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9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课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XX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合作探究主备人授课人共2学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调整(教师因材施教)课堂导入: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XX,还有谁?凡XX。
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
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XX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XX和凡XX走在一起呢?1、凡XX是个什么样的孩子?1)用来形容凡XX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明确小。
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3)为什么索XX收养凡XX?促使索XX打定主意收养凡XX的根本原因是: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二、索XX领养凡XX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划曲线图: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通过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和表达方式。
3.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讨论。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让学生探讨文章中的主人公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文章的读后感。
(2)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继续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欣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转换视角品读小说》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模块名称:必修二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必修/选修:必修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设计理念1、语文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小说中因视角限制产生的写作空白,使用视角转换的方法,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想象,补充被隐藏的情感和细节,并精致化表达——用语文的方式,感受语文之美,表现语文之美。
2、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保证课堂主导性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转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讲授者”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主持人”,为学生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改写实践活动,和一个师生交流、评议和思想碰撞的活动。
前两个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视角的知识和概念。
而改写和交流评议则充分唤起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由感性提升为理性。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该专题以《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经典的外国小说对战争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疏理,表现战争给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共同表现战争没有胜利者的主题。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
《一个人的遭遇》是凭借《静静地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
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坚韧的性格。
课文截取了其中得知“妻女噩耗”;“重逢之前丧子”;“收养孤儿”三个情节,细腻表现了主人公和次要人物在一连串人生悲剧中的复杂情感。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感知、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极少经历的苦难中的哀伤和坚强,唤起对人类的普遍的悲悯意识,构建面对苦难的坚韧性格。
另外,从文体看,本册课本集中了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老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二、作者简介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梳理结构,整体感知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1、课文之前的情节:⏹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2、课文中的情节:、四、文本研习⏹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第四次:“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与讨论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一个人的遭遇》是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节选部分通过讲述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家破人亡的悲剧,控诉了德国法西斯战争的罪恶。
索科洛夫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伤痛,而和平则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时代背景
作品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光辉,呼吁人们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同时,通过对战争中的道德困境的探讨,引发人们对战争伦理的深入思考。
历史意义
东方战争文学特点
注重描写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强调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如《铁道游击队》、《红日》等作品。
西方战争文学特点
更多关注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和心理变化,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永别了,武器》、《飘》等作品。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苏联作家,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
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包括PPT演示、视频播放、音频朗读等。
教学手段
02
CHAPTER
文本解读与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梳理
小说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知识拓展与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入刻画,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战争与和平》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看电影吗?你们也一定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吧?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金陵十三钗》等,那么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吸引呢?是恢弘的战争场面,还是主角的机智英勇?在苏联50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却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遭遇,后来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今天,我们共同品读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二、检测预习:邂逅(xiè)(hòu) 狙(jū)击瓦砾(lì) 嗜(shì)好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哽咽(yè)胳(gā)肢窝胳肢(gé)(zhi) 胳(gē)臂(bei)胳(gē)膊(bo) 刹(chà)那间刹车(shā)柏(bó)林松柏(bǎi)黄柏(bò)三、走进作者: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1941年,面对德国的袭击,苏联人民奋起自卫,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冯兴龙设计指导思想《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
由于找准了切入点,长长八页的文本被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如果只用一课时教学则截用第二教时的内容,第一教时的内容移至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PPT显示】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苏联]米・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
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2.背景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的经历。
三、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程主题: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及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对战争的了解有多少?战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初读感受,分享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约30分钟)活动设计:1.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理解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2.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乐观、善良等。
3.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即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材分析】一、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时进入文本研习。
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二、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
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及难重点】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PPT课件一个,预习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二、作者介绍肖洛霍夫,苏联作家,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完成四卷本,小说引起多次争论,但仍获得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还发表《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第二部,苏联评论界称他为“史诗作家”,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作家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切入点上,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
我把本课的教学任务设定为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项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我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入手研习,由浅到深设计问题展开。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的罪恶有具体认识,理解人类的和平愿望;2、与文本展开对话,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主人公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到位,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语言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在把握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再现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导入1956年的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世界文学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当时苏联的《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一经刊出,就被市民抢购一空,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究竟为何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
