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鸿章

摘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不得不谈李鸿章。作为三朝老臣的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诸多大事件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个人印记。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且复杂的历史人物,民间长期以来对的评价多为简单的“卖国贼”三字而已。而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绝不是仅通过一两件事就可以说得清楚的。因此我们应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抛开固有观念,全面地看待李鸿章,才能还原一个更真实客观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兴名臣、地主阶级、近代化、外交、保守、创新、误国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乃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华帝国大门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李鸿章深知,列强崛起,强国林立,中国再也不能沉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步自封了,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无不倾注着李鸿章的心血。作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在多年担任洋务大臣的过程中,李鸿章成为了清末最精于与列强打交道的中国人,以致于列强“只识李中堂,不识清政府”。也许,人们只看到李鸿章所签订的一个个丧气辱国的条约,却没有想过李鸿章

在“弱国无外交”这个残酷现实下的无奈。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总是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信念,努力地把把损失降到最低。也许是对李鸿章外交手段的敬佩,西方一度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并把他与俾斯麦,格兰特放在一起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对于李鸿章这样一位复杂的争议人物,之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再详细谈谈李鸿章。

1.个人性格

李鸿章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读《四书五经》长大,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保守,迂腐的性格。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信仰,使得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保守的性格,使得李鸿章在面对列强乃至后崛起的日本的挑衅时,一味避战求和。李鸿章通过科举入仕,自然对帝王家有感恩戴德之心,所以他也和历史上的许多忠臣一样,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时候,李鸿章一直力图实现清朝中兴,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搞洋务运动。李鸿章肯定是想像诸葛亮一样名垂青史,成为一代贤臣的,所以他鞠躬尽瘁,为洋务运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李鸿章这样的机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背负了“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努力想成为诸葛亮的李鸿章却被人们比作秦桧,历史的可悲之处正在于此。

虽然李鸿章身上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性格,但他并不是冥顽不化的。

在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后,李鸿章产生了“虚心忍辱,学

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大力兴办洋务企业。在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也认识到了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倾向于变法。相较清末那些冥顽不化的地主阶级顽固分子,李鸿章的思想已经走在了地主阶级的前列。

2.推动洋务

身为洋务重臣的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可谓是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其中就有三个是李鸿章办的,已如他自己所言的“练兵以制器为先”。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李鸿章认识到了培养近代化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设立京师同文馆,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

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视野愈加开阔。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于是,李鸿章创办了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不仅为军工企业积累了资金,更打破了洋人对中国航运的垄断。除此外,他还创办了其他一大批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式上,李鸿章也不断变化,从原有的官督商办转为官商合办,这些都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虽然李鸿章搞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无数的“第一个”在中国拔地而起,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甲午中日战争的炮火击碎了洋务运动的美梦,但我们不能否认,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的确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外交手段

李鸿章一向对自己的外交颇为自负,其从政生涯也是半属外交的。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减少了许多损失。他在谈判桌上的老谋深算,使列强的使节叹服,更让中国少赔了许多银两,少割了许多国土。可惜,作为清末外交家的李鸿章,身后没有强大的祖国,有的只是一个积贫积弱,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即使有再好的外交才能,也不能最好的发挥出来。于是,我们看到,在甲午战败,慈禧不惜代价要求和的情况下,李鸿章背负着皇命,与伊藤博文进行毫无筹码的谈判,一纸写着李鸿章名字的《马关条约》,让李鸿章成为了卖国贼。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外逃的时候,李鸿章再次被推到前台,顶着巨大压力,签署了《辛丑条约》,自知将背上千古骂名,却无可奈何。一代外交能手李鸿章最终也含恨去世,空有外交才华,却因外交而背负千古骂名,实属可悲。

4.误国之处

虽说李鸿章做了很多实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也有不少的误国之处。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在1885年国力军力各方面完胜日本的情况签订了《中日天津

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派兵朝鲜的权利,没有在合适的时候狠狠打击日本,这为日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了伏笔。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李鸿章一味避战,不做好战争准备而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在黄海海战后,李鸿章甚至还主动让出制海权,企图避战保舰,结果反而使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最终失败。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更是在中国打胜仗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搞出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奇闻。李鸿章的这些错误决策,都是误国决策,这也使得李鸿章备受后人诟病的地方。

李鸿章究竟功过如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论怎样,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的富强,也的确为中国的近代化做了许多实事。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没有从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