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

合集下载

北极星的更替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北极星的更替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为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而北极星正处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所以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而且在头顶偏北方向,所以才可以指示北方。又由于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而且北极星据地球距离远远大于地球公转半径,所以地球公转忽略不计,所以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在天空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星也不是固定不变(永远是小熊座α)的。约4800年前,北极星是天龙座α星。到公元2100年前后,目前的小熊座α和北极的夹角才会变成最小(只有27’38")。到4000年后,仙王座γ星则会成为北极星。西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织女星)则成为北极星。 北极星是野外活动、古代航海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大至天文摄影、观测室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极星(勾陈一)也是一个三合星系统,较远的伴星(Polaris B)使用小型望远镜就可以清楚观测到(距勾陈一2,400 AU)。但较近的那颗伴星(Polaris Ab)因距离北极星太近(视距离只有0.2",实际距勾陈一18.5 AU)而且太暗而无法得见。直到2005年8月初才由哈勃望远镜拍到其影像. 北极星现在在很靠近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因此,看起来它总在北方天空。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重要,才大名鼎鼎。其实,按亮度它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属于“小字辈”。它离我们是300多光年。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也叫小熊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勾陈一”或“北辰”。在星座图形上,它正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
北极星的更替
不同于西方以黄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 北极星
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天球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帝王的象征。但小熊星座α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北极星的“皇位”也存在轮流坐庄的可能。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右枢。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中国北宋初年的时候,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离现在北极星的小熊座α星的角距还有6度。可见,那时它还远远不能作北极星。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到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到公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织女星将获得北极星的美名。地球自转轴这样摆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6000年。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的,静止只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而且在公元2000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文明古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对行星运动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且发现了行星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

一、行星运动的观察与记录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观察主要通过製作天文仪器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仪器是观象仪。

观象仪能够准确测量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为研究行星运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开始通过观象仪观测六大行星(水金木火土天)的运动,记录下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和亮度的变化,随后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和整理。

他们发现,这六大行星的运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但具体规律尚未得到深入的解释。

二、天文学家的解释和理论建设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和记录,逐渐得到了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

其中最明显的规律是行星运动的周期性重复,即行星在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会定期出现类似的情况。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提出了几种解释和理论以解释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

其中一种理论是“火漩说”,认为行星绕着地球旋转时,会围绕火漩(即太阳)做圆周运动,这解释了行星在天空中的周期性现象。

另外还有一种“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着太阳转动,解释了行星的周期性规律。

三、行星运动规律的整合与进一步研究随着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家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现象和规律,并进行了规律的整合和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发现,行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和亮度与时间、季节以及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叫做“律气”的理论,认为行星的运动是受到宇宙律气的支配,律气决定了行星的周期性运动。

根据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理论建设,天文学家们准确计算了行星的周期,并且制作出了精确的天文学表格,详细记录了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这些观测和记录成为后世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整个人类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古代的北极星,也被称为达勒米星,它位于银河系的天穹之中,古代的人们都把这颗星星视为一个神秘的象征,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在古代的文化中,北极星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象征着安全、希望和奖励,从古希腊神话到古罗马神话中都有对该星的描述,它往往被称为“圣星”,被古代人们视为超自然力量的象征。

古代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它与自然的物理原理联系起来,并将它视为“永恒的精神世界的外观”。

在古希腊神话中,北极星被描述为神明的指引之星,在罗马神话中,它是属于泰坦神的星星,用来导航他们前往众神的地方。

北极星在古代也有其精神上的含义,它象征着希望和力量,古代文化中有很多和该星星有关的神话传说,其中一种是当古希腊众神前往众神家园时,众神都以北极星为指引,把它视为安全和希望的象征。

另一种传说是古希腊人把北极星作为指引,可以将他们导向正确的方向,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此外,北极星还有很多其它的象征,比如爱情、安全、指引、牺牲等。

古希腊神话里,有传说称:当英雄与勇士之间发生爱恋时,他们都会仰望北极星,这样就可以反映出他们深沉的爱情。

因此,北极星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在古希腊时期,有传言说:犹太人每一年都会以北极星为指引,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牺牲。

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把北极星视为牺牲的象征。

而今,北极星仍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古代观念和现代观念关于它的实质没有什么不同,它依然被认为是一个指导人们脱离困境,并达到自己目标的一个光芒,也被认为是一个纪念和尊重它所象征的永恒概念的象征。

因此,古代的北极星被视为安全、希望和奖励的象征,它也是古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指引之星和众神的指南。

它也成为古代文化中一种爱情的象征,表达对牺牲的尊重,而现在,北极星仍然是一个象征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象征,它能够指引人们脱离困境,达到自己的目标。

北斗七星的万年轨迹

北斗七星的万年轨迹

北⽃七星的万年轨迹前⽂提出了⼀种北⽃七星图形识别的新样式,即以亮度最暗的天权星为分界,⽃柄三颗星和⽃勺三颗星分别构成两个箭头。

因为岁差的缘故,地球⾃转轴所指向的北天极会发⽣周期性偏移(约26000年),在这⼀过程中,北⽃七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也会发⽣变化。

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北⽃七星围绕北天极旋转时,⽃柄三颗星组成的箭头正好指向于北天极。

在这⼀时期的古⼈,完全可以⽤北⽃形成的箭头做为寻找北天极(北极星)位置的参照。

同时,如果将公元前3400年两⾄两分⽇(夏⾄冬⾄春分秋分)这四天夜⾥的零点所观测到的北⽃七星所在位置的星图合并,能够形成⼋⾓星纹,正好呼应同期的凌家滩遗址出⼟的⽟鹰。

