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8df8af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0.png)
现代园艺2014年第12期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方娟婵(广东省广州市绿化公司510000)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头阐述了古典造园的设计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由合而分的阐述模式解释了古代造园的思想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古代的传统造园原理进行追根溯源式的详细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造园的文化内涵和造园手法,丰富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并试图给现代景观设计以启迪和借鉴作用。
古典园林;哲学观;体现1.2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居环境的营造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肯定自然,顺应自然。
鼓励人们寻找恰当的形式和姿态,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部中国建筑史,大至城市,小到建筑单体,无不如此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2]《管子·乘马》讲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堤防省”。
[3]同样,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并成为传统园林重要的创造原则。
《园冶·相地》指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4]以天然之趣为最高追求,在营造过程中努力构造天然之趣。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促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因借自然”、“师法自然”的营造原则,竭力营造人与自然的融合。
2古代造园与哲学内涵的体现在古代朴素哲学观、宇宙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古人使用一种与今人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园林营造。
在古人的营造原则里,空间的各种构成元素被均等对待,空间景观设计没有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的先后主次之分,它们都是构成空间景观的实体元素。
此外,古人注重景观空间的整体布局,以宇宙空间为模型积极进行空间景观的营造;师法自然,把自然作为学习效仿的对象,认为自然的朴素美是最美的。
自然中蕴含着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人本身的运行规律,并以融入自然为最高追求。
同时,在设计中又注重“相地”和因借自然,因地制宜灵活地进行设计,空间组织有模式又有变化。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4bde4bd66137ee06eff918e4.png)
、
引 言
我 国 的 古 典 园 林 经 历 了一 个 特 殊 的从 神 化 到 人 化 的 过 程, 古 典 园 林 可 谓 是 立 体 空 间 艺 术 呈 现 给 人 们 实 实 在 在 的 实体 , 其 中不 仅 涵 盖 了各 种 艺 术 形 式 , 更 是 表 达 了一 种 物 化 的空间形式 , 直 接 反 映 了在 各 个 时代 中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 。 通 过 古 典 园林 景 观 , 我 们 可 以从 中 感 受 中 国传 统 的哲 学 思 想, 感 受 其 中丰 富 的传 统 文 化 , 这 些 古 典 园 林 景 观 艺 术 不 仅 是传统文化 的承载体 , 更 表 达 了 人 们 的 传 统 审 美 意 识 。 可 以说 , 中 国 的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在 古 典 园 林 艺 术 中起 到 了 决 定 性 的作 用 , 从 中国 哲 学 思 想 来 看 , 主 要 包 含 了儒 家 、 道家 、 佛 家三大流派 , 可 以 说 中 国古 典 园 林 艺 术 的 哲 学 源 流 也 就 是 取 自于 这 些 哲 学 思 想 。 在 现 代 化 的今 天 , 因 为 世 俗 风 气 的影 响 , 景 观 设 计 也 开 始过分地依赖物质材料 , 在 园 林 设 计 上 同古 典 园林 设 计 相 比更 缺 乏 了 一 种 韵 昧 和 内涵 。很 多设 计 者 们 对 于 影 响 着 古 典 园林 设 计 的 哲 学 源 流 并 没 有 较 为 深刻 的认 识 也 不 愿 意 过 多 地 去 了 解 。事 实 上 , 传 统 的哲 学 思 想 并 不 是 没 有 可 取 之 处, 反 而 可 以说 对 现 今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都 有 深 刻 的 影 响 。 对 于古 典 园 林 设 计 中的 哲 学 源 流 的探 讨 能够 帮助 设 计 者们 设 计 出更 具 有 古 典 意 境 同 时 又 符 合 现 代 品味 的 园林 艺 术 。 二、 佛 家 思 想 对 古 典 园 林艺 术 的 影 响 佛 家对 于 的 古 典 园 林 艺 术 的影 响 主 要 在 于其 天 人 合 一 的思 想 以及 在 中 国 产 生 的 分 支一 禅 宗 对 于 园 林 设 计 的 影 响 。在 古 典 园林 设 计 中 体 现 得 人 和 自然 的 和 谐 以及 求 得 心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论文】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d589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2.png)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园林空间的哲学思想意境
![园林空间的哲学思想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a8186c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c.png)
园林空间的哲学思想意境“境”本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审美意识的“意”相结合,便有了哲学的精神内涵。
中国园林叫“构园”,有“构”就有思想,就有意境,特定的哲学思想是空间模式形成的根源。
因此,中国园林的空间艺术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壶中天地、万景天全的宇宙观中国古典园林以“范山模水”为基本创作手法,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一石可代一山,盆池可代江湖。
无论是在咫尺之间“斟酌泉石”,还是在方圆数百里“筑山造海”,都力求能笼盖天地万物。
“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春”的盆景可说是壶中天地最典型的代表。
因为“以小见大、含蕴天地”历来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手曲折。
古典园林的宇宙感并不是通过高大的尺度来体现,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空间分隔越多,层次越丰富,感觉就越大。
古典园林将亭台楼阁与山水云月巧妙的融合,通过园中有园,园园相通,园林内外、远近、高下不同层次的映衬、汇集,使人在信步漫游中不断感受宇宙的无限丰富和空间的无限广大。
即使在狭小的天井中以寸石尺树布小景。
也能取得与山地万物的对话,正所谓“咫尺千里,回味无穷”。
2 虚实相生、时空无限的宇宙观如果说园林的建筑、河流、假山、树林等是实景,那么“影”(月影、树影、竹影⋯⋯)和“声”(风声、水声、鸟声⋯⋯)就构成园林的虚景。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本身是有虚有实、虚实相涵的综合体;另一方面是源自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唯道集虚”观念的影响。
由此,园林空间的深远并不是空间数量的叠加,而是通过虚实互动、空灵渗透、内外相生取得气息上的融合贯通。
