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重庆市歌乐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策略探讨

著名 的风 景名胜 区 ,但 工业发 展过度 并且没有 相应 的规 划指 导和 管理 ,中小 型企 业 ( 中不乏严 重污 其 染企 业 )遍地开 花 ,临时厂房 随意搭 建 ,给歌 乐 山 地 区 的 生 态环 境 造 成极 大 破 坏 。旅 游 业 则 刚 刚起 步 ,产值 与其 资源 占有 量不成 正 比,没有发挥 当地 资源 ( 其是旅 游资源 )的比较优势 、市场优 势和 尤
是产 业构成 与风景 名胜 区不 匹配。歌乐 山是
年 , 日 待游 客量 i 0 0 接 0 0 人次 ,推算 需要接待 游客
的床 位数 约 4 8 张 ,而 歌 乐 山镇现 有 的 配套 眼务 60 设 施 尚不 能满 足需求 。因此 ,急需加 强歌乐 山风景 名胜 区旅 游服 务设施 的配套完 善 ,与 风景 区的旅游
点相 距较远 , 上歌 乐山 目 道路 交通系统 不够完 加 前
善 ,更缺乏精 细组 织的游线 、方式 、游程 的组织 , 因此歌 乐 山风 景名胜 区各个 景点较 为孤立 ,游人 游 览不 便 ,丰富 的风 景 资源 未 能 得到 充 分 的利 用 。
3 应 对 策 略
31 分 级保 护 .
降 。 近 年 来 , 因 生 产 生 活 需 要 和 受 经 济 利 益 驱
动 ,规 划 区 出 现 了 大 量 村 民 自 建 房 屋 和 工 业 建 筑 ,这些 建筑物 虽然大 多单体 建筑 面积不大 ,但 由 于 其数量 多 、分布乱 、形象差 ,对规 划 区的生态 环 境 和 自然 景观 造成 了极 大 的不 良影 响 。另外 ,房地 产 开发建 设 已开始在 歌乐 山区蔓延 ,加剧 了对生 态
处 ,其 中人文 景观 6 个 , 自然 景 观 2
歌乐山烈士陵园描写

歌乐山烈士陵园介绍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中国重庆市云阳县,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兴建的一座陵园。
陵园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是人们悼念英烈、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
历史背景1. 革命时期陵园的建设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云阳县的无数革命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 纪念先烈的需要为了纪念这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歌乐山烈士陵园应运而生。
陵园的建设旨在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唤起人们对自由和平等价值的思考。
陵园特色1. 规模宏大歌乐山烈士陵园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规模宏大。
陵园内分布着众多纪念碑和烈士墓,是人们怀念革命先烈、缅怀英雄的重要场所。
2. 建筑风格独特陵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式和西方建筑元素。
主要建筑包括纪念碑、烈士墓和纪念馆等。
它们的设计简洁、庄重,给人以肃穆和庄严的感觉。
3. 美丽的自然风景陵园位于山区,周围环境优美,有着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水源。
来到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迷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缅怀先烈,感受到他们为革命事业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参观体验1. 庄严肃穆的氛围进入陵园,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陵园内绿树成荫,行人稀少,只有轻微的脚步声和烈士墓前的鞠躬声。
这里没有喧嚣与浮躁,人们会沉浸于宁静中,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敬意。
2. 肃穆的纪念碑陵园内矗立着高大的纪念碑,镌刻着为国家和人民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姓名和事迹。
面对这些纪念碑,人们会感慨万千,思绪回到那个英勇的年代,被热血和激情所包围。
3. 教育意义歌乐山烈士陵园不仅是人们悼念烈士的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公园内建有纪念馆,陈列有关于烈士事迹的图片、文字和实物。
通过参观纪念馆,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增强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信念。
缅怀与瞻仰1. 默哀瞻仰游客在陵园内可以进行默哀瞻仰,以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我国的默哀仪式多采用鞠躬和站立的方式,人们可以选择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4.20•【字号】渝府发[2002]26号•【施行日期】2002.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通知(渝府发[2002]26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我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人文景观丰富。
全市1000多个镇乡中有众多人文资源丰富、个性特色鲜明、历史传统悠久、环境景观优美的古镇街区。
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开发这些古镇街区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经研究,同意湖广会馆及东水门街区、磁器口街区为历史文化传统街区;龚滩镇等20个镇为历史文化名镇;大昌镇等6个镇为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东溪镇等10个乡镇街为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镇(街区)。
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镇(街区)名单主题词:文化历史乡镇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二年四月二十日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镇(街区)名单历史文化传统街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街区(渝中区),磁器口街区(沙坪坝区)。
历史文化名镇:龚滩镇(酉阳县)、龙潭镇(酉阳县)、涞滩镇(合川市)、双江镇(潼南县)、松既镇(永川市)、中山镇(江津市)、宁厂镇(巫溪县)、塘河镇(江津市)、偏岩镇(北碚区)、路孔镇(荣昌县)、安居镇(铜梁县)、石蟆镇(江津市)、丰盛镇(巴南区)、白沙镇(江津市)、后溪镇(酉阳县)、洪安镇(秀山县)、竹园镇(奉节县)、铁山镇(大足县)、走马镇(九龙坡区)、庙宇镇(巫山县)。
