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显性与隐形教案
基因显性与隐形教案教案标题:基因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3. 能够应用基因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和特点;2. 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2. 能够应用基因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并与学生讨论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可能含义。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示意图,简明扼要地解释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基因显性表现为较强的遗传效应,而基因隐性表现为较弱或不表现的遗传效应。
Step 3:遗传模式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包括单基因显性、单基因隐性和共显性遗传。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每种遗传模式的特点和传递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基因显性与隐性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这些遗传现象。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讲解。
Step 5:实验设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易于观察的性状,设计交配方案,并预测后代的表现形式。
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指导。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强化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和遗传模式。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基因遗传的兴趣和深入探索。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作业可以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或研究性课题等形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和遗传模式,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篇一: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讲究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两道“课后继续探究”,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
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借鉴运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学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孟德尔遗传学定律3.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教学难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教学过程一引言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
例如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观察并统计父母和自己以及兄弟姐妹的眼皮性状。
很多同学发现了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或者反过来),不同家庭的孩子中既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来解释。
二孟德尔遗传学定律1 孟德尔个人介绍提出问题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学生作答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1)(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相关的实例。
2. 教学材料:有关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如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
2. 提问: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性状会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而有些性状却不会表现出来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显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不表现出来的基因。
2. 讲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它会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时,它不会表现出该性状。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实例:以人类的眼睛颜色为例,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如何影响眼睛颜色的表现。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通过观察和推理,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生物个体中的表现。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遗传疾病的预防。
2.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五、小结和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如为什么子女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1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控制遗传信息的分子,是指生物体的某一性状所具有的遗传因素。
1.2 物质基础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
1.3 基因的性质基因的性质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第二章:基因的显性2.1 定义显性基因是指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优势表型的基因。
说白了,就是在两个互相不同的基因中只有一个基因的现象。
2.2 表现形式显性基因对于表现形式来说,是可以直接表明的,例如人类的睫毛颜色等等。
2.3 交叉显性基因的交配会使基因表现,人类常见地方即是红花和白花交配出的淡红色花朵。
2.4 表型与表现有时显性基因在酵母等单细胞生物中只对基因表现有影响而不对表型产生影响。
第三章:基因的隐性3.1 定义隐性基因是指在杂合状态下隐蔽的、不能表现出优势表型的基因。
即隐性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隐藏起来。
3.2 表现形式隐性基因对于表现形式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它存在于个体的基因组中,但是不表现。
3.3 交叉隐性基因所在的特定等位基因,在交叉过程中难以表现。
3.4 表型与表现表示一种基因型组合的表型并不是这种基因型组合仅有的可能的表型。
第四章: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方式4.1 显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孟德尔遗传学说认为,人们通过生殖细胞和某些体细胞的分裂来分离或分离基因。
4.2 隐性基因的遗传方式隐性基因遗传方式常常需要借助于控制基因的现象。
例如,毛球菌的配对会使子孙细胞变得不同,从而使儿子之间的查尔斯现象完全不同。
第五章:注意事项5.1 实验条件基因类型的实验需要特定的实验条件,例如拥有特殊的基因实验器材和操作过程。
5.2 注意安全基因遗传学研究需要特定的安全保障,例如在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需要特别注意。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显性和隐性基因极为重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基因疾病等,对于对应的基因的遗传方式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显性和隐性基因在遗传基因方面有很多不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需要注意实际应用和安全问题。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这本书介绍了人类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进展和应用前景,涉及到基因突变、 基因表达调控等与基因显隐性相关的 内容。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对生物 信息进行存储、检索和分析。这本书 介绍了生物信息学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包括基因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 等,对于拓展视野和了解前沿技术有 很大帮助。
对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遗传规律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中的实例分析和练习题训练,我已经掌握了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 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拓展阅读资料推荐
《遗传学原理》
《人类分子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在遗传学 中的应用》
这是一本经典的遗传学教材,详细介 绍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对于深入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有很 大帮助。
维持生态平衡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和表达有 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如通过影响生物体的适应性 、繁殖力等。
预测物种进化趋势
通过研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分布和表达,可 以预测物种的进化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农业育种技术应用
杂交育种
利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在杂交后代中的分离和重 组,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 新品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物遗 传现象;具备进行简单遗传实验设计 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基本概念、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常见遗传现象解析以及实验设计与 数据分析。每个部分包含若干小节,通过讲解、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
时间安排
共显性
某些情况下,两个不同显性基因可 以同时表达,产生中间表型或双显 性表型。
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2.运用图解方式概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资料。
