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本文概述《论社会分层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分层的现象、理论及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资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
本文首先对社会分层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分层的标准和类型,然后回顾和梳理了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主义等主要理论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分层对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分层与个体社会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机会等个体生活的关联。
文章对未来社会分层研究的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深化和拓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社会分层,作为一个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这种分层并非简单的经济地位或职业地位的划分,而是涉及到权力、财富、声望、教育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运行的一种必然现象,每个社会阶层都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冲突论则强调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和冲突,认为资源分配的不均是导致社会紧张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而象征互动论则关注社会分层中的个体感知和认同,认为人们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和角色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
这些理论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功能主义重视社会分层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冲突论关注社会分层的冲突和不平等,而象征互动论则强调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能动性和主观体验。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和影响,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多个维度的资源和地位差异。
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分层现象。
社会分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社会分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分成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存在,社会分层的作用和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社会分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是了解社会分层现象的一种途径,它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理论框架,揭示了社会分层存在的机制和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起源,到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方向等展开探讨。
一、社会分层理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社会分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人们分为奴隶和自由民两类,形成了对社会分层现象的最早探索。
17世纪社会学家汉克公后继续探讨了社会阶层的问题,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人们的能力与财富决定的。
他发展了“封建”、“贵族”和“平民”等概念,并将阶层基础定义为地主和拥有资本的工人。
18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探究了“权力”的作用和影响,它是社会分层中最为影响深远的一名理论经济家之一。
他认为,一切的社会制度都是由不同的阶层所控制的,而阶层之间的差距就是由控制权的不同而产生的。
19世纪是社会分层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卡尔·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他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将社会分成了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认为无产阶级将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两个主要阶段。
功能主义理论首先提出了社会分层的职能,认为社会阶层是由不同的职业和能力所引起,把分层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发展。
而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特定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引起的。
它注重社会中的矛盾及其影响,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勒斯与表德尔认为,职业的地位和收入的差异是社会分层的基础,提出了“职业分层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分层中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收入的重要性。
另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此时提出了“三维社会分层理论”,根据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三维度对社会等级进行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研究
化 , 波及 到社 会的各 个方 面 , 为社 德 、 宾塞 、 萨斯 等 的功能主义 理论 阶层分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 面 , 并 作 斯 帕
一
势) 和非 行政化 ( 原来 处于轴 心地 位的
在我 国, 会分层状 态及理论 的研 行 政 级 别 在 阶 层 分 化 过 程 中 出现 了 非 社
究 , 界将 它分 为 三个 阶段 。第一 阶 段 轴 心 化 趋 势 ) 学术 。 为新 中国成 立至 15 。 一 阶段 中 国 9 7年 这
视
点
FzA ・ flN AH Ns I H) A
口
赵
慧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 称一元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斯 ・ 韦伯基 的重要 因素 , 济知识化 同样 影响着原 经 改革 的深入 , 经济利益格局发生 了巨大 本 模 式 是 分 层 理 论 。 也称 多 元 社 会 分 层 有阶层 的分化或壮大 。最后 , 他探讨 了
配 而 把 社 会 成 员 划 分 成 不 同 等 级 的 状 的关 系 ( 削 关 系 ) 第 二 阶 段 为 15 我 国现 阶段社会分层理论 。 剥 。 9 7年 他指 出我 国
况。 可见 , 社会分层 包括两种状态 , 一是 至 17 9 8年 。 这 一 阶 段 的 社 会 分 层 是 建 的现 有社会 阶层结构 是 由十大社 会阶
分层 的根源是社会的差别与社会分工 。 分化 的状况 、 原因和特征 。 首先 , 他描述 以来 ,随着 中国社会 经济 的进一 步发
关于社会分层现状分析报告
关于社会分层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经济、职位、财富等方面的不平等分布。
社会分层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同的社会分层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社会分层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社会分层的特征和问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分层的特征社会分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积累差距社会分层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资本积累的差距。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级的比例则在不断减少。
富人的财富不断增加,他们可以投资于更多的领域,实现更多的财富增值;而穷人往往被困在生存的边缘,难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 教育机会不平等另外一个体现社会分层的重要特征就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富裕家庭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子女,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优势;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有更好的上升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不平等使得社会分层更加固化,使得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职业差距社会分层还体现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差距。
高收入职业如医生、律师等往往被社会更高度认可,薪资也较为丰厚;而低收入职业如清洁工、服务员则往往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艰苦。
不同职业的薪资和地位差距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的现状。
二、社会分层的问题社会分层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不公平社会分层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社会精英阶层凭借自己的财富和资源,能够享有更多的权益和机会,而底层人群面临着相对困境。
这种社会不公平会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2. 社会流动性下降社会分层也导致了社会流动性的下降。
富人的财富和资源积累得越来越多,而底层人群往往由于教育机会和资金的限制,很难获得上升的机会。
人们越来越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流动性的下降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3. 反社会行为增加社会分层还导致了反社会行为的增加。
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使得一些人失去信心和希望,更容易陷入犯罪和违法行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报告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层级的组织和群体,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下面是我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读书报告:1.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20》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报告,其中包括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相关内容。
报告中提到,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阶层结构方面,从收入角度来看,社会中上层阶级占据了绝大多数,而中下层阶级则人数较多。
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这是由美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布洛克。
这本书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了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各个社会群体的特点和差异、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当代中国的分层与流动》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流动的书籍,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林茂。
这本书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问题,包括社会分层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流动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4. 《分层与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这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彼得·德纳赫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的问题,包括分层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流动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以上四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分层是指将社会成员按照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等级的过程。
社会分层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比如收入、职业、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和趋势。
一、收入分层收入是一个人经济状况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中国,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兴产业的涌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城市里高端人群的收入远远超过低端人群,这种收入分层很明显。
