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一、求学生涯和《江村经济》的诞生费孝通的求学之路谈不上坎坷,但是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他最初的大学生活是在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班度过的,由于参与反对校医打人的一次风潮被学校暗示转学,此后转入燕京大学。

至于选择社会学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军阀之间混战,社会文化方面的交锋很厉害。

他抱着了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的想法选择了社会学。

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得到吴文藻老师的大力栽培,并为其定下了将来店铺的计划。

燕京大学毕业后,费孝通进入清华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院读书,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的机会。

1936年他只身前往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基,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费孝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是跟史禄国教授学习的。

史禄国一心想把费孝通培养成自己的学生,后来由于情况不允许,他同意费孝通在清华学习告一段落后到英国学习深造。

但是史禄国坚持让费孝通在国内做一年社会调查,然后带上材料店铺。

史禄国是个俄国人,他害怕费孝通出国后,在同行面前丢了自己的脸,于是他坚持让费孝通在国内做调查。

通俗点讲,就是要给费孝通再补补课。

费孝通带着新婚妻子王同惠来到广西瑶山做调查,调查过程中费孝通误踏虎阱,腰腿受伤。

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

费孝通这次瑶山调查以失败告终。

伤愈后,他回到农村的老家休养。

在姐姐的介绍下来到江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之后他带着这些调查资料来到英国,最终整理而成《江村经济》,并成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

二、《江村经济》的写作背景及缫丝业改革作者以长江下游、太湖东南岸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为背景,描述了这个村子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1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

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

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

在序中马对__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

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

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

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

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

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

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

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婚事从简?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操大办一度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声演员们还专门拍过一部电影来讽刺这种风气。

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农村的传统陋习,现在看来,问题并非这样简单。

费孝通观察到,在协商婚事时,女方会提出极高的彩礼要求,而男方则讨价还价,最后谈妥的彩礼一般在200-400元(54页)。

作为比较,估计四口之家一年的货币支出总计263元(125页),可见彩礼之沉重。

我以前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彩礼就是卖女儿,然而事实上,女方家庭不仅不留下彩礼,还要再贴上一份财物(一般应高于彩礼)。

女方家庭将两份财物以嫁妆的形式送还给男方家庭(传统上,妻子为夫家的家庭成员)。

来自双方家庭的这两份财物就成为新组建的小家庭最初的物质基础。

如果彩礼、嫁妆从简(经济萧条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小家庭经济拮据难以自立,此后还得继续伸手向父母要钱(121页)。

收彩礼卖女儿也许并不是坏事。

由于不仅不能留下彩礼,反而还要贴出去一份嫁妆,溺杀女婴的现象相当严重(55页)。

婚礼开支也在200-400元(55页)。

费孝通估计四口之家年均礼仪开支为60元(包括礼品),占总货币支出的近1/4。

在我看来,这是很可以节省一些的。

从另一方面看,“礼仪开支不全然是浪费和奢侈的。

这些开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如果婚事从简,将使“亲属纽带变得松散。

从长远看,就可能封闭了一些经济援助的渠道”(121页)。

换言之,在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礼仪开支是必不可少的交易成本。

这样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回潮的大操大办并非是暴发户心态、攀比心态作祟,而是顺应了“人民公社”向传统的人情社会的回归,隐含着确实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

至于现代都市婚事从简,则是因为个人独立,人情淡漠——你对我没用了,请你作甚。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硕士一、全书回顾《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阅读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种生活场景,可以感受到鲜活的画面,例如江村村民车水的场景,养蚕的场景以及和小贩交易的场景等。

本书共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其中有关农业、土地占有和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些章节是我阅读的重点内容。

二、读书心得阅读完本书后,我不仅通过作者对江村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很自然地把书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拿来与我家乡的情况作比较,如书中第22页提到“大致的观点是,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但在经济方面他们部分地依靠子孙所作的奉献,这就是定时地烧纸钱、纸衣服和其他纸扎的模拟品。

因此,看来死者在阴间的福利还是要有活人来照管的。

”这些观点,至今在我的老家仍然是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中的。

费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场景和观念,但在今天,我家乡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我在想这是不是落后的一种体现呢?第32页中提到的“但兄弟之间分家后,仍然可共用一间堂屋(第七章第2节)。

