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
曰‘毋彝酒’, ‘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 失天下,
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
匹夫
失其 身。” 裘:皮袄。“常酒者”句中的“酒”字为
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名词作动词。匹夫:平民百姓。
旄、 象、 豹胎;
旄、 象、 豹
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
◆文白对译◆
胎必
h
(cí)
不衣 短 褐è 而舍茅茨之下, 则必
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
锦衣九重、
高 台 广 室也;
用由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
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二、子圉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 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 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 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 的思考。
◆ 新情境·激趣引航◆
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是人类心灵净化 的地平线。
◆文本探究◆
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 寓意 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 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 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 来,一致对外。
◆文白对译◆
以为象箸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
必 不盛
(ɡuǐ)

于 土 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文本解读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文本解读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文本解读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

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

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

“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

”“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

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吾今见之于君。

”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

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也。

”“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

“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

子圉的反应也很妙。

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

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今我已亡之矣。

我且曰子取吞之。

’”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

“候因释之。

”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

故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

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

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

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解析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作为学生,如何面对象牙塔外的世界,如何传承古代文明,如何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就需要明人性的丰富性。

韩非子的寓言揭开了人类脸上覆盖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

非但“公平、公开、公正此在商鞅变法中有据可考,商鞅依法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

【课内挖掘】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曾出现过倡导“依法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其人就是韩非。

韩非认为,法为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客观尺度,可以避免因统治者个人因素给封建政治造成的损失,并可保证政治的连续性。

同时,成文法律的公布,可以限制统治者个人的私权,以缓和君主与臣民的矛盾,调整上下关系。

另外,法还能够整齐民心,竭尽民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并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

在韩非看来,实行法治小可以救亡图存,大则可以致霸王之业。

韩非在其法学思想理论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法学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蕴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齐王衣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

齐王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都爱穿紫色的衣服;而当齐王脱下紫色的衣服,并表示对这种衣服的厌恶后,不用下达禁令,全国的“紫色热”自然就降温了。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妙用。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我们将君子改作上级小人改作下级,这就是说,上级的喜好像风一样,下级的喜好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这样说是不是贬低了下级呢?没有。

一般而言,上级就是下级的榜样。

上级喜欢乘坐进口小车,下级也就争相效仿,越坐越高档;上级好大喜功,下级就争相吹牛,越吹越玄乎。

要根本改变这些不正之风,关键就在上级自身。

《韩非子·说林上第二十二》白话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第二十二》白话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第二十二》白话译文秦武王叫甘茂在仆官与行事官中选择一种自己想要做的官职。

孟卯说:“您不如做仆官。

您的特长是做使臣。

您即使做了仆官,君主仍会把使臣的事务交给您。

您佩带着仆官的印信,又做着行事官的事情,这是身兼二职啊!”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

孔子走后,子围进来,询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

太宰说:“我见过孔子之后,再看你就像渺小的跳蚤虱子一样了。

我现在就把他引见给君主。

”子圉怕孔子被君主看重,因而告诉太宰说:“君主见过孔子后,也会把你看作如同跳蚤虱子一般了。

”于是太宰不再向宋君引见孔子。

魏惠王主持臼里的盟会,打算恢复周天子的地位。

彭喜告诉韩王说:“君王别听他的。

大国讨厌有天子,天子只对小国有利。

如果君王和大国都不听他的,魏国还怎么能和小国一起恢复周天子的地位呢?”晋国讨伐邢国,齐桓公打算前去解救。

鲍叔说:“为时太早了。

邢国不灭亡,晋国就不疲惫;晋国不疲备,齐国地位就不会重要起来。

况且扶持危国的功德,比不上恢复亡国的功德大。

您不如晚点救邢,以便使晋国疲惫,齐国才能真正得到好处。

等邢国灭亡后再帮助他们复国,那样的名声才真正美好。

”齐桓公于是不去救援。

楚人伍子胥出逃,守边官吏抓住了他。

子胥说:“君主搜捕我,是因为我有美珠。

现在我已丢失了——我会说是你把它抢去吞吃了的!”守边官吏因此放走了伍子胥。

庆封在齐国作乱后,想出奔到越国。

同族的人说:“晋国近,为何不去晋国?”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同族的人说:“你把作乱的念头改掉的话。

