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浅议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础工程。
我国约有1.2亿小学生,其中大部分在农村。
如果农村的基础教育搞不好,学生素质未能全面提高,那么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成为一句空话。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不够,教育工作者的旧观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基本上仍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去做,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农村的全面实施。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耕耘了几十年,对农村小学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现就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应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力度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是一种更科学的基础教育模式。
它的内涵、性质及其理论在农村未能得到广泛宣传,许多教育者不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大多数农村教育者由于受以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以学生的考试、升学为中心,围绕考试和升学转,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农村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
就学生考试分数而言,有的农村学生超过城镇学生许多,但面试时,城镇学生的语言表达、美术、音乐、体育、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能力就远远超过了农村学生。
这虽然是农村初中生的情况,但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不无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广泛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对农村教育者进行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其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性质、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更好、更全面地去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同时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建章立制,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对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检查验收,为在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应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转变育人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前进。
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者,应该认真学习中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等,摒弃“应试教育”旧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
乡村教育素质教育
乡村教育素质教育乡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热门议题之一。
如何在乡村地区提供优质的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文将围绕乡村教育素质教育展开论述,探讨乡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改进乡村教育的方法。
一、乡村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乡村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乡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加强乡村教育素质教育,可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乡村教育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乡村地区的优秀人才。
乡村地区也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来推动乡村发展。
此外,乡村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够带动乡村文化和乡村社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改进乡村教育的方法1.均衡城乡师资资源改进乡村教育首先需要解决师资问题。
目前,乡村地区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地区任教,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福利,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到乡村教育岗位上。
同时,可以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改善乡村教育硬件设施乡村地区的校舍条件、教育设施以及教学资源相对落后,这也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室设施、图书馆资源、实验室等条件,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提供多样化课程与活动乡村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基础课程,更应关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兴趣班、扩展课程、举办文体活动等方式,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乡村发展。
4.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是乡村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提供有效的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了改善乡村教育状况,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兴衰,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实现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
但是教育发展却并不均衡,特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地方农村教育机构所管辖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与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我长期在农村小学工作,现根据工作实际和经验,对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表述。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
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2、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
我县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很多地方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即村里好教师往乡里调,乡里好教师往城里调,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教师年龄偏大,自身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知识面狭窄,不积极创新,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足,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另外,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浅议
1农 村 小 学 素 质 教 育 面 临 着 五 大 困 境 .
匮乏三个问题最为突出。
件 强 大 起 来 , 有 一 支 高 素 质 的 教 师 队 伍 , 实施 素 质 教 育 只 能 成 为一 没 要
要 应 向 素质 教 育 ” 转 变 , 须 有 的 必 目前 , 村 小 学 普 遍 存 在 经 费 不 足 问 题 , 多 村 级 小 学 不 仅 没 钱 种 美 好 的愿 望 。因 此 , 实 现 “ 试 教 育 ” “ 农 许 有 强 努 添 置 现 代 化 的 教 学 设 备 , 连 维 持 正 常 教 学 运 转 所 需 资 金 都 缺 乏 。 资 目 的 、 计 划 地 抓 好 教 师 的 培 训 工 作 , 化 教 师 培 训 管 理 , 力 提 高 教 就 加 组织 、 导, 领 落实进 修要求, 帮 金 不 足 导 致 了 硬 件 设 备 的 匮 乏 , 部 分 村 级 小 学 存 在 用 地 狭 窄 , 室 师素质 ; 强在职教师培训 进修的规 划、 大 教 重视继续 学习, 断完善 自己, 不 不断满足 破旧 , 没有体育、 音乐、 术教学设施 , 美 教师宿舍紧缺 , 厕所条件简 陋等 助教 师树立终生教 育的观念,
能性越大 。
素质教 育对教师素质 的要求 ;还 要重点加强 对现代课堂 教学基本理 论 、 纲 教 材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与 研 究 , 助 教 师 树 立 新 的人 才 观 、 量 观 , 大 帮 质 从而实现教育思想真正转变, 促进教师整体素质 的提高。此外, 应提高 农 村 小 学 教 师 的 社 会 、 济 地 位 . 全 社 会 形 成 尊 师 重 教 的 良好 氛 围。 经 在
科技信 息
。教 学研究 o
S ⅢN E E I L G C c &T C 0 0 Y胂 0 MA 1 N R T0
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学校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革方案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1.1 基础设施和资源不足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建筑老旧、设施简陋,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资源有限,导致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经验较为有限。
1.2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吸引力的福利待遇和良好发展空间,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前往农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渠道不畅,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1.3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农村学生面临着生活贫困、交通不便、家庭环境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追求学术进步的意愿,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改革方案2.1 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资金补助,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增设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2.2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的教师前往农村学校任教,同时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2.3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农村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
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与城市学校相匹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体验。
与城市学校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相互学习与提高。
2.4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随着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概念、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魄素质以及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志素质。
素质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个性为特色,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追求终身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实施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条件和设施也比较简陋,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相对较差,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再次是学校管理的薄弱。
由于乡村小学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和培养。
最后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往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要解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再次是家庭教育的配合。
要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增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投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小学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改革和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探索。
在农村地区,学生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家校共育成为了解决农村学生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和改进策略。
一、现状分析1. 家长教育观念老旧在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比城市家长更为传统,他们更倾向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导致了家校共育过程中的观念冲突。
2. 家校联系不足农村学校离家庭较远,家长常常无法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
因此,家校之间的联系不足,也导致了两者无法进行有效的共育。
3. 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较低,学校教育资源也较为匮乏。
这给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法满足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改进策略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开展讲座、发放读物等来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加教育观念转变的讲座,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引导,让家长了解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渠道。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向家长发布教育信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活动。
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清楚地表述学校现有的资源匮乏,寻求各种资源帮助,如基金会等。
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各种网络教育课程,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4.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让学生具有完善的综合素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动力。
