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读巴尔扎克的《农民》有感
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才把300来页的《农民》看完,这是自己有史以来最慢的速度了。
关键是,拉长的时间,让本来记忆就不好的我,淡忘了刚刚看过的前面的内容,使自己执行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的规定显得比较困难。
虽如此,还是勉强写下吧,就算给自己一个交代。
《农民》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法国乡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封建主被裹挟在这张关系网内,越缠越紧,最后要不举手投降,要不被绞杀,无一例外。
之前连贯看书的时候,我还饶有兴趣地在一张白纸上铺开了这张关系网,最后却未能如愿把所有的关系点连接起来,未能看看这张庞杂的关系网,给人多么恐怖的印象。
听闻有人给《红楼梦》列了一张详尽的家族谱,关系图,有机会真想找来看看。
相比《农民》,《红楼梦》不知繁杂多少,广阔多少,给《红楼梦》列关系图的人,也真可谓不简单了。
除了关系网,《农民》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如我们从小学的教科书那样简单明了,从一个社会跨入另外一个社会,跨入在我们历史学家所言更进步的社会,从来都不是直线上升运动,而是一个曲折弯绕的运动,有时候,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倒退。
在向更先进的社会进发的过程中,代表更先进的社会阶级,或者说是更先进社会阶级的某些群体,是用卑鄙,用阴险的手段达成其目标,心狠手辣,道德尽丧。
而作为更先进社会中的被统治阶级,很多时候帮助将来会更变本加厉盘剥自己的统治阶级,去对付行将没落的所谓落后阶级。
被统治者总是愚昧的,或者说目光短浅的,他们并不知道,打倒一个阶级,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会给自己已套上枷锁的手脚,再套上一副更重的锁链。
他们在帮助未来将更加盘剥自己的统治阶级去打倒被历史车轮碾压的没落阶级的时候,甚至是甘之如饴的。
当更沉重枷锁套来的时候,他们在往日为新生统治阶级争取统治地位而奋战的过程中,筋疲力竭,已经无力反抗。
他们只能听之任之,如同拉磨的驴子,日复一日的转圈,在沉重的压榨下,失去思考的力量,成为逆来顺受的大多数。
巴尔扎克在中国
巴尔扎克在中国【摘要】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茅盾等中国作家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与巴尔扎克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
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愧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
近30多年来, 我国巴尔扎克传播更是迅速发展。
译介和研究巴尔扎克等呈全景式、嵌入式和峰峦式特征。
这一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是当今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适宜的文学接受环境所造成,是传播者及受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要求,也是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回归所必需,更是我国现实与《人间喜剧》的对接所铸就。
【正文】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的创作为小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小说获得了空前的表现力。
他艺术气魄宏伟,生气勃勃,和显示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却比现实更加集中、凝练和强烈。
恩格斯认为他的辉煌巨著《人间喜剧》是【1】“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我从这里(《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上学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巴尔扎克:《高老头》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巴尔扎克:《高老头》内容梗概外省破落贵族子弟、良知尚存的穷大学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寻找个人出路,并找到了远房亲戚鲍赛昂子爵夫人。
他所住的寒伧的伏盖公寓和上流社会交际场所的豪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强烈刺激了他出人头地的欲望。
在舞会上,他结识了贵妇人雷斯多伯爵夫人,当他向这位夫人发起攻势时,却因为不慎提到她的父亲高里奥老头而吃了闭门羹。
他向鲍赛昂子爵夫人讨教,夫人告诉他:想要成功,必须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越没心肝,越高升得快。
她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高老头的小女儿银行家纽沁根的夫人。
高老头靠在大革命时代囤积面粉发了大财,他很疼两个女儿,给她们每人大笔陪嫁,使她们攀了门好亲事,而自己在破旧的伏盖公寓中被女儿榨干。
这给拉斯蒂涅上了人生第一课。
在公寓里,他的邻居、逃犯伏脱冷告诫他: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
清白老实一无用处。
伏脱冷让他去勾引泰伊番小姐,然后派人杀死泰伊番小姐的哥哥,从而获得大笔的遗产。
虽然拉斯蒂涅的良心未泯,弃之不用,但这是他的人生第二课。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课程:公寓里的住客老姑娘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奖金出卖了伏脱冷,阿瞿达侯爵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鲍赛昂夫人,纽沁根鲸吞妻子的财产,大女儿为了舞会上的风光才来看望高老头,而拿到票据后也不管老头晕过去转身就走,后来折返只是因为高老头没有在票据上签名。
