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曾参学习勤奋
三字经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三字经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5篇材料)

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5篇材料)第一篇: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傅佩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
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
”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
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
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
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向子夏学习教书》一、何为孝顺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了45岁,跟子游一样,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所收的学生。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就是子夏说的。
他本身是很好的学生,他晚年的时候是很好的老师,教过一个国君,叫魏文侯。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子贡学习说话

傅佩荣《向子贡学习说话》一、引言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有一科叫言语科,里面有宰予跟子贡两位。
那么言语科就是要说话的,说话的条件就是要学《诗经》。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你不学《诗经》的话,说话就没什么凭借。
说话本来很简单,要说得好,需要有内涵,需要能够文雅,这样才能够传之久远。
所以孔子教学生《诗经》、《书经》这些古代经典,其中对于言语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古代的政治,往往是要靠说话。
外交官有一句话叫“授命不授辞”。
就是国君给你一个命令,他不会教你怎么说,你拿到命令之后,要设法达成任务。
一个人如果说他经常喜欢批评别人,有时候难免也会出错。
比如子贡批评到最后批评到孔子了。
他上课跟同学说:各位同学,我们老师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年纪大,家里面大概是住在图书馆旁边,经常找书看,书看得很多,记忆力还不错,上课的时候不用看稿子,就是用背的。
因此这个话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了,这么好的学生居然把他说成五个字“多学而识之”,努力学习并且把知识记在脑袋里面,这样变成一个“两脚书橱”了,指变成书呆子了。
所以孔子在上课的时候就公开跟子贡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知道说老师知道我在背后怎么说他的,他只好承认,他说:是啊,难道不是吗?他还想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他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所以这里就引申出来孔子的重要的观念,他是有各种学识,但是他的思想是有中心的观念,用一个中心观念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都连贯起来,变成系统。
这样才能成为哲学家。
否则的话,你光书念得好,记得很多,来教书,教书匠而已嘛,教书匠很多,自古并不缺乏。
但是孔子是一个哲学家,能够把他的思想连成一个系统,叫做一以贯之。
二、说话技巧1.说话要含蓄子贡看到老师好像很想做官,但又感觉到自己有一个身份,不能够随随便便什么官都做,所以他就请教老师了,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那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还是拿去卖了呢?他这个当然是比喻说话的非常高明的艺术。
《向曾参学习勤奋》

《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
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
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
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
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
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
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
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三字经劝学篇

三字经劝学篇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颜回学习快乐

傅佩荣《向颜渊学习快乐》颜回这个学生开始的时候,孔子对他印象并不是特别好,他说我跟颜回谈话谈一天,他都没有违背我的意思,叫做“不违如愚”,好像很笨。
但是下课之后,发现他可以把所学的融会贯通,在生活里面加以改善,等于是我自己慢慢在成长了,所以他说颜回并不笨。
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意见,是因为颜回特别聪明,而不是特别笨,特别聪明的人知道孔子说话的时候都已经先想好了,叫做很有把握才说。
一、颜回好学鲁哀公问孔子说,学生当中哪位最好学。
孔子说,在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好学的只有一个,叫做颜回。
孔子说他的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颜回这个学生的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重犯过失。
因为人的过失,往往来自于性格,性格没有改,过失就跟着你的性格,继续往前走,人生就浪费了很多机会。