总之,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探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乡村教师关于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乡村教师关于新时代农村教
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乡村教师对于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需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3.加强家校合作。
乡村教育改革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
乡村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特点,积极与家长合作,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注重教育资源配置。
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要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农村学校具备良好的教育条件和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5.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乡村教育改革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注重发展农村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农村地区的热爱和责任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乡村教师对于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是,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家校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助力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小学是培养农村儿童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农村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城市小学生有很大差异。
他们的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也有所不同。
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他们成长的特色课程。
2、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通过农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增强农村小学的办学实力农村小学要在教育教学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
只有建设好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1、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农村小学生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田园诗鉴赏、田园美术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
2、关注农村教育热点的课程农村小学要关注农村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农村扶贫、农村环保等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实用技能的课程农村小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女,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
校本课程建设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课程,比如农业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4、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农村特色课程建设中,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开设农村文学、农村地理、乡村美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走上热爱农村、回报农村的道路。
1、建立师资支持体系农村小学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师资支持体系。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
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
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
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
浅谈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对策城关镇育红小学马长丽【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面临实际困难和困惑。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低,农村学生特点,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资源浪费严重,教师教学时间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诸多因素直接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实情,找出内在问题并逐一加以分析,研究可行的对策,才能走出困境,从而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小学问题对策农村基础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主题,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以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三大内涵较传统教育更切合教育规律和新时代对教育的客观需求而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在我国基础教育之重点的农村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国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意义显而易见。
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瓶颈,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成为摆在农村教育改革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分析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现状和问题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够,农村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其次,农村教育存在课程设置过于应试化的问题。
由于各级各类考试的压力,农村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此外,农村教育存在城乡差距大的问题。
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城市学校相比明显低下,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学习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的推进意义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对于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潜力。
其次,素质教育有助于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挖掘和开发农村教育的特色资源,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素质教育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可以消除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学习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三、解决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办法为了解决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教育经费并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其次,应当改革课程设置,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同时,推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发展,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最后,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现状与挑战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现状与挑战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尽管素质教育在理念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这种教育理念的推广,离不开教育政策的引导、课程改革的推动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政府逐步推出了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
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此外,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陆续推出了一些地方性政策和创新性项目,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然而,尽管政策层面已给出明确方向,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不容忽视。
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
许多学校依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框架内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充分融入素质教育所需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例如,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体育等课程,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学科间的融合不足,导致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受到制约。
其次,教师素质与素养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在某些地区,教师在教学理念、行为模式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并没有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
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更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同时,部分教师对于新兴教育理念与方法缺乏了解或掌握不够,也限制了教学效果。
再者,评价机制尚未完全适应素质教育需求。
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仍旧将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水平的评估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
这种评价导向导致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应试内容上,从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农民素质教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乡村地区农民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包括农技培训、农村文化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等多个方面。
首先,农技培训是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人口在种植、养殖、农机操作等方面的技巧和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
因此,通过开展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助于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政府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向农民传授科学种植、养殖和农机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农村文化教育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修养,还可以培养农民的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政府可以在村级文化站、学校等场所设立文化课程,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提供免费的图书、报纸和影视资源等,让农民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另外,职业技能提升也是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乡村产业是重点之一,而职业技能的提升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学习和掌握各种实用的职业技能,有助于他们在乡村产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自主创业的机会。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引导农民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的职业。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民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不足是制约农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建立更多的教育设施,在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农民素质教育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稳定的问题。
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近年来,乡村教育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许多人对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教育的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乡村教育现状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
近年来,乡村教育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教师平均年龄均超过45岁,教师“空心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
同时,乡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设备、教材、课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乡村教育还存在就业前景较为狭窄的问题。
农村学生在完成初中教育之后,很难接受高等教育,这也导致了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
此外,乡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需加强,因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改善教育投入是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关键。
各级政府应适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开展对农村教材、教学资源的改革,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为也是很有必要。
为了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相应的薪酬政策也需要加强。
