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卫生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卫生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第一章环境卫生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一、人类环境分类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①有利健康因素:“正常”空气,水,土壤,阳光, 微小气候, 风光----促进健康②不利健康因素:“不正常”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地方病2、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①保持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②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引起疾病二、生态平衡1、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包括:DDT;TCDD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内浓度大于环境三、环境污染1、松花江事件:苯泄漏2、燃烧不完全:产生苯并芘—致癌3、环境污染影响特点:广泛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4、二噁英污染:属于多环芳烃类大气环境与健康一、大气层分为1、对流层:逆温现象2、平流层3、中间层4、电离层5、散逸层二、大气污染物1、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代表:颗粒物、SO2、CO2、二次大气污染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污染物代表: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臭氧、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3、气体分散度(1)分散度越大:①空气漂浮时间越长;②被吸入可能性越大;③。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多选)1、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3、酸雨:PH<5.64、影响太阳辐射,形成棕色云团水环境与健康一、水源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①浅层地下水:较清洁、固体多、盐多、容易干涸,水质易受影响②深层地下水:水温恒定,细菌少,盐多,硬度大二、介水传染病(1)病原体①细菌:霍乱、伤寒②病毒:甲肝/戊肝③寄生虫:隐孢子虫(不包括!:痛痛病、水俣病、氟中毒------土壤污染)三、饮用水质检查的细菌指标1、细菌总数小于100 GFU/mL2、总大肠菌群小于0/ mL(致病性,不得检出)3、游离余氯:出厂水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 mg/L4、水净化方法: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水消毒1、氯消毒:成本低,杀菌强2、臭氧消毒:①优点:消毒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不影响水感官②缺点:缺乏剩余消毒剂(无持续性杀菌作用?)3、紫外线①A段—色素沉着作用②紫外线B段—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③紫外线C段(200-280nrn)---杀菌作用土壤环境与健康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碘缺乏病1、流行病特点①山区>丘陵>平原②内陆>沿海③农村>城市2、碘缺乏地区:<10ug/L3、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智商<=544、分型:(二)地方性氟疾病1、特征:氟斑牙、氟骨症2、病区类型①饮水型病区②饮茶型病区③燃煤污染性:燃煤---氟中毒3、机制(1)对牙:大量时在牙釉质产生不规则球星结构----钙化受损,牙釉质疏松多孔4、临床(1)氟斑牙①诊断:白垩样变、缺损、着色(2)氟骨症①症状:疼痛(最常见);神经症状;肢体变形②诊断:靠X线(三)大骨关节病1、机制:软骨成骨作用障碍2、表现:骨关节破坏、变性(四)地方性砷(砒霜)中毒1、表现:乌脚病,皮肤色素异常、角化、皮肤癌变(五)克山病1、硒缺乏二、土壤污染(一)来源1、天然:火山、灾害2、人为:工业/生活/农业/交通/其他(二)综合1、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肥料、化学改良剂(石灰)2、生物净化:植物修复、蚯蚓、微生物3、水旱轮作4、物理:深翻;换土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损害一、法定职业病:热衰竭、噪声聋(不包括:高血压)二、三级预防1、一级:换机器、防护服2、二级:早检测3、三级:防止病情恶化三、有关名词解释1、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化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健康的知识点与现象

化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健康的知识点与现象

化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健康的知识点与现象一、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燃料都离不开化学,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医疗卫生方面,化学都占据着牢不可摧的地位。

总之,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2]。

在交通方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将能源转化为动力,使交通工具以此获得行驶的动力,化学能源是交通工具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车辆的车漆、轮胎、底盘以及发动机等各个零件所用的材料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汽车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汽车尾气,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而化学催化剂能够将有毒的汽车尾气反应生成没有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将污染程度较高的含铅汽油逐渐换成无污染的乙醇汽油,推动交通工具的发展。

在饮食方面,化学在饮食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盐。

盐的化学名称是氯化钠,主要由氯元素和钠元素构成,不仅能够调制菜品口味,还能够满足人体机能的需要。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改善食物的色泽与味道,补充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失去的营养,人们会在食品中加入一些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添加剂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改善食品的味道,还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的浪费。

在服饰方面,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衣物材料分别是皮革与纤维。

虽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天然纤维,但是这些天然纤维都是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有机物,即使是纯棉、纯毛等天然的纤维也是羊毛和棉花经过化学处理制成的。

除了天然纤维,还有人造纤维,人造纤维是利用植物纤维等不适合直接纺织的短纤维,经过一系列化学加工得到的人造棉、人造丝和人造毛,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服饰都是由人造纤维制成的。

皮革是以动物的生皮为原料,经过化学处理而加工成的实用皮料,化学作用使原本容易腐烂的硬生皮变成了柔软的皮革,并能够制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服饰。

