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颜回学习快乐
乐学的典故

乐学的典故乐学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它像一股清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清新的感觉。
乐学的典故中,有许多人物和故事,都在向我们展示正确认识和看待学习这一体验的重要性。
孔子敬重乐学之人孔子是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快乐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因此他重视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拥有乐学心态的人。
孔子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典型的乐学者。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对学习非常热爱和认真,孔子也很赞赏他。
在《论语》中,孔子曾称赞颜回是“乐道人”。
《淮南子》中的儒家思想《淮南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汉族重要的文献,它记录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
其中,有许多对于乐学的探讨,揭示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淮南子·修身训》中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乐学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刻苦学习的年轻人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大玉石。
他在琢磨玉石的同时,勤奋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珍视知识和勤奋学习是乐学的基础。
另外,《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提到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这句话提醒我们,乐学要有耐心和恒心,每一个蚂蚁穴和每一堆累土都有它的价值,要懂得积累。
程颐的“格物致知”程颐是北宋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千古第一学者”。
他在处理学习和知识的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格物致知”思想,也就是通过观察事物,从中领悟需要学习的东西。
程颐说:“物之要在用,用之要在知。
”他认为,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之应用于生活中,才是乐学的精髓。
所以,他提倡学习者要努力去观察、去领悟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乐学的实践意义乐学,不仅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我们今天人们学习的追求。
乐学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迪,让我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收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乐学:第一,热爱学习,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
我们的民族天赋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去认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冉雍学习德行

@傅佩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
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
”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
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
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
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向冉雍学习德行》一、引言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
古代所谓的面向南方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第一个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个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
他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
冉雍,字仲弓,仲弓是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2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1从我上小学那天起,爸爸问我想不想学《论语》。
我说:“想。
”以前在读三字经时,我就读到过“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现在爸爸教我学《论语》,我真高兴。
在论语里,我知道了好学上进,闻一知十的颜回;认识了勇敢直率、闻过则喜的子路;发现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闵子骞;还有能听懂小鸟说话的公冶长呢。
我很喜欢听爸爸给我讲颜回的故事。
他只要一碗米饭,一瓢白开水,住在简陋的草房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苦,颜回却能乐在其中。
而且他还非常好学,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怎么样呢,子贡也夸他是闻一以知十。
凡是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新的知识,他总是毫不懒惰的去实行。
颜回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呀!一次颜回、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子路、颜回都回答了老师各自的理想。
这时,心直口快的子路问,老师,您的理想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虽然我还不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理想。
今后,我还要在《论语》里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2一天,妈妈买回一本《论语》书送给我。
我打开书一看,咦,这本书我怎么看不懂呢?妈妈告诉我:“《论语》收录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话,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那天,妈妈带着我从《论语》里面选出了八句话并打印了出来。
因为多多读书俱乐部的好朋友们明天要来我家读书,我和妈妈决定就带小朋友们读《论语》。
第二天,好朋友们都来了。
我把打印好的《论语》发给好朋友,妈妈让我们自己先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然后妈妈又带着我们读了两遍。
大家都会读了,可是我们都不懂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颜回之乐演讲稿

颜回之乐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颜回之乐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乐观,他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颜回的乐观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颜回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他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做一个真诚、诚信的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乐观的心态。