破实生虚,于小空间中构诗情画意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正如计成在《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桥将这一勺之水隔出了空间的层次和深度。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追求园内空间的渗透,也十分重视园内景观与园外自然山水的联系。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a504b107581b6bd97f19eaf8.png)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班级:11园林1班姓名:陆荣幸学号:1113020122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前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61db37af242336c1eb95e3a.png)
,
一
直 沿 着 自然 山 水 式
园林 的 格局 发 展
。
在这
一
漫 长 的过 程
、
中 清 新飘 逸
,
、
淡 泊 宁静
纯 净质 朴 的
道 家 美 学 观 念 始 终 规 定 着 中国 园 林 艺
,
术发 展 的 主 体 方 向
。
中国 园 林 艺 术 博 大 精 深 是 世 界 园 林
也 由 此 出现 了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一
山 水 的艺 术 情 趣
这 种 自然 式 的 中 国 园
.
权 崩溃
儒 学思 想瓦 解
一
。
统政治已无
,
涌现 了
林 完全 不 同于 西 方 规 则 几 何 式 的 园林
原 因就在 于
:
力对 学术文化进 行 干 预 的先 秦 诸 子 学 说
,
.
被压 抑数百 年
望
。
艺术理 念 影 响的
。
无
一
不 是 深 受道 家哲学思 想
魏
、
晋至 唐; 三
、
宋
、
明
、
清
。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的基 本 原 则 恰 恰 形 成 于
.
于是
,
.
文 人 名 士 们 或 顺 应 环 境 以保
,
在 中国 园林 中 树
、
没 有规 整 的行道
.
儒 家圣 人 之 道 不 再 受到 尊崇 老 庄避 世
。
中国 园林
” ”
“
师 的
中国 园林 艺 术按其 发展 历 程
为三 个 大 的历 史阶段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828f43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4.png)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一、佛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佛家对于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在中国产生的分支—禅宗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体现得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求得心灵平静的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这点。
禅宗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来源于人心的,明心自能见性。
对于世间万物的一切要怎么去看待也是取决于人心。
禅宗兴起于中唐时期,在人心和审美艺术中体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造园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把禅宗的思想融入进去,对园林艺术从画境到意境的转化和追求使得园林形成了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感觉,使得有限的空间上升到了无限的精神境界。
因而,古典园林中大多的园林里都有带有禅趣的小园林,以小见大,所谓壶中天地人的心灵使园林的空间也变得大了。
尽管园林中的假山没有真山那么高昂,但是通过石头的通透,势态的崎岖以及林木的葱郁加上花草的铺地,同样可以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中国的园林艺术者们在微小的园林中收录了万千的意象,写尽了各种意趣,不需要有华楼丽阁,也不需要有广阔的土地,只需要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小径和亭台便可构成一幅丰富的画面[2]。
随着佛家思想影响的愈加深刻,园林也越来越小化了。
在这微小的世界中,一花一草亦能让人心静神宁。
园林中为人们提供了寂静安详的场所,里面的花花草草,林林木木无不体现了人和自然交汇,描绘出超凡出世的语境,让人获得心灵平静的同时又能够接近于精神的境界。
在这样的园林中,人的精神能够得到解放,同时又为主人依托佛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提供了场所.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而道家思想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设计手法上。
中国的古典园林同现代园林不同,它没有整齐的行道树木,没有花坛也没有草坪,园中的树木和花卉完全依赖于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自由散聚。
古典园林的设计上是没有特定的布局的,而是显得较为自由,园林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景象。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与哲学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5244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2.png)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与哲学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古老而典雅的园林不仅仅是为美化环境而存在,更是一种融合了美学与哲学的独特艺术形式。
通过对空间、构造、布局和景观的精心设计,中国古代园林创造了独特的美感,并展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一、空间的构造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空间构造上。
园林往往被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空间,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前院通常是入口,被用来引人入胜;中院通常是主要空间,用来供人休息和娱乐;后院则是私人空间,用来闲适地度过。
与此同时,园林还注重对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的处理。
通过巧妙地设置回廊、廊桥、斜桥等构造,园林创造了层层叠进的景观。
这种层次感不仅使整个空间显得更加开阔、立体,也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二、构造的精细中国古代园林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极致的精细构造。
园林中的景观通常由各种元素组成,如水景、山石、建筑和植物等。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而是通过精细的构造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
水景是古代园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视为园林的灵魂。
通过巧妙地利用自然水流,园林中的水景常常可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水系和小湖泊。
这些水景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观,也带来了流动和变化的生命力。
山石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精心摆放和雕刻,山石成为了园林的核心和焦点。
园林中的山石通常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永恒。
风水学说也给予了山石特殊的意义,认为山石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建筑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是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有时还包括一些室内空间。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人提供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更是为人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三、布局的精心安排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布局既要考虑整体的美感,又要考虑每个细节的协调。