在建筑方面,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中使用材料的总称,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卫生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 卫生化学的基础知识卫生化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理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的一门科学。

在卫生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有害物质的识别、分析、评价、监测和控制。

卫生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空气、水、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质。

2. 有害物质的形成和传播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其形成和传播方式有多种。

比如,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烧和自然源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影响人类健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途径进入水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渣的填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矿山开采等途径进入土壤,污染土壤环境。

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和生物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传播,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3. 空气污染物质的评价和监测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是由于工业、交通、生活燃烧等活动产生的。

为了评价和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需要建立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空气质量,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卫生化学研究对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形成、行为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水质和土壤污染物质的评价和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物质、微生物等。

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石油类等。

对水质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评价和监测,需要建立适当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评价水质和土壤质量,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卫生化学在水质和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形成、迁移和影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研究,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5. 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卫生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不同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空气中的颗粒物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可引起肝肾损害、免疫系统损伤和肿瘤等;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医疗卫生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疗卫生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疗卫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公共卫生知识1. 传染病预防控制传染病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传染病的预防、监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

在预防传染病方面,首先要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准备工作,包括加强对传染病的预警监测系统、建立健全的传染病防控机制、提高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包括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定期健康体检等工作。

在传染病的监测工作中,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在传染病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对传染源进行排查处置等措施。

2.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预防接种制度,包括疫苗的研制生产、接种程序的规范和管理、接种记录和监测等方面。

其次要加强对预防接种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人们的预防接种意识和能力。

在实施预防接种时,要注意对接种者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接种疫苗和适当的接种时间,同时要加强对接种过程的监测和管理,防止接种过程出现问题。

3. 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食品生产加工、食品销售、食品储存和食品消费等方面。

在食品卫生方面,首先要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检验认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等工作。

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符合卫生标准。

在食品销售和食品储存环节,要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管理监督,确保食品销售和储存过程符合卫生标准。

在食品消费环节,要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

4. 疾病预防控制疾病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慢性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对慢性病和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暴发流行。

2020高考化学考点消毒剂

2020高考化学考点消毒剂

2020高考化学考点消毒剂一、醇类消毒剂【知识点】1、有效成分乙醇含量为70%~80%(v/v),含醇手消毒剂>60%(v/v),复配产品可依据产品说明书。

2、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手和皮肤的消毒,也可用于较小物体表面的消毒。

3、使用方法(1)卫生手消毒:均匀喷洗手部或涂擦揉搓手部1~2遍,作用1分钟。

(2)外科手消毒:擦拭2遍,作用3分钟。

(3)皮肤消毒:涂擦皮肤表面2遍,作用3分钟。

(4)较小物体表面消毒:擦拭物体表面2遍,作用3分钟。

4、注意事项(1)如单一使用乙醇进行手消毒,建议消毒后适当使用护手霜。

(2)外用消毒液,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3)易燃物品,需远离火源。

(4)对酒精过敏者慎用。

(5)在避光,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密封保存。

(6)不宜用于脂溶性物体表面的消毒,不可用于空气消毒。

【配套练习】1.下列关于乙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乙醇俗称酒精B.乙醇不能溶于水C.乙醇可用于消毒D.乙醇能可以和金属钠反应【答案】B【解析】A、乙醇俗称酒精,故A说法正确;B、乙醇能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乙醇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故B说法错误;C、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即乙醇可用于消毒,故C说法正确;D、乙醇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发生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故D说法正确;答案选B。

2.下列有关酒精说法错误的是A.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B.向空气中喷洒大量酒精进行消毒,存在安全隐患C.工业酒精因含甲醇故不能勾兑直接饮用D.酒精与84消毒液混合,可增强消毒效果【答案】D【解析】A.医学上常用乙醇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酒精)溶液消毒,A正确;B.酒精为易燃液体,大量喷洒在空气中可能引发爆炸,B正确;C.工业酒精含甲醇,甲醇有毒,故不能将工业酒精勾兑饮用,C错误;D.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有强氧化性,乙醇有还原性,二者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有毒Cl2,不仅降低消毒效果,还可能引发中毒,D错误。

高中杀菌消毒和净化的知识点

高中杀菌消毒和净化的知识点

高中杀菌消毒和净化的知识点
高中阶段涉及杀菌消毒和净化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消毒剂的种类与原理**
- 高中化学中会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毒剂,如酒精(乙醇)、次氯酸钠(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双氧水、甲醛溶液等。

- 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或蛋白质结构,例如:酒精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而死亡;次氯酸盐能释放出活性氯,对微生物的酶系统进行氧化破坏。

2. **灭菌方法**
- 灭菌是消灭所有微生物及其孢子的过程,包括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干热灭菌、化学气体灭菌(如环氧乙烷)等。

