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政策创新
第十一讲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
真正突破传统政治理论格局的是近 代思想文化。这一时期探讨了政治起源、 政治建构的原则、政治目标等方面,明 晰了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 民主共和理想的主要内容:民族独 立和民族平等,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
• 2、对科学理性的呼唤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科学体系,科学 理性并不十分成熟。 (1) 真正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是在鸦 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对西 方科学产生了切肤之痛。(器物)
•
《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照“物竞天 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 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 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 然淘汰;生物在“生物竞争”、“自然淘 汰”的过程中进行演进的。
•
• 3、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创建的文化自我创 新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化思想转化的体 系建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1)西化派:
• 2、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转 折与创造 此时是新文化体系的催生时期,代表 人物有梁启超、严复,他们提出学术革命 学术革命 的主张,并对新文化的总体特点作了预测。
•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 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 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维新派代表 人物。 • 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 任,致力于“新学”的介绍、中国传统学 术思想的整理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动摇了 旧思想、旧文化,是卓越的开风气人物。
(2)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表现出 了对西方科学技术 西方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但甲午 西方科学技术 一役,丧地失师,使人们认识到单独学 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能解决问题,还必 须要学习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 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 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
(3)辛亥革命时期,如何培养国民的 培养国民的 科学精神,如何发展中国的科学 发展中国的科学,已经成 科学精神 发展中国的科学 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学习西方科学首先应该学习西方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科学理性也开始成 为人们反对迷信、树立人生信念的重要工 具。
第十一讲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课件
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注重采用可再生能 源、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同 时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
实例
某办公大楼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系统,实现能源 自给自足;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材料和自然通风设计,降低 空调使用率。
清洁能源
总结词
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 撑,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
。
详细描述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 能、生物质能等,具有无污染或 低污染的特点,能够替代传统的 化石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实例
某城市建立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 光伏电站,为城市提供清洁电力 ;农村地区利用生物质能进行供
暖和做饭。
循环经济
01
总结词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减
第十一讲可持续发 展的工程观课件
目录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概述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核心概念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应用与实践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未来展望
01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是指将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工程实践中 ,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 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
保护生态环境
将环保理念融入工程设计、施工和运 营全过程,降低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背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 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入,可持 续发展的工程观逐渐形成和发展
。
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环保工程到现在的绿色建 筑、生态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的工 程观不断拓展和完善。
教师第十一讲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完成了教师培训课程的第十一讲。
在这一讲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中提到的“教育公平”问题让我深感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课程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讲解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同时,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再者,课程中对“教学策略”的探讨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中提到的“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期待。
此外,课程中关于“班级管理”的讲解让我意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关心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课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让我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以下几点:1. 关注教育公平,努力缩小教育差距;2. 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教师;3.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5.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一讲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课后感悟
第十一讲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课后感悟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通过审视第十一讲的内容,我对这个课题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群众的需求应成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应该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
只有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和满意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
