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早期文明之间关系的讨论
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前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而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正是本文所要举例阐明的。
要说明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释“文化”二字在这里的概念。
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在有些场合,人们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类活动,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而狭义的文化(culture)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而文明就是这种狭义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我们把《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中所用的“文化”理解成某个民族的文明。
在此,我们以世界上典型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为例子。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诞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她们的文明发展史各具特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即海洋文明,发祥于希腊文明,而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我们主要以大河文明中的古中国和海洋文明中的古希腊为分析对象。
东方文明的源头——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则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偏居一方,相对封闭。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发祥在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世界最大的内海——地中海。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的天然海港,海岛星罗棋布。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学逐渐演变成为了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文将简要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学者如亚里士多德和埃拉托斯特尼斯开始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提出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同时,他们还绘制了一些地图,描述了地球上的各个地区。
中世纪地理学在中世纪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和神奇主义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教士开始探索新大陆,并将他们的发现记录在书籍和地图上。
这些记录成为后来探索者的重要参考。
地理学的现代化地理学在18世纪和19世纪经历了现代化的过程。
这一时期,地理学家开始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和技术。
同时,地理学也开始分化为不同的分支领域,如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物理地理学的发展物理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文等。
在19世纪,地理学家开始使用地质学温和象学的知识来解释地球表面的现象。
他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地理勘测,绘制了许多详细的地图。
人文地理学的兴起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也开始蓬勃发展。
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考察城市发展、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承等现象,揭示了人类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为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数据,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工具。
它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灾害应对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地理学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温和候变化的威胁,地理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地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地理问题。
总结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历了古代地理学、中世纪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鲁教3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特点.2.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3.历史局限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历史局限和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三、人地伙伴论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3.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人地伙伴论后工业文明时期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谋求人地和谐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人地关系趋向和谐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对点演练]1.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解析:选B图示内容为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人类不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而是改造自然。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
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
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
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读汤因比《历史研究》有感

汤 因 比对 于文 明起 源于 环境这 一说 法是持 否定态度的 。 对此 。他提出了与埃及 文明在 些关键 的 自然 地理特 征类似 的两河 流域 和印度河流域 , 的确兴起 了与埃及相似 的文
一
明, 但是埃及文明与美 国南部 的奥格 兰德河 以及科罗拉多河环境类 同。 但是这一 片土地 所制造的奇迹却不是河流所赋予的 , 而是人 们 的知识 , 技 能和精神所创造 出来 的。0 因 而, 汤 因比得出某种特殊类型 的环境可 以被 人类的一个社会所充分利用 。同时人类的另 个社会却 面对 同样 的潜能而无所作为。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卷 》中 “ 地 理环境 ”一条 的定义 是 :“ 生物 ,特别 是人 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可 以分为 自然环境 ( 或 自然地理环境 ) 、经济 文化环境 ( 或经济地理环境 ) 和社会文化环 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 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 条件和状态所构成。这三种 地理环境 之间在 地 域上 和结构上 又是互 相重 叠 ,互 相联 系 的,从 而构 成统一的整体地理 环境。 ”③ 因 而一方面 , 人类改造 自然创造 历史 的活动是 在一定 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的 , 地理 环境为人
一
法决定文明 ,而应 当是 以人类为主导地位 , 从 事创 造性 活动从 而促进文 明的产 生与发 展 。确实 , 黑格尔在 《 历史 的地理基础 》中 就说 :“ 我们 不应 该把 自然界估量得太 高或 者太低 : 爱 奥尼亚 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 有 助于荷 马诗 的优美 , 但是这个明媚 的天空 决 不能单独产生荷马 。 ”0 就像美 国的西部 ,
下 ,文明才有可能产 生并发展 。社会也才有机会进步。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教材]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bb7edd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4.png)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本文由秋楚寒霜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 3 个阶段。
古代阶段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从公元前 5~前 3 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
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近代阶段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 .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人文地理1_5整理材料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古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3、近代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德国:1)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2)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3)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1)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论2)白吕纳把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英国:1)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主张适应论美国:1)森普尔环境决定论2)亨丁顿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3)巴罗斯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4)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5)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主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2)费根、康斯坦丁诺夫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4、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美国谢佛区域学派;苏联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中国李旭旦复兴人文地理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1、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2、文化区:即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分为: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1)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
2)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扩散:(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6.1朝拜太阳神此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景。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6.2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它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理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断发展与进步。
