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doc
中国哲学答案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
这样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束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方法,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两者既不仁,且不义。
(4)孟子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的要求。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者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
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人性是善的,人如果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善的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同时,还要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积累起来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以使人的所思所行皆符合封建道德准则的要求。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摘要:学习《孟子》,必然要深刻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虽然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保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一篇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散文。
关键词:仁政王道语言艺术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赫赫有名的辩论家。
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
《孟子》和《论语》一样,本来没有篇名,后人照例截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章记录了他和梁惠王(即魏惠王,因他将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而得名)的一次对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语言艺术。
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他继位时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魏国一度称霸于诸侯。
但是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在秦、赵、韩、齐、楚诸大国之间,各国均对魏国虎视眈眈。
想要永保霸业就必须对外用兵,这导致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想要扭转颓势的梁惠王偏偏昏招迭出,导致外交上也形成了不利的局面,与周边强国关系都很微妙。
军事上的被动,外交上的失策,使得魏国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梁惠王苦于此,在公元前321—320年,他“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霸业聚集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五十二岁的孟子风尘仆仆来到魏国。
这就有了《孟子·梁惠王》上、下篇记述的内容。
孟子一直在积极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这个时候他所代表的儒家已经放弃了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维护周王权威的幻想,承认诸侯“王天下”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坚决行仁政。
你行仁政,天下的人民都愿意做你的子民,就会纷纷归附,如果外敌来侵,大家自然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国家就不可战胜,而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人性善说和伦理思想性善说,人性问题,早在春秋已经提出来了,到了孟子时代,已成为诸子百家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孟子论证性善的另一方法是借助于共性进行推论。
他说,人为一类。
他的论证方式是,一切事物都有共性,人心这种东西当然也有共性。
孟子还从家庭情谊论证人的本性为善。
孟子认为父母儿女之情是本能,这种本能表现在道义上便是仁义。
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
仁义礼智与人性善。
孟子突出了仁、义、礼、智。
他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组成一个系列。
人生下来都有四心,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
关于仁,孟子的看法继承了孔子,但论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
孟子的仁以性善为基础,它不像孔子的仁那样,是个面面观,它有个基点,即心。
孟子的仁当然不光停留在动机上,它也要转化为行动。
行动的原则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亲及疏。
孟子所说的礼,指揖让进退之类的行为规范,没有什么新内容。
但在理论上有新的说明。
首先,他把礼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礼起源于人所固有的辞让之心;另一点,孟子把礼的地位降低了,远不如孔子那样器重礼。
在孔子那里,礼是仁的行为规范,在孟子那里,礼从属于仁义,是仁义的外在表现。
孟子的伦理范畴不只以上四个,还有道、德、信、忠,等等。
但这四个是核心,其他可视为外延。
孟子与孔子相比,伦理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发展。
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就这一点而论,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以前,儒家要么把这些说成是天意,要么只是从习惯和传统上加以肯定,孔子至多从人之常情上略略触及了一下伦理的起源。
孟子别开生面,从人性上对这些观念进行了论证。
仁义礼智不是来自人外,而是来自人心,从性善中诱发出来的。
过去把违反伦理说成是违反天意或传统,孟子则认为是违反了人性,背离了仁义礼智就不配是人,从而使伦理观念更加牢固和僵化。
二、人性分析和政治人格性善说是孟子对人的本质认识,同时又是对人进行品分的方法与标准,我们称之为人性分析。
早读晚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形势已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全二十卷)。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⑤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①⑤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解析①强弩之末: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此处望文生义。
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此处望文生义。
④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此处不合语境。
⑤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上海世博园,最前沿的技术、最经典的文化、最时尚的设计以童趣盎然的形式和孩子们相会,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他们打开通往未来的窗户。
B.由于一些人或热衷于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或热衷于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并通过微信杜撰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谣言,让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
C.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引发社会矛盾,已经从人口问题演变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相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所以,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在我国某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相当紧张。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
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代表了儒家学派对于政治的理念和观点。
孟子的政治思想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天然具有慈善、善良的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使得人具备了对善与恶的辨别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相信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人们就能够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实现人性的升华。
二、君子之政孟子提出了“君子之政”,他认为君子应该理解天命,以道德为本,以仁爱为核心来统治国家。
他主张政治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君主必须以务实、有为、有德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滥用职权追求私利。
他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实行仁政,以实际行动来表现对人民的爱护和关怀。
三、重视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发展其潜能和才能。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其能够成为君子或者圣人。
四、仁政孟子强调政府的理想是实行仁政,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人民,关心民众的福祉和安乐。
他主张政府应当公正、廉洁,推行公正的法律制度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权益。
他反对统治者滥用权力,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谋取私利。
五、政治家的角色孟子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智慧,他们应该虚心学习,追求正义和道德,以仁爱为核心的原则准则。
政治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具备善于治理的能力,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六、天命观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强调了天命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只有遵循天命,以仁爱治理国家,才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和支持。
他认为君主应当追求天下太平,追求和平安泰的境界。
总的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人性本善、君子之政、重视教育、仁政、政治家的角色以及天命观等方面,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古代和现代政治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第四章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重要的是,树立“民贵君轻”的思想。“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 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则王矣。”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其二,实行诸多“得民之道” a.保民以安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游学 一生与孔子相似,主要是教学著书、游历列