- 在生物实验室中,还会接触到紫外线照射、射线灭菌等方法。

3. **净化技术**
- 净化在一定程度上涵盖消毒和灭菌的概念,还包括去除空气、水体、物体表面的杂质及有害微生物。

比如,水处理中的氯化消毒、臭氧消毒、活性炭吸附等净化技术。

- 空气净化可能涉及HEPA过滤器、紫外线灯管、光触媒等净化手段。

4. **医院感染控制**
- 在卫生保健相关知识中,会提及医院环境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原则,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5. **微生物学基础**
- 学生将学习到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生理特性以及它们对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敏感性,理解不同消毒方法对于不同类型微生物的效果差异。

6. **职业安全与防护**
- 使用消毒剂和进行消毒灭菌操作时的职业防护措施,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重要性。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卫生保健实践,也为未来进入医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打下理论基础。

大一工科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工科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工科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在化学中,元素指的是由同一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3. 物质的分类物质根据其组成元素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根据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分子物质和非分子物质。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方程式、摩尔和物质的计算等内容。

二、化学实验基础1. 安全知识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标志、实验室常规和急救等。

2. 基本仪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有烧杯、容量瓶、酒精灯、试管和计量管等。

3. 基本操作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包括称量、溶解、过滤、加热、制取气体等。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1. 金属金属具有导电、导热和延展性等特点,常见的金属包括铁、铜、铝等。

2. 非金属非金属常用的代表物质有氧气、氮气和氢气等。

3. 酸碱盐酸有酸性、碱有碱性、盐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四、纯净物质和混合物1. 纯净物质纯净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元素、无机盐和有机物。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淡盐水和砂糖水。

五、化学能与化学反应1.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化学反应过程,会释放能量。

2. 核能与核反应核反应是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六、常见物质的组成及其性质1.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主要是燃烧不完全产生的。

2.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是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

3.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气体。

4. 氢气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是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

七、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应用1. 盐酸盐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腐蚀性的液体,常用于化学实验室中。

卫生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卫生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卫生化学期末重点总结卫生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科学。

它是卫生学、医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领域,关注化学物质在健康和环境中的行为、毒理学和危害。

在卫生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 无机化学物质:包括无机酸、无机碱、无机盐等,常见的有硫酸、盐酸、氨水等。

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 有机化学物质:包括醇、醛、酮、酸、醚、酯等,常见的有甲醇、乙醛、乙酸、苯酚等。

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和用途。

3. 毒害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氰化物等,无机化合物如重金属汞、铅等,以及放射性物质。

了解常见毒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危害和防护措施。

二、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1. 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

了解它们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方法,如洗涤剂的替代、汽车尾气的控制等。

2. 水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等。

了解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和净化方法,如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

3. 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和修复方法,如植物修复、化学修复等。

三、毒理学1. 毒物的吸入途径:包括呼吸道吸入、皮肤吸入等。

了解不同途径的吸入对人体的影响和毒性评价方法。

2. 毒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了解毒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和毒害机制。

3. 毒物的毒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了解不同毒性评价方法和评估标准。

四、环境监测和评价1. 环境监测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 环境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指标、空气质量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等。

了解不同指标的意义和评价标准。

3. 环境污染评价:包括环境风险评价、健康风险评价等。

了解不同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型。

总结起来,卫生化学主要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毒理学以及环境监测和评价等领域。

化学清洗知识点总结初中

化学清洗知识点总结初中

化学清洗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化学清洗的定义化学清洗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化学品来清除污垢、去除氧化、锈斑等,使被清洁物表面恢复干净、亮丽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化学清洗的方法来清洁各类物品,这不仅可以提高清洁和美观度,还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

二、常见的化学清洗方法1. 碱清洗碱清洗是指使用碱性清洗剂来清洁物品表面的一种清洗方法。

碱性清洗剂一般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性物质,可以去除油污、脂肪、灰尘等杂质,具有去污力强的特点。

碱清洗适用于清洗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表面,但对于一些易被碱性溶液腐蚀的物品需谨慎使用。

2. 酸清洗酸清洗是指使用酸性清洗剂来清洗物品表面的一种清洗方法。

酸性清洗剂一般是盐酸、硫酸等酸性物质,可以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锈斑等,具有去锈力强的特点。

酸清洗适用于清洗生锈的金属制品、石材等表面,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对物品表面造成损害。

3. 氧化清洗氧化清洗是指利用氧化剂来清洗物品表面的一种清洗方法。

氧化剂一般是过氧化氢、双氧水等,可以氧化分解有机物、漂白污渍等,具有漂白去污的特点。

氧化清洗适用于清洗白色布料、玻璃制品等表面,但需注意避免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4. 酶清洗酶清洗是指利用酶类物质来清洁物品表面的一种清洗方法。