其次,颜回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颜回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孔子曾经说他是“无逸慢”。
他不仅在孔子门下刻苦学习,还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后,颜回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与人相处的过
程中,颜回总是能够保持谦逊、和蔼的态度,不管对待谁都是一视同仁。
他的这种待人之道,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要学会宽容,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向大家分享了颜回之乐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善待他人,保持谦逊的态度。
愿我们都能够像颜回一样,活出智慧、乐观、谦逊的人生。
谢谢大家!。
孔颜之乐原文及解释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孔颜之乐原文及解释孔颜之乐那可是很有内涵的呢。
孔就是孔子,颜是颜回,他们所乐之事可有趣啦。
先说说孔子吧。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快乐呢,就在于他心中的大道。
他到处讲学,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
他的乐就在于他看到弟子们一点点成长,变得有学识、有品德。
就像一个老园丁,看着自己种的小树苗慢慢长大,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是没法形容的。
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有很多的财富,是不是住在豪华的房子里。
哪怕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时候吃不好睡不好,可是他心里想着自己的理想,想着能给天下带来秩序和智慧,他就很快乐。
再看颜回。
颜回那可是孔子特别喜欢的弟子。
颜回的乐就更简单纯粹了。
他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别人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苦了,可是颜回却能乐在其中。
为啥呢?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养。
他在学问里能找到乐趣,他能从跟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中获得满足。
他不被外界的物质所诱惑,他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现在的人啊,很多都在追求物质,觉得有了大房子、好车子就会快乐。
可是孔颜之乐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有时候是很简单的。
是一种内心的充实,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
我们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只要我们心里有方向,能从简单的生活里发现美好,就像颜回在陋巷里还能笑嘻嘻的,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们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开心,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高兴,这些快乐可比物质带来的快乐长久多啦。
第 1 页共 1 页。
跟孔子学快乐——读《论语》有感

跟孔子学快乐——读《论语》有感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几乎尽人皆知。
但为什么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呢?不知道有多少人作过思考?又有多少人知道答案?本人在多次研读《论语》之后发现,这恐怕跟快乐有关。
因为,快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终生不变的追求。
只有满足人类快乐需求的东西,才会受到人类普遍的欢迎。
而且,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古国,也是人类快乐的古国。
关于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就连哈佛大学那位红遍全球的幸福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都谈到,中国是世界快乐哲学的鼻祖。
总之可以说,孔子是一代圣人,也是快乐达人。
《论语》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快乐。
且从实质上看,《论语》就是一部快乐经。
透过《论语》,我们完全可以向孔子获取快乐的真经。
集中又体现在快乐的三大法宝上,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一是知足常乐。
富贵快乐,贫穷也快乐;当官快乐,为民也快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而不怨,富而不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就是孔子的“知足常乐”。
孔子说他的弟子颜回,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
品德好呀,颜回啊!”而对他自己: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活动范围。
这就是孔子的快乐准则和快乐策略。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能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人物图谱篇:向孔门弟子借智慧——《论语》整本书阅读专题课(三)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12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颜回、子贡、子路、子游的形象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以“四科”“十哲”为代表的孔门弟子群像。
3.比较孔子对弟子的不同态度,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难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作业———《论语》“思维导图版”孔门弟子图谱师:《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和弟子们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这部经典的一大特点。
今天我们不妨对《论语》进行一次孔门弟子出现频次大盘点,进行形象分析与概括,这或许也是走进《论语》的一个极好途径。
明确:意在检查整体阅读情况,同时盘点《论语》中出现的孔门弟子人次。
教师归纳:对《论语》中出现的学生人数,李零教授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
此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当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后人对孔子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弟子们也从性情、品德等方面加以评说,尤其是对“孔门十哲”,他们有较高的影响力,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孔门弟子群像:“四科”与“孔门十哲”(一)“孔门十哲”名单及“四科”“十哲”释义。