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把这种念头改掉,即使远居越国,难道就能够安宁吗?”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

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宣子说:“平白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智伯无故索地,邻国一定会害怕。

他欲壑难填,天下一定会恐惧。

您给了土地,智伯一定骄傲而轻敌,邻国一定恐惧而相互亲近。

用相互亲近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命就不会久长了。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优秀实用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优秀实用
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 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 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 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 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讽刺的角 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 话中可以看出来:
第2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 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
的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 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 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 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 向事物的反面。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 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 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 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 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 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 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 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 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 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 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 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 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 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 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 心。 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

语文高二年级(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新课标第七单元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设计教材依据:语文人教版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设计思路:本课处于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最后一课。

课文中韩非子的数篇寓言,短小精悍又幽默风趣。

学生喜欢阅读,但因离现在时间较长,有一定的文字阅读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落实文言知识。

同时,浅文深教,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深刻内涵,并能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因此,教学设计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补充为辅,大胆放手,呈现一个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3.领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教学难点:领会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PPT课件2、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标注文言知识点,初步理解寓言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让我先来给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

(PPT《住在谷仓底下的老鼠》)听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不要贪婪,否则会有难以估计的后果。

看似浅显,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种短小精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就叫寓言。

(PPT寓言)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有“寄托”的意思。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回答)在文学的海洋中,寓言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它就像一颗奇异璀璨的明珠,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被誉为“智慧的花,哲理的诗”。

今天,我们将思接千载,跟随韩非子的脚步,品读他笔下的寓言故事,感受寓言的魅力,领略寓言的智慧之光,体会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

韩非子选读《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创新课件

韩非子选读《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创新课件

…基础积淀…
一、读准字音 1.醉寐.( ) 2.亡裘.( ) 3.象箸.( ) 4.土簋.( ) 5.犀.玉( ) 6.短褐.( ) 7.织屦.( ) 8.织缟.( ) 9.跣.行( ) 10.缁.衣( ) 11.食彘.( ) 12.聚嘬.( )
答 案 1.mèi 2.qiú 3.zhù 4.ɡuǐ 5.xī 6.hè 7.jù 8.ɡǎo 9.xiǎn 10.zī 11.zhì 12.zuō
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 而《康诰》上也说过‘不要彝酒’,‘彝酒’就是经常喝酒;经常
酒者,天子失天下, 匹夫失 喝酒的人,天子就会丧失天下,(若此人是)平民百姓就会丧失
其身。” 亡:丢失。酒:名词作动词,喝 他自己的性命。”酒。匹夫:平民百姓。身:性命。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鲁穆公让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
前一个代杨布。 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 后一个代狗。 杨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这样!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先前假如你的狗白色出去,黑色回来,你难道能不感到奇怪吗!”
犹:像。是:这样。曩(nǎnɡ):从前,先前。使: 假使、如果。怪: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
在 。 土 簋 ( ɡ uǐ) :
玉杯象箸 必不盛菽
古代陶制食器。 用上玉杯象牙筷子,食器里一定不会盛放豆叶制成
藿,则必旄、象、豹胎; 旄、象、豹 的食物,那么一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上了牦牛、大象、豹子
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 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住在茅屋当中了,就一定会穿
于:在。乃:于是,就。之:均为代词,前一
个代曾从子的计策;后一个代曾从子。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蚜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蚜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更延英俊,因才授爵:_根__据__,__按__照__ ②因 因为君刺之:_趁__机___
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__依__靠__
2.词类活用 (1)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穿__,__住__ (2)则毋生杨矣: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生___ (3)其恶者贵,美者贱: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得__人__敬__重__,__被__人__看__轻___ (4)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形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以__…__…__为__美__,__以__…__…__为__恶__ (5)吾不知其美也: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漂__亮__的__地__方___ (6)天雨: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下__雨___
(4)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译文:_富__裕__的__尽__头__是__知__足__,__人__如__果__不__能__停__于__知___足__,__求__富__无__厌__,__那__就____ _是__忘__记__了__富__裕__的__边__际__了__。__
(5)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译文:_你__们__不__担__忧__腊__祭___到__来__时__点__燃__茅__草__烤__猪__的___燥__热__,__你__们__还__担__忧__什___ 么!
4.语句翻译 (1)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译文:_我__见__了__孔__子__,__那__么__再__看__你__就__感__觉__像__跳__蚤__虱__子__一__样__微__小__了__。__ (2)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译文:_绍__绩__昧__因__喝__醉__酒__睡__觉__而__丢__失__了__他__的__皮__衣__。_ (3)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译文:_你__做__这__事__,__不__是__因__为__义__,__而__是__为__了__利__。__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解析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作为学生,如何面对象牙塔外的世界,如何传承古代文明,如何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就需要明人性的丰富性。

