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发现与探索》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数字的秘密(1)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第二课时:图形的奥秘(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变换规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3. 第三课时:分数的神奇(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发现分数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第四课时:时间的谜团(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时间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时间管理能力。
5. 第五课时:金钱的学问(1)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兑换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货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 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发现。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2. 学习材料:包括练习题、案例分析等。
3.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几何模型等。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几何图形的对称性(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对称性。
(2)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对称美感。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基本特征:生物、非生物、生态平衡等。
自然界的规律:季节变化、天气现象、动植物的生长等。
1.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讨论和分享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人体的探究兴趣和自我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
人体的主要功能: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的功能。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数学的基本概念:数、量、形状、空间等。
数学的运算方法:加减乘除、比例、几何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游戏和练习,巩固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讨论和分享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经验。
四、第四章:探索科学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科学的基本原理:力的作用、能量的转化、物质的性质等。
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和原理。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
五、第五章:发现艺术的美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艺术的基本形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艺术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创意表现、审美评价等。
5.3 教学活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培养艺术的欣赏能力。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3. 提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发现与探索活动,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猜测。
2. 概念介绍(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于“发现”和“探索”的理解。
- 解释并讨论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如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结果等。
3. 活动一:观察与记录(15分钟)- 提供一组观察材料,如植物、昆虫或实验工具等。
- 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特征、结构等。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4. 活动二:实验探索(20分钟)-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适合的实验活动。
-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 鼓励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5. 活动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鼓励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发现和探索。
-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表、实验记录和结论。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7. 课堂延伸(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继续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观察材料(植物、昆虫等)- 实验工具(如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表-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材料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的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于发现与探索的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案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 结合观察和实验活动,提供实际的发现与探索体验。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小学生五年级科学探究教学计划 小学生五年级科学探究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新编《科学》五年级是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2、在阳光下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发现与探索教案全
课题12. 主体附加发明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初步学习“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知识,学习利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尝试发明活动。
2.通过本课的“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发明技法的学习研究兴趣。
3.提高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敢于创新,认识发明并不神秘。
教学难点对“主体附加发明技法” 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实验操作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探索新知激趣导入实验一:体会“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的关系----主体物品和附加物品的组合。
1.利用插图和带橡皮的铅笔的发明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出示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两组利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发明的物品来分折发明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奥妙。
积极参与课堂1.小组讨论: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在功能上的变化。
2.进行功能分析,体会“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规律。
3.讨论领会栏框中“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是在一件物品(主体物品)上添加其它物品组合在一起而发明的新物品,而且这件新物品具有了新的用途。
”这段话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索发现实验二:通过两组事例让学生初步尝试“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活动。
实验三:对主体物品电话机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扩散创造思维的发明活动。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示注意事项组织学生选出一个最佳作品班级交流。
评选出最佳新型电话。
组织学生完成完全自主的主体附加发明活动。
1.让学生自主去研究。
2.教师要做好点拨,及时在全班指导共性问题。
对“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进行提升。
1.组内交流2.学习点评1.学生自主学习。
2.分析带水杯的旅行壶的发明。
3.汇报小结。
1) 组内自行设计,添加物品,进行发明。
2) 小组交流各自作品。
3) 评价新物品的发明价值和实用性。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发现与探索的概念;2. 掌握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3.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4.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发现与探索的概念和意义;2. 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兴趣;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充满细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入】1. 谈论学生对这幅图片的第一印象,并鼓励他们详细描述图片中的各个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发现与探索?发现与探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发展】1. 讲解发现与探索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实例说明。
发现与探索是我们主动主观地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通过发现与探索,我们能够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分析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并进行详细讲解。
a. 观察: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b. 提出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惑。
c. 提出假设:根据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
d.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收集数据。
e.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f.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并进一步思考。
3. 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简单的案例,例如“为什么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红色的?”,让学生按照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巩固】1.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索经历,并分享给同学。