四、相关资源《【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知识卡片资源、《【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微课)》视频资源、《【活动设计】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活动卡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游戏引入:展示两张图片(男、女各一张),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最为明显的相对性状。
同步复习:1._________控制性状。
(基因)2.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精子卵细胞)3.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父母体内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
当受精时,形成的受精卵又重合为23对。
)展示图片“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若AA双眼皮,aa控制单眼皮,那后代会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早在19世纪类似的问题就已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了。
【新知讲解】(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简介展示:【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遗传学奠基人。
播放演示动画:【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演示动画资源截图)引导学生认识杂交实验现象:纯种高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植株全部都是高茎。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以描述基因在个体表现中的不同影响方式。
显性基因是指表现在个体外观或生理特征中的基因,而隐性基因是指在表现中不会显现出来的基因。
为了向中学生介绍这一概念,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区别;3.能够运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来解释个体的遗传特征。
教学内容安排:一、引入(200字)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外貌特征,比如有的人有双眼皮,有的人单眼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在基因遗传中的原因。
二、讲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400字)1.通过图片、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是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了生物的一些特征。
2.解释基因的特点:基因以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特征,例如,眼睛的颜色、耳朵的形状等。
3.介绍基因的传递方式:基因通常是由父母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形成基因的组合。
三、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区别(400字)1.通过举例展示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不同表现方式:例如,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
2.解释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显性基因指的是在个体表现中能够显现的基因,而隐性基因指的是在表现中不会显现出来的基因。
3.引导学生思考显性和隐性基因传递的规律: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只需要一个即可显现,而隐性基因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型才能显现。
四、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方式(400字)1.通过一个案例,比如探究咖啡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的基因遗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堂知识分析自己家庭中其中一特征的基因遗传方式,如唇形、耳朵形状等。
3.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讨论基因遗传方式的多样性。
五、巩固与拓展(200字)1.设计小组互动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分析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2024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设计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基因显隐性概念解析•基因突变与显隐性关系探讨•实验室操作:观察果蝇眼色遗传现象•课堂互动环节设计•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课程背景与目标1 2 3介绍基因、DNA、遗传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基因遗传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引入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在生物界中的普遍存在。
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现象阐述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遗传规律与基因型、表现型关系课程背景介绍掌握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理解遗传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遗传现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点梳理基因的概念及DNA的结构与功能阐述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携带遗传信息的方式。
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在生物界中的表现,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人类的血型遗传等。
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阐释详细解释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包括其适用范围、条件及实验验证等。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探讨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讨论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
基因显隐性概念解析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定义显性基因能够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个体中时,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达。
遗传规律中显隐性作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靠推测,要象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介绍孟德尔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强调杂种高豌豆与上代高豌豆一样的高
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没有传给子代吗?
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可让学生回答)还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杂种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为什么子一代中没有出现白花植株,难道这一性状在子一代中消失了吗?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遗传规律
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有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仔细阅读讨论得出结论:1.孟德尔选择了容易区别的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矮豌豆高约0.2~0.5 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孟德尔把开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花的植株杂交,这两个植株叫做亲代,记作P。杂交后产生第一代即子一代F1,其植株全部开红花,没有开白花或其他颜色的花的。此结果不受红花做母本或父本的影响。
复习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父母通过精子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花的颜色这一性状为例,开红花的植株自花受粉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5页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5页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什么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4.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认同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学生学习了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的实质是基因的遗传,因此新课前进行了新旧知识的链接,出了六到链接题,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然后又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观看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传递的桥梁,最后利用课本上的“想一想仪一仪”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实验,以问题推进方式分析实验结果,逐步得出结论。
第一步由豌豆杂交实验初步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分析子二代自交实验,理解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基因组合表现出来的不同性状的原因,激发学生用类比法理解能否卷舌上升理论高度。
由能否卷舌现象过度到”禁止近亲结婚”的教学内容,分析白化病这一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谈话引导法。
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有关豌豆杂交实验及隐性遗传病图片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个人事迹及豌豆杂交实验资料。
五、教学过程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如果AA基因控制父亲的能卷舌和aa基因控制母亲的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的个体能否卷舌?为什么?学生:能不能卷一半。
[精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精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一、课题: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初步认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3)了解基因传递的模式
三、内容:
(一)显性基因
它是指个体特 this only that the company has the best products and services available.
