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引言社会分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层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1 天命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皇帝是上天所授予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根据天命观念,社会被划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等级。
贵族地位高于士人,而士人又高于农民和工匠。
2.2 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与社会流动的缺乏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分层结构相对稳定,社会流动性很低。
贵族地位世袭,士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农民和工匠则只能继承其父辈的身份。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社会流动的机会很少。
三、近代社会的阶级划分3.1 封建社会的动摇与社会变革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
西方文化的引进、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大,逐渐削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与城市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这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新的阶级开始出现。
城市商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新兴阶级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3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与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工作。
由于农民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农民工阶级。
农民工阶级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最底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4.1 新兴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批新兴阶级开始崛起。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劳动者阶层分析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勞動者階層分析摘要: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不同人群,因其对社会稀缺资源——包括国家控制权力、生产资料及财富、社会资本、专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拥有、控制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地位、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阶层。
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并对劳动者阶层的构成和利益需求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认为,在当代,不同阶层间的妥协是民主的象征,是政治解决不同阶层之间冲突的理智和合理的方式。
关键词:四个阶层阶层冲突与妥协一、阶层的划分及标准所谓阶层,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立的群体利益。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目前中国社会分成国家与社会管理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这样10个阶层①(陆学艺2002)。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认为,社会根据三种“市场能力”划分为三种阶级,即掌握生产资料的市场能力的上层阶级、具有教育和技能的市场能力的中产阶级、具有体力劳动的市场能力的下层阶级②(李培林2004)。
划分阶层的标准有很多,如生产资料的拥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受教育程度、社会网络关系、消费水帄、信息资源占有、职业等等。
因为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的多样化,不可能依据一个唯一的标准来进行划分不同的社会群体,使用综合标准,即以多种因素的组合进行划分,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同时,采用的标准和因素,应当是本质性、决定性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占有的不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有了明显的、本质性的不同。
按照人们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占有的不同,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劳动者阶层。
稀缺资源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分层和流动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从农民工的社会分层现状、流动状态、金字塔结构下的群体特征以及新型城镇化和政策措施对其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和流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因素。
政策和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分层和流动现状。
在展望未来,农民工的社会分层和流动趋势将继续受新型城镇化和政策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社会分层、流动状态、金字塔结构、影响、政策、措施、发展趋势、展望。
1. 引言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却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他们常常被边缘化、低薪酬、缺乏社会保障。
这种分层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而农民工的流动状态也是一个需重视的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差别,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没有稳定的工作与生活保障,他们不断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面临着身份认同、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
在金字塔结构下,农民工群体更是被挤压在社会底层,缺乏社会支持与保障。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不言而喻,政策及措施对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在未来,展望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与发展,促进他们在城市中更好地融入与发展。
2. 正文2.1 农民工的社会分层现状一、按工资收入水平可分为高收入农民工、中等收入农民工和低收入农民工。
高收入农民工多为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拥有较高的技能和经验,通常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从事高薪工作,收入较为稳定。
中等收入农民工通常是一般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收入比较稳定但仍需勤奋工作才能维持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大体呈现出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个等级制度下,社会被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
地主阶级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拥有土地和财富;农民阶级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工人阶级则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权益受限。
而知识分子则相对特殊,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不如地主阶级,但享有一定的特权。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原来的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拥有了一定的土地并享受相应的分红。
工业方面,国有企业逐渐放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开始出现,工人阶级的收入和地位也有所提高。
同时,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市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加,知识分子开始脱离原有的特权体系,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初步的变动。
农民逐渐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居民,部分农民涌入城市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增加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多元化。
工人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通过市场经济获得了更多机会,一些工人甚至成为企业的老板。
知识分子也获得了更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阶级,他们的地位提升与城市户籍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也并不高。
