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绪论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1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12、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15、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7、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1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2华夏族的形成、黄帝的贡献、禅让制教学重点1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2华夏族的形成、黄帝的贡献教学难点1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2黄帝的贡献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总体特征:开始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

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1世纪),人类完成了从原始群居→氏族公社→国家的发展。

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由建立、发展、繁盛到走向瓦解。

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⑴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⑵秦汉时期:封建的大一统时期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二、各个击破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类别约七十至二十时间约一百七十万年约三万年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店保留猿的某些体质形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特征工具制造打制粗糙的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火使用天然火人工取火观念懂得爱美死后埋葬社会组织原始人群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影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理解认识1.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2。

政治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政治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绘画艺术
中国画强调“意境”,注重画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合一,以及画 面的整体和谐。
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建筑与 周围环境的呼应。
中华文化的科技贡献01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以草药和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
01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支持和投入,推 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02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 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03 未来中华文化应该注重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探讨
01
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 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2
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
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动
03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03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
1 2 3
文字传承
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文字,通过世代口 口相传,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流传至今。
经典传承
《诗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通过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等方式,使得中华文化 的精髓得以传承。
节日习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习俗,通过 家庭和社会的传承,使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得以 保持。
04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国历史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众多文化形态和社会制度构成一个独特的中国。

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角度来介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一、黄河文化的初现和发展黄河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人们开始在黄河流域定居。

这一时期的文化表现在土地的利用和生产力的发展上。

人们开始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采用石制工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黄河流域的船夫、农民、牧民等聚居在一起,引发了交流和合作,使得区域的文化发展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各地区文化、民族、习俗有所不同。

东部地区的龙山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黄河文化,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玉器的制造上。

向西的秦岭山区则出现了仰韶文化,这种文化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农业文化之一,表现在石器的制造和粮食的种植上。

黄河文化不断发掘和变化,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础。

二、黄河文明的高峰期黄河文明的高峰期为商周时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标志着黄河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黄河流域文化达到全面的发展和统一的标准。

商朝政治体系呈现出世袭制和宗法制的特征,城邦国家的形成也与此相关。

商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人逐渐崭露头角,出现了商人和士人并存的局面。

商朝工业陆续出现了铸造、织造、冶铸等行业,乘虚之机,利用水力开采铁矿,下设冶铁营和鼓风炉,为后世的冶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黄河文明的文学形式也进一步发展,神话传说在日常生活和宫廷政治中得到繁荣发展。

商朝的甲骨文为中华文明的书写提供了初始形式,而周朝以后的Oracle和其他书写形式也在黄河文明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三、黄河文明的走向和发展黄河文明在鼎盛时期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近代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然而黄河文明也有其历史走向和发展的限制。

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文化和地域开始崛起,中国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变异的趋势。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文化渊源。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水利工程、文化传承和变迁等方面来探讨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历程。

一、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黄河源自青海高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终注入渤海。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古代农业文明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农耕经验的积累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人们开始栽种小麦、大麦、粟、糙米等农作物,养殖牛、羊、猪等家畜。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黄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长期以来水灾频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建设水利工程来调节水文,改善灌溉条件,保障农业生产。

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留存至今。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是太行山以北的灵渠。

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始建于公元前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它连接了黄河与长治、晋城等地的河流,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另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公元前公元前前515年修建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飞沙河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将流经崇山峻岭的岷江和邛崃山脉的青城山脉水源进行调剂,充分利用了山脉的地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世界上最丰饶的农业产区之一。

三、文化传承与变迁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与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

在黄河流域的长期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上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课件

六上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课件

C
D
阅读资料: “上古之世,人民少 而禽兽众,人民 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面貌?我们的 祖先是怎样与之作斗争的?
1.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 黄河流域和 居民分别是我国____ 长江流域的早期居民。 _____ 2.半坡聚落和河姆渡的遗物证 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粟 和___ 水稻 的国家。 _____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1.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早生活在(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珠江流域 D. 黑龙江流域 2. 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 舜 E. 禹
A)
AB)
1.科学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 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使用火 B.直立行走 C.劳动 D.使用文字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 野兽和照明.
2、生产和生活
种植粟和蔬菜
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饲养家畜 烧制彩陶 半地穴式房屋
第2 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简表
原始居 民
时间
地点
房屋 类型
原始农 原始家畜 原始手 耕 饲养业 工业 世界上 最早种 植水稻 饲养猪 狗、水 牛等 烧制 黑陶, 其他: 水井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

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较早期的文明之一。

其历史演化过程旷古至今,中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1. 黄河文明的起始阶段黄河文明的起始可以追溯到约58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石器和粗陶器进行日常生活。

此时黄河流域的社会结构主要以部落制为主,也有部分先进地区进入氏族和城邦的阶段。

2. 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文明新石器时代是黄河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指紫金山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开始繁荣,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在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政治和军事的实力差距,究竟是由氏族和部落首领领导,还是由诸侯、王者领导,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3. 商代黄河文明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朝开始出现在黄河流域,成为黄河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的社会制度主要是以王权制度为主,城邦和氏族制度则常常处于被镇压和压制的状态。