明确: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都是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别(科)。
公元720年,在孔庙塑孔门四科高弟十人的坐像,配享先圣,称为“十哲”。
“孔门十哲”名单。
《论语》“先进篇”给我们提供了十大弟子名单:“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成四组讨论“孔门十哲”中各科的代表人物。
1.德行科代表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向孔子的弟子借智慧

第一讲向颜回学习快乐
不迁怒,不二过
无伐善,无放劳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一个人要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为主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内在要真诚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必要,非有之不可,但仅有之不够
需要,发展的潜能,心智上的潜能,知,情,义
重要,
诗,文学
书,历史
礼,社会生活规范
乐,艺术修养
易,哲学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如果内心不能从被动变成主动,一切快乐都是假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教出胜过自己的学生
人生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
——王尔德
知足常乐。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曾参学习勤奋

傅佩荣《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
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
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
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
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
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
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
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颜回哪一点学习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作文

颜回哪一点学习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作文说起颜回,那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颜回身上到底哪一点学习品质最值得咱们去学习。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以其独特的品质闪耀着光芒。
要说颜回啊,他那种对知识的痴迷和专注,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记得有一次,孔子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道理。
那真的是绕来绕去,好多弟子都听得云里雾里,抓耳挠腮的。
可颜回呢,他那双眼睛紧紧地盯着孔子,眨都不眨一下,耳朵竖得像天线,生怕漏掉一个字。
下课后,其他同学都出去玩了,或者聚在一起讨论这讨论那,有的还抱怨太难懂了。
但颜回却一个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拿出竹简,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孔子讲的内容,嘴里还念念有词。
他先是把孔子说的话大致写下来,遇到记不清楚的地方,就皱着眉头苦思冥想。
想不起来的时候,他也不急躁,就静静地坐着,等思路稍微清晰一点,又接着写。
写好了之后,他就开始逐句理解。
遇到实在弄不明白的,他也不轻易放过,而是反复琢磨孔子平日里的教导方式和思维逻辑,试图从中找到线索。
这时候,有个同学路过,看到颜回还在那里钻研,就喊他:“颜回啊,别这么拼命啦,出去玩会儿,放松放松,回来再看嘛!”颜回头也不抬,回了一句:“这可不行,我现在要是不弄明白,心里堵得慌,玩也玩不踏实。
”说完继续埋头苦干。
到了吃饭的时间,有人给他送来了饭菜。
他随便扒拉了几口,心思完全不在吃上。
饭菜都凉了,他也没在意,还是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一直到太阳落山,天色渐渐暗下来,颜回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原来,他把这个难题给攻克了!这时候的颜回,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他站起身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脸上却没有一丝疲惫,反而充满了成就感。
你看,颜回这种对知识的执着和专注,不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吗?现在咱们很多人,学习的时候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着放弃,或者被其他的事情轻易吸引了注意力。
看看颜回,不管外界有多嘈杂,不管问题有多难,他都能心无旁骛地去钻研,去探索。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宰我学习辩论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宰我学习辩论傅佩荣《向宰予学习辩论》一、引言宰予又名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了29岁。
孔子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因为子羽是澹台灭明,听说长得很丑陋。
孔子看到他,认为这个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表现,后来发现他表现不错。
说明你不能够以貌取人。
还有一句是,“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意思是如果听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听,就说他是一个人才,那你恐怕就看错了。
宰予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在言语科里面宰予排第一,子贡排第二。
但是宰予的这个辩论孔子不太赞成,他希望一个人口才不要太好,但是要有仁德。
但是宰予这个学生,他就是这么聪明,以至于他很多地方说出来的话都会受到孔子高度的注意。
二、有关宰予的反面事例1.宰予问“仁”宰予常常听到老师谈到要做一个仁者,要行“仁”。
宰予听不太懂,因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这个概念充分加以运用,把它当然人生的目标来发展的一个概念。
听老师说仁者好象很伟大,可以杀身成仁。
所以宰予有一次故意问,他说:老师,假设有一个仁者,你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会不会跳下去呢?他这个人很聪明,就故意提这样的问题,说老师如果有一个人,行仁,跟他说有一个人在水里面,他会不会跳下去呢?孔子就不太高兴了,他说一个君子你可以让他离开,你不能够让他跳井,跟他说井里面有什么行仁的机会,就跳井吗?跳井显然是送死。
怎么可以把君子看得这么笨呢?你可以去欺瞒他,你不能够诬赖他,说他没有智慧。
仁者同时有智慧。
他问的是仁者,孔子回答的是君子。
君子是仁智并用的,是仁智并举的。
代表他觉得宰予这个学生不但缺乏诚意,并且他提的问题故意设一个陷井来嘲笑人家。
孔子当然对他不满意了。
2.宰予昼寝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很多人都说白天睡觉有这么严重吗?我中午也睡觉,难道也要被骂吗?情况不一样,古时候没有发明电灯,一般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出来天亮了就开始工作,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
所以晚上多得到充足的睡眠的机会,白天就不应该睡觉了,除非你生病,要不然的话你就一定是认真地念书。
一种说法弟子三千最喜颜回孔子:这家伙可聪明!

