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

合集下载

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案例

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案例

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案例
1、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唯物史观的说法。

2、唯物史观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人物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人物的动机和立场。

3、拿岳飞举例分析下,岳飞被某些人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千古罪人,这就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当年根本没民族大团结这一说法,和来破坏民族团结一说。

如果岳飞是破坏民族团结了,辽国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对抗国家统一呢!
岳飞是南宋军队将领,本身占有大量土地——也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他是地主阶级。

因此,他坚决抗金,保卫国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迹,符合当时南宋社会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也积极镇压钟相、杨幺的起义。

4、元朝建立后更是绝好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例子。

说起来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当时穷苦的蒙古人一样是社会下层,有权有钱有土地的南人一样是社会上层,即使是蒙古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

元朝初期山东有个起义军女头领叫杨妙真,就是汉人,而且是女性,后来封侯。

《元史》里记载了很多当官的汉人,甚至留下了专门的传记,还有很多为了对抗朱元璋而被杀。

当然,汉人是副职居多。

所以,元朝真是阶级分析的好例子,穷人、农民就是被剥削阶级,不会因为
你的民族而改变你的社会地位。

历史与名师对话1-2-4

历史与名师对话1-2-4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解析: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而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B、D均正确。

答案:C2.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王朝统治为“知有民族”,建立的政权仍具有封建色彩为“知有君主”,但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权、民主等问题,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评价是客观的。

答案:B3.(2011·南通模拟)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解析:逐项分析,银价上涨,说明白银大量外流,这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大量倾销商品有着因果关系,故选A。

B项错在“开始”两个字,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时就开始了。

C、D两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4.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四项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太湖流域湖丝出口欧洲情况B.1679~1833年间中国湖丝出口逐增主要得益于上海港的便利C.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湖丝出口猛增得益于五口通商的刺激D.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洲扩大了对中国湖丝的需求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包括上海,B项中时间不符,A、C、D三项分析均正确。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摘要:本文以李鸿章的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和评价标准不同而引发的对李鸿章的不同看法的这一个例,引出对历史人物评价普遍性法则的探讨,最终得出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应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这一普遍原则。

关键字:历史人物人物评价思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的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

这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以理性来思考历史人物的伟大,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面广泛,不仅由于史家立场所限、视野所限,而且因政治运动,如“文革”中的儒法斗争史的评价等导致的混乱,所以评价难以公正客观。

那么,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呢?笔者在这里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来谈谈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

关于李鸿章,古今中外的人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历史功过的认定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对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有人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有人是设身处地, 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

上述的评价角度,到底哪种是合适的呢?要恰当的评价李鸿章,我们又要考虑那些因素呢?一、评价李鸿章外交行为的情感与义理因素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损害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其外交行为既丧权辱国又赔款割地,被认定为卖国贼。

其评价标准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李鸿章作为条约的签订人,其行为无疑被国人认定为卖国贼。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一、全面分析法“全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它是建立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将这一观点引入史学领域以分析历史问题,就是要联系到影响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

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结果为例,第一、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会有交战双方(有时是多方),因此就不能只分析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第二、从交战的任何一方考虑,导致战争爆发和导致战争结局的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的结果。

这里的多方面我们常常可以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作为参照(涉及古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上,一般可以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五个方面作为参照)。

这样,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结果时,可以在心目中形成以下表格:中国(大清帝国)英国政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腐败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封闭的自然经济开放的商品经济军事处于冷兵器时代,且装备不整,训练不勤,军纪松弛跨入火器时代,船坚炮利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对华觊觎已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完成文网严密,“万马齐喑”,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考证学风盛行以上表格并不是参考答案,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它提醒我们从交战双方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透彻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欲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主要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才能分析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处于上升时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不禁烟,英国也能达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战争的手段自然也可以不予采用,这等于未战已先降。

除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以外,在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问题时,还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各种教材在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就都采用这一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一、全面分析法“全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它是建立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将这一观点引入史学领域以分析历史问题,就是要联系到影响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

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结果为例,第一、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会有交战双方(有时是多方),因此就不能只分析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第二、从交战的任何一方考虑,导致战争爆发和导致战争结局的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的结果。

这里的多方面我们常常可以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作为参照(涉及古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上,一般可以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五个方面作为参照)。

这样,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结果时,可以在心目中形成以下表格:中国(大清帝国)英国政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腐败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封闭的自然经济开放的商品经济军事处于冷兵器时代,且装备不整,训练不勤,军纪松弛跨入火器时代,船坚炮利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对华觊觎已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完成文网严密,“万马齐喑”,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考证学风盛行以上表格并不是参考答案,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它提醒我们从交战双方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透彻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欲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主要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才能分析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处于上升时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不禁烟,英国也能达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战争的手段自然也可以不予采用,这等于未战已先降。

除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以外,在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问题时,还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各种教材在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就都采用这一方法。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高中历史影响意义评价类型的题型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分数,所以我们要学好这一部分,那么有哪些技巧呢?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2021年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专题九——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2021年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专题九——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 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 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 变法的阻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 绪帝的作用。(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 此文的时代背景。(4分)
(3)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道 路;“实业救国”思潮下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 展。(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 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 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武则天首创“殿试”、“武 举”,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她 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 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 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武则天在位 期间,还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 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 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 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 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 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 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 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 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忠臣?罪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忠臣?罪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忠臣?罪臣?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关键人物。

他见识超群,较早地意识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积极推行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让他名声扫地。

有人曾用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不可否认,李鸿章为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他是最早认识到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臣之一。

1865年他便指出:“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因为心系祖国前途命运,他以推行洋务运动为己任,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军用、民用工业,遣送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建立了我国第一支海军,兴办了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电报局和第一家外文翻译馆,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仅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还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然而,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李鸿章主张推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对西方的学习只停留在器物革新的表层,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