祖坟不列入真正的财产,因为它对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后代有修缮祖坟的义务。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火葬的推行,现在村民可以拜的祖坟有减少的趋势,因为有些火化后的骨灰没有实行土葬的原因。

因此,祖坟也开始变得珍贵起来,特别是村民们都比较迷信,相信风水好的祖坟可以带来好运。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篇一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其实,此书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最早是1939年以英文版面世的,其后直到1986年才有了中文译本。

这时隔的40余年,可以说贯穿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进程——从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国后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

所以单从时间上说,此书是中国近现代发展轨迹的见证者;另外在内容上,此书由于中译本出现时间较晚,所以现在大家所见的中译本里一般都会附加费老先生在回国后对江村陆续进行的十余次调查情况以及其总结和比较。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范围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拓展到90年代,而这些后续的补充也极大的提升了此书的价值:特别是在历史研读和文献价值方面,因为目前还未出现第二本能对某一地区进行的长达60多年的调查和总结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所以,无论上是作为历史资料来研读还是作为社会学研究著作来看,此书可以说都是首选。

而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此书自面世以来就是那些有心了解、学习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变迁的入门之选。

首先接触此书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待稍微深入进去后,我们才发现它已经为我们踏入中国农村这一重要而宏大的调查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范本。

可以说,现代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很难不受到此种风格的影响:从《黄河边的中国》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无不闪烁着此书的影子(看了一点,即有此种感觉····不当之处请明者指正)。

而这点其实也激起了我对于此种调查风格或是研究方法的反思:为何一种思路或是方法在没有出现之前很少有人去运用它,而一旦其出现则如同秋风扫落叶之势风靡不止呢?能否简单的比较说是某位大家创造了一种风格,还是说他适应了大众对于某一事物的欣赏和偏好而顺势而为的。

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点突发奇想而已,其实不应该是我们读书笔记的“正规任务”,仅此自娱吧!另外,看了此书,不禁联想起了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一书。

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第一篇: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二、专著阅读专著1:费孝通—《江村经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

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江村经济》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江村经济》一书共有12章,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着重论述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第二章调查区域开篇说明了界定调查区域的重要性与方法,介绍了开弦弓村的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分布、人口统计以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章家主要介绍了家的组成以及由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形成的扩大的家,结成婚姻的重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人口控制,父母与子女关系,子女教育,婚姻的安排,家中儿媳妇的地位,表亲婚姻与“小媳妇”等问题。

第四章财产与继承阐释了所有权问题,包括“无专属的财产”、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家产,着重村民的家产的组成、使用、传递以及继承对婚姻和继嗣、赡养义务履行的影响。

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主要分析了由于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名义上的收养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和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等问题。

第六章户与村主要介绍了户、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制度这些地域性群体,探讨了其巩固社会纽带,协调共同利益的作用。

第七章生活介绍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对消费的控制、住房、衣着、运输、营养、娱乐、礼仪开支、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等八个子内容。

第八章职业分化简单地介绍了基本职业—农业、专门职业—各种手工业、渔业三种职业以及村民的从业人数分布与状况。

第九章劳作日程介绍了开弦弓村的计时系统、三种历法、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一书读书笔记理论假设: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书, 是依据对中国东部, 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实地考察写成。

它意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 以及这个小区社会结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 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变迁过程。

所以这本书将说明正在改变着乡村经济动力和问题。

这种小范围深入实地调查, 对目前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研究是一个必需补充。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 它将说明地域原因关键性并提供实事例子。

这本书描述中国经济生活变迁过程包含两个影响原因, 西方社会制度直接过渡一个过程, 另一原因是传统平衡受到了影响。

两种力量相互作用造成中国乡土经济生活一个改变。

所以必需要对社会制度功效进行一个细致分析, 而且要同们它意欲满足需要结合起来分析, 也要同它们运转所依靠其她制度联络起来分析, 以达成对情况合适叙述。

这就是社会科学家工作。

有些人认为作者没有结合自己大量调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理论。

以后, Firth因为受此书影响和提醒而构建出“微型社会学”概念, 后经Firth( Firth与费老都是布·马林诺夫斯基德弟子)发扬光大, 成了一大理论体系。

“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人数较小小区或一个较大小区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社会活动, 进行亲密观察。

