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动力学分析

合集下载

vtd 动力学模型

vtd 动力学模型

vtd 动力学模型VTD 动力学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分析车辆运动行为的数学模型。

它基于车辆动力学原理,通过考虑车辆的质量、惯性、摩擦力等因素,来预测车辆在不同驾驶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和行驶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 VTD 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一、VTD 动力学模型的原理VTD(Vehicle Test Dynamic)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原理的模型,它通过对车辆的力学特性进行建模,来模拟车辆的运动行为。

VTD 模型的核心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结合车辆的质量、惯性、车轮力等参数,来描述车辆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置变化。

1. 车辆的加速度模型VTD 模型中,车辆的加速度可以通过考虑各种力的作用来计算。

其中,牵引力、阻力、制动力、侧向力等是影响车辆加速度的重要因素。

牵引力主要由车辆的发动机输出扭矩和传动系统的效率决定;阻力包括空气阻力、滚动阻力等,它们与车辆的速度和行驶状态有关;制动力与刹车系统的性能相关;侧向力主要由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轮胎的附着力决定。

2. 车辆的速度和位置模型在 VTD 模型中,车辆的速度和位置可以通过车辆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来计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可以得到车辆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规律。

通过积分计算,可以得到车辆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速度和位置。

二、VTD 动力学模型的应用VTD 动力学模型在车辆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 车辆性能评估VTD 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评估车辆的加速性能、制动性能、悬挂系统性能等。

通过模拟车辆在不同驾驶条件下的运动行为,可以分析车辆的动力学特性,评估车辆的性能指标,并为改进车辆设计提供依据。

2. 驾驶辅助系统开发VTD 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开发和测试驾驶辅助系统,如车道保持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等。

通过模拟车辆的运动行为,可以评估驾驶辅助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性能,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燃料经济性分析VTD 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车辆的燃料经济性。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分析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分析

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英文摘要、关键词 (2)引言 (3)第1章绪论 (4)1.1纯电动汽车的研究意义 (4)1.2纯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5)1.3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概念和优点 (6)第2章纯电动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 (9)2.1纯电动汽车的种类 (9)2.2纯电动汽车的基本机构 (9)2.3纯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 (10)2.4纯电动汽车主要特点 (11)第3章国内外纯电动汽车发展动态及趋势 (13)3.1国外纯电动汽车发展动态及趋势 (13)3.2国内纯电动汽车发展动态及趋势 (14)3.3纯电动汽车存在问题 (15)第4章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分析 (17)4.1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参数 (17)4.1.1传动系传动比参数 (17)4.1.2电机参数 (17)4.1.3电池组参数 (18)4.2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布置方式 (19)4.2.1影响布置的主要因素 (19)4.2.2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布置 (20)4.3纯电动汽车动力参数的优化 (21)4.4提高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能 (22)总结 (2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25)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分析摘要:随着环保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纯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低能耗等优点而倍受关注。

如何以低成本快速的开发出技术指标高、符合市场需求的纯电动汽车,成为汽车界新的热点之一。

动力系统参数分析是纯电动汽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综合考虑电池、电机特性以及整车性能要求。

动力系统参数具体包含电池容量、电机功率、传动系速比等。

合理选择和分析这些动力系统参数,使纯电动汽车达到既定的整车性能目标,包括爬坡、加速性能、续驶里程等。

在实际车辆使用过程中,车辆的承载质量和行驶道路的路面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驱动及控制技术分析

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驱动及控制技术分析

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驱动及控制技术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其中电动汽车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备受关注。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动机及其驱动及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对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驱动及控制技术进行分析,以便普通用户更好地了解其原理和特点。

1.电动机驱动技术电动机驱动是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一方面,驱动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驱动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了更高效、更环保的驱动方案。

目前,主要的电动机驱动技术有直流电机驱动、异步电机驱动和同步电机驱动。

1.1直流电机驱动技术直流电机驱动技术是电动汽车最早采用的驱动方案之一。

它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启动转矩大的优点,适用于小型和中型电动车辆。

然而,直流电机驱动技术由于其故障率较高、效率较低以及难以满足高速运行的需求而逐渐被其他驱动技术所取代。

1.2异步电机驱动技术异步电机驱动技术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驱动方案。

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等优势。

与直流电机相比,异步电机在能效和性能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然而,异步电机驱动技术仍然存在能效不高、启动转矩小等问题,特别是在高速运行和精密控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3同步电机驱动技术同步电机驱动技术是目前电动汽车中发展最迅猛的一种驱动方案。

同步电机具有高效、高扭矩、高精度控制的特点,适用于中型和大型电动车辆。

随着磁体材料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步电机驱动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电动机控制技术电动机控制技术是电动汽车中另一个关键技术,它直接影响着电动机的性能和驱动效果。