酶类物质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去除污渍、异味等,具有分解去污的特点。

酶清洗适用于清洗衣物、器皿等表面,但需注意对酶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进行选择。

5. 表面活性剂清洗表面活性剂清洗是指利用表面活性剂来清洗物品表面的一种清洗方法。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清洗剂与污垢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表面张力,使污垢容易被清洗剂包裹,具有去污力强的特点。

表面活性剂清洗适用于清洗衣物、器皿、洗涤剂等表面,但需注意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配比。

6. 生物清洗生物清洗是指利用微生物来清洗物品表面的一种清洗方法。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废物、去除异味等,具有分解去污的特点。

化学清洗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清洗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清洗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清洗是一种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清除物体表面污垢和污染的技术。

通过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可以高效地清除各种污垢和污渍,保持物体表面的洁净和光亮。

化学清洗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家庭清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就化学清洗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清洗剂的分类和作用原理、清洗方法、清洗设备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清洗剂清洗剂是化学清洗的关键物质,它能够与污垢和污渍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它们分解和溶解并使其易于清除。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作用原理,清洗剂可以分为碱性清洗剂、酸性清洗剂、中性清洗剂和氧化清洗剂等几大类。

1. 碱性清洗剂碱性清洗剂能够与物质表面的脂肪酸盐及硬水的阳离子产生沉淀,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

碱性清洗剂通常由强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氨水等组成,常用于清洗油污和油垢,例如清洗厨房器具、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和工业设备。

2. 酸性清洗剂酸性清洗剂能够与物质表面的金属氧化物和盐类化合物产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

酸性清洗剂通常由强酸性物质如盐酸、硫酸和醋酸等组成,常用于清洗金属表面和混凝土表面,例如清洗锈迹、水垢和沉淀。

3. 中性清洗剂中性清洗剂不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和渗透力。

中性清洗剂广泛适用于清洗玻璃、陶瓷、塑料和橡胶等非金属表面,具有良好的清洁效果和杀菌效果。

4. 氧化清洗剂氧化清洗剂是一种利用氧化反应来清除污垢和污渍的清洗剂,常用成分为过氧化氢、高氯酸和臭氧等。

氧化清洗剂可以迅速氧化和分解有机物,杀灭细菌和真菌,并能去除异味,适用于清洗厨房、卫生间、污水处理和环境卫生。

二、清洗方法除了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外,清洗方法也是影响清洗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据清洗对象的不同和清洗工艺的需求,可以选择喷淋清洗、浸泡清洗、擦拭清洗和超声波清洗等不同的清洗方法。

1. 喷淋清洗喷淋清洗是将清洗剂溶液通过喷嘴喷洒到物体表面,利用清洗剂的冲击力和流动力来去除污垢和污渍。

《卫生学》知识点复习总结(完整版)

《卫生学》知识点复习总结(完整版)

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

2、阈剂量MEL: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3、最大无作用剂量EDO: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都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4、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越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越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填空)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越大说明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特异性损害:(1)急性作用(2)慢性作用: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非特异性损害:表现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加,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降低等。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剂量或强度#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作用持续时间!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5、个体感受性紫外线、红外线对健康的利害紫外线:适量:①抗佝偻病作用;②红斑作用;③色素沉着作用;④杀菌作用;⑤其他。

过量:①紫外线眼损伤;②紫外线皮肤损伤;③促进光化学反应。

MC红外线: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

2、阈剂量MEL: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3、最大无作用剂量EDO: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都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医学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