而在高老头弥留之际和整个葬礼上,两个女儿一个也没来看他,只有拉斯蒂涅与仆人克利斯多夫为他送葬。
白日将尽,塞纳河两岸又漫漫亮起灯火,拉斯蒂涅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上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研究综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关注。
《高老头》在中国也很受欢迎,在多种译本中,傅雷译本被公认是最好的。
五四时期,中国就开始了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
1924年,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出过《法国文学研究专号》,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摘要:法国雕塑家罗丹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运用西方传统的雕塑造型技法,创作了大量的主题性作品和体现人体活动的作品,他的外观造型在继承传统的造型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发展。
无论是从造型的表现手法,还是到对材料的认知了解,罗丹都有他本身在自己的想法,他的作品和他的思想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巴尔扎克;现实性绪论: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的分析介绍,来表达作品与当时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
试着对此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对大众审美眼光的影响进行阐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介绍及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一)作品介绍文学家巴尔扎克被公认为19世纪文坛中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浪漫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就是其众多敬慕者中的一员。
所在在他收到要为巴尔扎克雕刻一副作品的时候,罗丹是万分乐意的,他说:“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其实在罗丹10岁的时候,巴尔扎克就已经去世了,罗丹甚至没有见过这位大文豪一眼,所以在刻画巴尔扎克像的外观上,他大量阅读书目、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由此推断出巴尔扎克本人的性格特点,前前后后作了四十多件小稿子,向最真实的巴尔扎克慢慢靠近。
罗丹塑造出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个晚间写作的思考形象,作家喜欢在晚上进行写作,夜深时是灵感迸发的大好时机,远离了白天的人群和喧嚣所以罗丹刻画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穿着睡袍的,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在星空下沉思。
法国文学家协会废除了合同,因为他们觉得很难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找到文豪巴尔扎克的影子。
面对这些庞杂的批评,罗丹却说:“我作的巴尔扎克像,他的造型动态和模样可以使人联想到他平时写作的场景、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写作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他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人”,“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巅峰,是我的投入全身心得来的成果,是我作品本身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真理真会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作品摔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父爱的悲剧——浅论《高老头》对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父爱的悲剧——浅论《高老头》对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摘要: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而其中一篇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爱所造成的悲剧无疑值得所有爱孩子的父母去研读、去体会、去反思。
本文试分析高老头的家庭教育,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入手,分析高老头的悲剧根源,并总结出高老头的家庭教育对中国当今社会家庭的启示。
关键词:高老头、悲剧、家庭教育一、《高老头》中的家庭教育观念《高老头》主要讲一位父亲溺爱两个女儿,对女儿们千依百顺、有求必应,最后却遭到女儿抛弃的悲惨故事。
高老头是故事的主人翁,他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靠饥荒牟取暴利发家的面条商,他和妻子琴瑟和谐,自妻子死后,他便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并且发展到非理性的程度。
他有钱也愿意把钱花在女儿身上,请最优秀的教师教导她们,还雇了一位有头脑而且品味高雅的小姐当伴娘。
高老头是平民阶级,暴富后也带有农民的习性,他自己省吃俭用,没有享受过挥霍的快乐,却让女儿“生活得像豪绅的情妇一样阔绰”,无悔的付出只为得到女儿的一点点亲热的表示。