社会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要包括文化、环境、法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只有全面提升人民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构建一个繁荣、和谐、稳定的社会。
再次,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市场要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个人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实现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最后,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我们要及时调整政策、推进改革,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理念,推动社会建设的创新发展。
总之,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力推进。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第十一讲风能及其利用
中国风能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 中国风力资源丰富,但风电发展落后 • 原因:缺乏透明、完整、可持续、有效力的风能政策和法律制度 •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
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度创新
2020/12/8
18
三、世界风电发展状况
• 世界风力发电持续快速发展 • 根据世界风能协会(WWEA)统计,1996年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为607万KW,2007年为9385万千瓦,
2020/12/8
10
•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草原和戈壁,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及岛屿 • 西部地区的风能资源占全国风能资源的50%以上
➢ 甘肃省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1143万kW ➢ 青海省为2421万kW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3433万kW ➢ 内蒙古自治区为6178万kW。 ➢ 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也有很多地区可以利用风能。
2020/12/8
4
(2) 风的随机性变化
• 日变化
典型的不同地点的风速日变 化曲线
• 紊流
紊流主要是由于气流与地面的摩擦而产生 的。
2020/12/8
8min内风速风向随时间的瞬时变化过程
5
3. 风速的描述
风力等 风的
级
名称
陆地地面物的征象
0
无风 大气稳静,炊烟直上
烟随风飘动,风向可辨,但风标不动
2020/12/8
16
3. 积极开发风能的国家
• 风能开发积极的国家主要有两类 • 第一类是德、美等欧美国家,为保护环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考虑环境成本的基础上,愿意花
钱利用风能 • 第二类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等,主要是因为缺电,愿意利用风能。但这类市场有赖于政府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讲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广水一中2012—2013年第一轮政治复习讲义第十一讲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广水一中丁勇2012年8月7日星期二一考点梳理(一)面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1含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性的第一动力)2主要表现(注意区分)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依托科技发展,虽然品牌是某国的,但通过多国国际分工与协作完成;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贸易全球化(交换领域)也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对于我国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我国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尤其要创造国际知名品牌资本全球化(投资领域)知道经济全球化除了涉及商品生产和交换,也涉及资金、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3载体:跨国公司①含义:见书②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影响(“双刃剑”)⑴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的发展。
它促进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不利影响: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5发展中国家应对的正确态度: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入世为标志)(1)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2)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应对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中国入世的积极影响:见书96页③中国入世面临严峻的挑战:按世贸规则办事是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对一些落后行业带来冲击;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的与国内市场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明显增加。
创新永无止境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
◇关键词二: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举步维艰的创办初期,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 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
中 国广度
1、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强国?
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竞争的实质
经济和科技实力 为基础
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 拥有的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 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7个方面。
创新永无止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否仅 仅是国家的事,还需要 谁来做出努力?
相关链接
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2013年9月,中 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2023年5月, 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这是中关村论坛第三次收到习近平的致贺。习近平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 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 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如今,在中关村流行着这样一些关键词。
思考:说说中国为什么要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第十一讲资源安全一
第十一讲资源安全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资源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保障资源安全。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资源安全的定义。
资源安全,顾名思义,就是指资源的供应和使用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多个方面。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资源,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给资源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资源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那么,如何保障资源安全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要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安全的挑战。
总的来说,资源安全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保障了资源安全,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十一讲资源安全一、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为了确保资源的安全,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些政策应当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限制和惩罚那些破坏资源的行为。
