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1
2010年高考真题:语文试卷(新课标)【含答案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题解析
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题解析基础试题06-25 0540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题解析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解读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解读作者:郭德洋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9期一、形式上的变动2008年和2009年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都是由三块构成,依次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应用类文本阅读。
而今年的这部分是由两块构成,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也就是说少了一部分。
当然,少了并不影响分值。
因为这里过去是选做部分,你可以选做论述类文本,你也可以选做应用类文本。
但是,今年这个方面有了变化。
将原来的“选做”改为了“选用”,这还是有区别的。
1.学生不会很快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所练习和调研测试的试题都是原来的样式,学生已经形成定势思维,很难一下子调整过来,依旧认为是两种选其一。
他们当中很多人只喜欢或只善于做一类文本,忽视了另一类文本,甚至对另一类文本就干脆不闻不问。
假如今后高考中出现和他们所喜欢的或擅长的不一致,那么就很难应付了,更谈不上获取高分了。
因此,我们应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与变化后的试卷模式相统一,让他们逐步适应新的情况。
2.学生还可能误以为高考单考一类文本因为试卷上只呈现是一类文本,所以他们很有可能认为是只考一种,而另外一种就完全不考。
若今年的情形,考了的是论述类,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能就把论述类作为考试要求,永远不考虑实用类。
“选考”是二者选其一,“选用”是可以选这个,也可以选那个,两者都有选中的可能性,但不是同时出现。
这一点是理解形式变化的关键,也是我们要重视的,要向学生说明的要点。
二、选材上的精挑2008江苏高考选了汪曾祺的《侯银匠》,还有《纯朴的嗜血者》和《晚清学人杨守敬》。
2009江苏高考选了是张笑天的《上善若水》,詹克明的《说“异”》和《画家黄永厚》。
今年选了是阿城的《溜索》和朱光潜的《谈静》。
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在思想上鼓舞和激励学生,让他们身心得到无形的熏陶和洗涤。
201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试卷分析丁吉环一、总体评价今年的语文试题切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符合天津市考生的实际。
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突出天津地方特色,而且能够进行大胆探索和调整,突出了能力考查。
在试卷结构上,也作了调整,题目的设计也更具灵活性、开放性。
在选材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比去年更具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性。
在总体把握上,适当地控制难度,并且注意把更多空间留给主观试题,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思维,展示能力。
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特点鲜明,整体质量高。
较为充分地显示了天津市的水平和特色。
二、试卷分析一卷第一大题为基础知识题。
分别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形的能力、现代汉语实虚词的使用、病句的辨析等内容,从形式上,甚至顺序上都与前几年高考无异,其中近义词辨析,考查考生根据既定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词语的能力,重点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与恰当使用。
考生要根据具体语境的限制与暗示,正确选用词语。
本题涉及常用实词、虚词和成语的考查,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为科技文阅读。
三个题目涉及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推断,其中推断题难度稍大一些,也是学生答题中错得较多的一道题,本题在取材、命题、难度上都与去年的这一类科普作品的体例相仿。
学生主要注意审清题干,将选项中的内容逐一在原文中找出对应点,仔细比对即可。
第三大题为文言阅读题。
第8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都曾在课内出现,稍有了解或根据上下文略作推断,应不成问题。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Ⅰ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属于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2.【答案】A【解析】据原文第二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可知,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C【解析】通假字,通“趋”赶紧.【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5.【答案】B【解析】②写贼众的惊呼,④写城陷,花云被俘后宁死不屈.⑥写花云被俘后,勇敢无畏.考生先判断是否写华云,再判断是否表现了他艺高人胆大.据此分步筛选.【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6.【答案】A【解析】“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错,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文逊战死后才破城.此处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7.【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 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现象.(1)“乘涨”,趁着涨水(的机会);“堞”,城墙的垛口.(2)“弃(之于)江中”的省略,“莲实”,莲子.【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能力层级B(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营造了悲凉、荒凉的氛围.显然,“别路”就是“从军”之人别离家乡的路.【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力层级D9.【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坏”、“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表现了戍卒们低沉的心境.他们内心低沉的原因是思乡.【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 (三)名篇名句默写10.【答案】(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而伯乐不常有骈死于槽枥之间(3)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注意“骈”、“槽枥”、“豚”几个字的写法.默写难度不大,六空中有四空出自初中课文.【考点】考查默写名篇名句.能力层级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答案】CDE【解析】C给三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2.【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解析】人物形象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通过情节,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包括作者的看法)来体现.结合第(1)小题CDE三项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3.【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解析】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至少有三: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考点】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4.