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的检测在骨科临床的应用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与骨折关系分析

l e v e l i s n o t o n l y a p pl i e d i n v e no u s t h r o mbo e mb o l i s m s c r e e n i n g a n d t h r o mb o l y s i s a s s e s s me n t e t c,bu t a l s o h a s a re g a t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t h r o mb o s i s r i s k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f r a c t u r e pa t i e n t s .
血浆 D 一 二聚体进行检测 。结果 : 9 6 7 7 例标本 中大于本室正常参考范围的有 6 0 8 例, 其 中骨折患者最多 ( 2 0 3 例) 。2 0 3 例 骨折患者 中,6 1 例 出现术后
增 高并 呈动态改变。结论 :血浆 D 一二聚体检测不仅用于静脉 血栓栓 塞症的筛查 、溶栓考核等方面 ,而且在骨折术前 、术后血栓风 险预测有 重要 的
医技与临床 Yi j i y u l i n c h u a n g 《 中 外医 学 研 究》 第1 1 卷第2 8 期( 总 第2 1 6 期) 2 0 1 3 年1 0 月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VS
研究显示,重症肺炎患者的D-二聚体 水平往往较高,提示其凝血系统存在 一定程度的激活。此外,D-二聚体水 平与患者的预后也存在一定关联,高 D-二聚体水平可能提示不良预后。
04
D二聚体检测在肿瘤疾病 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
辅助诊断
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特别是 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高水平的D二聚 体可能提示肿瘤的存在。
在败血症发生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 FDP,故D-二聚体检测、血浆FDP检测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且D-二聚体检测、血浆FDP检测 与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疾病严重程度。
感染性休克
D二聚体检测在感染性休克中也具有应用价值。感染性休克时,炎症介质释放会 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 物,包括D-二聚体、FDP。
子宫内膜异位症
要点一
总结词
D二聚体检测可以辅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有助于 评估其严重程度。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往往会 出现痛经、不孕等症状。D二聚体检测可以检测到子宫 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这有助 于辅助诊断该疾病,并有助于评估其严重程度。
卵巢囊肿蒂扭转
肺栓塞
总结词
D二聚体检测可帮助诊断肺栓塞,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详细描述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被栓子堵塞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D二聚体检测可以通 过检测栓子的主要成分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的含量来帮助诊断肺栓塞,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
总结词
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D_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选取了 32 例老年无症 状性慢性 心功能 不全者、57 例老
年症状性心功能不全 者和 26 例老年健康者 , 比较各组的 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 , 发现 慢性 心功 能不 全患 者血 浆 D - 二聚 体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 , 不同 程度的 心功能 不全组 随着分 级的 增加 , D - 二聚体水 平显 著增 高。说 明 D - 二聚 体可 以作 为 一项重要的心力衰竭 评测指标在临床用作病情评估。 3 5 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肝脏是合成凝血酶原、 促凝因 子和
[ 2]
键的 片段 , 是 交
。 将单克隆抗体共价吸附在乳胶颗粒上, 用于 将获得的单抗包被在乳胶颗粒上 者根据其稀释度半定量测定标本中 D - 二聚体含量。 2 2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中 D - 二聚体与乳胶颗 粒会发 生抗原 抗体反 应时 , 致敏 的 乳胶颗粒会发生凝集 , 从而测定其含量。 2 3 荧光抗体 法 样本进行检测。 2 4 免疫金标 法 将单抗 吸附在多 孔薄膜 并黏附 在多层 吸 收垫的塑料盘上 , 被检标本加入后即与该抗体结合 , 然后加入 胶体金标记即呈现红色斑点 , 通过肉眼观察或者折射仪读数 , 与提供的标准色价或 测定标 准品折 射仪读 数 , 可以算 出 D 二聚体含量。 3 D- 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3 1 在下肢深 静脉血栓 ( DVT ) 中的应 用 DVT 是血管 外科 常见病 , 常为手术、 外伤、 恶性肿瘤等引起 , 溶栓抗凝治疗是最 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下肢静 脉造影是诊断 DVT 的金标准 , 但是该方法有创 , 在临床应用有限。田明夏等 [ 3] 测定了 20 例 急性 DVT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 时间的 D - 二聚体含量 , 发 现治疗后 D - 二聚体水平 显著性 提高 , 治疗 后 10 d D - 二 聚
D_二聚体检测对骨创伤及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

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变性,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液自血管壁渗出或动脉瘤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
另外,高血压可引起远端血管痉挛,导致小血管缺氧,坏死及血栓形成,斑点状出血及脑水肿,出血融合成片即发生较大量出血,可能为子痫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机制。
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均少,且缺乏外弹力层;随年龄增长及病变加重,脑内小动脉变得弯曲呈螺旋状,使深穿支动脉成为出血的主要部位;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近端呈直角分出,受高压血流冲击易发生粟粒状动脉瘤,是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其外侧支被称为出血动脉[4,5]。
其出血的CT表现特点为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出血量多。
本组C T的正确检出率为72.7%。
其他原因有隐匿性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但均属少见[6]。
CT表现只能显示出血、水肿、萎缩和钙化等继发性改变。