国。曾游学过齐、宋、薛、邹、鲁、滕、魏等 国,前后历时10余年,最后达到“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人”,排场和气势很大。 4.《孟子》一书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认为:“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 伐为贤,而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 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 本善缺乏论证?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 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 行 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 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
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 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 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第2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按照性善论来说,仁政是人人可为、能为 的,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只要 能扩充善端,就完全能够保四海、王天下。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把这个道理说得很 透彻。(梁惠王上7)
二、仁而王:即圣即王
一、王道:王政气象
《尚书 康诰》周公训诫康叔“唯乃丕显考 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庸庸,祗 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成我区夏,越我一 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 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 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一、王道:王政气象
但是,孟子对圣王的圣迹也作了夸大,甚 至于添枝加叶。 尧舜禹→禅让 《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 说疑篇》、 《山海经 海内南经》三王之间的更替不是 禅让,而是逼、放、囚等武力夺权称帝。 《尚书 武成》叙述周武王伐纣曾说当时战 斗惨烈,血流漂杵,孟子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尽心下3)
第二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
1、宣传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认为“仁者无敌”, 得国与得天下不能同日而语。 2、王道的推行有赖于君王的仁义之心。有仁心, 推行王道就没问题了。君王不推行“仁政”,非 不能也,是不为也。实施“仁政”首先要让百姓 安居乐业。 3、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 4、礼义教化的重要性。“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第四讲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讲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本讲的主要内容有:一、孟子的政治思想二、荀子的政治思想三、孔子、孟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比较重点是一、二部分的内容,难点是第三部分的内容一、孟子的政治思想(一)孟子的身世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生卒年月不详,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人性善之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政。
但是孔子并没有阐述为什么是仁,孟子试图对孔子的仁政之说提供哲学依据。
于是创立了人性善之说。
人为什么能够有仁、行仁是因为仁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他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都是由人的恻隐、羞恶、恭敬(辞让)、是非之心发展而来的。
这“四心”则是人先天就有的。
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够有仁心和行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可以发展成为好品德的方面,而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圣人。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习题)(原卷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选练习基础篇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译文:(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译文: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孟子一、政治思想的来源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讲:“孔子圣之时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
”为了进一步发展孔子的“仁心”、“仁行”等思想,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
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二、孟子的政治思想(一)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
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罚,薄税敛。
”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大学语文课后题问题详解
一、《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她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与“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就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她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就是因为她得到民众的信任。
她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与纣丧失了天下,正就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她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她,并认为这就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她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就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她瞧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就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瞧燕国的人民就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辩证认识和分析
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辩证认识和分析孟子(前372前289年),字子贡,东晋人,居昌国(今河南省息县南)人。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最高峰”,是战国时期五六子的最后一位,也是最能够反映战国思想精髓的代表。
他写作的《孟子》收录在《四书》之中,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文本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他主张把“仁义”作为治国理政的准则。
孟子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自己的教化和表率作为政治行为的前提,遵循“仁义”原则,做到“仁”(仁爱)和“义”(正义),而不要追求利益或权力。
他指出,专制、封建的政治体制,对于实行“仁义”原则是不利的,应当把它改革为民主的政治制度。
孟子还主张“公平”,他认为国家应当实行“惠民”政策,实行社会公平,不允许有特权阶层存在。
孟子的儒家思想是“以和代替以强”,他指出社会应当尊重和谐,促进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反对强权统治、谋权谋利,而要尊崇礼让、安居乐业。
他主张用法律和习俗来统治世界,而不是用武力,这也是孟子的理性政治观的表现。
孟子的道德思想是朴实而广泛的,他把“爱人”作为最高的境界,他把“仁”抽象化、一般化,把“爱人”理解为“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他的“仁”思想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基本贯穿了他的整个学说,他以“仁”为基础,以“义”为行动准则,他认为“义”行动可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孟子“仁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论证思想强调“适应性”,他提倡“进取”,主张要学会“实事求是”,不要学会“空想”,他反对刻板的经典教义,而是要学会以实践为根据,以个人的实际情况为准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认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起源。
孟子的思想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他主张“以义取人”,把人类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历史长河,强调和谐,他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创立了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代表。
也就是说,孟子的思想兼具政治思想、儒家思想、道德思想、论证思想和和谐社会思想等,表达出了政治实践的宗旨,他把“仁”作为政治行为的前提,以“仁义”作为政治活动的准则,以“惠民”作为政治政策的方向,以“认识”作为政治行动的准则,以“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方向,以上,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朴素而又高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之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孟子的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柯,战国末期邹国人。
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
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doc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
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
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
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
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
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
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 、“仁政”、“王道” 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
”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
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019-2020】“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
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A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
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
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
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参考答案:
1.(3分)D(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3分)C(“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3.(3分)C(“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