所以颜回这个学生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就代表他的好学跟他的生命结合起来,改善了他的一生。
颜回本身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就是我不要去夸耀自己的优点,我也不要去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
孔子对颜回特别的欣赏,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特别重要,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有一个特色,叫做“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遇弱则弱”是指如果学生的问题,没什么水平,孔子的回答也没什么兴趣。
因为学生问的问题太单纯了。
比如有个学生叫做司马牛,他听到学长们都问什么叫做仁,仁义的“仁”是孔子核心的观念。
那他也要问,而孔子给他回答的很简单,“仁者其言也讱”,一个有仁德的人,他说话吞吞吐吐。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对这样的学生他的回答很简单。
另外一个学生,叫做樊迟,他问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爱人,不要想太多,爱人就好了。
所以这些学生他比较活在具体的生活考虑上,那么他需要的答案就很具体,你教我怎么去做好人,爱人就够了。
但是对于颜渊就不一样了。
二、化被动为主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过得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成主动。
在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他们问很多人说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隐形就是一颗药吃下去,你就不见了,不见的时候没有人看到我,这个时候就自由了。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意思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意思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
已经是圣贤的孔子,还这样勤奋的学习。
此句出自《三字经》。
附原文: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原文译文: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
已经是圣贤的孔子,还这样勤奋的学习。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这句话的意思是:北宋的赵普曾担任中书令,他经常读《论语》,虽然他已经做了高官,但是依然勤奋好学。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代的路温舒由于家里贫穷,砍下蒲草编成书册,抄书读书。
西汉的公孙弘同样是出身贫寒,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勤学苦读。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人孙敬读书时把头发系挂在房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疲倦时用锥子刺大腿。
他们不用别人的督促,自己就知道勤奋学习。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借着白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依然没有停止读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汉的朱买臣一边担柴一边读书,隋朝的李密骑牛出行时,边走边读书。
他们的身体虽然很辛苦,但是仍然刻苦自强,发奋读书。
人物图谱篇向孔门弟子借智慧--《论语》整本书阅读专题课(三)

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颜回、子贡、子路、子游的形象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以“四科”“十哲”为代表的孔门弟子群像。
3.比较孔子对弟子的不同态度,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难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作业———《论语》“思维导图版”孔门弟子图谱师:《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和弟子们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这部经典的一大特点。
今天我们不妨对《论语》进行一次孔门弟子出现频次大盘点,进行形象分析与概括,这或许也是走进《论语》的一个极好途径。
明确:意在检查整体阅读情况,同时盘点《论语》中出现的孔门弟子人次。
教师归纳:对《论语》中出现的学生人数,李零教授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
此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当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后人对孔子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弟子们也从性情、品德等方面加以评说,尤其是对“孔门十哲”,他们有较高的影响力,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孔门弟子群像:“四科”与“孔门十哲”(一)“孔门十哲”名单及“四科”“十哲”释义。
明确: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都是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别(科)。
公元720年,在孔庙塑孔门四科高弟十人的坐像,配享先圣,称为“十哲”。
“孔门十哲”名单。
《论语》“先进篇”给我们提供了十大弟子名单:“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成四组讨论“孔门十哲”中各科的代表人物。
1.德行科代表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明确思路:(1)小组内部合作,整理出关于颜回的相关经典语句,小组集体诵读。
