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圣才出品】
第十章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一、名词解释1.超越遏制战略答:“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
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
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超越遏制的目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
“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2.海湾战争答: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伊进行连番轰炸。
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
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
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
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
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
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已无稳定的阵地。
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一、名词解释1.三皇同盟答: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地中海协定》答:《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
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3.《再保险条约》答:《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讲义资料答题技巧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一、名词解释1.奇怪战争答:“奇怪战争”是指对在法德边境上,英法与德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七八个月之久这一事件的称呼。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但是,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而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躲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
德波战争爆发后,美、苏、意三国继续保持中立。
9月17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议定书的协定,派兵进驻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
2.东方战线答:“东方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
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
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
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3.《大西洋宪章》答:《大西洋宪章》是指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表的联合宣言。
《大西洋宪章》于9月24日得到苏联的赞同。
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猖狂,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同舟共济,组成联盟。
《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②“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③“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④赞同摧毁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⑤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配套题库-专项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三 论述题1.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答:(1)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含义和内容①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含义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对外政策。
20世纪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
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②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实施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朝鲜战争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
一是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讹诈。
二是在亚、非、拉加紧,全面扩张,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2)卡特主义的含义和内容①卡特主义的含义苏政策。
1980年1月卡特在国情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
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
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
②卡特主义的内容卡特主义认为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面临着最为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苏联军事力量的稳步增长和在国外军事行动的增加;西方民主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而中东处于动荡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仿效伊朗革命、进行社会和宗教压迫以及经济与政治的变革。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维也纳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一、名词解释1.《提尔西特条约》答:《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
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
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
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
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
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
《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2.《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答:(1)《肖蒙条约》《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
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
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
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
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
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
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
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
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
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说明:育明教育咨询师汇编,仅供参考。
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具有与国别史相区别的特质。
然而,三者之间的学科分野却也非常显著。
外交史的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外交行为上,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几乎不加涉及;世界史的叙述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国的外交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叙述主体;而国际关系史则介于外交史和世界史之间,它既需要具有世界史的全球视野,又需要以外交史作为它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或“只见森林”两种有失偏颇的窠臼,才能避免体例上的僵化与空泛。
但是,光区分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还不足以建构国际关系史自身的学科自律性,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国际关系史的旧有体例,并对其进行新的建构。
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名词解释)、国家间关系本课程是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
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其中层次中包括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部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讲义资料答题技巧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专项题库-专项练习一至专项练习三【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专项题库专项练习一概念题1.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研)答:富尔顿演说,又称为铁幕演说,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演说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2.布拉格之春答:“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据此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掀起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
苏联则把它斥为“反革命”,“威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欲置于死地。
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夭折。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埋下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3.经济互助委员会答: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指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一个经济互助组织。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
1月25日发表了有关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
公报指出了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必要性及其宗旨、活动原则。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广泛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基础,扩大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圣才出品】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名词解释1.掷出窗外事件答:“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2.三十年战争(中山大学2013年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答: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七年战争答:“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详解(9-11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缓和: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1.尼克松主义答:“尼克松主义”即“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在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作法。
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和加重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尼克松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尼克松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台。
尼克松主义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的具有战略收缩性质的选择。
尼克松、基辛格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制定实施的均势战略,改变了战后杜鲁门和艾奇逊僵硬的遏制政策。
美国力量的衰落和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为苏联提供了缓和的外部条件。
2.勃列日涅夫主义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中;②“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③“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联身上;④“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区都不能漠不关心。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政。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
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3.里根主义答:“里根主义”是指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面对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里根政府制定的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里根战略”的政治核心。
“里根主义”的基本思想包括:认为世界上所有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终极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十一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建立了旨在调整彼此关系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便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矛盾:苏维埃俄国因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被排除在外;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喧嚣声中退出凡尔赛会议的在种种安排;对德国的惩罚深埋下强烈的复仇心理;已经觉醒的亚非拉人民开始不断冲击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
所有这一切都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种种危机。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与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disarmament)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法国巴黎,召开关于结束战争、安排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
由于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席,使这次会议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这“三巨头”决定着一切重大问题。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充满了怀疑和猜忌,德国的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殖民地委任统治问题,阜姆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成为巴黎和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
三个多月的争吵使参加和会的诸国感到疲惫不堪,它们均感到再拖下去会弊多利少。
此时欧洲革命的不断发展更迫使它们达成协议,以空出手来镇压革命。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不得不在协约国强加给它的苛刻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上签字。
这一和约与此后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是协约国建立战后秩序的基石。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圣才出品】
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一、名词解释1.“门户开放”政策答:“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2.“大棒政策”答:“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
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3.“金元外交”答:“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全)
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5 试析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原因。
第九章 缓和: 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
名词解释:
尼克松主义 勃列日涅夫主义 里根主义
新东方政策 上海公报 第四次中东战争
复习题:
1、试述中美和解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试述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复习题:
1、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简述德国统一的进程
3、两极格局和平终结的原因
4、如何理解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思考题:
1、从内政外交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2、试析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变化
第十一章 美国霸权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
名词解释:
“软权力”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东亚金融危机
复习题:
1、试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2、试述洛迦诺会议结束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
3、大萧条的特点。
4、简述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5、苏联为筹建集体安全体系作了哪些努力?
6、试述三国轴心的形成过程。
思考题 :
1、比较分析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2、试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与意义。
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名词解释:
三皇同盟 《地中海协定》 《再保险条约》 巴格达铁路问题
复习题:
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3、试述德国19世纪90年代外交政策的转变。
思考题:
1、试析尼克松时期美国世界战略调整的历史意义。
2、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原因。
第四编 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
第十章 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名词解释:
超限制战略 海湾战争 《新欧洲巴黎宪章》 “世界新秩序” 世贸组织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
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 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
复习题:
1.试述北约组织的形成。
2.试述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3.试述东方阵营的形成。
4.试析美苏第一次缓和的历史背景和表现。
5.试述60年代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
6.试述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基础和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英美特殊关系?
2.试析西欧联合的原因和现实条件。
3 试析冷战的缘起。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
名词解释:
《提尔西特条约》 大陆封锁体系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第二次巴黎和约》 《最后议定书》 神圣同盟 四国同盟 东方问题 路易·波拿巴 克里米亚战争 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铁血政策” 安政五国条约 第二次美英战争 “门罗宣言” 阿拉斯加购买 “门户开放”政策 “大棒政策” “金元外交”
3、试述20年代末期的不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
4、1929—1939年的经济大危机对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5、试析慕尼黑会议前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第三编 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
第七章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名词解释:
奇怪战争 东方战线 《大西洋宪章》
名词解释:
遏制战略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克什米尔问题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华沙条约组织
“三和”路线 U-2飞机事件 第三次中东战争 万隆会议
大规模报复战略 新日美安全条约 77国集团 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 事件 “三十年战争” “七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乌得勒支条约》 《航海条例》
简答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3、简述两次巴尔干战争。
4、1898—1922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思考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的形成对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名词解释:
《贝尔福宣言》 热那亚会议 《洛桑条约》 国际联盟 鲁尔危机 道威斯计划 《洛迦诺公约》 《非战公约》 30年代的经济战 斯特莱沙会议 日本东方会议 李顿报告书 集体安全 睦邻政策 三国轴心 慕尼黑阴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一编 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源自缘起 第一章 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 穆斯林世界 欧洲秩序 尼德兰革命
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