1.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古希腊学者埃拉特斯特尼斯提出了“地理学”这个词汇,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详细的地图。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周易》等文献,也对地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2.近代地理学16世纪至19世纪,地理学进入了近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以探险和地图制作为主,如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郑和下西洋等。
同时,地理学也逐渐与其他科学领域融合,如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
3.现代地理学20世纪初,地理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注重对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规律性研究,强调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地理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地理学不仅关注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还关注其相互作用、演变过程和规律性。
5.地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理学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布局、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6.地理学教育地理学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地理学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规律,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发展与进步。
地理学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地理学的起源是什么?解题思路:回顾地理学的历史发展,找出地理学起源的相关信息。
浅析地球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11海外文摘1 环境的定义研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一个课题。
人类生存在环境中,通过劳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发展人类文明;环境也会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反作用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
人类与环境密不可分。
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如果仅局限在地球大气圈范围内来说,那么可以说其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从上述定义可以知道,环境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此也可以有很多分法。
从性质入手,我们可以将环境分为地理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地理环境由环绕在人们身边的各种自然因素构成,即前文提到的大气、水等物质。
人工环境是由人为设置边界面围合成的空间环境,如房子、马路等。
人工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上的。
从根本上来说,人类营建人工环境的材料都来源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和支撑。
这两种环境都是由真实的物质构成的,而社会环境却比较抽象。
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如整个社会文化经济体系、政治格局。
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有意识的劳动形成的。
可以说,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也就是说,从人类有了理性意识开始,人类的社会环境就出现了。
社会环境要晚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形成[1]。
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若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的话,不仅要从其国内来分析,更要将其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研究。
所以,我们可以从距离远近上将环境分为国内及其周边环境、国际环境(这里的环境专指社会环境)。
2 依性质划分的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2.1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地理环境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即新航路开辟之前,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
世界地理发展史

世界地理发展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空间分布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非常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深入探究了地球表面的景象和地理特征。
本文将从世界地理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呈现地球地理演化的过程,展现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脉络。
1. 古代地理早在古代的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
古代孔子在《春秋传》中写下“山川草木之美,尽在其中矣”的著名语句,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扬。
在希腊古典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者对地球的认识大大推进,其中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广为人知。
同时,众多地理材料的记载和地图的绘制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2. 近代地理15世纪到19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15世纪初期,欧洲人开始向海外探险,发现了新大陆和新的海洋航线。
这为人们探索地球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欧洲的地理知识也随之扩大,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地理体系。
早期的探险家和皇家学会,如哥伦布、麦哲伦、不列颠皇家学会等,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地图的绘制和地理书籍的撰写也成为近代地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 现代地理20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关键点,该学科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并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
现代地理学除了研究地球的地理特征,还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影响。
此外,地球空间分布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经济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都与地理学门类紧密相连,深化了人们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4. 当代地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当代地理学持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趋势。
如今,地理学不仅可以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快速获取地理信息,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此外,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环境学等新兴领域的出现也为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速了地理学跨学科的融合发展。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秉持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历史探究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本文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教学设计说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展示了距今约5000 —600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叙述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的。
本课包含“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主要叙述了人类文明“第一缕曙光”的出现,包括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据此,笔者将内容主旨确定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的初曙。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人奴隶社会。
早期文明的地理条件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能动性和地理特征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文明。
和核心素养,打破思维定式,练就一双“慧眼”,仔细研究试题,准确领悟其中的真实意图,努力提高试题讲评的有效性,唯有如此,试题“引导教学”的功能才能落地生根。
[1]徐奉先.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J].中国考试,2017(10).[2]苗颖.题眼设计要重视材料与所学的良性互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学习,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所涉及基础知识已有基本了解;同时对历史学习的史料收集、证据论证等方法也有了初步意识,因此,高中教学应着重加强史观的培养,史事的分析、理解、解释等。
因此,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知道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了解世界主要地区古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文明成果;通过地图和时间轴,梳理世界早期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建立时空架构;通过不同类型材料的分析,加深史料价值的认识;通过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演进过程的学习,体现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性动力的观念;从文明成果的分析中学会阐释文明发展多元特征的意识与能力,习得从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印度和希腊文明的不同时空条件中理解和解释早期文明的能力;在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感悟文明多元性与统一性特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意义学科性质: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是地理学最可信的科学成分,而且还是可以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地理学者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意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①经济区划及其规划,其中分为经济区划(如经济带划分等)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等”)。
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其中分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
③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其中包含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化越来越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贫困问题和区域不平衡问题。
④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分为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两类。