作者微型社会学理论是她调查和研究工作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 大部分在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已经得以解释, 大致有两个关键方面: 文化整合理论与“类型”、“模式”理论。

文化整合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微型社会学理论基础。

贯穿此书两个专题是: 土地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过程。

在书中, 作者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基础方面。

关键题材是对湖泽地带平原乡村生活一次实地考察。

那水道纵横平原是数千年来物质上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地方。

不言而喻, 在乡村生活、农村经济、农业人口利益和需要中找到关键是农业文化基础。

布·马林诺夫斯基德称“经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生活, 我们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缩影。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久闻《江村经济》为中国社会学扛鼎之作,乃中国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代表巨著之一。

然不知缘何迟迟不愿一读,潜意识中对诸如“经济”“调查”“统计”一类词眼不甚感冒,很不喜欢那种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方法来研究活生生的人文社会科学。

没想到的是,待终于启卷一览,原来费老并非如此无趣老头,通篇鲜活的语言,畅快淋漓地阐释了中国社会巨变时代一个村庄方方面面的变迁。

我常思考,读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需从四处学习:第一,学习他的语词;第二,学习他的知识;第三,学习他所言的精神道理;第四,学习他的选题、构篇、作法等。

当然,最后一点仅对写作者而言。

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缘其原文乃英文作品,中文乃翻译而来,且非费老亲为,所以就语词来说难免索然无味,甚至有些诘聱,更甚竟有错别字。

不知我读的北大社版之“精品”果“精”如此,还是译者之误?就其所载知识而言,亦不是重要之处,但也弥补了我一些历史知识的遗误。

之前所读之历史,概不外宏观之述,没有《江》书所云微观详细,让我们通过一个“细胞”了解一个社会“肌体”的状况。

它所言的精神道理倒也算得上宏丰,我们处处可见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意识形态的鲜活反映,特别是对于出身农村的我来说,处处获得同感。

如其中所言夫妻男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社会成员及其角色,人情风俗社交往来等与我之经历竟还大体相仿,这使得我同感起来兴味盎然,竟有时忽略了细想起来时的如下思考,当然这些思考是相对于我前文所云第四点而言的:费老介绍了他选题的缘由,是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明确导向。

不愧为国际人类学的泰斗,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挖掘,向大处推展,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中国社会激烈变动时期的宏图全貌,让读者读来津津有味的同时唏嘘不已,人人都知那个时代但不知确切如何。

《江》书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时代,那片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用学术的话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卷。

这首先归功于他研究方法的选择,他用当时人类学的深入研究田野,与受访人同住生活的方法主张,获得了可靠的、丰富的、深入骨髓般的信息资料,而不是设计调查问卷,任人胡乱勾画,再用冷冰冰的所谓高超统计软件(当然那时没有)将冰冷冷的数字转化成硬生生的所谓研究结果。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描述了江苏吴县开弦弓村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关系,因此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读完这本著作,激起了我许多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思考,再参看一些相关文章,又感到自己的思考稚嫩得很。

但我仍将主要从这部书的方法论入手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不同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皆能从《江村经济》一书中读出许多建设性的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书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贡献、在人类学方法上的突破、对今天农村研究和农村改革的启发等等。

许多参考文章一致认同一点:《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用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实践。

我认为,在方法论上,社会学和人类学历来有相互交流的传统。

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两位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都承认受到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影响。

当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和马氏的功能主义传播到美国之后,被美国本土社会学家运用进行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尤其是前者,受到美国本土社会学家重视和发扬,后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功能主义流派。

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探究这究竟是一部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著作。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如此重要,才对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同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江村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完成了人类学从对未开化状态的关注向先进文化、本文化关注的转变。

之前,人类学家以研究原始文明和异文化为主要目标,这一特性使得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

马氏在这部书的序言中高度称赞了费孝通先生用人类学方法对先进文化、本文化进行研究的尝试,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这部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学界都具有标志性影响。

其次,采用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农村社区,向西方社会展现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下一个中国南方农村社区的真实图景,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中国的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本书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事实的例子,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

作者认为出于实际考虑,研究人员应该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

同时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能太小,要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切片。

