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原因探析
脆弱性、不安全感与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从苏加诺到苏哈托

勒 弗 (e e,9 3 、 L i r1 8 ) 里查 尔 ・ f 苏克 马 (u m ,99 等人 的著作 亦秉 承 了从 国 内政 治视 角来 分析 印尼 S k a 19 )
外 交政策 的思路 。勒 弗 在其探 讨 印尼外 交政 策 的经典 之作 中, 为 印尼 的 外 交政 策 反 映 了其 坎坷 认 的政 治进 程 , 无论 是外 交 政策 的主 题 , 还是 对 外 交 往 与联 盟 的模 式 , 因 政治 体 系 的 变化 而变 化 。 都 在 印尼独立 之初 , 在奉 行 独立 自主 外交政 策 的同时 有条 件地 倾 向西 方 国家 , 在议 会 民主时期 , 但 这
中图分类号 :8/7 320 D 3 8 .4 .
文献标识码 :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编号 : 0 — 8620)1 O3—1 1 3 95( 80 一 O8 0 0 0
自印度 尼西亚共 和 国成立 以来 , 其外交 政策一 直是 学界 关 注 的重 点。 除 了研 究 印 尼外 交所涉 及 的具体 问题 , 印尼与周边 国家 的关 系、 如 苏加诺 与苏 哈托 时代外 交 政策 的继 承与 变化 、 意识形 态 对外交 政策 的影响外 , 不少 学者还从 诸如 国家认 同 、 不发 达 国家 的特 性 、 胁 平衡 理 论等 理论 角度 威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1 08 期 ( 第 13 ) 总 3期
南 洋 问 题 研 究
S0I】 ! r’ HEA I ST AS AN AFF RS AI
No. 0o 12 8 Ge e a e ilNo. 3 n rlS ra 13
宗教 、 土 等 问题 , 视 为对 国家 潜 在 的 威胁 , 领 被 因此 而产 生 的 不 安 全 感 影 响 了 外 交 政 策 。 其 独 立 自 主外 交 、 不结 盟 政 策 、 大 国 的疑 虑都 是 这 种 脆 弱 性 的体 现 。在 中 国 对 印尼 以 及 东 南 亚 的外 交 政 对 策 中 , 充分 考 虑 后 者 的脆 弱 性 及 由此 衍 生 的 不安 全 感 。 要 关键词 : 弱性 ; 安全感 ; 脆 不 外交 政 策 ; 印尼
印度国大党联合政府外交抉择初探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4期・ 印度国大党联合政府外交抉择初探张 力Ξ[内容提要]印度国大党在2004年的印度大选中获胜并为首组成“团结进步联盟”联合政府,新政府的外交纲领和政策走向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新政府执政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观察,可看出它与前届政府相比既有明显的连续性,也有某些微妙的变化,这体现在某些重要的双边关系及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某些看法上。
但即使新政府强调外交的新面貌,但“变”与“不变”应是相对的,宣称的新特征目前仍主要体现为姿态,不少制约性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
因此,需进一步密切关注国大党联合政府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印美关系和中印关系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印度;国大党;新政府;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D5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04)04-0036-07印度国大党在2004年的新一轮大选中获胜,联合各中小盟党并在印共(马)等左派政党的支持下组成以自身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UPA )政府。
由于这是国大党在沉寂多年后重返权力宝座,以及鉴于印度当前在国际社会的崛起态势,新政府的外交纲领和政策走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新政府的重大外交政策有待进一步明朗,尤其是其外交抉择对印美关系和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势的影响很值得追踪分析。
现仅就已现端倪对其外交政策的走向作一初步探索。
印度新政府刚上台执政,就与盟党及左派政党达成“最低执政纲领”,其中提出新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新任印度外长纳特瓦・辛格随后就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发表重要谈话。
从最低纲领和谈话的基调看,新政府表明要对前届瓦杰帕伊政府的对外政策加以调整和修正。
与此同时,新政府承认印度在外交上面临许多难题,其中多数问题由前届政府(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政府)遗留。
新政府认为,瓦杰帕伊政府在执政六年中对许多外交问题的处理并不符合印度自身的国家利益。
引人注意的是,最低纲领在谈及印美关系和中东局势时的提法与过去有所不同。
印度的国际影响:非洲解放运动与不结盟运动

印度的国际影响:非洲解放运动与不结盟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积极参与非洲解放运动,为非洲国家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参与不仅展现了印度长期以来对于自由与平等的坚定信念,也在国际舞台上为印度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时,印度在非洲解放运动的积极参与也为其建立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非洲解放运动中,印度成为了非洲国家的坚定支持者和朋友。
正如印度国父甘地所指出的,印度作为亚洲的一员,也曾经历过殖民统治,深刻理解了非洲国家所经历的痛苦。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非常重视印非友谊,并亲自前往非洲各国,以支持他们的独立斗争。
例如,1956年,尼赫鲁积极参与了对摩洛哥和突尼斯的投票,帮助他们摆脱法国殖民统治。
此后,印度还派遣了士兵,参与了苏丹的独立战争,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培训。
印度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在1960年代进一步得到巩固,当时非洲国家纷纷独立。
不仅如此,印度还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非洲问题的重要议程,并推动世界各国为非洲的独立和发展提供支持。
1960年,在联合国的大会上,印度首次提出了取消殖民统治的问题,并以此为由,呼吁国际社会为非洲国家提供支持与援助。
此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共鸣,使非洲国家在国际论坛上取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与非洲解放运动相伴而行的是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不结盟运动是在冷战时期提出的,旨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自主权,抵制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
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推动运动的发展和壮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积极参与了不结盟运动的各项活动,并坚定捍卫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印度的国际影响也体现在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上。