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大昌镇(巫山县)、西沱镇(石柱县)、洋渡镇(忠县)、云安镇(云阳县)、高家镇(丰都县)、蔺市镇(涪陵区)。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重庆市政府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址、器物等进行了文物保护,并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国立重庆大学旧址国立重庆大学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场所。
该建筑群始建于1937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立重庆大学的校舍。
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元素。
现在,这里已成为了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抗战时期的重庆教育事业。
2. 重庆市歌乐山石刻歌乐山石刻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中国重要的石刻艺术珍品之一。
这些石刻创作始于公元7世纪,历经唐、宋、明、清等时期的继承和创新。
石刻内容包括佛教题材、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到这里观赏这些石刻,感受历史的魅力。
3. 重庆市红岩村红岩村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重庆地下党组织的根据地,许多革命烈士在这里英勇牺牲。
现在,红岩村已成为了一座纪念馆,展示了那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向人们传递革命精神。
4. 重庆市巫山石宝寨巫山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范之一。
这里有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古代农耕文化遗迹、独特的民俗风情等。
石宝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之一。
5. 重庆市白公馆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场所。
这是一座西式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是中国著名政治家白崇禧的住所。
白公馆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军委会议。
现在,白公馆已成为一座纪念馆,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期的历史。
以上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一些例子。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和弘扬重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文化建设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对于加强我国城市文化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采取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打造城市轴线、实施文化工程等举措,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文化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当今城市的面貌似乎逐渐朝着具有统一的,模式化的,无区别的形态发展,高速经济发展前提下人们对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回归与追求越来越缺失。
因此,深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深刻而紧密的关系,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通过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构建城市轴线等举措,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在当代中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城市文化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发展的意志,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意志安排,是人类生活的意志导向,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客观表现。
自城市创立之日起,城市文化就已经成为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建设要加快,就必须全面构建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历史遗产保护和规划

历史遗产保护和规划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1.从“风格复原”到保护“真实性”2, 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十九世纪。
从保护古玩器物发展到保护建筑物、遗址,从保护宫殿、府邸、教堂、寺庙等建筑精品扩大到见证平民生活的普通建筑,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成片历史街区,乃至一座完整的古城。
二.国际组织的有关宪章1.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及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年全文分六节:定义保护修复遗址发掘出版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还包括历史的环境;它不仅包括建筑艺术的精品,也包括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建筑。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们处的环境,一般不得迁移。
修复要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修补要和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
要保护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对遗址要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而不应重建。
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真实性原则,最少干预;可读性原则,保存历史叠加物;可识别原则,修复添加物与历史原物相区别;可逆性原则,修复添加物不损坏原物;连同环境一体保护。
2,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有了保护历史地区的概念1962年法国颁布《马尔罗法》该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制定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严格管理。