同样的⽅法,再加上⽴春⽴夏⽴秋⽴冬这四天的星图,能够得到另⼀种⼋⾓星纹。

既然北⽃七星与北天极的位置关系会因为岁差⽽不断变化,那么,我们不妨把时间轴拉长,来看看北⽃七星的这俩箭头在不同时期能够组成什么样的图形。

啰嗦⼀下,先做个简要说明:1、⼀年365天,以45天左右为间隔取⼀年中的8天⽤来观测星空,其效果相当于取两⾄两分四⽴的⼋个节⽓。

2、每年8天均取半夜零点观测星空,分别标记出北⽃箭头的位置。

3、将每年8天这8张星图以北天极为中⼼合并。

4、所有模拟观测点位于湖南洪江地区(对应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4000年的⾼庙遗址)。

⽃柄上的箭头⽤红⾊标⽰,⽃勺上的箭头⽤⿊⾊标⽰,红⾊弧线表⽰地平线,红⾊弧线表⽰地平线,如果北⽃5、⽃柄上的箭头⽤红⾊标⽰,⽃勺上的箭头⽤⿊⾊标⽰箭头位于红⾊弧线以下,表⽰此时的北⽃七星对应部分不能看见,即不能终年整夜可见;红⾊弧线以上则表⽰每天夜⾥都能看见的区域。

6、约以千年为间隔,上溯⾄公元前7000年,后推到公元5000年,即现在再往后约3000年,共12000年。

按以上规则将历年星图合并,就能直观地看到这12000年中北⽃七星的变化(中⼼⿊点表⽰北天极,即所有星宿围绕旋转的中⼼)。

将这些图形横向排列,其对⽐更为直观。

关于南北极星的故事

关于南北极星的故事

关于南北极星的故事 传说 听⽼⼈讲,南极星叫南极佬佬⼉,北极星叫北极佬佬⼉,他两个是蛮好的朋友。

热天,他两个⼀同去做⽣意。

北极佬佬⼉收了⼏船草帽⼉,南极佬佬⼉收了⼏船毡帽⼉,两个同⼀天运到下河去卖。

运到那⼀看,做梦都没有想到六⽉下⼤雪,冷得死⼈。

南极佬佬⼉的毡帽⼀下船,就卖得⼀个不剩,赚了⼤钱。

北极佬佬⼉的草帽⼉问都⽆⼈问,蚀了⼤本。

冬天,他两个⼜⼀同去做⽣意。

这回北极佬佬⼉收了⼏船毡帽⼉,南极佬佬⼉收了⼏船草帽⼉,同⼀天到了下河码头。

⼜没想到⼗冬腊⽉,太阳晒得死⼈。

南极佬佬⼉的草帽⼉⼀下船被抢光了,北极佬佬⼉的毡帽⼜是⼀顶都没卖脱。

第⼆年春天,他两个⼜⼀同去做⽣意。

北极佬佬⼉收了⼀船绸⼦,南极佬佬⼉收了⼏船⽯头,⼜是同⼀天运到下河。

到了码头⼀看,没想到那⾥发了⼤⽔,河堤冲垮完了,南极佬佬⼉的⽯头被抢光,北极佬佬⼉的绸⼦却⽆⼈问。

回到屋头,北极佬佬⼉越想越⽓,没⼏天就⽓死了。

南极佬佬⼉越想越笑,没⼏天也笑死了。

北极佬佬⼉死后变成了北极星,南极佬佬⼉死后变成了南极星。

不信,你看那颗北极星在不停地眨眼睛,活像在哭,那颗南极星闪闪烁烁的,活像在笑。

北极星的介绍 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的。

古代中国⼈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古⽈魁;⽟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柄,古⽈杓。

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位,所以古⼈就根据初昏时⽃柄所指的⽅向来决定季节:⽃柄指东,天下皆春;⽃柄指南,天下皆夏;⽃柄指西,天下皆秋;⽃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七星从⽃⾝上端开始,到⽃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中国古代天⽂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衡、开阳、瑶光。

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条直线,⼤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颗和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与解释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与解释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始于早期的天文观测和观测记录,其中,行星运动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理论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记录和哲学思考,提出了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独特解释。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研究及其解释。

一、天文观测与记录古代中国人利用裸眼观测,通过观察天空中星体的位置和变化,得出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们记录了行星的出现、消失和位置变化,发现了行星的周期性运动,从而认识到了行星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

二、古代观念的解释1. 天球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天空是一个巨大的穹顶,星体被固定在这个天穹上运动。

他们认为行星是在天球上运动的,而不是独立的天体。

2. “旋”与“坐”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行星运动的方式被归类为“旋”和“坐”。

他们认为大部分行星在天空中沿着由东向西的方向旋转,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旋”。

而对于某些行星,他们观察到其在运动过程中会暂时停下来,再从相反的方向开始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坐”。

3. 天文学家的观点在古代,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独特观点。

例如,东汉末年的张衡认为行星的运动是由于它们精神的力量在作用,而不是物理的力量。

他认为行星是在天球上运动,同时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

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天文学的知识,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观察和哲学的推理。

三、中国古代行星运动解释中的巨大贡献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解释虽然与现代科学的观点存在差异,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观察与记录古代观测记录是中国天文学的一大特色,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这些观测记录对于后来西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观念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对行星运动的天球观念和“旋”与“坐”的分类,为后来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与哲学的思考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科学方法的启动虽然古代中国人对行星运动的解释还存在一些误解和错误,但他们对行星运动进行观察和理解的方法为后代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北斗七星与中国古