一种说法弟子三千最喜颜回孔子:这家伙可聪明!《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那一次跟孔子两个人对话,孔子没事找事说,"汝与回也孰愈"?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啊?他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我闻一以知二,我哪比得上。
"子贡呢,他知道他比不上颜回,这点是确定的,但是他到底比不上颜回在哪里?他其实他并没有太清楚。
所谓比不上的地方,是在于说,他们两个呢,其实是不一样维度的人。
就是对子贡这种,比较在现实上获得认可的人,他一方面在现实上获得认可,另一方面是在于,他对于现实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有追求的。
那从现实的考虑来讲,就是说今天"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就是一个重要事情,因为这个牵涉到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资质",牵涉到IQ智商。
可是其实颜回的智商,有没有比子贡高呢?不好说。
之所以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明显高于子贡,不是智商的问题,完全不是IQ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EQ(情商)的问题,它其实是什么?是我们一般在宗教里面所说的,那一种生命质地的问题,那种生命通透的问题。
《论语·雍也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称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个是一个什么?这是一个事实的陈述。
最少在孔子的眼里,就是说颜回这个年轻人,他可以做到不迁怒,可以做到不贰过,那这个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他所说的好学,一个很关键的一个内容;跟我们今天的喜爱学习,那是两件事情。
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里,就是他所有的学生,只有这么一个颜回,可以称得上好学,是因为他对于他自己、整个生命的掌控,他hold得住自己!在他生命里面的那个"应然跟实然"变成统一的一件事情,所以孔子的对于颜回的那一种欣赏,然后那么赞许,其实是在于说,他自己整个人,他的那一种生命那样的一个质地,到那样子的一个火候,那一个地步,他觉得这个在他所有学生里面,这是独一无二的。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想起孔子,我们最熟悉的画面就是他在一群学生的追随下周游列国。
我们所读的《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其中许多资料是对特定学生提问的回答。
感谢这些孔门弟子,由于他们的勤学好问,我们才有机会得知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
连颜回这样的高材生都难免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况是我们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人呢?孔子亲自教诲的弟子为数众多,时日又久,但是他依然感慨“莫我知也夫”,总觉得无人了解他的心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后生晚辈呢?因此,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向孔门弟子请教,因为这些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
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欣赏不同的孔门弟子。
年轻时喜欢子路的豪气与率真;求学时羡慕聪明的子夏与子游;与人交往时又希望具备宰予和子贡的伶俐口才;就业之后,仲弓与冉求的从政经历可供参考;然后,曾参不断进步;子张勇于提问;至于首席弟子颜回,更是我们终身的典范。
孔子身为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收弟子有教无类,因此不会拒绝我们任何一人的请益。
那么,我们何不随着孔门十大弟子的学习方式,亦步亦趋,修炼自己的身心呢?以战国时代中期的孟子为例,他的愿望是亲炙孔子,但年代太晚而只好私淑之,结果成效斐然,能够承先启后,继志述事,踵事增华,成为后人推崇的亚圣。
孟子书中多次引述孔门弟子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经由这些弟子而领悟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于2007年应山东卫视之邀,为“新杏坛”栏目主讲“向孔门十大弟子借智慧”,所介绍的即是前述十弟子。
所学者分别是:颜回的快乐、子路的率真、子夏的教书、曾参的勤奋、冉求的做官、宰予的辩论、子贡的说话、子游的胸襟、仲弓的德行,以及子张的立志。
高中生优秀习作范文:向孔子借智慧_人生智慧作文

向孔子借智慧
——人生智慧作文
人人皆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声望与他的智慧。
他是一位历史的巨人,一位文化的巨人,一位思想的巨人。
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了世界2500年。
孔子,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主。
在汉朝推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可见儒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变得道德迷失。
那些迷失道德的人,为何不像孔子借智慧?