例如,对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的公司进行严格监管,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二、技术创新与教育普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我们需要鼓励和资助那些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的技术研发。
同时,教育公众关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也是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资源问题往往具有跨国性,因此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议,共同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
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资源安全挑战。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0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拓展深化
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1)特点 ①历程曲折反复。先后经历了初步尝试、废旧立新、新式选官制度发展 的三个阶段。 ②体制逐步完善。在改革进程中,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 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③制度新旧杂陈。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封建儒 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以及上层建筑转型的固有特性,传统选官制度的某 些形式依然延续,创新与保守并存。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15年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 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的影响。
内
容
导
航
1 主干梳理
2 重难突破
(2)影响 ①积极性: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促进了社会思潮的涌动,为社会发展 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 展的需要。 ②局限性: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 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启示: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 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必 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终极目标。
拓展深化
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 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 管理。 (2)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 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使之成为制度,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 布了多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 (3)任职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国民政府对公务员的任职资格界定明确, 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
第11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90年代
1.东部与中西部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 2.7大经济区域 地区、西南和华南地区、东北地区、中部五 省区、西北地区
第 13 页
邮箱: dldx2977@ 博客:
第三、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 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是讲经济市场化程度。 •我国在社会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生产 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等都还有待于进 一步建立和完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 的比重。 •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已经由短缺 经济过渡到买方市场经济。 •80年代初期,理论界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卖方市场的弊端,明 确提出经济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和供给略 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为克服“瓶颈”约束,政府加速了产 业结构的调整。 •90年代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各类商品的供 给缺口日益缩小,生产资料市场呈现供求平衡、价格平稳、 交易平淡的“三平”格局。
1978-1998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构成
年份 1978 1990 1998 农业 80.0 64.70 56.20 林业 3.44 4.30 3.40 牧业 14.98 25.70 30.80 渔业 1.58 5.40 9.60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孟祥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孟祥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8页
邮箱: dldx2977@ 博客:
补充内容:第二层含义
• 第二层含义:集中反映在“初级阶段”上, 它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 •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和初级 阶段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我们只有在坚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来理解初级阶段, 在承认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 义,才能既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概念和政策, 又能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方法, 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理论。
高二思想政治《创新》知识点整理
高二思想政治《创新》知识点整理【导语】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气力比表意识大三万倍”。
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期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挺拔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
作者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思想政治《创新》知识点整理》,助你一路向前!【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气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因而可知,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侧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本教材中,创新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内容当中,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教材中有关创新的知识点。
一、经济生活(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情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连续健康发展。
1.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持,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点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剂,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养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连续实行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优先推动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增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走中国特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增进资源节省和环境保护,增强可连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讲国际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