参考文献:[1]沈家安,李东波,杨 涛,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因学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9(2):169.[2]Hughes MA,Grover PJ,Butler CR,et al.A5 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assessi ng the ass ociation between seasonal and meteorological change and in cidence of aneurys mal subarachnoi d haemorrhage[J].Br J Neurosurg, 2010,24(4):396.[3]李延海,李洪亮,黄文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14.[4]Dankbaar J W,de Rooij NK,Rijs dijk M,et al.Diagnos tic threshold valuesof cerebral perfusi on measur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aneurys 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troke, 2010,41(9):1927.[5]Yurt A,Ozer F,Sel uki M,et al.Effect of s ys temic parameters follo w i ng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vasospas m in rabbi ts by injection of blood into the subarachnoi dal space[J].Neurosci ences (Riyadh),2010,15(1):15.[6]Inoue T,Fujimura M,M ats umoto Y et al.Si mul taneous occurrence of subarachnoi d he 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 on caus ed by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dis sec tion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trapping[J].Neurol Med Chir (Tokyo),2010,50(7):574.(收稿日期:2010-01-12)文章编号:1007-4287(2011)01-0156-02D 二聚体检测对骨创伤及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徐升强(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22)D 二聚体(D 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稳定而特异性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1]。
骨折后d2聚体临床意义

骨折后d2聚体临床意义【导语】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而d2聚体作为临床检验指标之一,对于评估骨折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详细阐述骨折后d2聚体的临床意义。
【正文】一、骨折概述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骨折后,患者会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因此,对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d2聚体简介d2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由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产生。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d2聚体的含量较低。
然而,在病理状态下,如血栓性疾病、炎症反应等,d2聚体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三、骨折后d2聚体的临床意义1.反映骨折愈合过程骨折后,d2聚体的含量会随着骨折愈合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在骨折早期,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d2聚体含量会升高。
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d2聚体含量逐渐降低。
因此,d2聚体可以作为评估骨折愈合程度的指标。
2.预测骨折并发症骨折后d2聚体含量的升高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2聚体含量较高的骨折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较高,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因此,监测d2聚体含量有助于预测骨折患者并发症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指导抗凝治疗对于骨折后出现高d2聚体含量的患者,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通过监测d2聚体含量,可以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调整药物剂量,降低血栓风险。
4.评估患者预后骨折后d2聚体含量的变化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d2聚体含量较高的患者,其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
因此,d2聚体可以作为评估骨折患者预后的指标。
四、总结骨折后d2聚体具有显著的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反映骨折愈合过程、预测骨折并发症、指导抗凝治疗以及评估患者预后。
因此,在骨折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d2聚体的监测,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建议。
D-二聚体检测对骨创伤及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

( 武汉市第一 医院 检验科 , 湖北 武汉 402 ) 302
ss ig t ea s cain b t e e o a n t r lgc h g d i - e sn so it ewe n s a n la d me e oo ia c a e a h o s o l n n n
cdneo aers a sbr ho am r ae ] B ersr, i c fn uym l ua eni he o hg J . rJN uoug e a d r l
2 1 ,4 4 :9 . 0 0 2 ( ) 3 6
状 出血及脑 水肿 , 出血融合 成 片即发 生较大量 出血 ,
可 能为子痫 等高血 压性脑 出血 的机制 。脑 内动脉壁 薄弱, 中层 肌细胞及 外膜结 缔组 织均 少 , 且缺 乏外 弹 力层 ; 随年 龄增长及 病变 加重 , 内小 动脉变 得弯 曲 脑 呈螺 旋状 , 深穿 支动脉 成为 出血 的主要部 位 ; 纹 使 豆 动脉 自大脑 中动脉 近 端 呈 直角 分 出 , 高压 血 流 冲 受
e p r na u aa l i e rh e a d c r b a a o p m n rb i x ei me t s b emod h mo r a l r g n ee r v sa l s s i a bt s
b jco l dit tesbrcnia sae j N uoc ne yietn o b o no h uaaho l pc J . er i es n i f o d l se
