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篇二《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国史论文
历史的启示--李鸿章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李鸿章的生平以及对其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位清末重臣的历史功过,听听后人对其评价,结合现在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签订不平等条约与兴办洋务是后人对李鸿章评价的两大事件,有褒有贬、有功有过。
然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历史的局限性,正确认识评价不偏颇,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的本身,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背景功过一、生平介绍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同时兼任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政府的股肱大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华之积弱不振,提出“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治夷”的观点,大力开展洋务运动。
他一手创建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团体,开始了中国最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二、功与过对于李鸿章的功与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此我们不必执著于个人功过,只回顾一下这位晚清重臣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
通过这些事件还原最为真实的李鸿章。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9年初,李鸿章应曾国藩的邀请加入其幕府。
不久,李鸿章得到了镇压太平军的关键性的任命。
由于当时作为贸易和赋税中心的上海受到太平军的威胁,清政府敦促曾国藩采取行动保卫上海。
但此时曾国藩的兵力紧张,于是叫李鸿章去他的故乡庐州征募士兵。
李鸿章征募了大约3500人,加上李手中的两千湘军,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淮军雏形。
开赴上海。
从此,李鸿章开始了与太平天国的正面交手。
1863年和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篇一: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论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摘要:李鸿章的生平事迹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李鸿章是否可以论为一个仁人志士关键词:李鸿章晚清马关条约梁启超伊藤博文内容提要: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从前,有一位务实能干的宰相。
少年时立志要水击三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祸乱中华的匪贼,起兵靖乱。
到了位极人臣地步时,他遇到了瓶颈。
他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
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御下有方,但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所以他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进一切。
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
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
他是当时中华仅有的几位,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做现代外交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可以算得上外交家的现代政治家,做了及倡导无数的实业。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认为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写得相当不错,虽然说个人角度不同,也许你看起来会有些溢美,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是趋向历史真实的。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与日本的伊藤博文的时候说,李鸿章是大才,但是不幸身在清朝;而伊藤在个人才能上比不上李鸿章,但是有幸生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
很多事情可能都是命吧,个人不管怎样做,都无法力挽狂澜。
李鸿章可以说是晚清的擎天柱,独立支撑起这座将倾大厦,为中国的新式军队,工业播下了种子,为中国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
但同时他骨子里有一种对洋人的惧怕,为了苟且偷安,对洋人一退再退,那是因为他意识到和洋人的差距。
他是一代权臣,手下人才济济,却对满清忠心耿耿。
是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荼毒,却又对时局有一定清醒认识的睿智老人。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第一篇: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长安大学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
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
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大学历史结课论文 论李鸿章的功与过
论李鸿章功与过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纵观历史,大家对李鸿章的功过评价都很极端,要么说是伟人,要么是烂人。
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给他定了死罪。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但是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期间政务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
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
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功臣。
甲午海战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一个最大的骂名。
人们都骂李鸿章卖国贼,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作为一个中堂,他仅仅是一个执行者,决定者是慈禧,为什么不把罪过给慈禧呢。
近现代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目录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一、生平与仕途 (3)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4)三、历史评价 (5)参考文献 (6)【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字】李鸿章清政府洋务运动【正文】一、生平与仕途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经过了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大学教学课程中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摘要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
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
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
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
时至今日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仍有着太多的争议。
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
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
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
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
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
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
积极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历史论文 让我来说李鸿章
让我来说李鸿章李鸿章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之一,世人对其看法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由于李鸿章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很多人大骂李为大卖国贼,然而对李这样评价是大有偏颇的,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李鸿章绝非是一个卖国贼。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在那个封建的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时代的局限。
虽然李鸿章确实在有些事情上广受争议,但他确实是那个时代精英,是历史上难得的杰出人物,可谓“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17日),字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道光十八年24岁的李鸿章考取了进士,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上任直隶总督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于是大力投身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自强”“求富”近代运动—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李精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同时这个中国近代外交事业上的佼佼者,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也使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卖国贼的骂名。
三千年之大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时代。
是中华民族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的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篇一《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篇二《对李鸿章的再认识》【摘要】时人所忆之李鸿章,都赋其以“卖国贼”的名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办洋务如糊纸浆,倒富了外国奸人,可谓办事不足,败事有余。
然而,李鸿章在大清朝却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时代的错身,也不致招来一世的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科举;洋务;时代一、李鸿章少年是个有志青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村的一家低级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文安时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鸿章排行老二。
李文安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李鸿章和当时的少年们一样,攻读经史为科举考试而摇头呤诵数十载。
终于他在科举考试中层层突进。
1840年,李鸿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选为优贡。
除了才能,李鸿章少年时也很有远大抱负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 [1] (李鸿章《二十自述》)这首诗是李鸿章于20岁写的,足以见其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也可见他当时年少方刚的血气。
然而,他的抱负却与时代错身了,他的志向和价值观还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
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孕育,才导致他人生的悲剧。
二、李鸿章开始走向仕途在那样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奴隶,科举制正是选拔出统治者直辖的奴隶,而后者只是稍微比前者高一点,却还悲剧地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之目标。
在李鸿章24岁时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院士。
但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朝廷派大批官员回乡组织民团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也是其中之一,李鸿章的军事天赋在平捻军的过程中间渐渐显露。
巢湖之战,攻克含山,庐州,他功不可没。
但由于官场险恶,李鸿章立功却被人陷害,他只有离职去投奔曾国潘。
曾国潘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同年进士好友,因此对李鸿章颇为照顾,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李鸿章的仕途似乎更加光明了。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说起李鸿章,这可是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和无奈。
李鸿章那时候啊,清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到处都是麻烦事儿。
他就像一个努力想修补破房子的工匠,可这房子的窟窿实在是太多,补都补不过来。
他搞洋务运动,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办工厂、建海军,忙得不亦乐乎。
那北洋水师一开始也确实挺威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可后来呢,甲午战争一打,北洋水师败得那叫一个惨。
这一下,李鸿章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很多人骂他,说他没用,把好好的水师给弄垮了。
但咱仔细想想,这事儿能全怪他一个人吗?
