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7f8769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f.png)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八上语文文言文孟子三章
![八上语文文言文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55e9f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a.png)
八上语文文言文孟子三章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2、《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f7ae74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4.png)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辆兵车中取出千辆,千辆兵车中取出百辆,这并不算少。
但如果为了利益而放弃仁义,那么就永远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却遗弃其亲人的人,也从未有义气却背叛其君主的人。
大王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益呢?”《孟子》第三章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且王者不仁,何以王?且王者不义,何以王?”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而且如果王者不仁,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如果王者不义,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孟子》第三章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2aba4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d.png)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夫(fú):句首发语词,不译。
8.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9. 是:这。
10. 城:城墙。
11. 池:护城河。
12.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3. 坚利:坚固锋利。
14. 米粟(sù):粮食。
15. 委:放弃。
16. 去:离开。
17.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8. 以:凭借。
19.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0. 固:使……巩固。
21. 国:国防。
22. 山溪:山河。
23. 险:险要。
24. 威:震慑,树立威望。
25.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道,正义。
26.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7. 寡:少。
28. 至:极点。
29.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0. 畔:通“叛”,背叛。
31. 顺:归顺,服从。
32. 故:所以。
33. 有:要么,或者。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3655a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f.png)
孟子三章翻译孟子三章是《孟子》一书中的第三篇章节,包括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修养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孟子三章的翻译:第三章:告子上告子上之孟子曰:“色难,言难。
色易见而难别,言易知而难行。
言有所以苦之,而色无逃焉者,亲列之也。
人之为言若以其目目之则无所不言,恶其目无所不见也。
若以其耳耳之则无所不闻,恶其耳无所不聪也。
若使其口口之则无所不言,恶其口无所不味也。
恶去彼取此者乎?若且彼取此,此将焉往而不可也!人之爱其亲者,甚于爱其目;爱其亲者,甚于爱其耳;爱其亲者,甚于爱其口。
乡人以爱其亲若此,然而其父母犹不能服己,且不能顾。
何者?色难,言难也。
”孟子在《告子上》这篇文章中说:“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外貌虽然容易看清楚,但很难辨别;言语虽然容易理解,但很难付诸行动。
言语之所以难以遵守,是因为外貌的吸引力无法逃避;如果人们用眼睛来看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眼睛无所不见。
如果人们用耳朵来聆听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闻,因为耳朵无所不聪。
如果人们使唤自己的嘴巴,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嘴巴无所不味。
喜欢离开目前而追求别的目标吗?如果他们离开目前追求别的,这个目前还能去哪儿呢?人们疼爱自己的亲人,比疼爱自己的眼睛要深,比疼爱自己的耳朵要深,比疼爱自己的嘴巴要深。
尽管乡人们对自己的亲人如此深爱,但他们的父母仍然不能服人,也不能顾忌别人。
为什么呢?因为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这一章节中,孟子指出了人们容易被外貌所迷惑的现象。
他认为外貌如同一个人的门面,容易被人所注意,而真实的内在却往往被忽视。
言语则是表达内在思想的工具,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困难。
孟子强调,与父母间的亲情应该远胜过对外貌、言语的追求。
尽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子女们却常常不能体会到并回报这份爱,而是因追求外貌和言语上的享受而背离了父母的期望。
这一章节凸显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主张人们应该重视内在的修养与涵养,而不仅仅追求外在形象的美化。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c028eb7a3186bceb18e8bb9f.png)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知识点小结——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个人) 身处逆境须奋发
(正面)
结构图解
(国家) 国无忧患易灭亡
(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知识点小结——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这。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第一章饿:使…饥饿。
空乏:使…财资缺乏。
行:指每一行为,每一件事。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用来。
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使…性格坚忍。
曾益:增加。曾,同“增”。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遵从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夫。”
疏通文意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他们)一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 定地生活,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 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5ce0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b.png)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3课孟子三章译文
![23课孟子三章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50b0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a.png)
第23课《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天之道,多助;失天之道,寡助。
天下之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或国家得到了道的帮助,就会有许多人前来帮助他;如果失去了道的帮助,就会很少有人来帮助他。
顺应天道的人或国家会昌盛,违背天道的人或国家会衰亡。
二、《富贵不能淫》
孟子说:“富而不骄,贫而不谄,是为大丈夫。
”意思是说,富有而不傲慢,贫穷而不卑微,这样才能称为大丈夫。
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坚守正道,不受财富和地位的影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说,人们在面临困难和忧虑时,会更加努力地去奋斗和拼搏,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在安逸和享乐中,人们容易变得懈怠和沉溺,导致衰亡和没落。
因此,忧患可以使人成长,安逸则可能导致衰亡。
以上就是《孟子三章》的译文。
这三篇文章都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对于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
22 《孟子》三章全文翻译
![22 《孟子》三章全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c4048472f60ddccda38a070.png)