韩非子的寓言揭开了人类脸上覆盖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

非但“公平、公开、公正此在商鞅变法中有据可考,商鞅依法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

【课内挖掘】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曾出现过倡导“依法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其人就是韩非。

韩非认为,法为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客观尺度,可以避免因统治者个人因素给封建政治造成的损失,并可保证政治的连续性。

同时,成文法律的公布,可以限制统治者个人的私权,以缓和君主与臣民的矛盾,调整上下关系。

另外,法还能够整齐民心,竭尽民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并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

在韩非看来,实行法治小可以救亡图存,大则可以致霸王之业。

韩非在其法学思想理论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法学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蕴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齐王衣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

齐王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都爱穿紫色的衣服;而当齐王脱下紫色的衣服,并表示对这种衣服的厌恶后,不用下达禁令,全国的“紫色热”自然就降温了。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妙用。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我们将君子改作上级小人改作下级,这就是说,上级的喜好像风一样,下级的喜好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这样说是不是贬低了下级呢?没有。

一般而言,上级就是下级的榜样。

上级喜欢乘坐进口小车,下级也就争相效仿,越坐越高档;上级好大喜功,下级就争相吹牛,越吹越玄乎。

要根本改变这些不正之风,关键就在上级自身。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用)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用)

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 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陈轸贵于魏王
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惠子说: ⑨陈轸(zhěn) 贵于魏王。惠子曰: “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那 “必善事左右。夫杨, 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 横树之即生,倒树之 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 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了。然而假如十个人栽杨树,一个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 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 拔之,则毋生杨矣。 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容易 至以十人之众,树易 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 生之物,而不胜一者,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 何也?树之难而去之 困难,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您 易也,子虽工自树于 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 王,而欲去子者众, 如果要除去您的人很多,您就一定 要危险了。” 子必危矣!”
不要为了争夺眼前的小利而忘掉维护共 同的根本利益。
韩非子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 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 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 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 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 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 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 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 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 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 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子圉见孔子
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 ①子圉(yǔ)见 孔子于商太宰。孔子 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 出,子圉入,请问客。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 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 太宰曰:“吾已见孔 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 子,则视子犹蚤虱之 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 细者也。吾今见之于 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 君。”子圉恐孔子贵 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 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 “君已见孔子,亦将 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 视子犹蚤虱也。”太 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 宰因弗复见也。 不再荐举孔子。

高中语文 第7单元《韩非子》选读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第7单元《韩非子》选读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子圉.(yǔ) 见.(xiàn)孔子亡其裘.(qiú) 彝.(yí)酒象箸.(zhù) 土簋.(ɡuǐ)犀.(xī)玉之杯 菽.(shū)藿短褐.(hè) 茅茨.(cí)织屦.(jù) 跣.(xiǎn)行逆旅之父.(fǔ) 缁.(zī)衣三虱食彘.(zhì) 嘬.(zuō)其母彘臞.(qú)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鳣似蛇(“鳣”,通“鳝”,黄鳝)(2)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3)彘臞,人乃弗杀(“臞”,同“癯”,消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引见,动词)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参见,动词)我见.相如,必辱之(看见,动词)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介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相当于“我”)才美不外见.(显露,动词)军无见.粮,仓无见.谷(现成的,形容词)(2)假⎩⎪⎨⎪⎧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动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动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动词)(3)走⎩⎪⎪⎨⎪⎪⎧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逃跑,动词)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动词)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动词)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动词)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跑,动词)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仆人,名词)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形容词)(4)其⎩⎪⎨⎪⎧虽远越,其.可以安乎(表反问,难道,句中语气词)匹夫失其.身(他的,代词)鲁患其.不救乎(表揣测,恐怕,句中语气词)(5)之⎩⎪⎨⎪⎧吾今见之.于君(代孔子,代词)奚不之.晋(到、往,动词)树易生之.物(的,结构助词)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6)而⎩⎪⎨⎪⎧失火而.取水于海(表顺承,连词)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表转折,连词)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表转折,连词)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表修饰,连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为两个词,“因”是“趁机”,“为”是介词“替”今义:是一个表原因的介词(2)必善事左右.. 古义:这里指身边的人今义:为方位名词(3)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古义:指不困窘今义:指没有尽头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名词作动词,喝酒)(2)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名词作动词,做官)(3)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词作动词,穿)(4)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意动用法,以……为美)(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意动用法,以……为贤)(6)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名词作动词,下雨)(7)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名词作动词,种)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