医学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

医学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化学基础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核苷酸的结构和分类,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3)多糖:单糖、双糖、多糖的结构和功能2. 代谢(1)糖类代谢:糖原代谢、糖酵解、糖异生(2)脂类代谢:脂肪酸代谢、三酰甘油代谢、胆固醇合成和降解(3)蛋白质代谢: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合成和降解3. 酶的作用与调控(1)酶的分类、结构和功能(2)酶的催化机理(3)酶的调控:激活和抑制二、细胞生物学基础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2. 细胞信号传导(1)细胞外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2)细胞膜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3)细胞内信号分子的调控3. 细胞增殖和凋亡(1)细胞周期的调控(2)细胞分裂和有丝分裂(3)细胞凋亡的机制和调控三、遗传学基础1.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1)DNA的结构和功能(2)RNA的结构和功能(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2. 遗传规律(1)孟德尔遗传定律(2)基因互作作用(3)基因突变和遗传病3. 分子遗传学(1)DNA复制、转录和翻译(2)基因表达调控(3)基因工程技术四、免疫学基础1. 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2)淋巴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 免疫应答(1)免疫原和抗原(2)免疫记忆和免疫调节(3)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3. 免疫病理学(1)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2)免疫缺陷和免疫调节失常(3)传染病和免疫药物五、病理学基础1. 病变的形成(1)病理生理学(2)病理化学(3)病理免疫学2. 病变的分类(1)炎症、变性、坏死、增生、肿瘤(2)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变(3)原因及病理生理机制3. 病理诊断(1)临床病理(2)手术病理(3)尸体病理六、药理学基础1. 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的靶点和药效学(2)药物的代谢和排泄(3)药物的作用时机和剂量效应关系2. 药代动力学(1)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药物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3)药物的药效动力学3. 药物毒理学(1)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2)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3)药物的毒物学评价七、临床医学基础1. 临床诊断(1)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2)医学影像学和病理检查(3)临床诊断的技巧和方法2. 临床治疗(1)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2)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3)生命支持和终末护理3. 临床预防(1)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2)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3)免疫预防和环境预防八、公共卫生学基础1. 流行病学基础(1)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2)流行病学指标和参数(3)疫情调查和分析2. 卫生统计学基础(1)基本统计指标和方法(2)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3)抽样调查和调查设计3. 卫生政策与管理(1)卫生制度和医疗资源管理(2)卫生政策和法规(3)卫生经济和社会医学以上内容基本概括了医学基础必备知识点,每一部分都是医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日用品化学知识点总结

日用品化学知识点总结

日用品化学知识点总结日用品化学是指以化学原理和技术为基础研究和生产的各种日用品的化学知识。

日用品包括各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妆品、清洁用品、香料和防腐剂等。

本文将从原料、生产工艺和产品应用三个方面总结日用品化学知识点。

一、原料1. 化妆品的原料化妆品的原料包括基础原料和功能性原料。

基础原料主要包括水、乳化剂、蜡基、油基等,功能性原料主要包括防腐剂、防晒剂、染料、香料等。

化妆品的基础原料多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芦荟、燕麦等;功能性原料则主要是合成化学品,如苯甲酸酯类防腐剂、二氧化钛类防晒剂等。

2. 清洁用品的原料清洁用品的原料包括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助剂主要有分散剂、增稠剂、增白剂等。

添加剂主要包括香料和防腐剂。

3. 香料的原料香料的原料主要包括植物香料、动物香料和合成香料。

植物香料主要是通过植物提取得到的,如玫瑰花香精、薰衣草香精等;动物香料主要是通过动物分泌物提取得到的,如麝香、鸟类粪香等;合成香料则是通过合成化学方法得到的,具有多种特定气味。

4. 防腐剂的原料防腐剂的原料主要包括酚类、醇类、酸类、酯类等。

常用的防腐剂原料有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等。

这些原料主要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可以有效延长日用品的使用寿命。

二、生产工艺1. 化妆品的生产工艺化妆品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配方设计、混合均匀、乳化稳定、杀菌灭菌、包装等环节。

在化妆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工艺参数,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2. 清洁用品的生产工艺清洁用品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配制、混合均匀、发泡、包装等环节。

在清洁用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比例,以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清洁性能和稳定性。

3. 香料的生产工艺香料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提取、合成反应、精制和储存等环节。

在香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原料和控制生产工艺条件,以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气味和稳定性。

[全]高考化学STSE必考知识点总结

[全]高考化学STSE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STSE必考知识点总结1、化学与环境1.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代烷,二氧化碳不算大气污染物,只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2.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

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

煤的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导致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增多而引发酸雨。

3.汽车尾气的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的CO,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排放到大气。

推广使用无铅汽油,避免铅对人体许多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

4.臭氧层起到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影响,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氟氯烃或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

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人为排放氮氧化物有关。

5.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燃料燃烧、烹饪、吸烟产生的CO、CO2、NO、NO2、SO2、尼古丁等,还包括建材装修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甲苯、放射性元素氡。

其中,质量分数35%-40%的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杀菌的功能。

6.CO的中毒机理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载氧的能力,人会因缺氧而中毒。

NO的中毒机理与CO类似,但近期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在心、脑血管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7.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主要来自化工、冶金、电解电镀等行业的工业废水。

如废旧电池若随意丢弃或不当堆埋,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有害物质流散,对地下水源和土壤的破坏是巨大的。

8.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而蓄积引起的污染,叫做水体的富营养化。

如含N、P等物质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使水体内的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

9.改善水质的方法一般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常见的几种化学方法是混凝法(利用明矾净水)、中和法、沉淀法、氧化还原法。

饮用水曾用液氯来进行消毒,但近年来逐步发展用二氧化氯,臭氧等消毒。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

2、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3、生命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即生命质量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感受和主观评价。

4、健康促进:是指一切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过程和措施,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二、环境卫生学1、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总和。