2. 提供多种资源和材料,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展示】学生可以展示他们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成果,例如以海报、PPT等形式展示具体案例的研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分析案例,亲自参与实验,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了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轮子的作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 轮子的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钢珠“变”乒乓球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 钢珠“变”乒乓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探秘与发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教案引言:在当今社会,探索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然而,许多学校教育体系仍然过度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本文旨在通过设计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教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I.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1. 了解探索与发现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如何问问题和解决问题;3. 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4. 掌握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II.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激发学生兴趣(15分钟)a. 导师将引入主题,并通过给出令人感兴趣的开放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你认为探索与发现的意义是什么?”b.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对探索与发现的看法,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探索定义与重要性(20分钟)a. 导师将向学生介绍探索与发现的定义,并强调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b. 分发新闻文章或故事,让学生阅读并找出文章中展示探索精神和发现的实例。
c.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他们找到的实例,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提问技巧与解决问题(25分钟)a. 导师将向学生介绍有效的提问技巧,如开放性问题和追问问题。
b. 学生将与导师一起讨论并练习如何提出好问题。
c. 学生将分成小组,通过模拟情景解决问题并尝试提问。
4.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0分钟)a. 导师将引导学生思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b. 导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c. 学生将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思考过程。
5. 探索性学习的方法(30分钟)a. 导师将介绍不同的探索性学习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和观察。
b. 学生将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并使用探索性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和调查。
c. 学生将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分享他们的学习和发现。
III.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现与探索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它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验,学生将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探索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实验设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 观察与分析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发现与探索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察结果,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教师以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和主题的兴趣。
2. 实践探索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总结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理解。
4. 归纳应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实践报告: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描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四年级学期总目标: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4.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5.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6.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7.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8.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9.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10.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1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1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14.通过“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科学求证的科学态度。
15.通过“数三角形”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16.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导入: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
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
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一、教学目的: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上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验证猜想,研究上边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按拼接实验的操作 方法有序完成。
本段教材又为“探索发现”段的学习设下伏笔。教师要注意这 一点。
(4)探索发现
(5)探索延伸
启发学生再举岀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教学内容
8会唱歌的玻璃杯
课型
授新
教学目标
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
1
19
复习考试
教学内容
1轮子的作用课型授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三种主 要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
铅笔 绳子 硬皮书 硬板纸 胶水 学生用剪刀等。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一、师生共同完成三个实验和演示课件。
二、实验一:是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三、实验二: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 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四、实验三: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 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五、探索延伸
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产中实用事例。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ຫໍສະໝຸດ 课时安排备注1
轮子的作用
1
2
钢珠“变”乒乓球
1
3
保护鸡蛋
1
4
金鱼“游"进鱼缸
1
5
水滴放大镜
1
6
潜艇的沉与浮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世界1.1 学习目标:了解世界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世界的美好。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大洲、国家、城市等。
1.3 教学活动:1.3.1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世界的美好。
1.3.2 图片展示: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大洲、国家、城市等。
1.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世界。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城市。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2.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现象等。
2.3 教学活动:2.3.1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家里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3.2 自然现象实验: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实验,如雨后彩虹、冰冻实验等。
2.3.3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观察日记。
三、第三章:发现科学3.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3.3 教学活动:3.3.1 科学实验:让学生参与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如火山爆发、磁铁实验等。
3.3.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如探究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
3.3.3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实验和探究成果。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科学实验的探究报告。
四、第四章:了解社会4.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组成,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并了解这些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4.3.1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单位,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用学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教学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教学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评估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案名称教案的名称应明确、简洁,能够准确反映教学内容和主题。
111 名称的确定原则应具有概括性,能够让使用者快速了解教案的核心内容。
112 避免使用模糊或过于宽泛的名称12 适用学科明确指出该教案适用于哪个具体的学科领域。
121 学科特点的考虑充分结合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
122 跨学科的可能性及处理如果教案涉及跨学科内容,需说明如何整合和协调不同学科的知识。
13 教学目标清晰阐述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13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概念。
13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能力。
133 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等。
14 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
141 重点内容的确定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科要求,确定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142 难点问题的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分析可能出现理解和掌握困难的部分。
143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提出针对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以帮助学生有效突破。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探索计划。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帮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探索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未解之谜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是否对这些现象感到好奇,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秘。