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接着作者提到吴文藻博士、弗恩博士等的观点“在这种研究的最初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弗恩博士:研究中心循着亲属系统、经济往来、社会合作等路线,推广研究范围到邻近村落以及市镇〕作者又提到了保甲制(中国的一种新的行政体制,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人为的设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

)开弦弓村1935年出现这种制度。

所以作者认为研究单位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职能单位村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人民的生活。

在上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共同体中,身为村庄的调查者不可能用宏观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必须尽可能全面的记录外来势力对村庄生活的影响,尽力约束自己去追踪那些可以从村庄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影响,从而逐渐获得真正的科学结论。

开弦弓村,坐落于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属于长江三角洲,江河湖泊众多,多人工河渠,河渠是生活的命脉。

这个地区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作用,是中国最繁荣的地方。

位于长江平原,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

这个地区在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一方面由于交通便利。

人口密集数十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就有一个市镇,开弦弓村依傍的市镇叫震泽。

种植水稻居于首位,桑树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靠它发展蚕丝业,生丝大量出口。

现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后,乡村丝业开始衰退,工业革命使国内蚕丝市场缩小,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破产,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乡村手工业的命运。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 合体。人使用设备及知识以便生存。
所有的文化特质都是为了满足 人的需要服务的。
01 02
意义
更加适应生存发展,自身需要。 使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使之摒 弃落后文化,改造不相适应的文化, 促使文化更加先进,更好的为人服 务。
03
文化的重要性
内容
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 体:过去经验,对目前形势的了解 以及对未来结果的期望。
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出谋 划策,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并因此获得国际社会的 极高评价。
他先后获得美国马林诺斯基应用人类学奖、英国 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A 本书主题及研 究意义
A
第一章 前言BB 研 Nhomakorabea过程及结

本书主题及研究意义
04 03
第三章 家
第二章 调查区域
01 02
费孝通先生简介 第一章 前言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费孝通先生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年),汉族,江苏吴江人。 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研究过程及结果
01
文化的重要性
02
03
社会制度改革 的困难
外来与本土力量
获得这个村庄经济生活 变迁过程
结果:取决于人民如何去解决 他们的问题
相互作用
引导这种变迁趋向我们所期望 的结果
新的动力:西方社 会制度
传统力量:中国传 统的平衡
在对某一地区进行调查时,要多方面考虑,不能片面归纳总结。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毛文娟汪霞老师曾在高等教育重要文献讲读课上,向我们介绍文献分析的一种方法——“总-分-总”,即了解文献作者与背景,此为第一个“总”;分析文献结构与内容,此为“分”;对文献进行总结与评价,此为第二个“总”。

按照这一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跳进去研究,跳出来反思。

《江村经济》作者费孝通先生(1910~2005年),江苏吴江人,是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本专著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首先,作者自身背景。

费孝通先生1930年在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并取得公费留学。

同年12月,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

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调查了由费达生女士所帮助的开弦弓村所新建立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并以开弦弓村为例,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新兴事物给村里人们带来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亲属关系,供给贸易等方面的冲击。

1936年秋天,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从上海赴英留学,从师现代应用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斯基教授。

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

就在那时,费孝通认定他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去治疗来自社会的病痛。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完整版)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完整版)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完整版)(定稿版)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另外,有着交通优势的开弦弓村并不仅仅发展农业,它的工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当地乡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近些年先进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该地区的传统蚕丝业逐渐衰落。

从这个篇章中,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但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者世界。

开弦弓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村庄的规划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将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

不过,在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该村庄的内部联系紧密起来,一些公共机构的建立正是社区生活变化的体现。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是一本描绘中国农村经济变迁的经典之作,作者王小波以其独特
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通过对江村经济的深入研究,王小波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同时也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江村经济》中,王小波通过对江村经济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
国农村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他指出,中国农村经济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农民收入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王小波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除了揭示问题,王小波还在《江村经济》中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他认为,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阅读《江村经济》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和困境,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王小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我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愿《江村经济》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由于是被调剂过来的原因,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所以一直都没有生出要看关于这个专业的著作的念头。

