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1.常见的碳单质:自然界中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人工生产的无定形碳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新发现的碳单质有C 60、C 70、C 84、C 240、碳纳米管、碳片等。

前六种碳单质化学式都是C (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完全燃烧后都生成CO 22.各碳单质的物理特性和用途: ⑴金刚石:○1为金刚石很坚硬,所以可用于做钻头、切割玻璃 、切割大理石等 ②天然金刚石经加工琢磨后变得璀璨夺目,所以可做钻石。

⑵石墨:因为石墨能导电,所以可作电极;因石墨很软且为黑色,所以可作铅笔芯;因石墨有润滑性,所以可作润滑剂,因熔点高,所以可作高温润滑剂。

⑶木炭:因木炭有可燃性,所以可作燃料,也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

⑷炭黑:用于制造墨水,也可做轮胎的添加剂以增加耐磨性。

⑸焦炭:常用于冶炼金属。

⑹活性炭:因为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结构,有吸附性,所以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冰箱去味剂,或用于自来水净化。

若把它放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观察到紫色液体变浅甚至变成无色,此过程是物理变化。

注意:碳纳米管的吸附能力最强,木炭也有吸附性但比活性炭弱;即吸附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碳纳米管、活性炭、木炭。

3.各个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4.碳单质补充说明:⑴C 60、C 70、碳纳米管是新发现的物质,物质类别都属于单质,但分别由碳六十分子、碳七十分子、碳纳米管分子构成。

⑵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如:金刚石很硬可作钻头;石墨很软且为黑色可作铅笔芯。

5.由碳可知,一种元素有可能形成多种单质,故,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有可能是纯净物、单质、混合物,但不可能是化合物。

6.影响物质用途的因素主要是物质的性质,但还有造价、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环保等。

7.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但化学性质相同,因为都由碳元素组成。

8.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⑴常温下碳化学性质不活泼,如:①古代字画年深日久不变色是因为墨水中含碳,而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碳的性质、碳与氧的反应及相关化合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首先,碳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号元素,具有原子序数6和原子量12.01、它是地壳中存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常见的形式有石墨、金刚石和磁石石墨等。

碳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容易被常规氧化剂或还原剂直接氧化或还原。

另外,碳在常温下还可以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即同一种元素但结构不同的物质。

比如金刚石和石墨就是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结构差异造成了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

碳的氧化物还包括其他一系列化合物,如碳酸、碳酸盐等。

碳酸是一种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常见的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碳酸盐是一类包含碳酸离子(CO3-2)的盐类,常见的有碳酸钙、碳酸铵等。

碳酸和碳酸盐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如用于水处理、玻璃制造、建筑材料等。

此外,碳的氧化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大量吸入一氧化碳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加强对氧化碳的监测和控制。

总之,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了解碳的性质、碳与氧的反应及相关化合物等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这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碳的氧化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加强对氧化碳的控制和管理。

九年级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九年级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九年级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既是地球上的基本元素,也是生命的基础。

而碳的氧化物则是由碳和氧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一、碳的基本特性碳是周期表上的第14个元素,原子序数为6,化学符号为C。

它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见的存在形式有纯碳和有机化合物。

纯碳经常以石墨、炭、金刚石等形式出现。

1. 四价性: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壳有4个空位,因此它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其他共价键。

2. 高稳定性:碳原子的键能非常高,这使得碳化合物能够稳定存在。

3. 多样化结构:由于碳原子的多价性和自由旋转的能力,碳化合物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结构。

二、碳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主要有四种氧化物,分别是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三氧化碳(CO3)以及四氧化碳(CO4)。

1. 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

它是由一份碳和一份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CO。

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不完全燃烧,例如燃烧木材、天然气或汽油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致命的气体,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它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导致缺氧。

因此,使用燃气设备和火源时要注意通风和安全。

2.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式为CO2。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体呼吸产生的废气。