目前,主要的电动机控制技术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2.1开环控制技术开环控制技术是一种基本的电动机控制技术,它通过设定电动机的输入电流或电压来控制转速和输出扭矩。

开环控制技术具有实现简单、调试容易等优点,适用于一些对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如低速运行和恒速运行。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优化控制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优化控制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优化控制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新能源车已成为汽车领域的热门话题。

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动力学建模与优化控制。

本文将着眼于此,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优化控制进行探讨。

一、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指将车辆的物理特性转化为数学模型,以便在模型中进行动力学仿真与预测。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常常采用传统的机械模型进行建模,而现在则更多地应用基于控制理论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建模方面,电池模型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电池模型的精确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对新能源汽车性能参数的预测与优化控制。

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池模型包括电化学-热力学模型、累积电量模型以及RC网络模型等。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动力学建模中,还需要考虑车辆动力匹配和电机控制系统的问题。

有一些研究将IC与EM共同看作混合动力总体的动力源,建立了复杂的混合动力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不同使用条件进行了优化设计。

二、优化控制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是指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对整车性能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增加续航里程等多个目的。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优化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能量管理策略控制能量管理策略控制是指通过对车辆电池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预测,根据动力需求对车辆进行节能控制。

目前应用较多的策略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最大化续航里程的电池剩余能量控制和基于最大化效率的功率控制。

2. 智能化驾驶控制智能化驾驶控制旨在通过车辆与环境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实现自主化的驾驶。

该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泊车控制和车道保持控制等多种技术手段。

3. 车辆动力输出控制车辆动力输出控制是指通过对车辆的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以实现对动力输出轻重适度控制,提高车辆的驾驶稳定性。

该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电机RMS电流控制、自适应前馈控制和预测控制等。

三、问题和挑战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建模和优化控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电动代步车的动力学计算分析与仿真

电动代步车的动力学计算分析与仿真

的细节的影晦,经过这几方面的简化之后,虽然会对分析造成一定的误差,但是误差的范围还是可以接受的。

模型主要包括:车身模型、轮胎模型、路面模型、人-椅模型.一般的车辆都有转向系统模型,本车的转向与一般车辆不同。

主要通过前端的万向轮,而j}!I用电机控靠B后部驱动轮转速实现的。

对于车身模型,我们建立的CAD模型有底盘模型、电池模型、电机模型、座椅模型等。

在uG中单个零件建立完以后,然后再进行装配,装配时按照整车的绝对坐标系来进行,即可完成对于整车几何模型的建立.由于uG软件和ADAMS软件拥有共同的PARASOLID实体模型内核,将各个零件在uG中保存为PARASOLID格式,很方便的就可以RADAMS软件进行调用.由于在UG中装配时采用的是绝对坐标系,这样就避免了零件在导,入ADAMS以后的再装配。

装配好的几何模型如蛩2.2所示图2.2整车装配几何模型啦2.2Gl煳∞岫c矗lmodelfor幽曲cicwheelcktir根据各零部件之厨的约束和运动关系,在AI)A^毽软件中施加室每束。

在约束建模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图2.4轮胎刨建对话框Fig2.4Thedialogueboxofc删ngfire2.6随机路面文件的生成2.6.1随机路面不平度的拟合理论通常把路面相对基准平面的高度口,沿道路走向长度I的变化口(D,称为路面纵断面曲线或者不平度函数。

路面不平度具有明显的数据不确定性特征,从数学角度而言,称之为随机函数,只能用概率和统计方法去描述。

统计学上,可以用概率公布或者概率密度,高阶统计量,谱函数,系列谱矩阵等进行完整的描述。

路面不平度属于一种重要的工程随机过程—平稳Craussian过程。

工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合理化假设是认为路面不平度是各态历经的,因此在分析、计算和模拟路面不平度时用其时间样本替代其空间样本.对于遍历的平稳Gamsian过程的模拟方法相对成熟。

根据随机过程理论,样本函数的Fourier变换通常不满足积分存在的条件,得不到傅式频谱。

两后轮驱动的电动轮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两后轮驱动的电动轮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No. 2CN 11-5904/U J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 2010, Vol. 1 158—162电动轮汽车由于在驱动轮处采用电动轮技术而实现了多电机驱动,代替了传统电动汽车的中央驱动方式。

一般地,电动轮指电机到所驱动的车轮之间的所有部件,最简单的结构就是将电机与车轮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电动轮驱动方式的优点在于,取消了传统汽车的传动轴和差速器等部件,使传动系统简化,不仅可以提高传动效率,而且有利于整车布置,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能,非常有利于低地板大客车和军用车辆的设计;由于减速装置布置在车轮附近,而且采用多个电动轮驱动,可以降低车辆对电气系统和机械传动零部件的要求,适合传递大转矩,非常适合于在大型矿用汽车上应用。