园林中的各个部分要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常,园林中的布局采用了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9fba45c64028915f804dc280.png)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中国艺术库中一颗璀璨的行星。
它博大精深,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等,更是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主流。
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崇尚“仁义”、“礼乐”。
主张“德治”,“仁政”。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并注重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
是封建社会君王统治天下的主导思想。
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它为园林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
严格的空间设计秩序就是儒家思想在园林建造中的体现。
它涉及到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
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学士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他们的政治抱负在统治者看来无异于荒唐滑稽的幻想,因此他们往往郁郁而不得志。
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
因此,“隐逸”思想是当时园林的基本主题,以园林主题来体现文人自己的社会情感。
(二)禅宗思想的影响:(建造目的)禅宗是由佛教发展而来,它继承了佛教思想。
遵守“悟”、“空”的理念。
信仰“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世界观;追求通过悟境达到精神超脱;注重“以心传心,自解自悟”的内心体验。
禅宗思想将园林审美、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作用提到一定的地位,将园林画境提高到意境。
主要是因心造景,精心和谐。
中国古典园林自古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更是深化了这种追求自然意境的倾向,而且这种对意境的追求,在禅理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
禅宗思想中观赏者的心灵从园林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体味出无限永恒的禅机。
当全身心投入于体验的刹那,任何一块奇石或是一丛兰草,均可以超然物外。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园林构筑中,以小见大,咫尺见山。
在园林布局上,动静结合,叠山理水。
(三)道家思想的影响:(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维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7a0e7ddf3186bceb19e8bbd0.png)
使 体 体验 ,并 用哲学来 阐释 。以老庄 为代表 艺 术 中 来 , 中 国 园林 一 开 始 就 在 自然 的艺术 方式 , 现 了 中国医 的 道 家 ,把 “ ” 作 为 ” 人 关 系 ” 的 空 灵的 世界里 ,谋 求获 得精 神 的解脱 、 天 天 中心 提 出 “ 法 地 . 法 天 。 法 道 人 地 天
学 思 想 ,是 形 成 和 决 定 园 林 风 貌 的 关 键 ,
是 园林 设计 营造 的 灵魂 。
—
—
5 4—— 环境 艺术
了中国古代 园林 的基本 格局 , 促使 了 中
在 “ 法 自然 一 思 想 的 指 导 下 . 道 这
由此 进 入 “ 和 ” “ 乐 ” 天 、 常 中 国 的 园 林 艺 术 有 两
艺 术思维 。
自然与人 契合 无问 的一 种精 神状态 , 并 规 整 成 行 的树 木 没 有 花 土
环 境 艺术 一
5— — 5
的草 坪 . 木 花 卉 的 种 植 依 照 大 自 然 原 作 者 把 自 己 的 审 美 理 想 . 情 于 山 水 亭 篮厅 、花厅 等 它们都 与周 围环境相 融 树 寄 始 植 被 的分 布 方 式 ,三 五 成 丛 自 由 散 台 之 中 把 对 大 自 然 的 向 往 、憧 憬 和 渴 合 。园 中 的 四面 厅 ,往 往 四 面 有 廊 .四 聚 , 池或 山石野 趣横 生 , 色苍 润 。 水 景 在 望 回 归 的 情 思 , 就 是 使 人 更 加 自 然 化 周设 有落 地长 窗 .山水景 观扑 进厅 内 . 也 园 林 设 计 建 造 上 ,完 全 是 树 无 行 次 、石 的 美 好 愿 望 进 行 了 婉 转 抽 象 的 表 达 。 窗 框 都 成 了 一 个 个 取 景 框 :鸳 鸯 厅 形 式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美与哲理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美与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4b39cc6137ee06eff9184b.png)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美与哲理【摘要】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从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园囿和士族地主阶级的别墅山庄,到后期在城市中,以自然山水为景境的帝王的苑和私家园林,都离不开中国的自然山水。
前者是直接与自然山水结合,后者则是在对自然山水真实而深刻的观察后,加以概括、提炼的一种艺术再现。
所以中国的造园和山水画艺术有很深的渊源,虽然两者的空间形式不同,表现的手段各异,但有共同的原则就是来源于自然,都必须“师法自然”。
受古代自然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的造园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国家的造园,或者说汉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美学思想。
在先秦的美学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占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是他对自然山水的美学观。
孔子把自然美归之于审美主体(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也说明了美感产生的部分事实,即在审美活动中,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心理经验、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等具有一定的作用,“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于山也”。
孔子自然美学思想的中心,就是自然之美在于“比德”,这是先秦时代十分普遍的美学观。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古代美学思想;自然山水;空间意识;思想渊源;“比德”造园艺术;【引言】中国古代园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二世纪。
在商和西周,奴隶主借助于天然景色,划地种植刍称和圈养动物,狩猎取乐,成为进行礼仪和娱乐的场所。
这种园林建筑的雏形,被称为同。
古代的圃,虽然已具备园林艺术的某些特征,但它基本上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稍加入工,造园的意境和构思是极为初级的。
到汉代,建它设苑不下三百处。
汉代的园林,已具有我国园林的某些重要特点。
在总体布局时,注意建筑与自然巧妙结合,合理地组织景区和划分空间,园林布置极为自然。
在组合建筑时,宫与观(供登高望远的建筑)相联,延亘数十里。
