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心理暗示强调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针对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以及消极学习的情绪,尝试在现代课堂中结合暗示法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和信心,从而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暗示;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但由于一些大学生自尊心很强,而实践能力又相对薄弱,所以经受一些困难,就容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带来一些负面的心理影响[1],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的现象。这也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针对此种情况,尝试将心理暗示应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中,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加强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1.心理暗示在教学法中的应用依据
心理暗示是指人在无对抗的,轻松的条件下,以不明显的,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个体在无意中接收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现象[3]。“暗示”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与教学相互联系,使学生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再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心理暗示与教学的相互联系就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试图调动学生未被发掘的潜能,从人的完整性、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发,去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对东西方国家的教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成果[4],保加利亚教育家、医学家格奥吉·洛扎诺夫认为,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有意识的作用,导致无意识功能被压制,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导致学生疲劳,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暗示教学法就是在学生无意识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不知不觉的去接受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积极向上、爱学习的学生,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去探究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知识,这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协调统一结合的原则,就成为了暗示教学法。这种暗示教学法将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5]、高等数学教学[2],以及体育舞蹈教学和思想教育教学等已被探索研究,并以取得超常的教学效果。
2.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心理暗示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们长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基因遗传,这种观念忽略了人的潜能作用,而人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6]。而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心理暗示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知、情、意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并同时将这种心理倾向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7],从而激发学生闲置、未利用的巨大潜力,使学生的学习不管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在奋起的状态,从而不断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使之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
2.2心理暗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心理暗示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热情是一切行动的源泉,热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好动力。在课堂
教学中结合心理暗示的方式就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学习和思考。
2.3心理暗示能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学习者对学习的自信心
积极良好的心理暗示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环境是学习的重要平台,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愉悦学生的学习情感。而教师赞赏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能够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使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达到克服学习的消极情绪。主动的将老师的期望和热情转化为对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一些高等院校,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在接触新知识时,容易产生各方面的消极情绪,这些都需要高等院校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要采用“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帮助、赞美和鼓励,并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时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帮助这些学生克服不良的情绪,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心理暗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从人的本能出发,借助教师的权威性、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理的语言、体态结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学生进行双重交流的方法,清除学生不良心理情绪,调动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1语言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最主要的过程就是语言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也可以运用语言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对课堂中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不能一味的批评、打击,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与之互动,通过语言暗示,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并对这类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的兴趣,同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3.2非语言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非语言行为暗示教学法是指采用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8]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暗示的一种教学法,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魏月红研究表明,课堂效果的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达的[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手势、眼神、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并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风貌传授知识,给学生带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对知识的渴望。
3.3团体参加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纽克姆指出,个体在制定目标时,会参照团体的目标、规律、行为方式等。团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会成为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榜样,使其主动地与团体趋于一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采用团体暗示法,逼迫部分“无动于衷”的学生,为了团体的目标而改变消极学习的现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使自己趋近于团体的目标,避免和团体内部的大部分同学产生过大的差距。
例如,为了考察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事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组员依次回答问题,根据每组全部组员的表现程度,核算每组的成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