2、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利因素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制定保护人类健康的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4、环境监测: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三、食品卫生学1、食品: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

2、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营养及相关危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为充分利用食品资源,防治食品污染,预防食品中毒和疾病发生,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食品安全性:是指经评估所证实的食物、饮料等消费不给消费者带来损害或存在损害的风险并为法律所接受的一种程度。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一、引言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涉及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卫生学各章的考研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环境卫生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等。

环境卫生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称~,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临床上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为特征。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往往毒性更大。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酸雨(雾)。

6.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7.兴奋效应hormesis: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恶英等都具有类似的生物性效应模式。

8.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特征:不能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三种物质形态可相互转化;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9.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10.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的科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科学学习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知识点,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将对八年级科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物学知识点1. 遗传: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遗传规律、基因突变等。

2. 细胞学:细胞的结构、功能、细胞分裂、变异、合成、组织、器官等。

3. 生态学:生态环境、物种关系、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等。

4. 健康知识:营养、健康卫生、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和控制等。

二、化学知识点1. 元素、化合物、分子和原子: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2. 溶液和纯净化学物质:浓度、溶解度、酸碱、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

3. 常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气体、液体、固体、晶体、润滑剂、催化剂等。

4. 化学实验技能: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三、物理学知识点1. 力学:运动和静止、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万有引力、重力等。

2. 热学:热量、温度、热传导、热辐射等热学知识。

3. 光学:光线、光谱、折射、反射、干涉和衍射等。

4. 电学:电路、电流、电势差、电容、电阻等。

以上知识点只是八年级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的重要方面,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加强,如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思想等方面。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验并着重锻炼自己的科学思辨和实验能力。

同时,在学习上也要注重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练习和实践,多举一些例子进行归纳总结。

只有充实地学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多胜利。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六大营养素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六大营养素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六大营养素人类需要的营养素: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

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六大基本营养素。

六大营养素的特性:1.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1)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从几万到几百万。

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有氢、氧、碳、氮,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中可能含有其他元素,如血红蛋白。

(2)蛋白质的存在:主要存在于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血液和各种酶中,许多植物(如大豆、花生) 的种子里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3)氨基酸在人体内的转化: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

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放出约18kJ的能量。

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形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4)蛋白质的功能:a. 血红蛋白的作用:人体内氧气的传输者,起载体作用。

正常呼吸时,在肺部,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Fe2+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随着血液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放出氧气,供体内氧化用。

同时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到肺部呼出。

人的呼吸作用就是这样反复进行的过程。

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也能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且结合能力很强,大约是氧气的200~300倍。

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很难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因缺氧而中毒,甚至窒息死亡。

b. 酶的作用:酶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类反应,而且反应一般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的特点。

(5)蛋白质的变性当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超声波、高电压等)和化学因素(如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等)的影响时,其结构会被破坏,导致其失去生理活性(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氯水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氯水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氯水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成分和性质1. 成分氯水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化学式为NaClO。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快速氧化有机物质和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作用。

2. 性质氯水呈浅黄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在储存过程中,氯水会逐渐分解,释放出氧气和氯,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止氯水过期变质。

二、用途1. 医疗卫生领域氯水常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消毒和消毒。

在医院、诊所和家庭中,可以使用氯水来消毒手术器械、医疗设备、床铺、地面等,以预防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

2. 食品加工领域氯水也常用于食品加工领域的消毒和漂白。

在食品加工厂、餐饮行业和家庭中,可以使用氯水来消毒食品加工设备、餐具、果蔬等,以保障食品安全。

3. 水处理领域氯水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剂。

在自来水厂和水处理设施中,可以使用氯水对自来水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4. 日常生活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氯水也常用于家庭清洁和卫生。

可以使用氯水来消毒厨房、卫生间、地板、家具等,以保持居家环境的卫生清洁。

三、使用注意事项1. 注意安全使用氯水时,应注意防止氯水溅入眼睛、皮肤和呼吸道,以免造成灼伤和刺激。

在使用氯水时,最好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口罩,以确保安全。

2. 遵循正确方法在使用氯水时,应按照正确的稀释比例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因错误使用导致不良后果。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氯水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再使用,确保达到合适的消毒效果。

3. 避免混合使用氯水与许多物质不宜混合使用,特别是与酸性物质(如醋、柠檬汁)或含有氨的清洁剂混合使用会产生有毒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混合使用。

4. 储存注意氯水属于危险化学品,储存时应注意远离火源、避免阳光曝晒,保持通风干燥的地方。

另外,避免与有机物、还原剂等物质接触,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5. 注意清洁在使用氯水后,应及时清洁受到氯水污染的物品和场所,确保没有氯水残留,避免因残留氯水造成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1、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区别与联系。

