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瑶族建筑
瑶族建筑 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建筑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大分散、小聚居”。
过山瑶尤为分散,3、5户1村,10余户1寨,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
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
瑶族的居住习俗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
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
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
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
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
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多数村落住户分散,户与户之间常相距半里至一里,有时一个村落的人家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场里,每处只住一二户。
瑶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
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瑶族的居住习俗反应了瑶族的生活习惯,也反应了瑶族先民们对瑶族聚居地的一种适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
瑶族的居住习俗是地域文化与瑶族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的体现。
瑶族民居设计研究浅析——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安置区住宅单体设计为例
瑶族 民居设 计考虑当地经济 、 资源 、 制度 , 生活模式 , 文化 观念 , 建造 3 ) 保 留传统民居中堂屋的位 置。在瑶族 民居 中央位置是堂屋结合厨 方式等具有复杂关联的“ 生命体” 。设计中, 突破传统的一套结构体系对应 房 的概念 , 但是在现代商 品楼住宅 中, 房 间的动区是起居室 , 厨房 , 餐厅 ; 套平 面形式的观念 , 转变为一套结构体系对应多样化平面形式功能 。研
1地理 区位 与概 况
江华瑶族 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正南端 , 南岭北麓 , 潇 水源头, 湘、 粤、 桂 民居在房屋高宽 比例 、 屋顶形 式 、 墙体材料 、 立面装饰 、 细部构造等方 面注
三省 ( 区) 结合部的金三角; 是我 国瑶族是 全国瑶族人 口最多 、 面积最大 的 入传统 的文化元素 , 结构现代 的结构 , 材料的优越性 , 融入传 统符号 , 以现 瑶族 自治县 , 被誉为“ 神州第一瑶城” 。 代 的手法对 瑶居传 统造 型加以改造 、 变形 、 重组 , 使之 继续保持传统建 筑 江华县境地貌类型多样 , 山地 、 丘陵 、 盆地 、 平原 、 水域均有分布。座落 风韵 , 使新瑶 居方案具有可识性与不可替代性 。 在县境 中部 的勾挂岭将全县划分有着明显差异 的两个 自然 区——东部 山 区与西部丘陵 区。境 内基本特片征有 四点 : 1 ) 东部群山高耸 , 西部低平狭
3 . 2建 筑 平 面 功能 多向 性 选择
情部予以保留与发展 , 两者并非对立。 传统 乡村营建是一个 自发 、 自主的过程 , 在不断演变化过程中形成一 2 ) 在主屋中引入楼梯 间的概念 , 安全有效的垂直交通 空间 , 可以有有 个个看似外表 “ 随意 、 无序” 的意象 , 实则极其复杂 的“ 生命” 系统 。内部隐 效 的使用二层乃至三层的建筑空间; 提升建筑的综合使用率。传统的爬梯 藏着高有度的秩序与关联 , 特别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血缘 、 地缘 、 族群等各 在现代 的生产与生活 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以安全平缓 的直跑或双跑做为 种纽带 。
建设瑶族门楼的建议和意见
建设瑶族门楼的建议和意见建设瑶族门楼是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下面是关于建设瑶族门楼的建议和意见:1. 保护瑶族文化:瑶族门楼是瑶族文化的象征,应该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和传承瑶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瑶族特色的建筑风格、雕刻工艺、绘画等。
2. 突出地域特色:瑶族门楼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通过建筑设计、彩绘等手法,展示瑶族人民的独特风貌和生活方式。
3. 引入现代科技:在瑶族门楼的建设中,可以适当引入现代科技,如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以提高门楼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4. 提供文化体验:为了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瑶族门楼可以设立展览馆、文化体验区等,让游客了解瑶族文化、参与瑶族传统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5. 加强宣传推广:建设瑶族门楼后,应加强对外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门楼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6. 加强管理与维护:门楼的管理与维护是保持其长久魅力和价值的关键,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门楼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门楼的整洁和安全。
7.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门楼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保持沟通,使门楼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
8. 提供相关配套设施:瑶族门楼周边可以设置一些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商业街、休闲区等,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性。
9. 加强瑶族文化教育:门楼可以设立瑶族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瑶族文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培养更多的瑶族文化传承人才。
10. 增加就业机会:门楼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总结起来,建设瑶族门楼既是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瑶族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引入现代科技等因素,同时加强宣传推广、管理与维护、与当地居民的互动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门楼的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
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瑶族的建筑设计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吊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瑶族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瑶族建筑吊顶的设计方案,以展示瑶族建筑的美和独特。
瑶族的建筑风格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建筑设计简约而实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吊顶设计则是瑶族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了遮挡屋顶的功能,还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使用竹子制作吊顶。
竹子是瑶族常用的材料之一,它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同时也符合瑶族对自然环境的崇尚。
在这种方案中,竹子被削成细长的条,然后编织成吊顶的结构。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遮挡效果,还可以让室内空间呈现出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美感。
同时,竹子的质感和纹理也能够为瑶族建筑增添一份独特的风采。
