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东文化
河东盐池文化的介绍
河东盐池文化的介绍河东盐池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盐池县一带是其主要发源地。
河东盐池文化以其多元的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与其深刻的意义,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
一、盐池文化的历史渊源盐池文化起源于先秦早期,从战国至汉代形成繁荣期。
在历史长河中,盐池曾是河东地区黄道盐场的主要生产地,而盐商的活跃则加快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盐池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新型工业的兴盛,形成了独特的盐业文化。
这种文化是以盐池为中心,由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二、盐池文化的独特之处盐池文化充满了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例如,在盐池,每逢春节,当地居民会举行“花儿节”,人们以花为主题,整个节日庆典充满欢乐和祥和之气。
盐池文化的另一独特表现形式是盐池古城,它是被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透水性环保人造石景观点评为“金色十年环保典范奖”的开创者。
古城内融合了各种汉唐风格的建筑和设计,充满了特色和文化气息。
盐池古城,是一个集合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环境、和谐共生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城市。
三、盐池文化的意义盐池文化既是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展现了历史变迁中河东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面貌。
盐池文化与新型工业、环境保护、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结合紧密。
“盐池青年国际旅游节”、盐池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成为盐池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使盐池文化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成为河东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
总之,盐池文化在历史、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思考,它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珍惜传统文化,推动其更好的繁荣发展。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临沂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非物质资产,包括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实践和表现形式,例如声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传统医学、民俗风情等。
一、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1. 临沂鼓:临沂鼓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鼓乐,主要流传于临沂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
临沂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旋律和过硬的鼓技,在当地人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2. 刘公岛腰鼓:刘公岛是临沂市河东区的一个岛屿,腰鼓是刘公岛的一种悠久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客家花鼓戏:客家花鼓戏是临沂市沂南县的一种民间戏曲,其特点是表演生动、富有地方色彩、剧情感人,是当地民间文艺的代表之一。
二、传统手工艺类1. 大园烤烟:大园烤烟是临沂市莒南县传统的一种烤烟技艺,主要通过手工操作将烤烟叶制成高质量的烤烟产品,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 玉雕工艺:玉雕工艺在临沂市历史悠久,具有非常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当地玉雕艺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玉石的独特理解,创作出许多精美的玉雕艺术品。
3. 高靠橱雕刻:临沂市沂水县的高靠橱雕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木雕艺术,它以其复杂的雕刻技巧、精美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风情,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收藏家。
三、传统医学类1. 中药材:临沂市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这里出产的中药材品种繁多,质量优良,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病人的信赖和青睐。
2. 足疗按摩:足疗按摩是临沂市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技艺,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推拿、揉捏等方式对人体脚部进行治疗和保健,有很好的疗效和养生效果。
以上仅是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代表,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临沂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是临沂市珍贵的精神财富。
山西运城传统文化
运城传统文化运城市因“盐运之城”而得名。
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黄河金三角经济圈黄金位置,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全市辖1区2市10县、146个乡镇(办事处)、3338个行政村。
全市乡村人口351万,占71%。
全市总耕地877.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
是2006年CCTV十佳魅力城市。
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运城,古称河东。
这里,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堪称名副其实的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
