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毒科(Poxviridae)(严选优质)

合集下载

痘病毒科有两个亚科规范

痘病毒科有两个亚科规范

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卵圆形,大小约为300~ 450×170 ~ 260nm。有含类脂质和管状或球状 蛋白质结构的外膜,包着1个或2个侧体(Lateral bodies)和1个双股DNA的核芯。在受侵害的细 胞内繁殖时,于胞浆内形成包涵体,该包涵体直 径比细胞核还大。在包涵体内有许多更小的颗粒, 在普通显微镜下即可见到,这些小的颗粒称为原 生小体或原质小体。
期>1年。
禽痘 (Variola Avium)
禽痘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
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特征为短暂 的炎症过程,无毛部皮肤(尤以头部皮肤) 滤泡增生,继而形成结痂和上皮脱落。有的 病例,在口腔和咽喉粘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
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称禽白喉。通常
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
上皮细胞和睾丸内培养传代,这是过去制造疫苗的
方法。此外,也可以接种鸡胚绒尿膜上培养或用易 感的组织细胞单质进行培养。 痘病毒的抵抗力: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5℃ 20分钟或37℃ 24小时均可使病毒灭活。对寒冷及
干燥的抵抗力较强。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病毒直
接杀死。0.5%福尔马林、3%碳酸、0.01%碘溶液、 3%硫酸和3%盐酸可在数分钟内使其死亡。
绵羊痘 (Variola Ovina, Sheep Pox)
在所有的动物痘中,绵羊痘是最具 有破坏性的。 此病的特征:在皮肤上出现全身性 痘疹,类似的病变常发生在咽部和气管 粘膜,有时甚至发生在真胃内。在肺中 发生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死亡 率5%~50%以上。
病 原
培养:病毒在绵羊、山羊和小牛 的皮肤、肾及睾丸的细胞培养物中 产生细胞病变,并在连续传代后不 改变其对绵羊的毒力。
坏疸痘,由于侵入的坏死杆菌的作用,使
痘疹形成溃疡,皮肤坏死深达肌肉层。

痘病毒

痘病毒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 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 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 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 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 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2020/3/27
12


❖ 绵羊痘:治疗无特效药,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 控制并发病。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可作预防使 用。
❖ 山羊痘;预防可用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或山羊 痘细胞化弱毒疫苗。
❖ 猪痘:病猪及时隔离,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痊愈 血治疗。尚无有效疫苗,但康复猪可获得坚强免 疫力。
❖ 禽痘:发病隔离病鸡,轻者治疗,重者淘汰,死 者深埋或焚烧,健鸡紧急接种。预防可用鸡痘鹌 鹑化弱毒疫苗。
❖2020加/3/27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做好消毒,保持饲场 13
2020/3/27
天花smallpox
古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死于天花,我
国宋真宗时发现了人痘接种法,英国人
Jenner 1896年发明了天花的人工接种,
以后各种畜禽的痘病相继发现。WHO于
1980年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这样
地理分布
美、欧、澳
全世界
西非
全世界
全世界 全世界 全世界
4
形态结构
❖ 痘病毒呈椭圆形或砖块形,长 度为200-400nm,是目前发现的 动物病毒中最大的。
❖ 大多数病毒粒子有一由管状物 组成的外层结构,其内是哑铃 样的芯髓,核心两面凹陷内各 有一个侧体。
❖ 某些毒株具有囊膜,其囊膜含 有宿主细胞的类脂成分及某些 病毒特殊蛋白。
❖ 通常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当,长 途运输,养殖密度过高,营养不良均可促使 本病发生和病情加剧。

痘病

痘病
痘病毒划痕接种到本动物皮肤上,能引起与自然病 例相似的痘疹。
抵抗力
病毒对温度有高度抵抗力,在干燥的痂块中 可以存活几年,但病毒很容易被氯化剂或对 SH一基有作用的物质所破坏,有的对乙醚 敏感。
痘病毒对机体的免疫机理问题,近年来证明 主要为细胞免疫。各种痘病中以绵羊痘、鸡 痘和猪痘较为常见。
绵羊痘
流行病学
禽痘的传染由接触引起,脱落和碎散的痘 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
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蚊子带毒 时间可达10-30天。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 的季节最多发。
夏秋季多皮肤型禽痘,冬季白喉型禽痘多。
大型鸡场更易流行,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 雏鸡大批死亡。
症状和病理变化
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偶有败血型。 黏膜型的除了可以引起口、咽、眼黏膜的假
痘病毒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 亲和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在网状内皮系 统增殖,而后进入血液(病毒血症),扩散全 身,在皮肤和黏膜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 一系列的炎症过程而发生特异性的痘疹。
潜伏期平均为6~8d,体温升高41~42℃,食欲 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有浆液、黏液或脓性 分泌物从鼻孔流出。经1~4d发痘。
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针; 20日龄以上鸡用100倍稀释苗刺种1针; 1月龄以上鸡可用100倍稀释液刺针2针。
在接种后3d~5d即可发痘疹,7d后达高 峰,以后逐渐形成痂皮,3周内完全恢复。 接种后必须检查发痘情况。发痘好,说明免 疫有效
免疫期4个月。初次免疫可在10-20日龄左 右,第二次在开产前进行。
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 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 毒引起。
属有蹄动物的病毒。不感染人。本属含3个 成员。可由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 )一、 概述 二、 痘病毒基因组结构(一) DNA 末端的发夹结构(二) DNA 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三) 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四) 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 苗(五) 痘病毒基因变异株(六) 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 (七) 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点三、早、晚期转录四、痘病毒的繁殖五、重组痘苗病毒(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 主要参考文献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 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140〜260nm 卵圆形粒子长 250〜300nm,直径160〜190nmo 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 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 浆内增殖,这在 DNA 病毒是独特的。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 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 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粘液 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 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 8个属。