第二种方案是使用彩绘工艺装饰吊顶。
在瑶族的传统建筑中,彩绘是一种常见的装饰方式。
吊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采用彩绘工艺进行装饰。
在这种方案中,吊顶的表面可以绘制各种图案和纹样,以展示瑶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彩绘的颜色可以选择鲜艳明亮的颜色,以增加整个建筑的活力和生气。
同时,彩绘工艺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场所定制,以满足不同需求。
无论是使用竹子还是采用彩绘工艺,瑶族建筑吊顶的设计都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计应符合建筑整体风格和形式,与建筑其他部分相协调。
其次,吊顶的设计应考虑到使用的功能需求,如遮挡阳光和雨水,增加采光等。
同时,设计也应考虑到建筑所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和地理特点等。
最后,吊顶的设计应注重细节和装饰,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也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总之,瑶族建筑吊顶的设计方案体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的特点。
通过使用竹子制作吊顶或采用彩绘工艺装饰吊顶,可以为瑶族建筑增添一份自然、朴素和艺术的美感。
瑶山古寨的介绍
瑶山古寨:探寻深山中的文化瑰宝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许多神秘而富有历史韵味的古寨。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山古寨,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古寨不仅是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瑶山古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茶山瑶的聚居地。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古寨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当地的山地环境,又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在瑶山古寨,你可以深入了解瑶族的历史和文化。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瑶族的歌舞、品尝到瑶族的特色美食、了解到瑶族的服饰、建筑、婚俗等文化传统。
同时,你还可以与当地的瑶族人民交流,感受他们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此外,瑶山古寨还是一个自然风光极为秀美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古朴的石板路上,欣赏到周围群山的巍峨壮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在古寨的周边,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等待着你去探索,如月亮山、金秀瑶乡等。
总之,瑶山古寨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瑶族的文化传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与当地的人民交流互动。
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来这里一探究竟,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美好回忆。
瑶族建筑风格
瑶族建筑风格瑶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和云南等地。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建筑风格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
一、瑶族建筑的特点瑶族建筑的特点是“三单一通”,即单房式、单层式、单进深式和通廊式。
这种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瑶族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瑶族生活在山区地带,木材是他们最为丰富和容易获得的资源。
瑶族建筑的外观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大多采用斗拱式的屋顶和牛脊形状的屋檐。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美观,还有良好的排水功能,能有效抵御突如其来的暴雨。
屋檐的牛脊形状象征着瑶族人民繁荣昌盛以及对牛的崇拜。
在瑶族的建筑中,特别是寺庙和村寨,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图腾。
这些图案和图腾代表着瑶族人民的信仰和追求,也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瑶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瑶族人民尊崇自然,他们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瑶族建筑常常融入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他们常常选址在山脚下或山间,依山傍水,利用地形布局,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另外,瑶族建筑在功能上也充分尊重环境。
瑶族人民常年居住在山区,他们的建筑通常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震性能,以适应恶劣的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同时,瑶族建筑还注重通风和采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
三、瑶族建筑的历史价值瑶族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还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瑶族建筑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座瑶族建筑都是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瑶族建筑也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传统建筑中,瑶族建筑的斗拱式屋顶和牛脊形状的屋檐等元素,影响了后来的中式建筑。
同时,瑶族建筑还与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交融。
四、当代瑶族建筑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瑶族建筑也在悄然发生变革。
现代化建筑材料和工艺的引入给瑶族建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新。
瑶族民宿外观设计方案
瑶族民宿外观设计方案方案一:自然山水融合设计理念:将瑶族的自然生活与山水景观相融合,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民宿外观。
外墙设计:采用原木与石材相结合的立面设计,原木质感贴近自然,而石材的质感则更加稳重。
通过合理布局与层次感的设置,展示出山水的韵味。
屋顶设计:采用传统的瑶族筒屋屋顶设计,保留独特的形态。
屋面选用稻草或茅草覆盖,增加自然与朴实感。
窗户设计:大面积的玻璃窗设计,使光线充足,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窗周围可以用木质装饰,增加瑶族特色。
景观规划:将周围的山水和植被融入设计中,打造出一个全年都可欣赏美景的民宿。
可设置小花园、倚靠山坡的观景平台等。
方案二:传承瑶族文化设计理念:通过外观设计传承瑶族的文化与传统,彰显瑶族的独特魅力。
外墙设计:选用瑶族传统的红砖墙面或者黛青石墙面,搭配手绘的瑶族图案,在外墙上展现瑶族的特色和文化。
屋顶设计:参考瑶族的传统建筑形式,选择具有特色的青瓦屋顶或筒屋屋顶。
屋面可以绘制瑶族的神话故事或图案,以展现瑶族文化。
窗户设计:窗户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窗框也可以用瑶族特色的花纹装饰,窗户底部可配以彩色玻璃。
庭院设计:通过庭院的景观布置,还可以展现瑶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如摆放瑶族特色的花坛、雕塑、竹制品等,营造出浓厚的瑶族氛围。
方案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设计理念:融合现代设计元素,同时保留瑶族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瑶族民宿外观。
外墙设计:采用现代建筑的简约线条和材质,如玻璃幕墙、金属材质等,突显现代化的外观风格。
在墙体上可以镶嵌瑶族的图案或特色建筑元素,以保留瑶族传统。
屋顶设计:选择简约造型的屋顶,如平顶、坡顶等,前沿的屋顶材质如金属板、陶瓷板等,与外墙整体风格相协调。