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块“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有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一致的认识,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变迁看上海,一千年沧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秦、汉、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尧、舜、禹)看运城。
只有到了运城,才能最直观地感知人类的始祖和起源。
人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处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考古学界有人说欧洲,有人说非洲,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的“曙猿化石”却证明,运城,才是人类真正的故乡。
曙猿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人猿。
曙猿化石发现以前,由于人类化石不断出土,人类摇篮说曾摇摆于各大洲。
1856年和1907年,分别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类摇篮欧洲说风行于世。
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非洲发现了以埃及法尤姆人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后,非洲说又占了上风。
1994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了众多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颌骨等古生物化石。
中国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联手对这些化石进行精心考证和研究后,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世纪曙猿”化石,并证实这些化石生成于4000万年前。
河东世家
历史文化名人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 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 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 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 中国制图学之父”。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 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 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 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 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 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 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钅刑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 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 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 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 是一奇。
拾级而上,最先看到的是在松柏环绕间,耸立的《裴氏五祖》巨幅石 刻像。听名字就知道,这石刻像描述的是裴氏祖先,中间是裴氏始祖 裴陵。在周僖王时,封六世孙陵为解邑君,以“裴”为姓,这就是裴 姓的开始。在裴陵两旁分别他的四个儿子裴辑、裴徽、裴绾和裴潜。 裴辑、裴徽、裴绾分别是裴氏东眷、西眷和中眷之祖。东眷居燕、中 眷居河东、西眷居京及西凉,后来又有洗马裴、南来吴裴等,但不论 是何处裴氏,考其谱系源头,都是由裴柏村的裴氏析出的,故有“天 下无二裴”之说。
最尊贵的《裴光庭神道碑》
说它尊贵,是因为这一块少见的皇帝御碑。这是由一代名相张九龄 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行书御碑,虽然只有64个字,但字体 俊美,用笔豪放,充分展现了一代风流皇帝的才学。
唐代河东柳氏家族文化述略
学在 史学、 文学 、 书法学等方面表现尤其 突出, 涌现 出 了 像柳 芳父子 、 柳宗元、 公权 等一批名家 巨匠; 柳 其家风注 重孝 义和札 法, 忠正, 耿直 直言善谏, 培养 出了柳夷 、 泽、 柳 柳公绰等一批名 臣。 家族 文化是河东柳 氏声 望不坠, 实现社会地
位 与政 治地位分流 的重要原 因。
书法学等方面家学相传, 盛极一时; 与此同时, 还形成 了注重
礼法 、 直忠正 、 耿 直言善谏 的家风。其 家学 与家风构成 了河东
魏 晋以来士族 纷繁芜杂 ,柳芳 廖廖数言将 其分门别类 , 其方 法和观点对研究唐 代士族颇有 启迪 , 为后世历 代学者所 沿用 。这段文字也成为历代学者 阐述士族 问题时援 引最 多的 资料之一 。 家学 和家风的特 点在于它具有 家族 的有 限性 和传 承性 。 柳 氏史学无疑 同样具有 这样的特点 , 家学的传承 性特点表 其 现得 非常明显。柳 芳长子柳登 、 次子柳 冕及柳登之 子柳 王 皆 豸 }
马光修 《 资治通鉴 》 和欧阳修 、 宋祁等人修 《 新唐书 》 参 时, 考《 唐历》 之处都很多。
柳芳对谱 学也 颇有研究 。贞 观年 间唐朝纂修了大型的官
要内容。陈寅恪先生在其论著《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就曾
云 : 夫士族之特点既在 门风优美 。 同于凡庶 , “ 不 而优 美之 门 风, 实基于学 术之因袭 。故 士族 家传之学业乃 于当时之政 治 社会有重要之影 响。” 家族 文化 中家学与家风 的研究具有 故 重要的意义。 柳 氏 白秦统一六国时迁居河东① 两汉魏晋河东柳 氏门第 , 渐显 , 氏家学初 见端 倪 , 河东地 区有注重文化 的传统 , 柳 且 杜 佑《 通典 》中云 : 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 , 1Z下注 日: 魏 “ ”[  ̄ 1 4 7 “ 丰乐侯 杜君畿为河东守 , 开置学官 , 亲执 经教授 , 中化之 , 郡 自 后河东特多儒者。”I I I , 至唐 河东柳氏名人辈出 , 在史学 、 文学 、
隋唐河东柳氏家族研究
关键词:河东
柳氏
家族文化
ABSTRACT
In This thesis,l made blossom and
a
general research
on
Liu Family in Hedong,which had
on
once
been
then step down to decline.I
discuss the topic
great effort in my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Liu Family in Hedong.