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A 、B C3个亚属。

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

目前仍有一些未定 属的痘病毒(表7-1)。

表7-1痘病毒科分类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 (Chordopoxrinae )1.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 )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 (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 )(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 DNA 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水牛痘病毒(Buffalopox virus)骆驼痘病毒(Camelpox virus)痘病毒引起人与多种动物包括禽类的疾病一一由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感染, 至严重的致死性感染。

痘病

痘病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猪血虱或其它外寄生虫等) 典型临诊一般可作出诊断 至于猪痘究系何种病毒引起,可采用鸡和 家兔皮肤感染试验,痘苗病毒在接种处可 产生典型的痘疹,而猪痘病毒则非 可做包涵体检查
防制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对个别病重的猪,可 用康复猪血清或全血治疗,同时结合局部 和对症治疗,有一定效果 平时要注意饲管,搞好卫生,消灭猪血虱、 蚊、蝇等外寄生虫。对新购入的猪,要隔 离观察1~2周,以防将病猪引入
痘病毒对直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的消 毒药均较敏感,但对冷及干燥的抵抗力强, 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几年。
各种痘病中以绵羊痘、鸡痘和猪痘较为常 见 山羊痘、牛痘和马痘很少发生
绵羊痘
特征 是在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异的痘 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 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病原 绵羊痘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 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发生。 鸡舍拥挤、潮湿、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 和饲管不好等可加重病情。
症状
潜伏期 4~10天 侵害部位不同可分为 皮肤型 粘膜型 混合型 败血型(偶有)
皮肤型
在头部,有时在泄殖腔、翅内侧、腿和脚形成一 种特殊的痘疹 病初在鸡冠、肉髯、眼皮、口角和喙角等处出现 轻度隆起的微红色小斑点,迅速长成灰白色小结 节,稍突出于皮肤表面,触之坚硬继则变为丘疹, 痘疹少时只有几个,多的密布于头部,并互相融 合,形成大的痘疹。有时致使眼完全闭合。一般 无全身症状,病重的小鸡则有精神沉郁,食欲不 佳,体重减轻;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防制
为加速痊愈和防继发感染,在发生痘疹后, 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行预防接种,所用疫 苗有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羊痘氢氧化铝 疫苗 及时发现病羊,并隔离治疗,畜舍、饲管 用具等可用碱性溶液,漂白粉等消毒。病 死羊要深埋处理

猪的疾病 猪痘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猪痘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痘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痘(Swine pox)是由痘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常被称为天花。

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发生典型的丘疹和痘疹。

本病发生较普遍,一般是良性经过,但在部分养猪单位,由于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差,并有继发感染时,仔猪死亡率还是很高,所以不能忽视它对养猪业的危害。

二、病原:猪痘的病原为两种形态近似的病毒引起,一是猪痘病毒,属痘病毒科(Poxviridac)的猪痘病毒属(Suipoxrirus)成员;另一个是痘苗病毒,属正痘病毒属的成员。

前者是发生猪痘的主要病原。

病毒粒子为砖形或椭圆形,基因组为双股DNA,有囊膜,是大型病毒,大小约300nm×250nm×200nm。

猪痘病毒只能使猪发病,只能在猪源组织(猪肾、睾丸、胎猪肺、胎猪脑)细胞内增殖。

在猪肾细胞内培养,4~5代后使细胞发生致病变作用,并在细胞核内产生空泡和胞浆内包涵体。

痘苗病毒能使猪和其他多种动物感染,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牛、绵羊胚胎细胞内增殖,在胞浆内形成包涵体。

痘病毒对理化学因素抵抗力较弱。

上皮组织中的病毒,对冷和干燥有抵抗力,在干燥条件下可保存1年以上,冻干的病毒可保存几年,在干燥的痘痂皮中能存活几个月;腐败条件下可很快杀死病毒,在pH3的环境中可逐渐失去感染力;在正常条件下的土壤中可存活几周。

猪痘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紫外线敏感,在空气和室温中易失去毒力,在55℃经lOmin,37℃ 24h丧失感染力。

1%~20%碱溶液、3%石炭酸、0.5%福尔马林等消毒药液,经数分钟可杀死。

三、流行病学:病毒随着皮肤痘疹的渗出液、脓疱和脱落的痂皮而散布于猪舍及周围环境中。

猪痘病毒极少发生接触传染,主要是猪血虱的叮咬机械传播,病毒在猪虱体内可存活1年之久,但不复制。

其他昆虫如蚊、蝇等外寄生虫,在本病传播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痘苗病毒可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损伤的皮肤而感染。