孔子曾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为何我们不像孔子学习?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在表面上,颜回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但当其他人将俘虏赎回后,就会认为颜回会看不起他们。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并写出了《论语》这部书。
关于孔子的智慧,我们还要多多了解。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除了从小学就开始诵读的“学而”篇外,《论语》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语句便是关于“孔颜乐处”的描述。
年幼的时候,除了感觉孔子所处环境实在恶劣和留下一个“孔颜为什么会快乐”的疑问外,读不出更深的含义。
上大学之后,重新拾起这些篇章,才突然间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子”,也发现了包含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用人生阅历去读的大智慧。
一、孔颜一体孔子“述而不作”,对被后世奉为经典“六经”也只是进行了编辑整理,所以无法从著作中直接窥探孔子的思想。
幸而有《论语》传世,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成为研究孔子唯一可靠的依据。
为了能够对圣人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我觉得有必要借助颜回的帮助。
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72贤人。
《论语》对他们的言行多有描述,“先进篇”中亦有一章专门讲到孔子对几位门徒的评价: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在这段话中,孔子把“德行”排在第一位,而颜回又是“有德之人”中的首位,表现出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极大肯定。
颜回亦是《论语》中记载的、受到孔子赞扬最多的一位学生。
所以不难看出,颜回的言行是最合夫子之意的,也必然是与夫子言行最为接近的,就像颜回自己说的“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
单从《论语》的记载来看,颜回与孔子的共通之处可以归纳为:好学和安贫乐道。
鲁哀公和季康子都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在您众多的学生中,有谁好学呢”,两次的回答都是“有颜回者好学”,而且仅仅提到颜回一人。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3000门徒中只有颜回可以称得上“好学”吧。
对于自己,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是德行高深的圣人,没有自以为“忠信”无人能及,但却自信地说,自己是最好学的那一个,可见孔子对“好学”的孜孜追求和赞美之意。
孔子还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的“发愤”自然是用功学习的意思,而“乐以忘忧”则又引出了孔颜的另一个共通之处——安贫乐道。
颜回之乐演讲稿

颜回之乐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
我要讲的主题是颜回之乐。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颜回。
大家都知道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在孔子的教导下,不仅修养深厚,品德高尚,而且非常聪明才智过人。
他能够以很短的时间就理解孔子的教义,并将其融会贯通。
然而,颜回并非只是一个聪明才智的人,他还以其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闻名。
颜回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他总能保持平静和快乐的心态。
他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人生中总有不如意之事,但只要能够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面对,就能够活得快乐而无憾。
对于颜回来说,乐观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智慧。
他不会轻易被外界的干扰和困难所影响,而是通过对自己内心的修炼,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不仅能够帮助他度过困难,还能够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乐趣和启发。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向颜回学习呢?因为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帮助我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我。
乐观让我们拥有更开放、更宽广的视野,能够看到问题背后的机遇和可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压力,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和困扰。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颜回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从中寻找机遇和改变。
乐观不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智慧,它使我们能够更加冷静、理智地对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学习和工作中,乐观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气馁和放弃,而是要保持乐观的信念和态度,坚持努力和坚持前行。