2002年,美国通用汽车提出了线控四轮驱动燃料电池概念车Autonomy,2005年推出后轮采用电动轮驱动的燃料电池电动车Sequel,2003年丰田汽车公司在东京国际车展上展示了四轮驱动燃料电池车Fine-S,2006年4月在美国纽约汽车展上又推出四个电动轮驱两后轮驱动的电动轮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陈 勇1,陆中奎2,周秋丽1(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2. 北京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2206)摘 要:为分析电动轮汽车的非悬挂质量增加对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两后轮驱动的电动轮汽车整车的11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整车仿真分析模型,采用模拟的路面谱作为路面输入,可实现不同车辆参数、不同控制策略和不同分析目标的仿真,也可分析车轮与路面之间的动载荷、悬架变形和车身姿态(俯仰、侧倾和横摆)的变化。

分析结论对电动轮汽车的开发、悬架的改进以及控制策略的确定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电动汽车;电动轮;控制策略;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中图分类号: U469.72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n electricvehicle with two rear hub-motorsCHEN Yong1, LU Zhongkui2, ZHOU Qiuli1(1. Beijing Information &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2. Beiqi Fonton Motor Co. Lts, Beijing 102206, China)Abstract: An 11 degree-of-freedom dynamic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driven with two rear hub-motors to analyze the infl uence on ride quality and the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of unsprung mass increase. A full vehicle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MATLAB/Simulink with a simulated road model as input. The simulation model can realize the varies simulations with different vehicle parameters, control strategies and analyzing goals, while it can also determine the changes of dynamic load on tires, suspension defl ection and attitude (including pitch, roll and yaw). The above analyzed conclusions can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 driven by hub-motors, while they support the design of suspens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Key words: electric vehicle; hub-motor; control strategy; ride quality;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收稿日期:2010-01-22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08220025);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RC-05-12)作者简介:陈勇(1966—),男(汉族),辽宁,教授。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优化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优化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优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普及,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一大趋势。

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当今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类型。

然而,在该类型汽车的设计和控制过程中,考虑到车辆动力学特性对整车的性能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车辆控制优化的相关技术。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新能源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为动力源,从机械稳定性、节能环保、低噪音等方面其优势明显。

然而,由于其传动方式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因此在车辆动力学特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分别从对重心高度、转向机构、能量回收系统和电池组等方面来分析其特性。

1. 重心高度的影响电动汽车一般都在底盘中心或者车顶上方装有电池组,因此其重心较高。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的重心较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重心高度会对车辆的横向稳定性、超车性能、刹车失控和滑移控制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2. 转向机构的变化新能源电动汽车通常采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在转向灵活性和安全性上比机械转向系统更优。

同时,这种转向机构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向角度调节转向力矩,有利于车辆的控制。

3. 能量回收系统的作用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将制动能量和惯性能量转化为储能电量,对车辆的能源管理和运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能量回收系统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制动距离和经济性等方面。

4. 电池组的承载能力电池组是新能源汽车储存能量的重要部件,其能量存储容量、密度和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到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承载能力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控制优化技术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来说,车辆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和控制优化技术的实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下面从驱动力控制、制动力控制和车身稳定性控制三个方面来讲解相关技术。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选择。

然而,要想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和效能,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建模是通过研究其运动学和力学特性,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这对于车辆性能分析、控制策略制定和系统仿真至关重要。

一种常用的建模方法是使用电动汽车的整体动态方程。

这个方程包括了汽车的质量、阻力、增速器和动力系统的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动态建模以及考虑其他因素如电池特性、驱动系统效率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准确且可信的模型。

为了更好地控制电动汽车的性能,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可以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

开环控制是基于预定义的参考信号来实现汽车的期望行为。

它不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误差。

闭环控制则通过测量系统输出以及与期望输出的偏差来调整控制信号,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

闭环控制通常包括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通过比较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根据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项计算出控制信号。

PID控制器的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前馈控制则是通过预测汽车的未来行为,提前计算出所需的控制信号,并进行补偿。

前馈控制可以大大减小系统在跟踪参考信号时出现的误差。

除了PID控制器和前馈控制之外,还有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和人工智能控制等。

这些算法能够更好地处理非线性系统和模型不确定性,并提供更快速、更精确的控制。

在进行动力学建模和控制之前,我们还需要进行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为了确定电动汽车的物理特性和参数,从而为建模和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

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包括频域分析、时域分析和信号处理等。

在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方面,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考虑。

例如,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问题,即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电池的能量以及优化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动力学分析与特性验证

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动力学分析与特性验证

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动力学分析与特性验证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是一种新型的汽车转向技术,它通过调节车辆的电动轮的转向角度和转速来实现转向。

在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中,车辆的转向力矩由电动轮提供,而传统的转向系统中则是由传动轴和转向器提供。