on
Family
was discussed based
the evoluion ofHedong
area
in history and
geography,some imperfections ofXlNTANGSHU。ZAIXIANGSHIXIBIAO were complemented
in Hedong.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ilitant to cultured,the east clan of Liu Family who migrated to XIANGYANG dsed
rapidly with the effort of Liuyuanjing、Liushilong and
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material,at the same time,the thread of Liu
Family after settling down in Hedong was found.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王通
王通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有三: 一是在 天人关系问题上,弃“天道”,立“人道”;二 是在政治问题上,抛“霸道”,行“王道”;三 是在儒、佛、道三家关系问题上,倡导“三教可 一”的主张,对儒家思想的破旧立新、传承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门人溢曰“文中子”,后 世誉之“河汾道统”。
王勃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一 河东裴氏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 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 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 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 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 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 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 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中国“宰相村” 由此而得名。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 ,字子安。与骆宾王, 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
《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
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三 河东薛氏
河东学派
以明薛瑄为代表的学派。因瑄为河东(今山西一带) 人,故名。恪守 周敦颐和二程之学,尤推崇 朱 熹,与王守仁姚江学派相对峙。
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 人(今运城万荣县里望村),明朝官员、理学家,河东 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 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生平 从政 治学 影响
关东文化
简述关东文化关东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关东”这一特指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念发端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
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明人所称“山海关东”的东北地区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
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努尔哈赤的兴起、满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明朝人开始用“关东”一词专指东北。
清朝入关后,从顺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关东指称东北。
清末民国以来,随着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深深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关东”一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关东文化已成为人民对于东北文化的具体认识,“闯关东”便是这种认识的缩影。
关东文化,可以说是一个边疆文化,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北接俄罗斯,东临朝鲜,与日本隔海相望,这样的地理区位是关东文化在东北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从所占范围上来说关东文化是介于山海关以北的东北“一隅”,面积之大跨越三省。
从人口构成来看,关东一带更是兼容并蓄,那么,从明清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演变的趋势来看,关东文化的稳定的人种群应是以关内各省移来的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
多民族的融合交流给关东文化以充足的活力和魅力。
这样的地理区位及历史演进过程,使关东文化不仅有本国各民族的交流,还有俄,日,韩等各国际民族的加入与参与。
具体说来,这一文化群体的形成是从明代开始酝酿,至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到清末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又加入俄罗斯和日本的人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已融入关东文化的人种群中。
因此,我们对关东文化的发展可以作出如下的概括:从远古直至明代以前东北地区历史的发展、民族间的斗争与迁徙,是关东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明王朝的建立与山海关的修筑到满族的兴起与入关,是关东文化的酝酿时期,它以汉、女真、蒙古三族鼎峙、角逐为主要内容,以满族崛起并统一东北进而入主中原为结束;从清廷在东北实行招民垦荒到封禁政策的实施,伴随着关内直、鲁两省大批移民冲破封禁政策进入东北,迫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解除封禁政策,是关东文化形成并定型的时期,它从清廷入关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从20世纪初至东北解放为止,是关东文化的多元碰撞、曲折发展时期,它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为契机,伴随着广大汉族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东北近代化城市的兴起,日、俄帝国主义将其侵略魔爪伸向东北,在长期的侵略与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全中国阴谋的斗争中,关东文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既融进了外来的因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点,并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最新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