三、改革开放中期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中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逐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化率也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城乡分割逐渐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更为明显的社会分层。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被认为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通常是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因此选择外出务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不同于城市居民,农民工通常缺乏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辛。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也往往较低,面临着缺乏保障、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也存在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提升技能,一些农民工能够逐渐摆脱贫困,改变自身的生活境况。
他们利用工作积累的资金,回乡创业或者转行就业,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或发展自己的技能,实现了小康甚至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下一代也存在上升通道。
随着中国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孩子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成为城市中的白领或者技术人员,改善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
然而,农民工现象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获得高技能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分层中长久处于底层。
其次,由于农民工的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城乡二元分割的现象比较明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低,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问题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民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中国农民工社会阶层地位调查报告
中国农民工社会阶层地位调查报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宝帅摘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地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城市中他们有一亿之巨,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然而硕大的城市中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就是---农民工。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民工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他们自己眼中他们不再低人一等,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那么当代农民工在中国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2010年2月5日至8日走访了东营市西城金大地建材批发中心。
此时已经临近新年,但是在金大地仍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金大地作为东营市西城最大的建材批发中心仅仅成立六年,但是这里集中接近一般的批发商以及装饰公司。
5日下午五点钟我走进金大地,街的两旁全是各种各样的门头,有木门、卫浴、吊顶、灯具等等各种装修材料。
他们并没有因为新年将至而急着回家,反而门前室内有很多货物。
走进一家卫浴店面,老板热情的招待了我,待我说明来意之后,老板向我讲述了在东营的几年情况。
老板姓赵,山东泰安人,和妻子在东营已经八年了,初来东营时只有21岁,回想起那段时光,赵老板脸上露出了辛酸。
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
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摘要:论文首先认为,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即1978年以后出现的中国社会的第三大阶层。
农民工阶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农民工阶层最基本的特征是其社会身份、社会地信、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推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现实角度看,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别不会迅速消失,因此,农民工阶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从长远角度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向纵深推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差别的逐渐消失,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整体性推进阶段,农民工作为一个阶层最终将不复存在。
关键词: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农民工;特殊阶层一、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成因探讨农民工阶层作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其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阶层分化是农民工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其二,改革以前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是农民工阶层产生的历史根源;其三,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是农民工阶层产生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阶层分化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快速或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为了探讨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又必须首先分析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分化的前提:改革以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
1949―1978年,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角度即社会分层研究中两种不同传统出发来进行分析。
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中存在这样两种传统:一是按照依附关系来进行分层,称之为关系式分层;二是按照等级关系来进行分层,称之为等级式分层。
运用上述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层方法来研究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是:从关系式分层理论出发来分析,存在一个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的三分式阶层结构;从等级式分层理论出发来分析,存在一个由干部、工人和农民构成的三级式阶层结构。
社会分层
浅析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背景下的权益保障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这十大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但学者周晓桂认为,通过这十大阶层的划分来描述中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状况,有一个假想的理论前提,就是中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分层,即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已经完成、物质利益地位已经相对稳定。
显然,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
因为当今的中国社会,不仅利益结构变迁十分迅速,同时各社会阶层也正处在分化、解组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之中,也就是处在社会流动之中。
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各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地位的变化和人口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
最近30 年来,由政府主导的改革开放是启动和加速大规模社会流动的直接原因,各个阶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社会流动的变化愈加明显。
