
总之,空间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也定会带来社会问题。
所以,客观地说,本书虽为经典,但如果遇到具体问题,我们还是要放置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