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障碍概述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情感波动幅度较大,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的水平。
一、定义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患者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交替表现为抑郁和躁狂的周期性情感状态。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CCMD-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1. 抑郁期症状:- 持续的抑郁心境- 对平日感兴趣或愉悦的事物明显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失眠或过度睡眠- 负罪感或自责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 意欲降低或疲乏感- 减少或增加食欲2. 躁狂期症状:- 持续心境持高或愉悦- 高度自信或自大- 思维跳跃或话语过多- 躁动不安或过度活跃-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冲动- 失眠或减少需要睡眠- 不适当或过分增加的活动三、治疗原则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 早期干预:在症状出现早期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四、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具体选择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而定。
五、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插入治疗(IPSRT)和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战胜心理困扰。
六、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离不良嗜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等。
综合科常见的躯体形式障碍
概述(1)
• 据WHO报道,在全世界50亿人口中,约5 亿人有心理卫生问题。
• 1992年WHO组织14个国家的15个城市进 行全球合作研究显示:心理障碍患者多以 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医院就诊。
概述(2)
在临床诊治中,一些病人往往反复陈述 躯体不适症状,不断寻求医学检查,却 得不到任何阳性结果。 尽管反复说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并 给予再三保证,仍不能减轻患者的忧虑 和躯体症状 临床识别率低、漏诊率低、治疗率低
8.头痛归因于物质或物质的的戒断(Headache attributed to a substance or its withdrawal)
9. 头痛归因于感染(Headache attributed to infection) 10.头痛归因于内环境稳定失调疾患(Headache attributed to disorder of
homoeostasis) 11.头或面痛归因于头颅、颈部、眼、耳、鼻窦、牙、口腔或其他面部或头颅构
造疾患 (Headache or facial pain attributed to disorder of cranium,neck, eyes,ear, nose,sinuses,teeth, mouthor other facial or cranial structures) 12.头痛归因于精神疾病(Headache attributed to psychiatric disorder) 13.颅神经痛和中枢源性面痛(Cranial neuralgias and central causes of facial pain) 14.其他头痛、颅神经痛、中枢性或原发性面痛(Other headache, cranial neuralgia, central or primary facial pain)
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与治疗
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与治疗多重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也被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复杂而令人困惑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种障碍的特征是一个个体中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人格状态,每个状态可能都有自己的记忆、行为、情感和甚至生理反应。
虽然这种情况在大众文化中常常被夸张表现,但其真实面貌往往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探讨多重人格障碍的概念、成因、表现症状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法。
一、多重人格障碍的概念定义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分离性障碍,个体在其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人格。
这些人格状态(或称为“自我”)在感知、思维和行为上各有其特征,并且往往彼此之间缺乏意识上的联系。
这使得患者在生活中很难保持统一的自我认知。
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标准,要确诊为多重人格障碍,个体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明显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状态,每个状态都有独特的认知、行为和情感。
人格改变伴随显著的主观痛苦或功能损害。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物质使用或其他医疗条件,而是更好地用创伤性经历解释。
二、多重人格障碍的成因多重人格障碍通常与重大创伤经历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儿童时期。
研究表明,以下是造成这一障碍的一些常见因素:早期创伤经历严重虐待(身体、情感或性)父母的忽视和缺乏照顾目睹暴力或极端事件应对机制在面对创伤时,个体可能会发展出分离现象,这是心理上的一种保护机制。
通过“隐藏”部分自己,来避免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情感。
时间久了,这些分离的人格状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独立。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尽管环境因素在多重人格障碍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一些研究也指出生物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心理韧性及应对创伤的能力。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也可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发达国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在一些文化中,该类问题仍然受到歧视,从而导致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
三、多重人格障碍的表现症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遭遇一系列复杂而令人困惑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多重人格体验体验到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可能有不同的姓名、性格特征和记忆。
名词解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名词解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简称MOD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重症患者,其特征为多个器