因此,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相比传统转向系统具有更佳的动力学特性和性能。

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是验证该系统设计和性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首先,需要对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

然后,根据建立的模型,可以进行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分析,包括转向系统的响应时间、稳定性和路感。

最后,通过实际测试和验证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系统的性能。

在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转向系统的响应时间:转向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车辆从方向盘输入转向指令到实际转向效果显现出来的时间。

在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中,由于电动轮提供转向力矩的能力更强,因此可以显著提高转向系统的响应速度。

2.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转向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工况下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能。

在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中,要考虑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对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3.转向系统的路感:路感是指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感受到的路面情况和车辆运动状态的信息。

在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中,可以通过调节电动轮的转向力矩和转速来实现更好的路感效果。

为了验证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性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基于仿真模型的分析:通过建立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的仿真模型,可以对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

通过在不同工况下输入不同的转向指令,可以得到转向系统的响应时间、稳定性和路感等动力学参数。

2.实际测试验证:通过在实际车辆上进行测试来验证柔性底盘偏置电动轮转向系统的性能。

可以通过在不同路况和工况下进行转向测试,来评估转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性能。

电动汽车中的物理学原理探究

电动汽车中的物理学原理探究

电动汽车中的物理学原理探究电动汽车中的电池是其动力来源,而电池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

电动汽车采用的是锂电池,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来释放电能。

在充电时,正极会释放出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到达负极,被负极表面的碳材料吸收,同时释放出电子,形成电流。

而在放电时,这些锂离子会再次回到正极,同时电子也会回到负极,从而完成电池的放电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电解质、正极物质、负极物质等多种化学物质和反应,而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原理正是电动汽车电池工作的基础。

电动汽车的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核心部件。

电动汽车采用的是交流异步电动机或永磁同步电动机,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

当电池释放电能时,电能会通过逆变器转化成交流电,然后送入电动机,电动机内的线圈会受到这些电流的作用而产生电磁场,进而产生电磁力,驱动电机运转。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电流、磁场等多个物理学概念,而电动机内部的控制和运转原理,也是涉及到电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也涉及到物理学原理。

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采用了再生制动技术,即通过电动机担任发电机的角色,将车辆减速时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以实现节能和提高续航里程。

这里涉及到的是动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基于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律的。

再生制动还涉及到电磁感应的原理,即运动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原理,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的也发生了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电动汽车充电的过程也是基于物理学原理进行的。

电动汽车充电是将外部的电能通过充电桩,传输到电池内部,使得电池得以储存电能。

充电的过程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进行的,电能通过充电桩传输到电动汽车内部的充电控制器中,再经过充电控制器进行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转化为储存电能。

充电的过程也涉及到了电流、电压等物理学概念,同时还有能量传输和换能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的应用。

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电化学、电磁感应、能量守恒等多个物理学原理。

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

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

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动车辆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其中,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动车辆动力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一、电动车辆动力系统的设计原理动力系统是电动车辆的心脏,它包含了电能源供应、电能转换以及能量传递和控制等关键技术。

要设计出高效、稳定的动力系统,需要综合考虑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和传动系统等关键组成部分。

首先,电池是电动车辆的能量储备和供应装置。

目前,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周期寿命使其成为首选。

在电池设计中,需要考虑电池容量、电池系统管理、充电和放电性能等关键参数,以确保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电机是电动车辆的动力来源。

根据电机类型的不同,电动车辆的性能和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目前常见的电机类型包括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

每种电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电机设计中,需要根据车辆的使用需求和预期性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电机类型。

再次,电控系统是电动车辆动力系统的智能化核心。

通过对电池和电机的控制和管理,电控系统可以优化动力输出、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延长系统寿命。

关键技术包括功率电子器件、控制算法、系统监测与保护等。

电控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对电动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传动系统是将电机输出的动力转移到车轮上的装置。

目前,常见的传动系统包括单速传动系统和多速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能量传递的效率、动力输出的平稳性以及整车的可靠性。

二、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的分析在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设计中,有一些关键技术对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首先,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电动车辆电池的智能管理装置。

BMS能够监测电池状态、温度和电压等参数,并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来保护电池免受过充和过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电动自行车用电机的动力系统与传动效率分析

电动自行车用电机的动力系统与传动效率分析

电动自行车用电机的动力系统与传动效率分析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交通工具智能化的发展,电动自行车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绿色出行方式。

作为电动自行车的核心部件,电机的动力系统及传动效率对于车辆的性能和续航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电动自行车用电机的动力系统以及传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机、电池和控制器组成。

电机是电动自行车动力传递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自行车运行。

电池作为电动自行车的能量源,为电机提供动力。

控制器则起到调节电能流动和保护电池的作用,使整个系统工作得以正常运行。

在电机的选择上,常见的有直流无刷电机和交流电机两种。

直流无刷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启动瞬间扭矩大等优点,因此在电动自行车中应用广泛。