兽医微生物学:13.DNA病毒

兽医微生物学:13.DNA病毒

重要意义
牛痘病毒防天花:病毒免疫里程碑 基因工程疫苗作为载体:痘苗病毒及禽痘病毒 鸡痘、羊痘等较为严重
天花病人
分类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 病毒科可分为2个亚科:
主要特征
❖ 砖形,副痘病毒为纺锤形,核衣壳为复合对称
❖ 病毒粒子外层结构由管状物组成,之内是哑铃样 的芯髓,凹陷为侧体;芯髓内含病毒DNA及若干 蛋白质;有囊膜。
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 分类地位:为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又名禽 疱疹病毒1型,仅1个血清型。
❖ 致病性 ① 自然感染对象为鸡;各种年龄鸡均可被感 染,仅以成年鸡的症状最典型。康复鸡可部 分成为带毒鸡,成为传染的来源。 ② 主要症状:病鸡呈现呼吸困难和咳出血性 渗出物;产蛋下降,蛋壳褪色,产软壳蛋。
防制
目前主要采用鸡痘疫苗进行预防: ❖ ① 鸡痘活疫苗:用于35日龄以上的幼鸡,对
雏鸡有一定的毒力。 ❖ ② 鸽痘活疫苗:毒力比鸡痘疫苗弱,用于1
日龄雏鸡和产蛋母鸡,一般采用毛囊接种法。 ❖ ③ 鸡痘鹌鹑化活疫苗:毒力很低,雏鸡使用
安全,效果良好。
❖ 平时做好卫生消毒、保持禽舍通风换气、尽量消灭禽 群中的外寄生虫和环境中的蚊蝇等对控制该病具有重 要作用。
❖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产生CPE,并形成空 斑。
鸡痘病毒
❖ (1)禽痘病毒属成员。 ❖ (2)某些毒株具有血凝素:鸡、其它禽类、绵羊等的红细
胞。 ❖ (3)主要以吸血昆虫为机械传播媒介,也可经皮肤伤口感
染。 ❖ (4)致病性:可分为三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
型。 ① 皮肤型:在鸡冠、肉髯和眼皮等处,产生一种特殊的痘 疱。 ② 白喉型:主要在口腔和咽喉部分,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 黄白色小结节,后逐渐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病毒分类学目录第二编脊椎动物病毒第3章脊椎动物DNA病毒一、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二、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三、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四、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五、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六、乳头瘤状病毒科(Papovaviridae)七、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八、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九、圆环病毒科(Circovirudae)十、指环病毒属(Anellovirus)第4章脊椎动物反转录病毒一、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二、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第5章脊椎动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ma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第6章脊椎动物负链RNA病毒一、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二、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三、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四、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博尔纳病毒科(Bornaviridae)五、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六、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七、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八、丁型肝炎病毒属(Deltavirus)第7章脊椎动物正链RNA病毒一、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二、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三、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四、成套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五、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六、微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七、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八、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乙型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九、戍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 virus)第三编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第8章昆虫DNA病毒一、杆状病毒科(Baculovilidae)二、多分体DNA病毒科(Polydnaviridae)三、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四、泡囊病毒科(Ascoviridae)五、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昆虫虹彩病毒六、细小病毒科(Parvovirdea)浓核症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第9章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一、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前病毒科半病毒属(Hemivirus)第10章昆虫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三、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四、野田村病毒科(Nodavridae)甲型野田村病毒属五、四体病毒科(Tetraviridae)六、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第11章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一、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二、杆状套病毒科(Roniviridae)三、其他甲壳动物病毒(Other Crustacea viruses)四、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Other Inwertebrate viruses)第四编植物病毒第12章植物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一、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二、矮缩病毒科(Nanoviridae)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四、前病毒科(Pse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五、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第13章植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ti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内源RNA病毒属(Endomavirus)第14章植物负链RNA病毒一、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蛇形病毒属(Ophiovirus)四、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五、巨脉病毒属(Varicosavirus)第15章植物正链RNA病毒一、伴生病毒科(Sequiviridae)二、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三、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四、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五、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六、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七、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八、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wviridae)九、线形病毒科(Flexiviridae)十、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十一、烟草脆裂病毒属(Tobravirus)十二、大麦病毒属(H0rdeivirus)十三、真菌传杆状病毒属(Furovirus)十四、马铃薯帚顶病毒属(Pomovirus)十五、花生丛簇病毒属(Pecluvirus)十六、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十七、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emovirus)十八、欧尔密病毒属(Ourmlavirus)十九、悬钩子病毒属(Idaeovirus)二十、伞形病毒属(Umbravirus)二十一、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Sadwavirus)二十二、樱桃锉叶病毒属(Cheravirus)第五编原核生掬、寅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病毒第16章单链DNA噬菌体一、丝杆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二、微小噬茵体科(Microviridae)第17章双链DNA噬菌体一、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三、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四、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五、覆盖噬菌体科(Cotticoviridae)六、芽生噬菌体科(Plasmayfridae)七、脂毛噬菌体科(Lipothrixviridae)八、小纺锤形噬菌体科(Fuselloviridae)九、小杆状噬菌体科(Rudiviridae)十、微滴形噬菌体科(Guttaviridae)十一、盐末端蛋白噬菌体属(Salterprovirus)第18章RNA噬菌体一、囊状噬菌体科(Cystovitidae)二、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第19章真菌和原生动物病毒一、单组分RNA病毒科(Totiviridae)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viridae)三、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四、低毒病毒科(fyp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五、杆状RNA病毒科(Bamaviridae)六、裸露RNA病毒科(Namaviridae)七、根前毛菌病毒属(Rhizidiovirus)八、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变位病毒属(Metavirus)九、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真菌病毒十、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十一、拟态病毒属(Mimivirus)第20章藻类病毒一、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二、海洋RNA病毒科(Mamaviridae)三、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藻类病毒成员第六编类病毒、卫星体和朊病毒第21章类病毒一、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二、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第22章卫星体和朊病毒一、卫星体(satellites)二、朊病毒(prion)。