官功能障碍。
MODS通常由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等引起,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简称SIRS),使得多个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
损伤和功能障碍。
MODS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系统失调:
机体免疫系统在应对感染或创伤时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介质,但
当这些物质过度释放时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2.全身炎症反应:机体在应对感染或创伤时会引发全身性的炎性反应,但当这种反应过度激活
时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3.微循环障碍:MODS患者常出
现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等问题。
MOD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低血压、呼吸困难、肝功能
异常、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功能障碍等。
治疗MODS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包括控制感染源、纠正代谢紊乱、支持器官功能等。
总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危重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和积极
治疗。
在预防和治疗MODS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了解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了解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情绪波动的极端性为特征。
患者在不同时间可能会经历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的交替出现。
躁狂是指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自我评价过高等症状,而抑郁则是指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等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以及躁狂和抑郁的交替症状。
一、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情绪与行为的精神疾病。
患者通常会经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的交替出现,即躁狂和抑郁。
躁狂时,患者情绪高涨,充满能量,活动增多,思维快速,自信心爆棚。
而抑郁时,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和食欲改变,无力感强烈。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压力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这种精神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加深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了解,对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躁狂期的症状1. 情绪高涨:患者在躁狂期时情绪异常兴奋,充满能量,极易兴奋和激动,甚至出现冲动性行为。
2. 睡眠减少:躁狂期患者常常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差,即使短时间的睡眠也能保持活力。
3. 言语增多:躁狂期患者语速迅速加快,言语不停,常常大声说话,话题跳跃。
4. 思维加速:躁狂期患者思维迅速,常常瞬间产生多个念头,且难以停止。
5. 冲动性行为: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冲动性购物、冲动性性行为等行为。
三、抑郁期的症状1. 情绪低落:抑郁期患者经常感到悲伤、绝望、内心空虚,并感觉没有希望。
2. 兴趣缺失:抑郁期患者对事物的兴趣减退,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了吸引力。
3. 睡眠和食欲改变:抑郁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或过度睡眠的情况,同时食欲也会改变,可能食欲减退或过度进食。
4. 精力不足:抑郁期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5. 自我评价下降:抑郁期患者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持负面看法,经常自责和怀疑自己。
四、躁狂和抑郁的交替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最突出的特点即是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的交替出现。
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个体意识的分裂
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个体意识的分裂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一个人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明确个体意识(Identity)和人格状态(Personality),同时伴随着这些不同人格之间的意识、记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离。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以及与个体意识分裂之间的关系。
一、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多个明确的人格状态,由于各个人格的存在和切换,患者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也会不断变化。
以下是多重人格障碍的一些常见症状:1. 明显的分裂意识:患者的个体意识会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切换,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记忆。
当处于一个人格状态时,患者会完全意识到这一状态,并且对其他人格状态的存在可能没有察觉。
2. 记忆缺失或间断:患者的不同人格状态之间的意识和记忆是分离的。
当一个人格状态出现时,其他人格的经历和记忆在患者的意识中常常无法获得,导致记忆的缺失或间断。
3. 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每个人格状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兴趣和价值观念。
这些人格可能存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口音、甚至是习惯用语。
4. 冲突和内部对话: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和内部对话。
患者可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内在感觉,认为不同的人格状态在争夺控制权。
二、个体意识的分裂多重人格障碍的本质是个体意识的分裂,这一现象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中得到了体现。
个体意识的分裂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婴儿期创伤经历:一些研究认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个体意识分裂可能源于婴儿期的创伤经历。
在儿童早期的创伤中,个体的心智可能无法整合创伤经历,导致分裂的个体意识的形成。