北斗七星与中国古

南边的说:“你不好意思,我替你来。”说着,他向北面的仙 人要来一个大帐簿,翻开一页,上面写着:颜超,一十九岁。南面 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两笔,成了“九十九岁”。
结果,颜超后来真活到了九十九岁。原来这两个仙人,在北面 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因为“南斗注生, 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从南斗手里过到北斗,所以北斗的簿 子决定着人的寿限。看来神仙也是好通融的,这真是“神仙自有神 仙着,世事如棋下不完”。
如果王莽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无论当时人还是后人,也会心 悦诚服地承认这个王朝,不料靠两面派手法起家的王莽,在政治 上只能算是个三流角色,绝无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雄才大略和翻云 手腕。他特别向往先儒书上写的古代理想社会,于是就对全社会 大动手术,搞托古改制,从货币、官制、法令、赋役到行政区划, 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光赋税一项,就让善良的农民耕种所得,还 不够缴税的,家家衣食无着,尚未饿死的,只好造反。 王莽认为,既然北斗是帝王之车,那么模仿北斗的形状造一 个神符放在身边,它一定能保佑自己。在他登基的第九年头上, 看到反贼太多,自己的位子不稳,他决定铸造一只“威斗”。这 年八月,铸造工作在京城南郊开工,他亲自到场监督。威斗是用 铜掺入五色石铸的,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他坚信,此物一 定内能保佑自己稳在王座,外可帮助自己杀退叛军。所以,他睡 觉时把威斗放在龙床边,上朝时搁在御座旁,出行时则让人扛着 走在皇辇前面。
1 东海孝妇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 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 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 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 “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 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 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 流下。

北极星的故事

北极星的故事

北极星的故事
在古代,北极星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极
星被认为是玉帝的居所,掌管着人间的一切。

在西方传说中,北极
星被视为天空中的中心,代表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和信念。

无论是东
方还是西方,北极星都被赋予了神秘而神圣的意义。

除了神话传说,北极星在航海和导航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航海者们通过观察北极星的位置来确定自己所在的方向,
从而找到正确的航行路线。

北极星的位置稳定不变,不受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影响,因此成为了航海者们在茫茫大海中的重要指引。


使在茫茫雪原中,北极星也是探险者们的重要导航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北极星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过现代天文观测和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北极星
的位置和作用。

北极星不仅是航海者们的指南针,也是天文学家们
研究星空的重要对象。

通过观测北极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
的奥秘,探索星空的无限可能。

北极星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神话的传承,更是现代科学的探索。

它承载着人类对于星空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符号之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北极星都在人类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下去,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北极星,是时间的见证者,是航海的指南针,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它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类不断向前,探索未知的星空,追寻永恒的真理。

愿北极星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追寻着未知的奇迹。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一、寓意1.指向——古代北极星寓意着方向。

在地球上,古代人们把北极星作为指南星,在暗夜里运用它来定位,这便表现出一种被南极星和北斗星引领、总是指向正确方向的象征。

2.安静——古代文学中,常会将北极星作为宁静的象征,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写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归去来兮辞》中的描述,可以得知,窗外一望无际的、美丽而宁静的景色,就是象征安静的古代北极星。

3.永恒——古代北极星不仅是指向和安静的象征,也暗喻着永恒。

因为,古代北极星虽然永恒地照耀着这个世界,但它的形态却从未改变,代代流传,不变地重复着这种永恒的感悟。

4.笃信——古代北极星不仅仅是一个指引、一个象征,更是人们接触自然时的精神动力。

它代表着勇猛而笃信的人,它所照耀的这片大地,也充满了人们的崇敬诚意和执著拼搏。

二、象征1.勇敢——因为古代北极星在暗夜中熠熠生辉,它就像在不断提示我们,不需要害怕,勇往直前,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的梦想。

2.勤奋——“昼勤夜眠”,古代人们都明白这种道理,而古代北极星就是一个最好的称赞,它提醒我们要勤奋努力,用自己的汗水来浇灌希望,只有这样,梦想才能实现。

3.活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北极星也常被用来作为生机的象征,它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照耀,它用光明来鼓舞、激励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在社会上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4.真诚——古代北极星象征着感恩心态,它提醒所有人,要真诚地感恩自然,学会付出慷慨的爱心去爱自己、爱他人,同时也可以感激其他的一切。

古今北斗星的变迁(上)

古今北斗星的变迁(上)

科迷街◎文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郭红锋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北斗七星(如图1),因其形状像古代量器“斗”而得名。

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的四边形为斗身,玉衡、开阳、瑶光组成的弯形为斗柄。

这七颗星在北方天空一年四季都是可见的。

古人发现北斗七星整体在围绕北极点转圈,因其离北极很近,所以还没转到地平线下就又升起来了,因此无论什么季节都是整夜可见的(如图2)。

古今北斗星的变迁(上)图1图2远古的人们还把北斗七星当做天空大钟表的指针。

例如,古人发现北斗七星每昼夜可转一周,于是就利用北斗斗柄的指向来估计时间(如图3)。

斗柄每转过一个角度,代表过去了多少时辰,有经验的长者或经常观星的人一般可以根据斗柄的指向估算出大致的时辰(斗柄一昼夜转一周,只要把一周的角度均分,就可以从斗柄转过的角度估计出逝去的时间了)。

但是用北斗做时钟还需要在不同的季节校准起点,例如夏季天黑后看到斗柄指南,需要从这个指南的起点开始计时;而到了冬季,天黑后看到斗柄指北,那么计时就得从这个指北的起点开始。

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北斗的指向在不同季节的同一时间段(例如都是天黑以后,或者都是在午夜),其指向是不同的。

这就使得古人又可以利用北斗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见图4)。

图3图4古人为此还总结了一段谚语,流传民间: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注意,这个谚语说的是天黑以后几小时内观看到的北斗的指向(因为北斗在不停地转动,过一段时间,例如在午夜,其指向就不是谚语说的方向了)。

关于这个谚语,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为什么斗柄指向有季节性的变化?这是一个恒星时间与太阳时间的问题(见图5)。