【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解析】考生要留意题干“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是让读者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鉴赏时一定要观点鲜明(先亮出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答案】CBE【解析】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2.【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解析】居第二段末,袁隆平内心的“悲哀”来自于“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据第三段只给袁隆平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据第四段开头“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可知袁隆平尽管在国际上有了地位,在但国内还没有什么声望.【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D.3.【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解析】需要弄明白袁隆平为何要送他们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即使他们不回来了,但他们也会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将来,祖国可以召唤他们).据最后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可以回答.【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4.【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①斯瓦米纳森层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解析】考生首先要弄懂这里的“同行”、“尊严”、“友谊”分别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再根据上下文,结合选文的中心观点加以分析、提炼.【考点】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五、语言文字运用13.【答案】B【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多.此处用错对象,不能形容“橙子”多.【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E14.【答案】D【解析】A项:“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的”错,杂糅,保留“最主要的原因是……”或“……造成的”.B项““抚慰金”不对,应为“赔偿”才能与前面的“提出了”搭配.C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并列不当,属于逻辑错误.“道路”属于“交通”行业,可直接改写为“道路交通”.【考点】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层级E15.【答案】C【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语段.爱听、看新闻报刊的读者都知道,首先交代其地理位置,确定⑤,即可排除所有答案.【考点】考查排序.能力层级E.16.【答案】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刀切”的模式反而会试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析】根据前文的“质疑”可推断第一空应当是对“洗脚”行动的反对.句末的问号可确定此句为反问句.根据“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和“只是简单地采取”可推知后面的空格里的大意是不管青红皂白.根据“涉及到很多方面”,结合上下文可推知,最后一空的大意是各方面协调努力.【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连贯.17.【答案】示例:小溪如果害怕大海,那它永远不能澎湃;流星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闪耀;巨轮如果害怕骇浪,那它永远不能出海.【解析】句式为“……如果害怕……,那它远远不能……”,修辞上是排比.内容上有一定哲理.考生首先要求得“形似”,即句式上、修辞上一致,再力求有深度或高度.【考点】考查仿写和修辞.。
2010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解析
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 , 也可能涉及政治、 社会、 历史 、 地理、 文学 、 美学等学科知识。但我
44
们的阅读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 , 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 完成理解 的任务。此类命题通常材料丰富, 凸显文化含量 、 人文价值 、 教化作用, 注重全文筛选、 提 取与信息整合 , 对考 生整体理解能 力的考查力度较大 ,提炼 、 “ 概括和拓展 ” 都是考查
明 代 是 我 国绘 画 发 展 的 重 要 时期 , 画 装 裱 进 入 发 展 的 黄 金 时 期 。 明 朝 皇 帝 把 仁 智 书
殿 作 为御 用画 院 , 并设 立 了专 门从 事 书 画装裱 的机 构 。此 时 . 江南地 区 出现 了一 批通 晓
诗 文 书 画的 文人 雅 士 , 人 画有 了很 大的发 展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苏 州 为发祥 地 的“ 文 以 苏
“ , 比”即在比较中发现选项细微的带有迷惑性 、 欺骗性的错误 。
四、链接高考 曩
。 __ _ |l L i
(0 0高 考 语 文 四 川 卷 )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成 5 7题 。 21 阅 完 ~
书画 的 装 裱
书画装裱 是伴 随 着书 画创作 产 生和发展 的一种 特殊 的工 艺 。
画 装 裱 工 艺进 入 成 熟 阶 段 , 裱 样 式 有 了新 的 发 展 , 生 了 著 名 的 “ 和 装 ” 卷 。 随 着 装 产 宣 手
丝 织 技 术 的 发 展 , 种 质 地 花 纹 的 织 物 为 书 画 装 裱 提 供 了丰 富 的 物 质 基 础 . 广 泛 用 作 各 被
至迟 在 两晋 时代 , 书画装裱 进入初 创 时期 , 选材 、 式及 技 法上还 并 不 完善 。南北 在 样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体视角考察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体视角考察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逐渐加大了对文体视角的考察。
而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也并未例外。
本文将通过对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剖析,探讨其中所体现出的文体视角考察。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主要涉及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等不同文体,以此考察考生对不同文体特点和风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中,几篇小说材料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方式,如《高瞻远瞩·薛嵩》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呈现故事,而《国家荣誉》则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
通过阅读这些材料,考生需要注意文本的叙述视角,把握不同叙述方式的特点,理解并运用到文本分析和写作中。
此外,散文材料中的《风棱霞角》和《书海》等作品,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展现出了作者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感悟。
这些材料要求考生对文学散文的典型特点和风格有所理解,抓住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进而对整篇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例如,《风棱霞角》中的诗意描写和情感抒发,要求考生通过细致的揣摩和感受,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核。
在新闻报道材料方面,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选择了一篇名为《河道内一批独特的石形》的报道,通过对永康河道内独特的石形进行介绍,既展示了当地的自然风景,又提供了一个新奇的观光旅游景点。
这种选择能够考察考生对新闻文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新闻报道的数据和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此类材料还要求考生具备批判性的思维,在分析文章时进行判断和评价。