商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文物,如殷墟、桐城方壶等。

4.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文明西周时期之后,黄河流域又进入了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包括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和城邦数量增多,各种纷争和战争不断爆发。

但随着铁器的普及和国家统一的趋势,黄河流域逐渐走向了一个由秦始皇建造的大一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5. 黄河文明的当代如今,黄河文明的遗产和文化仍在人们生活中,许多黄河文明的重要遗址和文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资产和名片,被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研究者所关注和探索。

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总之,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不仅见证了中国長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世界文明的不断演进。

希望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深入分析,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提供更为深刻的基础。

强国答题之中国文化演变

强国答题之中国文化演变

强国答题之中国文化演变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贡献四、秦汉时期的统一与文化融合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交融六、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七、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八、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传承九、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数千年的演变历程中,各种思想、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成果层出不穷,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明体系。

本文将概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演变脉络。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早在史前时期,中国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夏商周三代为奴隶制王朝,国家制度、礼仪文化逐步确立。

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贡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各抒己见,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儒家倡导仁爱、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法家强调法治、权谋。

这些思想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四、秦汉时期的统一与文化融合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文字、度量衡等进行统一规范。

汉朝继承秦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同时,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佛教等传入中国。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这一时期,儒家文化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冲击,出现了一波文化多元化的潮流。

六、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斐然,同时实行开放政策,吸收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成果,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七、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辉煌,如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在科技方面,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诞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它的生成过程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民族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探讨其演变历程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融合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始于远古时代,当时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族群和其他各民族渐渐形成相互影响、交融和传承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先民逐渐形成了融合了共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不同民族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中,综合汇聚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经过相互传承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富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体系。

佛教的传入和落地生根,使得中国人在宗教和信仰上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传统,这一过程也与中国文化的生成密不可分。

二、政治和制度的塑造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中,政治和制度的演变和塑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内核。

传统优越的统治制度和管理体系,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种政治和制度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士人文化,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儒家思想等都对中国文化的生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也经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洗礼和影响,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中原的战争纷争和统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丰富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争,例如道家与儒家、佛教与道教的争议,也使得中国文化从较早的十字文化逐渐成为多元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在事实上改变了中国文化,也通过书籍和文献的收集和传播,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认知和发展。

四、科技与思想的融合科技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初三历史知识总结古代中国的与文化

初三历史知识总结古代中国的与文化

初三历史知识总结古代中国的与文化初三历史知识总结:古代中国与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中国的文化可谓是独具特色。

从周朝到明朝,中国的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初三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围绕古代中国的文化展开叙述。

一、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包括黄河流域的先秦文化、华夏族的传统文化等。

在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渐渐从以狩猎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

这一转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夏族的传统文化则是源自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原文化的基石。

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古代中国礼制文化古代中国讲究礼仪之道,崇尚孝道、礼仪、端庄和中庸之道。

这种礼制文化为社会稳定和道德观念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礼》等经典文献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国的礼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为中国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道,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墨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公正;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认为严明的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极为丰富多样,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的表达成为了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辉煌灿烂,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4. 科技与发明古代中国在科技和发明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工艺制作、纸张、印刷、火药等发明改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军事技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形成过程探究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形成过程探究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形成过程探究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是一个宽广而充满活力的地方,其丰富的资源和温和的气候吸引了早期的人类在此定居,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体系。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交流和社会建设等方面来探究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形成过程。

一、地理环境黄河流域地势较平,地表呈现阶梯状,流域自西向东逐渐倾斜。

整个流域区域被称为黄土高原,因为地质条件的原因,这里盛产黄土,黄土的矿物质特别丰富,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黄河流域的峡谷、湖泊、山脉、河道边缘等处可以发现丰富的石头、石器、陶器和金银珠宝等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明早期人类在该区域生息和沟通交流的证据。

二、气候条件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洛阳冬季温和、夏季炎热的温带季风气候。

由于流域内的地形和地势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长期以来以四季分明、春夏雨多和秋冬干旱为特点。

对比其他地区的严寒天气、干燥和荒芜,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早期人类的农业和文化发展,这种气候条件的特殊性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了人类故乡的重要地区之一。

三、文化交流黄河流域以“礼仪之邦”而闻名,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黄河流域也是礼仪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这些文化交流和对话中,涉及了艺术、哲学、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学等多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的文化交流越加频繁且逐渐深入,文化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不仅现代化的文化产生于黄河流域,而且中国文化乃至世界各国文化的瑰宝都是在这里得以孕育和传承。

四、社会建设早期人类在黄河流域的生活多以农业和养殖业为生,因为河流将大量水源引进农田,这里的农业收成更为丰富,时间更长,生产效率也更高;同时,流域内土地较为肥沃,种植业非常有利可图。

随着人们的理性推断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黄河流域的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为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4.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5. 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进程经历了多个时期和朝代的更替。