2、概述人文地理学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阶段:相关古籍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礼记•王制》篇,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下》,人定胜天思想论述;中国东汉的王充的《论衡•明雩》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古罗马,古希腊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载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德国李特尔研究创立了早期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②德国拉采尔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了环境的严格限制。
③美国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世界的主要人文地理学派和理论

现代的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法:运用数学方法对人文现象进 行数量分析和计算,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 变化趋势
定性研究法:通过深入观察、访谈、参 与观察等方法,对人文现象进行深入理 解和解释,以揭示其内在意义和价值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 对人文现象进行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比较, 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人文地理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当 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 背景,人文地理学提供 了相关理论和方法。
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规 划者更好地理解旅游目 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 背景,从而制定更具吸 引力的旅游产品。
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 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Part Two
人文地理学理论
文化地理学理论
文化地理学定义:研究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与环境 相互关系的学科。
文化区:文化现象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区域,反映文化的区域特征。
文化景观:人类在地表上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 化。
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强调文化与环境 的相互影响和适应性。
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展望
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 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研究 地理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城市社会学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 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区域经济和空间经济的研究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目标。
经济地理学派关注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 境的相互关系,研 究产业布局、城市 发展等议题。
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舞台、生产的场所,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人类从猿猴变成人之后,成为有智慧的高等动物,它首先是能能动地适应地理环境。
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地方可以避开洪水?什么地方可以躲雨?什么地方可以不受其它动物的侵袭?……由于对自然的依赖,可以说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和了解地理环境的内容成了人类初期知识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地理知识。
因此,地理知识的产生是很早很早的事情,几乎和人类产生同时。
地理知识的产生尽管是很早的事情,但最初的地理知识是极浅薄的,可以说与人类生存的衣、食、住、行有关,范围也大都局限于自己所见所闻能达到的地方。
至于地理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则是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期之后。
地理学思想史的内容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在有了文字以后得到更好的积累,早期的人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并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并且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而得到传播。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认识到地球是球体星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的开始,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地理学大师的共同努力,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益强烈,如何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成为地理学面临的新课题。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关于地球表面的学科,它探讨了土地、水、气候、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逐渐演化为今天的现代地理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和突破。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学观念开始,到现代地理学的多个分支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对地理的理解主要基于他们自身的观察和经验。
最早的地理学家主要是观察者,他们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山脉、河流、湖泊和其他地理特征。
这些观察结果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并对他们生活的地区的特征有更好的理解。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古希腊,早期的地理学家包括泰勒斯、希波克拉底斯和亚里士多德。
泰勒斯是第一个使用地理概念的人,他认为土地是浮在水上的。
希波克拉底斯认为地球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球体。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将地球分成两个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
在古罗马,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和治理方面。
托勒密是古代罗马最重要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地理学》是中世纪地理学的基础。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纬度和经度的地图投影方法,这为后来的地理学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中世纪的地理学主要通过宗教和探险来推动发展。
基督教的扩散推动了对未知地区的研究和探索。
著名的探险家科伦布开辟了连接欧洲和新大陆的航线,他的探险不仅扩展了地理学的边界,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随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地理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学科。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学理论,他的贡献帮助地理学转向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
19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个时期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的出现。
亚历山大·冯·洪堡对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学的开创性研究。
同时,达尔文关于进化论的理论也对地理学有重要影响,他的理论为地理学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研究生物地理学。
历史地理与人类文明的演变

历史地理与人类文明的演变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古人类时代,而地理环境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文明。
历史地理与人类文明的演变息息相关,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地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历史地理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与社会。
一、地理对人类迁徙和定居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迁徙和定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人类受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迁徙至适合居住和生存的地区,例如临近水源的地方或气候温和的地带。
地理因素决定了人类的居住和生存方式,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理对农业的影响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例如,位于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因拥有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河流而成为了人类农业的发源地,从而催生了古代文明的兴起。
而在亚马逊雨林地区,丰富的降雨量和土壤造就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三、地理对交通与贸易的影响地理条件对人类的交通与贸易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地理形势的不同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交流和贸易程度。
地理上的障碍物,如山脉、河流和海洋,可以限制人类的交通和贸易活动。
然而,地理上的便利条件,如河流交汇处和自然港口,有利于交通与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地理条件对贸易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的例证。
四、地理对文化与社会的塑造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与社会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例如,在高山地区,人们发展了独特的山地文化和生活方式。
而海洋沿岸地区的居民则以渔业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同时,地理环境还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例如,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人民更容易聚居在这些地方,形成大规模的定居社会。
五、地理对政治与战争的影响地理条件在政治和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因素决定了国界的形成和扩张。
山脉、河流和海洋形成了天然的边界,制约了国家的扩张和领土的争夺。
地理环境还影响到战略和军事部署,例如,在古代中国,长城的建设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早期文明之间关系的讨论

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早期文明之间关系的讨论摘要: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文明的形成和演进提供了天然的必要的外部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
人类为了要生活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的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关键词:地理环境人类文明地域自然资源气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虽是一句俗语,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类文明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明。