交流电机则具有功率密度大、高速运转平稳等特点,多用于高档电动自行车。

在电机的功率选择上,一般情况下,电动自行车所需的功率较小,通常在100-500W之间。

若需要更大的功率,可以选择配备两个电机或者使用功率更大的电机。

其次,传动效率是评价电动自行车动力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动效率是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即能量输入与输出的比值。

影响传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电机效率、传动系统效率和轮胎滚动阻力等。

电机效率是指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

电动自行车所使用的电机大多为直流无刷电机,其效率通常能达到80%以上。

这意味着在电能转化过程中,只有不到20%的电能消耗在其他形式的能量上,大部分电能都能有效地转化为机械能,提供给车辆驱动。

传动系统效率是指传动过程中能量损失的程度。

传动系统通常由齿轮传动或链条传动组成。

齿轮传动的效率较高,几乎能达到98%以上;而链条传动的效率则略低一些,一般在95%左右。

因此,在设计电动自行车的传动系统时,应优先考虑选择齿轮传动,以提高传动效率。

此外,轮胎滚动阻力也是影响电动自行车传动效率的因素之一。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发展现状综述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发展现状综述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 制发展现状综述
基本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 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具有多个驱动轮,每个驱动轮都由一 个独立的电机进行控制,这种结构可以使得电动汽车更加灵活、高效和经济。
然而,要充分发挥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优势,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动 力学控制。本次演示将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2、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直接转矩控制(DTC)是一种新型的电机控制策略,其主要特点是直接控制 电机的转矩。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中,DTC可以实现对电机的快速、精确控制, 有助于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和效率。
3、自适应控制策略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 环境的变化。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中,自适应控制可以应对复杂的行驶环境, 使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2、物流车辆:物流车辆需要在城市和郊区进行长距离、高强度的运输,分 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学控制系统可以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物 流成本。
3、特种车辆:特种车辆如矿山车辆、农业机械等,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工 作环境和作业需求。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学控制系统可以使得车辆更加适 应各种恶劣环境,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2、通过实验平台测试所提出控制策略的实际效果,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 计分析。
3、根据评估指标对控制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劣并提出改进措施。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能源转型的重视,电动汽车(EV)已经成为交通产业未来 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业界 的广泛。本次演示将重点探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

两轮自平衡电动车原理

两轮自平衡电动车原理

两轮自平衡电动车原理
自平衡电动车是一种基于动力学原理的交通工具,通过内置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感知装置感知车身的倾斜角度和变化,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控制电机输出的力矩,以实现车身的平衡。

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当车身倾斜时,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将感知到这一变化,传输给车辆控制系统。

车辆控制系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计算出平衡车身所需的力矩大小和方向,并通过电机控制器调整电机的输出。

如果车身前倾,控制系统将相应增加电机输出的力矩,使车身恢复平衡;如果车身后倾,控制系统将减小电机输出的力矩。

通过不断地调整电机的输出力矩,控制系统可以保持车身在平衡状态。

为了实现平衡,自平衡电动车通常采用双轮设计。

双轮之间通过一个转动机构相连接,使得两个轮子能够同时受到力矩的调控。

当车身倾斜时,转动机构会自动调整两个轮子的转速和方向,使得车身恢复平衡。

同时,转动机构还可以根据车辆的前进或后退指令,控制两个轮子的转速不同,以实现车辆的前进或后退。

除了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自平衡电动车还会配备其他感知装置,如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用于感知车身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变化,从而更精确地控制车辆的平衡。

此外,车辆控制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指令,调整电机的输出力矩,实现转弯、加速、刹车等动作。

总之,两轮自平衡电动车通过感知车身倾斜角度和变化,并根
据这些数据控制电机输出力矩,以实现车身的平衡。

这种基于动力学原理的控制方式,使得自平衡电动车能够在无人驾驶或人机协同驾驶的情况下稳定地行驶。

电动汽车中的物理学原理探究

电动汽车中的物理学原理探究

电动汽车中的物理学原理探究1. 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能来驱动汽车的运行。

电动汽车采用电能储存系统来存储电能,并利用电机来驱动汽车。

车辆的动力系统主要由锂电池组、电控系统和电机组成。

当驾驶者踩下油门时,电控系统会向电机发送电能,电机会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2. 电池工作原理电动汽车的能源来源是电池,其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便是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种典型的电化学装置,其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化学反应和电流流动。

在充电时,正极(锂化合物)释放出锂离子,并通过电解质在正极和负极之间传输;在放电时,负极(碳/石墨)吸收锂离子,使得电子通过外部负载从负极经过,最终回到正极,完成电路。

电机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其工作原理涉及到磁场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机主要有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两种。