假如我们从在地球上某时刻(位置1)面对太阳的同时也面对一颗恒星开始计时,当地球自转(加公转)经位置2到达位置3时,又面对同一颗恒星了(恒星非常遥远,地球一天的位移不影响恒星的方向)。

此时地球相对恒星自转一周(称为一个恒星日),但地球相对太阳自转还不够一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继续运动到位置4才完成一个太阳日。

北斗七星的今与昔

北斗七星的今与昔

科迷街◎文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郭红锋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我们经常说,北斗七星是北方天空一年四季都可见的星宿,其实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首先,北方一般指黄河以北地区,或者说北纬30度左右以北地区。

即便是在这些地区,古时候看到的星空与现代看到的星空也有所不同。

其实,不是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变了,而是因为北极点的移动。

例如,当北极点移动到距离北斗七星较近的位置的那些年代,北斗七星围绕北极点旋转的圈较小,此时北斗七星在旋转过程中都会在地平线以上,人们就会常年看到全部的北斗七星。

然而,当北极点移动到距离北斗七星较远的位置的那些年代,北斗七星围绕北极点旋转的圈较大,此时北斗七星在旋转过程中就会有几颗星转到地平线以下了,因此人们就会在一年的某些时段里看不到全部的北斗七星。

在图1中,蓝圈表示北极点在天空移动的轨迹;蓝圈附近的红点表示不同年代北极星的位置;红圈表示现代(公元2000年左右)北斗七星围绕现在的北极点旋转,某些时候七星中的某几颗星会转到地平线以下;紫圈表示古代(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斗七星围绕当时的北极点旋转,七星旋转时都在地平线以上。

北斗七星的今与昔图1天鹅座天琴座武仙座北天极指向变化路径公元8000年小熊座天龙座天龙座公元1年大熊座公元前2000年北极星公元2000年仙王座古代中国人认为地中是在洛阳一带,就是北纬35度左右,很多古代天象记录的观测点都是在北纬35度附近。

下面我们就使用Stellarium软件,以北纬35度为观察纬度,来考察一下古代和现代,人们看到的北斗七星有什么不同。

图2与图3是软件显示的古代(例如公元前2023年)星空图。

当时的北极星(图中红点)距离北斗七星较近,故北斗七星围绕当时的北极星转的圈(图中蓝线)较小。

例如,3月北斗七星在北边天空较高处(见图2),9月北斗七星在北边天空较低处(见图3),但都在地平线以上。

同样,其他月份的北斗七星在蓝圈范围内,也在地平线以上。

也就是说,在当时当地所有季节的晚上都可以看到全部的北斗七星。

流水风向北极星义释

流水风向北极星义释

流水风向北极星义释一、北极星的历史1、古代发现: 北极星(紫微斗数)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就被非洲和亚洲的古代民族发现。

2、希腊及拉丁文化中的北极星: 公元前2000年,希腊人把它命名为Καύκαλον(Kaukalon),意思是“在最高位置上的”,意指仲夏夜最高空最亮的星“北极星”。

拉丁文文化用Stella Polaris来指“北极星”,意思是“北方最明亮的星”,之后又常被称为北天极星、北极星、极星、极柱星、静止星等等诸多名称。

3、宗教文化与北极星: 早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惠曰的星神“后羿”也是因为追捕天空中的“白虎”而仰投表而成铁匠星,指向北极星。

后来,北极星才得以被称作后羿星。

另外,在西方宗教信仰中,被看作是礼拜上帝、敬膜拜耶稣的星体,被认为是上帝勉励我们的恩典的象征;而在犹太文化中,它则被看作是希伯来书中的“用尽的烛”,被认为是永恒的无主的灯体,同时也是逃离法老的神话故事中神圣的导航星。

二、北极星的科学1、研究: 北极星及其周围的星区一直是天文学家的研究对象,从古至今,天文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与我们地球自转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

2、紫微斗数: 北极星又称紫微斗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拼音释义为“头顶紫微留斗”,意思就是位于北极星附近的紫微星原来只有一个它,而其他的星都围绕着它旋转。

3、宇宙结构的探究: 北极星还是宇宙结构及天体运动研究的重要科学工具,因为北极星被认为是宇宙中恒星位置最接近于地球的特殊星体,大部分天体运动可以以它为基础进行学习。

三、北极星的文化1、流水风:流水风寓意是灯塔,指在海上飘浮的家园,也是城市里拯救灯塔船只的叹哨。

早期,北极星就是救人的叹哨,用以引导漂流者回家的指引星,一直是被深深崇拜的。

2、传说:北极星也把身边伴随的神话传说的光景。

中国的神话传说也有关于北极星,言论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颗繁星,叫做钲以安放于穹苍之上,此星际远古时期为众星之先驱,黄帝之母曾日仰望此星,感叹星光之容景可以照耀到在世的每一个人,这就是中国形象中的北极星。

中国古人对北极的认识

中国古人对北极的认识

科迷街◎文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郭红锋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中国古人观星的历史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一样非常悠久。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天空中的星星好像镶嵌在天幕上,而这个天上的大幕在自东向西旋转,每昼夜旋转一圈。

那么旋转的中心呢?古人发现天上有个点是不动的(称为北极),天幕上的星星都在围绕北极转圈圈(见图1)。

古人还找了离北极点很近的星作为“北极星”,帮助人们肉眼观星时更容易辨认出北极。

因为真正的北极点不一定有合适的亮星,在肉眼观星的时代,用离真实北极很近(一般在1°左右)的亮星作为指示北极的星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北极星”就是小熊座α(中国星名叫勾陈一,距离真实北极约0.5°)。