▪ 世袭制
▪ “未冠推荫” ▪ “以荫仕累迁”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
▪ 重视教育
▪ 博学尚儒 ▪ 推尚清俭 ▪ 德业并举 ▪ 廉洁自律 ▪ 留心政事 ▪ 孝悌传家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名人
▪ 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 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
生平 从政 治学 影响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薛瑄故里——万荣里望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 2、理在气中,理与气不可分先后。 ▪ 3、人性“非特具于心”,即不仅表现在意
念上,“凡耳、目、口、鼻、手、足、动、 静之理皆是”。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 人(今运城万荣县里望村),明朝官员、理学家,河东 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 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 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 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
▪ 法学家有裴政; ▪ 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 ▪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名人
▪ 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 个专有名词。
▪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制定隋朝新律《开皇 律》。
▪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 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
▪ 裴矩(547——627年)西域图记》 ▪ 裴寂,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 裴度,中唐宰相,奠定了 “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
河东盐文化(二)
河东盐文化(二)河东盐文化(二)赵波此外,在运城盐池里,受到封建王朝重视并封赐神号的还有众多的神,而且还为他们建造了神庙。
诸如:条山、风洞之神。
条山(中条山)和风洞(盐风洞)原来为一神,名为盐风神。
原来的盐风神庙在池神庙的右侧。
宋代崇宁年间封盐风神为荐宝侯。
到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被进爵封为成宝公。
时代洪武初年(1368年)又改封为中条、风洞之神。
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巡盐御史蒋春芳将条山、风洞二神又分开祀奉。
池神庙主体建筑有三大殿,中殿祀奉盐池之神,左殿祀奉条山神,右殿祀奉风洞神。
太阳神。
太阳神庙又称日神庙,在池神庙东。
太阳神庙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巡盐御史汪以时和盐运使林国相建筑的。
雨神。
雨神庙在太阳神庙的左边,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创建。
甘泉神。
池神庙前有两眼淡水泉,经冬至夏,泉水汨汨不断。
淡水为晒盐所必需的,所以才被封为甘泉神。
宋徽宗崇宁年间封甘泉神为普济公。
甘泉神庙也在池神庙前。
甘泉神庙始建年代不清楚。
明思宗崇祯年间由巡盐御史杨绳武主持重修过。
土地神。
土地神庙在池神庙西。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建立。
关帝。
关帝庙在池神庙东侧。
据民间传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另一说法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被轩辕黄帝杀死的蚩尤的精灵在运城盐池作乱,影响盐业生产。
宋朝皇帝依照护国张天师的建议,摆设香案,祈告已经成为天神的三国名将关羽的神灵下凡除妖。
后来,关羽果然率领天兵天将来到运城盐池讨伐蚩尤,并又一次将他杀死,这才使运城盐池的生产恢复正常。
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公战蚩尤》故事。
由于关帝也有“功”于运城盐池,所以,他也受到特别的奉祀,而且,在各家盐号(盐厂)里都敬奉有关帝的神位,为他建造了祠宇。
为什么会在池神庙周围建造这么多的神庙供奉诸神?是因为条山神、风洞神、太阳神、雨神、甘泉神、土地神、关帝都是有“功”于运城盐池的,功德无量,才得到奉祀。
这样一来,就在运城盐池的卧云岗上,以池神庙建筑为主体,配以众多的神庙建筑,以及池神庙前建造的地宝天成坊、海光楼、歌薰楼(为纪念虞舜作《南风歌》),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千年河东
瀑 关于这座青台,有人说是夏禹为涂山氏登高望 千 夫而筑。 我后来查验资料, 发现并无多少依据。 其实, 年 我更愿意夏禹是一个家国两全的真英雄 ,一个既爱 河 东 国又爱家的人 。一个男人如果对 自己亲人的死活不
闻不问, 敢把天下百姓的安危交给他吗?夏禹在构筑 青台时, 一定格外用心, 因为禹都蒲坂地势低洼, 洪 水随时都会威胁到他的娇妻幼子 ,最好的办法就是 筑一高台, 让涂山氏母子远离灭顶之虞, 这么做既保
心灵的东西。
60
标明的黄河渡口 —
风陵渡。 为了表达凭吊之意, 我
特地驱车前往那里, 一路走一路问, 竟然没有任何人 知晓古战场的踪迹, 只有白的、 黄的、 紫的野菊花, 左 一丛右一丛, 点缀在房前屋后、 荒野路旁, 用摇曳的 身姿向我诉说着什么。虽然没有找到什么, , 可是 所 到之处, 一砖一瓦, 一堵颓墙 , 一座残雕 , 河沿上一片 青苔, 都让我敞开心扉遐想。找个台阶坐下来休憩, 随便抬眼就会发现散落在野草丛中的花窗、 石雕、 古 砖。无意中我走近一座院落, 以为里面没人 , 推开那 扇无声无息的大门,却发现有几个人围在一块古碑 旁下棋。 古旧、 从容、 闲适, 这大概就是古都河东的气 度吧。生活在这里, 就像生活在历史的空气中, 伸开
间氛 围 。
的西北风, 右边传来黄河浊浪粗砺的水击声。 同行的 人说 , 走遍天下路 , 还是家乡好 , 不愿做神仙 , 南 愿做
方人 ! 出那趟差 , 比西北的荒凉不易, 对 更体验到 南