交流电机由于结构复杂、性能优良,成为目前电动汽车主要的驱动方式。

工作原理上,电动汽车电机通过传感器和内部控制器感知电机的位置和速度,并根据需要输出不同的电流,从而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和驱动汽车的运行。

在电动汽车中,物理学原理的运用体现在多个层面。

电池的工作原理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和能量密度;电机的工作原理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驱动效率;整车的结构和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物理学的原理,以实现最佳的能量利用和行驶性能。

电动汽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对传统燃油汽车有了新的选择。

而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探究和运用,则是电动汽车能够实现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电动汽车将会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引言随着电动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电动车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常用工具之一。

而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其性能的优化设计对于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提高行驶安全性以及降低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一章电动车动力系统的组成电动车动力系统一般包括电机、电池、控制器以及传动系统等组成部分。

电机是电动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动力输出能力。

电池作为电动车的能量来源,电池的容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控制器负责电动车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传动系统则将电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起到传动效果。

第二章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整车的能效、提升续航里程、增强动力输出以及提升行驶安全性等。

在提高整车能效方面,可以通过降低电机和传动系统的能耗、优化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

提升续航里程主要包括通过提高电池容量、减少电池负荷、优化电机控制策略等手段来实现。

增强动力输出主要涉及电机的设计和控制策略的优化。

提升行驶安全性则需要通过优化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能力等。

第三章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1. 电机设计优化电机是电动车动力系统的核心组件,其设计优化 directly决定了电动车的动力输出能力。

通过优化电机的结构、磁路设计、导线材料以及绝缘材料等方面,可以提高电机的效率、提升功率密度、降低热损耗等,从而实现电机动力输出的优化。

2. 电池优化设计电池是电动车的动力来源,其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通过优化电池的结构设计、材料的选用以及充放电管理系统的优化等手段,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3.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电动车的控制系统负责电机、电池和传动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控制其正常运行。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究与性能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究与性能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究与性能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加剧,对于传统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绿色、环保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具有更高的发展前景。

而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究与性能分析尤为重要。

第二章动力电池的分类与原理动力电池根据其化学反应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良好的续航里程以及可靠性等特点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

第三章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价指标对于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指标。

能量密度是指单位电池体积或质量所蕴含的电能,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功率密度则关乎动力电池在短时间内释放大电流的能力。

循环寿命衡量了电池在不同充放电过程中维持性能的能力,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安全性则对电池的短路、过充、过放、高温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保电池的安全可靠性。

第四章动力电池的性能测试动力电池的性能测试通常包括电容测试、循环性能测试、高低温性能测试等。

电容测试用于评估动力电池的容量大小,是衡量电池储能能力的重要依据。

循环性能测试则模拟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充放电过程,用来评估电池在大量循环充放电后的稳定性能。

高低温性能测试则检验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表现,以确保电池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可靠性。

第五章动力电池性能分析通过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得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等指标。

一般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建模与分析,以得到准确的性能评价结果。

同时,也需要与实际车辆使用情况相结合,综合评估电池的性能。

通过性能分析,可以对动力电池的优化方向提出建议,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动力电池研究的进展与挑战在动力电池的研究领域,目前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如锂硫电池的应用、固态电解质的研究等。

论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

论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

论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1.引言1.1 概述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是指将电能从电池传递到车轮以产生动力的过程。

与传统燃油车辆使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复杂机械传动不同,纯电动汽车利用电动机直接驱动车轮,消除了传统动力传递链路中的机械能转化和损耗过程,使动力传递更加高效和简化。

这种简洁的动力传递路线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特点之一。

传统燃油车辆的动力传递路线通常是由发动机产生动力,然后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车轮。

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则是由电池作为能源提供电能,电能经过控制系统输入到电动机中,电动机通过转动将动力传递给车轮。

简而言之,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就是电池-电动机-车轮这样一条直接、高效的传递链路。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辆的动力传递路线,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省略了传统传动系统中的传动装置,减少了传动效率和能量损耗,提高了动力传递的效率。

其次,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简化了车辆的结构,减少了部件数量和重量,提高了整车的性能和操控性。

此外,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还能降低噪音和振动,提升驾乘舒适度。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优化动力传递路线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能效和续航里程,加速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

另一方面,动力传递路线的不断创新也为电动汽车的技术升级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将继续朝着更加高效、简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智能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续航里程将获得更大的提升。

此外,动力传递路线的创新也将为电动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多的突破口。

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的持续研究和发展将成为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递路线概述- 2.2 动力传递路线的第一个要点- 2.3 动力传递路线的第二个要点- 2.4 动力传递路线的第三个要点3. 结论- 3.1 总结动力传递路线的优势- 3.2 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3.3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即为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电动车技术的空气动力学

电动车技术的空气动力学

电动车技术的空气动力学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电动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而作为电动车的关键技术之一,空气动力学在电动车的设计和性能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空气阻力、空气动力学设计以及气动优化等方面,详细介绍电动车技术中的空气动力学。