一、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基本现状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基本现状包括地域流动--地域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城乡流动和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也使得农村居民内部的职业分化大大加快;身份流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只存在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和干部,并且三者之间的转换途径很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没有可能,现在途径越来越多了,农民成为工人当然不用说了,农民和工人通过考试、竞争、选举等方式转变为干部的事例也不鲜见。
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流动农民工属于职业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人们习惯上把这个群体称为“农民工”。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倍加关注。
李培林认为,民工的流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表现在地域上,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二是表现在职业上,农民工从农业向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流动;三是表现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较高收入的职业阶层流动。
农民工社会阶层地位的调查报告
该文献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诸多困难,并提出了促进农 民工职业发展的建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生活较为困难。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03
农民工在养老、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权益尚未得到充
分保障。
研究展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为农民工提 供法律保障。
加强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力度, 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政策落地 生根,发挥实效。
提高政策针对性
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具 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
05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农民工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01
在所调查的地区,农民工普遍被视为社会底层群体,其社会地
位和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03
农民工政策现状
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政策,包括就业、社保、教育
、医疗等方面,以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农民工政策评价
政策实施效果
评价现有农民工政策的实施效果,包括就业机会、社会保障覆盖 率、子女教育等方面。
政策存在问题
分析当前政策的不足之处,如政策执行不力、覆盖面不全、缺乏针 对性等相对 较低,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收 入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程度 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一定
的社会隔阂。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也与其所从事 的职业、教育程度、城市归属感
社会分层的名词解释
社会分层的名词解释社会分层的名词解释:(一)农村居民,即我国农村居民中的农业户口人员。
(二)城镇居民,即我国城镇居民中的非农业户口人员。
(三)“城中居民”,即城镇非农业户口人员。
从狭义上说,我们现在的“农民”一般指的是第一种人。
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民工”一般是指的第二种人。
这样,他们既是城镇非农业户口人员,又属于“农民”,同时还属于第二种“城中居民”。
当然,从经济地位上来讲,他们比较[gPARAGRAPH3]农民更差些。
从社会意识上来看,他们基本上已经被排除在了农民之外,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认同感。
对城市生活没有归属感,对家庭、父母也没有认同感。
换言之,他们既不属于农民阶级,也不属于城市市民阶级。
第一种情况是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人,这些人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提高农民收入,消灭贫困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
第二种情况是多数城市中的工人和部分干部。
他们中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属于“城中居民”,觉得和“农民工”同属于第二种“城中居民”,感到心理不平衡。
当然,这种不平衡感如果长期存在,则对整个社会稳定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种情况是少数人,例如教授、专家、记者等等,他们不把自己归入任何阶级,甚至不把自己当作城镇居民。
从广义上说,我们现在的“农民”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
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从身份上来划分的,即便是全体“农民”都属于第一种情况,也只能说是第一种情况的范围扩大了而已。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收入水平低于后者。
由此推论,我国“农民工”的收入应该介于第二种“城中居民”和第三种“城中居民”之间。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小。
以后“城中居民”的范围将逐渐扩大,而且还可能超过“城中居民”的范围。
这里面最主要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土地问题。
《宪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城镇土地则归国家所有。
这也是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根本区别之一。
由于这一点,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农民工就业问题与社会不平等
农民工就业问题与社会不平等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由于传统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然而,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首先,农民工就业问题与社会不平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由于缺乏正式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许多农民工只能从事繁重、危险或低技能的工作,工资待遇往往较低。
同时,他们常常处于长期短期合同、临时工、无保障职位等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中,面临风险更大。
与此同时,城市工人由于拥有更高的技能和教育背景,享受着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稳定的就业机会,这种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其次,农民工就业问题也与城市的社会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尽管农民工已经逐渐融入城市生活,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仍然被视为“城市外来人口”。
这种身份的局限性意味着他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往往享受较少的权益和资源。
同时,农民工的子女也很难获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这种分层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城市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困境和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农民工就业问题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落后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平等问题说明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的问题,包括城市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等。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城市发展的反映。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和缩小社会不平等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首先,应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其次,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和管理,在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加强劳动合同保障等方面做出努力。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
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
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在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以部分时间从事多种经营。
应当说,在任何社会中,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都要经历某种门槛。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分析,可以从农民工、城市工人、知识分子、商人、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等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最底层的一个群体。