方的温润可人 , 我在一篇文章 中写道: 南方是什么? 南方是柳岸荷塘月色, 小桥流水人家, 南方人采菊东 篱下, 悠然见南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
了买机票的钱 , 完成冰雪之旅、 在 戈壁之旅后 , 又乐
魅力河东大美运城
山西运城
旅游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旅游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 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 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山西运城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自我介绍
人生信条: 越努力,越幸运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运 城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地理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历史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中 国 死 海”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欢迎大家 到运城旅游观光!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旅游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 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 将关羽而兴建的。关 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 成部分,与人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并与后 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 子齐名,被人们称之 为武圣关公。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旅游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旅游
西 厢 记
纪念地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诚信之邦,大运之城。
山西运城
旅游
• 历山,是中条山脉的 一段,保存着华北地 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 林。自然风光、原始 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 为一体,集旅游、探 险、狩猎、考古、写 生、度假为一身的综 合性风景区;是一个大 气、土壤、水源、环 境质量品位极高的、 无污染的自然风景区。
河东地区——精选推荐
河东地区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明的摇篮,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皆在河东。
《尚书》载"尧都平阳" ,史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 ,禹都安⾢" ,都在这块⼟地上。
周朝晋国的都城也在这⼀地区。
上古时代⼥娲⽒炼⽯补天、神农⽒尝百草、愚公移⼭、精卫填海、舜耕历⼭,柳⽒⼀门的祖先"和圣"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均发⽣于此。
黄河乾坤湾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纵横家张仪、名将李牧、⽔利家李冰,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名相霍光,三国时期名将关⽻、徐晃,晋代书法家卫铄,隋代⼤儒王通(号⽂中⼦),唐代名将尉迟恭、薛仁贵、郭⼦仪、道家祖师吕洞宾、⼀代⼥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裴度(出⾃河东裴⽒)、河东裴⽒家族、⽂学家柳宗元、诗⼈王之涣、王维、卢纶、司空图、才⼦王勃、播州杨⽒始祖杨端(与杨家将源⾃同门) ,宋代名相司马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名将狄青,元代⼤⽂豪元好问、杂剧家郑光祖,明代重⾂王琼、清代第⼀廉吏于成龙、名相陈廷敬······均诞⽣于此。
上古时代⼥娲⽒炼⽯补天、神农⽒尝百草、愚公移⼭、精卫填海、舜耕历⼭等均发⽣于此。
河东地区历代名⾂良将辈出。
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名将李牧、⽔利家李冰,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霍光、关⽻、张辽、徐晃,东晋著名⼥书法家卫铄(卫夫⼈),唐代名将尉迟恭、薛仁贵、郭⼦仪、名相裴度(出⾃河东裴⽒),宋代名相司马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名将狄青,明代重⾂王琼、清代第⼀廉吏于成龙······均诞⽣于此。
河东地区为华夏⽂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利家李冰,中国第⼀位西⾏取经的僧⼈法显、隋代⼤儒王通、⼀代⼥皇武则天,唐代诗⼈王勃、王翰、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卢纶、宋之问、温庭筠、柳宗元、⽩居易、司空图、⾦代⼤⽂豪元好问、元代杂剧家⽩朴、郑光祖、明代⽂学家罗贯中、清代名相陈廷敬······名胜古迹中华神州⼤地上最古⽼的祭祀后⼟(地母)的祠庙后⼟祠,黄河壶⼝瀑布,古时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的平阳尧庙,舜帝陵,运城盐湖,武庙之祖解州关帝祖庙及关帝家庙,四⼤名楼之⼀的鹳雀楼,唐代蒲津渡遗址出⼟的黄河⼤铁⽜,唐皇敕建的池神庙,道教三⼤祖庭之⼀、元代所建供奉道家祖师吕洞宾的永乐宫(⼤纯阳万寿宫),中华第⼀⽊楼飞云楼,中国现存最⼤最完整的琉璃塔⼴胜寺飞虹塔(86版《西游记》"唐僧扫塔"拍摄地),晋商⼤院中"晋商三蒂莲"之称的李家⼤院,万⾥黄河第⼀湾乾坤湾等。
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历史表现
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历史表现崔建华【摘要】汉代社会对河东地区中条山一带的铜矿进行大规模开采,在此基础上,河东的铜器铸造业兴盛,产品既供应本地,也销往关中以及河北地区,为官府及贵族所青睐。
在汉代的铜产业链条中,河东本地侧重于铸造生活类铜器,并且担负着开采、冶炼的重任,为河内、河南的铜兵器生产提供原料。
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得益于先秦时期河东铜矿长久的开采历史,其次得益于东周时期铜矿石冶炼新技术的引入。