在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中,我们主要复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涵盖了从黄河流域文明的诞生,到秦朝的统一,再到汉朝的繁荣以及后来的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本文将以简洁美观的方式,梳理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诞生古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2100年的夏朝,而在夏朝之前,黄河流域已出现了多个独立的文明。

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文明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等。

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它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并在公元前6000年至4500年之间盛行于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一种重要的青铜器文化,它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之间盛行。

龙山文化的代表就是良渚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该文化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繁荣发展,其代表就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和神秘的青铜人脸等。

二、中原各族的交往与统一自中原地区的郑州商朝到禹的时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逐渐走向合一与统一。

中原地区的统一是由商朝的嬴姓(后改姓姜)的商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建立,继而舜帝、尧帝、禹帝的时代,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统一的历史时期。

三、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制度,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朝虽然统一大难中国,但其残酷的法家制度和高昂的赋税引起了民众的反抗。

最终,在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四、汉朝的繁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刘邦(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在汉朝的两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繁荣与发展。

汉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州郡制、兴修水利、加强农业生产等,这些改革使得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与黄河文明的演进

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与黄河文明的演进

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与黄河文明的演进中华文明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源起于远古时代的华夏族。

其中,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演进历程与当时的环境以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

当时,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定居,开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在这个时期,华夏族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流之一。

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黄河也为当时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沃土地。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人们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种植小麦、大米和棉花等作物,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用于灌溉农田和治理洪水。

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重要事件和变革。

比如,商朝时期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当时人们对青铜器的制造和装饰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活品质,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在黄河文明中,夏朝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证明了黄河文明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孔子、孟子、老子等大师,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教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黄河文明中,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如黄帝、大禹等,他们的治水和农业管理经验对于黄河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人们在早期所取得的成果,为后续各个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知识拓展】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①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②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3.秦汉魏晋时期4.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文字狱7.近代社会(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高中历史必修一详解

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高中历史必修一详解

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高中历史必修一详解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源头既是历史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从高中历史必修一的角度详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文明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文明。

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原始形态的语言和文字。

在这个时候,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狩猎、采集、垦殖和畜牧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此时代的中华文明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法制和社会组织,但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石。

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源头逐渐转移到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因。

在这个时期,农业的兴起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特征。

人们通过对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同时,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也逐渐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态,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中华文明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

这一时期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等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王朝制度开始出现,国家和政治组织逐渐形成。

同时,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不仅仅是指文化和思想的传承,还包括国家制度、法制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发展。

四、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源头并不止于远古时期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还包括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通过历代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例如,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制度、教育制度和道德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道教、佛教等思想和宗教的传入也对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1.绪论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

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

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

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

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

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

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

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

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

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

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

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

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

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

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

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其二,以大环境为依托的中华文化,有博大的气象,能够正视异族的文化,吸收并加以改造。

虽然有异族入侵,异族摧残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没有间断。

游刀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其三,中华文化在广大的疆域,游刃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补充,生生不息,长期保存着活力。

2.4农业畜牧业区域农业是古代文明的标志。

中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开始有了农业。

气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

黄河中下游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由山麓地带迅速向东部平原发展。

伊、洛、河、济四水之交的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唐代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已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

黄准平原的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农业都很发达。

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农业衰落。

2.5人口数量及迁徙人口的数量和迁徙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估计战国时期的人口约3000万。

清初人口约8000万。

乾隆八年(1743年)有1.6亿人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2亿。

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人口分布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裁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時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3.1农耕自然经济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和主要特质。

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农耕文化模式。

所谓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低下水平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状况相适应的种经济形式。

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实现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因循守旧。

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与自然经济的结构和形态相对应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亚洲东部大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先民从事农耕提供了可能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和文化之本。

《论语・宪问》记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最早发生的区域,农业发达,这里必然成为中国上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在政治和文化上也有了相应的重要地位在自然经济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

在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家庭使用。

在殷周时期,生地国有,实行集体耕作。

东周以降,井田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

其后,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直到明代中期才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农耕社会开始局部转型。

这种转型的杠杆是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环境没有变,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变化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不能再停留在农耕自然经济状况下。

4.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人类是古猿演变而来,劳动创造了人。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文化。

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第一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4.1农耕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华民族以农耕民族为主体,几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铸就了中华先民的文化特质,着重表现在一下两方面:其一,中国先民勤劳务实。

其二,中国先民具有较大的保守性。

经济生活方面,农耕民族束縛在土地上,农民关注的是春种秋收,甘其食,美其服,容易满足,缺乏远视的眼光,没有冒险开拓的气魄。

人们安土重迁,宗古尊师,孝亲敬祖,乐天安命,厮守在很小的环境中,服从于自然,也服从于社会。

先民的保守性还与传统社会结构有关。

在君主专制国家下,在严密的宗族宗法关系里,农民受到巨大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群体观念浓厚,人们必须服从传统。

保守成为维系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前提,创新或改革往往受到鄙视或非议。

4.2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

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3诗歌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

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

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4.4姓氏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有1500个。

5.结束语中国文化的起源于黄河流域具有原创性、唯一的性质和巨大辐射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直到北宋,中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文化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中国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创新,中国文化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翼,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