一、空气阻力带来的挑战1. 较高空气阻力与燃油汽车相比,电动车由于电池重量的限制,通常需要更大尺寸的车身来容纳电池,这就导致了增加的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对于电动车的能耗十分重要,因为电池容量有限,能耗越低,续航里程越长。

2. 引入空气动力学设计为了降低空气阻力,电动车制造商开始引入空气动力学设计。

这意味着设计车辆的外形和细节,以减小空气阻力,提高车辆的行驶效率。

例如,车身光滑的整体曲线和圆润的前脸设计能够更好地穿越空气流动,并降低空气阻力。

二、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关键要素1. 流线型车身流线型车身是电动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基础。

通过减小空气对车辆的阻力,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效率和续航里程。

流线型车身一般采用光滑的曲线和圆弧,减少空气湍流的产生。

2. 合理的车底设计电动车的车底设计也对空气动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

合理设计的车底可以降低底部的气流阻力,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降低能耗。

一些电动车采用封闭的车底设计,可以有效减小车底的气阻。

3. 细节优化与动力学布局在电动车的设计中,细节优化和动力学布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合理设置的后视镜、雨刮器等细节装饰可以减小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风阻;电动车的电池布置也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因素,以减小电池对气流的干扰。

三、气动优化的实践1. 数值模拟与仿真为了更好地优化电动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与仿真成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

通过建立电动车的数值模型,可以对车辆的气动性能进行预测和评估,进而指导设计优化。

数值模拟与仿真可以有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2. 风洞试验风洞试验是验证数值模拟和仿真结果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200km/h 电力机车动力学模型和前转向架模型
通过静载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表 1 为机车静载时的各侧车轮重量的分配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给定参数下,机车的重量分配合理,一、二系承载均匀。
表 1 轮重分配表
第一轮对(KN)
第二轮对(KN)
第三轮对(KN)
第四轮对(KN)