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维修、改建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
1975年日本修改《文物保护法》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条款包括传统商业街、传统住宅区、手工业作坊区、近代外国风格的“洋馆”区等。
法律规定“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历史风貌的地区”应定为“传统建(构)筑群保存地区”。
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100424

第
第一条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规划基数转换成果,2005年全区土地总面积39619.57公顷,其中,农用地27198.02公顷,建设用地11027.89公顷,其他土地1393.66公顷,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65%、27.83%和3.52%。
农用地中,耕地13800.14公顷、园地1456.67公顷、林地7448.61公顷、其它农用地4492.60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0.74%、5.36%、27.38%和16.52%。
(四)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虽然国土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违法用地的监督监察力度,但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节约集区多数乡镇均存在违法用地现象。1997-2005年全区违法用地面积180.31公顷,主要分布在中梁镇、西永镇、土主镇、曾家镇、歌乐山镇、青木关镇等地。
第
本轮规划期是沙坪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巩固都市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条面临的机遇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314”①总体部署,综合沙坪坝区自身优势,实施“一区三高地”战略,落实“211”②总体战略布局,明确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重点。在上述战略引导下,全区经济运行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在“一小时经济圈”内继续保持领先,财政收入、企业赢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平稳,为全区土地利用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全市人文宜居示范区建设中,沙坪坝区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程,改造危旧房,推进教育、卫生等民生民意工程建设,加快建成“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交通畅通、生活方便、公共安全”的宜居城区;在全市生态环保模范区建设中,沙坪坝区实施生态环保工程,按照“森林重庆”建设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大森林工程、污染防治工程投入,确保全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道路绿化率稳步提高,污染处理设施日益完善。这些工程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并为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导。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Code for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Conservation Planning(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5/05/25)××××-××-××发布××××-××-××实施×××××××××发布前言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建标第17号文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衔接国家相关条例与办法,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调查与评价;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5、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6、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交: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楼718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办公室(邮编:510641,E-mail:arosklsbs@ ,ardwxiao@)。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目录1 总则 (5)2 术语 (7)3 调查与评价 (9)3.1一般规定 (9)3.2调查内容与要求 (10)3.3综合评价 (11)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 (11)4.1一般规定 (11)4.2划定保护范围 (13)4.3制定保护措施 (14)5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 (15)5.1一般规定 (15)5.2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15)5.3传统建筑的功能提升 (16)6 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17)6.1一般规定 (17)6.2道路交通设施 (18)6.3综合管线与沟渠 (19)6.4防灾措施 (19)附录 (21)附录A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情况调查内容与方法 (21)附录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信息调查内容与方法 (22)附录C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价值特色综合评价 (24)附录D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条件评价 (26)本规范(标准、规程)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5)2 Terms (7)3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9)3.1 General requirements (9)3.2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10)3.