我汲取的传统智慧精华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每当我诵读起《弟子规》,心中便涌起对传统智慧精华的敬仰之情。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从《论语》中,我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白了学习要思考,不能死读书。
从《孟子》里,我懂得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磨难。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以前,我总是觉得父母唠叨,不愿意听他们的话。
但是,当我看到一些不孝顺父母的新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现在,我会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洗碗、擦桌子等。
当父母累了的时候,我会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我知道,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能让父母感受到我的爱。
诚实守信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可是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我心里想:这么大的雨,还是别去了吧。
但是,我又想起了自己的承诺,于是我穿上雨衣,打着雨伞,按时来到了图书馆。
当我看到同学也在那里等我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高兴。
我知道,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团结友爱也是传统智慧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里,我们要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有一次,我的同桌忘记带铅笔了,我主动把自己的铅笔借给了他。
当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心里非常开心。
我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大家团结友爱,才能共同进步。
传统智慧还教会了我要勤奋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地起床,背诵课文、单词。
在课堂上,我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放学后,我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再看一些课外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物图谱篇:向孔门弟子借智慧——《论语》整本书阅读专题课(三)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12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颜回、子贡、子路、子游的形象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以“四科”“十哲”为代表的孔门弟子群像。
3.比较孔子对弟子的不同态度,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难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作业———《论语》“思维导图版”孔门弟子图谱师:《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和弟子们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这部经典的一大特点。
今天我们不妨对《论语》进行一次孔门弟子出现频次大盘点,进行形象分析与概括,这或许也是走进《论语》的一个极好途径。
明确:意在检查整体阅读情况,同时盘点《论语》中出现的孔门弟子人次。
教师归纳:对《论语》中出现的学生人数,李零教授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
此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当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后人对孔子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弟子们也从性情、品德等方面加以评说,尤其是对“孔门十哲”,他们有较高的影响力,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孔门弟子群像:“四科”与“孔门十哲”(一)“孔门十哲”名单及“四科”“十哲”释义。
明确: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都是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别(科)。
公元720年,在孔庙塑孔门四科高弟十人的坐像,配享先圣,称为“十哲”。
“孔门十哲”名单。
《论语》“先进篇”给我们提供了十大弟子名单:“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成四组讨论“孔门十哲”中各科的代表人物。
1.德行科代表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向孔子的弟子借智慧

第一讲向颜回学习快乐
不迁怒,不二过
无伐善,无放劳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一个人要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为主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内在要真诚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必要,非有之不可,但仅有之不够
需要,发展的潜能,心智上的潜能,知,情,义
重要,
诗,文学
书,历史
礼,社会生活规范
乐,艺术修养
易,哲学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如果内心不能从被动变成主动,一切快乐都是假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教出胜过自己的学生