%The copper mine in Zhongtiao mountain of Hedong was largely mined in Han dynasty ,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 Hedong’s bronze casting flourished .The products of bronze were provided for not only locality but also Guanzhong and Hebei , which were favored by official departments and nobility .In the copper industrial chain of Han dynasty , Hedong mainly casted bronzes for dailylife , and undertook responsibility of mining and smelting , providing the raw material to the production of cooper weapon in Henei and Henan .The phenomenon that Hedong took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bronze culture of Han dy -nasty is of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Firstly, it benefited from long-term mining in Pre-Qin period.Second-ly, it benefited from introducing new technology of smelting copper mine in Eastern Zhou period .【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8页(P133-140)【关键词】青铜文化;汉代;河东地区;铜矿开采;铜器【作者】崔建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41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青铜时代,它的下界是很明了的,便是在周秦之际。
关于河东的诗词
关于河东的诗词(原创实用版)目录1.河东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河东的诗词传统3.河东的代表性诗词作品及其作者4.河东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河东,古代地理名称,指的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地区。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河东地区就是诗词创作的沃土,不仅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还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河东的诗词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东地区就有了自己的民歌,这些民歌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雏形。
秦汉时期,河东诗人开始崭露头角,诸如贾谊、枚乘等一批才子佳人,用他们独具匠心的作品为河东诗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东诗词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河东地区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和杰出的诗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木兰辞》。
这首描绘了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雄浑的气魄、磅礴的气势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了河东诗词的瑰宝。
《木兰辞》的作者争议颇多,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作者为河东人氏。
唐代是河东诗词的又一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河东诗人在诗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诸如王之涣、王之涣、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无论在题材、形式还是风格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尤其是柳宗元,他的《江雪》一诗,以写景抒怀、意境深远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河东诗词的典范之作。
宋词元曲时期,河东诗词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河东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词人和曲家,如晏几道、马致远等。
他们的作品,或婉约柔美,或豪放激昂,为河东诗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河东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丰富了中华诗词的内涵,还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0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典故
30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典故30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典故,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一篇。
这个典故在现代用法中主要指的是指两个相隔离很远的地方的差异和变化。
这个典故可以从地理、经济、社会和人文角度进行解读和探讨。
首先,从地理角度来看,河东和河西是指中国古代的两个地域,河东指的是黄河以东的地方,而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的地方。
在古代,由于黄河的泛滥和改道,使得河东和河西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地理区别。
河东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和居住,自然条件较好。
而河西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寒冷,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这种地理差异在30年的时间内可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和变化,如河东地区可能繁荣富庶,而河西地区可能贫穷落后。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河东和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存在差异。
河东地区因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田耕种,农业发展可能比较发达。
而河西地区因为地势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可能相对困难。
除了农业之外,河东地区可能也会有更多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因为交通便利,市场活跃。