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等不同文体上,旨在考察考生对不同文体特点和风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阅读这些材料,考生需要抓住文本的叙述视角、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等关键元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考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在分析文章时进行判断和评价。
对于考生来说,提前了解和熟悉不同文体的特点是重要的,同时也要注重积累和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只有在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中游刃有余,在文体视角的考察下取得理想的成绩综上所述,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主要考察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特点和风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0高考题语文阅读题详解
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现代文阅读一)一、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静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高考阅读05-25 0538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四章(节选)一、整体概况2010年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部分。
其中有5套试卷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为选考试题,分别是课标全国卷、山东卷、广东卷、福建卷、辽宁卷。
天津卷同时考查了三类文本阅读。
下面试从测试材料、测试内容、测试形式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概述。
就测试材料而言,内容丰富多样,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选文并未刻意追逐社会热点和突出时代特色,更加倾向于对人类自身行为反思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人物传记、新闻作品、科普文章的引入,在物质越来越发达精神越来越萎缩的今天,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就测试内容而言,全国《考试大纲》将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分为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
本报告将《考试大纲》能力层级中抽象的阅读能力要求变得更为具体,具有操作性。
按照阅读能力的发展顺序由低到高细分为语音认读——信息提取——解释推论——反思评价——比较延伸等五个能力层级。
这样的能力划分更加突出其层级特点,对阅读能力的描述也更为具体,是对“大纲”阅读能力要求的发展与完善。
2010年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涉及信息提取、解释推论、反思评价三个能力层级,考查重点逐渐由“局部精要理解”到“整体综合解读”,加强了对考生综合信息能力的考查。
就测试形式而言,题型组合多元多样,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且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探究试题方兴未艾。
特别是辽宁卷题型趋于成熟,选择题答案给分设置暗合solo理论,考生答不同的选项获得不同的分数。
其题目设置和给分原则彰显了科学的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方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一)试题基本情况分析“论述类文本”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
2010届高三语文阅读题解读
真题一瞥, 真题一瞥,体验答题模式
第一种: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词句 第一种: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词句 含义” 含义”类 【题例一】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 题例一】 16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 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 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 义)
【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21.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 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 。(4分 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 分)
【三月演练】《枯树的生命》20、文章的题目“枯树 三月演练】 的生命”有怎样的含义?试结合全文作答。(4分)
[参考答案] (4分)枯树曾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成长, 让人感受到它曾经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仰;(2分)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二步, 第二步 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虽然已经成为枯树,却 仍坚守在这里,获得了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生命,给 人以深刻的启示。(2分)<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 第三步, 第三步 心义。> 心义。 [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 解析] 解析 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 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此时, 枯树,不是一株枯死的树,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找 准“枯树”与“精神启示”的结合点,也就抓住了这 篇散文的精髓。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各卷作文题分析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题分析材料分析:材料整体事实:什么年代有鱼吃还要捉老鼠?核心要素:优裕环境与生存方式材料要素:一个背景,两类主体。
一个背景,指的是年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
两个主体,指捉老鼠之猫与不捉老鼠之猫;二者形成对立或陪衬关系;无论以哪一方为主体,都要联系到对方,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联系。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系型材料命题,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将主体与背景相相系,更要将两类不同主体相关联。
至于捉老鼠之猫,是在恪尽职守,还是强化本领,还是自食其力,诸各理解均可。
立意类举:1.站在客观角度,着眼于事实整体,可探讨是坐享其成,还是自食其力。
话题中心可以有:奋斗、拼搏自力更生劳动创作明天不做寄生虫,可批评那些啃老族、富二代。
生命的意义。
不同选择,不同人生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2.站在捉老鼠之猫角度:(1)要练就生存的本领,不能因环境优裕而迷失自己。
不管什么时代,都要练就生存的本领不要迷失自我鱼和熊掌可兼得。
要居安思危。
要有备无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要坚守自己的本分,恪尽职守。
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尽自己的职分。
话题中心可有:坚守。
不要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
做好本职工作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知识人士的责任就是“治国平天下”偏题立意例举站在捉老鼠猫角度坚持原则,拒绝诱惑(不只是关涉接受与否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是在谈眼前还是长远的问题)站在不捉老鼠的猫角度享受当下知足者常乐(难道捉老鼠之猫是不知足的?)站在客观角度反对腐败(享用非劳动成果都是腐败?)不要嘲笑别人(是不应该嘲笑捉老鼠之猫,但忘记了怎样看待不捉老鼠之猫)跑题立意例举:跑题的立意,就是与材料含意毫无关联的立意。
如:节俭,创新,环保,细节决定成败,奉献,机遇,营养平衡,学会感恩,与时俱进,良好的心态,舍与得等等。