2. 抑制和保护机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分裂意识可以被视为一种抑制和保护机制的表现。
当患者面临过于痛苦或无法应对的情境时,个体意识可能会分裂成不同的人格状态,从而让患者能够逃避或面对创伤。
精神行为障碍类型(ICD-11)
精神行为障碍类型(ICD-11)
1. 简介
精神行为障碍是一类常见的心理疾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
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类型。
2.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减退的心理疾病。
患
者常常感到无望、自责,并且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抑郁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 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持续感到紧张、害怕和不安的心理疾病。
患者常
常出现过度担心、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
焦虑症会干扰患者的正
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4.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会引起患者与现实世界的脱离,影响
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日常功能。
5.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心理疾病,患者在不同的
时间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的状态。
患者可能会经历抑郁期和
躁狂期的交替,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表现
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这种障碍会对患者的学习和社
交产生负面影响。
7. 结论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类型,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了解这些
障碍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精神健康问题,并为患者提
供合适的支持和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社交和学业的挑战
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社交和学业的挑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发展障碍,其特点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冲动等症状。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社交和学业发展构成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ADHD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交和学业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
1. ADHD对社交发展的影响ADHD儿童和青少年往往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如冲动、好动、说话过多等。
这些行为会影响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使他们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可能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社交规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交挑战。
2. ADHD对学业发展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ADHD患者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学习效果差。
同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难以专注于任务,不能完成作业等问题。
这些挑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
3. 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克服社交挑战的方法针对ADHD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交挑战,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3.1 制定明确的社交规则和期望:ADHD患者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所以制定明确的社交规则和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适当的社交行为。
3.2 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奖励机制:ADHD儿童和青少年对行为的后果不太敏感,所以及时提供反馈和奖励是必要的。
有效的反馈和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社交习惯和行为。
3.3 提供社交技能培训:ADHD患者通常需要额外的社交技能培训,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寻求专业指导,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培训。
4. 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克服学业挑战的方法为帮助ADHD儿童和青少年克服学业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4.1 制定结构化的学习计划:为他们提供有规律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这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
心理障碍知识点归纳
心理障碍知识点归纳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障碍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多种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
以下是心理障碍的一些常见知识点的归纳。
1.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中被划分为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行为与情绪控制障碍、适应障碍等五个大类。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丧失兴趣与快乐感、自我否定和自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缓解。
3.焦虑症: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恐慌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障碍、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4.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患者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恶心、冲动、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以及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念头。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组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与社会标准存在重大差异。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避孤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失调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7.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个体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人格。