窗户设计:窗户采用大面积的玻璃设计,增加室内采光。
窗框可以使用现代材质,如铝合金等,形成现代感。
庭院设计:庭院以简约的方式布置,同时保留瑶族特色的植被、雕塑等元素,展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
花蓝瑶民居建筑初探
花蓝瑶民居建筑初探摘要:作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五大支系中人口最少的花蓝瑶人民,其民居建筑文化独具特色,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其民族内涵,是他长期与之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及建筑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地民居不同时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表现了其与时俱进,保留、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瑶族;民居建筑;花蓝瑶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03-02一、广西金秀瑶族概况(一)金秀瑶族的自然环境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中国境内的瑶族人口共计260万人,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湖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的130多个县市。
长期以来,广西一直是中国瑶族居住最多的省区,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以上。
广西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富川、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主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上。
北面与荔浦县、鹿寨县交界,东部与蒙山县交接,南面同平南县、桂平市及武宣县相邻,西部和象州县毗连。
金秀瑶族自治县在1958年以前属平乐专区管辖,1958年后属于柳州专区管辖,2002年改属来宾市管辖。
全县分为金秀、桐木、头排三镇和三角、忠良、罗香、长垌、大章、六巷、三江、七建八个乡,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
2002年全县共有人口14、73万,其中瑶族5、06万,占总人口的34、4%。
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宜人,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地质、地貌、气象等自然条件特殊而复杂,不仅有浩瀚苍茫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溪瀑景观,还有形态万千的奇松怪石,而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二)金秀瑶族的人文资源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根据语言和习俗的不同,分为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坳瑶、山子瑶五个瑶族支系。
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是茶山瑶语言接近壮侗语,花蓝瑶语言相似于苗语。
千年瑶寨景点介绍
千年瑶寨景点介绍千年瑶寨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凤凰山上,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景点。
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瑶寨中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千年瑶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大部分建筑都是用木材建造的,风格简朴而具有原始的美感。
瑶族人民在寨内居住,他们打造了各种用途的建筑,如民居、祭祀堂和宴会厅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山顶的瑶寨中心广场,这是寨民举行各种仪式和庆典的地方。
参观瑶寨时,游客可以欣赏到瑶族人民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
瑶族人民以歌舞和音乐为主要表演形式,他们穿着传统的服饰,演唱着富有瑶族特色的歌曲,配合舞蹈动作展示瑶族的风情。
此外,瑶族人民还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竹编、刺绣和染布等。
游客可以在当地的手工艺品店购买到这些精美而独特的艺术品。
千年瑶寨周边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观。
寨区由凤凰山组成,山势险峻、风光秀丽。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寨区的美景,同时还能欣赏到远处的壮丽山河。
这里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非常适合进行徒步旅行和探险活动。
瑶寨周边还有一些瑶族人民的村落,这些村落保留了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游客可以和瑶族人民共进晚餐、参加传统的节日庆典,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此外,瑶族人民还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和手工业,如种植茶叶和制作瑶族药酒等。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农田和工坊,亲身体验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
千年瑶寨也是一个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保护区。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瑶族博物馆,了解瑶族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民俗展品,讲述了瑶族人民的传说故事和传统生活方式。
这对于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千年瑶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瑶族人民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感受到瑶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此外,还可以探索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参观瑶族人民的村落,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浅析瑶族文化对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文 核心 期 刊
20 年第 6 09 期
N o 6. 09 . 20
J NORTHW E T . S UNI VERS TY OR I F NATI oNALI ES Phls p y a d S c 1S in e TI ( i o h n o i ce c ) o a
浅 析 瑶 族 文 化对 民居 建 筑 艺 术 的影 响
赵 秀 琴
( 中央 民族 大学 宣传部 , 北京 1 0 8 ) 0 0 1
[ 摘 要 ]瑶 族 是 中 国 南方 一 个 比较 典 型 的 山地 民族 , 要 分 布 在 广 西 、 南 、 南 、 东、 西 、 南 等 省 区的 山 区 。 主 湖 云 广 江 海 瑶族 这 个 古 老 的 山 地 民族 , 着 悠 久 而 生 动 的 耕 山 民族 文 化 。 半 个 多世 纪 以 来 , 界 众 多的 学 者 专 家对 古 老 神 秘 的 瑶 族 有 世 投 来 温 情 的 目光 , 其部 族依 山 而 居 , 成 自 己别 具特 色的 山居 文化 , “ 楼 ” 民俗 更 是 趣 味 盎 然 。瑶 族 民 俗 文 化 特 色 形 如 爬 等
[ 稿 日期 ]20 —01 收 0 91—2 [ 金 项 目]中 央 民 族 大 学 “ 一 五 ” 年 科 研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UN0 3 ) 阶段 性 成 果 基 十 青 C 24 的
[ 作者简介]赵秀琴( 9 7 ) 男( 1 6 一 , 苗族) 湖南邵 阳人 , , 副编审 , 主要从 事中国少数 民族艺术研究 。
鲜 明 , 瑶 族 民居 艺术 的 影 响 十 分 深 远 。 对