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而去城市务工。
他们的劳动条件艰苦,工资低廉,待遇较差,缺乏权益保障。
农民工在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承担了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权益和福利远不及城市居民,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
其次,城市工人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群体之一、他们通常在城市企事业单位从事一般工种的劳动工作,享受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福利待遇。
城市工人的收入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住房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工人也面临着工资增长缓慢、工作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又一个重要的阶层。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从事各种知识型工作,如教师、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既是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力量,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待遇不稳定等问题。
商人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金融服务。
商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常以经济资本和商业运作能力为支撑,参与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
然而,商人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竞争压力和政策变动等挑战。
职业经理人是中国社会中一个不断兴起的新阶层。
随着中国企业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和运营。
职业经理人通常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承担企业决策和运营管理的重要职责。
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官员是中国社会中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主要来自政府机构,承担公共事务和决策管理的职责。
政府官员在中国社会中享有特权和地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福利。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包括经济阶层、教育阶层、职业阶层、地域阶层等等。
以下是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要分析。
一、经济阶层:1.富裕阶层:这一群体通常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拥有巨额财富和资源,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较高的话语权。
2.中产阶层:这个阶层通常是工薪阶层,他们相对较富有,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并享受一定程度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农民工阶层:这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的人群,他们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较差。
5.贫困阶层:这一群体通常是生活在贫困地区或者生活条件较差的人群,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源和保障,面临生存压力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二、教育阶层:2.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一群体通常是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人群,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一般能够从事较高层次的职业工作。
3.中等教育水平:这一群体通常是只接受过中等教育或中专教育的人群,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发展空间也相对受限。
4.教育相对较低:这一群体通常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他们缺乏高级别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往往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
三、职业阶层:1.政治领导层:这一群体包括高级政府官员、党政干部和军队高级指挥官等,拥有行使国家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决策权力。
2.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这一群体包括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律师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较大贡献。
3.服务业工作人员:这一群体包括服务员、销售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等,他们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4.基层劳动者:这一群体包括无技术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他们往往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较差,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四、地域阶层:1.大城市居民:这一群体通常是生活在一线城市,享受着较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资源,经济状况较好。
专题六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
3.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者职业获得 的重要因素。 务农劳动力高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的特征 十分明显。非农就业劳动者年轻化、男性化和高 文化水平特征问题突出。 4.农村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阶段性 质的变化。 (1)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比重呈加速下降的趋势
(2)非农就业外出务工比重迅速增加
收入差距主要是个私经营收入差距的贡献,但村 际居民收入差距除个私经营收入外,本地企业务 工收入也有相当的贡献,村庄之间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造成了劳动者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差异。 村庄在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是村庄之间发展 差异的成因,并决定了村民与市场关系的走向。
农村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 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包括:
一种是商品性农业村。 一般是特色农产品 种植村。 三是外出务工村。一般是传统的农业区 。 四是资源依赖型村庄。 一般拥有丰富的自 然资源。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对村庄发展而言, 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决定了村民与市 场关系的走向。
初始选择商品性农业和工业的村庄,市场 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延伸性强,资 本积累环节多、水平高,产业发展具有自 我增强机制,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 那些选择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村庄,产业 链条短,市场空间小,甚至不可持续。至 于那些以劳务输出为主的村庄,主要劳动 力的外出对农业和村庄的发展是不利的。
现行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职业分化
陆学艺:农村社会分层
按农民实际从事的职业、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 权利,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 农业劳动者:全部或大部分收入依靠农业 农民工: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在农 村。分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 雇佣工 农村知识分子 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进入专题:农民工社会分层
●李强
本书书名所列的两大主题“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是笔者很长一段时间所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
笔者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始于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人民大学还没有社会学这个专业,笔者对于社会学的兴趣更多是读书得来的。
当时,有关社会学的著作中文版很少,多数是外文书。
在北京,外文书藏书最多的要数“北京图书馆”(今天已易名为“国家图书馆”)了。
读研究生的时候,着实读了不少北京图书馆的外文书。