乐观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力量和动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乐观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通过乐观的心态,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颜回感悟心得(通用3篇)

颜回感悟心得(通用3篇)颜回感悟心得篇1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以聪明才智和德行备受孔子赞赏。
在颜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特点,这些感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颜回的聪明才智是值得学习的。
颜回在学习上非常用心,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很快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这也反映出了颜回的领悟力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
其次,颜回的德行也是他备受孔子赞赏的原因之一。
颜回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他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诚实守信、诚实待人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此外,颜回的淡泊名利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颜回并不追求权力和地位,他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修养,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在今天的社会中非常难得。
最后,颜回的早逝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颜回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命运却非常不公,他很年轻就去世了。
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不要为了工作而耗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总之,颜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弟子,他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自我修养,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要珍惜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
颜回感悟心得篇2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以德行和智慧著称于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
颜回的感悟心得,可以从他的言行和思想中提炼得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感悟:1.____谦虚仁爱____:颜回深知谦虚的重要性。
他曾说:“我知道,但我会保持安静。
”这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他不仅以此约束自己,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仁爱之中。
2.____追求知识____:颜回对知识有着深深的热爱和追求。
他说:“获得知识是我最大的快乐。
”他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知识,这使他在道德和智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3.____坚韧不拔____:颜回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无人能比的。
向颜回学智慧——不迁怒、不贰过

向颜回学智慧——不迁怒、不贰过
任静
【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年(卷),期】2010(000)016
【摘要】@@ 孔子最欣赏的是弟子颜回的"四德",即"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总页数】1页(P1)
【作者】任静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郑集实验小学,22114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J], 抱朴
2.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J], 抱朴
3.从“不迁怒,不贰过”谈学习的成果检验 [J], 郑丽媛
4.自警“不迁怒” [J], 艾广明
5.从“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 [J], 韩中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向颜渊学习快乐》颜回这个学生开始的时候,孔子对他印象并不是特别好,他说我跟颜回谈话谈一天,他都没有违背我的意思,叫做“不违如愚”,好像很笨。
但是下课之后,发现他可以把所学的融会贯通,在生活里面加以改善,等于是我自己慢慢在成长了,所以他说颜回并不笨。
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意见,是因为颜回特别聪明,而不是特别笨,特别聪明的人知道孔子说话的时候都已经先想好了,叫做很有把握才说。
一、颜回好学鲁哀公问孔子说,学生当中哪位最好学。
孔子说,在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好学的只有一个,叫做颜回。
孔子说他的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颜回这个学生的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重犯过失。
因为人的过失,往往来自于性格,性格没有改,过失就跟着你的性格,继续往前走,人生就浪费了很多机会。
所以颜回这个学生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就代表他的好学跟他的生命结合起来,改善了他的一生。