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1)4 Conservation area and measures (11)4.1General requirements (11)4.2 Defining conservation area (12)4.3 Conservation measures (14)5 Traditional buildings conservation (15)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5.2 Class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5)5.3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6)6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17)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6.2 Traffic facilities (18)6.3 Integrated pipeline and ditch (19)6.4Disaster prevention (19)Appendix A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1)Appendix B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investigation (22)Appendix 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24)Appendix 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26)1 总则1.0.1为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效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与地域文化,制定本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建筑分类保护
规划根据建筑类型、年代、建筑现状质量,以及建筑的特色要素等情况将风貌区内的建筑按保护与更新类别分为4类,分别为:保护建(构)筑物、保留历史建(构)筑物、风貌建(构)筑物、其他建(构)筑物。保护建(构)筑物为法定保护建筑,是政府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留历史建(构)筑物为暂未被定级的登录文物点;风貌建(构)筑物为建筑风貌、细部装饰有一定特色,与保留历史建筑一起构成连续性的街巷、道路界面的建筑;其他建(构)筑物是指除保护建(构)筑物、保留历史建(构)筑物、风貌建(构)筑物以外的建(构)筑物。
2.2建筑现状分析与评价
风貌区内的建筑以1至3层低层为主,包括传统民居建筑、一般民居和工业厂房建筑。4至6层多层建筑主要集中在部分新建品质小区、各个教育机构用地和医疗卫生用地。小高层或高层建筑主要为小部分沿街住宅建筑和新建住宅小区,如山洞街道原陈诚、顾祝同、罗广文公馆旧址处新建了几栋18层高层。
抗战文物遗址建筑主要集中在歌乐山森林公园片区、解放军通讯学院(林园)片区和山洞街道,桂花湾文物遗址建筑群建筑大多体现了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林园三号楼楼存转角式檐廊,建筑风格别致,代表了重庆近代建筑特别是别墅建筑的特点,是重庆近代代表性的重要建筑。山洞是陪都时期中西建筑文化艺术的荟萃之地。这里建筑等级高、类型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建筑风格各异、中西合璧,让人耳目一新。
3.3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除已有品质小区和现状教育医疗等公共建筑以外均以低层为主,新建建筑建设高度严格控制在9米以下;环境协调区内建筑高度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建设高度原则上控制在15米以下;现有新建的小部分多层或高层建筑保留;规划居住用地、整合升级的工业用地等主要以低层为主,原有教育机构建筑、原有和规划的医疗卫生用房原则上控制在21米以下。
4.2保护目标
保护文物遗址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协调性,为整体保护重庆抗战文化遗存和协调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3保护的核心理念
①真实性
尊重历史原貌的呈现,树立“不改变原状”和“原址保护”、保持历史真实性的指导思想。
②完整性
挖掘遗址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保护遗址环境风貌的完整性,控制遗址周边建筑的协调性。
二、是因遗址自身质量及气候环境等因素,保护难度大;
三、是城市建设与文物遗址保护矛盾突出;
四、是相当数量的文物遗址产权和使用权不属文物部门,保护管理困难。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2014年7月22日重庆市市规委《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计划》强化2009年6月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将文物遗址保护列入九件实事之一的力度,建立不同层级保护空间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四、文物保护控制区划
历史造就的文物遗址分布意味着纯粹的空间现象,这些空间之于城市的意义更在于遗址自身的使用属性,乃至文化属性。
4.1文物遗址保护态势
规划区文物遗址总体呈现量多面广的态势,因年久失修、加之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损毁较为严重,保存状况令人堪忧,保护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文物遗址的认识存在误区和顾虑;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一、规划区风貌区特征及现状问题
1.1历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同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9年,蒋介石迁往重庆,正式确立重庆为陪都,开始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中央工作。国民政府将歌乐山划分为“防空疏散区”,大批军政机关,如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水利部、军政部、陆军大学等迁驻于此,国民党许多要员,如于右任、孔祥熙等一大批军政要员曾居住在此。此外,歌乐山林园还是当年“重庆谈判”的中心地点,曾经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的足迹。
2.3历史文化要素分析
总体特征:绮丽壮美的生态山水、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多样富集的抗战遗迹、特色浓郁的陪都风情。
2.4文物保存现状评估