国内3
职能部门 甲
国际部门
乙
17
全球性职能组织结构 全球性+职能组织结构 优点:重点放在管理职能上,有利于发挥职能部
门的专业化水平,减少管理层次 缺点:1.权力过于集中;
2.职能部门脱节,不利于协调 3.不利于多样化的经营方式 4.对环境评估不一致,企业总体战略方向 产生偏差
18
总经理
总部职能部门
名词:组织(organization)是指一群进行共同活动的人的 集合。
组织工作包括: 设计组织结构 配备人员——人力资源管理 运行组织 ① 变革组织
6
与组织有关的几个概念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什么是职权?集权与分权 岗位说明书 组织结构图
7
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
直线制
8
职能制
9
直线职能制
全球 全球
全球
生产部 销售部 采购部
全球 技术部
19
全球性区域组织结构 按照区域划分的事业部制 优点:1、重视各子公司的利润中心地位;
2、减少总公司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3、因地制宜 缺点:1、难以协调多产品生产 2、浪费管理人员 3、各自为政
20
世界范围的地区结构
总部
北美地区
欧洲地区
拉美地区
中东、非洲
人员绩效考评的含义 绩效评估或业绩评定,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利
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员工工作 行为和工作结果方面信息的过程。
人员绩效考评的基本程序 确定目标 建立业绩期望 监察完成的工作 评定绩效 与员工一起回顾和讨论 1. 反馈过程
37
国际企业管理的人员流动
流动的原因
上一讲主要内容
企业进入的决策 经营组合矩阵的演变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类型 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第十一讲 团结奋进谋发展——如何树立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之风教案
第十一讲团结奋进谋发展——如何树立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之风授课目的:通过教育,使党员干部懂得民主和团结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部队战斗力,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部队和谐稳定的意识,在团结的氛围中集中精力抓主要工作。
授课提纲:一、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强化团结共事意识二、坚持民主集中制,促进党员队伍的团结稳定授课时间:一小时授课内容:民主是我军思想的重要条件,是增强创造力的源泉。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广大党员才敢讲真话、讲实话,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进取精神,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使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坚硬领导核心。
而团结共事,则是党员干部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只有全党上下心往心处想,劲往一处使,党才有更强大的战斗力,也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的挫折,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全体党员应当树立团结意识,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党员干部是广大党员中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是党的各级决策的制定者,也是党的政策的推行者、实践者和模范表率者,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
如果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就容易滋长官僚作风、个人专断主义,影响党的政策的执行,损害党的形象。
因此,党员干部团结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整体合力和工作绩效;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树立党员干部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之风就是培养党员干部在党务工作中的团结共事、民主集中、协调各方、总揽全局的能力。
一、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强化团结共事意识讲求民主,历来是党的领导人所不懈追求和坚决贯彻的。
早在延安整风时期,面对党内教条主义者和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党内同志,毛泽东同志就强调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方针,反对一棍子打死,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从而团结和教育了大多数党员同志,达到了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
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 与传统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科学技术体系 受机械世界观和功利价值观的支配,较 少关注对资源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对污染 排放的降低。 • 无论古典派、新古典派,还是凯恩斯学 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理论的主流都 是将经济与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 经济过程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奥秘。
• 建立在这样一种传统工业化经济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决策观念与制 度、资源和环境利益以及社会成果分配 关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文 化价值观等等方面必然会对环境保护造 成不利影响,并反过来强化了传统经济 增长与技术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危害,形 成“制度锁定”。
• 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问题复合体的性质, 不能靠单项的政策去解决。问题的根源 在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和随之而来的发展 模式,因此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模式进行 替代。
• 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巴里· 康芒纳在分析环境危机 的社会历史根源时指出:“危机既不是一个自 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 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只所以被污染,既 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 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 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用人类劳动 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摄取财富的方式。一 旦危机的社会根源被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 始去计划可行的解决它的社会行动。”
第二次是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 习时又强调“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 保护好自然生态。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第十一讲政府工具全解
❖ 社会化手段: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 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 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二、传统的行政方法
(二)法律手段
❖ 3.法律手段的四种类型
❖ (3)行政处置(又称即时强制)。
❖ 具有紧迫性、即时性和直接强制性三个特征。
❖ (4)行政强制执行。
❖ 特点:行政性;强制性;执行性。执行性是行政强 制的最本质特征。
❖ 法律手段是行政管理中运用其他方法的基础、前提 和保障,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法制化轨道 ,有助于行政管理的集中统一,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但缺乏处理特殊问题的弹性和灵活性,往往产生合理与 合法之间的矛盾。应结合使用。
一、政府工具概述
(三)政府工具的意义
