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_周立梅[1]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临的严 峻 的生态 问题 的现 实需要 , 时也是 全面落 实科 学观与 建 督和 惩 罚力 度 , 同 促使 生产部 门不 断改进 生产 技术 , 提高 科技 水平 , 设资源 节 约型 、 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 促进 社会 全面协 调 可持 续发 展 增 强创 新能 力, 尽量 少排 或不 排 工业 “ 废” 从 而 为生态 文 明 的 三 ,
于节 能减排 的政 策措 施 , 生态 文 明建 设纳 入法 制化 轨道 , 生 把 为
中图分 类号 : 93 C 1
生态 文 明是人类 文 明的重 要组 成部分 , 以尊重和 保护地 球 它 和谐 共处, 是人 类社会 历 史上继 原始文 明、 农业文 明 、 业文 明之 工
的生 态环 境 为根 本宗 旨, 强调人 类 的 自觉 与 自律 , 求人 与 自然 我 们应 制定和 完善有 关 生态文 明建 设规范 的法 律法 规 , 善有 利 要 完 后 的新型文 明形 态 , 是构建 和谐 有序 的生态 机制和 创设 优美 良好 态 文 明建 设提供 有 力保 障 。广 大公 民可 以据此 更加 注 意 自身 的 的生 态环 境 所取 得 的物 质和 精神 等 方面 成果 的 总和 。建 设生 态 言 行举 止 , 加注 意规 范 自己的行为 ; 于各 行各 业 的生产 部 门 更 对 文 明是 马克 思辩 证唯物 主义 自然 观 的根本要 求 , 解决现 今所 面 尤 其是 工业 部 门, 法机 构 和执 法人 员要 坚 持依 法行 政 , 大监 是 执 加
的安全 构成 了威胁 。因 此 , 我们 要深 化产 业 结构 调整 , 力提 高 保护好 天然林 资源 ; 着 第三 , 发展 生态 养殖业 , 理利 用土地 、 场 、 合 牧
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途径与对策
13 荒 漠化 土地不 断扩大 青 海 省是 荒漠 化危 害严重 的省份之 一。荒 漠 化
土地 面 积 12 2万 h , 5 m! 占全省 总面积 的 1 % , 74 目
青海 省在保 护生 态 环 境 方 面 傲 了大量 的 工 作 , 取得
一
定 成绩 。但 是从 总体上 看 , 部在改善 , 体在恶 局 整
生 , 与洪 涝 灾 害 交 替 出现 。 19 且 97年 8月湟 水 、 大
通 河流域 连 降暴雨 , 引发 大范 围山洪暴 发 , 流域 内 使
部边缘 , 也是江河源头, 被誉为” 中华水塔” 。青藏高
原 号称地 球 第三级 , 以其广 袤 的地域 和高螋 的地 势 , 打乱 了大气环 流 形 势 , 也 孕 育 了独 特 的生 物 区 系 但 和植被类 型 , 特殊 的 高寒 生 物 种 质 资源 库 长期 是
接进入水库 , 沙量高达 34 输 8 万 , 库区滑塌泥抄
量 为 2 10万 r 。 0 n
14 草 原 严 重 退 化
次 一早 ,3 4a出现 一大旱 。东部农业 区 l { l ~l 4个县 春 旱频率 在 5 。 5地以上 。近 l a . ( 来 旱灾 几 乎年年发 )
区工农 业 生产和 人 民 的 安 居乐 业 , 也是 社 会经 济 发 展的重要 瓶 颈 。因 此 , 善 生 态环 境 已成 为人 们 关 改 注的 热 点 , 是 我 省 林 业 建 设 紧 迫 而 艰 巨 的重 大 也
课题 。
18k 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 884 t年侵蚀 m , 1 万 , 模数 为 40 0t m2 右 。黄 河 的一 级 支流 湟 水 含 0 / 左 k 沙量高达 77 / 享堂站) 比上游( 5 gm ( k , 吉迈站) 7 太 倍 。长 江年 平 均输沙 量达 1 0 3万 t m 年侵蚀 模 3 / , k
加快青海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建议
和环境保护的 力度 、 加强生 态丈 明制度建 设 四个方 面的 实现路 径及其 对 策建议 , 为美丽 中 国作 出青 海贡
献 。
关键词 :青海
4 1 1 9 0万千瓦 ; “ 可燃冰” 储量近 1 0 0亿吨油当量。资源的富集性和多样性优势 , 使青海成为支撑我国 未来发展 的战略资源储备接续地 , 为建设全 国生态文明先进 区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 三) 政策的综合性和潜质性
深刻 领 会其精 神 实质 , 对青 海加 快推 进全 国生 态文 明先行 区建 设指 明了前进 方 向和实明先行 区的特殊地位
习 近平 同志 强调 , 良好 的生 态 环 境 是最 公 平 的公 共 产 品 , 是 最 普 惠 的 民生 福 祉 。最 近 又 明 确 指 出, 青海 是 中华水 塔 , 西藏 是世界 屋 脊 , 如果 把 青海 、 西 藏 污染 了 , 多搞 几 百 亿 的生 产 总 值 又有 什 么 意 义 呢 ?要坚 持生 态保 护第 一 。 ④ 他 同时强调 : “ 走 向生 态 文 明新 时代 , 建 设 美丽 中国 , 是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复 兴 的 中国梦 的重要 内容 。 ” 青 海地处 青 藏高 原腹 地 , 长江 、 黄河 、 澜 沧江 及 黑河 发 源 于此 , 是 我
青 海社会 科 学 2 0 1 3年 第 6期
加快 青海 全 国生态文 明先行 区 建 设 的 实现 路 径 及 对 策 建 议
苏海 红 马 生 林
摘
要 :习近 平总书记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 方面的 系列重要讲话 , 为青海努 力创建全 国生 态文 明先行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青海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沙漠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为了改善青海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至关重要。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当地的特殊情况和资源禀赋,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以下几个路径来促进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二、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功能的恢复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力度,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湿地和水源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科学监控生态环境变化青海的生态环境变化较为迅速,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科学监控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青海唯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选择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青海的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不能牺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而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只有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才能确保青海的长远发展。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
青海拥有丰富的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资源,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这些生态资源面临着破坏和退化的危险。
青海需要加大对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投入,恢复和保护好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好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青海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但传统的农牧业模式对环境的压力很大。
青海需要加快推动农牧业的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污染,推动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居民个体,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只有人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应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坚持科学合理的路径,青海将能够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作者:***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5期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背景之下向纵深推进,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青海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土壤,可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提升人民生态福祉等方面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人口小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大命题,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青海的“最优解”。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新质生产力以其低碳环保、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生产效率高的属性,具有发展生态文明的天然优势。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又特殊,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有其优势,更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并作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重要指示。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青海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就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青海省地处西北高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
然而,由于能源开发、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不断增加,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机,尤其是草地、湖泊等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生态环境危机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青海开始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青海注重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展开草地生态保护、湖泊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
针对青海特殊地形地貌,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加大对草原、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点抓好畜牧业生态安全,以草地、水源为主要生态修复对象,大力开展固沙造林、荒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并将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融为一体。
(二)绿色发展和生态旅游青海鼓励实施绿色发展,推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绿色经济增长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工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绿色能源、低碳出行等生态产品的全面推广。