印度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
印度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印度船只的航行等为印度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如今,印度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仅有许多非洲学生前往印度学习,也有许多印度艺术家和文化使者前往非洲进行文化交流。
印度对外战略分析

(二)接触与防范中国
•略
(三)依靠俄罗斯
• 冷战时的同盟,冷战后关系由低迷走向恢
复友好关系。 • 2000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 密切的军事合作处于优先地位。
(四)拉拢日本
• 21世纪后日印关系迅速升温。没有历史和
利益冲突,价值观念趋同。 • 印度对日本:政治是铺垫,经济是重点, 安全是补充。 • 印度成为日本官方援助最大国家。 • 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引人注目。有共同 防范中国崛起的现实需要。
• 第二,印度的外交决策人员不受外部机构—
——如智库———的影响,而在其他国家, 智库会强化政府对本国世界地位的认识。 • 第三,印度精英担心印度崛起是一个西方 制造的概念,它不现实地提高了人们对于 印度经济增长以及国际义务的期望值。
中印关系:龙象之争?
• 印度对华政策:同盟,对手还是榜样? • 印度人对中国的三种看法: • 1,对手。 • 2,合作伙伴。 • 3,中印大同。Chindia
•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不希望与中国改善关
系;63%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根据0分至 100分的评判尺度,受访者就自己对22个所列国 家的好感打分(100分代表非常热情,0分代表非常 冷淡),中国和巴西的得分排在中间,为44分;美 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尼泊尔、 俄罗斯、英国、斯里兰卡和南非的排名更靠前 。 在所列的22个国家中,印度人对美国的态度最 为热情。83%的人认为印度与美国的关系牢固, 只有4%的人认为关系脆弱,75%的人希望进一步 加强关系,只有1%的人希望关系冷淡。
古杰拉尔主义:睦邻友好政策
• 核心:印度采取不对等原则和邻国搞好关系,以
• • • • •
求共同发展和为本地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1、在处理双边关系问题上不谋求互惠,印度作单 方面让步 2、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互不干涉内政 4、南亚各国领土不允许其领土被用来反对本地区 其他国家 5,通过双边和平协议解决争端
印度的外交战略

印度的外交战略马加力2012-11-20 10:54:43 来源:《和平与发展》(京)2006年2期作者简介:马加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内容提要:印度的地缘位置、历史文化和丰厚的人才优势,加上近些年不断上升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其争取世界大国地位的信心明显增强。
印度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展现全方位的、注重实用型的外交,加强同所有大国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大国关系地区形势印度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位置和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它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印度外交战略的形成、转变和态势,对于把握国际局势发展的脉络,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妥善处理中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大国化的外交理念印度的大国意识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这既与它的历史密切相关,也与它本身的幅员、人口、曾经享有的外交辉煌等因素密切相关。
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过重要贡献。
直至今日,印度的哲学、宗教仍在对世界上众多的民族产生着强大的影响。
它又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世界排名第七,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最新统计,印度的人口现已达到11.1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超级大国”。
早在民族解放斗争时期,印度的反帝反殖运动就已经成为亚非国家的榜样;后来,在亚非拉地区各国的民族独立事业中,它继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它特有的影响。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的开国元勋尼赫鲁就抱有极其强烈的大国理想,即把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统一、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他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明确提出,“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中印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

中印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中印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中印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领土,也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大国。
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但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如何处理好中印关系,加强合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印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印两国在1950年建交以来,经历了多次波折。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印两国曾经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在1959年达赖喇嘛出逃印度后,中印关系开始恶化。
1962年,中印爆发了边境战争,双方都有人员伤亡。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都受到了影响。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双方开始逐渐加强合作。
2003年,中印两国签署了《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宣言》,成为了战略伙伴。
此后,双方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二、当前中印关系的现状当前,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2019年,中印两国贸易额达到了约920亿美元。
此外,两国还在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但是,中印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边境争端。