虽然大多数显性基因都是父母传 of town
给孩子,但它们也可以通过一种称为变异的过程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异只会影响个体的部分性状,比如头发颜色,肤色等等。
(二)隐性基因
它是指某些基因表现在一个家族中,但不能立即从两个父母那里传递到子女那里。
这些基因称为隐性基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在个体表现中发挥功能,但它们仍然可以在未来几代繁衍后表现出来。
(三)基因传递的模式
目前,两个最常见的基因传递模式是单倍体和双倍体。
在单倍体传递中,受体只收到一个完整的复制基因,而在双倍体传递中,受体收到两个完整的复制基因。
此外,基因的传递也可以通过表现显性或隐性的基因。
四、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法:将显性和隐性基因模拟成物理模型,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和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图表演示法:利用表格图表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传递模式;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结合实物演示以及图表材料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五、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认识显性和隐性基因,了解基因传递的模式,并有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拓展知识面和技能面。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并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正确性。同
时,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05 人类遗传病类型 及预防策略
单基因遗传病类型及特点
类型
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 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等。
特点
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 集性,且发病率和性别有一定关系。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特征 • 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 • 遗传规律及实验验证 • 人类遗传病类型及预防策略 •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概念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 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显性基因存 在时,其控制的性状会表现出来 。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 写英文字母表示。当隐性基因纯 合时,其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 来。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 在遗传中的作用;理解基因型与表现 型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遗传现象 ,解释生物性状的表现和遗传规律。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 现和解析,为理解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更多线索。
3
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遗 传背景和患病风险,为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提供 依据。
思考题与讨论环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掌握遗传表型的预测。
3.认识显性和隐性对基因遗传的影响。
4.了解稀有疾病和突变基因。
教学环节:1.导入(10分钟):通过呈现有关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图片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传授(30分钟):a.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概念,以及遗传表型的预测方法。
b.讲解显性和隐性对基因遗传的影响,包括显性基因的表达和隐性基因的传递方式。
c.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常见疾病的遗传方式,如血型、色盲等。
d.介绍稀有疾病和突变基因,以及对个体和人群的影响。
3.案例分析(3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对遗传表型的影响,并预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
4.小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愿者担任“家族长辈”,其他成员扮演“子代”,通过模拟基因的遗传传递,让学生亲身体验显性和隐性基因在家族中的传递情况,并讨论结果。
5.总结(10分钟):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并进行总结,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来传授知识,结合图片、案例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2.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的传递过程,增强理解和记忆。
3.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幻灯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具。
2.案例分析材料和小组活动指导手册。
3.白板、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中的模拟情景观察学生对基因显性和隐性的理解和应用。
3.课后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基因显性和隐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可以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图片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引导讨论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3.准备丰富的案例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带)
教案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2.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3.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实例分析4.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1)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存在于染色体上。
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表现在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隐性基因则不表现在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但能遗传给后代。
(2)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这对基因分别来自父母。
当这对基因中有一个是显性基因时,生物体就会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才会表现出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3)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特点,如:单眼皮和双眼皮的遗传、植物花色的遗传等。
(4)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基因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但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生物体的表现。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4.课后作业(1)解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
(2)举例说明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特点。
(3)分析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特点的掌握程度。
3.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分析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
2. 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推理和解释。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PPT课件2. 基因显性与隐性图解3. 遗传现象案例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双眼皮、单眼皮、酒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Step 2:自主学习1. 什么是基因的显性?什么是基因的隐性?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Step 3:课堂讲解结合PPT课件和基因显性与隐性图解,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Step 4: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遗传现象案例,让学生运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如:龙凤胎的遗传现象。
Step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基因显性与隐性实验材料:两个不同性状的植物品种(如红花和白花植物)步骤:1. 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性状的植物品种,了解它们的遗传特征。