人生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
——王尔德
知足常乐。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曾参学习勤奋

傅佩荣《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
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
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
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
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
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
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
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宰我学习辩论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宰我学习辩论傅佩荣《向宰予学习辩论》一、引言宰予又名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了29岁。
孔子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因为子羽是澹台灭明,听说长得很丑陋。
孔子看到他,认为这个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表现,后来发现他表现不错。
说明你不能够以貌取人。
还有一句是,“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意思是如果听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听,就说他是一个人才,那你恐怕就看错了。
宰予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在言语科里面宰予排第一,子贡排第二。
但是宰予的这个辩论孔子不太赞成,他希望一个人口才不要太好,但是要有仁德。
但是宰予这个学生,他就是这么聪明,以至于他很多地方说出来的话都会受到孔子高度的注意。
二、有关宰予的反面事例1.宰予问“仁”宰予常常听到老师谈到要做一个仁者,要行“仁”。
宰予听不太懂,因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这个概念充分加以运用,把它当然人生的目标来发展的一个概念。
听老师说仁者好象很伟大,可以杀身成仁。
所以宰予有一次故意问,他说:老师,假设有一个仁者,你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会不会跳下去呢?他这个人很聪明,就故意提这样的问题,说老师如果有一个人,行仁,跟他说有一个人在水里面,他会不会跳下去呢?孔子就不太高兴了,他说一个君子你可以让他离开,你不能够让他跳井,跟他说井里面有什么行仁的机会,就跳井吗?跳井显然是送死。
怎么可以把君子看得这么笨呢?你可以去欺瞒他,你不能够诬赖他,说他没有智慧。
仁者同时有智慧。
他问的是仁者,孔子回答的是君子。
君子是仁智并用的,是仁智并举的。
代表他觉得宰予这个学生不但缺乏诚意,并且他提的问题故意设一个陷井来嘲笑人家。
孔子当然对他不满意了。
2.宰予昼寝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很多人都说白天睡觉有这么严重吗?我中午也睡觉,难道也要被骂吗?情况不一样,古时候没有发明电灯,一般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出来天亮了就开始工作,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
所以晚上多得到充足的睡眠的机会,白天就不应该睡觉了,除非你生病,要不然的话你就一定是认真地念书。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想起孔子,我们最熟悉的画面就是他在一群学生的追随下周游列国。
我们所读的《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其中许多资料是对特定学生提问的回答。
感谢这些孔门弟子,由于他们的勤学好问,我们才有机会得知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
连颜回这样的高材生都难免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况是我们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人呢?孔子亲自教诲的弟子为数众多,时日又久,但是他依然感慨“莫我知也夫”,总觉得无人了解他的心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后生晚辈呢?因此,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向孔门弟子请教,因为这些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
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欣赏不同的孔门弟子。
年轻时喜欢子路的豪气与率真;求学时羡慕聪明的子夏与子游;与人交往时又希望具备宰予和子贡的伶俐口才;就业之后,仲弓与冉求的从政经历可供参考;然后,曾参不断进步;子张勇于提问;至于首席弟子颜回,更是我们终身的典范。
孔子身为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收弟子有教无类,因此不会拒绝我们任何一人的请益。
那么,我们何不随着孔门十大弟子的学习方式,亦步亦趋,修炼自己的身心呢?以战国时代中期的孟子为例,他的愿望是亲炙孔子,但年代太晚而只好私淑之,结果成效斐然,能够承先启后,继志述事,踵事增华,成为后人推崇的亚圣。
孟子书中多次引述孔门弟子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经由这些弟子而领悟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于2007年应山东卫视之邀,为“新杏坛”栏目主讲“向孔门十大弟子借智慧”,所介绍的即是前述十弟子。
所学者分别是:颜回的快乐、子路的率真、子夏的教书、曾参的勤奋、冉求的做官、宰予的辩论、子贡的说话、子游的胸襟、仲弓的德行,以及子张的立志。