6.5 8.1 9.2 7.6 11.4 8.8 19.9
20.5 21.3 6.9 6.4 9.4 6.7 6.7
14.9 17.0 35.5 21.0 28.4 29.8 36.2
6.9 8.3 8.8 5.8 9.5 7.8 15.0
21.7 21.4 6.9 3.5 9.4 6.7 6.7
25.3 27.1 37.1 22.3 29.8 28.8 37.5
3.3 运行平稳性分析
在 200km/h 电力机车的运行平稳性分析中,线路的不平顺激励采用了德国线路谱,目 的是考察机车在有干扰线路情况下的运行平稳性能。考虑到 200km/h 机车实际运行线路的情 况,对于速度大于 180km/h 的计算,仅考虑了低干扰的激励情况。
计算主要考虑了机车在速度为 140km/h、160km/h、180km/h、200km/h、220km/h 和 250km/h 时的运行平稳性。
7.7 7.9 8.9 6.3 9.0 7.6 15.0
R=1430 V=180km/h
第一轮对 第二轮对 第三轮对 第四轮对
低干扰 低干扰 低干扰 低干扰
横向力(KN)
左 50.4 53.1 33.2 50.6
右 15.5 15.2 14.6 16.9
表 5:R=1430m 曲线通过性能
垂向力(KN) 脱轨系数
关键词:机车 临界速度 机车动力学 MSC.ADAMS 虚拟样机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200km/hAC-electric locomotive, applying the
platform of MSC.ADAMS ,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ynamic of virtual prototype ,such as critical speed ,curve negotiation and ride comfort, and the effect of yaw dampers to stability are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thus, the research can act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project.
Electric Locomotive
孟宏 付秀通 封全保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转向架室)
摘 要: 本文借助工程项目 200km/h 交流电力机车开发,利用 MSC.ADAMS 平台对虚拟样机
进行了临界速度、曲线通过性能、平稳性等动力学性能以及减振器对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和计 算,从而为工程项目研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针对 200km/h 机车项目的特点,本文利用 MSC.ADAMS/Rail 和 View 模块,进行了详细 的动力学分析计算。
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项目的结构,首先利用 MSC.ADAMS/View 进行了多体另部件的物理特性计算,在此 基础上根据该项目实际的零部件布置几何关系,利用 MSC.ADAMS/Rail 建立了 200km/h 机车 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如图 1,模型中详细考虑了轮对空心轴、大齿轮、六连杆机构的特性、一、 二系止挡、各悬挂装置的具体布置位置和详细的特性曲线、牵引装置等。
我国提速机车在运营一段时间后所表现出来的与动力学性能有关的如:零部件磨损、 整车振动加剧等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研发速度等级 200km/h 的机车,动力学性能的优劣将至关重要。借助虚拟样机技
-2-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术,通过对机车车辆进行详细的动力学性能研究,以确保机车具有良好的性能。换言之,对 工程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必须借助功能强大的虚拟样机研究平台。
后转向架
第二组簧
Z
X
Y
Z
4 39.0 4.8 4.3
13.7 15.1 7.4 6.7 9.6 6.9 11.3
26.0 30.2 36.5 26.8 35.1 31.1 37.7
7.8 8.9 9.1 7.7 11.9 9.0 20.8
17.8 15.1 7.0 6.8 9.6 6.9 11.3
18.7 22.4 34.8 25.4 33.6 30.5 37.4
图 2 JM3 机车踏面和 60kg 钢轨的几何外型
表 2 等效锥度和抗蛇行减振器对临界速度(Km/h)影响关系
等效 0.05
0.1
0.15
0.2 0.3 0.4
锥度
临界速度
1
497
454
410
319 227 227
2
464
518
389
421 306 207
3
473
529
526
399 266 220
-6-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曲线半径 (米)
125 300
1430 2000
3000
低干扰 高干扰 低干扰 低干扰 高干扰 低干扰 高干扰
表 4:曲线通过时二系动态位移(mm)
前转向架
第一组簧
第二组簧
第一组簧
X
Y
Z
X
Y
Z
X
Y
32.4 22.6 3.8 36.2 23.7 4.3 34.4 4.8
图 3 临界速度随等效锥度和抗蛇行减振器特性的变化曲线 图 3a) 为某一速度下构架失稳时的振型;图 3b)是临界速度计算时得到的一组特征值的实部
-4-
和虚部的变化关系。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图 3a) 某速度下构架失稳振型
图 3b) 某一速度下特征值实部和虚部关系图
3.2 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由于 200km/h 电力机车将来主要用于较高速度的线路运营,因此对 200km/h 电力机车的 曲线通过性能考核主要从几个方面①考查机车以小于 5km/h 的速度通过 125 米的曲线,主要 考虑机车在调车等低速运行时的性能;②考虑较大半径的曲线;③为了和将来环形铁道试验 线的试验进行对比,计算中还考虑半径 1430 米的曲线,在 1430 米半径曲线上机车的运行速 度按照 180km/h 考核,具体的计算方案列于表 3 中。除 125 米的曲线外,其它不同半径的曲 线均考虑了线路的不平顺激扰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不平顺采用了欧洲标准的线路谱(德 国谱)。
1.70 2.65 1.77 2.66 1.82 2.67 1.76 2.69
1.21 2.64 1.08 2.59 1.10 2.59 1.19 2.62
1.97 2.85 1.89 2.76 2.04 2.87 2.16 2.73
1.50 2.73 1.15 2.62 1.24 2.63 1.25 2.71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200km/h 交流电力机车动力学分析
孟宏 付秀通 封全保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转向架室
-1-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200km/h 交流电力机车动力学分析 Dynamic Analysis of 200km/h AC
-3-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耗引起机车的临界速度的变化。另外还考虑了抗蛇行减振器特性对临界速度的影响。计
算采用我国 JM3 型机车磨耗型踏面和标准 60kg 钢轨,车轮和钢轨拟合后的外型如图 2 所示。根据轮轨接触关系可知,等效锥度在 0.1~0.2 之间可以代表新轮新轨情况,大于 0.3 后代表车轮和钢轨磨耗后的状态。从临界速度的计算结果表 2 和图 3,可以看到等效锥度对 临界速度的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等效锥度的增加,临界速度会逐渐降低。另外,从 四种抗蛇行减振器特性来看,四种特性均能满足临界速度的要求。在等效锥度为 0.3 时其临 界速度都大于 220km/h,仍能满足运行的要求。


100.3184 104.2338 102.1336 102.3263 101.9141 102.6869 101.6568 103.0585
204.5522
204.4599
204.601
204.7152
3 计算项目及结果分析
3.1 临界速度分析
临界速度分析主要研究了踏面的等效锥度和抗蛇行减振器特性对机车临界速度的影响。由于 200km/h 电力机车的设计速度为 200km/h,因此,在分析时考虑不同的踏面锥度对机车稳定 性临界速度的影响,目的是要考察机车在新车以及运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车轮踏面和钢轨磨
图 5 是高干扰线路谱,经转换后得到的时域中的一个不平顺样本,不平顺以左右钢轨 的坐标来表示。
图 5 线路不平顺(德国高干扰谱)
图 6 180km/h 高、低干扰时一系动态载荷的变化曲线
-9-
2003 年 MSC.Software 中国用户论文集
计算工况
速度 140
160
180
200 220 250
不平顺 低干扰 高干扰 低干扰 高干扰 低干扰 高干扰 低干扰 低干扰 低干扰
表 6:直线响应时车体加速度(m/s2)及平稳性指标
前司机室地板处
后司机室地板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