中印边境线长达3500多公里,在一些地方存在争议。
2017年,中印边境冲突再次爆发,双方都派兵前往边境地区。
虽然随后双方通过对话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边境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中印关系的外交策略当前,中印两国都在积极推动外交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中印两国也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外交策略。
对于中国来说,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需要通过加强与印度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边境问题,避免因此影响两国关系。
对于印度来说,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也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需要通过加强与中国的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印度的外交战略

近期,印度外长苏杰生出版了其著作《印度的方式: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引起各方关注。
作为现任外长,在任上就出书谈印度外交战略,这种情形实属罕见。
尽管苏杰生称该书主要根据其过去数年的讲话稿修改而来,但是全书架构却非常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其对世界大势及印度战略的思考。
虽然在不少内容的表述上略显晦涩,但其核心思想却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这种文风明显区别于其过去的风格,多少还是基于现实的权衡。
要把握莫迪政府第二任期的外交战略,苏杰生外长的战略思想是必须要了解的。
这位出生于印度外交战略世家的职业外交官,一向以观点鲜明、行事强硬著称。
更重要的是,他是莫迪最为欣赏的外交官。
在莫迪第一任期时,时任印度驻美大使的苏杰生成功地安排莫迪访美(2014年9月)和奥巴马访印(2015年1月),得到莫迪的高度赏识。
就在他即将退休的前两天,时任印度外长苏什马·斯瓦拉杰(Sushma Swaraj)通知他,莫迪总理任命他为外秘(公务员系统的最高职位,类似常务副外长),为此印度外交部不惜让当时的外秘苏嘉塔·辛格(Sujatha Singh)提前退休,一度引发印度媒体热议。
在苏杰生升任外秘后,更是享受了罕见的“超长任期”,直至2018年1月退休。
过去,印度外秘一般任期是两年,但苏杰生却超龄延长一年。
更重要的是,在2019年莫迪第二次赢得大选后,沉寂一年的苏杰生在“火速”加入印度人民党(BJP)后,被任命为印度外长。
这种情况,此前只出现过一次,就是纳特瓦尔·辛格(Natwar Singh)从公务员系统退休后被任命为外长。
由此可见,苏杰生的外交理念与莫迪总理的契合程度。
在《印度的方式》中,苏杰生认为2009年是世界的拐点时刻。
他当时已经开始担任印度驻中国大使,随后又担任印度驻美国大使,加上担任外秘后的历练,让他对近些年的全球变化有了更加前沿的观察。
析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对华友好的原因

析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对华友好的原因【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对中国实行了友好的外交政策。
中印两国情谊的兴起既有着历史的渊源,又受当时国际环境演变的影响。
既与中印两国内部现实因素有关,又与尼赫鲁的个人因素相连。
50年代初,印度对华友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中印关系;友好;原因印度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50年代初的印度对中国实行了友好的外交政策。
中印在反帝反战大国际问题上友好合作配合,两国高层频频互访,掀起交流高潮,迎来”兴地--秦尼巴伊--巴伊时期。
(印地语:印度中国是兄弟)50年代初,印度对华友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共同的宗教文化产生的亲切感与共同反帝反殖结下的友谊埋下了情感铺垫印中两个紧邻的大国,虽高山险阻,海路遥隔,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
尼赫鲁总理在1944年他写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就指出,”中国和印度通过佛教而彼此接近并发展了许多交往”。
[1]1951年1月12日他在伦敦发表广播演说时又说,”我们印度与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友谊,我们有不同的意见,直至有小矛盾,但当我们回顾那长久的过去,那包含着某些哲理的过去,也有助于我们彼此了解”。
[2]在西方资本主义到东方进行殖民活动时,中印两国都成了受害者,相继陷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位。
相似的悲惨命运,使两国人民结下了共同反帝反殖斗争的友谊。
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印度和中国患难与共,休戚相关。
尼赫鲁在《印度为什么支持中国》一文中就指出:印度和中国同样渴望民族自由并正在为自由而战斗,两国民族自由的力量现应互相同情和支持。
因而,在新的时期,尼赫鲁强调,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应该用两个热爱自由的国家间的新的合作来加强。
二、50年代国际环境的演变与印度对外政策的取向为中印友好创造了条件自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起,印中两国国家安全便分别面临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威胁,这决定了印巴关系的对抗基调和中美关系的敌对基调。
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印度逐渐放弃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拥有115个成员国的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
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南斯拉夫、埃及、赞比亚、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古巴、印度、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南非和马来西亚举行了13次会议。
“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
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之后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在四年后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总统和加纳的恩克鲁玛总统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反对任何形势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签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
同时宣言还明确表态支持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突尼斯、古巴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不结盟政策的名词解释

不结盟政策的名词解释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也日益增加。