o ee r p r so me s rd i o u e tmo rp y o ea e f c r b a ef in l u a u e w t c mp td o ga h fr d ly d h
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文章编号:1673-8640(2017)07-0607-03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7.011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何 娜1, 崔浩杰2, 彭永利2, 张连坡3(1. 任丘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 任丘 062550;2. 任丘市人民医院骨三科,河北 任丘 062550;3. 任丘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 任丘 062550)摘要:目的 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对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180例骨折患者按不同骨折部位分为手足组30例、上肢组30例、下肢组40例、骨盆组40例、脊椎组40例,分别于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180例骨折患者中有17例并发DVT 。
并发DVT 组、未并发DVT 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并发DVT 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未并发DVT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个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并发DVT 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未并发DVT 组呈进行性下降。
不同部位骨折各组术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在相同时间点,下肢组、骨盆组、脊椎组血浆D-二聚体水明显高于手足组、上肢组(P <0.05)。
结论 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预防骨折患者发生DVT 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骨折;围手术期基金项目:沧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41302152)作者简介:何 娜,女,1981年生,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骨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46 期2018 Vol.5 No.46127骨伤病人血浆D 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曹佳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检验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0)【摘要】目的 探究骨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接收的42例骨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样本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
在骨伤后24h内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术前血浆D二聚体为(192.3±154.5)ng/ml,术后血浆D二聚体为(205.6±89.3)ng/ml,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术前血浆D二聚体为(172.6±89.3)ng/ml,术后血浆D二聚体为(1086.4.6±89.3)ng/ml。
结论 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者骨伤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会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因此,医务人员应引导患者适当活动,实现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预防。
【关键词】骨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6.127.01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诱发机制。
在骨折手术术后,受患者长期卧床的影响,极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宣传。
现阶段,临床上已经将血浆D 二聚体作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标记物,实现对患者凝血状态的充分了解。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骨伤患者血浆D 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并阐述了血浆D 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的关联机制,现阐述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接收的42例骨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样本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年龄介于6~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38±0.45)岁。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患者生命 。D一 二聚体可反映纤维蛋 白的溶解功能 ,
对 血浆 中 的 D一二 聚体 进 行 定 量 检 测 可诊 断 和筛 选
D T形 成患 者 … 。笔者 采用 免 疫 比浊 法 定 量 检测 骨 V
2 方
法
所 有 患者 均 在 术 前 及 术 后第 3天 、
折患者血浆中 D一 二聚体的水平 , 探讨 D一 二聚体定
量 检测 在骨 折 术 后 并 发 D T的 临床 诊 断 中 的价 值 , V 以提 高骨折 术后 并发 D T的早 期诊 断率 。 V
2 1 诊 断方法 .
第 7天清晨 空腹 抽取 1 8mL静 脉血 , 3 8 . 用 . %枸橼 酸 钾 0 2mL抗 凝 , 用免 疫 比浊 法 用全 自动 血凝 分 析 . 采
・
2 ( 22 2・总 6 )
中医正骨 2 1 02年4月第 2 4卷第 4期
D一二聚体 检 测在 下 肢 骨折术 后 并 发 深静 脉 血 栓诊 断 中的价 值
孙瑜 。 周荣斌 ( 中国人 民解放军北京军 区总 医院 , 北京 100 ) 0 70
摘 要 目的 : 探讨血浆 D一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 并发 深静脉血栓诊 断中的价值。方法 : 分别在术前 、 术后 第 3天、 术
1 临床 资 料
以 20 09年 8月 至 2 1 00年 4月 接 受 手 术 治疗 的
仪测定 血浆 中 D一二 聚体水 平 ; 并分 别 在术 前 及 术后 第 7天 行 下肢 彩 色 多普 勒 超 声 检查 。规 定 血 浆 D一
中 医正骨 2 1 0 2年 4月第 2 4卷 第 4期
d v lp d atrt e o e a in o w rl a t rs e eo e e h p r t fl e i f cu e . f o o mb r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的实用建议2024(附图表)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的实用建议2024(附图表)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的重要标志物,在涉及凝血紊乱相关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诊疗中应如何合理应用D-二聚体检测呢?D-二聚体在VTE中的应用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01、D-二聚体用于下肢DVT的排除诊断发生下肢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