痘病

痘病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 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病原学诊断必须 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血清学诊 断方法有中和试验。
五、防制
预防: 1、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场外物 质进入场内。对厩舍内应定期消毒,特别是冬春 季节,应注意补饲,防寒,如发现病羊应及时采 取隔离治疗措施,并对厩舍内的环境、用具进行 彻底消毒。消毒药可选择过氧乙酸、优氯净或用 0.1%碘溶液等。
绵羊痘 和山羊痘
是发生于绵羊和山羊的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 病,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痘疹,可见 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的病理过程,死 亡率很高。
一、病原
绵羊痘--绵羊痘病毒;山羊痘—山羊痘病毒
在血清学是单一的,但有毒力大小的区别。 病毒适宜培养于原代绵羊羔(睾丸、肌肉、皮
肤、肾脏),犊牛(睾丸、肌肉),山羊(肾脏) 的细胞,并引起细胞病变,细胞培养还可通过绵 羊与CAM交替传代作鸡胚培养。

粘膜型(白喉型):此型鸡痘的病变主要在口腔、
咽喉和眼等粘膜表面,气管粘膜出现痘斑。初为鼻炎症 状(病初浆液性鼻液,后转为脓性。如蔓延至眶下窦和 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 物,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2-3d后在粘膜上生 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出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结 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 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俗称禽白喉。撕去假膜,则 露出红色的溃疡面。当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 腔和咽喉部位时,病鸡表现呼吸困难、打呼噜等现象, 食欲减退。严重时嘴无法闭合,往往作张口呼吸。随着 病程的进展,病鸡眼睛肿胀、流脓、失明。由于采食困 难,迅速消瘦,精神萎靡,出现全身症状,并有不同程 度的死亡。

痘病毒

痘病毒

2020/3/27
5
痘病毒结构图
2020/3/27
6
理化性质
❖ 对热抵抗力不强,55℃20min或37℃24h可丧失 感染力。对冷及干燥有抵抗力,冷冻干燥可保 存3年。
❖ 在pH=3的环境下,病毒可逐渐失去感染能力。 ❖ 直射日光或紫外线可导致灭活病毒。 ❖ 0.5%福尔马林、3%石炭酸、0.01%碘溶液、3%
❖ 是后却是玄烨继承皇位,其中的奥妙何在呢?原来,顺治病 入膏肓,在考虑皇位的继任人选时,备受他信任的德国传教士汤
若望,曾经出过这样的主意。
❖ 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他生于顺治十一年,出生不久, 就离开父母,前往皇宫西华门北面的一座官府中避痘。
❖ 顾名思义,“避痘”,就是躲避天花感染和侵袭。
❖ 不过,玄烨并没有躲过天花的袭击。幸运的是,他染上天花 不久就痊愈。只是在脸上留下了点点痘痕。
一来,作为痘病毒科成员的天花病毒
成为人类最早彻底消灭的人
类传染
病病原。
14
关于天花的故事
清顺治帝
2020/3/27
清康熙帝
15
关于天花的故事
❖ 在中国的历史上,天花不仅能摧毁帝王的生命,还能决定一个王 朝政权的继任人选。
❖ 二十岁的顺治皇帝(入关后的第一位清朝皇帝)死于天花,可是 他死后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2020加/3/27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做好消毒,保持饲场 13
2020/3/27
天花smallpox
古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死于天花,我
国宋真宗时发现了人痘接种法,英国人
Jenner 1896年发明了天花的人工接种,
以后各种畜禽的痘病相继发现。WHO于
1980年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这样

31-1 病毒学各论(一)