同时,青海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创建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品牌,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环保意识等加强宣传和推广,实现可持续、智慧、绿色旅游发展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青海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培育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生态畜牧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等优质绿色产品,推广生态科技成果,同时大力推进保护草原、湖泊、车水马龙等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经验和新模式,全面创建绿色生态省份。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青海作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那么,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其最宝贵的资源,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地区,大片的湿地、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护好青海的湿地、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以绿色产业为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同时也具备农牧业、生物医药、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的生态基础。
要依托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加大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化力度,推动绿色产业取代传统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全社会的行动,而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
青海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生活方式,推广低碳出行、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等环保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五,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青海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补齐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短板,严格环境保护责任和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和行为成本。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素有“中国屋脊”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优良程度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摆在青海省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青海省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所有行业和领域,推动绿色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城镇化建设上,要推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还应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环保科技的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
通过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但也面临着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的问题。
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水资源保护上,要加强对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的保护,提高利用效率,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
在土地资源保护上,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田和草地的保护,防止土地退化和草地荒漠化。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才能够保障青海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倡导绿色生活,培育良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青海省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教育上,要注重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省级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青海省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青海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下就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详细阐述。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路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中,试点探索各种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青海省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着力实施“双控”目标。
青海省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广泛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营造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氛围。
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积极规划、布局和推进城市发展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和生态保护价值,打造经济生态效益双赢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
青海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发展的动力和导向,逐步形成了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二、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青海省着力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并将生态环保纳入各项经济社会政策、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利用制度、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重视推动各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
青海省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包括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施等,确保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有效推进。
青海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各地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
青海省通过落实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区域政策,建设“三区三线”、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恢复重要生态系统,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态⽂明建设的路径选择2019-09-161.打造“两屏三区”谋划⽣态安全战略区⼗⼋⼤报告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建成⼩康社会的重要⽬标,把实施功能区战略作为⼤⼒推进⽣态⽂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要依据本地区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等,努⼒构建“两屏三区”为主体的⽣态安全战略格局。
逐步形成以⼤兴安岭和阴⼭为⽣态屏障,以沙地防治区、沙漠防治区和黄⼟⾼原丘陵沟壑⽔⼟保持区为主体,以点状分布的禁⽌开发区域作为重要组成的⽣态安全战略⽹,为国家⽣态安全提供保障。
2.健全⽣态⽂明制度建设美丽内蒙古⼗⼋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建设⽣态⽂明,必须建⽴系统完善的⽣态⽂明制度体系……⽤制度保护⽣态环境”。
加快地⽅环境⽴法。
内蒙古要在国家⽴法的前提下,尽快完善本地区环境⽴法。
环境⽴法要突出⾃治区的环境重点,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治区实际情况,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法。
例如⾃治区湿地总⾯积列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湿地⾯积的11%,⾃治区专门制定了《内蒙古⾃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从⽽有效地保护了内蒙古424.5万公顷湿地⾯积,保存了⼗分丰富的⽣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
健全⽣态监控机制。
划定内蒙古的⽣态保护红线,建⽴健全管控制度;实⾏资源环境承载能⼒预警监测机制;构建统⼀的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统筹的⽣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态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机制;建⽴⽣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追究制和刑事责任追究制等。
3.打造“三⼤体系”构建⽣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治区林业发展“⼗⼆五”规划指出林业发展新思路要着⼒建设“三⼤体系”,即完备的森林⽣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态⽂化体系。
2013年初内蒙古提出“8337”发展思路,要把⾃治区建成我国北⽅重要⽣态安全屏障。
实施好林业重点⼯程。
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优势与途径
·2013·06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
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1.生态优势。
青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地球四大超净区之一,这种优势越来越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
一是涵养水源功能。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和黑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年产水量629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冰川、雪山、河流、湖泊、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
维护青海生态安全就是维护中国的水源安全,维护“生命之源”;二是防沙保土功能。