根据文物的现状踏勘,分析其保存状况和自然人文环境,同时结合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客观得出文物的保存状态综合评价,共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评价标准。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历史遗存风貌没有大的变动,主体建筑周围历史格局保留完整或者已经进行挂牌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态评价为“好”,建筑或构筑物主体结构保存完整,有一定风化或轻微破损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态评价为“较好”,建筑基本框架保存较好或有一定改动,有一定的破损和自然风化,周围历史环境较弱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态评价为“一般”,建筑物、构筑物基本结构破损严重,周围历史环境杂乱,历史风貌破败不堪等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态评价为“差”。
2.1用地现状分析
风貌区内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工业仓储用地为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部分教育机构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和少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闲置地等。
总体看来,风貌区的现状土地使用存在如下特征:
(1)以居住用地和工业厂房用地为主,居住用地主要为传统居住和一般自建民居的住宅用地,工业厂房用地主要是一些工业采矿用房和工业粗加工、手工制作等厂房用地。
③协调性
城市建设发展、生活环境改善与主题利用展示相协调,遗址周边环境与文化史实相协调。
④开放性
随着遗址定义的拓宽和城市历史研究的发展,将有更多的遗址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单,保护体系的对象群也将随之进行增补,体现出保护体系的开放性。
⑤动态性
遗址的保护体系应建立长效和动态的评估与刷新机制,在通过相应保护之后,得到抢救和保护的遗址及片区将转变保护模式,而增补的遗址及片区将根据自身状况进入不同保护程序。
在规划时,我们旨在保护现存文物遗址,整合遗址本体空间,显现真实历史线索,同时保护区域风貌特征,来构筑重庆抗战名城的印象。
二、风貌区现状分析和评价
1.1区域主题风貌区
区域内临近的抗战类主题风貌区有黄山-南山陪都历史文化风貌区、曾家岩—红岩村抗战文化走廊(东起曾家岩50号(周公馆),沿嘉陵江逆流而上,西至红岩村13号,分为上清寺、李子坝、红岩村三大片区)、两路口体育馆历史文化风貌区。
(2)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沿厦成线街道两侧分布,其中歌乐山森林公园片区和山洞街道的商业较为热闹,以个体餐饮零售业为主。风貌区内缺乏社区广场和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文化设施严重缺乏。
(3)风貌区内停车场用地较少,现状车辆在道路附近随意停放,影响了规划区内的历史风貌,并干扰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4)新开寺的工业厂房用地规模较大,且处于歌乐山森林公园至山洞街道的南北大动脉的中心节点上,这一片区具有更新改造、功能升级的潜力。
歌乐山镇坐落在歌乐山上,距沙坪坝中心区5公里,距重庆大学城8公里,幅员面积36.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2.3万人)、3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居民1.1万人),地区总人口8万余人。森林覆盖面积1677公顷,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5度。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社区服务体系成熟,辖区内有40多家社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金融、电信机构。
3.4建筑风貌分区指引
根据文物遗址的保护等级、文物密集度、文物历史背景的差异与趋同、不同的分区风貌定位等分别划定不同的建筑风貌分区指引,本次规划共划定了三类风貌保护区。一类风貌保护区是指文物保护等级高,文物空间分布集中,文物历史背景趋同以及片区风貌保护与开发潜力巨大的地理区域;二类风貌保护区是指文物保护等级较高,文物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片区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且已经具有一定开发规模和成熟度的地理区域;三类风貌保护区是指文物保护等级较低,文物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片区风貌保护与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的地理区域。
1.3风貌特征概述
歌乐山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抗战时期成为国民党众多军政机构所在地,许多国民政府要员和文化名人聚居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陪都文化、抗战文化。同时,歌乐山承系了历史修就的巴人居民的生活劳动史,因而还有悠远的巴民族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工业采矿业的发展,该风貌区内生态安全和历史肌理遗存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携手浩丰规划设计集团,对歌乐山抗战风貌区编制保护规划。
山洞街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南部,东经106.25°、北纬29.2°。东邻覃家岗新桥村,西南接歌乐山镇山洞村,北邻歌乐山镇新开寺村。东西最宽处900米,南北最长处约3000米,面积1.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00余人,辖山洞路、平正、林园3个社区,办事处驻平正村5-2号。东高西低,群山环抱,海拔最高点沙坡顶(寨子山)595米,最低点龙井475米,平均高度在500米以上。成渝公路与山白路、山田路在此交会,是通往川北、川西、川南的必经之路。
1.2规划区概况
歌乐山地处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闻名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歌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林、泉、溶洞于一体,植被红岩魂陈列馆葱笼,逶迤百里,树茂林密,四季长青,有"渝州第一氧吧"之称,历来为巴渝名胜风光游览胜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歌乐山为政府及其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而盛极一时。陪都遗址,名人旧居,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本次规划区范围由歌乐山镇及山洞街道组成:
现存的62处文物遗址中有4处保存完好,占6.45%;有20处保护较好,占32.25%;有24处保护一般,占38.71%;有14处保护差,占22.58%。
三、风貌区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