大女儿仰慕贵族,他让她成为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欢钱,他让她当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
他不惜把自己的一半财产一分为二作为嫁妆,捧着女儿进入上流社会。
女儿却一点点把高老头的财产榨干,高老头从一开始在女婿家受到上宾待遇到搬到伏盖公寓,从每年一千二百法郎的膳宿费到含泪把妻子留下的信物当掉换取钱财,从女儿口中的“好爸爸”到死后靠大学生拉斯蒂涅和毕安训凑钱才能入土为安。
小说一开始,高老头便表现自己对女儿的不求回报的牺牲精神:“我的两个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生活。
只要她们玩得痛快,活得幸福……那我穿什么,住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
她们暖我就不觉冷,她们乐我就不觉闷。
”①;阿纳斯塔奇没有钱买参加舞会的金丝银绣的舞衫,这是高老头已经一穷二白了,但他表示为了女儿愿意杀人放火;为了让但斐纳和自己稍稍近一些,对自己的接待也好一些,高老头不惜卖掉长期年金帮助但斐纳和拉斯蒂涅偷情。
《巴尔扎克全集》:现实主义的揭示与批判
巴尔扎克全集:现实主义的揭示与批判一、引言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他在其《巴尔扎克全集》中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和逼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
本文将深入探讨巴尔扎克全集,旨在分析其对现实主义的揭示与批判。
二、巴尔扎克与现实主义1.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2.巴尔扎克坚持以真实生活为依据,展示社会中各个阶层人们的命运和困境。
3.通过生动、具体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得以深入了解19世纪法国社会。
三、《巴尔扎克全集》之揭示现实1.将贵族社会中虚伪、浮华和道德堕落等问题进行揭露。
•举例:《父戚》中描绘了自私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下层人民的压迫。
2.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无情的商业运作。
•举例:《金钱的灾难》表现了商人为了追求利益而伤害他人,并揭示了金钱对个体和家庭关系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3.批判社会等级制度所造成的不公平与剥削。
•举例:《尼那提》通过描述下层阶级女佣尼那提的悲惨命运,抨击19世纪法国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不公平现象。
四、现实主义批判与改变1.巴尔扎克通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文学作品中所揭示和批判的问题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提醒人们警惕道德败坏和个人欲望膨胀带来的危害;•示范着追求真理、正义与公平并反抗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提供给社会改革者参考,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总结通过对《巴尔扎克全集》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通过其精彩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社会问题,并提供了改变与进步的启示。
读者应通过欣赏巴尔扎克的作品,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批判的理解与认识。
浅析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作品及影响
浅析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裴婷婷
摘 要:从广大学者对高等教育学展开 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 60 多年,在此过 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对高等教育学的 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美国研究人员为世界 学者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是在为教育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面。本 文主要从学科本质、知识范围、知识贸易以 及发展趋向四个角度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文 化进行了分析,以此为鉴。
一、《欧也妮·葛朗台》的内容梗概 葛朗台是法国索尔城一个最有钱、最有 威望的商人。他利用 1789 年的革命情势和种 种手段使自己的财产神话般地增长了起来。 葛朗台十分吝啬,有一套理财的本领。他为 了省钱,家里整年不买蔬菜和肉,由佃户送 来,比较重的家务活由女仆那农做。寒冬腊 月舍不得生火取暖,平时还要克扣女儿和妻 子的零用钱。他做木桶生意,计算得像天文 学家那样准确,投机买卖从不失败,区里人 人都吃过他的亏。在一次葡萄酒买卖中,葛 朗台欺骗其它葡萄商,最终他的葡萄酒以每 桶 200 元卖了出去。 1819 年 11 月中旬他的独生女儿欧也妮 的生日。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初级裁判所所 长蓬丰先生到葛朗台家吃饭,还带来稀有的 珍品,他们都是来向欧也妮献殷勤的。当他 们在欢庆生日时,突然,欧也妮的堂弟夏尔 来到了这里。葛朗台却用乌鸦招待夏尔。原 来夏尔的父亲因破产自杀,让老葛朗台照顾 儿子的前程。老葛朗台看到兄弟的绝命书后 不动声色,并且在当夜想好了一套诡计,借 口家里有事,请公证人克罗旭和银行家帮忙。
学术论坛
浅析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作品及影响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法语 刘芳芳