三字经解释: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三字经解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xīzhòngní昔仲尼shīxiàngtuó师项橐gǔshèngxián古圣贤shàngqínxué尚勤学【注释】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
项橐:七岁为孔子学琴老师。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启示】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故事】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
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项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赏析】孔子是圣人,是中国的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勤学好问,孜孜不倦,学而不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有一次进入太庙,为了不失礼节,事事都要问太庙的人,“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这件事情的记录。
“孔子师项棄”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一日孔子出游,见两个六、七岁的儿童在戏耍,为了一个太阳中午时近还是早晨近的问题在争吵,稍小一点的儿童说:“早晨太阳离我们最近,中午远,因为早晨太阳大,近的看着大,远的看着小。
努力的曾参读后感

努力的曾参读后感曾参是孔子一个很有名的学生,说到曾参,我们就会想到他的父亲——曾点(即曾晢),也是孔子的学生。
其实,在孔子的学生中有好几对都是父子,比如还有颜渊和他的父亲颜路。
曾点是个非常潇洒的人,而曾参则十分老实,父亲两人的个性、才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
曾参小时候特别的愚钝,孔子认为他一定不懂自己的“一贯之道”,子贡比曾参大15岁,又是比较聪明的学生,他都不懂,别的学生怎么可能懂呢?当然,颜渊可能是懂的,但是颜渊很少说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曾参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回答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反应很激烈,立刻离开了教室——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孔子一走,“悲剧”就发生了。
别的同学围过来都问曾参“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是曾参请教孔子的,不要忘记,在众多学生面前,曾参的年纪几乎是最小的,比他更年轻的只有子张,看到众多的学长争相请教,曾参难免有点得意,马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很明显,这句话只是代表曾参个人的体验,并不等于孔子的一贯之道。
不过,曾参是一个勤奋向学的年轻人,因为他一直努力,最后才有杰出的成就。
但是到后来,曾参还是领悟了孔子的一贯之道,那就是仁,这就是最标准的答案,曾参以前所说的“忠恕”,只是强调跟别人相处而已,格局太小;而讲行仁,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此付出性命也在所不辞。
曾参的确了不起,一路勤勉学习,直至能够传承孔子的学问,最终把握到孔子思想的内核。
孔子教学生有一个规矩,十五岁以上他才收,曾参在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已经六十二岁了,当时正在周游列国,曾参的父亲便把他叫到楚国去拜孔子为师。
曾参很孝顺,不过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孝顺很幼稚,随着不断的学习修炼,他的孝顺在后来就表现得越来越精彩。
在孝顺方面,曾参的勤奋表现得最为明显。
刚开始,曾参总是很喜欢向同学说他最孝顺,因为父亲曾点打他时,他从来不跑,这话传到孔子耳中,认为这不太好,便把曾参找来问话,说:“曾参,你父亲打你不跑吗?”曾参说:“是啊,我最孝顺呢!”孔子说:“你这样子做不对。
向儒家借智慧作文

向儒家借智慧作文咱中国人啊,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
这其中,儒家的思想就像一座挖不完的宝藏,能让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找到解决问题的法子。
就说我前段时间遇到的事儿吧。
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开业大酬宾,那场面,人山人海的。
我也凑热闹去逛了逛,好家伙,东西是真便宜,大家都跟不要钱似的往购物车里塞。
我也不例外,看到啥都觉得划算,结果买了一堆东西回家。
等我冷静下来一整理,发现好多东西其实根本用不上,就是当时头脑一热给买了。
这可咋办?扔了吧,浪费;留着吧,占地方。
我就这么纠结着,心里那个郁闷啊!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儒家说的“克己复礼”。
啥叫“克己复礼”呢?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我这盲目购物不就是没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嘛,只看到了便宜,没考虑实际需求。
我痛定思痛,决定以后再遇到这种促销活动,一定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不能被便宜冲昏了头脑。
还有一次,我和朋友闹别扭了。
其实也不是啥大事儿,就是出去玩的时候对于去哪儿产生了分歧。
我想去爬山,他想去海边,谁也不肯让步,结果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回到家我越想越后悔,这友谊多珍贵啊,咋能因为这点小事儿就闹掰了呢?这时候我又想起了儒家的“和为贵”。
“和为贵”说的就是要以和为贵,与人相处要讲究和谐、友善。
我和朋友为了一点分歧就大动干戈,完全忘了要以和为贵的道理。
于是我主动给他打了个电话,道了歉,说不该那么固执,朋友也说是他不好,态度太强硬。
就这么着,我们又和好如初,还约好了下次一起找个既能爬山又能看海的地方玩。
再有啊,我工作上也遇到过难题。
有个项目,我负责的部分出了点差错,导致整个进度都受到了影响。
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我当时那个委屈啊,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出错。