这种情况通常由创伤或虐待等原因引起,治疗通常需要综合的心理治疗方法。
8.心理障碍的原因: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荷尔蒙水平、生物化学变化等。
同时,心理创伤和社会压力也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9.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
言语障碍的分类
言语障碍的分类言语障碍是指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导致个体无法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
言语障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发音障碍、语言障碍和沟通障碍。
本文将对这三种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音障碍发音障碍是指个体在发音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导致发音不准确或无法发出某些特定的音素。
常见的发音障碍包括:1.替代音:个体将某个音素替换为另一个音素,如将/p/替换为/b/。
2.略化音:个体在发音过程中省略了某个音素,如将“爸爸”发音为“巴巴”。
3.加入音:个体在发音过程中添加了不必要的音素,如将“蓝色”发音为“拉安色”。
4.重复音:个体在发音过程中重复了某个音素,如将“桌子”发音为“桌子子”。
发音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口腔结构异常、神经系统问题、听觉障碍等。
治疗发音障碍的方法包括语音治疗、口腔肌肉训练等。
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指个体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出现的困难,导致无法正确使用语言。
常见的语言障碍包括:1.表达障碍:个体无法正确使用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理解障碍:个体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包括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
3.语义障碍:个体在理解和使用词语的意义方面出现困难,导致出现误解或混淆。
语言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发育异常、神经系统问题等有关。
治疗语言障碍的方法包括语言训练、语言干预等。
三、沟通障碍沟通障碍是指个体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导致无法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常见的沟通障碍包括:1.交流障碍:个体无法正确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如眼神接触、手势和身体语言。
2.社交障碍: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无法适应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言语流畅障碍:个体在言语流畅性方面出现困难,如口吃、结巴等。
沟通障碍可能与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社交焦虑等有关。
治疗沟通障碍的方法包括社交技能训练、言语流畅性训练等。
总结:言语障碍是一种影响个体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包括发音障碍、语言障碍和沟通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口腔结构异常、神经系统问题、遗传因素等。
多种行为障碍的共病性特点及干预方法
多种行为障碍的共病性特点及干预方法引言: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行为和情绪上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
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等。
这些行为障碍往往具有共病性,即多种行为障碍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儿童身上。
本文将探讨多种行为障碍的共病性特点,并介绍相应的干预方法。
一、多种行为障碍的共病性特点1. 共同的神经发育异常:多种行为障碍常伴随着神经发育异常,例如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涉及注意力、情绪调节和社交认知等方面,导致多种行为障碍的共病性。
2. 注意力问题:注意力缺陷是多种行为障碍的共同特点。
ADHD患者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和冲动行为;ASD患者也常伴随着注意力困难;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注意力问题。
3. 情绪调节问题:情绪调节困难是多种行为障碍的共同表现。
ADHD患者常伴随着情绪不稳定和易激动的特点;ASD患者也常表现出情绪调节困难;情绪障碍患者则有情绪波动和情绪反应过度的问题。
4. 社交互动问题:多种行为障碍都与社交互动问题相关。
ASD患者往往有社交交往困难和沟通障碍;ADHD患者也可能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患者可能因情绪问题而影响社交能力。
5. 学习困难:多种行为障碍都与学习困难相关。
ADHD患者常伴随着学习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ASD患者可能有学习困难和社交认知问题;情绪障碍患者也可能因情绪问题而影响学习能力。
二、干预方法1. 综合评估和诊断:针对儿童行为障碍的共病性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是干预的第一步。
通过评估儿童的行为、情绪、社交和学习能力,确定其具体的行为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干预提供指导。
2. 多学科合作:由于多种行为障碍的共病性,干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等共同参与,制定综合的干预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3.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干预方法之一。
人格障碍认识多种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认识多种人格障碍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自己与他人产生持久的、固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会对个人的人际关系、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以及冲动控制困难。
患者常常有强烈的恐惧被拒绝或被抛弃的情绪,并表现出自残行为或威胁自杀的倾向。
他们也经常会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无法维持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
2. 避症型人格障碍避症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害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对批评或拒绝非常敏感。
他们常常避免社交场合,宁愿独处。
这些人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并常常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有强迫行为和想法,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