1.理论意义:可以全面了解政府工具的内涵、性质、类型和作用 以及每种工具的潜力、优劣和应用范围等问题,形成关于政府工 具的系统化知识,建立起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政府 工具学,拓展公共管理学以及政策科学的视野,促进公共管理学 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的理论、方法相互渗透、融合和相互借鉴 ,丰富公共管理的理论内容,完善其学科体系。从而可以更好的 把握21世纪国内外公共部门 管理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推动我 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纵向层级信息传递迟缓,易失真,横向沟通困难。
二、传统的行政方法
(二)法律手段 1.法律手段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领域内,依照 法定职权和程序,把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到具体的行政 活动,以达到有效而合理的管理目的 2.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中国历史十五讲
傅斯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 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 道家、墨家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这些思想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持,也为后来的中国文 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分析
《中国历史十五讲》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通过十五个 主题的讲解,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本书 将从目录分析的角度,探讨这本书的内容及特点。
《中国历史十五讲》的目录结构清晰明了,以十五个主题为基础,对每个主 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这十五个主题包括:史前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中华民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艺术等。
第一讲,作者介绍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和演进。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到夏、商、周三代,再到春 秋战国时期,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历史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提到了农业、手工 业、商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的演变。
第二讲,作者重点讲述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 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标准度量衡、修建长城等,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 中央政府的权力,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五讲,作者介绍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 期,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变革。同时,文化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如宋明理学的兴起、 元曲的繁荣等。
第六讲,作者讲述了明朝的繁荣和衰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政策创新和传播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探讨政策创新和传播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两种解释框架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政策创新和传播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解释。
在这个层面上,政策创新通常指的是政府或者组织引入新的政策理念、制度或者措施,以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经济或环境问题。
政策创新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比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等等。
而政策传播则是指政策创新内容如何被传达、推广和接受,多数情况下是经由政府官方渠道、媒体、学术界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宏观层面的政策创新和传播重点关注整体的政策趋势和大方向,以及政策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政策创新和传播还可以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
在这个层面上,政策创新包括个体或者小团体层面上对政策问题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包括对政策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实践与总结等。
政策传播则是指个体和小团体之间在政策思想、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微观层面的政策创新和传播更关注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实践,以及这些创新如何被共享和传播。
在这两种解释框架中,政策创新和传播都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作用。
宏观层面的政策创新和传播能够引领整体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而微观层面的政策创新和传播则更能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政策创新和传播的完整体系。
我个人认为,政策创新和传播的关键在于平衡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既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也要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只有在这种平衡的基础上,政策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创新和传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政策创新和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种解释框架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政策创新和传播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更好地探讨和应用政策创新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在政策创新和传播中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策创新的特点 1、主要概念 1)政策创新的含义及西方学界对政策创新等概念的 用法 国际上比较主流的界定:生成、接受和执行新的 项目、产品或服务,而这些项目或服务对这个组 织环境来说是第一次。创新就是成功地引进了应 织环境来说是第一次。创新就是成功地引进了应 用于某种情形的工具和结果,而这些工具、结果 对具体情境而言是新的。 对具体情境而言是新的。
2、政策创新的特性 (1)政策创新的新质性 )政策创新的新质性 ①具体政策的新质性 ②整个政策体系的新质性 (2)政策创新的边界性 ①政策创新的体制边界 ②政策创新的目标边界 ③政策创新的手段边界 (3)政策创新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变革 性的 ①渐进式变革 ②政策范式的变革
二、政策创新的类型 1、根据政策创新的方向划分 (1)自上而下的政策创新 由政府发起的政策创新,尤其是指 从政府的高层发起的政策创新。 (2)自下而上的政策创新 由社会的某个组成部分发起的创新,尤 其是指由处于社会底层的公众发起的政策 新。
支持
旧规则 组织系统
创新政策规则 组织系统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精致化(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精致化(一)
创新型政策发 展路线
创新性政策 过渡性政策
旧政策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精致化(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精致化(二)
取消过渡性政策安排 创新政策 稳定化 精致化
清除过时政策残余
稳定创新性政策措施