中国古人对北极的认识图1例如,历史上某时期地球的自转轴指向当时的北极点(如图3),人们就在北极点附近找了一颗比较亮的星星作为那时候的“北极星”啦。

根据史书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星名,科学家发现曾经做过“北极星”的还不止一颗星呢!如左枢、右枢、帝星等,都曾做过“北极星”。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星做过“北极星”呢?难道“北极星”会跑吗?不是的,天上的恒星自古至今都没跑(这里说的是恒星之间的相对排列位置没变,所以把它们叫做恒星,行星除外)。

会跑的是地球自转轴的指向!原来我们地球是围绕自转轴旋转的,而且这个自转轴的指向就是天上的北极点。

平时我们住在地球上,跟着地球一起转,就像坐旋转木马一样,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在转,而是看到天空中的星星在围绕一点(北极)转圈。

我们地球的自转轴就好像陀螺的转动轴一样(见图2),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摇动。

当然,地球这个大陀螺的自转轴摇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大约26000年才会摇动一圈。

这就使得群星围绕其旋转的北极点在短时间(几百年)看起来是不变的,但长时间(上千年)上来看就有变化了。

图2图3过了一段时期(几百年到一千年)以后,人们发现群星旋转的中心已经不在原来那颗“北极星”附近了,而是移到了天空的另一个位置(新北极点)。

中国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

中国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

中国古代北极星变迁⼩议中华古代北极星变迁⼩议——兼论中华古天⽂体系之发展脉络蔺长旺北极星,在以⾚道坐标系所构成的中华古天⽂体系中具有⼗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且其“座位”在天球中的的轮换变迁和⼆⼗⼋星系的周期运动及其命名与地上社会形态、政治结构乃⾄王朝更迭也有着⼀定的相关性。

因此,探讨古代北极星变迁与轮换的问题,对中华⽂明史发展进程的研究⽆疑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天球⾚极移动路线之极投影图-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讨论过中国古代天⽂学资料中关于北极星变迁的问题。

并作出⾚北极变化轨迹之星图(图-1)。

学者三叉猫2017年12⽉26⽇在其博⽂《中国古代天⽂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历史记录》中指出:“我们应该肯定李约瑟先⽣对中国古代天⽂学成就的赞扬,他是向西⽅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友好⼈⼠。

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由于他并⾮天⽂学家,对中国天⽂学历史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发表的观点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

“这个星图中除现代北极星(勾陈⼀)和古代北极星(右枢)两颗公认的北极星外,没有其他可以确认的星的名称。

因此表⽰的⾚北极变迁轨迹显然是不准确的。

李约瑟先⽣仅仅是复述了⽜顿的假说,并没有对中国古代天⽂学⽂献做认真的研究。

李约瑟先⽣曲解中国古代天⽂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记录,来为⽜顿的北极星变化轨迹寻找依据。

在他所作的⽰意图中,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

⼆、中国天⽂学家陈久⾦教授之⾚北极变迁轨迹图中国天⽂学家陈久⾦教授在他的《天⽂学简史》中则是这样描述北极星的变化轨迹的:“中国天⽂学的发展历史,最能清楚地表明天⽂学由萌芽到形成的过程。

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就有右枢,天⼄,太⼄,天帝,纽星等⼀系列曾经使⽤过⽽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学的古⽼程度。

”陈久⾦教授绘制的⾚北极变迁轨迹图如图-2.图-2对于陈久⾦教授绘制的⾚北极变迁轨迹图,学者三叉猫认为陈教授试图调和中国古代⽂献记录和⽜顿假说的⽭盾,但结果显然不尽⼈意, 存在如下四个问题:1.陈教授绘制的北天极移动轨迹并⾮是以黄北极为中⼼⼀个闭合圆,⽽是⼀条螺线。

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

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

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星象的观测和研究就一直存在着。

这些观测和研究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好奇,更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和理解,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

本文将以不同朝代为切入点,介绍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

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夏朝。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夜空中的星辰,他们根据星象的变化来判断季节的变化,从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

据记载,在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来测定时间。

他们将天空分为28个星宿,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这种观测和研究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逐渐为后来的朝代所沿袭。

进入到商朝时期,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的贵族阶层将星象观测用作决策的依据,例如决定出征、宴会等。

这些记录的星象观测结果在《易经》中有所体现,成为后人研究和推测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重要依据。

这时期的观测和研究对于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周朝的兴起,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王朝将天象观测与祭祀仪式相结合,将观测到的天象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并记录月蚀、日蚀等天文现象,形成了初步的天文学体系。

同时,观测和研究的结果也被用于编制历法,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进一步深化。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和学者通过对星象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天文学的理论和假设。

例如荀子认为星象与人的命运有关,庄子则提出了星象和社会道德之间的联系。

这些研究冲击着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观测与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天文学家和研究者,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天文学理论,如汉武帝时期的张衡提出了天球仪和浑天仪,用于天文观测和研究。

这个时期的天文学家们不仅仅局限于对星象的观测,更多地是在进行天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古代之时间意象

中国古代之时间意象

中国古代之时间意象展开全文在中国,由于北极星长年可见,故古人利用其来确定方位,这使得其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至关重要,有“帝星”之称。

中国的海岸线多是南北走向,这意味着航海线路也如此。

南北走向之航海基本上只要知道纬度就够了,故观测北极星来确定自己在地球上之坐标,是极为重要之方法。

而在确定时间方面,古人采用了观测北斗七星之方法。

北斗勺末四星合称为魁星,顺时针方向分别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其中天璇向天枢方向延长约五倍正是北极星;北斗勺柄三星合称为杓星,从左至右分别为玉衡、开阳、摇光。

当斗柄指向东方时,天下皆春;指向南方时,天下皆夏;指向西方时,天下皆秋;指向北方时,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本是空间物体,但中国古人却极具神奇色彩地利用这个空间物体来描述时间。