此外,即使在同一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也存在收入差距。
收入分层带来的影响扩大着。
在中国,收入分层的现状导致很多问题。
一方面,低收入人群面临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高收入人群面临经济和心理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在大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高昂,对高收入人群的压力更大。
二、职业分层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不同行业的薪资格局、职位晋升渠道、社会地位不同,导致职业分层非常明显。
白领人群往往拥有高收入、高学历、高社会地位,而蓝领人群则往往是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相对恶劣职业分层对人们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领人群往往可能感到在职位上比其他人更受尊重,在生活上享受更好的待遇。
这对于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三、教育分层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s职业机会和薪资待遇,教育分层在中国也是非常明显的。
不同教育背景往往会导致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甚至不同收入水平。
此外,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教育分层加剧。
教育分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
在高教育程度相对靠前的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一般比较成熟开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全面。
而在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也往往较为传统保守,对开放性的事物有较强的排斥情绪。
四、社会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基本上体现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程度。
我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李春玲
二、波折后的重新起步(1990年 1995年):对社会分化现象的系统描述和分析
1989年之后,社会分层研究成为一个政治敏感性的研究主题,不过这并不能抑制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分层问题的强烈兴趣,社会分层研究仍然是我国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分化仍在全面推进。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经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此相伴随的现象是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职业和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在非公有经济领域,个体经营者的数量迅速增加,他们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工商户群体,其中一些个体经营者成长为私营老板,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私营企业主群体。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大量引进外资,一些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一个高收入的白领群体。在公有制经济领域,收入差距也开始拉大。一些有特权的部门、有行业垄断权的单位和新兴行业的企业的工作人员收入增长很快,而一些没有“实权”的部门以及传统、衰落行业的企业的工作人员收入增长缓慢,这导致了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另外,在同一个单位中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首先是白领工作人员与蓝领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扩大,其次是领导干部或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扩大。总之,收入差距在城乡社会和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全面扩大,经济不平等程度明显增加。面对剧烈的社会经济变迁和急速的社会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最主要的成果体现在理论层面而非经验层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分层研究刚刚起步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教条化的阶级理论的禁锢,社会学者很快就发现传统的阶级理论难以解释当时的社会分层现象,必须冲破这些理论禁锢,才能推进社会分层研究。因此,80年代后期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是对传统阶级理论和意识形态化的社会结构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或创建一种新的、对于当时社会分化现象具有解释力的社会分层理论。大多数的社会分层研究者主张,在讨论当代我国社会分层问题时应该以功能论取向取代冲突论取向,以“阶层”概念取代“阶级”概念,因为“阶级”意味着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夺,而“阶层”之间虽然存在差异或等级分化但并不一定是冲突关系而有可能是合作或妥协的关系。另外,社会分层研究者还主张以多元分层取代一元分层,他们特别强调了德国社会分层理论家韦伯提出的三元分层观———经济分层、声望分层和政治分层。他们认为,经济改革之前的我国社会主要是以政治标准来进行分层或阶级分类,而经济改革以来,随着社会分化现象的发展,我国社会将趋向于经济分层。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七十年发展历程,探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主要成果,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七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持。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梳理了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演进历程,包括研究主题的演变、理论框架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探讨了社会流动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以及社会分层与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章总结了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历史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里,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制度确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到现代社会分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的演变,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理论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
在初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旧社会的阶级分层到新社会的阶层重构。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研究主要围绕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展开,阶级概念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
学术界通过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社会分层主要基于职业、职务、学历等因素进行划分。
学术界开始关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和变化,以及这些流动和变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方法。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分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
学术界开始关注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整合以及社会流动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概述社会分层研究,作为社会学的重要领域,旨在探讨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对社会结构和运行的影响。
社会分层不仅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也是理解社会冲突、社会流动以及社会变迁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背景、方法论、主要流派及其争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呈现社会分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理论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社会分层研究的历史演变,从古典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到现代社会学的多元分层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与贡献。
在方法论层面,本文将介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来揭示社会分层的特征与机制。
主要流派部分,本文将重点介绍功能主义、冲突论、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流派对于社会分层的观点与解释,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异同与争论。
本文还将关注性别、种族、阶级等多元视角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与命运。
在争议与展望部分,本文将反思当前社会分层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如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等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社会分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跨学科研究、大数据应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等,以期为深化社会分层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1. 社会分层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社会分层研究是对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影响进行的科学探索。
它旨在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权力和机会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机会和社会整体的结构。
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和动态变化,从而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减少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社会分层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为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pdf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pdf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目录:1. 引言2. 社会阶层的定义3.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组成4. 经济阶层:财富与收入差距的增加5. 教育阶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6. 政治阶层:权力和影响力的不平等现象7. 文化阶层:城乡文化差异的存在8. 总结与展望1. 引言社会阶层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当代中国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组成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社会阶层的定义社会阶层是指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不同群体,这些群体在经济、教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似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情况。
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基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
3.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组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经济阶层、教育阶层、政治阶层和文化阶层。
这些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4. 经济阶层:财富与收入差距的增加在当代中国,经济阶层的划分主要体现为财富和收入的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迅速增长,而贫困人口的数量也仍然庞大。
