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二文。可供社会学工作者和教学者参政。

读《江村经济》有感

带着一颗对费老崇敬和对被誉为“国际上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的著作的好奇的心,我仔细地读完了《江村经济》。虽然感触不是很深,但我还是学到了一些实用的东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费老做社会调查时采用的方法和思路,二是对过去的农村有了更大了解。

费老之所以备受尊重,离不开他发表的一篇篇揭露农村本质的学术著作,更是因为其在社会调查时坚持的严谨踏实的作风。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于《江村经济》中不拘泥于中国农村静止的过去,而是深入实地进行实践调查;不是仅考察中国经济发展下的农村,更注重西方经济文化对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不是仅仅进行历史数据的枯燥陈列说明,而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来揭开现象,得出各种结论。

这本书运用了西方先进的调查放入,如:“微型社会学”理论(P253),即在一部分现象中深入调查便可得知这一现象所组成整体的情况了,这无疑可以解释为什么《江村经济》在国外人眼里看来,不是一本局限于中国小农村的描写学术成果,而是一本被放大的动态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学术研究著作;又如费老所坚持的“功能主义”,即不同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的现象,这在他进行实地调查时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恰如其分地对农村各现象进行本质的解释之处。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读起来是活的,而不像当代大学生写论文时的机械化,这其中确实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他运用布·马林诺斯基教授的三栏分析法(p134)很好地说明了开弦弓村蚕丝业的改革背景、改革变化和改革成果。最让我佩服的是,在三栏分析法中所列内容并不是他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每一项内容都有着其事实根据(P140),这可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啊!

接下来便是有关这本书内容的感想。《江村经济》这本书的骨骼,我的理解是平衡二字。而其主线是经济,载体是农业和蚕丝业。农村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占主要地位,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家的基本特征是已婚儿子中往往一个不离开他们的父母,父母之中如有一个亡故,更是如此(P29)”, “女人完全不参加农业劳动,农业主要是男人的职业(P117)”, “农民的食物完全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P109)”.以上可看出,为了一家生计,一家里必须有男人,并且越多越好。这就是农村里重男轻女观念的现实根源,为了平衡家计,必须满足农业的劳动力需

求。所以由此可体现出我以上的观点,即平衡为骨骼,经济是主线,载体是农业和蚕丝业。

还有一点是1936年直到现在都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即农村迷信问题。《江村经济》中讲述了这么一段故事,即刘皇的传说(P116)。以此为依据,村里的人都相信巫术能驱蝗(P116)。但是“地方行政官与这种巫术师的职能是代行的公务的概念相违背的(P116),并且“在理论上,从把巫术当作一种假科学,并认为它对科学发展是一种障碍。”(P117)但是费老并不是一味的坚持所谓的科学,而是从农民角度考虑,认为“既然目前不可能有完全的科学控制方法,那么在人类文化中也难以完全消除巫术”。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事实上不光是生产,就连生活中诸事都与迷信拉钩:一是农民生活困苦,希望生产生活不要有不期望因素产生,以增加生活开销;二是人类都有不愿面对挫折的心理,有一种习惯便是把错误推卸到客观原因上,这样人的心理更为平衡,从而从中得到一丝勇气继续追求生产发展。如果遇到我们不能解决的事情而踌躇不前,郁郁不得志,那么这时候有一种迷信思想把自己解救出来,不妨是一种解脱与发展。

农民的土地制度更是体现了平衡二字。“田底所有权的这一变化实质上意味着城镇资本对乡村进行投资。”(P128)体现出乡村的剩余劳动力与城镇资本的流动相结合的现象,二者相互联系,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又满足了城镇投资者的心理。尤其受到“传给二字最好的东西就是土地,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这种观念的影响,更让农村劳动力固定在了土地上。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种制度和观念让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紧巴,地分得越来越小,生产力始终得不到提高。由此延伸出来的结果是,农民家庭的观念为家人有难必帮,这种帮不是从本质上的帮助,而是缺钱送钱,缺物送物,以至于农村淳朴现象背后实质上是机械性的思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村里人一得不到满足,报复社会的心理就会特别明显,整个人变得鲁莽、僵化、不讲理。

由上可知,土地制度是需要改革的。但费老却又一番这样独特的见解:“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P188)这与当时中共主张有点差别,但从今天看来,费老说这番话是结合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的。这不仅对解决劳动力、解放思想产生积极作用,更为解放农村资本做好舆论准备。由此可见,费老当时的思想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先进性、远瞻性的。

还有一个本书中的平衡点没说,那就是蚕丝业。以上已经说过妇女是不参与土地劳动的蚕丝业便是她们主要从事的工作。这不仅平衡了男女地位,更让农村经济以副业方面发展。尽管在发展蚕丝业中遇到种种困难,但费老仍认为坚持改革便能解决农村问题。

整本书结合的马哲思想气味浓厚,这不仅与费老本身素养有着直接关系,更与他中西结合的知识有着深远的意义。从今天看来,他对农村的建议在今天实施得似乎是水到渠成,但当时未必会得到人们的赞赏。这不仅给我们从实践出发、到实践中去的启迪,更让我们的思想解放在当前,运用科学来思辨未来。

最后,感激费老对中国农村的鞠躬尽瘁,我必定不断学习,自觉向他靠拢。

《经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

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

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

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

明。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注意了,这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害怕失业。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在本书当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说是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要过多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算养大了也还是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问题,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将减少。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

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尽管当时人们没有普遍的采用机械化,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来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的。这个从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从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改怎样的去找啊,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吗?不行,这就导致了劳

动力过剩的必然的产生。

农田中的劳动力剩余,如果没有其他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多起来。比如聚众赌博、酗酒、各种迷信、热衷于红白喜丧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农村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大量的劳动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时工作,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折腾别的事情;而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劳动力没有事情可干,就会闲而生非,无端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来。所以,劳动力过剩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急待解决的。

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其进程必然要有很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出来,正确的战略选择是要加速这种现代化过程,使农业产业劳动生率提高,能支付农业产业分工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而与农业关联的产业得到足够的支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