他们对细节极其执着,追求完美,时刻担心出错。
患者通常做事犹豫不决且拖延,对待工作和责任过度认真,但缺乏弹性和适应能力。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社会规则。
这些人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欺骗、违法犯罪的行为,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漠不关心。
他们也常常缺乏责任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5. 焦虑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持续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持有过度担忧。
他们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感到不安。
这些人对任何变化都无法应对,并且经常固化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内。
6. 防御型人格障碍防御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有自卑感和敌对心态。
他们不信任别人,并常常认为别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是负面的。
这些人经常以攻击他人为手段来保护自己,对待人际关系持怀疑态度,使得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变得困难。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了解这些人格障碍类型对于理解与患者相处的难处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帮助至关重要。
儿童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症状
儿童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症状儿童精神疾病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异常的状态,常常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以下是儿童精神疾病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症状。
一、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指儿童在注意力、多动性和冲动性方面表现异常。
这种疾病通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初期出现,并可能延续至成年期。
ADHD的症状包括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分散、过度活跃、冲动,以及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学习障碍、社交问题以及自尊心下降等。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出现。
ASD症状的严重程度因儿童而异,但常见的一些特征包括社交交往困难、沟通障碍、刻板重复性行为、固定兴趣爱好以及感官问题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儿童在社交和学习方面遇到困难。
三、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儿童中也存在。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以及强迫症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过度担忧、害怕以及强迫行为等。
焦虑障碍可能影响儿童的情绪、睡眠以及学习能力。
四、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儿童也可能患有这种疾病。
抑郁障碍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责以及对事物的消极态度等。
儿童抑郁症还可能表现出躯体疾病症状,如头痛、腹痛等。
抑郁障碍可能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五、进食——摄食能量不足障碍(ARFID)进食——摄食能量不足障碍是一种与饮食和摄食行为相关的疾病。
儿童患有ARFID常常对食物存在抗拒或害怕的情绪,可能对某些食物有偏好或者排斥。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儿童不足和营养不良,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总结:以上所述只是常见的几种儿童精神疾病的类型及其症状,具体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的发现和干预可以降低疾病对其生活的影响,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治疗。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和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指导,以保障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福祉。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引言在医学和康复领域,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判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障碍的判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专家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发声和运动联合障碍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有关判断标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发声障碍的判断标准1. 发声障碍的定义发声障碍指的是声音产生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包括声音的强度、音调、持续时间等方面的问题。
常见的发声障碍包括声音嘶哑、嗓音调整困难、声音断断续续等。
2. 判断标准(1)声音质量:参考声音的清晰度、稳定性、音调等方面来评估声音质量。
(2)声音量:参考声音的强度或音量来判断是否存在发声障碍。
(3)发声适时:参考发声的时机是否正确,如在说话或唱歌时能否正确发出声音。
(4)发音准确性:参考发音是否准确、清晰,是否有模糊、压迫感等。
(5)声音持续时间:参考声音持续时间是否长短合理,是否出现异常中断等。
3.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判断发声障碍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声音的质量、音量、适时性、准确性以及持续时间等因素。
其中,我认为发音准确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判断标准,因为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对我们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程度。
当发音存在模糊或压迫感时,会给人们造成困扰,并可能导致交流误会或语言障碍。
二、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判断标准1. 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定义多种运动联合障碍是指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出现多个部位或多个系统的运动异常。
常见的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包括肌肉无力、协调障碍、姿势不稳等。
2. 判断标准(1)肌肉力量:参考肌肉的力量来判断肌肉无力的程度,通常可以通过抗阻力测试、手持动作等来评估。
(2)协调性:参考运动的协调性来判断是否存在协调障碍,如手指的针孔试验、平稳行走等。