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下肢DVT的可能性较大;但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或症状不典型时,易出现漏诊、误诊。
根据临床DVT的可能性进行验前概率评分(多采用Wells评分),对于Wells评分低度可能性的患者,先行D-二聚体检测,阴性(低于cut-off值)则排除DVT,阳性者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中度、高度临床可能性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
推荐意见: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DVT,阳性者推荐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Wells评分为中、高度可能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强推荐)。
02、D-二聚体用于PE的排除诊断D-二聚体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疑似PE患者的诊断非常关键。
首先应用Wells评分(原始版或简化版)或校正的Geneva评分(修订版或简化版)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进行PE的临床可能性评估。
基于PE验前概率评分,推荐中、低度临床可能性的患者进行高敏感度D-二聚体检测,阴性(低于cut-off值)者可排除PE,阳性者进一步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明确PE的诊断。
对临床可能(两分类法)或高度可能(三分类法)疑似PE的患者,推荐直接行CTPA检查,以明确PE的诊断。
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受损,细胞脱落后在血管内凝集,血流速度慢,造成细胞集聚,或因患者本身或因药物作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逐渐形成栓子,栓子通过血液流动流向身体各处,扩散至深静脉,造成血管堵塞[1]。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DVT具有一定诊断意义,本文就其对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意义展开讨论,对骨折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并分析其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骨折患者125例,其中无下肢DVT 形式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下肢DVT 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
对照组男45例,女40例;年龄26~73岁,平均(46.8±4.7)岁。
研究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5~74岁,平均(46.7±4.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超声检查:迈瑞Resona 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11MHz。
充分暴露患者双下肢,依次开展纵切与横切对患者腓静脉、腘静脉、股静脉等进行超声扫描以表现出患者静脉血管管壁、管腔等情况,观察是否存在血栓并评估静脉血管充盈情况。
⑵D-二聚体检测:①检测仪器:sysmex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专用试剂。
②检测方法: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2mL,将标本放置于离心机以3000r/min 旋转10min 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结果>0.5mg/L 为DVT 阳性[2]。
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术前、术后3d、术后7d)及检测结果。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究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于2018.01-2019.12期间,择取骨折患者126例,按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成甲(是)、乙(否)2组,各63例。
均予以D-二聚体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评价二者诊断价值。
结果①D-二聚体水平,术前组间比较(P>0.05);术后1d、3d、5d:乙组>甲组(P<0.05);②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相比,无明显差异(2=1.008,P=0.315);③126患者接受D-二聚体检测,符合率89.68%、特异度89.06%、敏感度90.32%。
结论对骨折患者,使用D-二聚体检测,诊断下肢DVT情况,应用价值巨大。
[关键词]: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骨折归属骨科高发病,而下肢DVT是其术后高发并发症,由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威胁患者生存质量[1]。
现阶段,各类型骨折患病率逐日递增,下肢DVT发生率也逐渐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李海华[2]指出,下肢DVT诊断中,应用D-二聚体检测具有时效性。
介于此,本研究以骨折患者为例,对其展开D-二聚体检测,评价其诊断加重。
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8.01-2019.12期间为研究背景时间,骨折患者126例,按是否发生下肢DVT,分成甲、乙2组。
甲组:男/女=35/28;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均值(45.98±2.39)岁。
乙组:男/女=33/30;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均值(46.12±2.43)岁。
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有知情权。
临床资料对比,均衡有可比性(P>0.05)。
乙组患者均在行骨科术后经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DVT患者,排除器质性障碍、近期服用凝血、避孕药物,血液疾病等患者。