青海的森林资源少,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三江源地区,与青南地区广袤的草场植被共同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天然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江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地处西部柴达木盆地与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头与北部祁连山地之间的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而且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这里是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独特的地区,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和高原基因库”之称。
在1988年12月10日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青海省的野生动物有哺乳类42种(I 级16种,II 级26种),鸟类55种(I 级13种,II 级42种),两栖类3种(皆II 级);四是碳汇功能。
青藏高原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是重要碳库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作者:才吉卓玛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9年第06期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青海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40年来,青海省立足经济总量小、生态地位重要特殊及人口少的特殊省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也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并与“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目标存在显著差距。
在新时代,青海省委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优两高”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
本文简要梳理和总结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及其取得的成绩,重点从培育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挖掘生态潜力、增强制度执行力四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环境所进行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活动的总和。
在这里生态文明建设已不单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也是近40年来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是民众所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作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期间的座谈会上,围绕青海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了“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发展路径和战略。
一、发展路径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必须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这意味着,在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理念。
在资源利用上,要实行严格的节约用水、节约用能、节约用地政策,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环境保护上,要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排放,实现环境质量的提高。
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污染型发展方式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这就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战略措施1.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这些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任务。
2.完善生态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要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打击违法行为。
3.加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这就需要加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环境质量的提高。
4.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清洁能源、低碳技术,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
这就需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培育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引导和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绿色生活。
大美青海 探索我国生态文明新路径
9QINGHAI大美青海探索我国生态文明新路径BEAUTIFUL QINGHAI /EXPLORING THE NEW PATH OF CHINA 'S ECOLOGICALCIVILIZATION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选择在三江源头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局部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问题,通过强化国家地位,更好实现对该区域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整体修复,使“中华水塔”坚固而丰沛,持续保护世界第三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三江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尤其是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水、发展之水、文明之水。
三江源地区还具有十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省级保护动物32种,生息繁衍着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特有珍稀保护物种,是全球“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三江源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与大自然原生态环境GREEN LINK 背景互相衬托、相互交融、相映生辉,形成了独有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观。
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在三江源区设立国家公园意义非凡。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应运而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等,经过持续保护保育,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
口增长,青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青海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以下是我认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建设。
政策法律法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必须完善
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涉及环境保护的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规划。
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第三,强化水资源保护。
青海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生态环境重要依赖于水质和
水量。
因此,要加大对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监管力度,对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保护青
海湖、黄河源区和长江上游等重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移民示范点,加大大气和水的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促进生态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统一。
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环境监管和管理体系,加强
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完善排污许可制度,严格落实制度和法规,加大督查和处罚
力度,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公开、透明、合法和公正的处理,保障公众
环境权益。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摘要】青海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分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
接着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政府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科技创新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社会参与与公众教育,以及区域合作与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
结论部分论述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生态安全的贡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促进青海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绿色发展。
【关键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重要性、挑战、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科技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社会参与、公众教育、区域合作、生态环境治理、未来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安全、贡献。
1. 引言1.1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赋予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在多个方面。
青海地处中国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之一,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和全球的生态安全。
青海的湖泊、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对维护气候稳定、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青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景观,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青海还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区域,生态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青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于青海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当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青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湖泊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但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藏区省份,也是全国生态环墶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青海要想持续保持其独特的生态优势,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青海要侧重于生态保护和修复。