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

第四则故事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
绍绩昧借醉酒, 表达对帝王响亮的警 示 ,说明“勿以恶 小而为之”的治天下 的道理。
1.5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有的)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曰:“假(借)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 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 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祸患) 其不救乎!”
《韩非子·说林上》
翻译:杨子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住在旅店里。店老板有两个妾, 长得丑的地位高,长得美的地位低。杨抄子问这其中的原因,店老板回 答说:“漂亮的人自认为漂亮,我并不觉得她漂亮;丑的人自认为丑, 我并不觉得她丑。”杨子对学生说:“实行贤德而去掉自认为贤德的思 想,到哪里不会受到赞美呢?”
翻译:曾从子是一位善相剑之人,(客游卫国)卫君抱道怨吴王, 曾从子就说:吴王好剑,我是相剑者,请大王让我去为吴王相剑, 拔出剑给他看,乘机将他刺死。卫君却说:“你这样做并非缘于 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富强,卫国贫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你 为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将曾从子逐走了。
第六则故事说明了 一个什么道理?
第十四则故事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
启示人们不要为了眼前
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
同的根本利益
选文一共用了14个故事,这些 故事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剖析人 性的弱点,共10例;一类是蕴含着 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共4例。韩 非子或使用散见在史书的例子,或使 用民间的传闻,或独自创作,化抽象 为具体,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 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见 识呈现出来,在平实中见神奇,语言 冷峻犀利,韩非之文形成冷峻峭刻、 锋芒毕露的风格。在先秦诸子之文中 自成一家,独具特色。
......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 近,何不到晋国去呢?” 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 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 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原文和翻译
①原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

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吾今见之于君。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也。

翻译: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

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

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

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

”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就象蚤虱那么渺小了。

”太宰因此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②原文: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今我已亡之矣。

我且曰子取吞之。

”候因释之。

翻译: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

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

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

(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

”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③原文: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

“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
其可以安乎?”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④原文: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翻译: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

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⑤原文: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翻译: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

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
是没命了。

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

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⑥原文: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卫君怨吴王。

曾从子曰:“吴王好剑。

臣相剑者也。

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利也。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乃逐之。

翻译: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

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

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

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

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

”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

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于是就把他驱逐了。

⑦原文: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guǐ),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翻译: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
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⑧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翻译: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

”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着你们夫妇的
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⑨原文:陈轸(zhěn)贵于魏王。

惠子曰:“必善事左右。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翻译: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

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

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

然而假如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

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困难,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

您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很多,您就一定要危险了。


⑩原文: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

杨子问其故。

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翻译: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

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

杨子询问其中的原因。

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亮的自以为漂亮,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美)。


2、⑾原文:鳣(zhān)似蛇,蚕似蠋(zhú)。

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翻译:黄鳝像蛇,蚕像毛虫。

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

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
⑿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毋击也。

子亦犹是。

曩(nǎng)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翻译: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

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吠叫。

杨布很生气,要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

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
候是白色的,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⒀原文: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翻译: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

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⒁原文:三虱食彘,相与讼。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铙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zuō)其母而食之。

彘臞(qú),人乃弗杀。

翻译: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

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块肥腴的地方)。

”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猪),吃它的血。

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