1.2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①仪器: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lu Elite);探头频率:4~11MHz。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骨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骨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摘要】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骨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骨创伤患者80例,其中有3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组)和48例未并发深静脉血栓(非DVT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DVT组术后7d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阳性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VT组、非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DVT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骨创伤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骨创伤手术;深静脉血栓;血浆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是骨创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或规范治疗,严重的可能引起肺栓塞,对术后康复有不良影响。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在纤溶酶水解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1]。
当机体有纤维溶解活动出现,或有化学的血栓形成时,体内D-二聚体水平将会升高,可作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监测指标。
我院对骨创伤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旨在探讨其在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择取骨创伤患者80例,按术后有无并发DVT,分为DVT组32例和非DVT组48例,DVT患者均静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2.8±2.5)岁;疾病类型:下肢多发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6例,肱骨骨折12例。
非DVT组男性29例,女性198例,年龄(43.1±2.6)岁;疾病类型:下肢多发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17例。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郭张宏;雷广宇;胡景阳【摘要】目的:探讨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的术前、术中、术后检查D-二聚体的必要性以及其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方法:对四肢骨折病例512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6例。
对于观察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7d加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
观察组术前、术中、术后均检查D-二聚体,术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
设定D-二聚体血浆浓度>20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将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检验2种方法在诊断方面的一致性。
结果:检查组术前患者D-二聚体血液浓度有256例均增高,将持续升高患者列为血栓高危人群,术前常规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发现血栓18例,术前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活血化瘀治疗、2周后抗凝治疗,检查组未出现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手术后D-二聚体持高不下,警惕深静脉血栓,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发现血栓10例,随后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均未出现肺栓塞等致病性疾病。
对照组:术前术后均未检查D-二聚体,术前术后未行双下肢血管超检查,术前术后患者共发生肺栓塞10例,抢救并治愈8例,1例麻醉后翻身过程中死亡,1例手术后死亡。
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早的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测定对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4【总页数】2页(P470-471)【关键词】骨折/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作者】郭张宏;雷广宇;胡景阳【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骨1科渭南714000;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骨1科渭南714000;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骨1科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主题词骨折/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是创伤性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下肢骨折术后尤其多见。
骨科手术患者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骨科手术患者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动态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筛查和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在手术前后8个时间点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
为便于观察将患者按年龄分组:低龄(50岁)组;按骨科手术类型分亚组:骨科大手术组和其他组。
结果所有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均值与术前均值相比均增高,提示患者术后存在高凝趋势,且增高幅度与患者年龄、骨科手术类型有紧密的联系。
高龄组和骨科大手术组的患者更容易形成高凝状态,这两组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
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目前预测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快速、简便、敏感的实验室指标,可为术后并发DVT的早期临床预测和诊断提供依据。
标签:骨科手术患者;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以及继发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前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后者可引起高致死率。
因此针对骨科手术患者及时、有效的筛查和诊断出DVT 意义重大。
D二聚体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1],通过对189例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2 h、1 d、2 d、3 d、4 d、6 d、8 d,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研究其对骨科患者术后DVT的早期临床预测和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医院2010年3月期间骨科手术患者189例,其中男103例,年龄16~94岁。