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5. 教育阶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教育阶层的划分主要基于个体的教育程度和教育资源的获取。
尽管中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和不公平现象,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
6. 政治阶层:权力和影响力的不平等现象政治阶层主要由政府机构、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的成员组成。
在当代中国,政治阶层的划分往往与个体的权力和影响力紧密相关。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但权力和影响力的不平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7. 文化阶层:城乡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阶层的划分主要基于个体对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和参与度。
在当代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李春玲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几乎从零点起步,经历了完全由政治主导的阶级理论逐步走向理论取向多元㊁主题视角多维度和多层面㊁研究方法实证导向㊁关注现实问题和政策效应的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㊂我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既受到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影响,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其理论取向㊁研究议题和关注焦点紧紧追随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直接反映现实社会中重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及其演变㊂关键词:社会分层㊀社会流动㊀社会变迁社会分层与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社会学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分层理论往往与宏观社会学理论相联系,与整体社会的运作和变迁紧密相关㊂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如迪尔凯姆㊁马克思以及韦伯等在各自构建的宏大社会理论中都涉及对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解释,一些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如帕森斯㊁布迪厄㊁吉登斯等也提出了对当代社会分层的系统解释㊂我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既受到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影响,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其理论取向㊁研究议题和关注焦点紧紧追随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直接反映现实社会中重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及其演变㊂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更是聚焦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分层的重构和流动机制的演变,探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独特性㊂本文通过以下三个部分 时代变迁与理论取向的转变㊁研究议题的演进发展㊁学科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总结评述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㊂①72①最近40年是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发展高峰期,优秀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㊂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能涵盖和引用的文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㊂另外,本文旨在总结评述我国学者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成果,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包括其中㊂对于由此导致的疏漏和局限,作者深表遗憾㊂关于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作者另有更长篇幅㊁更加全面的总结评述将发表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 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70年总结与回顾 中㊂社会学研究㊀2019.6一㊁时代变迁与理论取向的转变:冲突论与功能论过去7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巨变㊁快速发展的时代,影响深远的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使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理论取向不断发生转变(李春玲,2010a;李路路,2019)㊂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理论取向变化轨迹表现为冲突论分层观与功能论分层观的交替轮动㊂1949-1978年期间,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基础的冲突论分层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㊁追求社会经济均等化㊁否定社会分化现象;20世纪80㊁90年代,功能论分层观逐步成为主流,主张打破 大锅饭 ㊁消除平均主义,肯定社会经济分化的正向社会功能;进入本世纪以来,冲突论分层观再度兴起,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一度有所回归,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及其社会后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进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㊁构建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流取向,从而形成冲突论与功能论分层观共存的局面㊂(一)1949-1978年:政治导向的阶级理论与冲突论分层观盛行冲突论分层观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而这一理论在1949-1978年期间成为主流分层观的理论基础,它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对社会经济分化现象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均等化㊂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及其他一些党内理论家基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政治需要,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划分理论,并对当时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 文化大革命 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㊂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完成之后,生产资料私有制消亡,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明显缩小㊂然而,毛泽东及党内理论家们仍然坚持冲突论分层观,认为阶级斗争还在持续,新的社会经济分化还有可能产生,需要不断开展政治运动,采取各种社会控制手段,防止出现新的社会经济分化,促进经济地位的均等化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化(毛泽东,1969;李强,1993)㊂(二)1978-1999年:对阶级理论的反思与功能论分层观兴起改革开放开始之后,随着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社会学家开始了学8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术性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冲突论分层观受到质疑㊂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存在马克思当年所指的阶级,即由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所定义㊁具有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㊁存在阶级利益冲突㊁矛盾斗争不可调和的阶级(雷弢㊁戴建中,1986;王煜㊁雷弢1988);主张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需要跳出单纯的阶级分析思路和政治分层标准,应从多维视角㊁多元标准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并认为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比一元论的阶级分析理论更适合用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张宛丽,1990)㊂随着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反思,功能论分层观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的推崇,逐步取代冲突论分层观,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流㊂功能论分层观强调的是多元的㊁多维度的分层,而不是一元的阶级分层,认为社会经济分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工业化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把社会成员按其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上,给予不同的经济报偿和社会声望㊂对于市场经济推进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㊁社会阶层分化凸显等现象,这一时期许多社会分层研究者认为,这种社会分化现象是正常的㊁合理的,是可以接受的,体现了多劳多得㊁能者多得的市场竞争公平原则,这种社会分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㊂相反,计划体制下的 大锅饭 ㊁平均主义和 脑体倒挂 等现象是不正常的,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㊂当时有关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最重要的论著(李培林主编,1995;李强,1993;陆学艺主编,1992;冯同庆㊁许晓军主编,1993)都带有功能论分层观取向,对社会经济分化现象采取基本肯定的态度㊂另外,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研究(陈婴婴,1995;李春玲,1997;许欣欣,2000a)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由市场机制逐步取代再分配机制的变化趋势也采取了较为肯定的态度,认为市场化和工业化提升了社会流动率和社会开放度㊂与此同时,一系列有关职业声望的研究(折晓叶㊁陈婴婴,1995;许欣欣,2000b;李春玲,2005a)也有类似的取向㊂西方功能主义分层理论家认为,与教育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的职业声望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分层的基础,出于现代化社会的功能需要,当今世界所有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都有着类似的职业声望等级排序,即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分层体系㊂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尽管上述这些研究发现,中国职业声望分层因某些制度因素(如官本位㊁城乡二元体制㊁体制内外分割等)的作用使个别职业92社会学研究㊀2019.6的声望排序不同于其他国家,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推进,中国的社会分层将会与其他的工业化社会逐渐趋同㊂(三)本世纪以来:冲突论分层观的回归及与功能论分层观并存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阶层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凸显㊂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理论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向,前一时期期待随市场化和工业化推进而形成适度合理社会分层的乐观预期逐渐消散,关注不平等问题㊁贫富分化现象和阶级阶层形成的冲突论视角重新回归到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之前被人们避弃的 阶级 阶层 这类词汇重新回归公共视野,社会分层研究者也开始重新讨论阶级阶层问题,描述和分析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其中最具代表性㊁影响也最为广泛的一项研究成果是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㊂在该报告中,陆学艺等人认为,经过经济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社会经济分化,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正趋于稳定化的阶层结构,社会成员分化为十个社会阶层㊂陆学艺等人提出的 十大阶层划分 并未显示明显的冲突论倾向,因为该报告避免采用包含冲突内涵的阶级概念,而是采用了较为温和的阶层概念㊂该报告认为十个阶层在经济资源㊁文化资源和组织权力资源的拥有量以及职业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并不认为阶层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㊂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更倾向于采用阶级概念来描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显示出明显的冲突论取向,他们主张应该 