呐喊二三十年代,鲁迅发出了呐喊:救救孩子。
当今,我们仍要发出呐喊:救救孩子,但不仅仅是为了孩子。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方略2010
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 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主旨理解和 语言表达运用 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15.有人建议把标题‚墨盒‛改为‚贝格斯太太‛, 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形象、主旨、结构,探究 答案:看法一:以‚墨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 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 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 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 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 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选文考察
历年浙江卷 04年《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 现代散 文 05 年 《越 来 越接 近 精神 的 天空 》 (李 汉 荣) 现代散文 06年《平面的生活》([法]米•图尼埃) 外国 散文 07年《泰山之思》(蔡家园) 现代散文 08年《乌米》(高尔基) 外国小说 09年《魔盒》(英)大卫· 洛契佛特 外国小说 09年11月 抽样考 《一位老者和他的歌》(西班 牙)巴罗哈· 内西 外国小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方略
湖州中学 羊刚 2010年09月13日
浙江卷的阅读题,由三大板块构成:
现代实用类(论说类)文本阅读、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 读。 按板块分析阅读取材和设题的走向, 探讨复习策略。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论说类)文本阅读 1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
100字)(5分) 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纯朴善良, 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人 物性格
2010年高考试题解析版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解析: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一看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一般来说,议论的句子可能就是该段落的主要内容;二看段内文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总说或总结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较长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归纳各层次的要点即可;还可以把该段落放在全文中观察,特别是观察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许上文的结尾或下文的起首归纳了该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纯属叙事、说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当别论。
第②段是一个议论性段落,一共四句。
第①句是引论,第②句提出观点,③④句分论,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合、宣纸等方面分论为什么“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第①段的最后一句对本段的内容也有提示作用。
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解析:本题貌似考查引证的作用,实质上还得研究段落内部的结构。
不过,该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两个层次之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这是两个分论点的共同指向。
当然,从文脉上分析,也可以把这一句看作既结上又领下的过渡句,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本段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从这句话中分析出来。
两个分论点分别是:“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再考虑论证方法,懂得引用是为了论证观点、见解的,答案就豁然开朗了。
需要做的还有归纳、概括,不要照抄原文。
3.解析:从“不仅由于”来看,第④段显然是个过渡段。
前三段是从笔墨的物质构成要素特别是“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这个角度阐述其艺术魅力的形成,所以,确实是“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内_8f28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高考阅读2011-05-25 0538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四章(节选)一、整体概况2010年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部分。
其中有5套试卷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为选考试题,分别是课标全国卷、山东卷、广东卷、福建卷、辽宁卷。
天津卷同时考查了三类文本阅读。
下面试从测试材料、测试内容、测试形式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概述。
就测试材料而言,内容丰富多样,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选文并未刻意追逐社会热点和突出时代特色,更加倾向于对人类自身行为反思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人物传记、新闻作品、科普文章的引入,在物质越来越发达精神越来越萎缩的今天,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就测试内容而言,全国《考试大纲》将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分为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
本报告将《考试大纲》能力层级中抽象的阅读能力要求变得更为具体,具有操作性。
按照阅读能力的发展顺序由低到高细分为语音认读——信息提取——解释推论——反思评价——比较延伸等五个能力层级。
这样的能力划分更加突出其层级特点,对阅读能力的描述也更为具体,是对“大纲”阅读能力要求的发展与完善。
2010年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涉及信息提取、解释推论、反思评价三个能力层级,考查重点逐渐由“局部精要理解”到“整体综合解读”,加强了对考生综合信息能力的考查。
就测试形式而言,题型组合多元多样,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且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探究试题方兴未艾。
特别是辽宁卷题型趋于成熟,选择题答案给分设置暗合solo理论,考生答不同的选项获得不同的分数。
其题目设置和给分原则彰显了科学的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方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一)试题基本情况分析“论述类文本”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
2010届高考语文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
2010年高考语文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一、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角度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二、必须强化的六项基本能力在把握命题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解题过程中的六种相关联的基本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方法,这是搞好这一部分复习的根本。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考场上的时间压力,使我们不可能像平时那样从容地去对文章的每个细节详加揣摩,而实践证明,“因题读文”又常常导致对文章理解的片面、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会是误解,这是阅读的大忌。