如今,青海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青海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尤其是在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青海政府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污染治理的力度,鼓励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大对环境修复的投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还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确保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青海还要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生态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要充分利用青海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培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饲养等一系列生态产业,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还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提高生态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品质水平,推动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还要推动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协作。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藏区,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黄河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国水塔”,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青海还需要加大与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协作力度,促进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协作,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还需要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通过合作保护的方式,促进多方利益的共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协作。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省是西部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省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为了保护青海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政策层面政策是引导发展的重要手段,青海省政府应制定用地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生态保护政策等政策,促进生态建设。
首先,应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全省连通、全民共享的生态文明发展格局。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推进一企一档全程监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技术层面科技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青海省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创新生态环保技术和备案技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效率。
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和谐发展,应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环保能力。
青海省应当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教育宣传,积极推动生态公益事业,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生活方式。
文化层面文化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青海省应发掘独特的文化资源,倡导绿色文化,推崇绿色生活方式,弘扬乐观向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生态文明精神,推进文化与生态环境双赢。
结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青海省这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应采取科学、可持续、绿色、和谐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美丽青海。
其中,政策、技术、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需要加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青海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一。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青海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优良的省份之一,正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本文将围绕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展开讨论,从政策制度、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取得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政策制度方面的路径选择政策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青海在政策制度上积极探索,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出台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污染防治情况的监督,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青海还在土地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不断优化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政策制度方面的路径选择上,应该继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范,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产业结构方面的路径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青海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风力等清洁能源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实现了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绿色农业、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了大量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打造了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路径选择上,应该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三、科技创新方面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核心驱动力,青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2012年第4期2012年8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 Heights (Bimonthly )Vol.31No .4.2012August 2012【收稿日期】2012-05-17【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青海藏区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模式研究》(10xks008)前期成果。
【作者简介】周立梅(1966-),女,青海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周立梅(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摘要:本文立足于青海的现实省情,分析了青海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12)04—0087—05作为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海素有“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和“生态之源”的美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海乃至青藏高原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主要表现为冰川退化、湿地萎缩、冻土程度减弱、土地沙化。
从上世纪初算起,青藏高原冰川退缩量已超过30%,这里的河流、湖泊、沼泽三类主要湿地一直呈减少趋势,其中以沼泽面积减少最为显著。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省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增加,造成环境污染,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1.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河湖萎缩,湿地面积减少青海省受水、风、冻融侵蚀的土地面积有33.4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全省受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省内黄河干流平均含沙量1.8kg /立方米,每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量1233万吨,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8815万吨,致使下游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河床被抬高。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资源减少、河湖萎缩和湿地面积减少。
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97年出现了汛期断流的情况,当年断流时间高达228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期最早、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
1996年黄河源头鄂陵湖和扎陵湖首次出现断流。
黄河源头的4000多个湖泊,现有一半以上已经干涸,生态水资源减少,沼泽面积减少尤为显著,雪线上升。
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以9厘米—13厘米的速度下降,20世纪50年代,鸟岛还是完全的湖心岛,而在1975年,鸟岛已成为三面环水的半岛,2000年,在湖东出现了两个脱离主湖的尕海和耳海两个小湖。