回到马克思 的阶级理论, 重返阶级分析 的思路,并依据马克思的阶级划分原则,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分类框架,进行阶级关系的分析(仇立平,2006,2007;冯仕政,2008;沈原,2006)㊂除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被重新提起,其他流派的阶级阶层分析理论也被广泛用于解释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现象㊂比如,李路路(2002,2003)采用吉登斯的阶级 结构化 和布迪厄的阶级 再生产 等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趋于稳定化的阶级阶层结构㊂李春玲(2001,2005b,2011)㊁张翼(2007)㊁李路路㊁秦广强等(2012,2016)采用新马克思主义或新韦伯主义阶级分类模式,刘欣(2018)采用制度主义阶级分析视角,也分别讨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分化现象㊂冲突论色彩最为突出的一种理论观点是孙立平提出的 断裂社0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会 概念,他认为上世纪末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显示出 断裂社会 的趋势,整个社会分裂为相互隔绝㊁差异鲜明的两个部分 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孙立平,2003,2004)㊂不过,与当年毛泽东等人的阶级斗争理论不同,这一时期多数阶级分析理论家认为,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阶级并且存在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并不意味着会产生阶级对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阶级冲突有可能走向阶级合作(仇立平,2006;李路路,2019;刘欣㊁田丰,2018)㊂冲突论分层观的回归,使社会分层研究者对待不断深化的社会经济分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㊂与前一个时期社会分层研究者倾向于肯定社会分层的正向社会功能不同,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问题,对各个方面㊁各个维度的不平等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化,由此形成了将近十几年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㊂的高潮(见下图在冲突论分层观回归的同时,功能论分层观有所衰退,但并未消绝㊂这一时期的功能论分层观与前一个时期不同,并不期待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会自发形成相对公平的㊁合理的社会分层体系,而是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和社会政策的作用扶助弱势群体,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促进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社会分层向着合理形态演进(陆学艺,2002;陆学艺主编,2010;李强,2016;李培林,2017;李培林㊁朱迪,2015;李春玲2017,2018)㊂近年来,随着政府调整收入分配㊁推进精准扶贫㊁完善社会保障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政策初13社会学研究㊀2019.6见成效,贫富分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橄榄型社会分层形态发展趋势日益明显㊂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冲突论分层观的热潮有所消退, 重返马克思阶级分析 的呼声渐趋减弱㊂二㊁研究议题的演进发展:从一元化主题到多元化论题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不仅经历了理论取向的转换,其研究议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㊂上图显示了知网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检索1992-2019年期间相关论文数量的变化,清楚地反映出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单一化演变为多元化的繁荣景象㊂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学术性研究开启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也曾出现研究热潮,但研究议题较为单一,主要是围绕阶级阶层理论的争论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原有阶级阶层的分化㊂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逐步走向高潮,研究成果数量井喷,研究议题日益多元化,理论取向也并存发展㊂上图还显示最近几年各议题论文数量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退潮,而是由于研究议题进一步细化㊁深化,上图所列关键词未能检索到这些关注新研究议题的论文㊂比如,近年来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诸如教育不平等㊁健康不平等㊁住房分层㊁消费分层㊁地位认同㊁公平感等热点议题都无法列入上图检索结果㊂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多元化的研究议题涉及社会分层以及不平等的各个维度㊁各个方面和多个视角,但大体上可以归为三方面的主题:聚焦于阶级阶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形态研究的宏观结构分析㊁基于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的分层机制分析以及包含了结果不平等与机会不平等的多维度不平等分析㊂(一)宏观结构分析:阶级阶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形态研究从宏观结构视角分析社会分化或者社会构成的基本形态是70年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其目的是了解社会分层的大致轮廓㊁社会结构的大致构成以及时代变迁㊂我国学者主要通过两种研究模式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一是阶级阶层结构分析,二是社会分层2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形态分析㊂阶级阶层结构分析是基于阶级阶层的分类㊁等级排序㊁利益关系格局,描述社会不平等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关系结构㊂社会分层形态分析是基于社会成员拥有某一种或多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数量,排列上层㊁中层㊁下层等高低社会位置,以此勾画社会分层基本形态,了解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状况㊂在我国,由于阶级阶层理论问题曾经是执政党信奉的革命理论和执政理念核心部分,因此,阶级阶层结构分析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㊂虽然阶级阶层分析的理论取向不断变化,但这一研究主题长久不衰,社会分层理论家和研究者对于不同时期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做出过各种解读,本文前面部分已有介绍㊂不论各位学者的理论取向如何,其实最终划分出的阶级阶层类别大同小异,只不过有些学者分类较细㊁类别较多,而有些学者把细类合并为更少的大类(陆学艺,2002;李路路2002,2003;李春玲,2005b,2011;张翼,2007;刘欣,2018)㊂这说明,研究者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存在哪几类阶级阶层取得了一些共识,只是对于这些类别可以定性为阶级还是阶层,他们之间是资源占有量多少的等级关系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可协调共处还是必然对立冲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答㊂社会分层形态分析并不局限于阶级阶层分类,而是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分层维度㊂从 金字塔型 向 橄榄型 演进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提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变迁观㊂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发现,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变迁都经历了由传统封建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金字塔型社会分层形态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橄榄型社会分层形态转变㊂陆学艺㊁李培林㊁李强等人认为,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社会结构形态也将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陆学艺,2002;李培林主编,1995;李强,2001)㊂基于这样的社会结构变迁观,许多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判断中国社会目前处于这一变迁过程中的何种阶段㊂陆学艺认为,目前的社会结构还只是一个 洋葱头型 (陆学艺,2002);李强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社会结构形态正在经历从 倒丁字形 到 土字形 的转变(李强,2016)㊂李培林等人从收入分配这一角度考察这一演变进程,认为中国即将实现中间大㊁两头小的 橄榄型分配格局 (李培林㊁朱迪,2015)㊂33社会学研究㊀2019.6从 金字塔型 社会结构向 橄榄型 社会结构演进,需要培育一个规模庞大而地位稳定的社会中间层,即形成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中产化社会㊂如何扩大社会中间层以促进 橄榄型 社会结构的形成,也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㊂许多研究者发现,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离中产化社会还有很大距离(李强,2016,2017;李培林,2017;李春玲,2009,2017,2018)㊂(二)分层机制分析: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社会分层形态和阶级阶层结构呈现的是社会分层的静态结果 个人或群体(阶级阶层)在社会分层系统中的位置,体现的是结果不平等程度;而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则反映出社会分层的动态过程 个人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地位上或哪些因素决定了不同群体(阶级阶层)处于不同位置,体现的是机会不平等程度㊂我国社会学领域的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依据关注点的变化,大体可以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㊂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之初,我国学者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围绕着市场转型理论,比较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的差异,探寻社会分层机制和机会不平等的变化㊂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高封闭度的身份制社会向较为开放的阶层分化的社会转变过程中(陈婴婴,1995);工业化和市场化造就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等级分层社会结构(李春玲,1997);但同时再分配分层机制(单位所有制㊁户口身份和政治资源)仍然对流动机会和地位获得发挥着作用(许欣欣,2000a)㊂这些研究结论大多符合市场转型理论的预想和功能论分层观,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分层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㊂本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㊂这一时期研究者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 阶层固化 社会流动渠道狭窄 等现实问题,以及当前中国社会是否已经出现了阶级阶层等理论争论,通过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来寻求答案㊂这一时期的多数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还在持续上升,但社会封闭性特征日益明显,阶层位置或职业地位的代际继承性不断增强(李路路㊁朱斌,2015);社会阶层的边界正在明晰化,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遭遇了4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更多的障碍(李春玲,2005)㊂研究者还发现,我国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屏障是影响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高勇,2009;郑辉㊁李路路,2009),如户籍分割(城乡)㊁所有制分割(国有和非国有)㊁产业分割㊁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李骏㊁顾燕峰,2011;王甫勤,2010;李春玲,2006)㊂另外,社会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燕杰㊁张文宏,2011;李黎明㊁李卫东,2009)㊂(三)多维度不平等分析:结果不平等与机会不平等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走向高潮期,研究者对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提议不断细分㊁日益多元化,不仅对宏观层面的社会分层形态㊁阶级阶层结构㊁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这些社会分层的传统主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而且对于多维度㊁多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㊂既关注结果不平等 