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使得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追求自身国家的利益,各国常常形成联盟关系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选择采取一个与阵营结盟无关的中立立场,这就是“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中立,不参与任何与外国结盟的行为。
1955年,由尼赫鲁、尼罗、图梅尔三国发起,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等国家的政府代表齐聚印度首都新德里,共同发表《不结盟宣言》。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建立的以不结盟为基础的国际政治团体。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政策的背景是冷战时期。
二战之后,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所领导,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联盟体系。
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激化,使得其他国家面临着选择立场的压力。
为了不卷入两个超级大国的体系之中,一些国家采取了不结盟政策,保持中立立场,以便更好地处理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不结盟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困难。
首先,不结盟政策使得国家能够保持和多个国家的联系和合作。
不加入任何联盟,让国家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国际合作。
其次,不结盟政策可以减少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国家加入了某个阵营,就无法避免与其他阵营的潜在冲突。
而中立地位可以减少战争的可能性,维持国家的和平稳定。
此外,不结盟政策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让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然而,不结盟政策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不结盟政策可能会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如果一个国家不加入任何联盟,就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安全保障。
在面对冲突和威胁时,这种中立立场可能会让国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不结盟政策可能会限制国家的对外政策选择。
如果一个国家选择不结盟,就不能积极参与某些国际事务和组织,这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提升地位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三、凯末尔改革
1.政治上:废哈里发制度与宗教审判制,实行政教 分离,制定现代法律体系,确定国民议会的立法 权。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国民议会通过的决议包含两项条款。 第一项条款宣布“土耳其人民认为,在伊斯坦布尔的那种 依靠个人统治形式的政府,1920年3月16日(即在两年半 以前)已不复存在,至此已经永远成为历史”,第二项条 款承认哈里发职位应属于奥斯曼王室,但规定哈里发只能 依靠土耳其国家而存在,并由国民议会推选“奥斯曼王室 中最属品学兼优的分子”充任。 ──《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第三讲 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早期土著民为印第安人。 150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这里。 1525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21年9月15日宣告独立。 1822-1823年参加墨西哥帝国。 1823-1838年加入中美洲联邦。 1839年尼加拉瓜建立共和国。 1912年美军在尼加拉瓜建立基地。 尼加拉瓜的抗美斗争可以说就是1912年开始。
第四讲 墨西哥护宪运动
土地面积达196万多平方公里。 位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 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 素称“陆上桥梁”。 墨西哥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老文明 中心之一,闻名于世的玛雅文化、奥 尔梅克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 克文化均为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创造。
1846年美国发动侵墨战争。 1848年2月墨、美签订和约,墨被迫将北部230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美国。 1858年华雷斯任总统。1867年法、英、西班牙等入 侵者被赶出墨。 1876年迪亚斯攫取政权。1910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爆发,同年11月20日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推翻迪 亚斯政权。 1914、1916年美国曾派军入侵墨,两国一度断交。 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宣布国名为墨西哥 合众国。
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同东 南亚国家地 理位置相近, 有悠久的历 史关系。印 积极推行
“东向政 策”,加强
同东盟的政 治经济关系, 积极参与东 亚合作。
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印于19
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 主办南盟首脑会议。作为南盟最大国家, 印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 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 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 南亚经济共同体。
时期:
一、从尼赫鲁到辛格
印度是议会制国家,总理在外交
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从1947年独立 以来的60多年中,尼赫鲁总理、甘地总 理、瓦杰帕伊总理和辛格总理执政时印 度的外交包括国际组织外交搞得最有声 有色。
1 尼赫鲁总理时期