它的浓度的增加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有关。

在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地壳中的碳储量来维持平衡。

3. 三氧化碳(CO3):三氧化碳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也被称为过碳酸。

过碳酸具有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质,可以被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氧气,或者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作强氧化剂或还原剂。

4. 四氧化碳(CO4):四氧化碳是一种不稳定的分子,由于逆反应的存在,它通常只在不稳定的条件下存在。

虽然四氧化碳没有实际应用,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有助于我们对碳氧化物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汇总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汇总_.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钻头等。

2、石墨(C干电池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 3、还原性:2↑ (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碳(C)是一种常见元素,它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我们每天使用的许多物品里都含有一定量的碳。

以下是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点列表。

1. 碳元素的属性碳元素是第6号元素,原子序数为6,原子量为12.01。

它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温常压下的形态为固体。

碳元素有两种形态:钻石和石墨。

钻石是一种透明的、坚硬的、具有高热传导率的晶体;石墨是一种黑色的、软性的物质,可以用于制作铅笔芯或涂层等。

2. 碳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包括三种形态: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和碳酸(CO3)。

- 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具有强烈的亲和力。

它是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种危险的有毒物质,经常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致死。

-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也可以通过燃烧和其他人为活动排放入大气层。

- 碳酸(CO3):碳酸是一种盐,它由碳、氧和金属共同构成。

碳酸广泛存在于石灰岩、大理石和珊瑚等中。

当这些物质接触到酸性溶液时,它们会产生弱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逐渐溶解。

3. 碳的应用碳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 制造铅笔芯:石墨被用于制造铅笔芯,因为它软性优秀和导电性能良好。

- 制造炭黑:炭黑是一种强大的染料,可以用于丝绸、造纸、涂料和橡胶等制造领域。

- 制造钻石:钻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石,它也是一种高档的工业磨料。

- 燃料:碳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可以用于发电和制造钢铁、水泥等行业中。

结论碳和碳的氧化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存在于许多日常用品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碳的性质和氧化物的种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总结课题一 金刚石、石墨、C60一、碳的几种单质1。

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 石墨(C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1)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电刷等。

注意:铅笔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2)无定形碳: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活性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3. C 60 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CO 和CO 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二、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 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

?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 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

碳具有可燃性:C+O 2CO 2(充分燃烧) 2C+O 22CO (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 碳具有还原性: 可用于冶金工业。

2Fe 2O 3+3C4Fe+3CO 2↑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 2↑⏹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第二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九年级上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学生会接触到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
1. 碳的性质:
-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见的形态有石墨、金刚石、无定形碳等。

- 碳是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

- 碳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但在室温下不会熔化或蒸发。

2. 碳的氧化:
- 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

-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提供足够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3. 碳的氧化物:
- 二氧化碳(CO2)是最常见的碳的氧化物,由一分子碳和两分子氧气组成。

-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常见于大气中。

- 二氧化碳的生成可以通过燃烧碳、有机物的分解、动植物呼吸等途径。

4. 二氧化碳的性质:
-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机气体,密度较大,会在低处积聚。

- 二氧化碳在水中能溶解,形成碳酸。

-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

5. 碳循环:
- 碳在自然界中通过碳循环进行传递和转化。

- 碳循环包括碳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过程。

- 碳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这些是九年级上化学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必背知识点一、碳的几种单质1. 金刚石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

用途: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 石墨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固体,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和润滑性。

用途: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电刷、做固体润滑剂等。

3. 无定形碳主要成分: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性质:具有强烈的吸附性 (因其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以及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等。

4. C60构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常温下的稳定性: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能长久保存,证明了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 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C + O2 →CO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2C + O2 →2CO3. 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置换反应),应用于冶金工业,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 + 3C →4Fe + 3CO2↑,现象为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1. 实验室制法原理: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装置:与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验证: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证明已集满。