(3)姿势稳定性:参考姿势的稳定性来判断是否存在姿势不稳,如站立和坐立的稳定性。
(4)运动速度和灵活性:参考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障碍,如快速反应、灵巧性等。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
文章标题: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引言在医学领域中,障碍判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判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主题。
一、发声障碍的基本概念发声障碍是指由于呼吸、声带、发音器官等相关因素引起的音频发声问题,常见的包括嗓音疾病、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发声障碍可引发各种语音和声音产生的问题,对日常交流和工作学习造成不便。
二、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定义多种运动联合障碍是指在神经系统中,引起多种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或综合症,常见的包括帕金森病、脑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肌肉协调、运动控制、肌张力等方面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发声障碍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部分多种运动联合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发声问题。
帕金森病患者在发音时常常出现声音颤抖、音量不稳定等问题,这与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关联。
在判断多种运动联合障碍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发声情况。
四、多种运动联合障碍判断标准针对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判断,临床上一般采取多种综合评估的方式。
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运动功能评估、发声和语音问题评估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从个人的观点来看,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相关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使得针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结论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障碍的相关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医学诊断领域,需要不断进行科研探索和实践总结,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和医护人员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为该领域的发展和患者的福祉作出更多的贡献。
多功能障碍综合征名词解释
多功能障碍综合征名词解释
多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FunctionImpairmentSyndrome,MFI)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肌肉发强收缩及神经收缩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化。
此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包括新生儿和婴儿在内。
MFI是一种多学科的疾病,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将会让治疗、诊断及影响MFI的因素一步步的更加清晰。
MFI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支神经系统(PNS)MFI,中枢神经系统(CNS)MFI和神经元退行性变化(NTD)MFI。
PNS MFI涉及分支神经系统,例如肌肉疼痛,僵硬,肌肉力量减弱,感觉障碍和紊乱运动协调。
CNS MFI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例如精神萎靡,情绪不稳定,头痛,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和睡眠障碍。
NTD MFI涉及神经元退行性变化,例如肌萎缩性变性病,小神经病变,肌萎缩性多发性硬化(ALS),术后神经病变和抗神经元抗体性疾病。
MFI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可引起慢性生理和心理症状,对患者的活动及其社会参与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有一些研究表明MFI的发病率可能较低,但仍不能忽视它对患者的影响。
- 1 -。
多种细胞功能障碍并经历复杂病理生理学演化的结果。
多种细胞功能障碍并经历复杂病理生理学演化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多种细胞功能障碍,以及它们在经历复杂病理生理学演化后所产生的结果。
这些功能障碍可能包括细胞死亡、细胞增殖或分化异常、细胞信号传导的紊乱等。
随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些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和调节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这些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
最后,我们还将讨论这些功能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 1 -。
情绪与行为障碍概述
资源教室与特殊班
工读学校
特殊教育学
2.课程
对于情绪障碍与行为障碍学生的教 育,其课程设置与要求和普通学生 基本一致。
特殊教育学
3.教学策略
药物治疗
教学策略
心理治疗
特殊教育学
(1)药物治疗
药物 治疗
部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儿 童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有 效的控制,如,对于患 有严重焦虑、抑郁、恐 怖或者强迫症的儿童, 可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 治疗。
几种典型的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行为特征偏向外向性格自我中心与攻击特性显现精神病症症状表现生理状态异常运动性不安紧张与过分警惕异常的人格特征与不良的社会适应症状表现注意集中困难活动过度自控力差学习困难动作协调困难症状表现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社会性紊乱严重的违法行为2
特殊教育学
案例一:自寻烦恼的女孩
特殊教育学
1.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2)我国的定义
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身 体的原因加以解释;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 建立或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正常环境缺乏 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弥漫性不愉快心 境或抑郁;容易出现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 的生理症状或恐惧反应。
特殊教育学
2.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鉴定与分类
张晓辉等对1679名 2—5年级的学生进 行的调查。结果发 现,学龄儿童行为 问题检出率29.5%, 其中男生为33.16%, 女生为25.14%。
特殊教育学
4.情绪障碍产生的原因
母亲妊娠 期严重的 精神创伤 内分泌障碍 或其他生 理疾病 生化失衡