而河西地区可能更加依赖畜牧业和资源开发,经济模式可能相对单一。
从社会角度来看,30年的时间足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河东地区因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裕,社会风气可能比较开放和自由。
而河西地区可能因为贫困,社会秩序可能相对保守和封闭,人们生活可能相对困难。
这样的社会差异可能导致河东和河西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从人文角度来看,河东和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也会有所不同。
河东地区可能因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使得文化交流和传播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相对丰富。
而河西地区可能因为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相对贫困,文化资源可能相对匮乏。
这样的差异可能造成两地人民的文化习俗和人文风情的差异。
综上所述,30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典故揭示了地理、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尊重并借鉴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中古河东薛氏门风述略
河东薛氏门风是河东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氏族。
它始于宋代薛显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薛氏在河东的主要朝代。
河东薛氏门风的特色和家规家训都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的端蒧和河间
传统而发展而来。
家规家训从上到下一个原则是“尊重父辈行为”,河
东人传统上崇尚父辈行事端正、孝顺父母。
河东薛氏家风捍卫了父辈
传承的传统文化,令人尊敬。
河东薛氏家风以“家孝”为先,家庭成员之间既有礼貌与尊重,又要求
严格的自律。
家里的少年要遵守老人的训谆,奉养老人,助老弱劳力,增强乡里的文化气息。
薛氏家风还重视勤俭节约。
家中要求严格的节约,不浪费,把父母的
每一分钱都葬送在事情上,从而保障了家庭的生活。
比如,在家里做
上大小喜庆,要勤思省事,用最少的物资,做出最丰盛的美食,节约
百老汇,而且不让老人承受太大费用开展,以节约金钱。
河东薛氏家风中有若干传统做法,如关怀生病、赡养老幼等,充分体
现了家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令人唏嘘。
河东薛氏家风是一个历史渊源深厚的氏族,家庭文化已经渗入了现代
的社会文化,让人们更加尊重家庭的事物和传统文化,更加崇尚家庭
的伦理规范,家族也因此而更加紧密。
河东盐池神话传说的类型及内涵
收稿日期:2013-04-15作者简介:姚李洁(1981-),女,山西临猗人,运城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献管理。
基金项目: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项目(编号:HY-2011021)。
姚李洁河东盐池神话传说的类型及内涵摘要:河东盐池神话传说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河东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盐池形成的传说、还是盐业技术演进、盐工反抗斗争的故事,都反映了盐在政权更替、社会进步、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对其进行挖掘研究,意义非凡。
关键词:河东盐池;神话传说;内涵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8-0135-06(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运城044000)盐一出现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心爱的宠物和忠实的朋友。
尤其是在文化萌芽时期和发展过程中,食盐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文化意念,被人们尊称为神圣的灵物,被崇拜到迷信的程度。
运城盐池就坐落在黄河金三角地带的运城(古称河东),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震撼人心的关于运城盐池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盐业史中许多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以起到佐证和补遗的作用。
运城盐池,南邻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据安邑,西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围高,中间低,长约30公里,宽3公里至5公里,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形状宛若一个天然的浴盆,又似一条洁白的玉带。
它是一个表露于地面的天然内陆封闭型盐湖,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
它的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
在远古时期,它被称为“盐贩之泽”,后世又被称为“池”、“河东盐池”、“解池”;由于运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运城盐池。
这里出产的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解盐、河东盐;后来,又以潞村(运城建城前名潞村)而得名为潞盐,并延用至今。
文化河东)透过运城城建历史看运城的崛起与发展
文化河东)透过运城城建历史看运城的崛起与发展透过运城城建历史看运城的崛起与发展运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经夏商周,秦汉唐,我国唯一的一座盐务专城,市政府驻盐湖区,东边有安邑,西有解州(皆属盐湖区)管辖,历史悠久,有历史记载4000年以上。
据考古与史籍记载,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运城就有人类群居从耕。
四千二百年前,尧"定九州贡赋",属冀州。
后"禹践天子位于安邑",全境为畿内,商属冀州,周时安邑、解州同属晋,战国时属魏,魏都安邑(运城)。
运城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盐池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她与盐池的生产管理、池盐的运销息息相关。
古人云:“地效灵,天挺秀,爱有育宝之区;前创始,后增修,斯有风城之建。
运治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
”又云:“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即运城盐池),城因盛而设,盛即因城而统也。