我们认为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文明的形成和演进提供了天然的必要的外部环境。
这里试对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作出简要的分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
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产物。
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
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度的自然条件是人类文明发生发展所必需的。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一样,对农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早期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界的过分依赖,易于养成惰性,缺乏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而过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失缺了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适度的自然条件才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所必需的,因为这种自然条件既可为早期人类提供一定的生活生产条件,又促使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促使了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早期文明之间关系的讨论
摘要: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文明的形成和演
进提供了天然的必要的外部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
人类为了要生活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
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的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关键词:
地理环境
人类文明
地域
自然资源
气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虽是一句俗语,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类文明与其
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
的文明。
我们认为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文
明的形成和演进提供了天然的必要的外部环境。
这里试对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作出简要
的分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
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
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
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产物。
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
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
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
特
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度的自然条件是人类文明发生发展所必需的。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恶劣的自然条
件一样,对农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早
期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界的过分依赖,易于养成惰性,缺乏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而过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失缺了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适度的自然条件才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所必需的,因为这种自然条件既可为早期
人类提供一定的生活生产条件,又促使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促使了早期文明
的发生和发展。
英国历史学家白克尔在其《英国文明史》中指出,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的丰富就使得一部分人可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因而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早期,情况并非如此。
就自然条件总的情况而言,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一样,
对农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早期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界的过分依赖,易于养成惰性缺乏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而过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早期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失缺了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适度的自然条件才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所必需的,因为这种自然条件既可为早期人类提供一定的生活生产条件,又促使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促使了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
中华文明最早兴起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流过的地区,而不是北方草原荒漠地带和华南地区。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北部一片广的沙漠地区。
尼罗河自南向北从这里流过,留下了一条狭长的河谷,与河谷相对应的是两的沙漠地带,河谷和沙漠构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
古代希腊人的故乡既包括爱琴海环绕的巴尔干半岛,也包括海洋周围的其它地区,爱琴海上有许许多多的岛屿,这岛屿就成为古代希腊人向外拓展的垫脚石。
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
早期人类文明一般诞生在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中。
人类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是相对脆弱的封闭与隔绝的自然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屏障,避免了邻近强悍氏族或
部族的入侵而可能引起自身文明形成过程的中断,因而,这种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条件对于人类文明形成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尼罗河流域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地中海,这些自然屏障使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而且也为政治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又
如两河流域东侧是伊朗山脉,西南面是阿拉伯沙漠,北面是阿尔.杰兹拉高原,东南邻波斯湾,正是这种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为古巴比伦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发展条件。
中华文明的发生也是在我国相对隔离状态的自然条件下完成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华
文明才有了本士起源和多元发展的特点。
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带是人类文明最早形成的地区。
就地貌条件而言,河湖及其沿岸的
平原为人类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河湖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生活生产的便利,也为他们提供了交通的方便:“一是河流有舟船之便;二是山地丘陵地带的河流虽然没有航运之利,但河谷平地却自然成为交通的孔道。
”沿河湖的平原有着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是早期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良好场所。
正因如此,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区便成
为人类文明最早形成的地方。
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航行极为容易,同时又为沿岸平原农业
的发展提供了灌溉的便利,正是这样的地貌条件,在尼罗河流域孕育出了古老的古埃及文明。
其他地区人类文明的形成也有与此相似的情况。
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人类文明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从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形成的时间来看,都处在全新世以来全球气候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全新世初期,气温缓慢回升;
到了全新世中期,气温已急剧升高,全球气候十分温暖湿润,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整个
全新世中期(距今8000~3000年);全新世晚期以来全球气候在波动中渐趋寒冷干燥。
全新
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早期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世界各个文
明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中先后形成的。
可以说,全新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人类文明的历
史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自然条件。
温带、亚热带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带。
许多哲人都指出,温带尤其是北
温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舞台。
实际上除了温带,亚热带同样也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舞台。
温带、亚热带充当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
世界多数早期文明都形成于地球
上的温带和亚热带,这是由于温带和亚热带在自然条件方面富于差异性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这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自然基础,也促使人类需要和劳
动方式趋于多样化,从而促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
在世界古代六大文明发祥地
当中,古代印度、墨西哥和秘鲁虽位处回归线附近或者以内(在赤道与回归线之间),但由于
其文明发生地地处高原、山谷等地形,海拔高度、土壤条件等因素使之形成了与温带、亚
热带草原、河谷地区较为相似的自然条件,也就为其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地
理环境。
由于气候的影响,有些地区湿度大住宅的屋顶坡度比较陡,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
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中国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资料表明英国
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建成半地
穴式。
台风也是重要的因素,它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
毋庸置疑建筑风格跟气温、降水、风、光照有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诉,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
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对人类早期
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