颜回本身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就是我不要去夸耀自己的优点,我也不要去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
孔子对颜回特别的欣赏,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特别重要,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有一个特色,叫做“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遇弱则弱”是指如果学生的问题,没什么水平,孔子的回答也没什么兴趣。
因为学生问的问题太单纯了。
比如有个学生叫做司马牛,他听到学长们都问什么叫做仁,仁义的“仁”是孔子核心的观念。
那他也要问,而孔子给他回答的很简单,“仁者其言也讱”,一个有仁德的人,他说话吞吞吐吐。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对这样的学生他的回答很简单。
另外一个学生,叫做樊迟,他问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爱人,不要想太多,爱人就好了。
所以这些学生他比较活在具体的生活考虑上,那么他需要的答案就很具体,你教我怎么去做好人,爱人就够了。
但是对于颜渊就不一样了。
二、化被动为主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过得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成主动。
在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他们问很多人说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隐形就是一颗药吃下去,你就不见了,不见的时候没有人看到我,这个时候就自由了。
结果美国老百姓很诚实,接受访问的民众百分之八十都说要抢银行。
这说明你平常不敢抢是因为有外面的压力,有公安,有保全,还有针孔摄影,你抢的话,肯定被逮。
这叫做你平常守规矩是被动的,有人看着你就守规矩,这样的人生很可惜。
我们常常强调人生是不堪浪费的,所以孔子教颜回精彩的就在这里。
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教育家,他最好的学生是颜回,所以如果颜回请教什么是仁,仁义的仁,孔子核心的思想,孔子给他的回答肯定是惊天动地的,让每一个听到都觉得说确实有道理。
但是很可惜的是两千多年以来,解释这段话的时候都解得不太对。
当然我说不太对很多人恐怕有意见,我说朱熹也解错了,很多人更有意见了,因为我们念书的都念朱熹的注解。
但是你不要盲目崇拜古人,你要直接回到孔子跟他学生的互动。
在《论语》的《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多数人都把它解释为两半,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欲望。
另一方面复礼是要去实践礼仪的要求。
比如说我是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我就是约束我的欲望,本来我不喜欢对老师鞠躬的,现在我要约束我自己,向老师鞠躬。
比如我孝顺父母,我要“克己复礼”吗?我约束我自己,勉强我自己,来向父母亲问安。
这个怎么是一种好的观念呢?所以一般人都把“克己复礼”分成两半,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讲到颜渊,是最没有欲望的学生,如果你把“克己”翻译成克制自己的欲望,那对颜渊不公平,孔子明明知道颜渊没什么欲望了,不要说孔子知道,连道家的庄子也知道。
【故事1】《庄子》里面就特别提到一段话,说颜渊学得不错,想到卫国去帮忙,孔子说你准备还不充分,修行还不到标准。
颜回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老师认为我还有什么样的不够吗?孔子想了半天,还是认为他不够。
颜回就受不了,说老师,你讲清楚,我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要守斋。
颜回说老师,我家里很穷,三个月没吃肉,没喝酒了,你还叫我守斋。
从这边就知道啊,庄子也了解颜回哪有什么欲望呢,就是家里穷得就好像只能吃素了。
孔子就跟他说,我让你守的斋不是这个斋,是心斋,心要守斋。
所以从这段故事,也可以知道,颜回实在是没什么欲望了,所以跟他讲“克己复礼”绝对不能解释为克制、约束,克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叫做能够,“克己复礼”就是指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仁义的“仁“可以翻译成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整句话的意思是指:颜渊请教人生的正路在哪里,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你只要有一天就是很短的时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说,你是走在人生的正路上。
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吗?”所以孔子教颜渊这个“仁”字,是他核心观念,他的答案肯定是孔子一辈子教学的心得,一辈子做人处事最重要的心得,叫做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人要快乐,就是要从这里着手。
比如说“我今天应该上课”,应该代表被动,我把它改成“我今天愿意上课”,愿意就是主动了。
能够把这一点做到的话,整个儒家的思想就把握住了,因为儒家的思想关键在于你内在要真诚。
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
因为人是太聪明了,他可以伪装,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但是,如果你真诚的话,就会发现,你跟别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一种适当与否的考虑。
三、快乐在于内存的真诚比如我坐在车上,老太太上来,我要不要让座呢?我如果不真诚的话,我不用让座,先上车先坐,我有买票,凭什么让我让座呢?说不定有人比我更健康,有人比我更年轻,所以你就计较这些事情,叫做你不真诚。
那如果你真诚的话,看到老太太上来,你马上觉得她的年纪跟我的祖母一样大了,那我让座就变成是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让我自己起来让座,我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叫我,或者别人是不是认识我,我只问我自己,内在有力量让自己去做的事。