尼赫鲁于1947年8月15日至1964年5月27日 担任印度总理。在印度,没有一个公众人物在对 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方面比得上他,难怪圣雄 甘地也称他为自己外交事务方面的导师。15J作为 印度的开国元勋和首任总理,尼赫鲁为印度后来 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印度独立时,正是冷战 开始和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战略格局形成之时。 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决定在两极对抗 中采取中立立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在国际事 务中保持行动的独立性。i954年尼赫鲁与周恩来 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尼赫鲁又参与发起并参加了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 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 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 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的要求,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 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印度与日本、 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 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 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并坚决要求拥有 安理会否决权。
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地区合作

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地区合作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一直以来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合作。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印度的外交政策旨在构建稳定、互助的地区合作框架,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外交政策,重点关注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合作努力。
一、印度的外交政策理念印度的外交政策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和平与合作:印度倡导和平共处,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
印度追求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
2.多极化外交:印度主张建立多极化的国际秩序,旨在避免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霸权崛起。
印度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实现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
3.南南合作:印度重视与南亚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印度倡导通过南南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
二、印度与南亚地区的合作印度积极推动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紧密合作,旨在加强地区内贸易、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
以下是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要合作倡议:1.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印度是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核心成员国之一。
SAFTA旨在促进南亚地区内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
2.南亚经济合作组织(SAARC):印度是南亚经济合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SAARC通过促进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旨在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印度倡议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旨在促进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互联互通。
该走廊将有助于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4.南亚大区互联互通(SAGAR):印度提出“南亚大区互联互通(SAGAR)”倡议,旨在加强南亚地区与印度洋岛国家之间的合作。
该倡议涵盖交通、能源、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提升南亚地区的综合发展。
三、印度的区域外交政策除了在南亚地区加强合作外,印度还积极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外交关系。
以下是印度在区域外交政策方面的主要倡议:1.东亚合作:印度重视与东亚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东亚经济体的关系。
论尼赫鲁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亚地区的强 国, 在世界上是一个潜在 的大国。 尼赫鲁曾说过 :
“ 我能理解一些欧洲小国或一些 亚洲小 国 ,由于环境所迫屈 服于大 国而成 为它们 的卫星 国……印度本身是一个太 大的 国家 以致她不 能向任何 国家卑 躬屈膝 。” 1 I 2 从地缘政 治方面 看, 印度远离两 大集 团冲突的 中心地带一欧洲大 陆 , 团对 集 抗的飓风刮到 印度 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 这样 印度犹如处在一
Tour s i m Today
当 im 代 穰 i i i 旅 糯 游
论 尼赫 鲁 的不结盟 外交政策
杨 克 勇
( 聊城大学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 山东 聊城 225 ) 5 0 9
摘
要: 印度独立后 , 据国 内外形势的需要 , 根 尼赫鲁政府制订 了不结盟的外交政 策。 印度制定不结盟的外交政
个 避 风港 里 。 同时 , 度位 于海 洋 交 通 道 , 既 可联 系欧 洲 、 印 它 中东 和非 洲 , 可 沟通 东南 亚 、 东 乃 至 美 洲 , 居 中调 节 的 又 远 有
赢得 独立 的广大第三世界 国家 , 在两 极格局下 , 要求世界 和
平和 自身安全与发展的 良好愿望 , 具有普遍意义。因此 容易 产生共鸣 , 很快形成颇具影响力的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 的开展与壮大 , 又扩大了印度和尼赫鲁本人的国际影响。
一
、
印度 独立后 的不 结盟外 交政 策
回旋余 地 。这种 独特 的地缘条 件有 利于印度实 行不结 盟 。
正确认识不结盟运动

正确认识不结盟运动一、背景与目的1. 背景:(1)亚非拉国家广泛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了独立。
(2)美国与苏联的争夺。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世界各地激烈斗争,争夺对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
2. 目的:为了维护民族独立,避免美、苏的控制。
二、主要活动1. 开始: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会晤,并发表声明,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集团政策,走不结盟的道路,维护独立主权和世界和平。
这一主张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
1961年9月,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有25个国家参加。
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开始。
2. 主要主张:(1)独立自主和非集团、不结盟的宗旨与原则。