这一点很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古人对于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之统一整体具有高度的认识。

中国古人对空间之理解远没有对时间之理解深刻。

古代空间被称为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

《庄子·齐物论》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即天地外之事物,圣人知道它存在但不论述它;而天地内之事物,圣人论述它但不争议它。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空间之研究是持保守态度的,这可能跟其时盛行鬼神之说有关。

时间,是中国最深刻之哲学研究对象之一。

时,繁体为時,日形寺声。

形部之意就是太阳,说明时之产生与太阳之运行相关。

声部为“寺”,《说文》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太阳加上法度就表示时,其涵义耐人寻味。

寺上有土,表示地;寺下有寸,表示度量,该造字之内涵完全体现了时之产生与确定过程。

简体之“时”声部为寸,虽然失去了声韵,但也有一定的意义。

寸是古人用来度量之基本单位,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即对太阳运动之度量。

由整个字人们不但可以看到一门学科,甚至可以看到这门学科之内涵与分支。

中国汉字所具有的这一独特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比拟的。

前文曾提及,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之最高境界是“咬文嚼字”。

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原理

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原理

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原理一、引言北斗七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天象,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北斗七星是指北斗星群中的七颗主要恒星,它们分别代表着古代中国的七个方位。

随着季节的变化,北斗七星的位置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导致的。

本文将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度解析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的原理。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因此我们可以观测到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度。

三、北斗七星的位置北斗七星位于北天的天幕中,它是由七颗恒星组成的星群。

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可以确定北方的方位。

其中最明亮的两颗星分别是勺柄和勺头,它们的位置相对稳定,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偏移。

而其他的五颗星则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有一定的位置变动。

四、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的原理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的原理可以通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来解释。

当地球自转时,我们看到的星空会有所变化。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略有倾斜,所以当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的高度角也会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北斗七星的位置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角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太阳的高度角也会有所变化。

在春秋季节,太阳的高度角较低,北斗七星相对较低,接近地平线。

而在夏季,太阳的高度角较高,北斗七星相对较高,离地平线较远。

在冬季,太阳的高度角又会逐渐降低,北斗七星也会逐渐降低,接近地平线。

因此,北斗七星随季节变化的原理可以总结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太阳的高度角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北斗七星相对于地平线的位置。

五、北斗七星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北斗七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北斗七星是导航的重要标志,古代航海家和旅行者常以北斗七星为导航工具,帮助他们确定方向。

此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北斗七星还与吉祥、长寿等寓意联系在一起,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五千年前北斗七星的正确打开方式

五千年前北斗七星的正确打开方式

五千年前北斗七星的正确打开方式北极、北斗七星、北天极、北极星,这几个相关的概念非常值得深究。

追溯中华文化的形成,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母题,甚至堪称源头。

概而言之,洛图洛书、八卦、太极图、八角星纹、万字符等等,全都与我们头顶上北方这片星空有关。

一不要说几千年前的古人,即便是今天,如果从零开始观测星空,一片空白地从头开始构建天文体系,也不见得比古人更有先见之明,发现所有星宿都绕着北天极旋转(视运动)这一常识,恐怕也需要有若干年的积累。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会将北斗七星想象成勺子吗?未必。

前文我们说过,北斗七星既可以是勺子,也可以是车,还可以是猪或是熊,或是神仙一条腿。

所以,推测在古人眼里北斗这几颗星会被看成什么,我们得去除掉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象,包括中国古人曾经联想过的斗、勺子、车以及猪。

思维惯性会让我们错过显而易见的事实。

北斗七颗星分为斗勺与斗柄(学名斗魁斗杓)两部分。

非常巧的是,勺与柄相连的天权星恰好是这七颗星里最暗的。

星的亮度以星等为单位,数字越小表示越亮,数字越大则越暗,6等是肉眼的极限。

于是,以最暗的天权星为分界,北斗七星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注意,不要再想勺或斗的意象了。

So easy,这不就是两个箭头么?前文说过,公元前4500年以后,北斗七星开始全都终年整夜可见,而且开阳星越来越靠近北天极。

以公元前3400年为例,我们来看看生活在安徽含山凌家滩地区的先人们会看到啥样的北斗与星空?如图所示为公元前3400年凌家滩地区分别在两至两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晚上24点所看到的北方星空。

很明显,斗柄上的第二颗开阳星不仅靠近北天极,而且与它旁边的两颗星构成一个箭头,在绕着北天极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箭头始终指向北天极。

因为箭头的左右两边并不等长,所谓指向北天极并不精确,但作为观星及确定北天极位置的参照,无疑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在二分二至日,这个箭头分别指向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可以用来做为判断节气交替的参照。

观测极星文言文

观测极星文言文

观测极星文言文观测极星文言文一、引言天地之间,星辰璀璨,其中极星位列独尊。

极星,又称北极星、承天星,位于北方天空的极点,其高挂天穹,若众星合璧,犹如一盏熠熠生辉的灯。

早在古代,人类便开始观测极星,以此为指南,辨识方向。

二、观测极星的历史与意义古人观测极星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我国尧舜时期,便有关于极星的探索记载。

古代有晷观昧迹之法,即制作一种叫做“晷”的仪器,通过其特殊的形状,观测极星的位置,以校正日晷,探求四时昼夜长短。

古人更是将极星与麟角、帝玺等宝贝相比,把它当作无上的尊贵和荣耀。

观测极星的意义不仅在于辨明方向,更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献祭。

在古代,人们认为极星是上天派遣的使者,代表着大自然的神圣。

观测极星,不仅是一种寻找方向的行为,更是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与尊崇。

三、观测极星的方法与工具观测极星,要用到各种仪器和方法。

近代,众多科学家致力于改进观测极星的工具与技术。

首先是经纬仪,这是一种精密的仪器,通过观测极星的位置,测量出地球的经度和纬度。

其次是天文望远镜,通过望远镜放大极星的形态,观测其运动轨迹,以便更精确地测量和计算。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工具和方法,如天文照相、红外探测等。