特别是对优秀的农村教师、教育工作者、义务教育阶段专业技能人员等应给予更多优惠,特别是可以基础化一些待遇,生成稳定的支持机制。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快乡村教育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更好、更优的教学环境。
同时,开展食品卫生、校园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乡村教育变革的又一重要方面是教育政策的改进。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引导企业投资农村教育,共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互助与合作,充分开展国际学术合作,推介乡村教育的品牌与形象。
乡村教育事关乡村地区发展。
我们期望看到一个更为沃土,一个更富生机的改善后的乡村社会。
因此,摆脱对现状的束缚,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投入,真正实现教育包容性、教育公平性、教育普及性与优质教育,这一切将是值得期待的。
探索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路径
探索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路径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品德,使其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路径,并探索如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一、明确教育目标和核心素养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育目标,确定核心素养。
在教育目标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明确培养学生的具体目标和期望。
同时,需要确定适合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思维品质、学科核心素养、身心素质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立体化的素质教育体系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应构建立体化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
在教学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团队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
同时,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提升他们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水平。
三、注重学生阳光心态和健康发展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展。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增强心理素质和情感管理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成长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中小学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活动等方式,与家长密切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探索和实践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然而,这个过程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一套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时,我们常常只看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技能等等。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它们并不会在学术成绩的分数上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都在不断探索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一些地方制定了自己的标准,但大多数地方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因此,在评价体系方面,我们需要一些新的想法和实践。
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构成从评价标准的构成来看,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学术成绩: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成绩。
2. 实践能力:学生参加体育、文艺、科技创新等各种实践活动的表现。
3. 社交技能: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4. 综合品行:学生的品德表现、纪律观念、公民意识等。
5. 个人兴趣、特长:学生的兴趣、特长、潜能等方面的表现。
6. 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实践方案在实践方案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制定评价标准:学校应该制定一套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各个评价维度和标准。
2. 搜集评价材料:学校应该搜集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包括学术成绩、活动记录、班级考勤、体育社团参加情况、社会实践证明等。
3. 综合评价:学校应该组建一支由班主任、教师、学生代表及家长组成的综合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报告3篇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报告3篇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本报告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改革建议和实施方案。
该报告指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建议按照以下方案来实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1.制定改革计划,明确改革目标,制定改革计划,明确改革内容,完善改革机制。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4.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5.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本报告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
该报告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育教学管理的改善。
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效率,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3.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应该推进课程改革,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4.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报告》本报告以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该报告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该报告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范文
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范文第一篇: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范文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方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可供套用的现成模式,也很难有适用于所有中小学的成功经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及方向,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制度创新,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努力开创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蕲春县也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湖北省教育兴农示范县”和“湖北省特殊教育先进县”等,谱写了“教授县”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结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把握以下三点:一、认真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首先,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但不同区域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侧重点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不尽相同。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应当体现以下几点:1、立足农村,面向农村,贴近农村,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当前农村形势相适应,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同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联系;2、中小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了解和懂得农村劳动生产技术,还要具有热爱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远大志向;3、绝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还应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新技术,具有运用、试验、创造农村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具备农村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4、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能够不断掌握和熟练运用农村现代科学技术,还会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新的实用技术。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成才观,积极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尤其要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农村,带头脱贫致富,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初、高中毕业生;应致力构建选人、用人机制,由重学历、重名牌学校向重能力、重综合素质转变;搞好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渗透,真正让每一位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到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直接投身农村经济建设,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收到实效,得到实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观念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
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
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
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
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
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一些领导把升入上一级学校学生的数量看做是一所学校办的好坏,来衡量学校。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
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
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
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
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
在资金分配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
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
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
2.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
(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
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
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多种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
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
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
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
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
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
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
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
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
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
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
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
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
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
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
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
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
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
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
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
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
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
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
“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
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
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
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
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一)转变观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
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
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
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
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