31-1 病毒学各论(一)
西南民族大学
【临床特征】
根据病变部位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及混合型
西南民族大学
禽痘
1、皮肤型
西南民族大学
禽痘
轻度感染多无全身变化 严重者精神沉郁
西南民族大学
禽痘 食欲减退,贫血、消瘦 西南民族大学
禽痘 头面部痘西痂南民族大学
禽痘
眼部痘痂
西南民族大学
禽痘
喙部痘痂
西南民族大学
禽痘
喙部痘疹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诊断
可用标准化的ELISA试剂盒,或作荧光 抗体检查等。
预防与控制 基因工程疫苗用于猪伪狂 犬病的预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疫苗为毒 力基因TK的天然缺失株,再去除不影响免疫 原性的某个糖蛋白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区别 于野毒株的感染,已商品化普遍应用。其他 动物的伪狂犬病仅为散发,未见有用疫苗的 报道。英国等国通过实施消灭计划,已消灭 了猪伪狂犬病。
西南民族大学
病毒基因组由单分子的线状双股DNA组成, 大小在130kbp(副痘病毒)、280kbp(禽痘病毒) 及375kbp(昆虫痘病毒)之间。痘苗病毒为191、 636kbp,已测定了全序列。痘病毒的两股DNA 末端相连,每个末端均有长倒置串连重复核甘 酸序列,形成一个单股的环。
痘病毒在胞浆复制,通过胞吞方式出芽, 而非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粒子。
西南民族大学
疱疹病毒感染可产生包涵体,在组织切片 及组织涂片染色均可发现,既可见于感染动物, 也可见于细胞培养。
疱疹病毒感染的共同特点 疱疹病毒在外 环境中不易存在,一般需密切接触才能传染, 尤其是通过交配、舔等导致的黏膜感染。在集 约化养殖的牛、猪、鸡场中最易发生。
西南民族大学
CMV的包涵体
西南民族大学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宋敬东(摄影/撰文)【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年(卷),期】2022(57)11【摘要】痘苗病毒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曾作为天花疫苗。

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牛痘病毒、骆驼痘病毒等变均属于正痘病毒属痘苗病毒颗粒呈砖形,大小约200nm×200nm×250nm,其表面为无规则排列的条索状、管状或颗粒状结构。

正痘病毒属成员间形态无显著差异。

【总页数】1页(P48-48)【作者】宋敬东(摄影/撰文)【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相关文献】1.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MEMBRANE ANTIGEN IN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2.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 is an Effective and Non—perturbing Vector for Human Dendriti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2A3.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 is an Effective and Non-perturbing Vector for Human Dendriti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Epstein-Barr Virus LatentMembrane Protein 2A4.Study on Effects on Function of Dendrtic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he Gene of 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A Mediated by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5.Lethality in mice infected with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 expressing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学课件:双股DNA病毒

病毒学课件:双股DNA病毒

一、痘病毒科Poxviridae
分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 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 雅巴痘病毒属 Yatapoxvirus 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 副痘病毒属 Parapoxvirus
培养特征
健康猪的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PK15、Vero细胞均可用于培养。
致病性
是唯一已知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由软蜱传递,自然条件下仅 家猪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可产生抗体,但不能中和病毒。
微生物学诊断
1.血吸附试验 2.荧光抗体法 3.PCR法 4.动物接种
防制
疫苗无效,严格检疫措施。
三、疱疹病毒科Herpesviruses
(一)主要特征
1. 形态: 病毒颗粒大多数为砖形,表面小管结构排列 不规则。副痘病毒为卵圆形,表面管状结构成毛线 团样排列。
痘病毒
副痘病毒
2. 结构: 病毒粒子结构复杂,包括芯髓、侧体和囊膜
3.基因组: 双股DNA,编码200多种蛋白,涉及自身转录和 复制所需要的所有的酶。
4.增殖: 胞浆内复制,出芽方式释放。 5.抵抗力: 对热、直射阳光、碱性环境和多数常用消毒药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1. 伪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
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 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猪作为本病毒的原始宿主和 储存宿主在病毒的保存和传 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仅1个血清型。
(二)代表病毒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试验室猴的猴痘疾病的诊疗防治

试验室猴的猴痘疾病的诊疗防治

试验室猴的猴痘疾病的诊疗防治猴痘(Monkeypox)是猴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猴痘病毒产生。

猴痘最早出现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临床上与天花的症状表现相似,但比天花的病情轻,猴痘由猴痘病毒引起,猴痘病毒可在人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

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

虽然猴痘临床症状与天花相似,但病毒的传染性远不及天花病毒。

病原猴痘病毒(Monkeypoxvirus,MPV)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与天花病毒同属于正痘病毒。

猴痘病毒形态呈方形或圆形,大小为140~260nm×220~450nm,由病毒囊膜、球状侧体和哑铃状核心共同组成。

囊膜主要包括蛋白质、胆固醇和磷脂构成,而哑铃状核心主要由双链DNA核蛋白构成。

通过负染,可见其中间凹陷,核心形如哑铃状,有侧体,核心周围具有双层膜包裹。

在体外状态下,猴痘病毒生命力强,特别是在低温、干燥环境中,病毒可保持稳定的活力,如4℃环境中可保存半年其活力不减。

病毒耐乙醚,56℃20min被灭活。

十二烷基磺酸钠、酚类、甲醛、氯仿和乙醇等化学物质均能有效杀灭病毒。

猴痘病毒在Hela、Vero、BSC-1、RK-13和人胚肺和肾等细胞培养中可导致细胞出现以下变化,如细胞颗粒状变性、圆形化,细胞产生变化的速度比天花病毒导致细胞产生病变的速度快,但其产生的空斑却比牛痘病毒要小。