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必须具备五项条件: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
(2)反对霸权主义。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就通过宣言“只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都被消除……之后,持久和平才能实现”;不结盟国家“决意协同作出努力来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不结盟运动还要求取消外国军事基地,消除核威胁,停止军备竞赛。
(3)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要求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国际经济不平衡状态,废除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建议建立联合国基本发展基金。
1976年通过的《经济宣言》强调“争取政治独立……不能同争取经济解放的斗争分离开来”;号召“不结盟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结束富国和强国对弱国和穷国的剥削而努力奋斗”。
三、不结盟运动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就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论印度辛格政府的务实外交

2010年第1期No 11 2010南亚研究季刊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总第140期Sum No 1140论印度辛格政府的务实外交3伍福佐33[内容提要]印度辛格政府继承其前任瓦杰帕伊政府的务实外交。
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发展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通过与美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其(核)大国地位;另一方面,维持和俄罗斯之间的传统联系以谋求其重要的军事和能源安全利益;小心谨慎地修好和维持与伊朗的传统联系以维护其长远的能源供应利益以及地缘政治利益;此外,继续促进改善与缅甸的关系以寻求油气供应新来源并制衡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印度;辛格政府;外交;务实[中图分类号]D8351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10)01-0028-06 2004年5月,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在印度选举中获得胜利并与左翼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由国大党的曼莫汉・辛格担任印度总理。
最初有人推测,这一新政府可能返回到印度的不结盟外交,完全偏离其前任瓦杰帕伊领导的人民党领导政府的务实外交政策,因为无论是国大党还是其重要的支持政党印共长期以来都主张维护印度独立的外交决策①。
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辛格政府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印度人民党开始的务实外交政策,印度对美国、俄罗斯以及伊朗和缅甸的政策就是典型例证,本文试就此进行粗略论证。
一、确立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大国地位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升温②。
辛格政府上台后,采取措施继续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辛格政府不仅加强与美国的防务联系,而且还正式确立了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印美民用核合作协议》是这种关系的核心。
印度与美国的防务联系加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印度军队积极与美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根据有关报告指出,自从2002年以来,印度和美国已经举行了50多次军事演习③,其中,2007年9月印度参加的五国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尤为引人瞩目。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定期举行首脑会议的国际组织,那么你了解不结盟运动吗?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从1956年至今,不结盟运动一直都在持续影响着世界上超过一半数量的人口,那么这项不结盟运动兴起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有不少人会觉得不结盟运动其实是一些小国家一种害怕的表现,害怕自己因为弱小而被大国所挟持,所以想要寻求一个组织,一个能够为自己赢得免去战争之苦的庇护伞。
那么事实上不结盟运动兴起原因真的就是那样吗?从一些历史资料上其实也不难看出,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的。
那个时期的世界政坛,一直都被美国和苏联把持着,对于一些发展中的中小国家来说,在那样一个大鱼吃小鱼的年代,想要自保,就要学得聪明一点,明着和这些大国干,肯定是干不过他们的。
如果他们强迫你加入到他们一方去对付另外一方的话,你可能连说不勇气都没有,但是加入到不结盟运动之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现在不能帮你了,因为本国已经加入到了不结盟运动,不能够出尔反尔。
那么这样的话,虽然两个超级大国可能会不爽,但除了不爽,他们也不敢明着拿这些小国家怎么样了。
所以说不结盟运动兴起原因最初就是为了摆脱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控制,使自己国家的臣民免受战乱之苦的,所以说这也是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声,但凡是人民支持的,一般也都是真理,所以不结盟运动才会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不结盟运动的简介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
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
2012年8月26日,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高官会议开幕,以上是简单的不结盟运动简介。
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
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
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
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
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
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
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学习任务单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发展历程。
2、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念、策略和主要行动。
3、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独立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4、探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意义和启示。
