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四、预习检测

1.字词:

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

胳(gā)肢窝窒闷(zhì)着(zhuó)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n sè)如鲠(gěng)在喉哽咽(gěngyè)

2.“一个人”指的是谁?

(安德烈·索科洛夫)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家

破人亡――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因车祸外出谋生)

五、课文研习

1.面对这些遭遇,索科洛夫都有哪些表现。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这么厉害吧)

【追问: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

不是,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连这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⑤领养孤儿(我的心里快乐极了,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

【追问:为什么变轻松了,变软了?】

因为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

【追问: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

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他是一个勤劳、朴实,平凡、普通的俄罗斯人。勇敢、刚强,有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索科洛夫还是一个富有感情、同情心的人。)

3.他这样子的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

(①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②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

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

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②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解读: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死去的人,而是存活下来却举目无亲的鳏寡孤独之人。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不是)

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还是仅指索科洛夫吗?(像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

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

(①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②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③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六、回顾小结

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灾难与苦痛。这灾难,不只是夺取人的生命,还有存活

下来的人们的痛苦。而当我们坐在课堂上了解战争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

息。所以,我们更该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和平。并为这和平缔造与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