[ 键 词 ]瑶 族 ; 关 民俗 ; 居 民 [ 图分 类 号 ]C 5 中 93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0 —1 02 0 )60 9—6 文 0 15 4 (0 9 0—0 00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室内装饰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设计理念。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突出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融入了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的特点之一是以自然元素为主题。
瑶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和水乡,自然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无比重要的。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中常常使用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如山、水、花、草等,通过绘画技法或雕刻工艺将它们鲜活地呈现在天花板上。
这样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无穷魅力。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的运用。
瑶族人民热爱色彩丰富的世界,他们相信色彩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和幸福。
在瑶族特色天花设计中,常常运用明快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绿等,以及艳丽多彩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色彩的组合和运用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也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的特点之三是注重材料的选择。
瑶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可获得的自然材料进行装饰。
在瑶族特色天花设计中,常常使用竹子、木材、藤条等天然材料,通过精巧的加工和装饰,使之成为天花设计的重要元素。
这样的设计充满了自然的质感,给人一种质朴、舒适的感觉。
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的特点之四是注重造型的创新。
瑶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天花设计中常常创新出独特的形状和图案。
他们喜欢将生活中熟悉的形象转化为艺术品,如瑶族的民族花纹、鸟类、鱼类等,通过精细的雕刻和装饰,赋予它们新的灵感和意义。
这样的设计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瑶族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表达。
总之,瑶族特色天花设计理念融合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注重自然元素、色彩运用、材料选择和造型创新,展现了瑶族人民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和文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室内空间增添了美感,也传递了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瑶族建筑调查报告
关于瑶族民居的调查报告一、瑶族民居的式样和分布瑶族居住房屋的样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围篱式的又称茅寮,二是干栏式的又俗称吊脚楼,三是泥瓦式的,四是砖瓦式的。
1、围篱式的叉叉房,又称“茅寮”,是瑶族保留的最原始的住居。
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或杉皮)。
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两种。
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
现在已经比较少见,在云南勐腊地区和贵州,广西西部布努瑶居住区等较为偏避的瑶寨偶尔能见。
图1:金秀更范屯尚存的最后一座全木结构的半楼式房屋,现存所找到的最为原始的瑶族建筑,房顶尚为树皮结构。
2、干栏式的吊脚楼,一般在林区盛行。
下围木板,上盖瓦。
分上、中、下三层:上一层放杂物,中一层住人,下一层畜牲口、家禽之类。
在中一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乘凉及活动等。
又分半边楼和全楼两种。
半边楼“半边楼”为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即干栏式“半边楼”。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得名,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相同。
多见于云南、贵州、广西北部如灵川、龙胜、融水等地的瑶族。
图2:贵州传统瑶族民居吊脚楼3、泥瓦式房屋,以泥、竹、木为主要材料。
又以夯土墙居多。
“一明两暗”型,即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是厨房。
多为两层。
楼面用杉木板铺设,可住人也可放东西。
为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
特点是结构较为简单。
多见于金秀、昭平、蒙山等地的瑶族建筑。
图3:金秀县忠良乡普通瑶族泥瓦建筑,主屋外搭的附属建筑还是以木板屋,木质走廊为主,还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
4、砖瓦式结构。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
瑶山古寨的心得体会
瑶山古寨的心得体会瑶山古寨是一处位于湖南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的旅游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
我有幸能够参观这个古老的寨子,并且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这里,我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风景,还体验到了传统的文化和民俗习惯,深深地感受到了瑶山古寨的魅力。
首先,瑶山古寨的自然环境让我印象深刻。
这里的山峦连绵起伏,青翠欲滴,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小溪。
在寨子里,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而宁静的山水画中。
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色让我心旷神怡,感觉犹如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其次,瑶山古寨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古寨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我看到了寨内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和传统的民居,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参观寨内的博物馆时,我了解到了关于瑶山古寨的丰富历史,学习到了许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这些历史故事让我对这个古老的寨子更加着迷。
而瑶山古寨的民俗习惯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寨子里,我欣赏到了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他们用优美的舞姿和激情的歌声展示着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也有幸参与了一些民俗活动,如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这些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加深了我对这个地方的热爱。
除此之外,我还在瑶山古寨结识了很多友善和热情的当地人。
他们用热情的笑容和真挚的态度欢迎我们的到来,并且乐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和经验。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更加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互相尊重和友善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
总而言之,瑶山古寨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它融合了自然的美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友好的人情味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的旅程让我既有了短暂的放松和享受,又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和文化的宝贵经验。