摘 要:《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 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 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欧也 妮·葛朗台》的主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 的创作历程;《欧也妮·葛朗台》的作品思想; 《欧也妮·葛朗台》的艺术特色;《欧也妮·葛 朗台》的作品影响。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傅雷,字怒安,号怒庵,1908年出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曾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有两个儿子:傅聪、傅敏。
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是有原因的:1908年,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傅雷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翻译了相当大量的外国作品,尤其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在这些翻译作品中,傅雷翻译最多的就是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的著作。
因此,傅雷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也有一句话说出了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傅雷不仅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
不仅在翻译作品上,傅雷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优秀的作为。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客观的赏析。
作为文学评论家,傅雷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众多学者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也自出版以来,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从各方面来讲,傅雷都是相当的优秀,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称为大家。
对于傅雷,很多人都对他做出了评论。
好友杨绛曾说:‚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画家黄苗子也说过:‚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好友楼适夷说:‚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大师风范永耀人间
大师风范永耀人间摘要:鲁迅和巴尔扎克是中西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他们都引领了一代文学的革新浪潮,是文坛的巨人。
在个人气质方面,二者皆于乱世之中秉持自我;在作品风格方面,二者皆用独特方式改造世界;在永恒意义方面,二者皆影响文学史。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鲁迅和巴尔扎克在以上三个方面异同点的研究,探析他们的文学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意义。
关键词:鲁迅巴尔扎克比较意义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文化思想的先驱,伟大领袖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法国文学史上同样有这样一位巨人,即巴尔扎克,100多年来,他的《人间喜剧》传遍了全世界。
雨果有言:“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1]作为中西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他们都在反应现实,探寻真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总结了具有哲理意义的种种,探寻新生文化,催生新的体制。
本文从个人气质、作品风格和永恒意义三个方面,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去研究,阐述两位大师各自闪耀的光芒,辉映的共同的光辉。
一、个人气质之比较:皆于乱世之中秉持自我(一)个人经历:鲁迅的曲折与巴尔扎克的艰苦鲁迅的个人经历可谓曲折。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鲁迅一开始是学矿出身,但改选医学专业,鲁迅提及此事是在《呐喊》的自序中,由于“父亲的病”被中医所误,导致鲁迅内心伤痛不已,他决定“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2]此时,鲁迅只身前往仙台求学。
但是藤野先生感觉到了鲁迅的勉强,这预示了鲁迅又一次惊人的转折:弃医从文。
相较于鲁迅来说,巴尔扎克的个人经历可以用艰苦二字概括。
读大学时,巴黎大学著名的教授常常举办文学讲座,巴尔扎克成为热心的听众,并立下从事文学事业的志向。
于是,巴尔扎克搬进了一间四面透风的破草房,进行写作。
巴尔扎克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现实中大量丑恶现象,导致其遭到上流社会的一致反对。
辩证求真,全面系统,阐释精当——评蒋芳的《巴尔扎克在中国》