如收入差距㊁财富分配不平等㊁住房分层㊁消费分层等;也重视机会不平等 如教育不平等㊁就业不平等,同时近年来还开始关注不平等的新维度,如健康不平等,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等等㊂多维度不平等的研究涉及非常多的主题,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㊂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不平等维度成为社会分层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一是收入不平等,二是教育不平等㊂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使收入不平等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㊂一些学者基于大规模㊁跨年度的调查数据,对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了全面考察㊂陈光金(2010b)的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两极化不断加剧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一个时期内仍然不会改变㊂郭星华㊁刘朔(2019)的研究发现国家政策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㊂研究还发现,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成因是复杂的,市场化机制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非市场的结构 制度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陈光金,2010a)㊂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基于户籍制度而形成的行业壁垒和职业隔离导致农民工收入低于城镇当地工人(吴晓刚㊁张卓妮,2014;柳建坤,2017;王鹏,2017)㊂近十年来社会公众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使教育不平等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热点㊂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社53。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是指将社会中的个体或团体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并构建出层级结构。
社会分层已经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社科学科的研究重点。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分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
社会阶层理论社会阶层理论是社会学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阶层指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别。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依据的标准有身份、财富、职业、权力等。
其中,职业阶层理论是比较经典和常用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按照职业阶层划分标准,社会可以被划分为劳动者、技术人员、白领、知识分子、企业家和政治家等阶层。
在这些阶层中,高级职业阶层的建构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高级职业阶层包括了知识分子、管理精英、在各种专业领域中具有极高水平的人士等,被视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顶层阶层。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变迁。
社会上的人会经历从贫穷到富裕、从无名到名,从低职到高职的不同状态。
这些状态的转变是社会流动的本质,并且这种流动往往是在不同层级之间进行。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性一般是越来越高的。
社会流动性高,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越有机会从一个阶层流动到另一个阶层。
流动性低,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状态,很难从目前的阶层向更高层级挑战。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财富、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收入差距越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也就越大。
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整个社会格局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减少收入差距,有多种途径。
一种方式是通过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同时提高基本收入水平,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另一种方式则是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总结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内容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内容。
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看法
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看法1.引言1.1 概述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社会分层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根据其社会经济地位、财富积累、职业身份、教育背景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层次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也愈发明显。
中国社会分层的现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城市中,高薪职业、知识精英和企业家阶层聚集在一线城市,享受着丰富资源和发展机会。
而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则面临贫困、教育机会不足以及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社会分层的差距逐渐拉大。
其次,教育背景在社会分层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的分布极不均衡,名校和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
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往往决定了其在工作市场中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因此,教育不平等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
此外,职业身份的不同也是中国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官员、企业高管、金融从业者等职业地位较高,拥有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而体力劳动者、农民工和个体经营者等职业则往往拥有较低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不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福利和资源。
社会分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因此,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和建议,旨在促进社会分层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问题感兴趣的基本信息。
正文部分则包括了社会分层的定义和背景以及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表现。
在对社会分层的定义和背景进行阐述后,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表现,包括经济层面的差距、教育和职业层面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不公等方面。
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这种分层现象在各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不同层次之间的巨大差距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分层现象不仅会导致经济不平等,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当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只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剩余的大众面临着贫困和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经济不平等激化了社会矛盾,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暴力冲突,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其次,社会分层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在分层社会中,精英阶层享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通常掌握着市场和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底层群体往往因为资源匮乏而无法参与到创新经济中去。
这就导致了经济创新的缺乏、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另外,社会分层现象也会对消费市场和消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精英阶层在分层社会中通常拥有更高的购买力,他们的消费需求主导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而底层群体的消费能力较低,导致市场需求偏向于以高端产品为主,相应的低价商品销售受限,使得经济的消费结构失衡,难以实现全面增长。
那么,如何解决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呢?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缩小社会分层差距。
通过推行税收改革、收入调节政策等,实现贫富差距的公平化,并确保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此外,提高社会教育水平,为底层群体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其具备更多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鼓励并扶持底层群体的创新创业。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创业指导等方式,支持底层群体创造自己的经济奇迹。
通过引导和支持底层群体自主创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层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另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可以有效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消费市场的发展。
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 分 层 研 究 的 回 顾 与展 望
陈成文
【 要】 自1 8 摘 9 年社会学系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分层研究就一直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概而观之,学术 7
界对社会分层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社会分层 的标准 、阶层结构 、阶层分化和 中间阶层 等四个方面。要使社会学 的研究走 向深入 , 就必须加强 阶层研究 的指导理论 、中间阶层 、社会 分层 与社会公平等方 面的研究 。
层标准; 帕森斯以财富、 出身、 职业作为分层标准 ; 布劳
以资源、 能力的获得与分配作为分层标准; 达伦多夫以 权威权力为分层标准。 米加宁、 高德想主张以职业位置、 单位集 团、 制度 条件、 理权 威、 管 技术 能 力 与文 凭资 格等 为分层 标
要求 , 展示 自己的力量。这种新 的社会 分层机制和分 [ 】 层结构要求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的出现, 要求对社 会分 准 。3 层理论、 中间阶层 、 社会公平等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 陆云彬还认为, 阶层是 同一阶级内部 由于经济地 位、 政治地位、 职业等不 同而划分的不 同层 次, 所以认 关于社会分层的标准 为划分阶层 的标准是社会分工 、 政治地位 、 职业、 收入 等。 ] [社会分工虽 然是划分 阶层 的基 础, 但它过 于庞 社会分层不仅有不 同的指导理论, 也有不 同的划
一
、
也没有明显 、 具体 的外部特征 , 因而不能成为阶层 分标准。关于社会分层 的划分标准 , 有关学者也有各 杂 ,
r Il G n rl iw,aa e ao hes au dvdn 爆 I 强 c1. e ea e 巳 v cd mi nt t tm iiig r e
h sa m 8 i g padt d e l , t f setf a r a l. t rt d lu n h i l as e .orepc ol e m i y Wem sseghnt u y f u ac t o 、mdl e i u F I em d c s c u r s l y n utt nt h s d gi neh r i e r e e t o d ey d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研究探析
of social structure.This
paper
tries
to
conclude,integrate and coordinate the
research of the
structure
theories,genres and methodologi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China,witll poiIlt