女86例,年龄19~88岁。
研究病例:脊椎疾病87例、关节置换12例、股骨颈骨折21例、多发伤13例、胫腓骨折31例、上肢骨折和踝骨以及跟骨骨折等共25例。
所有病例排除以下情况:①既往有静脉血栓史及家族史;②患有血液系统及严重肝、肾疾病;③凝血功能存在障碍。
所有标本收集时,患者未进行过抗凝或溶栓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
体征
呼吸困难及气促 80 ~ 90%
胸痛
40 ~ 70% 心动过速 30 ~ 40%
晕厥
11 ~ 20% 紫癜 11 ~ 16%
咯血
11 ~ 30% 发热
43%
咳嗽
20 ~ 37% 颈静脉充盈 12%
心悸
10 ~ 18% 胸腔积液 24 ~ 30%
PO2 上升/分裂 23%
细湿罗音 18 ~ 51%
15
PE的主要影像检查
敏感性(%) 特异性(%)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92
87
螺旋CT/电子束CT造影 53 ~ 89
78 ~ 100
肺动脉造影
98
95 ~ 98
16
可疑PE Wells(2000)评分标准(简化)
有DVT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水肿和疼痛) 3
与其他疾病相比,PTE的可能性Fra bibliotek大3固定/制动,卧床连续≥3天或4周内曾行手术 1.5
曾有DVT/PTE史
1.5
心率>100次/min
1.5
咯血
1
癌症活动期(正在治疗/6个月前治疗)
1
注:0 ~ 2分:预测可能性低;发病率4% 3 ~ 6分:预测可能性中度;发病率21% > 6分:预测可能性高;发病率67%
17
D-dimers作为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方案
► D-二聚体定量分析有两个主要方案共同诊断静脉血 栓栓塞:
❖ 第一方案: D-dimers作为独立诊断实验 ❖ 第二方案: D-dimers与临床预评估结合应用
18
第一方案: D-dimers作为独立诊断实验
怀疑静脉血栓栓塞的门诊病人
D-dimers
D-dimers<0.5ug/ml 排除血栓症
D-dimers>0.5ug/ml 进一步检查
临床 辅助检查
或为阴性时,患者确实不患VTE的可能性; ④阳性预测值(PPV):即当D-D水平高于临界
值或为阳性时,患者确实患有VTE的可能性。 其中D-D检测方法对VTE的敏感性和NPV是评价该 方法至关重要的指标。
6
三、D-D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用于排除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而不是诊 断DVT 2、 用于排除PE(肺栓塞) ,而不是诊断PE 3、在可疑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其它应 用
2
内源凝血 外源凝血 凝血酶
FXIII FXIIIa
纤维蛋白原
FPA、FPB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s)
纤维蛋白的单体
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
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bDPs)
FDPs
D-二聚体生成示意图
3
二、D-D的检测方法
D-D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胶乳 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以及基于 ELISA原理的定量测定,也有一些方法采用 免疫浊度原理或免疫荧光原理。经典的胶乳 法灵敏度低,而经典ELISA法操作费时,都 不适合急诊使用。现在已经发展了数种快速 的、可检测单份标本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如VIDAS D-dimer检测等 。
-静脉血栓栓塞 -每年二十万人死与静脉血栓栓塞
8
VTE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
高度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高)
多发性骨折(40%~76%)
髋部骨折(50%~75%)
严重创伤(35%~50%)
腹部大手术(15%~30%)
脊髓损伤(50%~100%)
脑卒中(30%~60%)
高龄≥80岁(88%)
9
VTE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
D-二聚体检测在骨科临 床的应用
1
一、D-D (FDPs)的生成
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 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的中央结构域,释放纤维 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 维蛋白单体(FM)和多聚体;在活化FXIII的作用 下,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纤维 蛋白原(Fg)和纤维蛋白单体(FM)生成的终产 物称FgDPs;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 多种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称FbDPs,其 中包括D-D和其它的片段。因此FDPs应包括 FgDPs和FbDPs两组降解产物。
(1)在无症状的高危患者中筛选DVT/PE (2) 诊断复发VTE 4、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5、溶血栓治疗的监测 6、其他
7
(一)静脉血栓栓塞 (VTE)
➢ 深静脉血栓(DVT)
-西方国家发病率(Van Beek)=1‰
➢ 肺栓塞(PE)
-西方国家发病率(Van Beek)=0.5‰
➢ 美国心脏协会
无血栓症
血栓症
不需治疗
血栓
临床验证的方法可用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排除
(n>5000,NPV>95%)
19
第二方案: D-dimers与临床预评估结合使用
经济舱综合征
吸烟
血黏度增高
妊娠/产后
疝修补术
肾病综合征
真性红细胞增多
11
D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肢体/腹部疼痛
≥90%
肢体肿胀
80~90%
浅静脉曲张
40~50%
全身症状
38~70%
栓塞后综合征
20~70%
12
DVT主要影像检查
加压超声显像 (CUG)
磁共振 (MRI)
静脉造影 (“金标准”)
敏感性(%) 73~97 90~100 近100
4
D-D的检测方法
两种快速D-D检测方法与经典检测方法的比较
单份标本检测 快速 定量 敏感性 特异性
+ 胶乳法 经典血浆胶乳 法
— —— —
全血胶乳法
SimpliRed
+ + — +/- —
+ + ELISA 经典ELISA法 — —
—
快速ELISA法
VIDAS D-D
+
+++ —
5
应用的评价
对于用于排除诊断VTE(静脉血栓栓塞症)的D-D检 测方法而言,下列几个指标非常重要: ①敏感性:某试验检测阳性例数的比例,真阳性率; ②特异性:某试验检测阴性例数的比例,真阴性率; ③阴性预测值(NPV):即当D-D水平低于临界值
中度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中度)
下肢骨折(3.7%~50%)
充血性心衰(8%~12%)
恶性肿瘤(5%~42%)
冠脉搭桥术(3%~9%)
急性心梗(5%~35%)
口服避孕药(3%~12%)
家族血栓史(5%~13%)
自身免疫病(SLE)
10
VTE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
低度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低度)
制动≥5天
特异性(%) 98
90~100 近100
13
DVT的诊断程序
Wells评分标准判断DVT临床可能性
低/中
高
VidasD-D测定
CUS
阴性 不治疗
阳性 CUS
无DVT 有DVT 不治疗 治疗
无DVT 有DVT 静脉造影 治疗
可疑DVT的诊断程序 14
注:CUS,加压超声显像;DVT,深静脉血栓
PE的临床症状和体征