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变化,青海湖将在20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尽管青海省近些年来加大了环青海湖生态保护力度,但青海湖水位下降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2.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全省沙漠化面积12.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8.8%,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地区、黄河源头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
而且沙漠化面积正在以每年0.133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
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次生盐渍化现象频发,全省共有盐碱化土地2.64万平方公里。
沙漠化的加剧,使省内一—78—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状态,沙漠地区群众被迫迁徙,沦为生态难民。
近几年,青海省突出对沙化地和荒漠生态进行综合治理,一定程度遏制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使得土地沙漠化趋势有所减弱。
3.草地大面积退化全省90%以上草地为中度退化,严重退化草地面积4.4万平方公里,沙化草地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5%。
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草场最为严重。
其中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面积33.3万平方公里,在这里,植被消失,地表裸露成为裸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部、玉树、果洛、黄南州和海南州的部分地区;沙漠化型草地主要发生在海拔3000-3800米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和高寒草原等生态类型的草地上,共和盆地的沙漠化尤为严重;毒杂草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在温带草原和高寒草甸类型的草地上,这些草地上狼毒肆虐蔓延。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于2005年启动后,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目前已有733万公顷退化的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草地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4.天然植被破坏严重,物种生存条件恶化青海省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了发展农业,滥伐森林、滥垦优良草原种粮,这期间遭破坏的草原面积达66.7万公顷,砍伐森林灌木9.2万余公顷,破坏沙区植被133.3万公顷。
环青海湖区曾进行过4次大规模开荒,被垦草原接近3.3万公顷,这些被开垦的草原因粮食产量不高而被渐渐放弃,但很难恢复为优质草原。
目前这些地区还存在砍伐林草植被充当燃料的情况,加剧了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由于受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野生动物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物种生存条件恶化。
野牦牛和藏羚羊是青海省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曲麻莱县境内野牦牛和藏羚羊在20世纪80—90年代分别减少了33%和55%;盘羊、雪豹、猞猁、普氏原羚等曾在青海广为分布,目前已濒临灭绝。
省内众多湖泊中,由于过度捕捞使资源存量急剧下降,随着鱼类资源数量的减少,迁徙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而由于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畔广袤的草原虫灾不断,加快了草场退化。
近些年来,青海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要求,实行“东造、西治、南封、北育”的区域林业生态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培育和保护,以保护促发展,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提高到目前的5.3%以上。
5.城镇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青海省人口主要集中于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和海东地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宁、格尔木和德令哈三市,目前这三座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西宁市排入湟水河中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里含有大量的汞、酚、病菌等物质,有害有毒污染物超过二十余种,许多有害物质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造成西宁市以下的湟水河段鱼类绝迹。
加上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及不科学使用,对蔬菜、瓜果、粮、油、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湟水河谷受到污染的农田面积达三十余万亩。
6.经济发展落后,发展和保护处于两难境地由于青海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比较弱。
青海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农牧业资源被过度利用,经济结构不合理。
青海以往的发展主要是靠高投入、高耗能、高环境代价和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获得的,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而且青海省重点生态保护区通常是贫困地区和民族聚居区,民众生活条件改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尖锐。
例如早先乱采砂金以及乱挖虫草等,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而实行减畜禁牧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也影响到民众生活。
长期以来,青海省财政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支持来维持其运行。
在目前的财政状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使得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困难重重。
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既能够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之路,成为首要选择。
7.生态法制文明建设所需的法律体系和政策—88—体系不健全,生态文明意识和一些新的习惯还未形成目前青海省缺乏具有操作性强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在环境行政立法上还存在着配套立法进展缓慢、环境法规滞后等问题,而且缺乏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制度。
尽管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水平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建设生态文明所需坚守的理念仍不健全;有些企业仍然重开发,轻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领导者和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还在坚持“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利益轻民生、重当前轻长远”等非理性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价值观,未能在发展中,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大力培育全省人民的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形成人类与地球所有生灵共享自然资源的观念。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就包含有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它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自律。
通过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生态道德文化,加强生态道德文明建设,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使民众普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自愿的生态文明的行动,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要在广大城乡居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道德伦理文化的宣传教育,利用大众传媒及信息网络广泛传播生态科普知识及其信息,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人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要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适度消费,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
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水平,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变成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生态法制文明,指的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度、法律。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时间长、利益协调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生态立法与执法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我们国家和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青海省也颁布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条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陆生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办法》、《青海省陆生野生动物经营管理办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但仍然存在着法律、政策不健全等问题,要借鉴世界各国环境法中普遍遵循的一些价值原则,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其政策。
环境危机实质上是由于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缺乏保护所造成的。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管理方式和方法,尤其要完善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的标准。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执法不到位的情况。
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标体系中。
基于目前GDP考核存在的片面性,应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
实行以绿色税收为特征的新的税收制度,所谓绿色税收,就是采用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税收,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不仅直接反映其费用和成本,也反映间接的费用和成本,以此鼓励对环境的有益活动。
可借鉴美国使用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的经验,—98—将税收与环保举措挂钩,用绿色税收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