2. 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 →CaO + CO2↑四、二氧化碳的性质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 + Ca(OH)2 →CaCO3↓+ 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要点1]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都是由石墨的微小晶粒和少量杂质构成的,由于木炭和活性炭均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毒气、色素以及有异味的
物质等。

[要点2]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由于它们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例题
1、下列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是()
A、二氧化碳和干冰
B、金钢石和石墨
C、氧气和臭氧
D、氢气和液氧
2、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性质不同的一组是()
A、金刚石、石墨
B、红磷、白磷
C、氧气、臭氧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A、铅
B、石墨
C、碳黑
D、木碳
二、碳的化学性质
[要点1]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常温下碳单质很稳定,几乎与所有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2、可燃性:
高温下碳在氧气(或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并放出大量的热。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点燃CO2
如果燃烧不充分,则生成CO,同时也放出热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
高温下碳能跟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使这些氧化物失去氧而发生还原反应。

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2+3C高温4Fe+3CO2↑
三、碳的氧化物CO
2
[要点1]CO2物理性质:
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

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要点2]CO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微热或过一段时间又变为紫色是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CO2↑
3、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此反应用来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的存在)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高温2CO(吸热反应, 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例题1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化合物,盐酸加入草木灰中有一种无色的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A、K2CO3
B、KCl
C、K2SO4
D、KOH
[要点3]CO2 制法
1、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说明: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3)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a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b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只能用排水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例题.
[要点4]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要点5]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例1: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制得的水煤气,其主要成分是CO 、H2,还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

如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 和H 2,试回答:
(1)连接上述所有装置的正确顺序是(用甲、乙、丙、丁、戊填入方框内) 水煤气→□→□→□→□→□→点燃。

(2)气体经过丙、丁、戊装置都应从____进入。

(3)请说出各装置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甲_____ 乙____ 丙____ 丁____ 戊____
解析 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解题能力。

在检验生成物前要除去干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气体的除杂通常要把干燥放在最后一步,而水蒸气的检验通常要放在气体之前。

气体通过洗气瓶时要“长进短出”
答案:(1)丙、戊、甲、乙、丁 (2)长管(3)甲: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乙:检验水蒸气 丙:除二氧化碳 丁:检验新生成的二氧化碳 戊:除水蒸气。

四、碳的氧化物CO
[要点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要点2]化学性质: (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 2点燃2CO 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 2和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 和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 4和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 、CH 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 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 2O 高温
H 2 + CO )
(2)还原性: CO+CuO △
Cu+CO 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 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 2+2NaOH==Na 2CO 3+H 2O
CO 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
Cu+CO 2 CaO[CaCO 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 3
高温
CaO+CO 2↑
注意:检验CaO 是否含CaCO 3加盐酸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CO 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例题1、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试回
:
(l )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你的改进方法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人一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图中A 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 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

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答案:(1)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2)先通入一氧化碳
(3)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CuO+CO==Cu+CO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例题2、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 的化学式为。

(2)在物质的分类中,CO属于。

(填标号)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从图中任选一种物质,它的一种用途。

(4)写出图中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
式。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比较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颜色无色无色、无味
状态气体气体
密度 1.977克/升,比空气密度大 1.250克/升,比空气密度小溶解性可溶于水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燃烧:2CO+O2 ===== 2CO2与水反应能反应:H2O+CO2==H2CO3不能反应。


Ca(OH)2
反应
能反应:
Ca(OH)2+CO2==CaCO3↓
+H2O
氧化性、
还原性
有氧化性:C+CO2===2CO 有还原性:
CuO + CO ===Cu + CO2
用途
①灭火剂①冶铁工业的还原剂。

②工业原料:制纯碱、尿素②作燃料。

③致冷剂:人工降雨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反应原
理2KClO3
2KCl+3O2↑Zn+H2SO4=ZnSO4+H2↑ CaCO3+2HCl=CaCl2+H2O+CO2↑
图5


气、










室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