他去和外国人谈判,签了那些不平等条约。
这事儿确实让人气愤,国家的土地、银子就这么被割让、赔出去了。
可他或许也是没办法,清朝太弱,不签可能后果更严重。
他就像一个被推到前台的替罪羊,背上了千古骂名。
不管怎么说,李鸿章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也是努力过、挣扎过的。
他的功过是非,也许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但通过了解他,能让我们更明白那个时代的艰难,也更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论李鸿章的是非功过
论李鸿章的是非功过班级:会计111班学号:11020311115 姓名:周赣明【摘要】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有才华,有胆识,有能力,有气魄,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他所缺少的,是天时,是大环境对他的支持,是清政府的清明廉洁【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起义、甲午战争李鸿章,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他少年聪慧,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他20岁便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其胸怀之广之大不由得令人惊叹。
成功与失败1.镇压起义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严峻。
李鸿章牢记恩师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
但上海官绅组建的“中外会防局”和外国军队对淮军“笑指为丐”。
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
不久,淮军独立进行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上海,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李鸿章身为将领的充分自我肯定与不愧为将领的超强军事素质,可谓将才。
李鸿章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他不仅仅只是一员大将。
站稳脚跟后,在人事上他罢免媚外过甚的官吏,起用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在军制上他“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招降纳叛,扩充实力;在军费上他“关厘分途,以厘济饷”,确保饷源。
由此可见,李鸿章实为不可多得的综合性人才,从打仗到管理,从治理内忧到处理外患,他样样精通。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自己就创办了三个——“练兵以制器为先”。
在实际操作中他又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1895年甲午战败,李鸿章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签订《马关条约》,被视为卖国贼。
但是,甲午战争,是随着中国的“宗藩体系”瓦解和日本经过长期谋划的“大陆政策”而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两个国家共同学习西方而逐鹿东亚的一场战争,李鸿章作为影响战局的重要人物,功过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随着档案搜集和史料的发现,重新讨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功过问题实有必要。
标签:甲午战争;李鸿章;日本;光绪皇帝;朝鲜关于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开展本课题之前,对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梳理。
对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颇多,就成果形式来看,主要有专著和论文两大方面。
学术专著方面:首先,1901年梁啟超先生出版《李鸿章传》,主要从李鸿章的生平事功方面对李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之后,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出版,该书从“为官”、“外交”、“洋务”三个方面评价了李鸿章的为人与事功。
本世纪董丛林(2012)出版了《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出版,该著作对李鸿章在1870—1901年的外交做出了重要探讨。
学术论文方面:蒋易皇(2014)《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及其分析》一文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对日交涉做出了探讨,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双印(2013)《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从“和戎”外交的由来与发展探讨其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论证了李鸿章奉行的“和戎”外交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于李鸿章评價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笔者不在一一赘述。
笔者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甲午战争的视角来探讨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一、甲午战败是否系李鸿章一人之责晚清中国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从统治阶层和地方大员之间都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共识,洋务运动拉开序幕,这个几经折腾的政权又恢复了生机,并略有“中兴”的气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上下沉浸在“同光中兴”的气象之中,在大国崛起的幻觉中悠然自得,然而,在中国东方的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过是非李鸿章
摘要
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
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
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
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
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
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
时至今日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仍有着太多的争议。
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
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
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
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李鸿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人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皆因其参与签订了多部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为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其实签定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便没有李鸿章,换别人去结果也决不会比这更好。
更何况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又都是得到清政府认同的,他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是李鸿章死于甲午战争之前,则李鸿章为19世纪世界历史之一伟人。
但历史往往又是这么的无情。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
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淮军和北洋水师的严重腐败,李鸿章自身军事战略思想的严重失误,用人不当,错失战机等等铸就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大败。
所以,若真要说李鸿章误国,则大致在于此几点,而《马关条约》,不过是这几点之结果罢了。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款条约——《辛丑条约》。
面对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李鸿章更多的只有无奈与叹息,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耻辱。
最终,在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两个月之际,李鸿章在国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撒手人寰了。
李鸿章的一生应该说是悲剧的一生,他生逢于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
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
他一生尽心尽力,渴望中国能够富强,然而他死后,却留下了一片骂名,卖国贼的罪名也已背负至今。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有才华,有胆识,有能力,有气魄,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他所缺少的,是天时,是大环境对他的支持,是清政府的清明廉洁。
最后,借用梁启超的词句作为我对李鸿章的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