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课中、课后,全程“体验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课中、课后,全程“体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贫乏,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

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立足生活,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在课前、课中、课后促使学生进行全程“体验学习”,获得成功。一、注重课前,采撷“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就的数学素材,创设让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景,激起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如: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由于“吨”是个较高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课前,我就创设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庄园水果市场参观的情境:

走进市场,到处可风一箱箱、一袋袋水果。看:这个梨约250(),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箱梨约重8()。(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些梨是用一辆辆大卡车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这辆大卡车能装多重的梨,谁知道?以本地水果交易市场为背景,以梨作为观察物,从“只→箱→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然引出新知,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

二、课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工作。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工。课中,我把教材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与分解》时,出示题目:妈妈要将10颗巧克力分给两个孩子(大明和小红),她可能会怎么分呢?为什么?看了题目,同学们纷纷拿出身边的小棒进行了“游戏”。得出了很多出色的方法:

生1:大明5颗,小红5颗,因为这样分比较公平;

生2:大明4颗,小红6颗,因为大明年龄大,小红年龄小,应给小红多一些;

生3:大明7颗,小红3颗,因为小红不喜欢吃巧克力糖……

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学生从“玩”中自觉地探索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基础课程改革目的不公是要接受更多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即3个圆(其中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小)、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⑴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

⑵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分小组一汇

报情况一一展示制作圆柱的三种情况。

三、延伸课后,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h·f r e u d e n t h a 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因此,课后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例如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圆

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出示一份某一住宅楼电费情况的发票,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就会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知识解决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些要求,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是立足生活,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