在“加强文本阅读的整体性综合”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明确趋势的情况下,提高这两种能力更成为提高解题水平的基本前提。
提高这两种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
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
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
(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如押题九《胡杨仰止》一文的最后几句议论,对理解全篇主旨十分有帮助。
(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连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即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2010上海高考试题详解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细解: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一看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一般来说,议论的句子可能就是该段落的主要内容;二看段内文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总说或总结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较长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归纳各层次的要点即可;还可以把该段落放在全文中观察,特别是观察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许上文的结尾或下文的起首归纳了该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纯属叙事、说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当别论。
第②段是一个议论性段落,一共四句。
第①句是引论,第②句提出观点,③④句分论,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合、宣纸等方面分论为什么“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第①段的最后一句对本段的内容也有提示作用。
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细解:本题貌似考查引证的作用,实质上还得研究段落内部的结构。
不过,该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两个层次之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这是两个分论点的共同指向。
当然,从文脉上分析,也可以把这一句看作既结上又领下的过渡句,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本段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从这句话中分析出来。
两个分论点分别是:“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再考虑论证方法,懂得引用是为了论证观点、见解的,答案就豁然开朗了。
需要做的还有归纳、概括,不要照抄原文。
答案: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俺的定稿)2010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答题技巧
二.明确文体 •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 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 ――借景抒情―― 碧云寺秋色》 处。 (《碧云寺秋色》) •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 散文――因人抒情―― ――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 日月行色》 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 散文――移物就情―― ――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 马缨花》《绵绵土》 》《绵绵土 处。(《马缨花》《绵绵土》) •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 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 谈静》《灯火的温情》 》《灯火的温情 理相通处。(《谈静》《灯火的温情》) •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 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 ――表达作者情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十年以后》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 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 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 当然, 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 何处 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 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 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 作出分析和挖掘。 作出分析和挖掘。 • 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 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 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 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 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 试题的题干往往会 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 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 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 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 彼信息” 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 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 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 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1新高考新题目2010-05-04 0836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以下归纳包括现代文阅读的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体裁。
其中,散文包括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哲理散文;小说包括中外中长篇小说节选、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从近年高考题和相关模拟题来看,现代文阅读有可能考查的角度如下词一、在文中的含义1.体现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例]14.“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冰心)2.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例]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什么?(4分) (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何为)3.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例]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07北京湿湿的想念)4.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例]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07山东灯火的温情叶延滨)6.