答:准确度指测定值与真值之间一致的程度,精密度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准确度是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大小,决定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精密度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定系统随机误差的大小。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高精密度的分析结果才有可能获得高准确度。

2、实验室内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空白试验与检出限;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分析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的检验。

第4章1.紫外-可见光谱为什么是带状光谱?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分子的电子能级差为1~20eV,主要位于紫外可见区。

分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电子光谱,常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由于分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故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包含了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是带状光谱。

基本特征:紫外可见光谱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吸光度A(或透光率T)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吸收光谱由吸收峰、谷、肩峰、末端吸收组成。

吸收峰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物质定性分析的基本依据。

2.有机化合物的跃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答:σ→σ*:波长100-200nm吸收峰位置远紫外区,物质饱和烃类。

n→σ*:波长150-250nm吸收峰位置真空紫外区,物质含有O、S、N、X 等杂原子饱和烃衍生物。

π→π*:波长200nm左右,物质不饱和烃和芳烃,吸收峰位置近紫外区。

n→π*:吸收峰位置近紫外区和可见光区,物质含有n电子和π电子含有双键的化合物。

不同溶剂溶解样品最大吸收波长蓝移是n→π*,红移者是π→π*。

3、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有光学因素和化学因素。

光学因素有①非单色光引起偏离。

②一起光学元件的性能缺陷所产生的杂微光的影响;③非平行光或入射光被散射引起偏离。

4.分光光度计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如何?答:分光光度计通常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显示或记录仪组成。

光源的作用是在所需的光谱区域内发射连续光谱,且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单色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光源的连续光谱按波长顺序色散,并选择出所需的单色光;吸收池用于装溶液;检测器的作用是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显示或记录仪是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经处理转换成透光度和吸光度显示出来。

第5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S)在测定原理和一仪器构造上有什么异同?答:AAS基本原理:光源发射的特征谱线通过被测物质的原子蒸气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在一定条件下被吸收程度与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从而进行元素定量分析。

UVS: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区电磁辐射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①原理:相同:都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KC.不同:AAS吸收光的物质状态是基态原子蒸气,吸收的是其原子的共振辐射,发生原子外层电子技能的跃迁,为线状光谱。

UVS吸收光的物质状态是分子,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电磁辐射,发生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为带状光谱②仪器结构:相同:都由光源、吸收池(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单色器)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不同:AAS光源用锐线光源,单色器通常位于原子化器之后,这样可分掉火焰的杂散光并防止光电管疲劳;UVS光源用连续光源,单色器通常位于光源与吸收池之间,把光源发出的连续色谱色散成单色光2.AAS的主要干扰及消除方法答:主要干扰有基体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背景干扰。

①基体干扰:又称物理干扰,消除方法:a配制与试样溶液有相似物理性质的标准溶液的方法b标准加入法c稀释溶液②化学干扰消除方法:a加入稀释剂b加入保护剂c加入缓冲剂d改变火焰温度或火焰的气氛e化学分离③电离干扰消除方法:a加入过量消电离剂,消电离剂是比待测元素更易电离的元素,它在火焰中首先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离子,从而抑制了待测元素的电离。

④光谱干扰法消除方法:a另选分析线b减小狭缝宽度c预先分离试样中干扰元素⑤背景干扰消除法a氘灯校正法b仪器零点扣除c空白溶液校正d塞曼效应校正法e自吸效应校正法。

3、比较火焰原子化法和石墨炉原子化法。

火焰原子化法:优点:简单、快速、稳定性好和精密度高,对于大多数元素有较高林敏度和较低检出限。

缺点:原子化效率低,约为10%左右。

石墨炉原子法:优点:原子化效率高,可达90%以上,试样用量少,可直接分析液体或固体试样;灵敏度高,比火焰法高几个数量级,检测限低。

缺点:基体干扰较严重,重现性较火焰原子法差。

第6章1. 分子荧光分析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S MFA光谱特征带状吸收光谱A-λ带状发射光谱F-λ定量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即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光源氢灯或钨灯氙灯或高压汞灯单色器棱镜或光栅光栅(激发光单色器)样品池玻璃或石英材料石英材料单色器光栅(荧光单色器)检测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测量的光强度吸收光强度变化(吸光度),强度小发射的荧光,强度大2.溶液荧光光谱特征① 斯托克移位:荧光波长>激发波长,说明在激发与发射之间存在着无辐射能量损失。

产生原因:激发态分子由内转换和振动弛豫过程而迅速到达S1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②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且只有一个发射带,荧光光谱的形态决定于基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

③ 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之间存在“镜像对称”关系:激发光谱是物质分子由基态激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所致,所以其形状决定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个能级的分布情况荧光光谱是受激分子从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各个振动能级所致,所以其形状决定于基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情况。