并注意养殖珍禽异兽,种植奇果异树,用绿化组织景观。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61c5e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7.png)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哲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哲学思想,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广纳天下之景,创造奇妙之境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之一是“广纳天下之景,创造奇妙之境”。
这一理念来源于中国的自然观念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善意的,并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自然景观。
因此,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更注重选择景观元素,如山水、花草树木、水池等,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令人陶醉的境界。
二、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之二是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注重营造一种能够令人心灵宁静的环境。
他们利用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以及亭台楼阁、廊道走廊等人工构筑物,创造出一种和谐、平衡的景观,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与自然一体的美妙体验。
三、融合人文与自然,展现审美品味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之三是融合人文与自然,展现审美品味。
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展现独特的美感。
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会将古建筑、人文雕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创造出一种既具备人文气息又与自然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审美品味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体现变化与流动的美学观念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之四是体现变化与流动的美学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万物皆有生命。
因此,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注重利用水的流动、树木的变化以及季节的变迁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园林中的池塘、溪流和瀑布等水景,以及枯木、腊梅等四季景观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瞬息万变、生机勃勃的景观,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变化的美。
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6c3c870a26925c52cc5bf8c.png)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
世界有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希腊),美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以博大精深的艺术称誉于世界,她不仅涉及建筑、生物、文学等学科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的自然主义、玄学、宗教等哲学观念渗透到园林建设中,而以自然观和统一多样观最为突出,使园林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崇尚自然园林艺术在于最佳运用自然因素,创建人类生活境域。
崇尚自然是东方哲学的显著特征。
园林虽是人为,宛自天开,多方胜景,咫尺山林,体现了东方的自然哲学。
选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模山范水,取材于自然,刻意缩小真实的自然,紧扣自然,追求自然之本源。
园林与自然和谐,有分有合,浪漫不失天质,心境与自然之境相通,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有机统一。
如:秦阿房宫仿银河景观,形成众星拱月之气势;五岳锦绣、桂林山水可浓缩于一园。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沿革,不难发现:先秦园林以朴素为特征,如周代的灵囿。
秦、汉的园林以宏大的规模为特征,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园林以崇尚自然为特征。
从南朝谢灵运的《山居赋》、唐代柳宗元的《柳州东亭记》、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明代王世桢的《游金陵诸园记》可见一斑。
从晋代开始,造园艺术由粗略地模仿山水转变到用写实的手法再现山水,山水、植物、建筑溶于一体。
晋代石崇在洛阳建的金谷园、隋代杨广建的西苑、唐代王维建的辋川别业,都追求野致。
中国的寺庙走出了喧闹的市区(西方的寺庙热中于在城内发展),到大自然中追求自然景观与宗教人文景观的融合。
杭州西湖边的灵隐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南京钟山的栖霞寺都点缀在青山、碧水之中。
禅房在山野,有利于出家人修炼悟道、出神入化宅居式的园林不尚雕饰,以朴实为美,大多因地制宜。
清代袁枚坚持这一建园思想。
他在《随园记》讲述随园的建造过程:“随其高而置江楼,随其下而置溪亭,……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
中国园林与哲学的联系
![中国园林与哲学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92e2ae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a.png)
中国园林与哲学的联系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中国园林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园林中,人们通过营造自然环境,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园林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园林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调和”思想。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构成的,阴阳调和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中国园林中,人们通过营造山水、植物等元素,达到阴阳调和的效果。
最后,中国园林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意境”思想。
中国哲学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境,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在中国园林中,人们通过营造景观、布置建筑等手段,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中国园林与中国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意境等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哲学渊源以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美学法则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哲学渊源以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美学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5280496027d3240c8447effe.png)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哲学渊源以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美学法则背景:日期:2012-3-17 