因为力量由内而发,我做到的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以后,快乐也由内而发,人生的快乐就在这里。
你是不是穷困并不重要,穷困只是一种生活上的特定的情况。
比如说你穷困的时候你就要问,你是不是继续要活下去,你继续活着,那快乐就自然而然就有了保障。
所以孔子看到颜回的表现,忍不住称赞他。
孔子公开称赞学生,很少的,由于是反复称赞的,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颜回真是杰出,每天吃一竹筐饭,喝一点白开水,住在陋巷,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完全一样的快乐,所以孔子说颜回真是杰出啊。
他的内心有快乐的来源,他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是观念上的一种抉择。
四、人生需要的潜能人生的需要是发展的潜能,这个潜能是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第一个知就是求知。
颜回喜欢念书,古代念的书是诗、书、礼、乐、易,非常丰富,诗经代表文学,书经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音乐;易经代表哲学。
颜回把这些学好之后,他的知不断地成长,学习不断地进步。
第二是情感。
人的情感要调节,情绪调节好的话,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的互动可以慢慢提升品质。
比如说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
但是如果你培养好的情商的话,就慢慢的希望对别人也有利,大家都有利的话,不是更好吗。
所以在《易经》里面有一卦,叫做损卦,很多人听到损,都不喜欢,而《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只有两个卦在卦辞里面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
一般人如果做一件事,损人利己,那肯定是人缘不好,大家讨厌。
但如果你现在倒过来,损己利人,我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别人的需要,我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所以颜回能够在情感上做到这一步,我们从他的志向看得出来,叫做无私,前面所讲的“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要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这样一来一往之间,没有私心了。
没有私心,听起来很容易,做到是很困难的挑战。
孔子很喜欢讲君子,他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我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那我就是君子。
所以我们在念《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这两个字看作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的做到君子太难了。
五、君子之道而颜渊的志向叫做无私,那正好是君子的特色,所以说孔子称赞颜渊是有他的道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跟别人都和谐,“和”就是和音,演奏音乐的时候,各种乐器发作不同的声音,但是不同声音没关系,整个合起来是和谐的,就好象你跟别人相处,各有特色,你不要要求一致,“同”就是一致。
君子跟别人都可以和谐,不要求一致。
小人倒过来,一定听我的,只能跟我一个样,那就是小人了。
第二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普遍,君子普遍爱护每一个人,我上街的时候,谁需要帮忙,我就帮忙,而不看这个人是否认识。
君子是普遍爱护每一个人,“比”就是只喜欢几个死党,我们几个好朋友,叫做“比”,小人倒过来。
所以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再看,“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就是舒泰,骄就是骄傲,一个人为什么骄傲?因为自我中心,喜欢跟别人比较,就自然而然就骄傲了。
相反的,你没有自我为中心,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坦然相处,自然而然就很舒泰。
所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也是一样的意思。
最后一句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是因为他无私,没有私心。
小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是因为常常在跟别人比较,跟别人竞争。
孔子所说的“君子”颜渊可以做到,并且他一直努力在做。
所以颜渊会快乐的原因就是心胸坦荡,泰而不骄,和而不同,这样的人到任何地方去每一个人都欢迎,他也觉得非常快乐,并且因为他不断地成长。
他在情感方面,到达很高的程度。
【故事2】尼采在他的代表作里面特别用很短的一个篇幅,来说明人的精神有三种变化,精神第一变,变成骆驼,第二变变成狮子,第二变变成婴儿。
我们讲前面两步,骆驼怎么变成狮子?骆驼代表什么?代表忍辱负重,年轻的时候中学生,都是被老师要求,都是考高校,压力很大的,你看他作为你怎么知道,背一个书包,书包很重,有的背两个书包,一看就是单峰骆驼,跟双峰骆驼。
然后一旦上了大学,马上就不一样了,一旦上了大学,马上就不一样了,他觉得我现在可以像狮子一样了,可以自由选择了。
但是你不要忘记,没有那么快。
骆驼就是听别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你应该如何。
狮子就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我要如何。
由此看来尼采也一样,要求由被动到主动。
六、孔子对颜回的重视像颜渊这么穷困的一个人,他会觉得快乐,就是因为他把这些儒家思想的精华掌握住,加以实践。
有一次孔子说了,如果有人用我们,我们就好好工作,没有人用我们,我们就隐居起来,只有我跟颜回做得到。
他把颜回抬高到跟自己一样的程度,因为他穷困的时候快乐,通达的时候也能快乐,快乐不在于穷困跟通达,而在于道,叫做“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