四、观测极星的意境与哲思观测极星,不仅仅是一种科学行为,更是一种艺术和哲学的体现。

极星高高挂在苍穹之上,独具风采。

每当夜幕降临,我凝望着极星,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

观测极星,让我思考宇宙之间的浩渺与无限,思考人生的起点与归宿。

在万物皆有规律的宇宙中,极星是一颗独特的存在,它激发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观测极星,也让我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物资丰富而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极星的存在提醒着我,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五、结语极星是我们观测天空的标志,是我们探索宇宙的凭借。

观测极星的历史和意义深远而广泛,观测极星的方法与工具不断进步,观测极星的意境与哲思触动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兼论中华古天文体系之发展脉络蔺长旺北极星,在以赤道坐标系所构成的中华古天文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且其“座位”在天球中的的轮换变迁和二十八星系的周期运动及其命名与地上社会形态、政治结构乃至王朝更迭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探讨古代北极星变迁与轮换的问题,对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的研究无疑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天球赤极移动路线之极投影图-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讨论过中国古代天文学资料中关于北极星变迁的问题。

并作出赤北极变化轨迹之星图(图-1)。

学者三叉猫2017年12月26日在其博文《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历史记录》中指出:“我们应该肯定李约瑟先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赞扬,他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友好人士。

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由于他并非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历史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发表的观点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

“这个星图中除现代北极星(勾陈一)和古代北极星(右枢)两颗公认的北极星外,没有其他可以确认的星的名称。

因此表示的赤北极变迁轨迹显然是不准确的。

李约瑟先生仅仅是复述了牛顿的假说,并没有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献做认真的研究。

李约瑟先生曲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记录,来为牛顿的北极星变化轨迹寻找依据。

在他所作的示意图中,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

二、中国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之赤北极变迁轨迹图中国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在他的《天文学简史》中则是这样描述北极星的变化轨迹的:“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最能清楚地表明天文学由萌芽到形成的过程。

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就有右枢,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文学的古老程度。

”陈久金教授绘制的赤北极变迁轨迹图如图-2.图-2对于陈久金教授绘制的赤北极变迁轨迹图,学者三叉猫认为陈教授试图调和中国古代文献记录和牛顿假说的矛盾,但结果显然不尽人意, 存在如下四个问题:1.陈教授绘制的北天极移动轨迹并非是以黄北极为中心一个闭合圆,而是一条螺线。

2.他认定迄今为止,曾经充当过北极星的恒星依次是右枢,O星,天枢和勾陈一。

位于北天极移动轨迹小视角范围的有左枢和天乙。

3.没有出现在陈教授北极星变迁示意图中的有两颗恒星:太乙,纽星。

出现在示意图中的帝(星)和“北极”与牛顿假定的赤北极移动轨迹的视角偏差过大。

因此没有被列入。

4.“O”星没有标注汉字名称(可能是陈教授当时不能确定这颗星的名称)。

因此仅凭陈教授的示意图,我们还不能确定北天极移动的真实轨迹。

三、学者三叉猫“地轴沿赤经14H方向移动”之假说学者三叉猫认为尽管李约瑟和陈久金的论述说明了赤北极确实在移动,但并没有能够找到“地球自转轴以23.46o 固定角度围绕黄北极旋转”的任何证据;根据牛顿假说绘制的从右枢到勾陈一的圆弧上及其附近,不能完全找到中国古代的北极星。

但通过对《汉书.天文志》、《元志》、《明史》等关于先秦时代至汉朝之北极星“中宫天极星”(公元前771年----公元220年)和南北朝时期之北极星“纽星”(公元220-----公元1368年)的记载,按照现代天文学测定的赤北极纬度方向平均移动速度15角秒/年进行了计算,发现连接右枢和勾陈一的直线附近,却能够找到可能曾经充当过北极星的恒星(图--3)。

其中最靠近这条直线中间位臵的,就是“北极”(中宫天极星);此外在靠近直线的小视角范围内,还存在另外几颗恒星;如果通过考证证明它们确实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资料中记载的北极星,那么赤北极真实移动轨迹也就可以确认了。

图--3据此,学者三叉猫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观测资料证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地球自转轴围绕赤北极平衡位臵运动的观点,是有事实依据的;只是哥白尼囿于黄道坐标系观测角度的限制,没有能够发现地球自转轴移动的真实方式。

而牛顿提出的地轴的“陀螺”移动轨迹,则是他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得出的,属于纯理论的推导,缺乏天文学观测事实的依据,因而牛顿基于力学理论角度提出的地球自转轴“陀螺”运动的假说未必能完全解释赤北极真实移动轨迹的历史记录。

如果现代天文观测资料能够表明勾陈一的赤纬变化增加值基本稳定在15角秒/年,赤经变化值在14H经线左右摆动,那就不但印证了哥白尼关于地轴移动的扭曲曲线轨迹,更可以有力证明作者首先提出的“地轴沿赤经14H 方向移动”假说。

四、现代天文学是对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承传图—4 赤道坐标系(摘选自百度图库)笔者认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六、七千年以前就建立起了沿用到当代的赤道坐标系;与西方的地平系统和黄道坐标系没有关系(准确地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前)。

这一独特性使“中国天文学作为一个体系在着眼点和洞察力方面都跟西方天文学有显著的不同”。

赤道坐标系,是一种天球坐标系。

过天球中心与地球赤道面平行的平面称为天球赤道面,它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称为天赤道。