那时候的北图还没有搬到现在的白石桥,还是在北海南门的老北图。
笔者有幸能够得到北图的外文外借的图书证,数不清有多少次来来往往于当时所居住的北城地兴居和老北图之间,借阅了大量书籍,其中很多是社会学的著作。
所以,后来写研究生论文的时候,写的是有关社会分层中的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探讨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也可以称作中产阶级,当时国内的术语还是“脑力劳动者”。
笔者对于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兴趣也是说来话长,1990~1991年在英国布里斯特尔(Brist01)大学访问一年,是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的,读书过程中,看到大量关于迁移(migration)方面的材料,1992年夏季在美国安阿伯(Ann Arbor)密执安大学安静的图书馆里也阅读了不少城市移民(urban migration)方面的书籍。
这样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先是从理论上,后来又从实证上探讨流动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农民工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大约十多年的时间里,关于城市农民工、城市流动人口、中国城市化问题等主题研究心得的一本集子。
笔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和试图验证如下的一些观点:
第一,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农民工是城市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城市里较长时期地居住、生活和工作,但是无论他们自己还是整个社会并不认为他们是归属于城市的,而是认为他们是归属于农村的社会群体。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处在城市里的边缘位置上,所以常被称为城市中的“边缘人”,在生活方式上也成为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
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与农民也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接受了城市的不少文化和观念,这些使得他们很难再复原到农村原来的生活轨道上。
第二,造成上述城市农民工特殊社会分层地位的首要制度原因在于户籍制度。
本书探讨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起源,认为,户籍制度建立以后,起到了两个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第一是使得革命以后的经济分配、资源分享的秩序得以维持。
我国在尝试了打碎阶级的实验以后,需要用“非所有权”的屏蔽手段来维持经济秩序,而户籍是“非所有权”式的、最为有效的屏蔽手段。
依靠户籍阻止农民进城,实现了向城市工业发展倾斜的政策,完成了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
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一种身份制度,当然,构成当时中国身份制度的不仅是户籍,除了户籍制度外也还有一整套复杂而又相互匹配的身份制度,但是,户籍制度是这套制度的核心。
笔者认为,改革以来,户籍制度的“社会屏蔽”功能有所衰落,经济所有权的功能已经出现了回归的趋势。
财产权作为社会筛选机制和技术证书权的筛选机制都已经对于户籍权力提出了挑战。
当然,在产权方面和技术证书方面,农民工也不占优势,农民工仍然有可能处于城市社会分层的下层。
但是,产权和技术证书权作为主导的社会筛选机制以后,社会公平的机制和理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三,在上述户籍制度的影响下,传统的人口流动的推力与拉力的模型发生了变化。
中国农民工流动的推力与拉力的模型与国际上的模型有很大区别。
在户籍制度的作用下,推力与拉力都会出现变形。
有些推力或拉力,会出现“功能失效”,也就是说,此种因素虽然还存在,
但是它却失去效用,从而使流动人口不再遵循一般的推拉规律。
迄今为止,我国的户籍改革虽然也推出了若干重要举措,但是,原有制度的惯性较强,户籍使推拉失效的现象依然如故。
第四,笔者提出,非正规就业会是数以亿计的流人中国城市的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形式。
应充分认识非正规就业的正向社会功能。
非正规就业为中国巨大的失业人口、流动人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应改变目前对于非正规就业的管理对策,改变一些地方打击非正规就业的作法,应对其采取扶持、帮助的对策。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也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必要机制。
从根本上说,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应当得到保障,而不应该仅仅是城市居民和正规就业者的利益得到保障。
第五,农民工中有底层精英存在,如果对于他们通通采取整体排斥的政策,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第六,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是职业流动最为频繁的群体,然而,频繁的职业流动并不能导致他们职业地位的上升,笔者提出地位累积的解释,城里人由于可以通过档案制度实现地位累积,而农民工则没有地位累积。
第七,笔者将我国城市农民工的家庭关系归为五种基本模式,即单身子女外出型、兄弟姐妹外出型、夫妻分居型、夫妻子女分居型和全家外出型。
笔者发现这些以分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模式,与传统的家庭理论是冲突的,也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笔者对此进行了阐释。
第八,笔者印证了中国城市农民工高比例向家乡汇款的现象,笔者分析了这种向家乡的高比例汇款的原因及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第九,笔者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多数处于无保障状态,受到失业、疾病的频频袭击,笔者提出了建立三条保障线的对策建议。
第十,笔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城市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发现了流入城市农民对城市居民的不满情绪。
本书剖析了我国农民与市民交往的历史,提出在今后几十年里,流入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将是在我国城市中共同生活的、长期共存的两大社会群体,提出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理解与合作,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误解与冲突,从而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第十一,本书从剥夺理论视角研究了中国城市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提出绝对剥夺在现阶段还是普遍现象,提出了多阶剥夺的观点,认为绝对剥夺降低以后,相对剥夺的问题还会再提出来。
第十二,本书证明,城市外来人口分为两个大的群体,他们的构成和需求有巨大差别,因此在户籍改革上,要分析户籍为不同群体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利益,特别是要理解两大群体的不同要求,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改革。
第十三,本书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五种模式,即小城镇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城市模式、城市群模式和乡村生活城市化模式,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应固守在某一种模式上,而应采用兼收并蓄的方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模式。
第十四,本书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度密集的东南沿海城市带的形成是难以避免的。
“东南沿海线”是与传统“爱辉一腾冲线”大体平行的划分东南沿海省份与其他地区的线条,该线东南是我国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
东南沿海是我国农村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可以预计是未来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聚集区,也将是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
第十五,本书提出了三元社会结构的思路。
三元结构首先是以二元结构为历史前提的,笔者认为使用三元社会结构的说法更能够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
第三元群体的本质在于它与农村居民相比是一个占有一定城市资源的群体,它与城市居民相比又是一个仅占有十分有限城市资源的群体,是被排斥在正式的城市居民之外的非正式城市群体。
这个新产生的群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而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身份群体。
本书除了笔者的劳动以外,也凝聚着笔者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学生、朋友的贡献。
本书第十四章是由笔者当时的学生、现在中央编译局的周红云博士完成的,第二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则是笔者与研究生张海辉合作的成果,第十七章第一、二节的写作则有笔者过去的学生,现在人民大学任教的李迎生教授、郝大海博士的参与。
清华大学的唐壮先生为第六章做了不少文献准备工作。
此外,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完成的。
对于所有上述学生、朋友、同人的贡献,在此深表谢意。
笔者多年来的研究和写作是在妻子张华女士无微不至的关心下完成的,所以,也特别感谢她的贡献。
本研究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ASH00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2JAZ840003)的资助,在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