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太阳系”。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包括的天体数目很多,天体类型也很多,每个天体都很有特点。
太阳系其他的天体是不容易观测到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而太阳系又过于庞大,所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太阳系是不容易的。
教材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认识太阳系;2: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课标中对本内容的要求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这一内容标准也是帮助学生宏观认识太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系;通过挑战活动或资料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布;通过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并通过对比,感受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运用资料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处理数据感受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准备:太阳系八大行星平面模型、课件、计算器、纸、尺、4块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回顾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及运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地球在围绕哪颗星球转动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这张图片的内容是什么?生:太阳系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
板书主题:太阳系二、了解太阳系的构成1.调查:学生了解的太阳系(师边听,边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词语写在黑板上)2.小结:太阳系的概念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关注: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刚刚同学们对太阳系的描述中,曾经有人提到过九大行星,那么,现在怎么变成了八大行星了呢?学生回答:师:播放视频三、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1.感性认识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3)
《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期第三单元《宇宙》第5课《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比较密集,内容比较抽象,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学校计算机室的条件,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们在学校电脑室里进行学习。
先教师告诉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系的知识,然后分小组进行整理,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学习机会,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个体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上网络自主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收集到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进行整理,有条理地交流太阳系的天体特点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交流介绍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的PPT课件,师生上网的计算机室保证计算机和网络正常使用。
教师课前先预览一些相关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师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在网上给你们播放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学生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达成目标教后反思交流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学达标质疑解析延伸目标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揭示课题:太阳系一、太阳系家族成员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生谈收获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
《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1、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根据课件的材料)(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2(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2(新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大家庭》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天体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太阳系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天体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勇于探究。
但同时,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理解各行星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各行星的特点,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各行星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
2.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太阳系的模型和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太阳系模型和动画。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名称。
教师讲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太阳系的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太阳系模型,并讲解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5.拓展(10分钟)讨论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以外的宇宙是什么样子?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系教科版.doc
20.太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九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它
转动的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彗星、流星体组成的。
2.具有对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的学习兴趣,关注人类对星球的探究。
3.初步具有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九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彗星、流星体组成的。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有关太阳系的图片,如九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2)金星和火星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五、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Array六、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本课完全依靠视频和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基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对太阳
系空间之大有一定的想象力。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5)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五课《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8课中的第5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地球的运动》两个单元以及本单元前面4课的学习,一个由浅至深,由点到面,从抽象到具象的浩瀚的宇宙正逐步在学生面前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宇宙初步的、系统的认识。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太阳系空间概念的理解,了解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二、学情分析关于宇宙星体,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宇宙大爆炸,黑洞,太阳黑子,彗星等等这些内容,许多学生都能娓娓道来,可见学生对于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把所掌握的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收集资料,制作模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以及掌握观察,推理和发现的探究方法与过程。
三、教学目标联系本课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它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与他人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科学学习方式。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铁丝支架,橡皮泥,卷尺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这一部分我会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我准备的一些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球、月球和行星等。
他们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和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太阳系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组成。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大家庭》以学生对宇宙的探究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特点。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对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整体构成和各个天体的运动特点,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感到好奇,但又觉得难以想象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能说出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名称和特点。
2.理解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名称和特点,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的奥秘。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太阳系模型或挂图,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宇宙知识,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构成,呈现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名称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太阳系的成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大家庭》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了解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特点,同时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太阳和行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太阳系的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认识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构成,认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了解各行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的特点。
2.难点:理解太阳系各行星之间的距离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太阳系图片、行星特点介绍、宇宙视频等。
2.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记录学习成果。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构成。
然后,逐一介绍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展示各行星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太阳系各行星之间的距离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特点。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宇宙还有哪些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等知识。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征。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
模拟法:通过模拟太阳系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太阳系的神秘和美丽。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系吗?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 (3)引出课题《太阳系》,并板书。
讲授新课 (1)太阳系的组成 ① 讲解太阳系的定义: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 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组成。
③ 提问学生: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它们分别是什么? ④ 讲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⑤讲解矮行星的定义和特点:矮行星是指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太阳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的天体。
⑥ 讲解小天体的定义和种类:小天体是指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2)行星的特征 ① 讲解行星的定义:行星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② 展示八大行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行星的特征。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太阳系大家庭》
1.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理解行星运动规律,培养空间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3.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合作交流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太阳系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阳系大家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组成的。它是宇宙中一个特殊的星系,因为拥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地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动规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太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案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
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
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
生
师:同样要科学的依据。
课件
师:这是一组数据,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哪一组对呢?现在来摆一下他们的距离。
生:改正刚才的纸片顺序
生上黑板摆
师:在黑板上看到的是一条线,真实的宇宙会是这样的吗?
生:
师:为什么不会?
生:公转速度,和距离
师:都不一样,我们只是为了比较远近,能感受他们巨大吗(扩大10亿倍)
师:这就是建模型
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师:请看这组数据,是科学家测得的八大行星及太阳的直径,通过比较直径能比较出什么?
生:大小
师:谁最大,谁最小?
师: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出来了,那和你刚才画的大小是一样的呢?
师:那能通过这组数据来修改你们的猜想图呢?
生
师:真的可以?那请哪位同学来画水星4千多千米大小的在纸上?
生
师:那我们在纸上画的是以什么为标准?
3.现在来到100米,100千米,......当到100亿千米时,我们看到什么呢?
...............
生:看到一个星系,?
师:那是哪:回答得非常准确,这就是我们生活地球所处的太阳系.
课件图
师:你看了这些相片后,你感受到太阳系的什么呢?
生:地球很小
生:太阳系很大,很辽阔
师:他知道八大行星和其他很多,你是怎么了解的呢,用什么方法.
《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5篇)《太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背景分析: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
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
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基于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势而设计)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网络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教师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2.自主质疑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好。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优质学案例
《太阳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与操作实践,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了解国内外有关探索太阳系的情况,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及辩论活动,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七号飞入太空2、谈话: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一件什么事件?生1:2008年9月25日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生2:地点在甘肃酒泉发射基地。
生3:……师:看了神舟七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真了不起!生2:我为咱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生3:我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这样的科学家!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师: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3、交流已有准备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生1: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生2: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热发光。
生3:月亮本身不发光,但可以反射太阳光。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系有了一些认识。
(二)、初步构建新知1、收集资料师:为了进一步认识太阳系,老师为大家设置了一个名为“太阳系”的课件,让我们点击“星体知识”,从中获得关于“太阳系”更多的知识,学生操作观看。
2、交流新知师:谁来交流一下,你对太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播放。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演示法演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演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5. 实践法组织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系的观测和研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和分布情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吗?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揭示课题:《太阳系》。
2. 讲授新课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太阳系
【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
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00,其它一切天体只占0.200)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
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
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
当然,作为一个系统,其他天体成员也都有自己的相应的位置,地球就是其中很具特色的成员。
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一太阳以外,还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冥王星等)、小天体(,J、行星、彗星、流星和其他星际物质等)。
其中行星和行星的卫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成员。
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学情分析】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
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这一活动,不仅含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和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
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
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课堂练习:
一、精彩补白。
1.以()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2.()是太阳系中唯一能够发光的恒星,它的直径是()千米。
二、智慧大比拼。
说一说在建造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后反思:
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课上我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作为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传统的天文知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
将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了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随着教学的改革,我们要站在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着眼点,必须先着手转变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开放性研究活动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新空间,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一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