第3章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研究探析之二:对于社会分层结构形态的判断..4l
3.1“中产化"的观点…………………………………………..41 3.2“断裂化"的观点…………………………………………..43 3.3“金字塔型"的观点…..…………………………………….44 第4章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研究的再分类:基于社会理论范式的尝试……47 4.1社会事实范式……….……………………………………..48 4.2社会行为范式……….……………………………………..49 4.3社会批判范式……….……………………………………..51 4.4社会释义范式………..…………………………………….51 4.5各范式社会分层研究的关系……………………………………53 4.6社会分层研究的谱系与未来发展………………………………..54
目录
第5章结论与讨论…………………………………………….56 参考文献……………………………………………………..5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0 致谢……………………………………………………章
绪论
1.1概念界定、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社会分层
Absract
Abstract
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阶层研究行业报告
社会阶层研究行业报告1.引言1.1 概述社会阶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根据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而形成的等级体系。
研究社会阶层对于了解社会结构、社会不平等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社会阶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社会阶层的概念、形成和演变,以及不同国家对社会阶层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同时,将对社会阶层研究的重要性、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介绍和概述。
这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
其次,说明引言部分的内容和意图,即引言部分将会涉及到的主题和论点,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然后,介绍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安排,对各个章节的重点进行简要概述,说明每个章节将会探讨的具体内容和观点。
最后,说明结论部分的内容和意义,概括整篇文章的论点和主要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通过这部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整篇文章的框架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整篇文章。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社会阶层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社会阶层的概念、形成和演变、以及不同国家对社会阶层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社会阶层研究的重要性、局限性和挑战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来社会阶层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同时,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也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阶层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实现。
1.4 总结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社会阶层的概念和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社会阶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国家对社会阶层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社会阶层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局限性和挑战。
在未来,社会阶层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以及关注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阶层问题。
2.正文2.1 社会阶层的概念和定义社会阶层是指在社会中按照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权力、财富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变迁与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变迁与发展趋势作者:王艺璇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24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不断优化,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过程,以及怎样看待这些变化与共同富裕关系等问题。
围绕这些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社会学家李强。
《领导文萃》:您曾有这样的论述:现代化必然造成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并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化的分层结构。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社会分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结构演变过程?李强:社会分层是我们剖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的现象。
社会分层的本质是人们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社会关系。
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质上就是从传统社会利益关系转变为现代社会利益关系的过程。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势必影响着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影响最为深刻、意义最为重大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就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总体上是一个“整体型社会聚合体”,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以“社会身份指标”来区分人们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身份指标”是一种非财产型的指标,也就是说区分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不是经济收入和财产,而是一种身份,包括户籍身份和政治身份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各社会群体本身以及各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带来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这种变化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从以“社会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向以“非身份指标”,特别是经济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的方向转化。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是“整体型社会聚合体”,是以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却大大上升,整体型聚合体开始瓦解,社会利益群体内部分化,呈现出碎片化、原子化和个体化的特征。
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
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社会分层研究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论题,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大量的社会学家专门从事社会分层研究,因此,长期以来,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成果极为繁多,理论层出不穷,并产生了许多分支研究领域。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题与理论动向往往与社会变迁及社会思潮的新趋势紧密相关,因而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关注点和理论取向。
近一、二十年的社会经济政治变迁,使社会分层理论家们重新反思和争论以往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概念,并筛选与新的社会现象联系更为紧密的新的研究主题。
最近的几十年里,社会分层领域中的两大主流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都被其追随者加以重新建构和重新解释,这导致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上半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理论取向的阶级分析研究的高潮。
但在这之后的近十年里,这两派理论都未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尽管它们仍然是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
与此同时,这两个理论派别的分野界线日益模糊不清,以往两派理论的观点对立已不再成为社会分层领域中的理论争论焦点。
199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阶级分析家们受到了后工业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层理论家的严重挑战,后工业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社会分层理论提出的一个质疑是:在当代社会,“阶级”这一概念是否还有效用?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成为当前社会分层领域中最热点的理论争论。
同时,一些新的理论取向也在逐步发展,以应运于分析当代社会分层,比如涂尔干主义、新结构主义、文化主义取向和理性选择理论等等。
另外,在社会分层研究的各分支领域,也相应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
后现代主义者对于消费行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很有意义的成果。
在社会流动研究领域,新结构主义者和社会网络分析成果颇多,而理性选择理论又给流动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发展方向。
不过,进展最快的则是种族和性别方面的研究。
除此以外,有关后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社会)的社会分层研究也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1990年代它不仅是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卷第“ 期’••• 年– 月中南大学学报ˆ社会科学版‰J. CE NT . SOUT H U NIV .(SOC IAL SC IE NCE)¶ ÏÌŽ ‘‘® Ï1“ªÕÎŽ’••• 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成文Œ张丽芬ˆ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Œ 湖南长沙Œ”‘••˜‘‰摘要š 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的标准!阶层结构!阶层分化和中间阶层四个方面"要使社会 学的研究走向深入Œ 就必须加强中间阶层!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š 社会分层›阶层结构›阶层分化›中间阶层中图分类号š£™‘’ 文献标识码š¡ 文章编号š ‘–—’2“‘•”ˆ’•••‰•“2•“”•2••在一般意义上Œ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 的社会现象Œ 因而被视为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焦点Œ 也 因此而成为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传统Œ同时 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ˆ李路 路Œ ‘™™™‰ "‘™—˜ 年以来的市场改革使原有的资源 配置机制或分层机制被打破Œ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 机制Œ 在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日渐突出Œ 并进而引 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大分化与重组合Œ 即原有的阶 级阶层基于利益轴心而加剧分化Œ新的利益群体或 阶层不断形成和涌现Œ 各利益群体或阶层开始在社 会各个领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Œ 展示自己的力量" 这种新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分层结构要求新的社会整 合机制的出现Œ 要求对社会分层理论!中间阶层!社 会公平等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一! 关于社会分层的标准关于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Œ 学者有各自的看法"陆云彬认为要坚持列宁的标准Œ 以生产资料的 占有关系Œ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或以财产!收 入等经济关系来划分阶级!阶层»‘½"张宛丽主张坚持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学派中的多 元划分标准»’½"如马克斯# 韦伯以财产!