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例]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07天津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6分)(06 北京)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8.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例]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4分) (05湖北土地韩少功)9.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例]17.第6自然段中,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4分)(06山东文赤壁朱增泉)10.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例]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6分)(07江苏麦天雷抒雁)11.运用了修辞的词语①比喻义[例]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6分)①童话18.(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②象征义③反语义(褒贬义)④双关义[例]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4分) (06湖南在山阴道上方令孺)16.①鲁迅的故乡;②向往的精神家园。
12.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13.与其他句子相呼应的词语[例]20.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05江西给匆忙走路的人严文井)14.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例]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4分)(07湖南忆刘半农君)①动词②形容词③数词④拟声词⑤叠词二、在文中的作用1.赏析某词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例]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4分)(06广东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2.使用某词语的原因[例]19.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06年浙江)(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3.某词语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例]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06广东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4.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牛汉)[例]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5.可否用另外的词替换,为什么句一、在文中的深刻含义1.启人心智的哲理句[例]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回味隽永的描写句[例]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
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06广东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1)为什么在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
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
”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3.饱含深情的抒情句[例]18.……“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06湖南在山阴道上方令孺)[例]18.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意在言外的含蓄句[例]16.“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苏叔阳)[例]16.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5.形象生动的文采句[例]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4分)(06湖北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6.运用技巧的精彩句[例]20.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1)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7.含义丰富的指代句[例]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4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矛盾)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8.表露态度的观点句[例]18.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05江苏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答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9.体现中心的主旨句[例]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05广东壶口的黄河肖铁)[例]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6分) (05广东壶口的黄河肖铁)10.与词语相呼应的句子[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05四川张家界卞毓方)(2)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
”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11.意义变化的情境句[例]20.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4分)(06天津造心毕淑敏)12.看似矛盾的相关句[例]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6分)(07告别三峡赵本夫)13.耐人寻味的修辞句①比喻[例]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06福建泪与笑粱遇春)②排比③反语④双关⑤对偶⑥夸张[例]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4分)(06天津)19.(4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⑦拟人[例]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林清玄)16.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⑧设问、反问⑨对比[例]18.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18.(6分)(1)表现手法①对比。
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⑩反复[例]15.“我不信了春天”,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冰心)二、在文中的作用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例]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分)(06 四川)14.(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2.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4分)(06山东)(1)第1自然段中,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16.(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心目中的重要地位”)3.使用某句话的意图[例]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为什么这么说?(4分)(06福建)4.体现文章脉络层次[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4分)(06山东)(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16.(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向了历史抒写。
5.寄托思想情感[例]17.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