可后来想想,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我不能光觉得委屈,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仔细复盘了整个过程,发现自己确实有疏忽的地方,没有考虑周全。
向孔子借智慧作文600字

向孔子借智慧作文600字
人人皆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声望与他的智慧。
他是一位历史的巨人,一位文化的巨人,一位思想的巨人。
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了世界2500年。
孔子,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主。
在汉朝推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可见儒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变得道德迷失。
那些迷失道德的人,为何不像孔子借智慧?
孔子曾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为何我们不像孔子?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局部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拟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在外表上,颜回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但当人将俘虏赎回后,就会认为颜回会看不起他们。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并写出了《论语》这部书。
孔子的智慧,我们还要多多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
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
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
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
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
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
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
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所以在这个时候曾参吓了一跳,就随便讲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代表曾参个人的体验,他不等于孔子的一贯之道,很清楚,孔子说一,他说忠恕是二,你再怎么解释它都不是一。
但是曾参是一个勤奋向学的年轻人,他就是一直努力,最后才有杰出的成就。
在《中庸》里面有说,就是别人念一遍就会了,我念一百遍,别人念十遍就会了,我念一千遍,叫做“虽愚必明”,虽然愚笨,但是到最后都通通明白了。
这是学习的一种秘诀,没有别的什么速成的方法。
学习要勤奋刻苦,这就是学习的秘诀,没有别的速成的办法。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念书的人不能不有恢弘的气度跟坚毅的性格,因为他任重道远,把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到死了才能停止,不是很远吗?行仁的“仁”就是标准答案。
所以曾参晚年的时候说得很好,一个人一生努力到死了才能停止的那个字叫做“仁”,那才是一贯之道。
你讲忠恕的话,只是跟别人相处而已,讲行仁的话,可以杀身成仁,到死为止。
因为曾参勤奋向学,所以终于可以把握到孔子的一贯思想。
很多人念《论语》都很奇怪,说为什么在《论语》的《学而篇》,孔子讲完话立刻出现一个人叫有子,他怎么也称子呢?“子”这个字如果放在名字底下代表老师,代表先生,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称子,他们是把子放在上面,子路、子贡、子游、子夏、子张。
把子放下面的还有曾子,因为负责主编《论语》的就是有子跟曾子的学生。
换句话说,有子跟曾子在孔子的学生里面辈分并不是最高的,颜渊都没有称颜子,那么曾参那么年轻他称曾子,是因为他教出几个好学生。
有子跟他的学生负责编《论语》,所以把自己的老师也称作子了,不管老师年纪大还是小。
二、有关曾参孝顺父母的故事曾参开始的时候很喜欢跟同学说,我最孝顺了,因为爸爸打他他都不跑,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认为不太好,就把曾参找来说,曾参,你爸爸打你你都不跑吗?曾参说,是啊,我最孝顺了。
孔子说这样不对。
曾参吓了一跳,他说那难道要跑吗?孔子说也不能跑。
那怎么办?孔子说你爸爸打你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棍子是粗还是细,爸爸拿粗棍子你就跑,因为大人出手很重,不小心把你打伤的话,别人会笑你爸爸,你看把儿子给打伤了,这样你对爸爸就不孝顺了。
你看你被爸爸打伤了你害爸爸被人嘲笑,所以爸爸拿细的棍子,你就被他打吧,反正那皮肉之伤,这叫做“大杖则逃,小杖则受”。
孟子提到曾参的孝顺,有几段非常好的故事。
第一段他说曾参的爸爸曾点,喜欢吃洋枣,所以曾参就不忍心吃洋枣。
他说爸爸喜欢吃洋枣,所以洋枣子不吃,留给爸爸吃。
孟子的学生就请教孟子,说洋枣跟烤肉哪一个好吃?孟子说当然烤肉好吃。
那学生就说那曾参他怎么吃好吃的烤肉,把洋枣给父亲呢?孟子说,因为父亲喜欢吃洋枣,你看看洋枣就想说我多吃一颗,父亲就少吃一颗了,所以洋枣给父亲吃。
一般人其实认为烤肉比较好吃,那曾参说那我只好吃烤肉了,请爸爸吃洋枣。
孟子还提到另外一段。
他说曾参奉养他的父亲的时候,每一顿饭都有酒,都有肉,让父亲吃得很开心,吃完毕之后还问父亲这个酒肉剩下了要给谁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邻居里面有很多穷人,爸爸虽然年纪老了,眼睛都快瞎了,也看不清楚,所以吃完之后剩下酒肉,曾参就问,酒肉送给哪一家邻居啊?爸爸说今天送给隔壁的张家,明天送给哪一家。
爸爸可以做好事,等于让爸爸很开心,你看我吃饱喝足,还可以把剩下的酒菜送给穷人家。
曾参有一次在田里工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想留客人待久一点,因为曾参回来之后可以谈谈话,说不定是请曾参做官了,因为曾参很有学问,是孔子的学生啊。
怎么办呢?曾参在田里边这么远,妈妈就用左手捏右手,不要捏错,要左手捏右手,捏得很痛,曾参在田里面就觉得自己的手很痛,就知道妈妈在叫他回家。