我会永远珍惜这段美好的回忆,希望有机会再次回到这个湖畔的古老寨子,继续领略它的美丽和魅力。
横宽式瑶族建筑
横宽式瑶族建筑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族称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
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等。
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
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
瑶族房屋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横宽式、杆栏式、曲线长廊式和直线长廊式。
广西金秀大瑶山坳瑶的传统房屋富有特色,房屋正门有阴阳二门,平时只开阳门,供人出入,阴门紧闭。
遇有丧事和家内祭祀时,阴门方打开,供出殡和亡魂进出。
一永州瑶族民居文化特点永州目前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瑶族自治县,有关瑶族的起源及发祥地研究一直是民族学方面的热点。
在史前的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瓠是天狗的化身”。
一直以来盘瓠就是瑶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对象,除了对盘瓠(盘王)的信仰之外,瑶族还存在着其他信仰,其最初的信仰是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对自然的不了解,瑶族先民就把日、月、风、雨、雷及各种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膜拜。
进入阶级社会后,瑶族的信仰受到汉族的影响主要有:萨满、道教、佛教以及一家一户祖先神龛的供奉。
到了明朝后,封建王朝开始推广实行土司制度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经济,如此便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在明朝以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制度中,“瑶老制”在瑶族生活中比较普遍。
其主要特征带有明显的原始社会遗留,即头人称“瑶老”,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职务轮流,处理问题按惯例行事,无特权,处事不公可以罢免,不脱离生产。
瑶族民居建筑初探
瑶族民居建筑初探作者:黄宁来源:《建筑遗产》2014年第01期摘要:瑶族建筑是一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产物,与其他事物一样,自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瑶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接触,瑶族建筑和村寨也在不断发展。
经济条件好的瑶族村民拆掉旧屋,盖上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楼,而这些新楼破坏了瑶族建筑独特的艺术与文化,影响了瑶寨的和谐。
因此,在瑶族的建筑设计构思中应具备民族文化特色。
本文就瑶族建筑的建筑设计构思进行阐述。
关键词:瑶族建筑;民族特色;建筑设计前言历史上瑶族被迫不断迁徙,多居于条件险恶的高山密林之中。
瑶族聚落和住宅建筑常以家族为单位,常由具有共同群体意识的一个或几个家族构成一个聚落。
瑶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使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政治环境下保持着民族独立性,其民族意识丝毫没有因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而削弱,因不断迁徙总面临新的环境,做处处感到势单力薄和重重危机,这更加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他们的民族凝聚力。
正如胡起望教授所认为的:瑶族是一个多元的,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表现为宗族内部的团结互助。
就如盖新房或翻新旧房来说,从准备建房材料到建好为止,往往全寨人主动前往相助,帮忙者不计酬劳,主人以便饭招待。
一、工程概述某工程项目为瑶族建筑,由于历史诸多因素,该自治县是瑶族人集散地,但没有一座能够体现族文化的特色建筑,本着体现瑶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原则,打造瑶族风情的山水城市。
二、构思过程(一)通过对当地民居的考察及研究,自古以来本自治县是瑶族与客家人杂居之地,因居住环境与习俗不同,其建筑特点亦不相同。
客家的村落大都建在山脚边,呈“丰”字结构的围龙屋,周边是水田或旱地,而瑶寨的房屋基本上是依山而建。
有的建在半山腰;有的建在山坑的上游,其位置称为“坑头”;有的建在山坑的下游,则称为“坑尾”。
房屋的布局依山势的高低作层积式的排列。
瑶族建筑特点多采用lsquo人rsquo字形棚居(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世界)
瑶族建筑特点多采用lsquo人rsquo字形棚居(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世界)↑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在中国的大西南有这样一个地方山坡上布满了密集的纹路纹路之间是静如玻璃一般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与云彩仿佛大地的调色盘这里是哈尼梯田(红河梯田,摄影师@卢文)▼距梯田约80公里外一座只有2平方公里的小火车站因电影《芳华》的上映吸引了国人的目光(云南蒙自碧色寨站,摄影师@万瑞)▼而汽锅鸡、过桥米线等特色美食早已悄然登上国人的餐桌成为云南味道的代表(云南过桥米线,摄影师@王超)▼这些惊艳了世人的美好事物都来自红河州全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位置及行政区划,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这到底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01山河的创造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处在滇东高原和哀牢山之间红河与珠江两大水系在此汇流北回归线穿越而过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环境(红河州地形及水系,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东北部的高原由巨厚的石灰岩组成数百万年水的侵蚀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请横屏观看,新现乡珍珠洞,摄影师@贺平昌)▼西南部的哀牢山巍峨连绵山中云雾缭绕、森林广布(哀牢山,请横屏观看,摄影师@饶颖)▼哀牢山与高原之间红河(元江)流过流经之地多分布着红色土壤江水如一条红色的飘带缠绕在大山之间(红河大拐弯,摄影师@胡艳辉)▼良好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多样的生命世界哀牢山上2000多种植物组成了茂密的森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中央为绿水河,摄影师@柴峻峰)▼森林中恐龙时代的遗存中华桫椤枝叶大如伞盖(中华桫椤,摄影师@莫明忠)▼枝叶间西黑冠长臂猿在游荡(红河流域的西黑冠长臂猿,摄影师@张程皓)▼树鼩在四处觅食(红河州的树鼩,摄影师@莫明忠)▼无数鸟类、两栖类等动物以此为家园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藏在层叠的群峰之间而唤醒它的人们即将踏歌而来02被唤醒的土地“在那远古的时代天边有个叫虎尼虎那的地方红红的石头像天火燃烧黑黑的石头像黑夜笼罩奇怪的巨石成千上万垒成了神奇巍峨的高山...”