对于同一物质,基态振动能级的分布和第一激发态振动能级分布情况类似,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激发光谱极为相似。

3. 影响荧光强度测定的因素①温度:温度上升荧光强度下降②溶剂:溶剂极性增加,π→π*红移,能量降低,导致荧光增强,同时荧光峰向长波方向移动③溶液pH:带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大多数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与溶液pH有关④荧光猝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显著下降的现象叫做荧光猝灭或熄灭,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荧光猝灭剂,荧光物质浓度过大,会发生自吸收及形成聚合物而产生自身熄灭现象。

⑤散射光:当激发光照射溶液时,部分光子和物质分子碰撞时,使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散射光,瑞利散射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相同,对荧光测定没有干扰;拉曼散射光波长比激发光波长稍长或稍短,对测定可能产生干扰。

采用较短波长的激发光进行激发,就可消除拉曼散射光干扰。

4、如何区分荧光与拉曼光?怎样才能消除拉曼光的影响?区分:荧光波长不随激发光的改变而改变,而拉曼散射光波长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改变。

消除方法:采用较短波长的激发光,使拉曼散射光波长变短,与荧光峰分开,即可避免干扰。

5、影响荧光效率的因素答:影响荧光效率的因素包括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以及外部影响因素。

①分子具有共轭双键、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产生荧光,取代基效应影响荧光效率;②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有温度、溶剂、溶液pH值、散射光、荧光熄灭。

第7章电位分析法1. 直接电位法的工作原理。

答:一支离子选择电极与一支参比电极共同组成一个测量电池,测得的电池电动势与离子选择电极的膜电位有关,此膜电位值与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活度对数值有线性关系,从而求出该离子的浓度,这就是直接电位法的工作原理。

2.离子选择电极分类(1)原电极①晶体膜电极:a均相膜电极:氟离子选择电极b非均相膜电极:碘、溴离子选择电极②非晶体膜电极:a刚性基质电极:pH玻璃电极b流动载体电极:带正电荷-No3-电极,中性-K+电极,带负电荷Ca2+电极。

(2)敏化离子选择电极①气敏电极-氨气敏电极②酶电极-氨基酸酶电极3.标准氢电极lvPAC规定所用的标准电极为标准氢电极(SCE),定义:在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都等于零伏。

工作条件是:①氢离子活动度为1mol/L;②氢气压力为1.01325*105Pa,即1个大气压,③作为氢电极的铂片上都有铂黑。

4.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的作用(TISAB):为了保持试液pH在一定范围,离子强度稳定,同时消除Fe3+.Al3+等离子的干扰哦啊,将惰性电解质。

pH缓冲剂,掩蔽剂混合在一起配成混合溶液,此混合溶液称为TISAB.主要作用:①维持样品和标准溶液恒定的离子强度;②保持试液在离子选择点击合适的pH范围内,避免H+或OH—的干扰;③是被测离子释放成为可检测的游离离子。

5、电位法中应如何测定电池电动势。

答:将离子选择电极与参比电极一起插入被测试液中,构成原电池。

将此原电池连接于测量电池电动势的装置如电极电位仪上,离子选择电极将溶液中相应的离子活动度转换成电信号后,再“零电流”下测量电动势。

第10章液相色谱法1色谱法的原理:共同的基本特点是具备两个相.固定相和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的性质与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和强弱也有差异,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

2简述色谱法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其混合物分离的先决条件。

①基本原理:由于试样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他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K或吸附能力不同,与固定相,流动相的作用力不同,当流动相向前流动时,不同组分的迁移速度就有所不同。

当其流出色谱柱时,各组分便得到分离。

②样品组分分配系数K值得差异是混合组分分离的先决条件。

K值越大,该组分在柱中迁移速度越慢,在注重保留时间越长,后出柱;K值越小,……越快,……短,先出柱。

组分在色谱柱内产生的差速迁移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同时,组分能否完全分离由色谱过程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

3吸附等温线类型。

①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吸附剂表面被吸附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浓度相对关系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类型。

②有三种类型:线形等温线—溜出去纤维正态曲线,峰形对称;凸形等温线—流出曲线为前缘陡峭,后部拖尾的“拖尾峰”凹形等温线:流出曲线为前缘平缓,后缘陡峭的“前伸峰”。

③在一定色谱条件下,控制进样量,使其不超过进样的限度,可望获得理想的色谱峰。

4.色谱法分类及适用范围,主要区别和联系。

答:根据分离原理,色谱法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和亲和色谱法等。

各类色谱法主要区别和统一规律如下:①吸附色谱法:是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能力的不同,在两相做相对运动时,导致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产生差速迁移,是保留时间不同而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