2、知识讲解(1)介绍发现与探索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发现与探索是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讲解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
(3)讲述探索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行为习性”“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2)小组内成员围绕所选话题,讨论如何提出问题、制定探索计划,并进行分工。
4、实践探索(1)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收集资料。
(2)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探索。
5、总结汇报(1)各小组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报告。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索过程、发现和结论。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之美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不同事物的特点和美感,提升对自然的热爱。
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如山川、湖泊、植物、动物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发现自然事物的美感。
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选择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互相交流。
4.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奥秘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
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原理,如磁铁、浮力、光的传播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奥秘。
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索科学原理。
4.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三、第三章:发现文化之美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和价值。
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发现文化之美。
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感。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4.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和欣赏文化之美。
四、第四章:探索人类文明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重要成就。
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重要成就,如古文明、科技革命等。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基本需求。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三步: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二章:探索物质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和磁性。
2.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基本性质。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和磁性。
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浮力、杠杆原理等。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浮力、杠杆原理等。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三步: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四章:探索宇宙的奥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宇宙的一些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夜空,了解星座和太阳系的组成。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
4.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夜空,了解星座和太阳系的组成。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1)通过搓动学具观察“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
2)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3)指导好小资料的学习,让学生有些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下原文。
4)理解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
难点
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获得解决。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1轮子的作用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钢珠“变”乒乓球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钢珠“变”乒乓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1做好组织工作。
2进行活动。
4金鱼“游”进鱼缸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4金鱼“游”进鱼缸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流程。
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板书
设计
3 保护鸡蛋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学生了解到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探索延伸部分的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由教师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引起好奇心,提出“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的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霓虹灯为什么会动起来?电影是怎么回事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为下边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水滴放大镜”,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活动准备:按小组准备实验器材。
① 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
② 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
2.这个科学游戏,是密度与浮力的实验。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敲打盆边,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由于钢珠的密度大于沙子,沙子的密度又大于乒乓球,因此密度高的钢珠会沉入沙子中,密度小的乒乓球会浮上来。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
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 第11页中的1. 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变魔术导入:可在课前在沙盆中埋入一个乒乓球,当众把一个钢珠放在沙子上,盖上一块黑布,用两手拍动盆边,打开黑布,钢珠不见了,盆中出现一个白色的乒乓球。使“魔术”“变”得逼真,增强魔术的真实感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渴望解密魔术的真相。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 钢珠“变”乒乓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器材的制作
按照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制作活动。
注意两点,做好指导工作:
一是金鱼与鱼缸画的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的话金鱼只能一部分进入鱼缸了。要指导学生研究后再画。
二是铁丝的位置要放在白卡纸的正中央,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
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实验一
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1明确实验目的
2组内进行实验
3思考并回答问题。
实验二
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4.在“思考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
实验一:通过实验,观察到了(1)卡片上的文字变大了。(2)水滴的外形是呈水珠状的,对文字有放大作用,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
实验二:透过水平面观察文字,看到图书上的文字大小没有变化。
共两段内容:
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
第二段内容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让学生从自己实验中去体会和理解,是可以达到好的效果的。
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两个事例。
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5 水滴放大镜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
五年级上《发现与探索》教案
学
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 轮子的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 “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
重点
理解什么叫“同体积”。
难点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板书
设计
2 钢珠“变”乒乓球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通过活动,学生初步了解到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重
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
难
点
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获得解决。
板书
设计
1 轮子的作用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本节课的收获
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用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
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
1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
2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1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2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轮轮子方向的改变。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2.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再按教材上的步骤做两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在制作水滴放大镜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将1~2滴水滴卡片的小孔上,注意小孔呈现的是一颗水珠。
(2)实验过程时,引导学生透过小孔仔细观察字体是否发生变化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3.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最好每组成员都有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布置实验准备时,提示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3 保护鸡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