声望权力 作为分层标准› 帕森斯以财富!出身!职业作为分层 标准› 布劳以资源!能力的获得与分配作为分层标 准› 达伦多夫以权威权力为分层标准"米加宁!高德想主张以职业位置!单位集团!制 度条件!管理权威!技术能力与文凭资格等为分层标 准»“½"陆云彬还认为Œ 阶层是同一阶级内部由于经济 地位!政治地位!职业等不同面划分的不同层次Œ所 以认为划分阶层的标准是社会分工!政治地位!职 业!收入等»‘½"社会分工虽然是划分阶层的基础Œ 但 它过于庞杂Œ 也没有明显!具体的外部特征Œ因而不 能成为阶层划分的科学标准"阶层划分的科学标准 应当是劳动的基本社会职能Œ即劳动的具体内容和 目标»‘½"张宛丽还坚持以利益群体为基本概念的划分标 准»’½"即从社会群众四大差别的干群!城乡!体脑的 一个角度Œ 再从社会生产和权力系统中的地位!职 业!知识水平三个方面交叉分层"此外Œ 对我国社会结构及社会分层的研究Œ 不同 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强调以社会身份作为 利益集团的标准› 有的主张权力或权势作为多元标 准的一元› 有的主张以社会地位为基点Œ 建立反映地 位特征的权力!声望!身份!收入及教育五项指标› 还 有的则以社会资源及其获得机会作为分层标准Œ并 提出以四级指标确定的指标体系Œ 即职业分类Œ 教育 程度!收入状况!出身!政治面貌!财产!权力!生活方 式!生产社区!社会声望!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二! 关于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关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讨论Œ 主要有以下几 种观点"ˆ‘‰/ 三分式阶层结构论0收稿日期š ’••” ‘’ ’™ › 修回日期š ’••• •• ’•作者简介š 陈成文ˆ‘™–– )‰ Œ 男Œ 湖南隆回人Œ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Œ 主要研究方向š 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Ž刘祖云认为Œ 所谓三分式结构Œ 就是从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理论出发Œ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完成之 后Œ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二个 阶级ˆ工人!农民‰和一个阶层ˆ知识分子‰ »”½"ˆ’‰/ 三维论0季建国认为Œ/ 三大改造0完成后Œ 中国宣布进入 社会主义Œ阶层结构在理论上被表述为工人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二元结构"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庞大 的管理阶层Œ 其成员包括转业军人和工人Œ 农民中涌 现出的积极分子"因此Œ制度化的阶层结构实际上 是三维的š管理阶层))) 干部›工人阶级))) 工人› 农民阶级))) 农民»•½"ˆ“‰/ 三阶级论0陆云彬认为Œ我国社会有三个阶级š工人阶 级))) 社会主义社会领导阶级Œ农民阶级))) 社会 主义社会的基础阶级Œ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阶级之一Œ 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½"ˆ”‰/ 两阶级两阶层论0陆云彬认为Œ从社会基本分工这一直接标准出 发Œ我国现阶段有两大阶级和两大阶层Œ即工人阶 级))) 大机器生产的代表和农民阶级))) 落后手工 生产力的代表›知识分子阶层))) 最先进的科学生 产力的代表和管理者阶层))) 现代化生产管理的代 表Œ 在社会中处于核心的地位»‘½"ˆ•‰/ 四阶级论0王汉生!张新祥认为Œ 我国呈现出以工人阶级为 领导的Œ 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多种阶级并存的局面" 这四个阶级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½"ˆ–‰/ 三阶级与三阶层论0张宛丽认为Œ三阶级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个 体劳动者阶级"三阶层指知识分子阶层!雇主阶层! 管理干部阶层»’½"ˆ—‰/ 利益群体结构论0持此观点的一些学者认 为我国存在新崛起的两大利益群体Œ一是亦工亦农 群体Œ 二是企业家群体Œ 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特点的新 型社会群体»’½"ˆ˜‰/ 十大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论0陆 学艺认为Œ十大社会阶层是š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 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 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 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 业失业者阶层› 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是š 社会上层ˆ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 员及中等企业主‰ Œ 中中层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 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技工!农业经营大 户‰ Œ 中下层ˆ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 人!农民‰ Œ 底层ˆ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 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½ˆ™‰"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Œ学者们都注意到阶层结 构的不稳定性!变动性Œ 社会阶层越来越趋向边缘化 和异质化Œ 即不断涌现出边缘群体和产出新兴群体" 这更有利于社会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有利 于社会流动的活跃"这也表明社会结构处于转型 中"社会群体利益结构呈一种不稳定状态"三! 关于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Œ社会各利益群体迅速地 分化组合Œ社会阶层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化出一系列 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学术界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 分化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ˆ一‰农民群体’•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Œ 一些学者认为我 国现阶段农民群体与十一届全会以前相比Œ发生了 三个变化š¹ 数量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全 国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Œ 另一方面Œ 农村人口在全 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下降了" º 成份的变化"我国 农民群体已由单一成份构成变为多种成份构成"除 一部分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外Œ 还出现了种田大户› 专门从事多种经营的农户› 还有到乡镇企业就业Œ成 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人›以及办起家庭工厂!作 坊Œ 从事家庭工业的农民" » 出现了由农民向工人 转变的过渡性群体Œ即一部分亦工亦农的/ 边缘群 体0»‘½"’• 世纪™• 年代末以来Œ 学者对农民群体的分析 又有所不同"他们认为Œ ‘™—˜ 年以来Œ 我国农民阶层 的分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农民阶层的 分化集中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š 一是职业分化Œ即 所谓的/ 离土0 › 二是地域分化Œ 即所谓的/ 离乡0 "改 革前的农民不仅户籍在农村Œ 而且工作在农业Œ 居住 在农村"而现今的农民Œ 对于很多人来说Œ 他们仅仅 户籍在农村Œ 而工作在非农行业Œ 生活在城镇»”½"陆学艺教授把职业!地域!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和经营形式等多个变量综合起来进行分析Œ将当 前我国的农民划分为八个阶层š¹ 农业劳动者阶层ˆ人数多Œ收入低Œ是我国农民的主体或母体‰ ›º 基#‘”“#第“ 期陈成文Œ张丽芬š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层管理者阶层ˆ即农村的政治精英阶层‰›» 农村集 体企业工人阶层ˆ即离土不离乡的乡村企业工人或 农民工人‰ ›¼农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ˆ即农村的 经济精英阶层‰ ›½ 农村雇佣工人阶层ˆ他们收入高 于农业劳动者阶层但与雇主相差悬殊‰›¾农村私营 企业主阶层ˆ他们经济收入水平较高‰ ›¿ 农村个体 劳动者阶层ˆ农村中的智力技能型阶层‰›À城镇农 民工阶层ˆ即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群体Œ是’• 世纪 末中国民工潮的弄潮儿Œ 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农村文 明和现代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沟通者和传播 者‰ »”½"由此可见Œ ‘™—˜ 年以来Œ 中国农民阶层发生了明 显分化Œ 中国农村社会的异质程度有所提高"然而Œ 由于导致农民阶层分化Œ即使上述不同阶层形成的 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尚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Œ 因此Œ 上述八个阶层还没有达到比较稳定和成熟的程度"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Œ以及经 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向纵深推进Œ农民阶层 的分化将会持续并加快"ˆ二‰知识分子群体‘ Ž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存在二种观点"一种 观点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Œ是工人阶 级中科学文化素质最高的一个阶层»’½"另一种观点 认为知识分子可以独立地构成 一个阶层Œ 甚至成为 一个独立的阶级»’½"甚至有人还特别指出Œ当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能力日渐成熟Œ完全可以担 负起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的历史重任›但还有一 种仍持/ 依附论0观点Œ即知识分子的职能是创造和 传播知识Œ 他们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或阶级Œ 而只能依附于其它社会阶级»’½"’ Ž知识分子的定义对此也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倾向于宽泛定义Œ 即以一定的学历为硬指标Œ凡具有这一学历标准的 都应称为知识分子› 第二种是适度的定义Œ 认为具有 一定学历!一定职称并从事脑力劳动的人Œ 才算作知 识分子› 第三种是严格的定义Œ 认为知识分子必需具 有一定的文化知识Œ并通过知识的传播!传授!加工 制造及再创造为社会集团和个人服务Œ并以此作为 取得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人»’½"“ Ž知识分子的特点赵子平等认为Œ 知识分子有以下特点šˆ‘‰改革开放以来Œ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发展壮 大Œ 数量增大"据中组部的统计Œ ‘™˜• 年全国专业技 术人员为——’ Ž“™ 万人Œ‘™™˜ 年增加到’˜—— Ž“• 万»˜½"ˆ’‰年轻化Œ 高学历趋势越来越明显"全国专业 技术人员中Œ “• 岁以下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从‘™˜• 年 的“•Ž –– … 上升到‘™™˜ 年的•• Ž –— …"‘™™‘ 年全国 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 Ž “• Ž “• 万人Œ占‘• Ž —“ … Œ‘™—˜ 年Œ此两数字而分别增加到••“ Ž “” 万人和‘— Ž ”™ … »˜½"ˆ“‰知识分子队伍中中共党员的数量和比例稳 步增长"统计显示Œ ‘™™˜ 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党员人 数较‘™˜• 年增大了• 倍Œ比例上升了˜ Ž–— 个百分 点»˜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的命运Œ带着强烈的参与 意识Œ 时刻关心着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资料显 示Œ 受教育程度高者比受教育程度低者有着更多的 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实际的行为"ˆ”‰流动性增强是当前知识分子队伍的一大新 特点"ˆ三‰私营企业主群体关于私营企业主群体阶级或阶层属性存在以下 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私营企业主属小资产阶 级"因为私营企业主拥有一部分雇工Œ其收入除了 自己从事劳动经营所得外还会获得雇佣劳动力的少 量剩余价值Œ 这已具有了资本主义性质Œ 因而应将其 归入小资产阶级»’½"第二种意见认为私营企业主是一个处于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的阶层"他们占有较多生产资料Œ主要 依靠雇工劳动Œ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处于支配者的地 位"分配上除了取得高额的经营管理劳动收入和投 资利息"风险报酬等非劳动收入外Œ还无例外地无 偿占有雇工一部分剩余价值"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 有独特利益及阶层意识的特殊群体或阶层»™½"第三种意见认为私营企业主为/ 食利者阶层0 Œ 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生活资源和主要来源 是资本的利润Œ其阶级属性已从劳动者中分化出来 而成为/ 食利者阶层0 "其本质只能是资产阶级»’½"四! 关于中间阶层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Œ阶级阶层的变动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 的现象Œ中产阶级的兴起已经成为后现代语境中的 一个世界性话题"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中国中间阶 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ˆ社会科学版‰第‘‘ 卷ˆ一‰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的界定众说纷纭Œ存在一 些争议"李培林认为Œ中间阶层一般是指从事脑力劳动 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营销人员以及 职员!