2. 让学生进行植物杂交实验,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4. 实例分析:遗传病的发生与预防5. 基因技术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判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对相对性状的生物标本,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引入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并通过动画展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判断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4. 总结:讲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强调基因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5. 拓展:介绍遗传病的发生与预防,让学生了解基因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图解方式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重在解决相对性状与基因组成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因此我在引入时直接用了上节末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解的内容,以作为本节学习的铺垫。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中,我选用了与教材不同花色性状。
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遗传规律,我将实验过程分为两步进行讲授:第一步分析“纯种紫花豌豆与纯种白花豌豆杂交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基因的显隐性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分析“子一代杂种豌豆自交过程”,并让学生自行讨论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不同的基因组合后表现出来的不同性状。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去解释课前调查单双眼皮的遗传现象,并利用一个事例让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的现象,将知识从理解上升到运用。
四、教学准备:12、课前收集孟德尔实验为何能成功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基因的显隐性显性性状显性基因1、相对性状控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2、如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AA、Aa 显性性状aa 隐性性状3、在Aa的个体中,虽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仍会遗传下去。
七、教学反思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本章内相对抽象而难理解的一节课。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对基因和性状关系的描述,我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主线,采用体验式的探究方法,遵循“问题——发现——归纳——迁移”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在具体教学中,我通过把实验过程进行图解的方式,使遗传这一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直观,当学生掌握一定的遗传规律后,放手让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富县沙梁中学魏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
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熟悉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前两节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回顾。
设疑新课:
指导学生完成“想一想、议一议”,并指出此类问题很多(豌豆圆皱、番茄红黄、兔黑白、鸡冠形状、有无耳垂、眼皮单双等),不能只靠猜测,最终还要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孟德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授内容: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简介
孟德尔1822年出生于当时奥地利贫苦农民家庭,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
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
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
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
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过渡:那么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34页图和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豌豆杂交实验一
(1)情景再现
孟德尔首先选择了豌豆茎的高矮作为研究对象(高茎:1.5~2米,矮茎:约0.3米),用纯种的高茎和矮茎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全为高茎。
(副板书:高*矮——高……)
(2)问题引导探究
这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除此之外,他还做了黄色豌豆与绿色豌豆、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等的杂交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他为了找出这个规律进行了假说解释:
相对性状分显性和隐性(主板书:1.相对性状……)。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控制显性(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显性(隐性)遗传因子,分别用同一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代表(主板书:2.基因)。
因为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所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所以亲本基因组成(基因型)可以写为:(副板书:DD*dd……)。
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是什么呢?子一代的基因组成呢?练习本上补充完整。
(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子一代为什么只表现出高茎呢?难道控制矮茎性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字代吗?如果你是孟德尔,你怎么解释?(学生讨论回答)
D控制高茎,d控制矮茎,两者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不表现。
所以三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学生代表回答)
(主板书:3.对应关系DD、Dd、dd……)
(3)得出结论: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未表现出的性状叫()。
②.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
③.体细胞中的基因()存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存在,所以DD 表现为(),dd表现为(),Dd表现为(),也就是说,D、d同时存在时
表现为()。
(4)练习:刚才结论①强调“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时……”如果亲本不是纯种时,子一代会怎么样?(Dd*dd……,测交)
(5)解决导入中提出的问题:Aa能否卷舌?卷舌是什么性状?
过渡:子一代Dd,d控制的隐性性状没有表达,什么情况下才能表达呢?
3.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二:子一代自交实验
(1)现象:子二代有高有矮,高多矮少。
为什么?如何解释?
(2)尝试用遗传图解来分析
教师给出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的原因,完成图示。
(副板书:实验二)
①写出子一代基因型。
②子一代形成生殖细胞时,会产生几种精子?几种卵细胞?
③携带不同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概率相等,会有几种结合的可
能?
④子二代会有几种基因组成?各表现什么形状?
⑤通过图示,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师生共同小结:
结论4:子一代中,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仍会遗传下去,直到后代中2个d结合在一起,才会是隐性性状表现。
(主板书:4.在Dd中,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会遗传下去)
以上讲的孟德尔的假说解释,被后来的大量科学家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假说就成为了的结论,这4个结论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记住。
二、禁止近亲结婚
过渡:回到现实:近亲结婚,亲上加亲,(白蛇传、天龙八部、红楼梦等),近亲结婚科学么?近亲指的又是什么?
1.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两个显性性状的个体(高茎)可以产生隐性性状(矮茎)的后代,假如在人类中,某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性状,后代会怎么样?一对健康的夫妇是否会生出患病的孩子?
出示图片:健康夫妇和白化病孩子,强调: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提问:假如用A表示正常肤色,a表示白化基因,说出AA、Aa、aa表现出的性状,并分析图片实例产生的原因。
释疑: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有6600多种,其中约1730种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其实我们大部分看上去表现型正常的个体,都携带有5~6个隐性致病基因,只是被显性基因掩盖没表现出来而已。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健康的夫妇不会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呢?(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不同)
什么样的两个人可能会携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呢?
谈谈你的认识。
2.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介绍:《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出示图片:“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通过图片介绍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多媒体出示习题。
作业:阅读38也页《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板书: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相对性状
2.基因
3.对应关系
DD、Dd 显性性状
Dd 隐性性状
4.在Dd中,d控制的性状不表达,但会遗传下去
二、禁止近亲结婚
1.原因
2.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