如使用病毒感染鸡胚,可见在鸡胚绒毛膜上形成直径约1mm、扁平状、白色不透明的痘疱。

猴痘病毒核心的碱基对数量为196~858bp,双链DNA分子,DNA分子链的两个末端形成发卡状、单链结构,其中胞嘧啶、鸟嘌呤等碱基的含量较低,约占33%,猴痘病毒通过HindⅢ内切酶降解后,可产生约20个核酸片段。

病毒复制时,基因组编码多种酶以供复制需求,因此,猴痘病毒可独立复制。

猴痘

猴痘

感染动物
患猴痘的猴子
一只冈比亚大鼠蜷缩在芝加哥 一动物园的笼子内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接近,感染猴痘病毒后可以产生免 疫力; 接种牛痘者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感染多见于与啮齿类动物密切接触和未接种过牛痘疫苗的
儿童。
传播途径

动物-人:即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 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损部位而受染。占72%;

有症状但未出现皮疹的患者隔离期应持续到发热后7天。对患者应隔 离至痘痂脱净或隔离21天。
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观察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组织人员开展对 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追踪确认密切接触者,并对其 实施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为最后接触病人日起21天。
卫生宣传教育

针对猴痘发病特征和传播途径,各级健康教育所、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市民有关猴痘的预防知识宣传,告知 市民养宠物与猴痘的关系,猴痘的预防方法等,以增强市

1970年在西非热带雨林一个小村庄的居民中,发现了一种
罕见的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类似天花的全身感染和皮肤损 害,经检验证实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后来,这种疾病一
直存在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一般是由动物传染
给人的,偶尔也可发生从人到人的传播,主要感染儿童。
概述

1981年~1986年间共出现338名患者。 1996 年 2 月至 1997 年 l0 月在刚果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 次疫情爆发,确诊病例 5l1 人;扎伊尔、利比里亚、喀麦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有一项符合;有皮疹或有两项或 两项以上其他症状体征。

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有一项符合;有皮疹和两项

第07章 痘病毒科(Poxviridae).

第07章  痘病毒科(Poxviridae).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一、概述三、早、晚期转录二、痘病毒基因组结构四、痘病毒的繁殖(一)DNA末端的发夹结构五、重组痘苗病毒(二)DNA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三)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四)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DNA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五)痘病毒基因变异株(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六)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主要参考文献(七)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点一、概述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140~260nm。

卵圆形粒子长250~300nm,直径160~190nm。

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这在DNA病毒是独特的。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8个属。

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A、B、C 3个亚属。

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

目前仍有一些未定属的痘病毒(表7-1)。

表7-1 痘病毒科分类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rinae)1.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水牛痘病毒(Buffalopox virus) 骆驼痘病毒(Camelpox virus)马痘病毒(Horsepox virus)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2.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鸽痘病毒(Pigeonpoxvirus)火鸡痘病毒(Turkeypox virus) 金丝雀痘病毒(Canarypox virus)麻雀痘病毒(Sparrowpox virus) 燕八哥痘病毒(Starlingpox virus)鹌鹑痘病毒(Quailpox virus) 雪鸡痘病毒(Juncopox virus)3.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疙瘩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4.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兔纤维瘤病毒(Rabbit fibroma virus)野兔纤维瘤病毒(Hare fibroma virus) 松鼠纤维瘤病毒(Squirrel fibroma virus)5.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6.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Orfvirus) 假牛痘病毒(Pseudo cowpox virus)牛脓疱性口炎病毒(Bovine pustular stomatitis virus)新西兰红鹿副痘病毒(Parapox virus of red deer in New Zealand)7.软疣痘病毒属(Molluscipoxvirus)人传染性软疣病毒(Ma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8.牙塔痘病毒属牙巴猴肿瘤痘病毒(Yaba monkey tumor virus)塔那痘病毒(Tanapox virus)二、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昆虫痘病毒A属蛴螬(鞘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昆虫痘病毒B属摩氏蛾(鳞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昆虫痘病毒C属淡黄摇蚊(双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痘病毒引起人与多种动物包括禽类的疾病——由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感染,至严重的致死性感染。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13.dna病毒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13.dna病毒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③主要病变: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 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坏死和形成糜烂,气 管内的血样或黄白色渗出物
整理课件
病毒培养
❖ ① 能在鸡胚复制:绒尿膜接种,在绒毛尿囊 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痘斑
❖ ② 能在鸡胚肝、肾和肺细胞上繁殖,并引起 CPE
整理课件
防治
❖ 疫苗接种(从未发生过本病的地区,不宜进 行疫苗接种): ① 中等毒力疫苗:泄殖腔黏膜涂擦 ② 弱毒疫苗:滴鼻或滴眼 ③ 油乳剂灭活苗,80-100日龄接种1次即可
整理课件
马立克病病毒 ( Marek’s disease virus,MDV )
❖ 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又名禽疱疹病毒2型。 ❖ 主要侵害鸡的外周神经系统及脏器,致组织增
生和肿瘤形成 ❖ 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
整理课件
❖ 毒株分类:分为血清1、2、3型
① 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强弱不同的致瘤毒株 致弱株——荷兰CVI988/Rispens株、英国HRPS-16/att株、 美国Md11/75C株、我国的“814”株等。 低毒力株——Cu-2株、K株等; 中等毒力株——B14株等; 高毒力株——JM株、GA株、HPRS-16株、北京-1株等; 超强毒株——Md/5株、RB1/B株等; 特超强毒株——如584A株等。 ② 血清2型:包括所有的不致瘤毒株,SB1,301 B/1,Z4 ③ 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如:FC-126,LS等。
整理课件
OIE推荐的诊断方法
(1)病毒分离和鉴定; (2)血细胞吸附实验:可区别非洲猪瘟与猪瘟; (3)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抗原; (4)病毒基因的PCR检测
整理课件
免疫
❖ 本病毒各个毒株之间免疫原性很低,对同株 的免疫力也是短暂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一、概述三、早、晚期转录二、痘病毒基因组结构四、痘病毒的繁殖(一)DNA末端的发夹结构五、重组痘苗病毒(二)DNA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三)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四)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DNA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五)痘病毒基因变异株(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六)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主要参考文献(七)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点一、概述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140~260nm。