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6f28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1.png)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三章八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八上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268c9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9.png)
孟子三章八上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cf6675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3.png)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
其中,孟子三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意义。
孟子三章原文:1、心为貧賤之官,志為盜賊之長,棄之者眾,取之者一,又何必執取焉。
2、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三章翻译:1、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放弃我们的内心的人很多,但是选择要我们的内心的只有我们一个。
所以,为什么要固守那个内心呢?2、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3、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我们变得远离善良。
孟子三章的第一篇强调的是心的管理。
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人的内心是一个贫穷的官员,因为它不断地被压抑和挤压。
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的意愿可能会被阴影掩盖,这就像一个盗贼来攻击我们。
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很难掌控我们的内心,但是放弃它比坚持它更容易。
这种信仰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
只有授予内心权力来指引我们的决策,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孟子三章的第二篇着重于信任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这篇纯粹的信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描述,同样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层面,如家庭、组织或公司。
这是因为信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必需的。
孟子三章的第三篇关于人性,这篇文章针对孟子在“性”上的思考与“子思”、“荀子”的反对展开辩证。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反驳了子思和荀子的“本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人们变得远离善良。
这个“性善论”对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强调的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发展。
这个生命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
《孟子》第03章 公孙丑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03章 公孙丑上 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d072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5.png)
《孟子》第03章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
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中考语文复习《孟子》三章
![中考语文复习《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88b315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e.png)
4.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本义:痛苦 句中意思: 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 本义:劳累 句中意思: 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 本义:饥饿 句中意思: 使……饥饿
④空.乏.其身 本义: 财资缺乏 句中意思: 使……财资缺乏 ⑤动.心忍.性
动
本义:受到震撼
句中意思: 使……受到震撼
去: 离开 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 极点
6.重点虚词
三里之. 城 助词,的
(1)之 多助之. 至 天下顺之.
动词,到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 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环而. 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顺接 (2)而 环而攻之而. 不胜 连词,表转折
委而. 去之 连词,表承接
7.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也”表判断。翻译:(是因为)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①举 古义: 选拔、任用 ②筑 古义: 捣土用的杵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今义:修筑、构筑
3.一词多义
(1)发 舜发. 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发. 于声 显露、流露
(2)拂
行拂. 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 士 同“弼”,辅佐
(3)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 (3)丈夫之冠.也
熄: 战争停息 冠: 行冠礼
(4)父命.之 (5)往.之女家
命: 教导、训诲 往: 去,到
(6)无违夫.子. (7)以顺.为正.者
顺: 顺从 (8)与民由.之
夫子: 这里指丈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94d2c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8.png)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文言文孟子三章
![文言文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0e10a0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31.png)
文言文孟子三章《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如下: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1.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八上语文23课孟子三章笔记
![八上语文23课孟子三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4d28f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a.png)
八上语文23课孟子三章笔记以下是八上语文23课《孟子三章》的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又比不上得人心的人和。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还是弃城而逃, 这证明作战双方地理条件的悬殊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在客观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和。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0a4393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6.png)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三章指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d4fc06957e21af45b207a8bd.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1、《孟子三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运用排比,气势非凡。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公孙丑下》三文分别出自《富贵不能淫》选自《滕文公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告子下》。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波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大小老婆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羞恶廉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