当老师说要找一本书看,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还在心中偷偷埋怨过老师。

但是,再如何不想,作业总也是要交的,所以便带着某种复杂的心情去把书给借了回来。

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书仍是借回来时干净整洁的样子,一页都没翻看过。

奈何,上个星期被告知这一周要交论文,这才猛然想起这本书的存在,终于把尘封在角落的书找了出来。

说真的,对我这个看惯小说的人来说,费孝通教授的这本《江村经济》确实是太过乏味了点,但是,想到要交作业,把它合上的手便就硬生生的停住了,深呼吸呼口气,仍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

费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同时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所有,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名偏激爱国者对自家文化的,也不是一名崇尚西化的海归对自家传统的诋毁。

费孝通教授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以一名旁观者的目光,加上一颗热爱祖国的心,通过使用实地调查法,为我们讲诉了三十年代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

对于近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正如序中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术静止的过去。

《江村经济》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同中国当时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开弦弓村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

开篇的第一章,费孝通教授就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调查区域的界定、调查区域的地理状况、村里的经济背景、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他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

费孝通教授给我们列出了开弦弓村几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地方——(1) 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文中的第一章第七节是即提到:在结婚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新的儿媳妇必须经过这样的一种考试。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精选7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精选7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村经济读书笔记(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

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

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

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

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

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

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

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

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模板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阅读《江村经 1
济》的价值
2
著者前言
3
致谢
4
第一章前言
5 第二章调查区

第三章家 第四章财产与继承
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 展
第六章户与村
第八章职业分化
第七章生活
第九章劳作日程
1
第十章农业
第十一章土地 2
的占有
3 第十二章蚕丝

4 第十三章养羊
与贩卖
5
第十四章贸易
第十六章中国的土 地问题
江村经济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农村
亲属关系
社会
土地
分化
区域

江村经 济
人类学
费孝通

职业
中国
农业
调查
财产

日程
占有
内容摘要
《江村经济》是社会学巨擎费孝通先生研究乡土中国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必 读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原是费孝通在1938年春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是 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玄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在书中,作者集中描述了江苏吴江开玄弓村农民的消 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试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它不限于一个具体 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正如他的导师、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没 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 们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物流管理伍宝裕 20100800115
在专业课老师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这本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读完这本著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

而且,《江村经济》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开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了各种手段来获得消费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并限制了人们的要求。

文化对于村民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村里的房屋都设计有堂屋。

堂屋是住房中占地最大的,一般用来做劳作的场所,例如养蚕,缫丝、打谷等等。

它也是人们接待客人或存放农具、农产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

在村庄中,除了生产,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聚会、出会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

这些细节体现了这个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也有一些副业等的发展。

而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中,村民们保留了许多习俗文化。

在地理环境中,作者曾提到,由于人们所占土地不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许多种。

主要可以归为四类:农业、专门职业、渔业和无业。

但不管如何划分,这些职业的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们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从这些职业所从事的人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不仅仅只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其他的如蚕丝业的乡村工业生产。

还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妇和儿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劳动过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天气条件很是重要。

人们根据传统的节气表和一些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安排农业生产。

而土地的占有促使了雇农和小土地出租的产生与发展。

这种生产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去农业生产,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

前面说过,蚕丝业在后来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当地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改革中,促使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经济的衰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地一些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

另外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在改革中也有许多问题,比
如技术革新进退维谷。

费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江村经济》被无数学者奉为调查文学领域的典范,它完成了人类学从对未开化状态的关注向先进文化、本文化关注的转变。

之前,人类学家以研究原始文明和异文化为主要目标,这一特性使得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

布?马林诺夫斯基在这部书的序言中高度称赞了费孝通先生用人类学方法对先进文化、本文化进行研究的尝试,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这部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学界都具有标志性影响。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

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

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

暂且不论这
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仍然是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国家面临的
有相当一段距离。

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由此可见专业老师所开展的下乡调查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在整部书的最后,费孝通先生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

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

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

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众多的学术书籍让我深虑、反思、沉迷,但没有一部学术著作令我读完之后如此感慨。

读完《中国土地问题》的最后一段,没有煽情华丽的文字,只有出于满腔爱国热诚和对民族危机的痛心疾首而发自内心的呐喊。

这是中国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人格体现,我相信这也是成一名优秀学者的基本要求。

这份化为学术研究动力的民族热情在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也同样值得继承和发扬,其价值绝对不逊于对费教授学术思想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