——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两千多年前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分从歌中所唱的高原地带向南进发经过漫长的迁徙大约在隋、唐时期渡过红河站到了哀牢山下(哈尼族迁徙路线,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经历漫长的变迁与融合他们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民族哈尼族他们的生产方式从游牧变成了农耕(哈尼族的“四季梯田”实景演出,请横屏观看,摄影师@戴云良)▼彼时云贵高原一带的农耕活动尚处在相对原始的阶段哀牢山大部分仍是荒蛮之地哈尼族祖先的到来将彻底改变大地的面貌他们首先选择向阳的缓坡开辟为旱地在其上种植几轮旱地作物借此平整土地、熟化土壤(梯田建造过程1:从旱地到旱田,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随后在台地边缘层层堆垒泥土形成田埂引水入田将旱田变成水田(梯田建造过程2:造田埂-引水-水田,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通过水渠引来的高山之水经过砂石沉淀后逐级流入大小不一的田块最终汇入山脚下的河流(哈尼梯田引水系统,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精心维护的梯田水常年充盈而饱满(红河州元阳多依树梯田,摄影师@刘珠明)▼为了更好地管理梯田哈尼人创造了独特的农事历将四季的劳作融入四季的梯田从春季开秧的“康俄泼”(春季的哈尼梯田,摄影师@张洪科)▼到夏季祈求丰收的“矻(kū)扎扎”(夏季梯田,摄影师@王超)▼秋季收获时节的“车拾扎”(元阳梯田秋色,摄影师@戴云良)▼以及冬季休耕时的“扎勒特”(2013年红河州百年一遇的大雪,摄影师@何俊云)▼热爱歌舞的哈尼人还将这四时的劳作汇成了《哈尼四季生产调》编入了充满热情与力量的铓(máng)鼓舞载歌载舞中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建水哈尼族铓鼓舞,源于哈尼族农耕习俗的一种舞蹈,摄影师@戴云良)▼哈尼人相信:“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比梯田稍高之处是哈尼人的村寨与梯田共存共生(哈尼村寨作夫村,摄影师@王超)▼村寨的上下各有一片刻意保留的森林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而高山区则保留着原始森林(被森林包围的哈尼村寨,现代的房屋上,依旧采用了传统的蘑菇房屋顶样式,摄影师@何俊云)▼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形成“四素同构”态势哈尼人的完美家园就此形成(哈尼梯田四素同构景观示意图,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到了元、明、清时期因战争和屯垦等原因大量来自北方的汉族迁至红河流域梯田的面积开始迅速扩张如今已遍布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总面积高达100万亩(哈尼梯田分布范围,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除了梯田在红河州北部地区也发展出村落开辟出大大小小的农田(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请横屏观看,摄影师@蔡震宇)▼广泛的农业开发让红河州逐渐变得富足长街宴表达的是对丰收的祈福也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红河县长街宴,摄影师@张凯)▼明朝在云南的开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分野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坝子上统治者设立了临安府(今建水)统辖红河州大部分地区建水变得繁华起来(建水朝阳楼,摄影师@宴祥维)▼其经济发达在云南富甲一方临安城中富商巨贾建造起深宅大院(红河州建水朱家花园,摄影师@李昌华)▼文人雅士在股指之间把玩起紫陶(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建水紫陶,在今天也是建水地方特产,图为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摄影师@王超)▼水面上建起优雅恢弘的石桥(建水双龙桥,摄影师@李文博)▼仅次于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文庙建水文庙在遥远的西南传播着中原的文化(建水文庙,摄影师@蒋晨明)▼而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朗、布依11个世居民族则延续并发展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少数民族中以彝族人口最为众多(红河州彝族火把节,摄影师@都文明)▼多民族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食过桥米线、汽锅鸡、烧豆腐、小卷粉...激活了红河人的味蕾(建水烧豆腐,摄影师@蒋晨明)▼数百年间被唤醒的红河州富饶而祥和默默镇守着西南的一方土地但到了近代它将受到新一轮冲击这同样与大地的馈赠有关03近代化的冲击剧烈的地壳运动在红河州的地表之下创造了矿藏有一种金属矿产在红河州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锡矿(红河州矿产资源分布图,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红河州开采锡矿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西汉时期随后的历代政权都先后进行过开采利用甚至一度占全国锡产量的60%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清末当时英、法等西方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锡在工业中用途广泛为了开发和运输锡矿交通干线上的蒙自出现了云南的第一个海关(蒙自海关旧址,摄影师@舒骏逸)▼海关一开就像拧开了锡矿生产的水龙头个旧锡矿的年产量从清中期的900多吨直接飙升到5300多吨大量的锡矿出口刺激了当地的马帮以及红河的航运骡马不绝、航船相接个旧锡通过数条线路被运送至越南海防、中国香港以及其它沿海口岸进而经海运流入西方工业国家(近代个旧锡矿主要外销路线,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然而红河航道湾多水急沿途盗匪横行马帮的运力更是低下工业国家对锡的需求则是连年增长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势在必行这就是滇越铁路但要在山高谷深的云南修铁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越南到云南海拔逐渐升高红河流经之地遍布V字形峡谷加上山林茂密、瘴疠严重铁路的修建困难重重(红河州湾塘乡一带的滇越铁路,通过崇山峻岭,摄影师@王璐)▼最为艰险的莫过于屏边县的四岔河大峡谷峡谷两壁相距仅60余米河谷深度100多米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建造桥墩为此上百吨定制的钢构件从法国运抵云南屏边再由中国的劳工一件件背上山一个经由铁索牵引以人字形钢梁支撑的桥梁(人字桥修建过程,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这就是堪称工程奇迹的人字桥(人字桥,摄影师@何俊云)▼经过近10年的修建30万劳工参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滇越铁路终于在1910年全线贯通(滇越铁路白寨大桥修建历史照片,图片来源@《滇越铁路》,供图@何俊云)▼随后当地士绅集资修建的个碧石铁路与滇越铁路相接共同构成了当时云南的大动脉(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路线图,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从云南蒙自到越南海防时间从原来的几十天缩短到两天(滇越铁路,开远市驻马哨展线上的货运火车,摄影师@王璐)▼与此同时沿着相反的方向铁路也将西式建筑和西方的生活方式带进了红河州电线、电灯餐厅、电影院、酒吧咖啡馆、网球场商号、银行、医院、学校、邮局以及最早的“快递公司”颠覆了滇南地区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大通公司旧址,大通公司曾为滇越铁路上最大的商号,摄影师@何俊云)▼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的交汇点碧色寨成了重量级的交通枢纽一时风头无两(碧色寨站,摄影师@李昌华)▼1913年一批云南学生被选派留学日本正是经滇越铁路走出了国门1915年蔡锷辗转中国香港、越南最终沿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发起了讨伐袁世凯的征战1938年北大、清华和南开的一群学生经过中国香港、越南沿滇越铁路北上昆明在那里入学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摄影师@卢文)▼滇越铁路改变了大西南甚至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1943年铁路收归中国管理随后它两次因战争被阻断直到1996年才恢复通行(滇越铁路国际联运列车通过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点附近的河口中越大桥,摄影师@舒骏逸)▼此时的红河州也已经变换了容颜04尾声当曾经名动一时的西南动脉逐渐被平凡的生活所淹没当曾经的特等车站逐渐被遗忘(荒废的滇越铁路滴水站,摄影师@何俊云)▼红河州所在的区域继古代山地农业的巅峰西南贸易与文化的重镇中国近代化的先锋后铅华洗净当我们站在山顶百万亩梯田如巨浪般涌入眼帘时我们才会愕然记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深藏的惊涛骇浪正如哈尼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刻”一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也镌刻在这片土地上(元阳梯田,请横屏观看,摄影师@嘉楠)▼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建立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今的红河州是大量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种植基地发展高原现代农业的沃土(红河州茂密的橡胶林,摄影师@何俊云)▼如今的红河州有了更发达的铁路、公路网自然、人文、历史、美食都变得触手可及(蒙自-文山-砚山高速公路,摄影师@张洪科)▼如今的红河州数千年往事一百年风云融汇在不变的山河中在云南之南等待着你来发现本文创作团队撰稿:张照编辑:张楠图片:秦南设计:陈随、郑伯容地图:巩向杰审校:撸书猫、李张子薇、王昆封面摄影师:刘珠明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1]红河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河州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2]本书编写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M].