赤道面是赤道坐标系的基本平面。

天赤道的几何极称为天极,与地球北极相对的天极即北天极,是赤道坐标系的极。

经过天极的任何大圆称为赤经圈或时圈;与天赤道平行的小圆称为赤纬圈。

作天球上一点的赤经圈,从天赤道起沿此赤经圈量度至该点的大圆弧长为纬向坐标,称为赤纬。

赤纬从0°到±90°计量,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

赤纬的余角称为极距,从北天极起,从0°到180°计量。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的不同点在于,不是以黄极为中心而是以天极为中心;前者主要是依据对黄极、太阳的视运动而后者主要是依据对天极、北斗的视运动,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

现天文学中以英国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的一天24小时划分与古代中国历法的一天十二时辰直接对应,现代天文学的赤道大圆360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二十八宿同出一辙,现代南北两个半球的划分是依据赤道一分为二,等等,这些都体现出现代天文学是对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承传,并证实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是用于对整个天地划分事实。

现代天文科学“在计量恒星精确位臵这一同样重要方面却完全是中国式的。

”(张建芳: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采用赤道坐标系统-3 .三亿文库[引用日期2017-12-10])由于太阳与月亮的引力作用,地球的自转轴在地球绕太阳与地球的公共质心转动时,并不总是保持在空间的同一方向上,这一轴向进动的现象(岁差)必然会导致天极不会永远固定在作为极星的某一恒星的背景下,于是两极点在天球上的运动会画出一个圆圈(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其顶角等于黄赤交角23.5°,也使春分点沿黄道反向每25800年旋转一周,即每年西移约50.3″),周期大约为25800年。

所以北极星的“宝座”在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必然会从一个恒星传递到另一个恒星(图--5)。

图—5图—6 赤北极轴向进动周期(选自中国气象网)现在的北天极在小熊座α位臵,它就是现在的北极星。

然而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北极星是右枢(天龙座α星)。

毫无疑问在地球近26000年的轴向进动周期的过程中,北天球区域有一系列明亮且肉眼可见的恒星,它们将暂时会拥有极星的称号。

虽然也有一些恒星会与北天极考得很近,但它们并不一定能满足作为基于地球的观测者所需的肉眼极限,这一现象会导致周期中可能出现没有明确定义极星的时间段。

五、关于右枢与天乙担任北极星年代的讨论对于学者学者三叉猫所谓“地轴沿赤经14H方向移动”之假说,笔者并不赞同。

因为其实质上不过是相当于在地球轴向进动圆锥面圆圈上两点之间的割线(图-6),在这个圆圈周期上的任意两点都可作出一条割线。

如此可能会满足更多的恒星接近于此割线,但这些恒星未必是担任极星的恒星。

当然,其对典籍记载的诸多关于北极星的资料进行考证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天文观察,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天文学观测记录。

无论是采用黄道坐标系的西方天文学记录,还是采用赤道坐标系的中国古代天文学记录资料,都是是人类探索宇宙和地球奥秘的宝贵财富。

学者Mrmanor 利用现代天文软件对赤北极真实移动轨迹所获得的数据如下图(图—7),并特别标注了在右枢附近的天一(太一)担任北极星的年代为BC2611年。

据百度百科提供之资料可知,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进动,从公元前3942年起,右枢星取代了之前最靠近北极点的牧夫座θ,成为肉眼能直接看见最靠近北极点的恒星,直至公元前1793年才被天龙座κ星取代。

他在公元前2787年最靠近北极点,距离只有2.5弧分,在之后的200年也没有超过1度,即使在最接近之后的900年距离也仍只有5度。

右枢被当成北极星,直到大约公元前1900年时,更为明亮的帝(小熊座β或北极二)更靠近北极点时才被取代掉。

科学家对古埃及胡夫金字塔(BC2476年)建造年代的推算,也证明了右枢(天龙座α星)担任北极星年代的事实(图--8)。

图—7 (manor)图—8 (西瓜视频截图)在陈久金教授绘制的赤北极变迁轨迹图—2中,天乙并不在圆圈轨迹上,处于其边沿,学者三叉猫也指出了这一点。

那么,学者Mrmanor“天一(太一)担任北极星的年代为BC2611年”是否成立呢?这是笔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涉及到“天元”即王朝开端年代的重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图--9)。

图—9(manor)倘若所谓右枢“在公元前2787年最靠近北极点,距离只有2.5弧分,在之后的200年也没有超过1度”之说成立,也就是说在BC2587年时,右枢据北极也未超过1度,亦即此时北极星的“宝座”之位还应是右枢。

那么,这就与学者Mrmanor“天一(太一)担任北极星的年代为BC2611年”之说发生矛盾和冲突。

图—10 BC2900年(manor)图—11 BC2600年(manor)若按照“现代天文学测定的赤北极纬度方向平均移动速度15角秒/年”计算,则在BC2787到BC2611的176年时间里可以理解为右枢会偏离北极约为0.73o;而若按照岁差50.3”计算,则会有在BC2787到BC2611年的176年时间里,右枢在圆锥面圆圈上之轨迹会发生2.45o的位移。

从上述计算的结果来看,BC2611年似乎还应是右枢在担当北极星的角色。

但如果能获得天乙与右枢在BC2611年各自的赤纬数据,进行计算,那问题也便会有了明确的答案,也就能证明陈久金教授赤北极轨迹图上将天乙标绘在圆锥面圆圈之外是否合理了,同样也就可以证明Mrmanaor BC2611年天乙担任北极星之说是否正确了。

真诚期待学界专家对此问题的释疑。

图—12 中华古天文考古文化遗存分布从天文考古学角度来看,毫无疑问中华古天文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和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