差异 。因此 , 传播 与接 受 巴尔 扎克 时 , 定 存在 对 巴 尔 在 必 扎克 阐释的差异 。《 巴尔扎克在 中国》 一书 , 范 地运用 了 典 辩证 求真的思维方式 , 具体实践 了这一 学术批评方法 。 前 言 中为 了全 面 准确 地描 述 与评 价 巴尔 扎 克在 中国 行走 的全貌 , 先从 客体 的角 度勾勒 巴尔 扎克 在 中国行 走 首 的足迹 , 然后从 主观 上分 析 在受 众心 里 的 巴尔扎 克 , 后 最 又从 本体与受 体 、 观与 客 观、 性 与非 理 性三 个 方面 全 主 理 面综 合考察 巴尔 扎克 在 中 国近百 年行 走 历程 的得失 。这 样多 角度 、 层 面的 辩证 思考 , 可 以真 实 而全 面 地反 映 多 就 巴尔 扎克在 中 国的真 实 面貌 。还 有 , 翻译 、 介 过 巴尔 扎 评 克作 品的 翻译 家 、 评 家不 在少 数 , 批 在对 巴尔扎 克 的传 播 与接 受过程 中, 纾 、 木 天 、 霞村 、 林 穆 徐 黎烈 文 、 成 、 云 盛 韩 波、 高名凯 、 傅雷 、 陈原 、 占元 、 陈 李健吾 、 程代熙 、 柳鸣九 、 金 嗣锋 、 郑克鲁 、 昌龙 、 杨 孟宪文 、 艾珉 、 八人 小组 、 立波等翻 周 译、 评介过 巴尔 扎克 的大量作 品。在探讨 国内这 些巴尔 扎 克译 者 、 评论者 、 研究 者在 巴尔扎 克 的译 介 、 播 、 究 和 传 研 接受 中的 贡献 和 特 点 时 , 者不 但 客 观描 述 所 论 者 的 贡 作 献, 分析其特点 , 注意指 出其不 足 。既 注意考 察传 播者 、 还 接受 者的 个人 因素 , 注意 联 系 社 会 历史 文 化 背 景 。这 又 样, 读者阅读 时就可 以在 心 中留下 巴尔扎克 在 中国的多 维 立体 图貌 。又 如在 探 讨新 中 国成 立前 、 中 国成 立后 3 新 0 年 、O世纪 最后 2 2 O年 、1世 纪最初 1 四个 时期 巴尔 扎 2 O年 克在 中国传播与接 受的具体 特点 时 , 芳从 浩繁 的资料 中 蒋 归 纳概括 了各 期 的特 点 , 注意 在对 比分 析 中揭 示成 绩 , 并 指 出不足 。如第二章第 三节 , 体分析 了新 中国成立后 在具 3 O年我 国在 巴尔扎克传播上 “ 又辟新径 ” 的成就后 , 辩证指 出“ 评界很少从 审 美方 面对 作 品进行 剖 析 , 们较 多 的 批 他 是从 阶级分析的角度来 审视作 者 , 将作 品 中资 产者 真情 的
影响、反响与回响——《巴尔扎克在中国》评介
巴尔扎克 曾宣称 自己要作 法 国社会 的“ 书记 ” 蒋 芳则 ,
师。在他诞辰 2 0周年 的今天 , 的《 间喜 剧》 然让人 作 了 巴尔 扎 克 中国 之 行 的 “ 记 ” 1 他 人 仍 书 。这 部 “ 究 的 研 究 ” 注 研 , 高山仰止 , 肃然起敬 。漫步在这座神奇的文学殿 堂 , 无论心 重传播 的路径与受 众 的反响 , 将研究 内容 锁定 在 中国对 “
版社 ,0 9年 6月) 20 不负众望 , 以翔实 的史 料令人信服地 勾 事因人心贪婪而千奇百怪 , 他的刻 画因 内涵丰 富而备受 瞩 勒 了巴尔扎克漫步华夏大地 的身影 , 生动地记 载 了他一 串 目, 的描写 因独具特 色而饱含争议 ……对他 的兴趣与关 他
无 数 的 大众 读 者 , 成 就 了 大量 的理 论 研 究 者 。 也
万方数据总第期孙建芳影响反响与回响??这样一位纵横世壮阔与辉煌是和风细雨式的润物无声还是狂风暴雨式的雷霆万钧是一夜春风的花开遍地还是循序渐进的错落有致是激情洋溢的热烈拥抱还是含羞带涩的的半推半就巴尔扎克在中国以优秀学术专著的水准勾勒了百年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行走足迹梳理了学界对他的译介研究及其对中国文人学人的影响与渗透清理了国内巴尔扎克研究的家底和现状为巴学的发展作了基础性的准备为读者了解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史提供了较为厚实的依据且为中国的巴尔扎克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史坐标系
读者最先熟悉的西方文学经典形象 ?诸多 问题都萦绕在读 众人等 , 光怪 陆离的人 间乱象 , 悲欢离合 的芸芸众 生 , 酸甜 者 的啮海 中。当我们为这些纷 繁复杂 的头绪丽伤 神之 时 , 苦辣 的百味人生……巴尔扎克用文字垒砌的高度证明着 自
以《子夜》和《家》为例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
博采众长,化为自己的血肉——《子夜》和《家》接受外来影响比较李标晶内容提要本文以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为例,比较分析了他们在主题和构思、结构、人物的设置和塑造等方面所受外来影响的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茅盾和巴金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并指出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茅盾《子夜》巴金《家》外来影响比较茅盾、巴金都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大师,但两人之间气质个性的差异却是明显的。
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爱好、翻译介绍以及借鉴角度等的不同。
就像《子夜》、《家》分别代表茅盾、巴金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才华一样,它们在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方面也堪称得上是作家突出的代表作。
本文拟通过这两部作品,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
一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茅盾创作了堪称为30年代文学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子夜》。
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作者丰富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19世纪欧洲一些文学大师的经验。
茅盾在谈到他所喜欢的外国作家时,曾多次提到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及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赞赏他们宏伟的构思和为大规模表现自己的时代所作的努力,尽管他并不完全赞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