卵圆形粒子长250~300nm,直径160~190nm。

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这在DNA病毒是独特的。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粘液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8个属。

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A、B、C 3个亚属。

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

目前仍有一些未定属的痘病毒(表7-1)。

表7-1 痘病毒科分类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rinae)1.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水牛痘病毒(Buffalopox virus) 骆驼痘病毒(Camelpox virus)马痘病毒(Horsepox virus)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2.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鸽痘病毒(Pigeonpoxvirus)火鸡痘病毒(Turkeypox virus) 金丝雀痘病毒(Canarypox virus)麻雀痘病毒(Sparrowpox virus) 燕八哥痘病毒(Starlingpox virus)鹌鹑痘病毒(Quailpox virus) 雪鸡痘病毒(Juncopox virus)3.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疙瘩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4.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兔纤维瘤病毒(Rabbit fibroma virus)野兔纤维瘤病毒(Hare fibroma virus) 松鼠纤维瘤病毒(Squirrel fibroma virus)5.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6.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Orfvirus) 假牛痘病毒(Pseudo cowpox virus)牛脓疱性口炎病毒(Bovine pustular stomatitis virus)新西兰红鹿副痘病毒(Parapox virus of red deer in New Zealand)7.软疣痘病毒属(Molluscipoxvirus)人传染性软疣病毒(Ma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8.牙塔痘病毒属牙巴猴肿瘤痘病毒(Yaba monkey tumor virus)塔那痘病毒(Tanapox virus)二、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昆虫痘病毒A属蛴螬(鞘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昆虫痘病毒B属摩氏蛾(鳞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昆虫痘病毒C属淡黄摇蚊(双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痘病毒引起人与多种动物包括禽类的疾病——由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感染,至严重的致死性感染。

除犬和猫不发生痘病毒感染外。

几乎各种哺乳动物都有其各自的痘病毒,但某些痘病毒可以感染几种不同的动物。

1.形态结构痘病毒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电镜下为大型长方形(如正痘病毒)或卵圆形(如副痘病毒)颗粒。

中央为一个两面凹陷的核心,两个侧体分别位于凹陷内。

核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蛋白复合体。

紧帖于核心周围的是一层栅栏状的核心膜。

核心和侧体一起,由脂蛋白性表面膜包围,其间充填着可溶性蛋白。

正痘病毒等的表面膜显示许多小杆状或小球状单位;副痘病毒等的表面膜上则有规律性缠绕的螺旋丝(直径为10~20nm)。

细胞外的病毒粒子,外面还有一层来自细胞的囊膜,囊膜内含有病毒特异的蛋白质,见图7-1。

图7-1痘病毒的结构模式早期研究表明,提纯痘苗病毒粒子时用2-巯基乙醇进行处理,可使囊膜结构疏松,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二硫键被破坏的结果。

如再加入非离子化去垢剂,则外膜破坏,核心与其相连的侧体释出。

如果再用蛋白酶(如胰蛋白酶)处理,更可使侧体从核心上脱落下来。

加去氧胆酸钠、二硫苏糖醇和氯化钠于痘苗病毒的核心悬液中,可以使其破裂而释放出DNA和20%的蛋白质,以及包括许多溶解状态的酶类。

其它正痘病毒,如禽痘病毒和兔痘病毒等的大小和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但羊痘病毒较小。

昆虫痘病毒的形态差异较大。

从Melolontha幼虫分离的昆虫痘病毒较大,直径为400×250nm,其表面有直径为22nm的球形结构,核心呈偏心肾形,只有单一侧体。

从Amsacta幼虫分离的痘病毒较小,具有珠状表面结构,核心致密,核心周围缠绕着层中等密度的物质,侧体不明显。

2.理化学特性病毒粒子的S20w约5 000。

在庶糖中的浮密度为1.25g/cm3,在氯化铯中约1.3g/cm3,痘苗病毒DNA的分子量为122×106,但鸡痘病毒的DNA分子量高达200×106。

这样大分子量的DNA,可以编码几百种蛋白质。

有关痘病毒的理化学特性的资料数据,主要来自痘苗病毒。

该病毒的高度提纯制品含有92%蛋白质、3.2%DNA、1.2%胆固醇、2.1%磷脂、1.7%中性脂肪、0.2%非核酸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的铜、核黄素和生物素。