二、速读,概述内容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他的遭遇概括出来,并且找出相应的情感起伏的语句。
明确: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兴奋急切〉――家破人亡〈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儿子牺牲――找到小儿子――因车祸外出谋生师小结: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第一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二、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三、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课前检测字词三、整体感知1.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
另外,对文章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标记。
【明确】遭遇从引文开始: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象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
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2.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明确】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你应该去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苏联卫国战争”“柏林战役”等背景知识。
2、你应该品味小说的语言,推敲一些重要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叙述和抒情的特色。
3、你应该把握人物的形象:索科洛夫、凡尼亚、朋友家的女主人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你要能够走进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过程和方法:1、建议你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解读作品。
2、细节是读懂本文的钥匙,建议你预习时把文中生动感人的细节画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研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读了本文,你对战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为什么当年德、日全民族走向疯狂呢?人类应作何反思呢?中东、非洲、中亚、台海等地区依然不能实现永久和平,人类如何才能阻止下一场战争悲剧的发生呢?2、索科洛夫失去了亲人,但他没有丢失的是什么呢?你应而且也参了军。
索科洛夫在战争中曾被德军俘虏,受尽折磨。
最后他冒险带着德国军官开车逃回自己人一边,才知道家里发生的悲剧。
更出乎意外的,就在胜利那一天,儿子也在攻占柏林时牺牲了。
没有了亲人,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作者在小说里写道:“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他们的指挥员送葬。
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索科洛夫通过朋友的帮助,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司机的工作,并寄住在朋友家里。
他无意中遇到一个孤儿,就冒充他的父亲,小孩也以为真是他的亲生爸爸,两人从此相依为命,走他们人生的道路……(选自《译者的话》,草婴)《一个人的遭遇》的成功取决于索科洛夫这个形象。
这是一个逼真朴实的英雄形象,他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论,甚至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只是一个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
他身上有三种朴素无华而又珍贵无比的东西:坚毅、尊严与温情。
凭着这三样东西,他让人在一曲悲凉沉郁的命运交响曲中,听到雄浑激越的战士歌声。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4.培养学生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境?这个困境是怎样的?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遭遇和解决方法。
2.导入小说(10分钟)3.阅读小说(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小说的电子版或印刷版,让学生独立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遭遇的原因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4.分析小说(15分钟)1)主人公的遭遇和困境有哪些?这些遭遇和困境是怎样导致的?2)你认为主人公是怎样克服困境的?他从中学到了什么?5.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讨论自己对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生困境和成长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人生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大,思维更加活跃。
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内心活动,分析作品主旨(3)、学习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2012年底,中国文坛上迎来了“破天荒”的喜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人”的?评委会的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说辞:表现了苦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习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个怎样的文本呢?同样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手。
同样是表现苦难的。
二、初步解题意图:从题目入手,梳理故事情节。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明确:索科洛夫追问:索科洛夫的身份?明确:红军——农民——工人——战士——战俘——?谁知道“遭遇”的意思的?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索科洛夫的故事?“引文”部分的遭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务农做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
“正文”部分的遭遇:逃回部队——收到妻子和女儿死讯——找到儿子阿拿多里——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凡尼亚——遭遇车祸——到卡沙里谋生。
三、分析人物形象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理状态怎样的?请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1.逃回部队<p1>(“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喜。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2.家破人亡<p3-5>(“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了一团,怎么也松不开”“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悲。
3.找到儿子<p6>(“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喜。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A.这首词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B.理解下面三句的含义: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竹杖芒鞋轻胜马:
③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
破阵子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却疑春色在邻家。
1.填空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约客》描绘的是季,由景象上可以看出来,《雨晴》描写的是时节,从景象上可以看出来,两首诗中分别表现了作者主观心理活动的词语是和。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余地,具体说说想象的产生及想象的内容。
B.“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
C.而此词壮中有悲,“悲”主要体现在。
八.
菩萨蛮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江西造口壁,郁孤台,分别在今江西万安县,赣州。郁孤台因特立高耸而名。
2.对古典诗歌有大致了解。
3.感受诗歌的形象。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诗歌形象,读者也应透过联想、想象,再现形象,体悟情感。
4.领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品味诗歌的语言。
A.补充省略成分,体会诗意。
B.理解用典,丰富诗意。
C.把握思路,理解诗意。
(二)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问题:
1.诗中“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根据你的理解,说说郑谷这样改的理由。
答:
2.诗中颈联中“递”和“窥”字生动传神,具体说说这两个字的表现力。
答:
二.
归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题:沈德潜评这首诗云:“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简要说明后两句如何“自见”了“客愁”。
诗歌鉴赏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A.诗歌是有着丰富想象的。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强化情感,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B.诗歌是强烈情感的抒发。诗歌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也可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C.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
H.羁旅类:写旅途奔波的艰辛,大多抒发遥想亲人和家园的温馨,旅途中的孤寂。
【模拟试题】
阅读下列各诗、词曲,回答问题:
一.
早梅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山,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唐才子传》记载:齐已曾将此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已深为佩服,遂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C.边塞诗:写边塞绮丽风光,赞卫国勇战,有的揭露战争灾难,反战精神。
D.闺怨类:抒发女子闺中怨情,弃妇的哀怨,思念远方无音信的丈夫。有的含比兴,写怀才不遇。
E.送别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离开朋友的寂寞,以示友谊之深。
F.咏物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象征某种精神,或某种哲理。
G.登临类:登高远眺,抒发日月飞逝,世道艰难,家国忧患,人生苦辛的感慨。
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
问题:
A.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
写;中间的沙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突出表现了作者。
答: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三.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甲诗:乙诗:
五.
登鹳鹊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问题:
1.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变化,前一联写之感,后一联写。后一联以、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鹊的。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著名的《登鹳鹊楼》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优胜处主要体现在哪里?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问题:
1.首联二句有寓意,前一句暗示着,后一句则暗示着,联系起来看二句,隐含着。
2.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试解说。
答:①旧家燕子的典故:
②杜鹃啼血的典故: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乙
约客赵师秀雨晴王驾
章贡二水环赣州城至造口合为赣江北流入鄱阳湖,淳熙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该城,作此词。唐代李勉任该州刺史时,登台北望,曾感慨身处边远而心念朝廷。②闻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云:“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问题:
A.“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
意为:这一句不仅是写景,也是景中寓情,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答:
六.
定风波(并序)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小序中写了此词的背景。
1.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A.明白词语的含义B.理清句子的结构通理解b.联系作者与作品的背景
B.诗句的意境意义
3.从艺术手法角度入手
A.抒情方式
B.表现手法
(三)古典诗中几种典型的题材类型
1.怀古诗:借古讽今,抒发怀古之幽情
2.山水田园诗:抒发脱俗,清高的生活理想,向往一个高远的理想,往往有对俗世的批判,表示自己清廉节操,不与世俗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