《人间喜剧》给予《子夜》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在构思方面。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巴尔扎克将他自1829年以后所写的96部小说,都纳入这一庞大的体系之中。
全部作品的总主题是“社会研究”。
巴尔扎克的这一构思使茅盾深受启发。
1930年,正在进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茅盾决心深入解剖社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一个轮廓,现在看的更清楚一点了。
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
”(1)这一出发点与《人间喜剧》的“社会研究”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对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作出确切的反映,茅盾也和《人间喜剧》的构思一样,力图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表现。
他说:“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
巴尔扎克的像读后感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巴尔扎克的像读后感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巴尔扎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激烈的社会批判而闻名,其中《像》是他的代表之作。
这部小说以巴黎二十区的一个贵族府邸为背景,深入刻画了各种社会角色和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
读完《像》后,我对其中现实与梦幻的交织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在小说中,巴尔扎克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现实与梦幻的元素相互交织,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无尽欲望。
小说的主人公列文白兰是一个贵族青年,虽然身份尊贵,但内心却深受物质欲望和权力欲望的困扰。
他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使他不择手段,甚至背弃了自己真实的感情。
巴尔扎克通过描写列文白兰的梦幻世界,表达了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和憧憬。
列文白兰通过梦境看到了自己拥有权力和财富的美好未来,他渴望成为一个自由支配他人命运的人。
然而,当他醒来时,却发现现实并非如他所愿,他仍然被社会规则和贵族身份所限制。
这种现实与梦幻的对比,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追求的虚幻性。
小说中还出现了象征梦幻和幻想的小人物——细菌主教。
细菌主教是一个褪去了权力和财富的贵族,他用自己的历史和财富向列文白兰诉说着人生的荒谬。
他幻想着自己成为国王,拥有无尽的权力,却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被现实碾压的小人物。
通过细菌主教的形象,巴尔扎克再次强调了现实与梦幻之间的冲突和人性的脆弱。
巴尔扎克还通过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和情节,细腻地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的残酷性。
他用尖锐的笔触刻画了各种社会角色的丑恶和虚伪,揭示了贵族社会的腐败和无法解决的矛盾。
通过这些细节的堆砌,小说营造出了浓郁的现实氛围,与其中的梦幻元素相互交织,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
在读完《像》后,我对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梦幻和现实的冲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引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与不足的追求。
巴尔扎克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将这种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我对现实与梦幻之间关系的思考。
我对《巴尔扎克葬词》理解——对一代巨子的审美透视
第四段从 巴尔扎克 的创作态度上讲 。 不管世 人承不承认, 巴尔扎克的行
作品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巴尔扎克就是用文学之笔记录了法国从 拿破仑 为 已证明他是一位革命 者了。其革命不是一 时冲动 , 更不是头脑发热, 不是 愤世嫉俗 , 更不是陷入忧郁 , 而是经过 仔细洞察 , 思熟虑 , 深 冷静 分析 , 带 面
及作品 内容为基础 , 针对当时社会对 巴尔扎克的评价表 明了自己观点。 正如 文章一开始就反 复强调 巴尔扎克 是一位“ 天才 ” 文章用“ 。 举国哀悼他 举 国
的逝世还 告诉我们 , 人来 到 世间是做 贡献, 不是来 赎罪 的, 这是给 我们最高 的教训; 巴尔扎克的逝 世还告诉我们 , 不要 因为伟人地逝世就认为世界从此 恰恰是我们学习他精神的开始 ,更不要 因为伟 人的逝 世就认为一切都化 为
为之震惊 “一位 思想家不存在 了” 明巴尔扎克在人 民群众中的影响。 ‘ 指 虽然 变暗 , 他的精神还将照亮 未来 , 不要 因为伟人 的逝世就 认为一切 都结束 了, 葬礼不隆重, 雨果指 明巴尔扎克 是受人 民欢迎 的天才作家。 但 第二段开始 说 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 “ 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 业绩之 虚无 了, 而要认识到伟 人将 与我们永远共存 。雨果 以其诗般的语言, 澎湃 的