”可以说没有盐池,就没有运城;反过来如果没有运城,盐池的生产、管理及运销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就没有盐池经济的兴旺发达。
一、运城由河东郡驻地安邑改名而来安邑,古为禹王之都。
《帝王世纪》:“禹都安邑”,即此。
后为夏朝之都邑。
战国时为魏都安邑。
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
北魏太和年间分为北安邑县、南安邑县(南北安邑县驻地分别在夏县、盐湖区),为北齐、北周因之。
隋将南安邑县改名安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兼置虞州。
大业初废州,县属河东郡。
义宁元年(617)兼置安邑郡。
唐武德初为虞州治。
贞观十七年(643)属蒲州。
乾元元年(758)改安邑县为虞邑,属陕州。
大历四年(769)复为安邑县,自此历代县名皆不改。
元和三年(808)属河中府。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属解州。
宋至清俱属解州。
民国属河东道,故治即今运城市盐湖区。
1947年12月解放。
1955年12月安邑县人民政府迁至运城镇。
1958年改名运城县。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县为运城市。
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市为盐湖区。
运城讲解词三篇
运城讲解词三篇运城古称“河东”,是华夏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物古迹遍布城乡。
其中盐湖区鸣条岗上的舜帝陵庙最为悠久,堪称“德之摇篮,文明之源”。
众多的史料证实,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舜帝陵庙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旅游的胜地,成为连接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
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
舜帝之陵,始建于禹;舜帝之庙建于唐开元26年,是区内建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
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
2022年,盐湖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打舜帝牌,唱调产戏,走致富路”的发展思路,将舜帝陵庙扩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文物旅游为一体的高品位、大规模的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景区。
舜帝陵庙景区整体规划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创意超前。
景区总占地1778亩,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
其中舜帝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庙又分神道、陵园、皇城三部分。
神道上连理神柏,世间罕见;陵冢上五子古柏,苍劲肃穆;皇城城墙高大,庙内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完好。
皇城已于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盐湖区委、区政府本着保护重点文物,开发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宗旨,将舜帝陵庙景区开发列为重点工程,现已成立专门机构,完成了整体规划。
舜帝大道及整个景区高标准、高质量绿化美化工程已全面展开,一个占地1778亩的舜帝陵景区,长1500米,宽55米的舜帝神道已初步形成。
相信通过两三年的不懈努力,舜帝陵庙景区将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文化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景区。
舜的传说舜,姓姚,名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河东文化
时间:2016-07-16 09:36:50 | 作者:樊颖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在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充盈整个河东大地!
运城,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直根系。
在这方水土上,无数先贤以其崇高道德和隽永思想,为后人提供镜鉴,让后人从中汲取无穷智慧。
诚信,理所当然成为运城文明的首要之义。
以忠义仁勇誉满华夏的关公是运城文化的第一名片。
由新绛人撰写的《弟子规》在相当程度上支撑起国人的精神世界。
“修德为善”、“博施济众”,是运城晋商代表——万荣李家经商兴盛最原始的动力。
“还债局长”胡丙申的十年艰辛还债路,是当代运城人对先人诚信精魂新的诠释。
“党员妈妈”陈玉芳对孤残儿童数十年如一日的母爱,是大爱之花在运城这片沃土上的绚烂绽放……文明诚信大爱之美,是当代河东儿女最珍惜的精神“花圃”!
河东之美,美在锦绣河山,更美在文韵荟萃。
崇文尚教,既是以文化国民之魂,又是以文铸国家之神。
崇文尚教,既关乎凝才聚智,又关乎民生福祉。
回顾过往,崇文尚教让华夏文明在此生生不息、瓜瓞绵绵:飞云楼、永乐宫、解州关帝庙、鹳雀楼、黄河大铁牛等“国宝”辉映历史,傅说、荀况、“三王”、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大家文采彰显。
审视今天,崇文尚教,让古色古韵成为运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让运城的教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崇文尚教大智之美,不惧山高路远,一路向前,我们终会用双手捧出!
黄河汤汤,条山巍巍,盐湖淼淼……山长水阔,胜景无边。
这大美河山注定见证河东儿女实现凤凰涅??的“运城梦”!立说立行,狠抓项目建设,造就经济繁荣之美;惟志惟勤,坚持“三个强化”,铸就政治安定之美;自信自为,发展文化旅游,练就文化自强之美;亲民安民,强化社会管理,成就社会和谐之美;丽山丽水,推进“四城联创”,绘就生态文明之美;兼容并包。
强化改革开放,涵育包容大气之美;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弘扬敢为人先大勇之美……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开启了书写多姿多彩“运城梦”的新纪元!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正如数千年前舜帝在盐湖边“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一样,河东大地已经过五千年的文明沉淀,运城这块深沉的黄土地,文化厚重的无以复加。
历史,将在盐湖岸边重写,1。
4万平方公里的运城版图,将拉开浓墨重彩新的一幕!
尧天舜日,花香音啭,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河东,这颗光彩夺目的文化明珠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