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教学设计(精品).doc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 (总结)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 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 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 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但也容易出 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 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 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 济水平的提高, 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 单等问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 它与一定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 原因。 板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
发展外向型经济、增进经济社会旳全方面 发展。
武汉形成和发展旳经济区位原因有哪些?
经济地理区位: 武汉市京广铁路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中心,
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是集铁路、公路、航空等于一体 旳主要交通运送。
(三)城市旳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3.政治、文化与城市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分析交通情况对地租旳影响。
交通干线 环城公路 200 400 600 800 地租
(元/M2)
城市地租等高线示意图
1.读下面地租水平等值线图,完毕下 列问题:
(1)_市_中__心___地租最高,
沿_交__通_线__往外地租逐渐下降,
在_道__路__交_汇__处__又有所上升, 形成地租_次__高__中__心__,
政治中心 政策 军事 宗教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城市密度分布图
二.城市区位分析
(一)城市旳自然地理区位
1.地形与城市
平原地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 利于交通联络和节省建筑 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和 城市发育最理想旳地域。
1.地形与城市
西安、太 原和兰州 等城市旳 自然地理 区位优势 是什么?
CBD内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区明显
例题1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规划旳两 种方案,试评价哪种方案比较合理,为何?
例题2
下列选项中,各类城市都有旳功能分区是 A.商业区 B.旅游区 C.行政区 D.文化区
例题3
当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旳特点是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旳市中心地域 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
(二)城市旳经济地理区位
2.交通与城市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目标与素养1.通过观赏图片,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2的要求。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调查当地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探寻当地特色文化景观蕴含的地域文化,评价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读“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图,你能说出图中特色民居分别分布在哪里,反映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吗?过程与方法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18年8月7日,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正式成为“百园之城”。
通过旅游宣传片、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板书】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看图、思考、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新课【板书】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教师】边展示课件边讲解。
【板书】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这节课是本章的第三课时,是对第二章前两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世界夜间灯光分布图》,并介绍: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
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
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读图思考: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
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讲授新知】一、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此说明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地理》必修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参照实验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必修Ⅱ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考评通过学分均各为2学分,共计6学分。
一、课堂学习活动部分(按照教材要求)二、试题考察部分1、考试要求。
(1)地理考核的学科能力要求: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
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
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会考考核将体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2)考试要求:高中地理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
其中含义如下:a—了解: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及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阐释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以下列表中对应)必修Ⅱ。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章 人口与环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00页 0189页 0191页 0246页 0310页 0352页 0422页 0519页 0555页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浙江湘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地理模块2必修2第2章第1课-城市空间结构市公开课获奖课
答案: (1)翔安隧道建成后,翔安区出现了商业区。 (2)翔安隧道建成后,使翔安旳交通变得便利,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 占地 面积 大, 是城 市旳
住宅 主要 区 功能
区,
高级
•
建筑质
住宅 区
量上,高级
住宅区和低
档住宅区别 化;位置上,• 高级住宅区
低 档 住
•
城市旳
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
联络
•
内城、
工业区附近,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旳主要原因
影响地租高下旳原因有:交通通达度;距 市中心旳远近。
答案: (1) 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
围覆盖(包括)B服务范围 (2) C 分布在内城(接近商业区);接近工
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接近交通干
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别;
历史原因。
变式 训练1
答案: 1.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交通便利、位
于港口、地形平坦、气候合适、工农业基础好、 政策支持。 2. 以港口服务业、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新兴工业为主,产业构造十分合理。
变式 训练1
答案: 3. 强调以人为本,低碳理念,提升绿地率,控制
并治理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营造秀美旳城市景 观为目旳,发明宜人旳人居环境。
答案:(1) B
(2) 1950~1980年间商业中心移到②地旳原 因,不正确旳是( ) A.1950~1980年间,客货以铁路运送为主 B.河运相对落后了 C.商业中心转到了火车站附近 D.原商业中心因为地价上涨,商业中心被迫迁 出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复习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古窨子屋每栋四面建有高墙,主要体现的自然环境功能是( A)
A.避风
B.排洪
C.采光
D.防盗
4.古商城街巷宽高比值发生变化主要是为了(D)
A.增强光照强度 B.提高通风效果
C.满足交通需求 D.缓解人地矛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 比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 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 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5.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C)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 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 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
6.关于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提高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 B.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 C.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群集聚 D.迁出地城市化水平下降
影响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 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 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 地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的土地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 外的土地
3.城乡用地差异
A.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 B.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 C.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 D.提升城市的服务等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于湖南雪峰山河谷带的洪江古商城,民居独特,每栋古建筑 四面高墙,外围四壁少有窗户,方方正正如同印章,当地人称其 为“窨子屋”(下左图),洪江古城是我国千年古商集散中心,古商 城发展的早期,街巷(右图)宽高比值维持在0.9左右,而较晚时 期缩减为0.4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2-1-1城市空间结构
[合作探究] 读下图,探究城市的区位因素。
(1)读图一,指出世界城市群的分布特点,并探究其共同的自 然原因。
提示:北半球中低纬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2)城市往往选址于河流沿岸附近,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河流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和便利的水运。
(3)我国特大城市在三级阶梯上的分布有何不同?分析其原
(1) 造 成 台 湾 岛 东 西 部 城 市 密 度 差 异 最 主 要 的 区 位 因 素 是 ( B)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C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海洋 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判断出地形差异是造成台湾岛东西 部城市密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图中城市均布局在铁路 线附近,交通便利。
[自主学习]
2.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区位: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 间所构成的 空间 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
②经济地理区位是变化的。
(3)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 多 。 ② 沿河、沿湖、沿海 地区城镇较多。 ③在 交通运输枢纽 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圣地、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第1课时
城城市市区区提位位示分分析析:城城政市市土土治地地利利因用用素的影响较大。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5)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一成不变的吗?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中心地理论课件
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
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心地理论; 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并能够运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掌握不同规
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
一.教材分析
欢迎到南阳市一中参观指导!