中。” 雨果不仅肯定巴尔扎克在当时的影响 , 还很有预见性 的指出巴尔扎克 激情在夕阳 中结束了他 的演讲。 对 以后影响。百年实践证明雨果对 巴尔扎克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 光辉业 绩’ , 更加说明巴尔扎克不是一般作家 , 而是一流作家 。 文中提到拿破仑, 因为
全文 以深切悼念 巴尔扎克 的逝世 , 高度评价他的伟大贡献 , 预言他逝世 后 的伟大意义和深远 影响为线索 , 明了 自己的生死观 。应用诗化的语言, 表 结合 的句式 , 错落有致 的布局 谋篇。 既不脱离悼词 的框架 , 又不落 入俗套 , 更
巴尔扎克传读后感
巴尔扎克传读后感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描写社会底层人物为主题,鲜明地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现象。
在读完巴尔扎克的传记作品《巴尔扎克传》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巴尔扎克传》以作者的视角,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一生。
从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到他的文学生涯、成就和个人生活,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
巴尔扎克的成名之路并不平坦,他经历了失败、困苦、挣扎,但他始终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巴尔扎克的作品让我领略到了现实主义的魅力。
他的小说以真实生活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辛酸。
他关注社会中的弱者,展示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让我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巴尔扎克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了我。
他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现实,同时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
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令人心驰神往。
他的描写细腻入微,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读着他的作品,我仿佛置身于巴黎街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氛围。
巴尔扎克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勇敢的斗士。
他在文学道路上执着地追求真实和美,用自己的笔触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他的成功告诉我,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巴尔扎克的一生给我很多启示。
他的坚韧和执着,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并努力去改变。
他的故事,让我对自己拥有一个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读完《巴尔扎克传》,我深深地被巴尔扎克的一生所打动。
他的作品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巴尔扎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勇敢的斗士。
巴尔扎克传读后感
巴尔扎克传读后感巴尔扎克传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巴尔扎克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说中,巴尔扎克有一支手杖,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一切障碍!”巴尔扎克,法国一代文豪,名垂千古,巨著《人间喜剧》震铄古今,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文化被革命的动乱年代,知识青年们如饥似渴地偷读巴尔扎克,拼命地汲取世界文学的养分,其情其景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当今中国,知识爆炸,书籍泛滥,真正读巴尔扎克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遭遇被冷落命运的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而是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家,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惭愧的是,作为曾经的中文系毕业生,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来算去,读过的只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驴皮记》寥寥几部,相对于他多达91部作品的巨大体量,实在是不足一提。
对他的作品是如此陌生,对他本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补课,毕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世界顶尖文豪如此陌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那就从阅读《巴尔扎克传》开始吧。
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叫“试笔”,主要叙述了巴尔扎克的青少年时期,他早早地确立了以写作为终身事业的志向,不仅要以写作挣钱、发财,还要凭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文坛的最高处;第二部叫“写作的幸福”,叙述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生活、爱情和创作三个世界里艰辛而充满激情地奋斗;第三部叫“空白的一页”,记录了他生命的末端,幸福的婚姻、突然的离世,以及身后的荣耀与纷争。