民族出版社,2008.[3]闵庆文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4]黄绍文.诺玛阿美到哀牢山[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5]廖丽.锡都个旧的兴衰[M].云南教育出版社,2017.[6]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百年滇越铁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7]杨娟.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6.[8]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D].复旦大学,2011....TheEnd...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试析瑶族文化与瑶族建筑
试析瑶族文化与瑶族建筑一、瑶族文化习俗研究1.瑶族历史《湖南瑶族》——按语系分成四个支系:使用勉语的盘瑶支系——瑶语支系;使用苗语的支系——布努瑶支系;使用侗水语的支系——茶山瑶;使用汉语土语的支系——平地瑶支系。
平地瑶属于盘瑶的一个支系,习惯上一般将瑶族划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三大支系。
2.瑶族文化瑶族风情和文化主要有唱瑶歌、跳长鼓舞,住吊脚楼,喝“瓜箪酒”和苦茶,吃荷叶米粉肉、腊肉和瑶族“十八酿”,穿绣边衣、“鸡公鞋”,盖“八宝被”,洗大桶药浴等。
歌舞文化: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
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
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
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
舞姿刚健,风格淳朴。
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
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
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
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
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風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
宗教信仰文化:瑶族宗教信仰形成、发展是建立于他们族类的“万物有灵”观念之上的,一系列精神生活中的神秘力量成为支配着族类生活的精神因素。
大约在宋元时期,道教、佛教相继传入瑶区,并与瑶族社会原有的原始宗教相融合。
尤其是道教对瑶族影响甚深。
现在瑶族在丧葬中的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都是按道教仪式进行的。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曾在瑶族地区建有教堂,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
从瑶族地区众多的庙宇、众多的神祗、民间的巫师、神秘的巫术等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社会事象上看,主要有始祖崇拜崇拜以及道教、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祖神崇拜和度戒等等。
瑶族吊脚楼,蒙古包,黎族船形屋介绍
黎族船形屋,黎 族 民 居 建 筑 之 一 种 , 流 行 于 海 南 黎 族 聚 居 区 。 多 黎族船形屋 用竹木搭建而成,外形酷似船篷而得名。一般分为三间,中 间为厅,两边为居室;也有前后两间的,前面炒厅,后面为 居室。
为什么瑶族多依山而居?
为什么瑶族多依山而居?
居山而建的瑶族木结构吊脚楼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大分散、小聚居”。
瑶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解放前,由于生产落后,过着游耕的生活,经常“吃尽一山而他迁”,很少定居,因此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往往是3、5户1村,10余户1寨,依山而居是其居住的最大特点。
居住地势稍平坦的,住房以平房为主。
居住地势较高的,则以吊脚楼房为主,楼底堆放木柴、杂物或饲猪、牛。
住房比较整洁,有卧室,正厅厨房和洗澡间。
瑶族的住房,大致有四次大变革:第一次居住的是竹木结构房屋,上盖茅草,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棍,外面糊上泥巴;第二次居住的是木板结构房,即上盖杉皮,下围木板;第三次居住的是泥砖结构房屋,即上盖青瓦,下砌泥砖;第四次也就是现在居住的是钢筋水泥和砖结构房,多是二、三层楼房屋。
现在的瑶族住房都比较现代化了,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和自来水。
许多瑶族家庭还添置了不少家具、生活用品,电视机、洗衣机等已进入瑶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课程名称:《建筑赏析》班级:建筑131班姓名:谢添宇学号:201300503025指导老师:梁晓慧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摘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丰富的建筑文化极具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自《山海经》中就描述了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神秘部落。
建筑史即是文化史。
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与地域、文化、经济等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少数民族,更是与民族起源,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所以,本文从瑶族的起源切入,详细分析瑶族各类建筑形式,并且以广西恭城为例,探讨瑶族建筑的发展。
瑶族是炎帝神农氏后裔,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从周朝初年起,南迁于南岭山脉和西南边境。
从唐末乾宁四年(897)到宋熙宁五年(1072)的时间里,瑶族先民与南方土家族、苗族、畲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区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安定共处、和谐发展的时期。
1995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现的明清时代的瑶族文物画卷《梅山图》,记录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生活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唐宋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文化、宗教信仰的情况,这说明瑶族在梅山地区已发展了自己的灿烂文化。
但是,自宋以后,瑶族先民在民族歧视的政策下离开梅山地区,在都庞岭千家峒地区开始分化,向南深迁,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求生生活,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都不高,最终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因此建筑也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但在长期的分化和迁徙过程中,虽然存在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却始终同而未合,归而未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这种住房的形成多是因为经济落后及交通闭塞,直接就地取材,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条件。