南阳一中
名称 距离 枣强镇 0km 衡水市 25km 石家庄市 90km
表1
城镇 非农人口 (2006 年,万) 前往该地 的频率 寻求的 服务功能
图1
11 29 231
每周 一两次
两三个月 信息,思考: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种类与城市级别有什么关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级别有什么关系?
2.较高级别的中心地与较低级别的中心地的关系?
3.服务范围与门槛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自主探究,探究理论
自主探究1 1.结合表1和图1,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 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疼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环节四:合作探究,应用理论
读图思考:
1.有一位企业的总裁,打算在南阳市市中心附 近建一个较高等级商场。联系中心地理论,你认为 他建在什么地方最合理?为什么?
2.对比2004年、2014年南阳市市中心附近较高 等级商场的变化,联系中心地理论,试分析世纪百 货、红都百货(注:原为金汉丰,后搬迁)、红都 时代广场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学设计(1)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距离市中心远近(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4)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 BC为工业区在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下,地租水平也有差异,看下图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由于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各发育阶段对水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不同地块的排、灌及水的深度都要认真管理,因此,往往在一定面积的水稻田中间,就有一户或几户农户住在地势较高处,以便就近管理周围的农田,从而形成分散型乡村聚落。
半聚集型山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
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太靠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乡是一个由城市和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
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互相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七、课堂总结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河北省邯郸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2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自主预习】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影响: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 和 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
的现代化、 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3.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农村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人口农业人口中,分散经济开放程度 低 信息 交通 欠发达文化 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低二、城市环境问题1、原因: 密集,长期高强度的 ,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
2、问题表现:交通 ,环境质量 ,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 ,就业 ,社会自然环境 城市化的影响 评价地形 改变原先的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 改变 原有性质, 产生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市水文 破坏了原有的每逢暴雨,排水不畅,极易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变臭 生态干扰和破坏原了所在地区 的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系统不太安定。
3、影响: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或迁移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的一个新阶段,这一迁移过程称为。
又将其称为阶段。
【练习】1.对大城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 )A.煤烟、粉尘B.工业废水C.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D.酸雨2.下列关于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可行性办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小汽车取代自行车B.将现有道路全部改建成高速公路C.增加交通线路的用地面积D.建造多层高架道路和立体交叉道路3.改善地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①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②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③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④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减少就业压力材料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组织1997年年会发布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材料二:2001年7月13日,对亿万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应该已经学习了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处理、地理现象的解释等基本地理技能。此外,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此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展示品或海报,增加学习氛围。
5. 学习任务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梳理学习内容,准备一份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等。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自我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环境” 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河南省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有了不同程度的更新。
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转变为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是现阶段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迫切任务。
在新理念、新思想指导下,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认真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这里谈一下我对《城市与环境》一章教学的认识与做法。
一、本章教学的整体内容
本章主要探讨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不同的侧面进行阐述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和第二、三产业活动,是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影响深刻的地域。
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每节内容的具体分析
1、“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从城市区位、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4个单元讨论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
研究城市区位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阐述了区位的一般概念、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在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水陆运输、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等因素关系密切。
城市布局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选择地基较好的地方,要求工程量不太大,有足够的水资源可供利用。
居住区应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和河流的上游。
城市周围应拥有良好的植被和较大的水面。
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出城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分区。
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城市功能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它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
中心商务区影响制约着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布局和房地产价格。
探讨空间结构模式,教材列举了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关于中心地理论,则侧重于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对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比如中心地、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门槛、空间相互作用等。
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本章包括两个单元: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的区域集聚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三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四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城市化能够增加就业,扩大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有助于城市产业的提升。
目前,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能够广泛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密切,第三产业能够促进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是城市化主要受制于农村劳动力过剩所产生的推力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拉力。
城市化并不等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着显著差别:一是发达国家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发展中国家则更重视城市的数量和规模。
二是发达国家表现出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则强调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以及对于所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发达国家注重城市区域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重视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建设。
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城市化的利弊。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饱受“城市病”的困扰。
在本节中,阐述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等。
发达国家相继发生逆城市化现象,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三、本章值得注意的问题
1、“城市空间结构”:可从宏观到微观,即从城市区位到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区位的讨论是从宏观区域分析入手的。
教材列举了海口和武汉的案例。
海口是海南省的中心城市,是依托琼州海峡和北侧的广东省发展起来的。
海口市北靠琼州海峡,坐落在沿海平原上,南渡江自南向北经海口市注入琼州海峡。
武汉位于富庶的江汉平原的核心位置,地处长江与汉水的汇合处,有多条铁路和公路在此交汇。
因此,人们誉之武汉为“九省通衢”。
可在这两个城市区位分析的基础上,再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古代城市的地理分布,与河流或大海是密切相关的。
城市土地利用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功能分区。
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城市的土地利用。
中心商务区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等,都可以从中心商务区的分析切入。
关于中心地理论,属于本章的难点,主要是掌握基本概念和六边形理论。
高级中心地包含低级中心地,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主要是阐述基本概念以及动力机制。
城市化不但是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更包含有质量提升的内容。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之后,在就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分析,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着手,讨论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如城市问题有哪些基本类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城市问题,我们身边存在哪些城市问题,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本节所列出的“移植大树”和“生态春城”的案例,也是结合上述内容阐述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练习所附的图片,P47图2-23
是巴黎塞纳河畔皇家建筑,图2-24是昆明北郊建筑,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保护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