到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三中全会的决定,提 1979年 出除了某些副业生产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 出除了某些副业生产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 搞包产到户” 搞包产到户”。十一届四中全会刚过,杜润生向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建 议,可不可以由中央说话,将1979年 议,可不可以由中央说话,将1979年9月28日后提的“不要包产到户” 28日后提的“不要包产到户” 改为准许包产到户。这位负责同志感到为难,因为决议才通过,中央 不好立即出面修改。当时包产到户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受到多方约束。 到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省市区第一书记会议专门研究农业 1980年 生产责任制,会议意见分歧很大,多次修改后的文件指出,“ 生产责任制,会议意见分歧很大,多次修改后的文件指出,“现行体 制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制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对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 “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要求”。 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要求” 直到1981年冬1982年初,中央终于起草并下发了一号文件,在 直到1981年冬1982年初,中央终于起草并下发了一号文件,在 全国范围内突破按发达、落后地区划分的政策限制,明确肯定“ 全国范围内突破按发达、落后地区划分的政策限制,明确肯定“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合法性。
(3)回应型政策创新 社会多元主体与政府、执政党结合的政策创新 ①回应型政策创新是政策创新的比较合理的方式。 ②回应型政策创新是多主体共同进行的创新活动, 可以有效地避免单纯的强制型政策创新和自治型 创新的弊端。
三、影响政策创新的主要因素 1、利益分化与组合 2、初始政策设计 (1)政策初始设计的两层意义 ①一个政策创新活动的政策起点 ②一个大的系统的政策创新活动的最初政策发动 (2)政策初始设计的因素 ①设计者非常重要 ②初始政策设计的内容 初始政策的特性:突破性、强烈的扩展性(有的政策需要 可效仿性)、具备酵母的功能 ③初始政策设计的风险 设计者(发起者)、参与者、政府与执政党组织 3、规则和组织的变换因素 (1)旧规则和组织的影响 (2)新规则和组织的效能
2、根据政策创新的主体态度划分 (1)执政党和政府强制推动的强制型政策创新 ①执政党和政府首先要制定出一整套变革计划和措施以 保证创新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②执政党和政府要把公共权力垄断在手里,以强力推行 新的公共政策。 ③这些政策创新需要满足重要的、近乎苛刻的条件:
A:执政党和政府很难在政策创新全面展开之 前,就能够预先设想好一套可以达到最终 目标的创新型政策; B:如果没有社会公众,特别是一些利益群体 的支持和响应,政策创新是很难传播和扩 散的。
(2)自治型政策创新:由社会公众主导的政策创新 自治型政策创新: 条件: 社会公众已经完全组织起来,并且形成了意见一致的、 体现了公共理性的政策创新纲领,人们都非常自觉并且一 直准确无误的实施这一纲领。 可能遇到的问题: 过度强调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导致忽视忽视政 府和公共权威的作用,甚至会出现无政府状态。
公共政策创新主要影响因素关系模型
正向推动
利益分化与组合
反向阻碍
初始突破 的设计发动
规则组织 的应对变化
四、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
公共政策创新的主要实现机制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
政策创新扩散机制
非必需机制, 非必需机制,因为有些政 策创新是地方性的, 策创新是地方性的,不需 要扩散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作用基础(社会条件)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作用基础(社会条件)
政策发明(policy invention)是指构建一些原创性 政策发明(policy invention)是指构建一些原创性 的新的政策理念、政策项目、政策方案,而后对这些 政策项目与方案的应用则可称为政策创新。 西方学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政策创新而非政策发 明,而且一般情况下对政策创新与政策模仿、政策扩 散之间却并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学者们倾向于在较 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政策创新的概念,政策创新不仅 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政策创新的概念,政策创新不仅 包括了对某项政策的较早的采纳,而且包括了继之发 生的政策扩散、政策模仿等。
政政 策策 创创 新新 代引 理领 人者
具备胆略、有广泛的社会联系 具备胆略、 有政治协商技术的人
具有不怕挫折的勇气、 具有不怕挫折的勇气、坚强的 忍耐力和坚定的追求的人
政策创新扩散:动力考察 政策创新扩散:
全国总体压力
(全国的既有趋势和标准)
政策创新扩散 的动力考察
政策精英竞争
(获取竞争性优势 避免发展劣势) 避免发展劣势)
政策 窗口
政策窗口打开 1、与问题相关的 、 突发事件虽然短暂, 突发事件虽然短暂, 政策窗口打开 2、与问题虽无直 、 关联但影响巨大, 关联但影响巨大, 政策窗口打开 3、某些负责特定 、 政策的官员变动, 政策的官员变动, 政策窗口打开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政策创新代理人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
具备代表众人进行政策诉求 的能力和作出选择的人
政策创新扩散的传播
政策创新 全国传播 的推动因素 全国网络的传输 政府间自由互动 正式制度的激励
垂直——影响 影响 垂直 模型
全国政府的指令 地方政府审慎选择 全国政府的激励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制度化
旧利益 分配格局
保证
新的利益 分配格局
实现
旧政策体系
维护
新的 制度安排
创新政策
第十一讲 政策创新
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 分田到户的历程 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用分田到户的 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用分田到户的 创举瓦解了已经丧失效率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大胆的政策创新。但是这场自上而下的政策创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 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1978年12月16日,安徽凤阳梨园公社的小岗村生产队18户没有外出的农民 1978年12月16日,安徽凤阳梨园公社的小岗村生产队18户没有外出的农民 聚集起来,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实行包产到户,并发誓要按他们达成的三 条保证办。其实早在这里的农民决定分田到户前,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生产承包 到组的尝试。从分田到组的实践中,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小岗村农民做的更为 彻底。20个农民先后在保证书上按上17个血红的手印和三个图章。这是一份惊 彻底。20个农民先后在保证书上按上17个血红的手印和三个图章。这是一份惊 天动地的“契约” 天动地的“契约”。现在已经作为中国现代史的珍贵文物,摆放在中国革命博物 馆 中,藏品号为GB54563。 中,藏品号为GB54563。 虽然附近的农民也纷纷仿效小岗村的做法,但到了1978年12月,中央有关加 虽然附近的农民也纷纷仿效小岗村的做法,但到了1978年12月,中央有关加 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中,仍然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在1979年 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中,仍然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在1979年4月中央批 转 的国家农委召开的七省三县座谈会纪要中,只是表示“ 的国家农委召开的七省三县座谈会纪要中,只是表示“深山、偏辟地区的独门独 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允许”,其他地区搞了分田到户的,“ 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允许”,其他地区搞了分田到户的,“如果一时说不 服,也不要勉强纠正,更不搞批判斗争” 服,也不要勉强纠正,更不搞批判斗争”。
2)扩散与政策扩散 ①扩散:一项创新通过某种渠道随着时间流逝在一个社 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沟通的过程。或者是某种创新从 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沟通的过程。或者是某种创新从 其发明和创造的发源地传输到创新的最终使用者或者 采纳者的过程,扩散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采纳者的过程,扩散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与沟通。 ②政策扩散:一个地方政府的选择影响到其他政府选择 的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过程。 ③政策扩散的方式主要有政策模仿与政策移植等。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 TGM
政策窗口
预期利益追求和 实际行动的愿望
初始突破的 发动设计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影响政策窗口的主线
开启政策窗口 的主线(或流) 的主线(或流)汇合
政策建议 主线( 主线(流)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政策窗口状态 政策创新触发机制:
政策窗口关闭 1、虽然问题已 、 经为公众做决策 机关关注, 机关关注,只要 政府拒绝设立议 程窗口关闭 2、政策参与者未 、 能充分诱导出政 府采取支持行动 窗口关闭 3、虽然政府重视 、 但缺乏有结果的 方案窗口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