但鸡痘病毒的含脂量高达病毒粒子干重的34%。

正痘病毒属和禽痘病毒属抗乙醚,副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和兔痘病毒属对乙醚敏感。

痘病毒的耐乙醚程度看来取决于其所含脂类是否为必需的脂质。

痘病毒的G+C含量甚低,只35%左右。

已知痘病毒含有70多种早期蛋白质和40多种晚期蛋白质,分子量由8kDa~250kDa不等,一部分为糖蛋白和磷蛋白。

应用非离子去垢剂和还原剂处理痘苗病毒粒子,可以使其外膜释出十几种主要多肽,如210kDa、110kDa、85kDa、42kDa、37kDa、21.5kDa、21kDa和20kDa,其中7种是糖蛋白。

37kDa为主要蛋白,非糖基化。

85kDa蛋白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HA-的痘苗病毒,其毒力显著降低。

42kDa蛋白为穿膜蛋白。

37kDa蛋白与病毒细胞间感染有关。

另外还有32kDa膜蛋白,此蛋白质能增强病毒对机体和宿主细胞的感染力;14kDa膜蛋白,则促进病毒与细胞以及细胞与细胞间的融合。

糖蛋白对“胰蛋白酶消化”敏感,可能紧贴于病毒粒子表面之下,在用上述去垢剂和还原剂处理后,至少还有18种多肽不被释出,可能就是核心的结构蛋白,包括那些分子量和含量最多的多肽。

在病毒粒子核心中74kDa、62kDa、25kDa和11kDa4种蛋白质,约占核心重量的70%,其中11kDa 和25kDa蛋白对RNA有很高的亲和性。

在病毒粒子核心中还有与核心DNA呈高度亲合性的60kDa、43kDa、28kDa、18kDa和14.5kDa 5种蛋白质。

痘病毒能在室温下耐受干燥几个月。

于干燥条件下,可耐100℃5~10mins,但在潮湿条件下,60℃mins即可破坏之。

对常用消毒剂具有较强抵抗力,但50%酒精和0.01% KMnO4可在1hrs内使其灭活。

于-70℃,可以存活多年。

保存于50%甘油中的痘病毒,可于0℃以下温度中存活3~4年。

3.增殖和培养痘苗病毒粒子对细胞膜的吸附过程较快,50%以上的种入病毒可于接种后的15mins内吸附于细胞,且无方向性,可以发生横向或纵向吸附。

痘病毒虽然是DNA病毒,但它的整个增殖过程,全部在胞浆内进行。

并在20hrs内完成一个复制周期。

第一阶段,痘病毒粒子与细胞表面接触后,被细胞吞饮到吞饮泡内,在其中被水解酶系酶解,进行第一阶段脱壳(脱去外膜),使病毒的核心等释放入胞浆。

病毒粒子中存在有一整套用于自身增殖的酶,病毒脱去外膜后,在病毒RNA合成酶系作用下,占全病毒基因组近一半的拷贝被转录成早期mRNA。

在核心内由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早期转录因子(ETF)、帽加工酶、甲基化酶、终止因子、聚(A)酶和磷酸酶等协同作用下,合成早期mRNA并很快释放入细胞质,并开始早期蛋白质的翻译,早期蛋白质的合成在病毒感染1~4hrs内进行。

这种早期转录不受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影响。

这些被翻译的70多种早期合成蛋白中的一些蛋白质作用于核心蛋白,进行第二阶段脱壳,使核蛋白和DNA相互分离。

第二阶段为痘病毒DNA的复制和结构蛋白大量合成阶段。

早期合成的蛋白中含有DNA聚合酶、胸苷激酶等与DNA复制相关的酶系。

病毒DNA复制开始于DNA从核心蛋白分离的第二阶段脱壳期。

由于DNA复制在病毒感染后2~5hrs开始,故在病毒感染后2~6hrs,在电镜下可见到胞浆内的“工厂区”。

DNA的复制开始后,大部分早期蛋白质合成将停止,转入晚期mRNA的转录、大量结构蛋白的合成、少量其它病毒蛋白及少量酶的合成。

早期和晚期mRNA含甲基化的末5’端,3’末端含有约100个腺苷酸残基。

结构蛋白的合成阶段,DNA复制自然终止。

但痘病毒的某些DNA复制发生于胞核,证明了细胞核在痘病毒增殖中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病毒粒子成熟阶段。

此阶段为多种合成成份组装成病毒粒子的过程。

其中一部分多肽,进行糖基化、磷酸基化或断裂等修饰。

超薄切片和电镜负染可以看到,成熟的病毒粒子核心为两层膜包裹了的DNA。

在“工厂区”内出现月牙状脂质双层膜结构,凸面上有一层短的针状体。

随后逐渐变为球形的闭合脂质双层膜,其中央腔内含有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物质,最后出现清晰的核心和侧体,并且逐渐成熟。

可见在细胞质内装配的成熟痘病毒具有重新合成的脂质双层膜,但与细胞膜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