作者:无忧论文网编辑:xiaoch 点击次数:15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lw201203171643134331 论文字数:论文属性:职称论文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收藏: 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 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关键词:道象哲学传统园林景观美学园林学哲学渊源道家哲学中国论文职称论文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aoistic philosophy of Lao Zi,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of Chinesetraditional garden, proposes several aesthetic ru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aoistic philosophic thought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offer some design instructions for garden builder.Key words:Taoistic philosophy, traditional garden, landscap e aesthetics摘要:通过对老子道家哲学的研究追溯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理论渊源,提出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的若干美学法则,探索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与发展过程,从而为造园师提供了一些设计指导。
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哲学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哲学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c0af3de19e314332396893f0.png)
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哲学渊源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既对现实大自然的描摹而同时又超越自然地综合艺术,它将万木争荣、百鸟争鸣的大自然高度概括,取其特征而在咫尺空间里完全表现,创造出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园林欣赏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从表现的题材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其中私家园林艺术特色最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从地域上来划分,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南、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以小巧、婉约、意境深远见长。
北方园林以其规模宏大,常常体现统治者的思想,具有贵族气。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北方多皇家园林,像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等,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南方多私家园林,像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体积一般较小,但布局精致,耐人寻味。
这里所指的中国古典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南方私家园林也被称为文人园林,它具有两个特征:1、园主多为文人,苏州城中的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其园主都为文人士大夫,他们或在朝野中被罢黜、或在官场上不得志,所以他们寄情于山水,通过修建城市园林来达到归田园居生活。
2、园林的构造体现文人气质,文人气质是个虚的概念,它泛指在园林设计中布置一些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格调高雅,讲究文化品味的东西。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世界园林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设计中包含了浓厚的韵味,在表现上体现出深远的意味,韵和意的营造都需要造园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又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一、儒家比德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主流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它崇尚仁义礼乐,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伦理体系,对于这个伦理体系的合法性,周易将其定为以神道设教,就是说所有的社会伦理原则都是以自然规则为依据的,大自然是人类伦理实践的启蒙者和导师。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所谓究天人之际意思也是说要搞清人与自然对象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就表达为天人合一,儒家倡导和的思想,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古人常常用自然山水的存在方式来反省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或对子孙后代进行道德启蒙,或是对自我的外在行为与内在精神活动进行批判。
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是什么
![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d756a3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3.png)
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是什么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艺术精神与性格。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欢迎阅读!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
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中国园林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48da3c2b9d528ea80c77909.png)
中国园林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及今日依然起着潜质的作用,并渗透在哲学、美学、伦理、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其文化特质一是王权之上,二是天人合一。
1、王权至上中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讲求“王者至尊“、政权威力、血缘伦理和尊卑等级,这便是传统礼制,而礼制又以四权为中心(神权、君权、父权及大权),所谓四权其实只有神化的三权,君权化的二权。
这种礼教,在意识形态上起了宗教的作用,并将王权、意识、道德和行为准则四者结合为一体,这种君主专制与人文思想在以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上融合,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逐渐演变为王权主义,主要表现为君主能参天地,赞化育,把握着必然之理;“天道及人道”,人们要遵从“天意",首先必需遵从君王、王权至尊的礼法制度,相应地渗透到中国古典园林及各种造园手法之中。
在古典园林建筑方面,礼制规定了从皇家宫殿到贵族府宅及平民住所的各种等级,几乎所有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看上去仿佛是为了表现某种威严气派,实质体现的是一种统一的秩序感,以此反映国家政治及社会关系的秩序,使人们时刻不忘上下尊卑的社会等级。