巴尔扎克的一生是短暂的,又是丰富多彩而充满魅力的。
他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那个时代严格的教育,然而在写作的诱惑下,他在14岁时就早早地与学校严格的纪律开始对抗,开始了思想上的反叛与探索。
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阅读过的书籍,经历过的生活,“都装到脑子里,并且牢记在心。
大地巴尔扎克的农村生活与人性欲望
大地巴尔扎克的农村生活与人性欲望在巴尔扎克所创造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农村生活与人性欲望的独特见解。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农村的繁荣与萧条、人性的卑劣与高尚。
农村生活被他描绘得如此真实而生动,而人性欲望又被他揭示得如此深刻而复杂。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农村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质朴的地方。
从繁忙的农田到乡下的小村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农村的风景被巴尔扎克用笔勾勒得栩栩如生,他透过文字向读者展现了那些田地、农场和风景线的美丽和宏伟。
巴尔扎克深情地描写了夏天的金黄麦田,秋天成熟的果园和银杏树上的落叶。
他把农村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得惟妙惟肖,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地的宁静与神秘。
然而,巴尔扎克也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农村生活的辛酸与困苦。
农民们繁重的体力劳动、缺乏教育的悲境和世袭的贫困,构成了他笔下的农村世界的一部分。
巴尔扎克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表达了他对农村贫困与不公的愤慨,对子女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机会的痛心,以及对农民所面临的社会压迫和嘲笑的谴责。
他揭示了农民的骄傲和奋斗精神,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尽管他们在社会繁荣和机会的面前总是弱势群体。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与对人性欲望的深度分析也成为作品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方式,将人性的黑暗面暴露于读者面前。
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包括权力欲望、金钱欲望和性欲望。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大地》中,这些欲望被写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歌尔丹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智力超群的年轻人,他的欲望驱使着他去追求权力和金钱。
他通过合法途径和阴谋手段,爬上了社会的顶峰,成为了一个显赫的人物。
然而,他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并没有满足他的欲望,相反,它们让他变得更加贪婪和冷血。
巴尔扎克通过描写歌尔丹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变化,以及他对权力和金钱的执着追求,深入探讨了人性欲望的本质。
他展示了人性欲望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并通过歌尔丹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出现的腐败和堕落,告诉读者人性欲望的无穷深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的作品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七、八十年。
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坛的是1915 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巴尔扎克短篇集《哀吹录》,收有四个短篇《猎者斐里朴》、《耶稣显灵》、《红楼冤狱》和《上将夫人》,由著名的早期翻译家林纾(林琴南)与陈家麟用文言意译,虽然文字很生动,情节也吻合原作,但删节不少。
《哀吹录》出版后的第二年,即1917 年,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法兰西之部”里,收有巴尔扎克的短篇《男儿死耳》,虽然亦是用文言文翻译,但比林纾的翻译更为信达,而且编有巴尔扎克小传,为我国读者第一次介绍了这位法国大作家的生平及创作简况,并且较公允。
巴尔扎克像
五四以后,巴尔扎克的作品渐渐地丰富起来,特别到了三十年代,《世界文库》不但译载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而且在第八期上由穆木天翻译了他的《小于人间喜剧总序》,还有几幅巴尔扎克的画像。
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也在1936 年第一次出版,是蒋怀青译的《巴尔扎克短篇小说》,收有八篇短篇小说,王任叔写了前言《巴尔扎克》,并附有《巴尔扎克重要作品目录》,还把《人间喜剧》中六个场景的中、外名称作了介绍。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是《欧也妮·葛朗台》,1936 年由穆木天翻译,当时文章《欧也尼·葛朗代》。
客观地说,解放前翻译的巴尔扎克的译作品并不算多,但翻译的论述巴尔扎克的文章却为数不少,西蒙、法郎土、圣·佩甫、显克维支等著名人物的论述都介绍翻译成了中文。
还出现了中国文人对巴尔扎克的评述,有的还相当有份量。
解放后,尤其五十年代,曾有计划地介绍过外国文学。
巴尔扎克一些重要作品,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