儿童的 气质类型 家庭因素
情绪障碍产 生的原因
学校因素 社会因素
妈妈说,10岁的艾丽对所有的事情都过度忧虑。艾丽 说她担心大部分事情,但是特别担心没有达到父母的 期望,被其他孩子嘲笑,在学校表现不好,犯错误导 致她或者父母受伤。她每天会反复思考已经发生的事 情,比如,自己昨天在课堂上说过的话,上个星期的 考试分数。一旦她开始担忧,她说,无论我多努力想 停下来,可我就是停不下来。她说当她担忧过去或未 来发生的事情时,就会头痛、胃痛、心跳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障碍概述
一、多重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中,特定的障碍儿童的“特殊性”都是以儿童的显著障碍为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多重障碍这一术语出现得比较晚,但多种障碍儿童却是和其他类型障碍儿童一样早已存在。
《特殊教育词典》中对其定义是:多重障碍指生理、心理或感官上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
一般把同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儿童成为多重障碍儿童。
但是如果仅从儿童发生的障碍数量来定义多重障碍,可能会把多重障碍与典型的其他障碍儿童相混淆,如弱智儿童往往伴随有言语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或情绪行为障碍等,但是我们一般不把这种由于神经心理活动异常导致的主要障碍(认知)和并发障碍(运动、语言等)叫做多重障碍。
台湾学者1999年对多重障碍的解释值得借鉴:多重障碍,指具有两种以上不具连带关系且非源于同一原因造成之障碍而影响学习者。
多重障碍指不是由单一原因为主导因素导致的、个体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
如唐氏综合征儿童,单从其外显的症状来看,有智能障碍、语言障碍、沟通障碍或运动障碍等,但是这些障碍主要是由于单一因素——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所以,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分类上一般把他们归结为智力障碍类别,而不属于多重障碍类别。
美国学者Brimer从障碍者基本生活能力和特殊教育服务需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相当于操作性质的定义:重障或多重障碍(在美国,严重障碍和多重障碍往往连用,原因是重障者大多是多重障碍者)是指在一般发展能力,自理,表达感受、思想意见和需要,对环境刺激反应,以及同伴间的社会互动能力等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
二、多重障碍儿童的发生率
由于多重障碍定义和鉴定标准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所报告的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差异。
我国1987年的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多重障碍(当时称为综合残疾)的发生率比较高,占所调查六类残疾人总体的13%左右,这个调查的标准是是同时具有五类(视、听、智力、肢体和精神病残疾)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
我国台湾地区1992年的调查显示,6~14岁儿童中多重障碍儿童占0.205%,多重障碍儿童占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比例将近10%。
美国1987~1988年报告,再0~20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多种障碍的发生率是0.17%,占各类残疾儿童的比例是2.2%;1992廿第十四届国会年度报告,6~12岁的学生中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是1%~1.9%。
三、多重障碍的分类
如果按照多重障碍的定义进行分类,根据障碍类型的组合,可以将多重障碍分成许多种,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类型组合”的分类包含许多出现率非常底甚至不出现的情况,实际意义不大。
所以,研究者大多将常见的多重障碍加以分类。
大
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这些常见的多重障碍按照主要障碍并其他次要障碍作为分类的基本思想。
学者Brimer(1990)将常见的多重障碍按照主要障碍将其分成三大类和十亚类:
(1)智能不足为主的多重障碍:智能不足兼脑性瘫痪;智能不足兼其他生理障碍(如脊柱裂、癫痫、先天性心脏病等);智能不足兼严重行为异常;智能不足兼视觉障碍;智能不足兼听觉障碍。
(2)行为障碍为主的多重障碍:行为障碍兼视觉障碍;行为障碍兼听觉障碍;行为障碍兼肢体障碍。
(3)多重感官障碍:视觉障碍兼听觉障碍;感官障碍兼其他障碍(如:先天性心脏病、脑性瘫痪、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等)。
以主要障碍加其他次要障碍分类方法将多重障碍分成不同类型,但是分类后的每一种类型并非是其中各个障碍的叠加,而是这些障碍彼此相互影响形成新的独特的障碍。
四、多重障碍的特征
特殊儿童是异质很高的群体,多重障碍儿童之间的差异就更大。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他们极大的差异性中大致概括出一些常见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该群体,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前所述,多重障碍的类型不是每种障碍的简单叠加;同样,多重障碍特征也不是将每一种障碍的典型特征简单相加,实际上更多的情况符合“累积放大效应”,每增加一种障碍,使其残疾的程度更加严重。
介绍运动、感觉、认识、语言及沟通、社会适应基本健康状况六个方面。
(一)运动——动作发育迟缓或严重运动障碍是多重障碍儿童常见的特征之一。
脑性瘫痪或肢体畸变必然直接导致他们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行动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重者不能坐、立、行、卧床不起或需要支撑工具;轻者动作发展迟缓或肢体动作不协调。
这些运用障碍有的在早期经过康复训练得到改善,有的伴随终身。
运动障碍不仅限制了障碍儿童的动作表达,而且严重影响他们对丰富世界的感知,特别是在他们生长发育早期。
(二)感觉——许多多重障碍儿童有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和其他感觉障碍的一种或几种障碍,其中有的是中枢性质的,有的是外周感觉器受损。
(三)认知——大多数多重障碍儿童存在严重认知问题,现有的智力测验工具难以施测,所以,多重障碍儿童的个人档案上往往没有IQ分数,大多注明“无法施测”字样。
因此,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该群体的智力分布特点。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除了测试评估工具需要更新外,施测人员的施测技
术也可能需要更为专业和特殊的培训,以便于根据障碍者的实时反应作出及时的应答。
(四)语言及沟通——由于中枢受损或(和)发声器发生结构上的畸变和功能上的缺陷,很多多重障碍儿童在与他人的交流上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以及明了他人所陈述的意思。
语言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1)语音不清;(2)语义不明;(3)语言发育迟缓。
(五)社会适应——无社会意义的刻板行为;与他人互动不当;生活自立能力差;会表现出自伤行为。
(六)基本健康状况——多重障碍儿童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性,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较,有的人的健康状况良好,但又有不少该类儿童的健康状况明显不佳。
五、多重障碍的成因
不同类型的障碍有其独特的原因,同一类型障碍的不同个体之间成因也不尽相同,儿童出生缺陷原因和机理相当复杂,各学科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笼统。
一般可将导致障碍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三大类(这部分知识可参考“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