但是茅草杉皮等植物类建筑材料容易腐蚀,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被舍弃,“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一般也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按照围合形式来说,瑶族建筑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瑶家古吊脚楼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例如龙胜瑶族民居,多数就是半边楼。
半边楼多依山而建,劈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前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边楼。
每座房多半为四排三间两层楼的瓦房,两头增建偏厦,正屋前为廊檐,居中一间多作厅堂,安置祖先位兼作会客;壁后为老人卧室兼存食具,左间里格置火堂作煮食,取暖、进餐之地,右间装房作儿媳宿舍,外格左右厢房作青年室或客房。
楼上储存粮食,烘炕红术、芋头,楼下或增建偏夏一方置放农具,另一方堆柴、筑灶煮销,熬酒、礁房,中户以上每家置冲粑粑木槽,中户以下置有冲蕨根木槽,或沉蕨根淀粉之大小木桶。
楼底杀养牲畜和堆放草粪。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
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按建造材料来说,瑶族民居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砖瓦式的,二是泥瓦式的,三是干栏式的,四是围篱式的。
屋顶均为“人”字型。
房屋的坐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的居多,也有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的。
四种不同的类型的民居的出现主要基于地域及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同,同一村寨中可能会出现几种类型同时出现的情况。
而砖瓦式由于起材料的耐久性比较好,现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在使用当中。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
分为有飞檐和无飞檐。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西富川县瑶族居民村发现有一些具有战略防御的建筑群。
这些村落设有一道道重门、关卡,外来之敌难以入内。
这种带有防御性的建筑群体,与兵荒马乱、人心不安的旧社会有关,也是原始部落的遗存。
泥瓦式的结构,下以泥为墙,上为瓦(或杉皮)。
干栏式的结构,一般在林区盛行。
下围木板,上盖瓦(或杉皮)。
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放杂物,中层住人,下层畜牲口、家禽之类。
在中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砖瓦式围篱式泥瓦式乘凉及活动等。
围篱式的结构,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或杉皮)。
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两种。
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
前者比较普遍,后者见于广西西部布努瑶地区。
居住这种围篱式房子的瑶民,一则经济困难,没有能力盖较为讲究的房子,二则因经常进得游耕,居无定处,所以也不需要盖造价高的房子。
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
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
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
正房上方设有阁楼。
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
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瑶族村寨一般依山傍水,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村落布局,充分借助传统风水理论,借用自然景观来装饰建筑,选址与建设都与山水相协调,体现了与生态和地理环境矛盾与和谐的统一,富有地方特色和建筑艺术特色。
人数较少的村寨布局不像安徽宏村那样有完整的规划,基本上是宗族之间自发地聚在一起,相互倚靠又留有适当的私人空间,菜园、水果树等夹杂其间,四周是田园果树,一派典型的江南田园风光。
人数较多的村寨屋舍鳞次栉比,紧紧相连,中间是粗犷的石板,或依山而建,或引水而居。
村寨中有集会休闲的广场,宗族祠堂坐落正首位。
瑶族人敬畏神灵、敬重祖先、尊重传统,每家每户都设有‘堂屋’,在处于房屋北方上位,同样作为客厅只用,供奉天地、先人,香火不断,屋外奉各路神明,逢年过节必三生与酒供奉。
广西虽然是壮族自治区,但同样也是一个不小的瑶族聚居区,比如富川、恭城、金瑶族的“叉叉房”后殿秀、大化、都安,都是著名的瑶族自治县。
瑶族的建筑与其风俗习惯也有很深的关系。
广西的瑶族盛行“打油茶”,尤其是恭城油茶最为出名,早餐,宵夜都是围绕油茶展开,中午也必不可少。
传统的油茶是以山上采摘的茶叶经过煮、搓、晾、熏制成干茶叶,然后加以油、盐、姜、蒜边加热边捶打成汁液,后加水煮沸而成,配以炒米、葱花以及各种粑粑,色香味俱全,提神效果显著。
油茶文化贯穿整个瑶族文化,对瑶族的歌舞,厨房的配置与其在房屋设计中的地位,宗教建筑的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白米、红薯、玉米等以传统的蒸馏法酿酒,逢客必饮,无客自饮。
客宴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
所以酿酒坊一般也是不可少的。
此外,瑶家豆腐坊也是和酿酒坊一起的,在地位上处于平等。
瑶族建筑的装饰以生活为主题,图案多为花草,绘画多为表现劳作、歌舞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瑶族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盘王节,为了纪念瑶族共同的祖先——瑶王盘瓠,每年的十月十日,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
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
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
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现在还有大规模游行活动,高举红底黑色牛头大旗和黑牛角,龙狮共舞,鞭炮鸣响,举族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瑶族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宗教建筑是盘王庙,作为当地瑶族村民祭祀祖先和欢度盘王节举行节日庆典活动的地方。
较为古老的盘王庙位于资兴市碑记乡茶坪村附近山腰上,土木结构,庙堂三间,布局较简单,主殿为中轴对称结构,殿内原供有盘护夫妇等12尊瑶族祖先的木制雕像,现只剩8尊。
规模比较宏大的庑殿瓠圣门位于“神州瑶都”的湖南省永江市江华县的盘王殿,红墙朱柱金色瓦,从阑额到挑檐桁,中间大小额枋和斗拱等面上都有大量的彩绘。
彩绘极富瑶族特色,大多以蓝色为底,白色作画,祥云为黄色,内容以花、草、水为主题。
1995年迁建后舍弃木结构,用混凝土做仿古式建筑。
全殿布局为三进,第一进为瓠圣门,内有丹樨和碑刻,两旁庑殿用卷棚县山顶,为仿瑶家吊脚楼,作为为展厅,陈列着各级领导的题词,瑶族生产生活用具、典祀、婚俗、文化活动以及军事方面的实物和照片,用直观的手法再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进为主殿,五脊重檐歇山顶,中轴对称,奉盘王全身像,门上悬挂着手书“盘王殿”的直匾。
第三进后殿为墓亭,供奉有盘王的灵位,坐落在大殿的中轴线上。
整个盘王庙雕刻装饰不是很多,屋脊装饰也仅有正脊正中与脊角起翘有脊兽,用来防火赈灾之用。
整体格局有着中国古典陵园的特色,也有道观的韵味,红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植物交相掩映,产生强烈的对比。
全殿座北朝南,近看雄伟、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中国瑶族第一殿。
近年来,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被不断挖掘与发展,特别体现在建筑上面。
2015年2月16日,位于桂林市恭城县武王路凤凰山上的盘王阁正式落成,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层高27.6m,白墙朱柱淡金色瓦,主殿位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总人口27万多人,其中瑶族人口十五万多人。
恭城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县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型绕越整个城区,更显瑶乡之神秘。
恭城自古处于中原进入两广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独特的瑶乡地域文化,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文庙和全国关帝庙十大理事之一的武庙相邻而建,互相辉映;周渭祠、湖南会馆、东寨瑶族古民居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