二、学习内容1、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实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通过经济掠夺、政治压迫和文化控制等手段,严重损害了印度人民的利益和尊严。
(2)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教育的普及、西方思想的传播以及印度传统文化的复兴,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自治。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念和策略(1)非暴力原则非暴力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核心原则,主张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方式来抵抗压迫和不公正,包括绝食、和平示威、抵制英货等。
(2)不合作策略不合作包括拒绝在殖民政府机构任职、拒绝接受英国教育、抵制英国法律和法院、拒绝纳税等,旨在削弱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行动(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 1922 年)包括抵制英货、放弃英国授予的头衔和荣誉、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响应,但由于一些暴力事件的发生,最终被停止。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 1934 年)以“食盐进军”为标志,甘地带领信徒徒步到海边自制食盐,抗议英国的食盐专卖法,这次运动进一步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情绪。
(3)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40 1942 年)要求英国退出印度,采取了更激进的不合作措施,但在英国的镇压下未能取得显著成果。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1)对印度独立的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最终促使英国在1947 年同意印度独立。
(2)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运动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改革,如废除种姓制度、提高妇女地位、推动教育普及等。
印度的不结盟政策

作者: 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1];张林[2];梁红宇[3]
作者机构: [1]印度外交部,新德里110001;[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培训部,云南昆明650034;
[3]云南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南亚研究
页码: 88-10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印度;不结盟政策;前外交秘书;外交官
摘要:本文节译自印度外交部前外交秘书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KrishnanSrinivasan)的著作《外交渠道》。
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是印度一位资深的外交官,有着丰富的外交经历。
在《外交渠道》一书中,他对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的起源、理论基础、不结盟政策的发展和变化,都有比较精彩的解读。
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有关印度不结盟政策的介绍和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具有较大的资料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原因探析
【摘要】:一不结盟政策是尼赫鲁为独立后的印度确立的四大基本国策之一。
尼赫鲁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从印度的民族利益出发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
不结盟外交战略的提出不仅符合了当时印度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反应了那个时代正在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在两极格局下要求世界和平和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共同愿望。
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战略成为上个世纪”弱国”取得强势外交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尼赫鲁;印度;不结盟
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思想的含义是指印度不与美苏等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即在冷战时期,印度不会与美苏两级中的任何一极结盟。
不结盟思想的实质是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中立主义。
正如尼赫鲁所说”这种政策产生于印度的国情,产生于印度总的意识形态,产生于我们在争取自由的斗争期间所形成的印度人的心理,产生于当前的世界的现状。
”①所以说,尼赫鲁选择不结盟作为印度外交的基本思想,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地缘和个人因素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
一、国际方面
尼赫鲁在二战后,选择不结盟作为印度的基本外交政策从国际方面看主要是利用现实主义的国际理论分析了当时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形式所做出的。
(一)为了确保印度的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独立
印度在独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也初步形成。
由于印度国力薄弱,为了避免卷入战乱尼赫鲁选择了不结盟政策,他认为这一政策可以维护印度的独立并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尼赫鲁指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
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都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的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②
(二)为了保证印度可以同时获取对立双方的经济援助
印度在独立之初,经济十分困难作为农业大国的印度连粮食都不能自给。
经济命脉又主要控制在外国资本家尤其是英国人手里。
因此,尼赫鲁意识到经济恢复和发展对实现印度国内的稳定重要性。
1948年3月8日,尼赫鲁在印度制宪会议上说,”我们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时不能倒向何一方以免使自己陷入被动”。
他还强调”印度在接受经济援助或政治援助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明智的政策,我们不应该牺牲自尊的代价获得援助,否则任何一方都不会尊重你;我们也许会得到某些小的利益,但最终我们因此会遭到别人的唾弃”③