正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因而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也就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大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在1863年制造了苏州杀降惨案。

在外交上,他主张推行“和戎”外交,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这些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化沉沦。

对此,作为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李鸿章难辞其咎。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不可能取得平等的发言权。

他背后更深刻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是清朝走向腐败和没落的结果。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

小编整理了历史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二、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

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历史答题方法

历史答题方法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大全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答:有两方面的原因。

【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

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的衰败道路。

【国外原因】在这时候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

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

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正是他们不断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内部原因】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外部原因】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答: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doc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doc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一)评价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一般模式首先,概述历史人物生活的历史环境概述时,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

其次,点明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即由什么阶级组成,代表着什么阶级的利益。

第三,简要评述历史人物重大活动中的具体史实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

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一)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XX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

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XX主义的革命。

——:《新XX主义论》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XX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XX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

……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XX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XX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XX主义的革命。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XX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XX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综合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

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物的所有事例,而不是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先要叙述史实依据。

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要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或者个人素质是优是劣。

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了矛盾。

评价的时候要看他们的主流(主要方面),根据主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扩展资料: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把他们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时代。

这个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做的事情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

比如对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改革的史实。

他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了封建制度,使其更加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

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初中历史万能解题公式及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万能解题公式及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万能解题公式及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李鸿章
1.生平简介 2.历史背景 3.功与过 4.历史评价 5.个人观点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 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 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 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 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 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 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 《李文忠公全集》。
19世纪初,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已 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家迫切需要掠夺海 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适行闭关锁国,拒 绝接受西方蛮夷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 国签订《南京条约》,赔款割地。也正是 鸦片战争让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看到了清政 府的无能与软弱!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促使 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于是,清朝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
正面: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 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 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 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 半个。)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 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 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 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 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 二之代表人也”
负面: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 后,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 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 “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 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 事”;“李鸿章误尽苍生, 将落个千古骂名”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我国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

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

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一度被视为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看法,但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等等的根本分歧,依然十分尖锐。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归根到底是要看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应该根据一些道德的、政治的主观标准,而必须从其历史活动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效果上进行评价。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从其 1862 年出任江苏巡抚开始,到 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可以说,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创办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创办近代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第一个创办近代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他还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除了实业领域之外,在近代教育、军事、文化等事业也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

所以,对于李鸿章评价的肯定与否,与洋务运动的评价,密切相关,难以分割。

毫无疑问,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也要求中国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的设施。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洋务活动,在一定程度符合西方列强的需要,构成了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90 年代西方外交史家所谓的中外“合作”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说,洋务派官僚是为了迎合列强的这种需要而办工厂、造铁路、建电报的,相反,他们是抱着维护清王朝统治明确目的而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作者:-----)摘要: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

我并非为其正名,亦无意恣意诽谤,只是根据辩证唯物观点,站在尽量公正的立场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可磨灭的影响,或好或坏。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正文: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

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

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一愚之见。

一、“壮年戎马”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

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

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

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

大家太”抬举”它了!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这就证明了太平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庭没什么差别。

再则,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才出道的书面小生,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浅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

浅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

浅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作者:吴娜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摘要: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阶级分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地位,此方法在中国社会的最早成文论述当属《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

文中主要使用了两极三分法、历史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

认识《分析》中体现的哲学方法有利于了解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

关键词:阶级分析;哲学;方法毛泽东自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阶级斗争”学说以来,直至晚年也在进行阶级斗争。

毛泽东进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追根溯源来自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哲学方法进行阶级分析的、发表时间最早、且系统完整的成文。

文中主要运用了两级三分法、历史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通篇阐明应“团结谁、攻击谁”来为革命提供动力。

一、两极三分法为什么说毛泽东在文中的划分采用了两级三分法呢?首先,毛泽东认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能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即进步、中间和落后。

[1]实际上“上、中、下”“圣、贤、愚”,“敌、自、友”的三分法一直普遍存在。

在文中毛泽东首先将中国社会阶级分成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毛泽东手稿中称之为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部分,实际运用的就是三分法。

其次,毛泽东认为大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之间还应存在一个过渡阶级,那就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与对革命的认同程度介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之间,这样就又运用三分法分成了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那么,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也同样存在一个过渡阶级即半无产阶级,新分出的两个阶级加上原有三大阶级就形成了文中的五大阶级。

再次,文中还将中产阶级分为左翼、中间和右翼三个部分,将小资产阶级中有余钱剩米的划为右翼,基本自给自足的为中间,生活稍有不济的为左翼。

同样,半无产阶级中也分为半自耕农、次贫者和赤貧者三个部分,依然采用的是三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
一阶级分析法
1.阶级的经济地位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代表着由封建主义过渡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关键人物。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

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

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军事和国防领域,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

2 政治立场
在政治和外交上,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

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李鸿章本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有客观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这使得他不可能看到封建主义根本的弊病而去推翻封建王朝,而真正去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是清政府,并非着眼于李鸿章这个人,李鸿章只是封建利益集团的附庸。

错不在于他,是历史的责任,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承担的,也是他承担不起的。

我们必须承认洋务运动和李鸿章个人对于历史发展推动的作用,对于富国强民的探索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及对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3.意识形态
维护封建统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

但是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

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也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他行事开放,不墨守成规,却始终对新鲜事物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走不出封建士大夫“忠君”
的思想圈子。

再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悲剧是必然。

二历史分析法
谈到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1 首先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2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

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

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

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

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

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

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

以恭亲王奕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

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

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

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

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李鸿章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抛开清王朝的情况去评价他是不公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