教师!店员!文秘等»‘•½"周晓虹认为Œ 中间阶层 包括这样一些基本的社会构成š ‘™—˜ 年以后新生的 私营企业家和乡镇企业家› ‘™—˜ 年后与私营企业家 和乡镇企业家同时产生的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 者以及其它形式的个体户›与党和国家机构有连带 关系的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Œ以及国营企业的领导 人› 因外资引进而产生的/ 外企白领0 Œ 包括在外资企 业工作的中方管理阶层和高级员工›大批企业和社 会组织的管理者Œ ˆ随着社会需求的高涨Œ高等学校 中- ¢¡ 和- °¡ 的培养数量也越来越多Œ 这是中国 中间阶层中成长最快的一个部分‰ › 因高新技术的采 用和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高收入群体Œ如留学回 国的创业者!建筑师!律师!会计师!房地产评估!营 销人员!影视制作人!股票经营者以及其它类型的自 由职业者»‘‘½"李强认为现阶段中国的中间阶层是由 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组成的"旧中产阶级是指 由小企业主!小店主等小资产者构成的社会中间层" 新中产阶级是指从事管理!专业技术!商业!办公室 工作的白领阶层"同时旧中产阶级正向着新中产阶 级更替Œ 更替的速度非常快»‘’½"张宛丽认为Œ 中间阶 层是一些新的/ 准阶层0 Œ 是正在分化演变中Œ 尚未完 全定型的社会利益关系群体Œ 也即/ 白领阶层0 Œ 即那 些其职业的教育及科技含量较高!以脑力劳动为主Œ 拥有较高薪水!私家轿车!私产房!较高质量的家庭 生活Œ 可以较阔绰地安排好自己的业余休闲生活Œ 引 领社会时尚潮流的人群"具体说来包括下列群体š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 应聘于外企!三资企 业的各级!各类/ 白领0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 术工人等‰ ›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 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国营大企业及垄断 行业的/ 老板0 ›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 大腕 儿0 › 钻政策调整空子起家的!靠炒卖/ 批文0 !权钱交 换!投机钻营!搞地下/ 黑产业0ˆ如性交易!毒品交 易‰等而致富的/ 暴发户0»‘“½"总地说来Œ 对中间阶层的定义Œ 学术界比较一致 的看法是š 所谓中间阶层Œ 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 会文化地位上看Œ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 层的中间水平"ˆ二‰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关于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Œ学术界还是有较为 一致的认同"一般认为在任何社会中Œ中间阶层都 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Œ可以从以下 三个层面理解š 第一Œ 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 层之间的缓冲层Œ 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Œ 社会高层与 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Œ社会矛盾就会大大 缓和Œ 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第二Œ 中产阶级在 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Œ 当这种意识形 态占据主导地位时Œ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 有市场Œ 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第三Œ 中产阶级 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Œ当中产阶级占社 会的多数时Œ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 大稳定的消费市场Œ 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½"ˆ三‰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受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规定Œ中国中间阶层构 成呈现出自己的特征"张宛丽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特 征大致归纳为如下两方面š一是多重分割的特征" 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及单位类型上Œ现阶段中间阶 层被不同的经济所有制关系所分割›在社区资源分 配格局中Œ现阶段中间阶层被不同发展水平及社会 特征的地域社区所分割"二是建构性特征"这是一 种历史的承继与现实的建构!正式制度因素与非正 式制度因素!先赋因素与后致因素等共同作用的互 动结果»‘”½"五! 社会分层研究的展望社会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结构的巨 大变迁Œ 尤其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 变化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化"社会阶层 结构随之出现了分化与重组Œ 旧的阶层不断分化Œ新 的阶层不断产生Œ 各利益群体间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研究社会分层结构Œ 协调好各利益群体的关系Œ 正确 引导其发挥对社会的功能Œ 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Œ 促进改革的纵深开展Œ有利于早日实现全面的小康 社会"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界关注的重 点课题"笔者认为Œ 未来的研究还应注重以下方面š ˆ一‰关于中间阶层的研究传统社会结构是封闭的金字塔型Œ现代社会结 构则应是两头小!中间大!以中间阶层占多数的纺锤 型"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 期Œ 金字塔型已被打破Œ纺缍型尚未形成Œ中间阶层#“”“#第“ 期陈成文Œ张丽芬š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已经存在并在继续扩大 "学界内对中间阶层的研究 已初露端倪 Œ 并日益受到重视 "对中间阶层的定义 ! 构成 !产生条件 !特点 !社会功能 !社会意义等都有了 研究 Œ 其中对其定义 !构成研究颇多 Œ 但尚无定论 › 对 其社会功能认识较为统一 Œ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此外 Œ关于私营企业是否为中间阶层还存在争议 " 有些学者认为他们属于中间阶层 Œ但也有的提出他 们不属于中间阶层 Œ 至少不是理想型中间阶层 Œ 主要 还受客观结构与主观素质制约 "另外关于中间阶层 的发展趋势 !发展前景ˆ如/ 社会断裂0背景下的中间 阶层 Œ能否发育为具有现代社会结构功能意义的社 会分层群体‰ !及他们自身的一些缺点是否也会带来 一些社会问题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ˆ二‰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的研究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强 Œ社会公平也成为不可忽 视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关于两极分化问题 "李强教 授提出了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 与经济分层的区分 "他认为 Œ 在改革开放之前 Œ 中国 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 Œ那时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 较低 Œ 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 "甚至存在严重的政 治歧视 "改革开放以后 Œ 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 Œ 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 "因此 Œ 他认为 Œ 改革 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就是经济差距 拉大的过程 Œ 同时也是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过程 Œ 后 者对于经济分层差距的拉大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 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 Œ 改革开放以来 Œ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了 Œ 但经济差距也拉大了 Œ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至于怎样去缩小或 平衡这个差距 Œ怎样从社会分层结构上去看待这个 差距 Œ 去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Œ 还是一项艰巨的任 务 "此外 Œ 有关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相关问题 Œ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的相关问题 Œ社会分层与社会发 展的问题 Œ 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等 Œ 都将 成为研究者日益瞩目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š »‘½ 陆云彬 Ž目前我国社会阶级和精神状况研究概述»ª ½ Ž 理论学习月刊 Œ‘™˜™ˆ”‰ š–‘ –” Ž»’½ 张宛丽 Ž近期我国社会阶级 !阶层研究综述»ª½ Ž中国社会科学 Œ‘™™•ˆ•‰ š‘—“ ‘˜‘ Ž»“½ 米加宁 Œ高德想 Ž 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学含义»ª½ Ž社会学研究 Œ‘™™—ˆ”‰ š”’ ”— Ž»”½ 刘祖云 Ž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 ) ’• 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ª ½ Ž华中师范大学业学报ˆ人文社科版‰ Œ‘™™™ˆ”‰ š™– ™™ Ž»•½ 季建国 Ž现代化 š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调适»ª½ Ž社会科学 Œ‘™™‘ˆ–‰ š”• ”“ Ž»–½ 王汉生 Ž解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层次分化»ª ½ Ž社会学研究 Œ‘™™“ˆ•‰ š‘“ ’’ Ž»—½ 陆学艺 Ž社会结构的变迁» - ½ Ž北京 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Œ‘™™— Ž»˜½ 赵子平 Ž与时俱进 Œ 正确认识国内环境 ) ) ) 我国社会阶层发生的新变化»ª ½ Ž了望 Œ’••‘ˆ”•‰ š– ‘• Ž»™½ 肖文涛 Ž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情况与利益协调问题»ª ½ Ž社会科学 Œ‘™˜™ˆ™‰ š“• “™ Ž»‘•½ 李培林 Ž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ª½ Ž中国社会科学 Œ‘™™•ˆ“‰ š”— –“ Ž»‘‘½ 周晓虹 Ž中产阶级 š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Ÿ »ª½ Ž社会学研究 Œ’••“ˆ‘‰ š•– •™ Ž»‘’½ 李强 Ž关于中产阶级和中国阶层»ª½ Ž人民大学学报 Œ’••‘ˆ’‰ š‘— ’• Ž»‘“½ 张宛丽 Ž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ª½ Ž社会学 Œ’••’ˆ‘‘‰ š•– •™ Ž»‘”½ 张宛丽 Ž中等收入者的特征»ª½ 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 Œ’••“ˆ”‰ š— ˜ Ž´ÈÅÒ Å Ô Ò ÏÓ ÐÅÃ Ô ÓÁÎÄÐ Ò ÏÓ ÐÅÃ Ô ÓÏ Æ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Ä É ÖÉ Ä É ÎÇÒ ÅÓ ÅÁ Ò Ã È £ ¨¥®£ÈÅÎÇ 2×ÅÎŒº ¨ ¡®§ ¬ É 2ÆÅÎ ˆ£ÏÌ ÌÅ ÇÅÏÆ °ÕÂ Ì É Ã¡ÄÍÉ ÎÉ Ó Ô Ò Á Ô É ÏÎŒ ¨ÕÎÁÎ ® ÏÒÍÁ Ì µÎÉ ÖÅ Ò Ó É Ô ÙŒ£ÈÁÎÇ Ó ÈÁ”‘••˜‘ Œ£È É ÎÁ‰ ¡ÂÓ Ô Ò ÁÃ Ô š ©Ô É ÓÇÅÎÅ Ò Á Ì ÌÙ ÁÇÒ ÅÅÄÔ ÈÁ Ô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Ä É ÖÉ Ä É ÎÇÒ Å Ó ÅÁ Ò Ã Èà ÏÎà ÅÎÔ Ò Á Ô Å Ó ÍÁ É ÎÌÙ ÏÎ Ô ÈÅÆÏÕ ÒÒ Å Ó ÐÅ Ã Ô Ó ÏÆÌÁÙÅ Ò ÓšÏÎÔ ÈÅÓ Ô ÁÎÄ ÁÒ Ä ÓÏÆÓ Ô Ò Á Ô ÕÍ Ä É ÖÉ ÎÇŒ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Ó Ô Ò Õ Ã Ô Õ Ò ÅŒ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Ó Ð Ì É Ô Ô É ÎÇÕÐÁÎÄÔ ÈÅ ÍÉ Ä 2 Ä ÌÅà ÌÁÓ ÓŒÅ Ô ÃŽ · ÅÓ ÈÏÕ ÌÄÓ Ô Ò ÅÎÇ Ô ÈÅÎ Ô ÈÅÓ Ô ÕÄ Ù ÏÆ ÍÉ ÄÄ ÌÅà ÌÁÓ Ó!Ó Ô Ò Á Ô ÕÍ Ä É ÖÉ Ä É ÎÇÒ Å Ó ÅÁÒ Ã È ×É Ô ÈÓ ÏÃ É Å Ô ÙÊ Õ Ó 2 Ô É Ã ÅÁÎÄÓ Ï ÏÎŒÉ Æ ×Å ×ÁÎÔÔ Ï ÍÁËÅ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Ä É ÖÉ Ä É ÎÇÒ Å Ó Å ÁÒ Ã È ÍÏÖÅÔ Ï×ÁÒ ÄÄ ÅÅÐÌÙ Ž « ÅÙ ×ÏÒ Ä Óš 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Ä É ÖÉ Ä É ÎÇ›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Ó Ô Ò Õ Ã Ô Õ Ò Å›Ô ÈÅÓ Ô Ò Á Ô ÕÍ Ó Ð Ì É Ô Ô É ÎÇÕЛÔÈÅ ÍÉ ÄÄ ÌÅà ÌÁÓ Ó »编辑 š颜关明½ #” ” “ # 中南大学学报ˆ社会科学版‰ 第 ‘‘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