曾参就跑回家去,果然是妈妈要他回家。
在古代有些有趣的故事,但是你要真正孝顺,你才可能有这样的感应,所以在曾参身上就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
【故事1】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曾点是非常潇洒,曾参是非常老实,父子两个人的个性跟他们的才华,可以说完全不一样。
曾点这位学生在《论语》只出现一次,孔子经常跟学生们谈论志向,有一次他一看身边有四位同学,他就说我年纪比各位稍微大一点,同学们常常觉得没有人了解你,那现在好了,给你机会,说说你的志向吧。
这四位同学就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以及曾点。
子路说要当一个军事家,让他负责一国的军事,别的国家对他无可奈何。
冉有要负责政治家,他很谦虚,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来做,可以做得不错。
公西华当外交家。
这三个学生都是很标准的念书人,因为古代念书人的出路,就希望能够从政做官为百姓服务,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听起来冠冕堂皇,都是很好的学生。
这个时候曾曾点在弹瑟,等于是负责背景音乐,让你整个气氛显得比较柔和,比较有味道。
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弹瑟的声音慢慢地稀疏了,铿的一声,曾点把瑟推开站起来说,我的志向跟前面几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点就说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身了,我带着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面唱歌一面回家。
他讲完毕之后孔子居然叹息一声,然后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因为曾点的志向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就地取材,自得其乐。
天时就是春天的这个阶段,你就不要想夏天、秋天、冬天了,你活在当下,这是配合天时。
地利呢,这边靠近沂水,有舞雩台,你就不要想去长江游泳这些,你不要想别的地方,就地取材。
人和就是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你不要说我一定要一百个人,我才要出门。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的话,你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可以过得快乐。
人活在世界上,是要过得快乐的。
你有志向是很好,但是你要等别人给你机会,如果别人不给你机会,你一辈子想从政,也是不可得。
那如果你像曾点一样,每天都会过得很开心,所以孔子才会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交友的三种类型:最好是选择中行者,中行者就是言行适中,非常的中庸的人,这种人很少;如果没有的话找狂者,狂者进取,就是志向很高,比如曾点;第三种叫做倦者,倦者有所不为。
三、“慎终”和“慎独”我们刚刚提到他的孝顺,如果你要总结他的孝顺的话,他重视这个孝顺,在社会上有很好的效果。
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是指谨慎办好父母的丧事,要靠祭祀去缅怀以前的祖先。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两件事的话呢,整个社会风气会敦厚。
敦厚就是每一个人都感觉生命是渊源流长,那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就比较厚道,就会想到说,上有先祖,底下还有子孙,你不能只看现在,只看现在跟别人竞争,或是勾心斗角、伤害别人的话,会引起别人的批评,说这个人好像没有光宗耀祖了,或者说这个人没有注意到替他的子女积一点德。
所以曾参这些话,都是他个人实践的一些心得。
在《论语·泰伯篇》里面,曾参年纪也大了,他也收了很多学生,眼见着自己快不行了,他就把学生找来。
他说各位同学,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他讲这段话什么用意呢?因为古时候的各种法律非常严格,经常看到有人手脚被砍了,脸上被刺字了,甚至头发被剃掉了,这都是古代的刑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你一样能够设法掌握到我们得之于父母的身体,要好好保护,但是更重要的是,得之于父母的生命,要从事德行的修养,让他做得越来越好,让他成为一个德行卓越的人。
在《大学》里面就特别提到两个字,叫“慎独”,就是说你一个人独处而特别的谨慎,这就是用曾参的话来讲,叫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就好象有十只手指着我,十个眼睛看着我,等于五个人。
各位想想看,你一个人在房间里面,旁边五个人看着你,你当然是循规蹈矩了,虽然你只有一个人但好像旁边有很多人一样,叫做“君子不欺暗室”,在一个黑的房间里面,没有人认识你,你也不能自我欺骗。
因为你如果你在独处的时候胡作非为,你怎么保证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露出马脚呢?千万不要以为可以骗得过天下人,没有人可以完全瞒住别人的。
你心里想的很隐秘,到一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所以曾参能够提到说“十目所视,十指所指”,用这个来说明慎独,可见他的修养确实是很特别。
不要以为可以骗得过天下人,没有人是完全可以瞒住别人的。
很多时候呢,我们都需要有方法,才能够达到某种要求。
我们讲方法的时候,就好象曾参这边说的,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好象有十个眼睛看着我,十只手指着我一样,这是个简单的方法。
也就是说你自己其实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心里面心里有数,通常最了解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
我们常常以为说别人不知道,其实天知地知还有自己知道,自己知道的话,不要忘记,古人相信鬼神,鬼神也知道。
所以在《中庸》里面提到说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诚,他就用鬼神来说。
等于鬼神它不受限制,了解所有的一切,你内心的真诚是不能够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