因此,尼赫鲁认为奉行不结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在两大阵营下同时获得来自双方的援助并不得罪任何一方,保证本国经济的复兴。
二、国内方面
印度在独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问题,尼赫鲁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结合印度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缘等因素综合做出的,并非他本人凭空想象的。
(一)从国内政治上看,印度国内政治力量多元化
首先,在印度除国大党外还存在其它有影响力的大党,如印度共产党。
印共虽然在国内武装斗争中失败,但是他们并没有走上消亡而是转入议会斗争。
在1959年印度人民院的500个席位中,国大党拥有380个席位,占74%对的席位,但是印共仍占据31席居第二大党。
印共在议会中的合法存在,对执政的国大党存在很大的牵制作用,使国大党在对外政策上不可能一边倒。
其次,国大党内部也存在多股相互制约的力量。
在印度国大党内部,由于存在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力量,他们之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中立的势力,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对外政策。
所以,由于印度国内政治力量的多样性,不采取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是很难调和不同力量需求的。
(二)经济上的”混合经济”模式,为不结盟政策提供物质保证
印度独立之后,尼赫鲁在印度积极倡导公营和私营并行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尼赫鲁把它”描绘成计划经济与西方民主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物”。
并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更明确的指出”不应该把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看作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
它不是以任何教条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形式的着重点是提高生活水平,为大众开创各种机会,在处于不利地位的阶级中间兴办企业,提倡社会各阶层互相协作的精神”④。
因此,印度的经济模式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兼具公营和私营经济的第三条道路模式。
这一经济模式就决定了印度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都不会得罪,而是对它们进行相互借重,以争取双方的援助。
而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只有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才能达到。
(三)印度社会的多样性和传统习惯对不结盟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影响
印度不仅拥有复杂的地形,而且还有着多种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
由于印度的人种比较混杂,被称为”人种博物馆”。
并且据统计印度共有106种语言,500多种方言,并拥有多种形形色色的宗教。
尼赫鲁曾经说”印度的多种多样性是惊人的”。
⑤以上印度社会的多样性,为不结盟政策的制定以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根基。
同时,由于印度一直以来在本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崇尚和平的传统,加上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盛行,为不结盟政策的兴起和实行提供了社会认知感。
三、地缘政治和地理环境方面
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这是与印度的地缘政治、印度的地位和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一)地缘政治方面
印度远离美苏争霸的焦点-欧洲大陆,并且不是处在以麦金德为首的地缘政治学家所认为的战略要冲,因此可以作为印度洋的避风港,不会受到两极格局对抗的太大冲击。
此外,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印度洋运输的交通要冲,即可以沟通欧洲、中东和非洲,又可以连接东南亚、远东和美洲。
因此,它可以作为国际局势天平的重要砝码,拥有居中调停的回旋余地。
这样的地缘政治有利于印度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正如1960年4月5日,尼赫鲁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讲到”我们的地理位置使我们扮演了不结盟的角色。
在这类问题中,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你是个小国,四周又是一些强大的并怀有敌意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容易正视这种局面,自称不结盟或许并不是对于任何人都适合的。
尽管不结盟似乎有利于任何人,但别的人可能不那么容易不结盟”
⑥。
因此,印度这一突出的地缘政治优势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印度潜在的大国地位,也为不结盟政策提供了现实保证
印度在二战结束后,取得了独立并成为亚洲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印度拥有当时居世界第二位的人口总量,国土面的也是亚洲的大国并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上这些条件能使印度有成为地区性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潜力。
尼赫鲁认识到,以印度所处的地位使其能够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
他指出”我理解一些欧洲小国和一些亚洲小国,由于环境所迫而屈服于大国成为他们的卫星国”。
”印度本身是一个太大的国家以至它不可能向任何国家卑躬屈膝”。
因此,印度的大国地位和潜力使印度可以游刃于大国之间而不至于屈服于任何一方,这为他施行不结盟政策提供了现实基础。
四、小结
综上,印度独立之后采取不结盟的外交策略,是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以及其特殊地缘政治等条件决定的。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带有实用主义特色的中立主义,但由于它符合了当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呼声,因此它的实施为印度赢得声誉和获得不菲的利益同时也为尼赫鲁带来了国际认同和声誉。
在这一政策的主导下,印度取得了追求大国地位的初步成功。
它也成为尼赫鲁外交取得成功的最大亮点。
注释
①Jawahrlal Nehrus Speech,V ol.4(1957-1963),New Delhi,1964,p.361.
②Indias Quest forurity ;Defence Policies ,1947-1965,California ,1967,p.23.
③ A.Appaddorai, 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1947-1972 。
V ol.1,pp.19-20.
④《今日印度内幕》,第96页.
⑤(印度)贾瓦哈拉尔.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第63页.
⑥[英]D.瓦特编著. 《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下册,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