这种建筑等级制的直接反映便是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皇家气派;在皇权制约下的私家园林的白壁灰瓦,清秀淡雅,小桥流水;汉化的寺庙园林则置身于风水宝地,仿皇家园林而筑之。
2、天人合一(1)崇尚自然山水成功产生于古代夏商时期的园囿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目的,而后则变为统治者再现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及生产,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人们对灵池和灵台的崇拜所体现出的对山岳和水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保持一种浓厚的神秘性,至此,谋求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已扎根于中国古代的造园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班级:11园林1班
姓名:陆荣幸
学号:1113020122
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
基本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社会心理,他们认为适应自然是取得生存的最佳途径。
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囿”和《诗经》中所咏的“园”就是四周加以封闭、围合的早期园林,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的自然地理环境。
此后按此理想模式建立的文人园林都是封闭的,隐藏在高高围墙深宅大院之内,尽管园林之内的围墙留有花格窗,相互有“透景”、“漏景”,然而临街的围墙是完全封闭隔离的,这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时期典型的安居理念。
很显然我们先民自给的农耕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在不能抗拒自然力、不能更广阔的了解自然界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崇拜和向往的心理。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将现实世界与幻想的虚拟世界结合起来,竭力用可能的形式加以模仿。
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虚幻的蓬莱三岛的向往和对山岳的敬畏,使得殷周至魏晋园林一直盛行高台和模拟蓬莱、洲、方丈三岛的造园形式,如《史记》所载:“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
”象汉武帝的上林苑、曹操的铜雀台都属此形式。
当然这些都是皇家园林形式,因为对帝王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现实社会,他们已经不再有什么企慕,而把神话中的“一池三山”作为他们理想的乐园。
现在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都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后来我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出现了一大批持不同观点的哲学家,经过长时期此消彼长的斗争,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主流,而正是儒、释、道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艺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
孔子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的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自然,而是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可以称之为行为伦理学。
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能轻而易举的在任何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
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造园领域。
当然这样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它仅仅涉及到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而就这些园林自身而言仍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
秩序的。
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他们的政治抱负在统治者看来无异于荒唐滑稽的幻想,因此他们往往郁郁而不得志。
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
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隐士”,隐居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避世隐居只是表面姿态,梦想有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赏识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才是这类“隐士”的深层本质。
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
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不少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从园林中的提名和文字就可窥其一般: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这些官场的失败者们,在城市中购建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
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
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1.2 佛家思想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将变的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他对现实社会持有消极态度。
信仰者遵循这个理念,来达到一种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精神境界,通过感受自然来体会生活的真谛。
另一方面禅宗思想有置身与现实社会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
园林中有声更觉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1.3 道家思想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应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与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规,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1.4 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人生活环境最美的部分,作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俗风气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变
化。
现在的园林设计师过于依赖现代的材料,缺少创作性,对园林设计认识不够深,不能够深入了解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园林设计中都是最根本,最灵魂的。
我查找一些园林相关资料,写这篇论文,也在其中对园林有了一点认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有小的了解,对我以后从事园林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夏惠.园林艺术.沈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